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开发利用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45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开发利用量
分类号: TV213.9
页数: 4
页码: 33-36
摘要: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数量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总的看,开发程度属中等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发利用量逐年增多,1949年为7606万立方米,1985年为145703万立方米。地表水开发利用很少,地下水开采不够充分,黄河水资源利用率较低。目前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85.7%,工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2.1%,城区生活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1.3%,其他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10.9%。
关键词: 地表水利用 地下水开采 黄河水利用

内容

第二节开发利用量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数量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总的看,开发程度属中等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发利用量逐年增多,1949年为7606万立方米,1985年为145703万立方米。地表水开发利用很少,地下水开采不够充分,黄河水资源利用率较低。目前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85.7%,工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2.1%,城区生活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1.3%,其他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10.9%。
  一、地表水的利用
  菏泽地区系黄泛平原,缺乏滞蓄条件,地表水利用量甚微,1956年6月,由国家投资,在菏泽市都司集区老赵王河上尹楼西建起全区第一座扬水站,提水流量0.3立方米/每秒,实际浇地面积0.2万亩,开始利用河道径流提水灌溉,而后则有黄河故道,太行堤水库,宋金河以及村头坑塘等。至1985年,全区年利用径流量达2000多万立方业。
  二、地下水的开采
  成武县城区,汉代就有陶瓷井取水,据史料记载,菏泽地区开发利用水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始于东汉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济阴太守夏候敦截太寿之水以种稻,后发展为凿井种菜;民国八年至十八年(1919年至1929年)菏泽县公署内设“劝业所”兴修水利;民国十九年(1930年)菏泽县公署内设凿井专员,每打一眼井(砖井),允许贷银10元,发展了部分菜园井。
  建国后,全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兴起于50年代,发展于60年代,70年代进入了大规模的发展,80年代稳步发展。建国初期系用土、砖井取用地下表层水,1985年开始用机井取用浅层地下水,1973年开始打深机井,取用深层地下水。全区1949年开采利用地下水7606万立方米,1985年开采利用地下水达4.5亿立方米。
  三、黄河水的利用 菏泽地区1955年冬季开始筹办引黄工程,第一批虹吸试点工程,于1956年春建成,计有东明县高村、菏泽县刘庄、鄄城县苏泗庄、梁山县国那里,共安装虹吸管17条,设计引水量21.9秒立方米。由业生于灌区灌排工程配套,管理组织健全,运用中能节制用水,故灌区农产连年获得丰收。自1957年东明县兴建黄寨引黄闸后,于1958,1959.1960年,菏泽县刘庄、鄄城县苏泗庄、梁山县国那里引黄闸,也相继兴建起来。由于引水量过大,工程不配套,抬高了地下水位,发生了土壤碱化,迫使1962年春停止了引黄,后因连年干旱,于1965年又恢复了引黄灌溉。
  自1965年至1985年,全区建引黄闸8座,引水灌溉流量385秒立方米,21年间共引水量255.68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引水121.1亿立方米。,其中1965〜1969年平均每年引水5.9亿立方米:1970年〜1979年平均每年引水12.5亿立方米,1980一1985年平均每年引水16.9亿立方米。历年引水量见下表。
  四、开发利用总量
  菏泽地区1949年水资源开发利用7606立方米,占水资源可利用量32.27亿立方米的2.3%;1985年总开发水量14.57亿立方米,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45%,历年水资源开发利用数量见下表。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菏泽地区水利志》

出版者:河海大学出版社

《菏泽地区水利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记述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志稿内容比较全面,反映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曲折发展的历程和客观规律,反映了“除害兴利,造福人民”的水利工作宗旨。志稿本着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水利事业的发展,并针对本地区的特点,重点记述了河道治理、治涝改碱,引黄灌溉和淤改等项内容。突出了时代特点、地域特点和行业特点。志稿横分门类,纵述始末,文字简洁,基本符合志体。

阅读

相关机构

菏泽县公署
相关机构

相关专题

菏泽地区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