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水资源量及水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44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水资源量及水质
分类号: F323.213
页数: 12
页码: 20-31
摘要: 山东省地质部门,1958年在菏泽地区做过零星的地下水文地质勘探,水利部门1974年6月至1975年11月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地下水普查,1985年8月开始又进行了水资源调查评价与全区水利区划工作,编制了《菏泽地区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利区划报告》。根据以上调查评价,全区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为32.2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为0.2亿立方米,地下水为17.07亿立方米,黄河水为15.0亿立方米。
关键词: 水资源 水质

内容

第一章水资源量及水质
  山东省地质部门,1958年在菏泽地区做过零星的地下水文地质勘探,水利部门1974年6月至1975年11月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地下水普查,1985年8月开始又进行了水资源调查评价与全区水利区划工作,编制了《菏泽地区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利区划报告》。根据以上调查评价,全区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为32.2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为0.2亿立方米,地下水为17.07亿立方米,黄河水为15.0亿立方米。
  第一节当地水资源
  据气象部门统计,全区多年平均(1954〜1979年),气温为13.7°C,大气降水是这个地区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来源,根据菏泽地区水文站1953年至1985年资料计算,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74.7毫米,产水量为85.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203.5毫米。历年各县市降水量和全区径流量见表2—1。
  一、地表水
  菏泽地区属黄泛平原,地势坡度较小,降水量主要渗入地下和蒸发,地表径流仅在汛期和降雨强度较大时产生。根据山东省水文总站1980年点绘的径流深与年径流变差系数等值线图计算,全区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1.0亿立方米,径流系数为12.9%。
  二、地下水
  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三:
  (一)大气降雨:是这个地区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多年平均补给量为17.02亿立方米,随着降水的季节分配而发生周期性变化。根据多年的动态变化,当年降水量达到或接近常年,枯水期消耗的浅层地下水,当年即可回补。
  (二)黄河侧渗:黄河侧渗补源仅限于沿黄10公里范围以内,全区黄河的侧渗补给量为1.12亿立方米。
  (三)灌溉回归:主要指提取地下水灌溉、引黄灌溉及引黄淤灌的回归水量,总补给量为3.2亿立方米。
  综合上述,全区浅层地下水多年平均总补给量为21.34亿立方米。
  三、当地水资源总量
  全区水资源量,地表水11.0亿立方米,地下水21.34亿立方米,扣除重复计算量0.5亿立方米,则当地水资源总量为31.84亿立方米。
  第二节客水资源
  东明县高村水文站是黄河进入山东境的控制站,据1951年至1985年水文资料统计,平均年来水量为442亿立方米,平均年输沙量为11.3亿吨。但是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高村站1964年来水量为872.9亿立方米,1980年来水量则为254亿立方米,由此看来,丰枯水量,相差悬殊。
  由于黄河流域降雨集中,因此,造成下游来水来沙,年内分配也特别集中。高村水文站7〜10月份,历年平均来水量为265.9亿立方米,约占年水量的60%;11月至翌年6月份,8个月为176.1亿立方米,占年水量的40%,个别年份更为突出;11月至12月份多年平均水量为58.7亿立方米,占年水量的13.3%;而3月至6月份平均来水量为96.4亿立方米,仅占年水量的21.8%。
  进入80年代,由于大量引水,在春灌期间,山东河段常出现断流现象,高村站1981年5月断流10天,三门峡水库建成运用后,为了保证下游防凌安全,每年在一、二月份黄河凌汛期间,控制水库闸门蓄水,'以减少下泄流量。凌汛过后,再加大泄量。每次蓄水达14亿立方米左右,从而,为下游春灌储蓄了水源,虽然如此,但由于用水量多,仍然不能满足黄河下游的灌溉需要。
  黄河水质好,含盐量少,含有机质多,矿化度、硬度均较低,不但适于饮用,同时,也适于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根据省内的规划,分配荷泽地区年引黄河水量为15.0亿立方米,是水资源的一大优势。 高村站历年来水来沙情况见下表。
  第三节水水质
  一、地表水水质
  从1975年〜1985年郭楼闸、丁里长闸、刘庄闸、马庄闸、李庙闸、张庄闸、魏楼闸及黄寺站(1960〜1966年)的实测资料统计分析,离子总量均值是433.7〜996.8毫克/升,PH均值为7.7〜7.9,氯根为60.9〜74.3毫克/升,硫酸根均值为80.1〜126.7毫克/升,总硬度(以CaO计)均值为99.9〜193毫克/升总碱度均值为80.3〜189,毫克/升(以CaO计),全区地表水质良好,适于农业生产使用。
  地表水的主要离子含量变化不大,全区水类型(根据阿列金分类法分类)基本都是碳酸盐类纳组Ⅱ型水,个别情况出现硫酸盐类和氯化物类,以钠组为主,钙、镁组次之,Ⅲ型水也有一定数量,但Ⅳ型水基本没有。主要河道水化学特征值,见下表:二、地下水质
  1975年开展了全区地下水普查,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的划分,采用简化了的舒卡列夫分类法,共有7个类型,主要有重碳酸盐型水、重碳酸盐硫酸盐型水、重碳酸盐氯化物型水三种。矿化度的变化,大体与水化学类型适应,大于2克/升的,王要分布在疏酸盐及氯化物型的分布范围内,浅层地下水灌溉系数一般在6〜18之间,水温平均在14度左右,适宜灌溉和饮用,浅层地下水,主要有淡水(矿化度小于2克/升),其面积占总面积的89.7%,仅局部地段如巨野、菏泽等零星分布有与中层咸水层沟通的孤岛状咸水体。
