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内河治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46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内河治理
分类号: TV882.8
页数: 41
页码: 55-95
摘要: 菏泽地区,由于历史上受黄河泛滥的影响,地貌复杂,水系紊乱,排水能力极弱,甚至不少地区根本没有排水出路,酿成坡水橫流,内涝灾害频繁,大雨大灾,小雨小灾的历史局面。自新中国建立后,从50年代开始,对地区内万福、洙水、赵王等河道进行了初步治理,但多系按原河道疏浚,经过1963年,1964年汛期洪水考验,全区受涝面积不但没有减少,在某些地区还有增加,实践证明,不统一规划,不调整水系,低标准、原河道治理,是不济于事的。为了改变 这一状况,从1965年至1972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水系调整,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洪涝分开的原则,先后开挖的梁济狂河、洙赵新河、万福河、东鱼河、太行堤河等五条防洪排涝骨干河道,基本形成了湖西地区新的水系格局。
关键词: 河道治理 内河治理

内容

第二章内河治理
  菏泽地区,由于历史上受黄河泛滥的影响,地貌复杂,水系紊乱,排水能力极弱,甚至不少地区根本没有排水出路,酿成坡水橫流,内涝灾害频繁,大雨大灾,小雨小灾的历史局面。自新中国建立后,从50年代开始,对地区内万福、洙水、赵王等河道进行了初步治理,但多系按原河道疏浚,经过1963年,1964年汛期洪水考验,全区受涝面积不但没有减少,在某些地区还有增加,实践证明,不统一规划,不调整水系,低标准、原河道治理,是不济于事的。为了改变 这一状况,从1965年至1972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水系调整,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洪涝分开的原则,先后开挖的梁济狂河.洙赵新河、万福河、东鱼河、太行堤河等五条防洪排涝骨干河道,基本形成了湖西地区新的水系格局。
  第一节水系变迁及河道形成
  菏泽地区的水系变迁及河道形成,主要受着历代黄河迁徙和溃决制约的影响,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往往是旧的水系被打乱淤平,而新的排水系统则相应形成一、古代水系
  周朝以前,流经菏泽地区的主要水系,有济水、菏水,濮水、汶 水和丹水等。
  (一)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县,上游为黄河支流,中游东流经郑州、原武之间,自原武南,东到开封西北,分一支为汴水。济水.分流后,东经兰考北铜瓦厢后折向北入菏泽境,经大野泽至安山镇,与汶水合流,经东平、平阴、历城、章丘、邹平、博兴于广饶东北流入渤海。安山以下的济水,唐朝以后,多称大清河,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北徙夺大清河入海,即是现在的黄河。
  (二)菏水:吴国水工于公元前482年,在鱼台、定陶两县之间开挖了一条既可排水,又可航运的运河,即是“菏水”)又名五丈河),自定陶城北,金乡、复台城南东至谷亭镇入泗水,沟通了古代济、泗两大水系。这对繁荣中原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水纪》记载:“济水东至乘氏县(今菏泽东沙土镇附近),分为二支”,《水经注》“南为菏水,北为济渎”。另古菏泽乃为沟通济、泗两水旧天然之湖泊,济水出菏泽后,东北流至巨野县西南注入巨野泽,巨野泽 又称大野泽,在《尔雅》书中列为全国古代十大湖泊之一,《元和志》记载:大野泽在巨野东五里,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从广义来说,梁山、鄄城、巨野、嘉祥、金乡、济宁一带的洼地,都是大野泽波及区域。
  (三)濮水:自濮阳城,南经封丘、长垣,东至葭密县故城北, 下至古廩邱县(旧址在今鄄城东北部的仪城寺)南入瓠子湖,两河汇:流,以下称濮水,《水经注》记载:“瓠河与濮水俱东流,过廩邱为濮水",指此而言。
  (四)汶水:汶水即今大清河,源出莱芜县东北七十里之原山。济水经郛城东向北流至安山镇(即大安山)会东来之汶水,东北流经东阿、平阴、历城、章丘、邹平、高清、博兴等县之境,经广饶县东北注入渤海。(五)丹水:在曹县、单县南部边界处,沿黄河故道,流向徐州南,会泗水入淮河。
  以上河道,对古代菏泽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都曾发挥过重大作用。
  详见菏泽地区周秦之前河道略图二、黄河大徙决口对河道演变的影响及形成
  黄河在菏泽地区,历史上大徙决口频繁,追其原因,除河水、泥沙等自身的原因外,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是人类的控制因素而造成'的,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较大的河道变迁,主要有:
  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即金天会六年,东京留守杜充在潼州,濮州失陷之后,为防止金兵继续进犯,“决大河以阻之”,菏泽地区内地河道,自此为之一变,由原来经障、卫北流入渤海,一变而经泗、淮入黄海。
  另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六月,河决李固渡“水溃曹州城,分流于单州之境”,“新河水六分,旧河水四分”大河主流南徙,旧河仍走百分之四十的水。
  元至正三年(公元1344年)河决曹州白茅,十一年,工部尚书贾鲁用疏、浚、塞三法,浚故二百八十余里,导大河由黄陵岗向南,经商、虞而下,至徐州合泗入淮。
  菏泽地区经过黄河的几次溃决大徙,内地河道,流经纷乱,根据查考史料和实地察看,确定了以下河流的方位和形成。
  (一)瓠子河的形成
  公元前132年,黄河于河南瓠子(今濮阳西南)决口,大溜东南直趋巨野泽,这一决口形成了汉代的瓠子河,瓠子河自瓠壬口东南流经濮县,鄄城,至郓城南分为两股:一股东北流,夺济水故道东入渤海;一股东南流,经济、濮故道注入巨野泽,夺泗水故道,转注淮河入海。从公元前132年决口至公元前109年堵塞,黄河洪水在济、濮之间泛流二十三年,使菏泽地区济、濮两水和古代的菏泽、巨野泽严重淤淀。同时,由于黄河长期侵夺泗水转注淮河,使泗水故道淤高,泗水原流滞潴,在兖州以下,济宁以南的泗水两岸,在隋朝时已形成大片沼泽湖泊,当是后来南四湖形成的序幕。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大举开汴水,名为通济渠,自汴口石门,引黄水入汴水,在商丘以下的汴水下游就形成了两支:一支古汴水,自商凰至徐州入泗:一支即通济渠,自商丘至古泗水入淮,到公元741年至755年,唐玄宗天宝年间,古汴渠逐渐淤废,由黄注汴,注济源流断绝。菏泽以西的济水,即“陶丘复出之济”,也尽成断港,而安山会汶以下的济水,实际上只是汶水的过流,济水到唐末已基本湮没。
