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滩区治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46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滩区治理
分类号: TV882.1
页数: 3
页码: 53-55
摘要: 菏泽地区所管辖的黄河滩区范围,上自东明县下至梁山县境的右岸,全长180多公里,面积354.9平方公里,耕地16.37万亩,村庄381个,人口20.38万人。由于历年黄河漫滩,洪水自河槽横溢流向堤根,将大颗粒的泥沙沉落在河唇,细颗粒泥沙落在黄河堤根,久而久之,则形成了横比降陡的局面。
关键词: 滩区治理 黄河治理

内容

第三节滩区治理
  菏泽地区所管辖的黄河滩区范围,上自东明县下至梁山县境的右岸,全长180多公里,面积354.9平方公里,耕地16.37万亩,村庄381个,人口20.38万人。由于历年黄河漫滩,洪水自河槽横溢流向堤根,将大颗粒的泥沙沉落在河唇,细颗粒泥沙落在黄河堤根,久而久之,则形成了横比降陡的局面。根据近年大断面测量资料计算,滩区横比降1/400〜1/2000,一般滩唇比河堤根高出1.3〜2.1米,但全区,黄河河底比降为1/7000左右,和滩区横比降相比,悬殊很大,这种形势,自然容易吸引流势横流,再加串沟堤河的不利因素,大水漫滩,偎堤走溜,甚至有滚河的危险,但自滩区修筑生产堤后,三门峡水库拦蓄运用,大洪水的频率减少了,有大洪水到来,由于有生产堤的拦挡,也不致漫滩,即便破口漫滩,河槽两边仍有生产堤夹厢,大河横向环流的作用,难以发挥,淤滩效果不如以往。同时,自生产堤形成后,河槽淤垫加重,两生产堤之间,淤高速度加快,生产堤内外,形成哈阶状,致使黄河复为“悬河中之悬河”,由此证明生产堤是造成黄河恶性循环的有害工程,有碍淤滩刷槽自然规律的发挥,对治滩十分不利。
  菏泽地区自五十年代开始,兴修治滩工程,在东明阎潭上下,堤身修了丁坝19道,为防堤身走溜,沿堤植活柳、草坝31道;六十年代以后,又在上段陆续修防滚河坝34道,其中用乱石裹护22道。东明所修治滩工程,活柳坝,活草坝,在历次大水漫滩时,使堤河继续淤厚1〜2米。关于防滚河工程,因未薛大洪水,所以效益不够明显。
  据黄委会对东明境内滚河模型试验,五次放水情况表明,滚河是可能发生的,从模型看出,一股溜由四明堂贴左岸滩地下流。一股溜由禅房工程折向右岸马厂冲入堤河,两股溜汇合偎堤行洪,老君堂工程将腹背受敌,此处堤根流速很大,是出险重点堤段。
  1976、1982年东明县两次采取破生产堤淤滩,因未修条淤堤束水,不能把泥沙远送,形成了扇形淤积,故未成功。但菏泽县于1976年,借大河洪峰到来之时,在郝寨以下护滩工程上扒口淤滩,因滩面狭窄,引水流量较大(500个流量)形成条淤区,效果很好,堤根淤厚1〜2米。另外,鄄城县在五十年代初采取筑联村坝的办法,堵截堤河,但大水时淤了堤根,堤河外移,使筑联村坝的村庄溜势加重,枚以后没有再修筑此类工程。
  1976年鄄城县在营坊至旧城偎堤修筑了条堤堰,在临河放淤,淤长8.0公里,淤厚0.5〜3.0米,同时,将堤根2.0米多深的坑塘全部淤平,效果很好。
  郓城县在五十年代汛期,于徐码头抢修单排编柳桩坝数道,淤垫堤河效果较好;在六十年代,四龙村至四杰村之间,植活柳坝5.0道,长成茂盛的活柳坝,加速了堤河的落淤,效果也很显著。梁山县1954年采取利用透水柳坝,於串沟的办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串沟堤河,引溜冲堤,是菏泽地区黄河防洪的主要隐患,历史经验证明,淤临淤滩,是行之有效的办法,而且简便易行,不需大量投资,中水位即可实施,尾水回归大河,并有利于刷槽,符合“淤滩刷槽”的治理原则,因此,当今的治理措施,是以淤滩为主,行之数年,定见成效。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菏泽地区水利志》

出版者:河海大学出版社

《菏泽地区水利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记述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志稿内容比较全面,反映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曲折发展的历程和客观规律,反映了“除害兴利,造福人民”的水利工作宗旨。志稿本着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水利事业的发展,并针对本地区的特点,重点记述了河道治理、治涝改碱,引黄灌溉和淤改等项内容。突出了时代特点、地域特点和行业特点。志稿横分门类,纵述始末,文字简洁,基本符合志体。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地区
相关地名
东明县
相关地名
梁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