第一节 水系变迁及河道形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46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水系变迁及河道形成
分类号: TV147
页数: 11
页码: 55-65
摘要: 菏泽地区的水系变迁及河道形成,主要受着历代黄河迁徙和溃决制约的影响,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往往是旧的水系被打乱淤平,而新的排水系统则相应形成一、古代水系周朝以前,流经菏泽地区的主要水系,有济水、菏水,濮水、汶 水和丹水等。
关键词: 水系变迁 河道形成

内容

第一节水系变迁及河道形成
  菏泽地区的水系变迁及河道形成,主要受着历代黄河迁徙和溃决制约的影响,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往往是旧的水系被打乱淤平,而新的排水系统则相应形成一、古代水系
  周朝以前,流经菏泽地区的主要水系,有济水、菏水,濮水、汶 水和丹水等。
  (一)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县,上游为黄河支流,中游东流经郑州、原武之间,自原武南,东到开封西北,分一支为汴水。济水.分流后,东经兰考北铜瓦厢后折向北入菏泽境,经大野泽至安山镇,与汶水合流,经东平、平阴、历城、章丘、邹平、博兴于广饶东北流入渤海。安山以下的济水,唐朝以后,多称大清河,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北徙夺大清河入海,即是现在的黄河。
  (二)菏水:吴国水工于公元前482年,在鱼台、定陶两县之间开挖了一条既可排水,又可航运的运河,即是“菏水”)又名五丈河),自定陶城北,金乡、复台城南东至谷亭镇入泗水,沟通了古代济、泗两大水系。这对繁荣中原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水纪》记载:“济水东至乘氏县(今菏泽东沙土镇附近),分为二支”,《水经注》“南为菏水,北为济渎”。另古菏泽乃为沟通济、泗两水旧天然之湖泊,济水出菏泽后,东北流至巨野县西南注入巨野泽,巨野泽 又称大野泽,在《尔雅》书中列为全国古代十大湖泊之一,《元和志》记载:大野泽在巨野东五里,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从广义来说,梁山、鄄城、巨野、嘉祥、金乡、济宁一带的洼地,都是大野泽波及区域。
  (三)濮水:自濮阳城,南经封丘、长垣,东至葭密县故城北, 下至古廩邱县(旧址在今鄄城东北部的仪城寺)南入瓠子湖,两河汇:流,以下称濮水,《水经注》记载:“瓠河与濮水俱东流,过廩邱为濮水",指此而言。
  (四)汶水:汶水即今大清河,源出莱芜县东北七十里之原山。济水经郛城东向北流至安山镇(即大安山)会东来之汶水,东北流经东阿、平阴、历城、章丘、邹平、高清、博兴等县之境,经广饶县东北注入渤海。(五)丹水:在曹县、单县南部边界处,沿黄河故道,流向徐州南,会泗水入淮河。
  以上河道,对古代菏泽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都曾发挥过重大作用。
  详见菏泽地区周秦之前河道略图二、黄河大徙决口对河道演变的影响及形成
  黄河在菏泽地区,历史上大徙决口频繁,追其原因,除河水、泥沙等自身的原因外,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是人类的控制因素而造成'的,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较大的河道变迁,主要有:
  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即金天会六年,东京留守杜充在潼州,濮州失陷之后,为防止金兵继续进犯,“决大河以阻之”,菏泽地区内地河道,自此为之一变,由原来经障、卫北流入渤海,一变而经泗、淮入黄海。
  另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六月,河决李固渡“水溃曹州城,分流于单州之境”,“新河水六分,旧河水四分”大河主流南徙,旧河仍走百分之四十的水。
  元至正三年(公元1344年)河决曹州白茅,十一年,工部尚书贾鲁用疏、浚、塞三法,浚故二百八十余里,导大河由黄陵岗向南,经商、虞而下,至徐州合泗入淮。
  菏泽地区经过黄河的几次溃决大徙,内地河道,流经纷乱,根据查考史料和实地察看,确定了以下河流的方位和形成。
  (一)瓠子河的形成