  (二)涞河:在五代后晋时期(公元936年到公元946年),由于军事上的需要,曾有开涞河之举,当时涞河西由曹县兰考间,接汴水以通开封。东沿菏水故适至泗水。涞河的开挖乃是唐代菏水日益湮没的再生。
  (三)赵王、洙水、宋金河
  北宋期间,黄河屡决,河决河南清丰县,大溜东南行,经巨野、济宁汇泗水入海,这是赵王河、洙水河的前身。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河决曹县白茅,水势顺赵王河,宋金河北侵安山,侵夺会通运河及清、济故道(今东平湖以下的故道)入渤海,当时,曹县、单县、菏泽、鄄城、成武、定陶、金乡、鱼台嘉祥、济宁等县都遭黄水侵袭,直至公元1351年贾鲁治河才堵塞决口。黄河漫流达"七年之久,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河决双河口(今菏泽县城东双河集附近),分支东流经巨野、嘉祥南至鱼台的塌场口入运河,这一溜道就是赵王河干流的雏形。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由于枣林河分黄济运之举,导致了黄河屡决金龙口,东注张秋的祸患。枣林河自金龙口东北流经长垣,东明至菏泽双河口,分为两支:北支由双河口东北行,经專城阎什口,红船、梁山李家桥,又东经东平黑虎庙,北至张秋南之沙湾闸,注入运河。南支由双河口,东行经巨野至南旺注入运河。今之赵王河、宋金河、洙水河就是明代枣林河历史演变的产物。
  又者,洙水河系潴水之误,非孔子说教之洙水,考禹贡谓:“大野即潴”,潴即其地,盖大野即今之巨野也。潴乃聚而复流之义。又谓:“导洸水东流为济”,至定陶分南、北二支:南支为万福河之上源,北支为洙水河之上源,在定陶为北渠河。蜿蜓东流至巨野,曰洙水河,经嘉祥改名澹台河,由纸坊集入济宁境,亦名宽河,东行至老中湾,分南北两股流入南阳湖。
  (四)万福河
  北宋期间黄河屡决滑县,河决多东行,经东明至菏泽,然后两股:一股经济水故道,东北出大清河入海;一股经古菏水东南支流至鱼台入泗而注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变为明代的柳林河和现在的万福河。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为护陵而对梁靖口黄河决溜道加以疏浚,以分泄黄水,自曹县梁靖口起,东北行经候楼、芳桂集、金乡城,又东经南大溜至谷亭镇入昭阳湖,长达270华里,称为梁靖盆河,又名“新挑河”和“万福河”,这就是万福河的由来。
  又考,按旧志无万福河之名,考禹贡导洸水东流为济,济水即定陶三渠河之来源也。自县西南入境,分为二支,曰北济、南济,南济为南渠河,北济为北渠河,即(洙水河上游),经中部者曰中渠河,南中两渠河至县境东北苗固店相会后,经柳林集入巨野县境,遂名柳林河,过成武北至金乡之吴家坑,曰三家湾河,亦曰柳河。下流入鱼台,曰万福河。万福名称之由来,据金乡学者孔君汝墀函称:万福禹贡之菏水,西起定陶仿山,汉武帝塞黄河瓠子决口,歌曰:“宣防塞兮,万福来”即其地,以起自仿山漾,武有宣仿之歌,故曰万福河。
  (五)大沙河、鸣风河
  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八月十九日河决曹县城西堤,九月河决杨家口,又决梁靖口,洪水直冲单县,围丰县。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河决曹县杨家口,梁靖口,洪水由曹单冲入沛县北三十里鸡鸣台入昭阳湖,这就是大沙河、鸣风河的雏形。
  (六)新冲大河(乐成河):
  公元1513年7月河决曹县娘娘庙、孙家口,洪水冲曹县、单县、定陶、成武之间,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河决曹县,溢入成武、定陶、单县诸县。明嘉靖十年(公元1631年)河决原武胡村铺又决封丘荆龙口,冲曹县塔几弯,趋张秋,这溜道遂形成近代的新冲大河。”
  (七)新冲小河
  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871年)七月初八,河决小宋,直冲黑村,'经魏家湾,大黄集,洪府寺东,入成武境,此溜即为新冲小河。
  (八)曹县太行堤河,曹北河: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河决流通口,其溜道即形成太行堤河和曹北河。
  (九)东沟
  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是年大雨,河决单县黄涸口,公元1597年4月,河又大决黄涸口,两决所冲溜道,即为东沟。
  又考。清嘉靖年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将金乡东部冲成数道溜沟,每年伏汛洪水横流,后于道光年间,乃将极东边之沟,加宽浚深,名曰东沟。(十)黄白河、翻身河
  清康熙元年(公元1226年)五月初一,河决石香炉,小宋(今梁堤头东)所冲溜道,即为黄白河。
  (十一)古柳河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六月,大雨八日水深五尺,七月又大雨,八月大雨东明河决,东流至定陶城南王店,水势汹涌,人皆骇,二十八天尽退,人咸为奇,所经溜道称为古柳河。
  (十二)渔沃河、贾河
  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旧历七月间淫雨,浃辰河水陡涨,于二十二日由长垣境之范庄(城西南),小堤漫溢决口,绕县城东趋,流入山东境内寻涸。八月七日水复暴涨,更有谢寨堤顶溢水,洪水横流,平地水深数尺"东明集、五霸岗农田大部分淹没,人民环村筑堰,赵官营村地居坑坎,一时失守,村人仅以身先免。这次洪水溢流,所冲溜道,即为渔沃河和贾河。
  (十三)七里河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黄河两次.决口于菏泽县刘庄,其所冲溜道为七里河。
  (十四)箕山河、临濮沙河、华营河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七月,河决鄄城县董庄,分正河水十分之七八,东流折西南,分为两股,小股由赵王河穿东平县运河会汶水,复归正河;大股漫菏泽、绑城、巨野、嘉祥、济宁、金乡、鱼台等县,经南阳、昭阳、微山等湖,淹丰、沛、铜山,又灌邳苍及宿迂,由运河注六唐河、沐河,所冲溜道,即为箕山河,临卜沙河和华营河。(十五)郓城北沙河
  清同治七年(公元1862年),河决红船口,霍家桥,大溜侵安山北,入大清河,所冲溜道,即为郓城北沙河,后又称陈坡沙河。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菏泽地区内河水系和大小河流,给历史上黄河决口、改道,变迁都是息息相关的。可谓,这些河道都是黄河决口冲刷的溜道而形成的。由于黄河历史上变迁频繁,因此,内地河道,就必然依水势就下的规律,旧有的河道被淹没,新的河道相应产生,例如济、濮两水被淹没,却由黄水冲刷溜道演变为宋金河、赵王河,虽然名称不同,流经线路也不尽一致,但其汇注沥水的作用,与济、濮两水同样。再如“菏水”被黄水湮没消失后,又由黄水溜道演变成为现今的万福河。菏泽地区河道,大体都是经过类似的演变过程,即由黄河的侵淤到排泄沥水的河道,转为黄河溜道,又由黄河溜道,演变为新的排水系统。建国初期,菏泽地区水系形势,详见下图。第二节水系调整规划经过
