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水资源开发与利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45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水资源开发与利用
分类号: TV213.9
页数: 9
页码: 31-39
摘要: 菏泽地区1985年工农业需水量为22.79亿立方米,但总供水量仅14.57亿立方米,缺水8.22亿立方米。据统计,1949年全区实浇地面积只有2.9万亩菜园地;在城区、工业供水方面,开发利用水量甚微。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即开展了大规模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到1985年止,全区已建成引黄涵闸8座,设计灌溉引水流量385秒立方米。
关键词: 水资源开发 水资源利用

内容

第二章 水资源开发与利用
  菏泽地区1985年工农业需水量为22.79亿立方米,但总供水量仅14.57亿立方米,缺水8.22亿立方米。
  第一节 水利设施
  菏泽地区建国前水资源开发利用仅限于局部的、小规模的地下表层水。据统计,1949年全区实浇地面积只有2.9万亩菜园地;在城区、工业供水方面,开发利用水量甚微。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即开展了大规模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到1985年止,全区已建成引黄涵闸8座,设计灌溉引水流量385秒立方米;在各级河道上建拦河闸208座,其中大中型43座;建固定机电扬水站840处;开发万亩以上灌区77处,其中引黄自流灌区8处;全区有机井68356眼,其中配套机井51029眼,各类排灌设施,共达到有效灌溉面积663.47万亩,其中喷灌面积31.8万亩。实际浇地492万亩。全区各类水利工程1985年向农业提供用水10.1亿立方米,当年粮食总产28.5亿公斤。1980年至1985年向城区工业补源和直接供水2.5亿立方米,平均每年4000多万立方米。其水利设施见表2—4。第二节开发利用量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数量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总的看,开发程度属中等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发利用量逐年增多,1949年为7606万立方米,1985年为145703万立方米。地表水开发利用很少,地下水开采不够充分,黄河水资源利用率较低。目前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85.7%,工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2.1%,城区生活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1.3%,其他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10.9%。
  一、地表水的利用
  菏泽地区系黄泛平原,缺乏滞蓄条件,地表水利用量甚微,1956年6月,由国家投资,在菏泽市都司集区老赵王河上尹楼西建起全区第一座扬水站,提水流量0.3立方米/每秒,实际浇地面积0.2万亩,开始利用河道径流提水灌溉,而后则有黄河故道,太行堤水库,宋金河以及村头坑塘等。至1985年,全区年利用径流量达2000多万立方业。
  二、地下水的开采
  成武县城区,汉代就有陶瓷井取水,据史料记载,菏泽地区开发利用水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始于东汉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济阴太守夏候敦截太寿之水以种稻,后发展为凿井种菜;民国八年至十八年(1919年至1929年)菏泽县公署内设“劝业所”兴修水利;民国十九年(1930年)菏泽县公署内设凿井专员,每打一眼井(砖井),允许贷银10元,发展了部分菜园井。
  建国后,全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兴起于50年代,发展于60年代,70年代进入了大规模的发展,80年代稳步发展。建国初期系用土、砖井取用地下表层水,1985年开始用机井取用浅层地下水,1973年开始打深机井,取用深层地下水。全区1949年开采利用地下水7606万立方 :米,1985年开采利用地下水达4.5亿立方米。
  三、黄河水的利用 菏泽地区1955年冬季开始筹办引黄工程,第一批虹吸试点工程,于1956年春建成,计有东明县高村、菏泽县刘庄、郵城县苏泗庄、梁山县国那里,共安装虹吸管17条,设计引水量21.9秒立方米。由业生于灌区灌排工程配套,管理组织健全,运用中能节制用水,故灌区农产连年获得丰收。自1957年东明县兴建黄寨引黄闸后,于1958,1959.1960年,菏泽县刘庄、郵城县苏泗庄、梁山县国那里引黄闸,也相继兴建起来。由于引水量过大,工程不配套,抬高了地下水位,发生了土壤碱化,迫使1962年春停止了引黄,后因连年干旱,于1965年又恢复了引黄灌溉。
  自1965年至1985年,全区建引黄闸8座,引水灌溉流量385秒立方米,21年间共引水量255.68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引水121.1亿立方米。,其中1965〜1969年平均每年引水5.9亿立方米:1970年〜1979年平均每年引水12.5亿立方米,1980一1985年平均每年引水16.9亿立方米。历年引水量见下表。四、开发利用总量
  菏泽地区1949年水资源开发利用7606立方米,占水资源可利用量32.27亿立方米的2.3%;1985年总开发水量14.57亿立方米,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45%,历年水资源开发利用数量见下表。
  第三节地下水动态
  菏泽地区地下水位呈逐年下降趋势。据观测1975年全区枯水期地下水埋深大于6.0米的面积为196平方公里,到1985年枯水期地下水埋深大于6.0米的面积增加到350平方公里;全区1975年地下水位平均埋深为2.54米,到1983年增加到3.58米。菏泽市东郊工业区是深层地下水漏斗中心,接近漏斗中心的菏3—1观测井,平均水位自1981年到1985年下降12.75米,平均每年下降3.19米。
  一、浅层地下水
  据1975年地下水普查,1975年枯水期地下水埋深小于2.0米的面积为1145平方公里。2〜3米的面积为4735平面公里,3〜4米的面积为4714平方公里4〜5米的面积为1806平方公里,5〜6米的面积为355平方公里,大于6.0米的面积为196平方公里。各县、市不同地下水埋深情况见下表。
  全区地下水位有逐年下降的趋势,据观测资料计算,全区历年地下水埋深见下表;
  根据1975〜1980年的统计资料,以及近几年的观测资料,全区浅层地下水动态有11215平方公里的面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占总面积的86.6%,有1414平方公里的面积处于相对下降,占全区面积的10.9%。
  根据298眼地下水专用观测井资料,绘制了地下水埋深等值线图,1985年枯水期地下水埋深大于6米的面积见下表。
  二、深层地下水
  深层淡水,含水组水头动态变化与降水关系不明显。超采地段为下降,深层承压淡水水头年变幅一般为0.2〜0.61米,在长期人工开采地段年变幅较大,为0.9~1.76米。
  据观测,菏泽城东烈士陵园周围,深层地下水埋深,70年代初一般为5.0米,1968年自来水公司建东水厂,1974年东水厂初具规模,,1977年〜1983年每年下降1.83米,1984〜1985年每年下降2.86米。据菏泽环境水文地质站,在菏泽市周围8个深层水位观测点观测,菏泽深层水,下降漏斗中心在城东工业区,漏斗扩展范围向西已过马岭岗,南过定陶城关朱庄,东接菏泽沙土集,北过翱城什集,接近漏斗中心的菏3一1观测井,年平均水位自1981年至1985年下降12.75米,平均每年下降3.19米。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菏泽地区水利志》

出版者:河海大学出版社

《菏泽地区水利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记述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志稿内容比较全面,反映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曲折发展的历程和客观规律,反映了“除害兴利,造福人民”的水利工作宗旨。志稿本着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水利事业的发展,并针对本地区的特点,重点记述了河道治理、治涝改碱,引黄灌溉和淤改等项内容。突出了时代特点、地域特点和行业特点。志稿横分门类,纵述始末,文字简洁,基本符合志体。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