  公元前132年,黄河于河南瓠子(今濮阳西南)决口,大溜东南直趋巨野泽,这一决口形成了汉代的瓠子河,瓠子河自瓠壬口东南流经濮县,鄄城,至郓城南分为两股:一股东北流,夺济水故道东入渤海;一股东南流,经济、濮故道注入巨野泽,夺泗水故道,转注淮河入海。从公元前132年决口至公元前109年堵塞,黄河洪水在济、濮之间泛流二十三年,使菏泽地区济、濮两水和古代的菏泽、巨野泽严重淤淀。同时,由于黄河长期侵夺泗水转注淮河,使泗水故道淤高,泗水原流滞潴,在兖州以下,济宁以南的泗水两岸,在隋朝时已形成大片沼泽湖泊,当是后来南四湖形成的序幕。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大举开汴水,名为通济渠,自汴口石门,引黄水入汴水,在商丘以下的汴水下游就形成了两支:一支古汴水,自商凰至徐州入泗:一支即通济渠,自商丘至古泗水入淮,到公元741年至755年,唐玄宗天宝年间,古汴渠逐渐淤废,由黄注汴,注济源流断绝。菏泽以西的济水,即“陶丘复出之济”,也尽成断港,而安山会汶以下的济水,实际上只是汶水的过流,济水到唐末已基本湮没。
  (二)涞河:在五代后晋时期(公元936年到公元946年),由于军事上的需要,曾有开涞河之举,当时涞河西由曹县兰考间,接汴水以通开封。东沿菏水故适至泗水。涞河的开挖乃是唐代菏水日益湮没的再生。
  (三)赵王、洙水、宋金河
  北宋期间,黄河屡决,河决河南清丰县,大溜东南行,经巨野、济宁汇泗水入海,这是赵王河、洙水河的前身。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河决曹县白茅,水势顺赵王河,宋金河北侵安山,侵夺会通运河及清、济故道(今东平湖以下的故道)入渤海,当时,曹县、单县、菏泽、鄄城、成武、定陶、金乡、鱼台嘉祥、济宁等县都遭黄水侵袭,直至公元1351年贾鲁治河才堵塞决口。黄河漫流达"七年之久,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河决双河口(今菏泽县城东双河集附近),分支东流经巨野、嘉祥南至鱼台的塌场口入运河,这一溜道就是赵王河干流的雏形。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由于枣林河分黄济运之举,导致了黄河屡决金龙口,东注张秋的祸患。枣林河自金龙口东北流经长垣,东明至菏泽双河口,分为两支:北支由双河口东北行,经專城阎什口,红船、梁山李家桥,又东经东平黑虎庙,北至张秋南之沙湾闸,注入运河。南支由双河口,东行经巨野至南旺注入运河。今之赵王河、宋金河、洙水河就是明代枣林河历史演变的产物。
  又者,洙水河系潴水之误,非孔子说教之洙水,考禹贡谓:“大野即潴”,潴即其地,盖大野即今之巨野也。潴乃聚而复流之义。又谓:“导洸水东流为济”,至定陶分南、北二支:南支为万福河之上源,北支为洙水河之上源,在定陶为北渠河。蜿蜓东流至巨野,曰洙水河,经嘉祥改名澹台河,由纸坊集入济宁境,亦名宽河,东行至老中湾,分南北两股流入南阳湖。
  (四)万福河
  北宋期间黄河屡决滑县,河决多东行,经东明至菏泽,然后两股:一股经济水故道,东北出大清河入海;一股经古菏水东南支流至鱼台入泗而注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变为明代的柳林河和现在的万福河。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为护陵而对梁靖口黄河决溜道加以疏浚,以分泄黄水,自曹县梁靖口起,东北行经候楼、芳桂集、金乡城,又东经南大溜至谷亭镇入昭阳湖,长达270华里,称为梁靖盆河,又名“新挑河”和“万福河”,这就是万福河的由来。
  又考,按旧志无万福河之名,考禹贡导洸水东流为济,济水即定陶三渠河之来源也。自县西南入境,分为二支,曰北济、南济,南济为南渠河,北济为北渠河,即(洙水河上游),经中部者曰中渠河,南中两渠河至县境东北苗固店相会后,经柳林集入巨野县境,遂名柳林河,过成武北至金乡之吴家坑,曰三家湾河,亦曰柳河。下流入鱼台,曰万福河。万福名称之由来,据金乡学者孔君汝墀函称:万福禹贡之菏水,西起定陶仿山,汉武帝塞黄河瓠子决口,歌曰:“宣防塞兮,万福来”即其地,以起自仿山漾,武有宣仿之歌,故曰万福河。
  (五)大沙河、鸣风河
  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八月十九日河决曹县城西堤,九月河决杨家口,又决梁靖口,洪水直冲单县,围丰县。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河决曹县杨家口,梁靖口,洪水由曹单冲入沛县北三十里鸡鸣台入昭阳湖,这就是大沙河、鸣风河的雏形。
  (六)新冲大河(乐成河):
  公元1513年7月河决曹县娘娘庙、孙家口,洪水冲曹县、单县、定陶、成武之间,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河决曹县,溢入成武、定陶、单县诸县。明嘉靖十年(公元1631年)河决原武胡村铺又决封丘荆龙口,冲曹县塔几弯,趋张秋,这溜道遂形成近代的新冲大河。”
  (七)新冲小河
  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871年)七月初八,河决小宋,直冲黑村,'经魏家湾,大黄集,洪府寺东,入成武境,此溜即为新冲小河。