  菏泽地区属黄泛平原,地形自西向东倾斜,地面坡降平均为1/500一~1/10000,流域范围,北临梁济运河,南至黄河故道,西靠黄河大堤,东与济宁地区接壤,其总流域面积为12951平方公里,建国前,由于历史上屡遭黄河泛滥影响,水系紊乱,多不成形,排水不畅,洪涝灾害频繁。从南宋到建国前700年间,每百年发生水灾70次,均有洪水漫流,庐舍为墟,人畜飘流的历史记载。
  建国后,1950年至1955年为减轻水灾,本着从排入手的原则,进行低标准疏浚河道,加固堤防,改善排水条件,防止决口漫溢,重点治理了赵王河、大沙河、南运河等多灾河道。1956年1月至1957年3月,淮委先后编制“复新河(单县太行堤河)流域规划”“万福河流域除涝规划”,1957年“沂沭泗流域规划报告”(初稿),提出适当调整水系,疏浚河道,开挖沟池畦田,建立完整排水系统的治理方案,治理标准,按十年一遇防洪。依靠上述规M1956年到1958年,重点治理了万福河流域,将下游济宁地区境内万福河分洪道南大溜,开挖成直接入南阳湖的排水骨干河道,同时疏浚了大沙河以下的老万福河及其支流,初步形成了新•万福河排水系统,并疏浚了洙水河,将赵王河在马村以上,改入梁济运河,但由于在水系调整中缺乏统盘考虑,高低水没有分开,水文计算成果偏低。故造成六十年代前半期,涝灾有所加重。1963、1964年全区最大30天降雨,仅相当于三到五年一遇,全区受灾面积839万亩,成灾面积721.2万亩。占耕地面积64%。1963年10月省水利设计院编制的《湖西地区除涝规划》,提出的规划原则是:以排为主,从排入手,干支并举,治河治湖适应,羽片滞结合,改造利用洼地,田间工程与骨干工程适应,建立完整的排水系统,提高除涝能力,并对湖西新河的方案,做了初步论证。1965年省治淮南四湖流域工程局编制的《山东省南四湖流域近期治理规划》中,提出了为达到高低水分排,洪涝分治,有效地降低南阳湖水位,拟开挖湖西新河,并对湖西新河的效益、路线走向做了详细论证,给整个湖西地区河道水系调整提出了治理方向和路子。1965年以来,经过水利部、淮委,有关省的领导和水利专家多次现场查勘,与有关地市多次协商、论证,水利部淮委批准了湖西河道水系调整规划。于1966年〜1972年先后开挖了东鱼河、洙赵新河,对其支流也进行了配套,经过大规模的水系调整,实现了高水高排,洪涝分治,从此,全区洪涝灾害大为减轻。其主要河道工程实施经过记述于下:
  —、东鱼河
  东鱼河规划方案,始于1965年《山东省四湖流域近期治理规划》
  提出的开挖湖西新河。规划的湖西新河是在总结建国到1965年,15年来河道治理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规划,认为南四湖之中,面积最小的,是南阳湖,承受湖西地区13148平方公里的来水,占了湖西总面积的87%。前15年的湖西河道治理,加快了河道的来水速度,加大了来水总量,提高了南阳湖的水位,加重了滨湖地区的洪涝灾害,以1957年与1963年相比,最大30天降雨量,1957年相当于90年一遇,南阳湖水位为36.48米。而1963年降雨量,相当于3年一遇,南阳湖水位竟达到36.08米,据万福河流域1949年至1964年16年的统计,济宁、菏泽两地区平均年水灾面积278万亩,其中,万福河治理以前的8年(1949年〜1956年),平均年水灾面积201万亩,后8年(1957年〜1964年),平均每年水灾面积达365.5万亩,后8年比前8年水灾面积增加77%。
  为了有效地降低南阳湖水位,充分利用微山湖库容大,来水面积小的特点发挥微山湖的调蓄能力,提出开挖湖西新河(亦称万南新河),将湖西大面积来水截入微山湖。其路线是从常路口截万福河开始,向东南至宋庙截安济河,于小溜集截西沟,向东至三十五里堡北截大沙河,在刘口南截东沟,核桃园截惠河,平行苏鲁边河到刘寨截复新河,再向于姚楼北截东边河,东边河以下,平行湖西大堤,向南经曲房船闸西,‘在二级坝以下入微山湖,全长120.3公里,截取上级湖流域面积7379平方公里,此方案实施后,可降低南阳湖水位,50年一遇标准为0.61米,,百年一遇标准为0.95米,再加上对湖内适.当疏浚,韩庄出口扩大到2000秒立方米。百年一遇南阳湖水位可降低到37.00米左右。
  湖西新河工程规划实施过程中,由于涉及到苏、鲁两省,几个地市之间的矛盾,经过中央协同有关省、地、市和流域机构反复协商,多次协调,水电部1967年批复中,将湖西新河改在复新河以西一公里处与复新河平行入上级湖,复新河以下另做湖腰扩大工程。根据批复精神,从1967年〜1970年,按照二十年一遇防洪,三年一遇除涝标准,开挖治理了万南新河(施工期间改名为红卫河)。1983年山东省地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东鱼河。
  该河起源于东明县刘楼村南,向东经菏泽、曹县、定陶、单县、金乡、鱼台等县市,于鱼台县西姚村入昭阳湖,全长172.1公里,流域面积为6923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三条:一为东鱼河北支:起源东明县王二寨,流经菏泽、定陶,在成武县王双楼村入干流,全长96公里,流域面积1443平方公里;二是东鱼河南支;起源于曹县白茅集西,在定陶县君张庄入干流,全长52.4公里,流域面积1239平方公里;三是胜利河:起源于曹县太行堤水库第六库(仲堤圈水库儿流经曹县、成武、单县三县,于刘珂楼入干流,全长66.3公里,流域面积1224平方公里。
  东鱼河开挖治理,对降低南阳湖水位,减少滨湖地区涝灾作用厂虽然达不到规划中湖西新河方案的要求,(南阳湖水位降低0.05米,减少滨湖地区水位顶托范围6.0万亩),但对减轻万福河流域洪涝灾害效益非常显著。截去了新老万福河中上游流域面积4257平方公里,实现了高低水分排,为万南地区中上游排水,开辟了新的出路,缩短了排水行程的时间,为新老万福河下游解除了客水威胁,相应提高了河道的排涝标准。
  二、洙赵新汎
  洙赵新河是原来的洙水、赵王两河截流、并流调整水系后,而开挖的一条较大型河道。洙水河:起源于菏泽市南佃户屯,流经定陶、巨野、嘉祥、济宁等县市、于安兴集入南阳湖,全长150.2公里,河道弯曲宽浅,堤防残缺,沿河多坡洼,比降平缓,流域内灾情严重。赵王河:起源于东明县南黄河堤脚,流经菏泽、定陶、绑城、巨野、嘉祥、济宁、于安兴集附近入南阳湖,上游河糟宽浅,排水能力很差,下游地势高亢,河糟窄小,淤积严重。1956年前曾进行过原河道疏浚治理;1957年“沂、沭、泗流域规划"中,提出的水系调整方案,将赵王河上游,在菏泽市南改入万福河,其余按原河道治理。1963年“山东省湖西地应除涝规划”中,对洙水、赵王两河提出原河道治理方案,治理标准为:除涝三年一遇,防洪二十年一遇。1957年到1963年期间,多次对两河进行局部水系调整。先后将赵王河下游截入洙水河(称洙赵渠),赵王河中游在嘉祥县马村以下改入梁济运河。同时,对干支流按三年一遇50%〜70%的标准进行了治理。
  该两河干支流虽经多次疏浚治理,但终因治理标准偏低,没有采取高低水分开,洪涝分开的根本措施,故上下游涝灾基本没得到解决,从1950年到1964年,十五年内平均涝灾面积为129万亩;1963年 〜1964年降雨量,仅相当于三到五年一遇,水灾面积分别为226万亩,和24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0%。
  鉴于洙水、赵王两河流域,水灾日趋严重的情况,1965年,山东省水利厅,责成南四湖流域工程局,会同济宁、菏泽两地区研究治理方案,经过规划协商分析比较,提出开挖洙赵新河的规划方案。规划设计的具体路线,是在郛城县王老虎以下截赵王河,向东南至巨野县丁庄截太平溜,于新城截诛水河,至曹楼截邱公岔,经嘉祥县纸坊南,在济宁市郊区安兴集附近,沿老洙水河入南四湖。全长69.2公里,流域面积2442平方公里,治理标准按当时的水文成果,除涝五年一遇流量的40%。防洪二十年一遇,1966年春季按设计标准完成。
  1971年,山东省南四湖流域工程局,为进一步完善湖西万福河以北地区的骨干排水系统,解除洪涝灾害的威胁。本着“最大限度地将高水截入洙赵新河,尽量减轻梁济运河排水负担的原则”提出了开挖绑巨河、郵鄆河截取梁济运河部分流域面积,入洙赵新河的方案,并经水电部批准了第二次治理洙赵新河的“设计任务书”和“扩大初步设计”。干支流开挖治理路线是:洙赵新河干流原路线堤距不动,洙赵新河上段,巨野县丁庄以上的赵王河裁弯取直,扩大治理,直至东朗县穆庄,均称为洙赵新河干流,全长140.7公里,总流域面积为4206乎方公里。鄄郓河自鄄城县孙沙窝起于朱庄截北沙河,至郓城县临集截赵王河至巨野县丁庄入洙赵新河干流,长46.6公里,流域面积975平方公里。郓巨河自郓城李统庄截丰收河开始,沿线先后截宋金河,郓城新河,老洙水河、赵王河故道于巨野县于楼闸前入干流,全长47.9公里,流域面积986平方公里。治理标准干支流千年一遇防洪,三年一遇除涝。1971〜1972年按标准全部完成。
  洙赵新河开挖后,为洙水、赵王河上游排水打通了出路,减轻了梁济运河的洪水压力,截流以后洙水河防洪除涝能力大大提高,为下游地区排涝创造了条件,下游的老赵王河,成为排內涝和引湖灌溉河道,从此,流域内防洪除涝效益明显改善。
  三、新万福河
  建国初期的万福河,是湖西地区最大的骨干排水河道,该河发源于定陶县仿山洼,经定陶、成武、巨野、金乡、鱼台入南阳湖,全长121公里,下游设有南大溜、北大溜两条分洪道,由于历史上屡遭黄河决口泛滥影响,水系紊乱,不成河形,堤防残缺,洪涝灾害极为严重。1953年开始,曾先后低标准地疏浚了大沙河口以下一段干流和支流大沙河;1956年淮委编制的“万福河除涝规划”中,本着以除涝为主,统一规划,截源开流,适当调整水系,逐步建立完整的排水系统的原则,分期实施。其治理标准为:除涝三年一遇,防洪二十年一遇。根据规划,自1956年春开始,连续三年对万福河干支流,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在水系调整方面,堵闭了北大溜分洪道,将北大溜疏浚为排涝河道,开挖了南大溜29.2公里,作为下游入湖的干流,并疏浚治理了南大溜以上的干流,长51公里,新开挖了支流安济河、定陶新河。安济河:从曹县东北安仁集开始,先后截大沙河及其支流白花河、乐成河,再截西沟,于成武县圭庄入干流。
  陶新河:从曹县黄水口开始,东北截乐成河、西沟上游,于定陶县油小楼入干流。
  经过几年的水系调整,至1958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万福河排水系统。干流及主要支流达到了三年一遇除涝,二十年一遇防洪的标准。1958年至1960年,根据“山东省湖西地区除涝规划”,确定的原河道疏浚,扩大治理的措施,先后将干流,自定陶新河入口,向上延长至东明县渔沃河口,使新万福河干流长度达到128公里,流域面积5178乎方公里,老万福河流域面积为925平方公里。
  从建国初期到1966年万福河治理,对减轻流域上游的涝灾,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但导致了洪水来量增多,新万福河下游洪涝不分,河道淤积,排水能力降低,加之湖内阻水障碍重重,下泄不畅,更加拾高了湖河水位,下游洪涝灾害更加严重。直至东鱼河开挖后,截走了新万福河流域面积4257平方公里,从而减少了洪水来量,提高了防洪排涝能力,因此,万福河水系,才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面貌。目前的新万福河干流,自定陶县大薛庄,东鱼河北支截流坝起,经成武、巨野、金乡、鱼台、济宁市郊区,在鱼台县小吴入南阳湖,全长77.4公里,流域面积1283平方公里。规划建成为排灌航综合开发的河道。
  四、梁济运河
  梁济运河,亦名京杭运河,是南四湖以北,黄河以南地区,新开挖的大型河道,梁济运河未开挖前,该流域的排水,以老运河(古京杭运河)为主干,贯串南北,连接北五湖(东平湖、南旺湖、马踏湖、蜀山湖、马场湖)在济宁市城南入南阳湖。河道以航运为主,并承担小汶河、宋金河、泉河、流畅河、三岔燕尾河的来水。由于老运河淤积严重,排水能力仅有70〜80秒立方米,北五湖库容小,滞蓄能力有限,汛期经常泛滥成灾。1957年“沂沫泗流域规划”中提出的治理方案是:小汶河不分泄大汶河洪水,老运河以西新开运河承担流域内的排水,小汶河直接入运河,泉河以西,新开运河,在五里营入运河。
  1963年“山东省湖西地区治涝规划”中治理措施是:将宋金河上游的来水截入郓城新河。
  梁济运河的开挖,是1958年由交通部报请国务院批准,以整治京杭运河,恢复运河通航而兴建的。山东省政府确定,京杭运河开挖,以航运为主,适当综合利用。黄河以南一段,应兼做排涝,防洪河道。根据以上原则,由山东省大运河指挥部(包括水利航运部门参加》编报了设计,按四级航运标准挖河,防洪百年一遇,除涝五年一遇,设计最大排涝流量为913秒立方米,1959年〜1960年,打通了从湖口到国那里全长87公里的干流(赵王河口以下,按设计标准完成,以上未达到标准),1962年、1963年、1967年又连续进行疏浚治理,在干流治理的同时,进行了水系调整和支流配套,1959年堵闭了大汶河分洪口,使汶泗水系分开,改变了大汶河分流入南阳湖的历史面貌,同时,还将直接入湖的赵王河在嘉祥马村集改道入梁济运河。为解决鄄、郓、梁地区排水,开挖了郓城新河,1972年在洙赵新河治理水系调整中,又将赵王河,郓城新河上游的来水,截入洙赵新河。
  经过从1958年到1972年的规划治理,梁济运河成为黄河以南济宁城以北,大汶河与洙赵新河之间流域面积为3306平方公里的大型骨干河道。但由于未按标准治理,於积严重,更降低了防洪排涝能力。1980年以来,根据黄河防洪规划和南水北调方案,又提出了承担黄河东平湖滞蓄退水和输水的要求,山东省南四湖流域工程指挥部,1981年编制了“梁济运河治理规划”,1982年经水电部批准,规划按照防洪除涝,南水北调,东平湖退水以及航运,灌溉等多种效能的要求,提出的治理标准是:按五年一遇除涝挖河(水电部批复,近期按三年),东平湖退水1000秒立方米,二十年一遇洪水退修堤防。
  第三节梁济运河水系治理
  该河历史上是勾通南北水路交通的大运河,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自铜瓦厢决口改道夺清后,被黄河所截,黄河以南到南四湖一段,河道弯曲,水源不足,又因年久失修,河床淤淀,已不能满足航运要求,故于1958年开始,在黄河以南,入南四湖,另行开挖了新的运河,由于还不能形成贯通南北的京航运河,故将此段取名为梁(梁山)济(济宁)运河。