  (八)曹县太行堤河,曹北河: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河决流通口,其溜道即形成太行堤河和曹北河。
  (九)东沟
  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是年大雨,河决单县黄涸口,公元1597年4月,河又大决黄涸口,两决所冲溜道,即为东沟。
  又考。清嘉靖年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将金乡东部冲成数道溜沟,每年伏汛洪水横流,后于道光年间,乃将极东边之沟,加宽浚深,名曰东沟。(十)黄白河、翻身河
  清康熙元年(公元1226年)五月初一,河决石香炉,小宋(今梁堤头东)所冲溜道,即为黄白河。
  (十一)古柳河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六月,大雨八日水深五尺,七月又大雨,八月大雨东明河决,东流至定陶城南王店,水势汹涌,人皆骇,二十八天尽退,人咸为奇,所经溜道称为古柳河。
  (十二)渔沃河、贾河:
  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旧历七月间淫雨,浃辰河水陡涨,于二十二日由长垣境之范庄(城西南),小堤漫溢决口,绕县城东趋,流入山东境内寻涸。八月七日水复暴涨,更有谢寨堤顶溢水,洪水横流,平地水深数尺"东明集、五霸岗农田大部分淹没,人民环村筑堰,赵官营村地居坑坎,一时失守,村人仅以身先免。这次洪水溢流,所冲溜道,即为渔沃河和贾河。
  (十三)七里河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黄河两次.决口于菏泽县刘庄,其所冲溜道为七里河。
  (十四)箕山河、临濮沙河、华营河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七月,河决鄄城县董庄,分正河水十分之七八,东流折西南,分为两股,小股由赵王河穿东平县运河会汶水,复归正河;大股漫菏泽、绑城、巨野、嘉祥、济宁、金乡、鱼台等县,经南阳、昭阳、微山等湖,淹丰、沛、铜山,又灌邳苍及宿迂,由运河注六唐河、沐河,所冲溜道,即为箕山河,临卜沙河和华营河。(十五)郓城北沙河
  清同治七年(公元1862年),河决红船口,霍家桥,大溜侵安山北,入大清河,所冲溜道,即为郓城北沙河,后又称陈坡沙河。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菏泽地区内河水系和大小河流,给历史上黄河决口、改道,变迁都是息息相关的。可谓,这些河道都是黄河决口冲刷的溜道而形成的。由于黄河历史上变迁频繁,因此,内地河道,就必然依水势就下的规律,旧有的河道被淹没,新的河道相应产生,例如济、濮两水被淹没,却由黄水冲刷溜道演变为宋金河、赵王河,虽然名称不同,流经线路也不尽一致,但其汇注沥水的作用,与济、濮两水同样。再如“菏水”被黄水湮没消失后,又由黄水溜道演变成为现今的万福河。菏泽地区河道,大体都是经过类似的演变过程,即由黄河的侵淤到排泄沥水的河道,转为黄河溜道,又由黄河溜道,演变为新的排水系统。建国初期,菏泽地区水系形势,详见下图。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菏泽地区水利志》

出版者:河海大学出版社

《菏泽地区水利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记述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志稿内容比较全面,反映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曲折发展的历程和客观规律,反映了“除害兴利,造福人民”的水利工作宗旨。志稿本着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水利事业的发展,并针对本地区的特点,重点记述了河道治理、治涝改碱,引黄灌溉和淤改等项内容。突出了时代特点、地域特点和行业特点。志稿横分门类,纵述始末,文字简洁,基本符合志体。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地区
相关地名
梁山
相关地名
鄄城
相关地名
巨野
相关地名
嘉祥
相关地名
金乡
相关地名
济宁
相关地名
平阴
相关地名
历城
相关地名
章丘
相关地名
邹平
相关地名
高清
相关地名
博兴
相关地名

相关实物

瓠子河
相关实物
涞河
相关实物
宋金河
相关实物
万福河
相关实物
大沙河
相关实物
鸣风河
相关实物
新冲大河
相关实物
新冲小河
相关实物
曹北河
相关实物
东沟
相关实物
黄白河
相关实物
翻身河
相关实物
渔沃河
相关实物
贾河
相关实物
七里河
相关实物
箕山河
相关实物
临濮沙河
相关实物
华营河
相关实物
郓城北沙河
相关实物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