  一、干流治理
  梁济运河干流,是1959年在黄河以南开挖的一段京杭运河,北起梁山县路那里,向南流经梁山、汶上、郓城、嘉祥、济宁市郊区,至李集村西南入南佃湖,与湖内京杭运河相连接,河道全长90公里,流域面积为3306平方公里(菏泽地区境内983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346万亩,人口210万人。干流以西,系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地面比降平均为1/8000;以东为山丘区和山麓平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面比降为1/1000〜1/5000,干流河道经过地区,地面比降为1/10000〜1/20000。该河主要支流有13条,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泉河、赵王河、湖东排渗河、琉璃河、郓城新河、小汶河、柳畅河、南跃进河、龟山腚河、戴码河等。
  1958年结合修湖西大堤,开挖了龙公河以下的湖内部分;1959年继续完成龙公河以上至五里营下7.8公里;1960年春为满足东平湖排渗和两岸排涝要求,自黄河南岸路那里,小标准开挖到五里营与湖内京杭运河勾通;1962年扩大治理了长沟至泉河段;1963年为满足东平湖排底水种麦,又从长沟扩大治理了柳畅河到路那里一段;1966年至.1967年为了通航,又疏浚了长沟到郭楼闸一段,同时修建了郭楼船闸,形成了现在的梁济运河。
  经过几次疏浚和水系调整,干支流排水系统,初具规模,从1959年至1967年基建投资共计3346万兀,完成土石方3146万立方米,工日1990万个,建节制闸、船闸各1座,桥梁20座,涵洞26座,排灌站49处。
  1972年为减轻干流的排水压力,又将1504平方公里的面积,截入洙赵新河,其流域面积由4810平方公里,,缩减为3306平方公里。但终因治理标准偏低,流域内涝碱灾害仍然十分严重,河槽泄量仅有60〜116秒立方米,不到三年一遇的20%,防洪泄量194〜410秒立方米,相当于二十年一遇的20%,是全淮河流域标准最低,洪涝碱灾害最重的一条河道,因此,急待进行治理,其河槽现有泄量能力见表3—1。二、支流治理与水系调整
  自东平湖兴建和梁济运河开挖后在流域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水系调整与治理。其情况分述于下:.
  (一)湖东排渗河;修建东平湖水库时,于1958年至1960年开挖了湖东排渗河,该河上自大清河南岸武家漫,向西沿大清河堤,绕旧东平县城西,经水库围堤东侧,向南至张坝口,即沿老运河,下至开河村东北,向西南入梁济运河。起初只作排渗之用,后为解决东平、汶上、梁山三县接壤地带排水问题,于1965年春按三年一遇的50%进行治理,并改由开河村南穿老运河向西南,于嘉祥县王场村北入梁济运河,全长48.8公里,流域面积为232平方公里。
  .(二)赵王河:该河I960年从嘉祥县马村向东开挖新河,长13公里,改道至陈庄西入梁济运河,赵王河原流域面积为3500平方公里,先后分段被东鱼河干流,东鱼河北支,洙赵新河,鄄郓河,郓巨河截流,其流域面积为424平方公里。
  (三)郓城新河:该河被运巨河截断后,分为上下两段。下段属梁济运河支流,即自郓巨河至梁济运河,全长28公里,流经郓城、梁山和嘉祥县境,流域面积为225平方公里。该河原系小型排水河沟,,于1960年,曾进行了疏浚,1964年按三年一遇除涝的50%,十年一遇防洪标准开挖。由于1971年鄆巨河开挖后,郓城新河即被截为上下两段,上段属洙赵新河水系,下段属梁济运河支流,水系调整后的流域面积,减少三分之二,从而提高了防洪除涝能力。
  (四)金堤西河:该河位于鄄城、梁山县西部,金吳以西,上游承受鄄城县箕山河,郓城县候集洼以及北沙河的来水,沿金堤西侧,经梁山县黄花寺闸,穿金堤向东入宋金河再入老运河。原有流域面积870平方公里,1959年兴建陈垓引黄干渠时,将该河截断。为解决金堤以西涝灾,使水系更加合理,于1964年,对金堤西河进行了水系调整和全面治理。南至郓城县候铺村,沿金堤北至张楼穿金堤后,开新河东排入宋金河,全长17.6公里,流域面积为381.5平方公里,做土方29.6万立方米,工日19.3万个。1966年春,琉璃河开挖后,将该,河又纳入了琉璃河,梁山县境内的金堤西河,部分段纳入了金码河和宋金河。
  (五)宋金河:该河古名为济河,亦名宋江河,近代宋金河起源于郓城县南临集附近,自南向北经郓城县城东,梁山县境西部,至徐桥向东北到戴庙汇入老运河后排入东平湖。全长70公里,流域面积2400平方公里,1954年冬,曾两岸复堤29公里,作土方40.49万立方米,工日15.3万个,投资11.28万元。1958年春,为接纳金堤西河来水,陈营至路那里18公里一段,流域面积626平方公里,按排涝要求进行疏浚,设计流量为51.5秒立方米,于路那里改入了梁济运河。自一1965年以后,陈垓引黄灌区,利用宋金河,河槽宽的优势作为灌区沉一沙区。总之,该河由于经过水系调整,分段切割,目前,除河尾徐桥以下流域面积51.2平方公里,尚起排涝作用外,其余各段,已基本废除。
  (六)琉璃河:该河因河道线路流经梁山县琉璃井村,故名琉璃河。源头西起梁山县赵坝村,向南沿宋金河故道至倪楼,折向东南出宋金河后,基本沿郓城、梁山两县边界线,东流入梁济运河,全长24.75公里,流域面积218平方公里。于1966年按三年一遇除涝50%,十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了开挖,共计做土石方200.19万立方米,工曰94.5万个。该河治理后,不但解决了金堤以西和金堤东十二连洼区域内的排水问题,同时,还缓解了郓、梁两县边界水利纠纷,另外,对该区引黄灌溉,发展农业生产,也奠定了良好基础。
  以上整个梁济运河流域,包括支流治理,共计做土石方6468万立方米,建节制闸12座,桥梁51座,涵洞228座,提水站105座,总工日6642万个,国家投资4678万元。
  第四节洙赵新河水系治理
  洙赵新河,乃系南四湖以西地区的洙水、赵王两大水系,由于截源并流,调整梁济运河部分流域面积后,而形成的一条新的骨干河道。
  洙水、赵王两流域,历史上因遭黄河多次泛滥,洪涝灾害严重,新中国建立后,为摆脱水患威胁,在共产党领导下,50年代,即着手对两河进行治理。1951年疏浚洙水河入湖口段,1952年治理开挖赵王河,自菏泽县安兴集至嘉祥县马村段,1955年对赵玉河支流牛头河进行了疏浚,下游改道4.8公里,称为新河。1958年自济宁县孟庄南将洙水河向东改道,至棒李截赵王河,下流至路口村入南阳湖,长7.1公里,称为洙赵渠。1959年冬自嘉祥县崔庄在洙水河左岸,开挖分洪道,于秦庄入赵王河,长5.6公里,称为洙赵改道。当年梁济运河开挖后至1960年春季,自嘉祥县马村向东改道,于济宁县秦咀入梁济运河,长13.1公里。1960年春至1962年冬,将洙水河自巨野县朱烟墩经巨野城北至夏官屯25公里一段,进行裁弯取直,1963年又将洙水河,自桥张庄至王土墩一段,将原长22.1公里裁弯取直为17公里,从此,即解决了龙堌大洼的涝灾问题。
  虽经多次治理和改线,但两河流域内的水涝灾害,并没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两河流域内从1950年至1964年,平均每年受涝面积为129.万亩,占流域内耕地面积的28%,1963年和1964年两年涝灾面积分别为226万亩和24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0%左右。由于严重的洪涝灾害,广大群众要求尽快治理,如按原线开挖,将增加下游洪水压力,故规划另开新河,但向北改线,入湖线路太长,又影响济宁市;向南1改道,嘉祥县境内山丘阻挡,若绕山丘以南,线路又太远,经孟宪炳工程师反复调查,终于找到了经纸坊镇南,穿过山丘唯一缺口入湖的理想路线,线路既短而顺直,尔后由山东省南四湖流域工程局,于1965年先后编报了洙赵新河设计任务书及技术设计,经省批准后,当年开始施工,至1966年完成了任务。
  洙赵新河干流自郓城县郑营村东截赵王河,向东南于巨野县丁庄截洙水河支流太平淄,又于毛张庄北,截洙水河新道,再于曹楼截邱公岔,向东经嘉祥县纸坊南、王堌堆北,于微山县侯楼南,入南阳湖。其流域面积为2442平方公里,其中截取赵王河流域面积1375平方公里,裁取洙水河流域面积1020平方公里,截蔡河支流小王河流域面积47平方公里。为理顺流势,降低入干流处的水位,在龙/固洼入孙官屯洼新开挖一条巨龙河,向东北于高楼排入干流,该河流域面积为232平方公里。1971年至1972年,为最大限度地将高水截入洙赵新河,以充分发挥其泄水作用。为尽量减轻梁济运河的排水负担,又新开挖了鄄郓河和郓巨河。
  鄄郓河上游,自鄄城县左营乡孙沙窝,南行至朱庄截绑城北沙河,再南经水堡、华营,于临集截赵王河,至巨野丁庄入洙赵新河,全长46.6公里,流域面积975平方公里。
  郓巨河自郓城县李统庄,截丰收河开始,向东南于唐店闸下,截绑城新河,再东南于巨野沙土集西截赵王河,于巨野城东,先后截老洙水河和新洙水河,然后在于楼西入洙赵新河,长47.9公里,流域面积986平方公里,两河共减少梁济运河流域面积1540平方公里。
  1972年至1973年春治理赵王河,从丁庄至五道街开新线,并将王老虎弯道裁直,缩短了门公里。上游大体沿七里河线路开挖新河,至东明县高村以东的穆庄村。自此为东明县和菏泽市北部,鄄城县南部,建立了一条新的骨干排水系统,并为中小支流调整打下了基础。
  1973年将穆庄至丁庄段的赵王河,作为洙赵河上段;原丁庄至郑营段的洙赵新河,作为下段;从此,洙赵新河从东明县穆庄至入湖口,全长140.7公里,流域面积4206平方公里。则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水杀。
  洙赵新河全流域的治理,国家和人民确实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共兴建节制闸G5座,完成土石方3010万立方米,工日1870万个,国家投1资2669.6万元。
  洙赵新河水力要素及大中型挡河闸情况,见下表:第五节万福河水系治理
  万福河历史上为湖西地区的主要排水河道,解放前由于缺乏治理,河道弯曲,河槽淤塞,堤防残缺,不能发挥防洪除涝的作用。新中国建立后,自1953年对该河从湖口至大沙河口一段,即进行了疏浚,当时,总流域面积为5753平方公里。
  1956年根据水利部批准中央治淮委员会勘测设计院编报的《万福河除涝规划》,自1956年到1958年将南大溜开挖成新万福河,长46.6公里,并进行部分裁弯取直,另外,还治理开挖了支流大沙河、安济河、西沟及定陶新河等。
  1958年,由于兴建了曹县太行堤水库灌区和菏泽县刘庄引黄灌溉工程,对万福河水系,也作了一些调整,主要有以下几项工程;
  一是结合修建刘庄引黄灌区南干渠,开挖了黄万运河(从黄河至万福河该河由于截断了东明流经菏泽县境内几条坡河和自然流势,因此酿成了边界水利纠纷。1962年3月,谭震林副总理在菏泽召开会议,解决豫鲁两省边界水利问题时,决定废除吕陵店以北一段的黄万运河,吕陵店以下一段,进行疏浚,并向东开挖新河,延长至定陶新河口,与万福河相接后,统称为万福河。同时还将万福河向东,疏浚至大薛庄。1965年将万福河,自吕陵店向西延长接渔沃河;1970年进行万福河综合治理时,又向西延长到东明县王二寨。
  二是修建曹县太行堤水库群,其水库面积为248平方公里,拦截大沙河上游黄河故道面积484平方公里来水,贺李河面积217平方公里,杨河面积476平方公里,共计1177平方公里,在单县修建了浮岗水库,该水库面积为18平方公里,截黄河故道面积118平方公里,从而减少了东沟的来水面积,太行堤水库与万福河之间,结合灌区的干渠工程,1设计了四条干渠排水沟,其中二干渠排水沟,即为定陶新河;三干渠排水沟为定陶新河和安济河之间的排水系範,下入万福河,四干渠排水沟下入安济河;五干渠排水沟入大沙河。但实际上,除定陶新河于1958年完成外八其他各干渠排水沟,大部未有挖通,反而起到了排水障碍的作用,加重了涝碱灾害的发展。1962年,太行堤水库停蓄后,1964年在第一、二库内修建了导流堤,上游来水,利用三库为主,四库为辅滞蓄,相机下泄,从此,减轻了下游的涝碱灾害。
  三是惠河治理,该河为万福河东,独流入湖河道,原入湖口,流域面积仅有168平方公里,上游在单县、丰县境内为蔡河。1953、1958、1962年,曾多次进行过治理,1958年以后,将原万福河支流白马河的支流小桑河(岳河),203平方公里的面积,自周庄以下截入蔡河,1964年治理时,又将白马河上段79平方公里的面积,自张洼改道至核桃园入惠河,从此,惠河入湖流域面积,即为450平方公里。
  四是从1963年大水后,为扩大湖西地区的排水出路,和解决南阳湖库容小,来水量大的矛盾,开始酝酿湖西大改道方案。1:964年,山东省南四湖流域治理工程局,编制的《山东省南四湖流域1966〜1970年治理规划》中,提岀湖西新河方案。自常路口截万福河开始,向东截安济河、西沟,于三十五里铺截大沙河,再东截东沟、惠河,至老寨截复新河,沿湖西堤经湖外,于二级坝下,入下级湖,全长121.8公里,共截上级湖流域面积7379平方公里(不包括太行堤水库以上面积),其中减少南阳湖流域面积5300平方公里,可降低南阳湖水位0.5〜1.0米,不但使滨湖140万亩土地减轻洪涝灾害,同时也有利于湖西900万亩土地的治涝和改碱。对这一方案,经淮委和有关省、地、县反复调查研究,制定规划,编制设计,后经水电部批准,于1967年开始实施,至1970年基本全部完成了红卫河治理(即现在的东鱼河)工程。自此,万福河被截去上游流域面积,变成了只排除成武县北部,巨野县南部,金乡县西部一带坡水的排涝河道。入湖流域面积,下余1330平方公里(五查四定改为1283平方公里),这即为目前万福河干流的范痔。
  现不福河干流,起源于定陶县境内大薛庄,东流经成武、巨野、金乡、鱼台等县和济宁市郊区,在大周庄入南阳湖,全长77公里(其中菏泽地区36公里),流域面积为1283平方公里。1970年,自大薛庄将万福河上游截入东鱼河北支后,当年商泽地区又开挖了大薛庄以下至菏泽、济宁边界一段航道,底宽20米,并兴建了冯集,关桥两座船闸和节制闸。1973年,南四湖流域工程局,主持编制了《万福河边界支流配套设计》,包括支流彭河、吴河、友谊河、新西沟、金城河、老西沟、大沙河七条河道。根据水利厅以(73)鲁水勘字第78号文批复,进行了分期实施,将其主要支流治理情况记述于下:
  一、新西沟 .
  原为新冲小河下段,是万福河的主要支流,上源起于定陶县马集,流经定陶、成武、金乡县境,全长38公里,1957年春,自成武县南鲁集乡郭楼村到成武、金乡两县边界,全长21.9公里,曾进行过疏浚。1970年东鱼河开挖后,于成武县王庙将该河截断,上游即属东鱼河流域,其流域面积为144平方公里,并于1973年自王楼西,沿菏泽、济宁边界,经吕洼沟到大沙河,全长27.8公里,按三年一遇除涝、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了治理,并定名为新西沟。1981年,东鱼河小流域配套时,对该沟又作了扩大治理,并上延至刘海和曹庄与东鱼河勾通,新建桥梁18座,涵洞5座,节制闸2座,提水站7处,发展灌溉面积1.2万亩,成为能排能灌的两用河道。
  二、金成河
  该河流域面积为133平方公里,曾于1976年冬和1977年春,按三年一遇除涝、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自成武县郭楼到四门集入万福河,全长29.5公里,进行了治理;设计河底比降为1/7000〜1/8000,河底宽3.0〜12.0米,水深3.5〜4.4米,排涝流量15秒立方米,防洪流量为48秒立方米至169秒立方米。
  三、彭河
  该河流域面积为117平方公里,曾于1973年自王堂经河弯闸到梁楼沟,于黄庄沟入万福河,全长23公里,进行了治理,设计水深3.0至4.15米;河底比降1/7000至1/5000;河底宽2.0米至15.0米;除涝流量为22至59秒立方米;防洪流量为58至154秒立方米。 以上万福河干支流,共完成土石方1.15亿立方米,建节制闸7座,提水站10处,工日7000多万个,国家总计投资6596万元。
  万福河水力要素详见表3—4。
  第六节东鱼河水系治理
  .东鱼河原名红卫河,为调整湖西水系,于六十年代后期,在万福河以南地区,新开挖了一条大型骨干排水河道,原规划,自湖口到成武县小留集为干流,小留集以上分为中、南、北三支,后将干流改为自湖口到靳楼,中、南、北三支改为西、南、北三支。1973年水利工程“五查四定"时,将干流与西支合并,统称为干流,即上起东明县刘楼南,流经东明、菏泽、曹县、定陶、成武、单县、鱼台等县(市),在鱼台县西姚村北,入昭阳湖,“三查三定”时干流长核定为172.1公里(其中菏泽地区120.8公里,济宁市51.3公里),流域面积为5923平方公里,(其中菏泽地区5004平方公里,济宁市H9平方公里,河南省兰考、’民权两县800平方公里)。
  东鱼河流域西靠黄河,东临昭阳湖,北界洙赵新河和万福河流域,南邻废黄河,地形西高东低,西部最高,地面高程为68.0米,东部湖滨最低,地面高程为33.5米,地面比降为1/4000〜1/15000, 流域内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700毫米,、其中六至九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该河为平原坡水河道,其特征是:泥质河床,河道比降缓,洪水涨落慢,历时长,汛期往往第一次洪水未消退,第二次洪水又接踵而来,与山洪河道相比,汛期抗洪有其不同的特点。
  东鱼河支流较多,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东鱼河北支和南支以及胜利河;300平方公里至1000平方公里的有:团结河和黄白河;100平方公里至300平方公里的有,新冲小河、贺李河、惠河、东沟、翻身河、定陶新河、南渠河、大沙河、白马河、太行堤水库三干沟和五干沟,现将其主要支流记述于下:
  一、东鱼河南支
  该河上起曹县白茅集西,流经曹县、定陶两县13个乡镇,于定陶县南王店乡君张庄入东鱼河干流,全长52.4公里,并承接河南省来水,其流域面积为1239平方公里,沿河建有节制闸2座,生产桥25座。该河于1968年按三年一遇除涝、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治理,全部工程共做土石方1007.4万立方米,工日502.3万个,国家投资652.7万元,河道堤防种乔木6.0万株,灌木40万墩。
  该河上游淤积严重,据1981年实测王占乾闸以上,累计淤积量达110.3万立方米,平均淤厚达2.0米以上,滩地有芦苇600亩,直接影响行洪和排水。
  二、东鱼河北支
  该河上起东明县黄河堤根之王二寨材,下游至成武县王双楼东入东鱼河干流,流经东明、菏泽、定陶、成武四县(市),全长96公里,流域面积为1443平方公里,全河共建节制闸6座,桥梁40座,涵洞44座。该河1970年按三年一遇除涝、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了治理,到1988年,共做土石方3313.8万立方米,X01759.2万个,河道堤防绿化,已达451万亩,种乔木19万株。国家共投资2245.8万元,但河槽淤积严重。据1981年实测,河槽累计淤积量达476.8万立方米,直接影响着防洪排涝效益的充分发挥。
  三、胜利河
  该河起源于曹县太行堤水库第六库(仲吳圈水库),经成武、单县边界地区刘珂楼西,入东鱼河干流,流经曹县、成武、单县三个县,14个乡镇,全长66.3公里,流域面积为1224平方公里,沿減建有节制闸3座,公路桥6座,生产桥22座,涵洞42座,于1969年至1970年,由曹县出工,按三年一遇除涝、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了全面洽理,共做土方1450万立方米,工日655万个,国家投资555.6万元。经过治理后,效益显著,减少涝灾面积30余万亩,并沿河建有提水站7处,发展灌溉面积70万亩。
  东鱼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开挖工程,由菏泽、济宁两地市,按照统一的工程规划设计标准,相互协作,共同施工,历经三年时间,全部完成。施工责任范围的划分为:惠河口以上长141.2公里,由菏泽地区负责施工,于1967年3月至1968年春完成了挖河修堤任务。惠河口以下至昭阳湖,长30.86公里,由济宁市负责施工,于1967年冬至1968年春完成。
  东鱼河整个治理工程,共完成土石方1・38亿立方米,兴建桥、涵、闸各类建筑物108座,扬水站52处,工日5617万个,国家投资6632万元。东鱼河干流水力要素见表3—5,干支流拦河闸工程基本情况,见表3—6。第七节太行堤河水系治理
  太行堤河位于单县南部,因沿太行堤,自西向东流向,故名太行堤河。该河的形成,乃系历史上为防黄河水漫延,加修堤防,顺堤取土,堤根逐渐低洼,年长日久,形成了顺堤河,即为太行堤河。
  该河于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和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先后曾两次进行过疏导扩大,即成为单县南部的主要排水系统,其流域:范畴属湖西地区复新河流域,该流域由于涉及苏、鲁、皖三省,建国后,长期未曾治理,流域内涝灾较为严重。1961年,经上级批准,曾按三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了治理,但因与下游丰县在治理上有不同意见,未能按计划全部完成,仅完成了总土方任务的59%,直至1978年,经双方协议,将利民河流域面积90平方公里,调至黄河故道后,方于1979年经上级批准自单丰边界,经朱集、蔡堂、龙王庙、罗庄、杨楼、花园六个乡镇境内,西至单虞公路,全长30.7公里,按五年一遇除涝、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了治理o1980年至1987年继续向上延长至浮岗水库西格堤,全长47公里,流域面积377平方公里,总计完成土石方398万立方米,工日210万个,钢筋混凝土1800立方米,生产桥6座,节制闸1座,跌水10处,总投资210万元。在治理干流的同时,对其支流二堤河、刘楼沟、孟流河、小杨河等,也相应的进行了治理,其干流太行堤河情况,详见表3一7太行堤河竣工水力要素表。
  —、二堤河
  二堤河原为老太行堤河,因处于临黄堤和太行堤之间,故为二堤河,起源于浮岗水库东堤,下至太行堤河,全长28公里,其流域面积为80平方公里。自1963年至1979年先后按三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了治理,设计流量为42.2秒立方米,河底比降为1/7000,底宽7.5米,共做土石方85万立方米,工日42万个,建生产桥12座,跌水1座。
  二、刘楼沟
  刘楼沟,上源起于安徽省砺山县,马良集以西,流经孔集、蔡堂、朱集三乡镇,于单县刘楼村西北流入太行堤河,全长13.4公里,流域面积为49平方公里,因涉及两省,历史上长期失修,流域内涝灾较为严重,常年受涝面积达6.0万余亩。1980年前,流域内群众,为了摆脱内涝灾害威胁,自发疏导了多次,但因缺乏统一规划,成效不够显著。为尽快解除内涝,发展生产,于1980年即纳入了太行堤河整体规划,本着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原则,将黑水河上游,自单砺公路以南,截入刘楼沟,按五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了治理,设计河底比降为1/8000,河底宽6.0米,排水流量26.6秒立方米,兴建生产桥8座,公路桥1座,共完成土方76万立方米,砌石520立方米,混凝土516立方米,工日28.3万个,投资32万元。
  二、孟流河
  孟流河,位于罗庄、杨楼两乡之间,上起学官庄,下至孟楼北的流水口附近入太行堤河,全长5.6公里,流域面积为98平方公里,流域内地形西南高,东北低,自然比降为1/8000,1962年曾对上游曹庄至王楼一段按五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过治理,完成土方7.0万立方米,建生产桥1座。但因没有进行全面治理,1977、1978年汛期,复遇大雨,流域内8.0万亩土地被淹,1980年对其下游连同支流银河即统一进行了治理。自此,.流域内的涝灾,方得到缓解。
  四、小杨河
  小杨河,起源于蔡堂镇安楼,下至陈庄西入太行堤河,全长13.4公里,流域面积55.1平方公里。该河系历史黄河决口冲刷形成,因流经杨瓦屋,徐杨庄,以及杨庄等村,故名为小杨河。自1962年以来,群众为解除流域内的积涝灾害,曾自力更生,治理过多次。因该流域地面坡度较大,河道水土流失严重,故于1980年,对下游4.0公里,进行了削坡,河道边坡1:3,河底比降1/5000,底宽4.0米,建生产桥4座,投资2.4万元。第八节黄河故道水系治理
  黄河故道,系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在兰考城西铜瓦厢决口改道后,遗留下的旧河床,自西向东,由河南省的界牌集流入山东省曹县境内,下经郭楼、田场、魏堤头、刘花园、葛台袁庄,于王六庄南入单县境,再下至张河涯流入安徽省砺山县境内,总流域面积为1408平方公里。在菏泽地区全长91公里(曹县40公里,单县51公里,),流域面积381平方公里(曹县231平方公虽,单县150平方公里),是菏泽地区南部边界河道。故道内有19处乡镇,河道中泓宽700至1500米,滩地高出两侧地面3.0至10米,地下水埋藏较深,是菏泽地区水资源贫乏区,为了充分利用黄河故道天然河槽蓄水,发展灌溉,曾于1958年修建了许湾和马老家两座节制闸,但因工程标准低和管理运用不善,蓄水后,都被冲垮。
  杨河:是黄河故道的主要支流,原名陷堤河上游有两股注入,一股起源于河南省民权县林七口,经孙坡楼、李楼,于张大楼入曹县境(该股称为小堤河),注入杨河;另一股,源出民权县刘景堂东至任庄一段,为北故道,任庄以下为杨河,于郑庄两股汇流,经北袁庄、刘集、陈棚,于前刘庄东南入故道子河。
  杨河系菏泽地区曹县与河南省商丘地区民权县的边界河道,流域面积为493平方公里(其中;曹县境内91平方公里),长23.8公,里。未治理前,边界地区常受涝灾,1968年,水电部决定上下游进行统一规划,按三年一遇除涝、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治理,建桥12座,涵洞15座,完成土石方386万立方米,工日200万个,国家投资187万元。
  杨河治理后,边界地区涝灾得到缓解,为进一步解决流域内水资源短缺问题,河南省民权县从林七水库放水入小堤河再入杨河。1977年曹县在刘楼和刘庄分别各建节制闸一座,同时,在杨河沿岸兴建扬水站,进行提水,发展灌溉。从此,该河即成为能灌能排的两用河谴,其河道情况,详见杨河竣工水力要素表。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菏泽地区水利志》

出版者:河海大学出版社

《菏泽地区水利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记述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志稿内容比较全面,反映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曲折发展的历程和客观规律,反映了“除害兴利,造福人民”的水利工作宗旨。志稿本着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水利事业的发展,并针对本地区的特点,重点记述了河道治理、治涝改碱,引黄灌溉和淤改等项内容。突出了时代特点、地域特点和行业特点。志稿横分门类,纵述始末,文字简洁,基本符合志体。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