  深层地下水质优良,唯含氟量比浅水稍高,水温由梁山18℃〜22°C,至曹县、单县逐渐为22°C〜26°C,水温适宜。
  三、黄河水质
  根据花园口水文站1958年至1980年的水质资料,酸碱度(PH值)最小为7.3,最大为8.3,平均为8.0;矿化度最小为427.8毫克/升,最大为517.4毫克/升,平均为462.5毫克/升;硬度最小为2.96毫克当量/升,最大为4.23毫克当量/升,平均为3.4毫克当量/升。
  第四节水资源特点
  一、年际变化大,丰枯交替,旱涝不均,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全区径流量的80%集中在汛期6〜9月间,而且汛期径流又多系几场较大暴雨形成。
  二、地区分布不均衡。径流深由东南往西北逐渐减少,单县多年径流深98.0毫米,为东明县多年平均径流深70毫米的1.4倍。
  由于黄河历次泛滥迁徙的结果,导致我区砂层厚度,埋深及富水性在分布上的差异。浅层地下水的分布可归纳为三种地带:一是古河道主流带一一浅层淡水丰富地带,单井涌水量40〜60立方米/小时,主要分布在东明、鄄城、郓城、梁山以西的沿黄地带,宽约4.0公里,从东明码头起,经菏泽市向东北至郓城黄堆集地带,宽约10公里;起于曹县城西,向东北经普连集、古营集,到成武县伯乐集以东止。二是主流与边缘的过渡带浅层淡水较丰富地段。单井涌水量20〜40立方米/小时。三是边缘及河间带一一浅层淡水贫乏地带,一般单井水量10〜30立方米/小时。
  三、据黄河高村站水沙资料分析,1956〜1979年平均年输沙量为11.9亿吨;来水量最大年1964年为872.9亿立方米,最小年1974年为273.3亿立方米;汛期(7〜10月)来水占全年来水量的58%,同期来沙占全年来沙量的81%。
  第五节水资源评价
  菏泽地区水资源评价工作是逐步深入开展起来的,50年代后期,做过零星的水文地质勘探,70年代中期做过地下水普查,80年代前期各县、市按照统一部署做了水资源调查评价,80年代中期地区在各县、市水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开展了全区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任务的由来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国家农委、国家科委1979年发岀(79)国科发四字363号文,把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任务布置给各省市、自治区,山东省农委和科委于1979年7月联合通知,发出了《山东省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要点》,山东省水利厅1981年10月发出《山东省县级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利区划试行规范》。
  二、任务要求
  (一)地表水资源调查评价。主要是调查收集与水资源有关的水文、气象、土壤、地形、水利工程和用水资料等;统计分析降水径流,蒸发等水量平衡要素及在区域上分布特点,多年变化和年内分配等计算全区及各分区地表水资源量和可利用量。
  (二)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评价的对象是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有直接水力联系的浅层地下水,重点计算矿化度小于2克/升的淡水及2〜5克/升的微咸水;评价方法采用水均衡法,多年平均总补给量作为地下水资源量,分析降水量蒸发量、灌溉用水量、径流量与地下水的关系;确定不同水文地质分区的水文地质参数,如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给水度、潜水蒸发系数、灌溉回归入渗补给系数等,进而计算地下水资源量和可采量。
  (三)水质调查评价。收集各部门、各地对河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等天然水质观测资料及污染监测资料;调查统计污染事故和污染源,对水质污染现状作出评价。
  (四)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供需平衡分析。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作出评价。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要求,合理调整作物布局,充分发挥已有水利工程潜力,改善和采用先进的灌水技术,工业上采用先进.设备和技术,降低万元产值取水量,预测不同水平年的需水量,根据不同水平年的水资源可供水量及需水量,进行供需平衡计算,分析不同阶段水资源余缺程度,提岀解决措施和对策。
  三、实施进度1980年10月开始在定陶县进行水资源调查评价试点,1981年至1985年,10个县市相继完成了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利区划工作,1985年8月至1986年5月完成了菏泽地区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利区划工作任务。
  四、完成的主要成果
  (一 )1981年10月至1985年,10个县市完成了各自的《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利区划》。
  (二)1981年8月完成了《定陶县(试点县)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利区划技术总结》。
  (三)1981年12月编写完成了培训班教材一一《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利区划》。
  (四)1983年10月完成了《黄河侧渗对菏泽地区地下水补给量的计算》。
  (五 )1985年8月完成了《菏泽,地区0〜8米土壤岩性钻探》。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菏泽地区水利志》

出版者:河海大学出版社

《菏泽地区水利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记述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志稿内容比较全面,反映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曲折发展的历程和客观规律,反映了“除害兴利,造福人民”的水利工作宗旨。志稿本着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水利事业的发展,并针对本地区的特点,重点记述了河道治理、治涝改碱,引黄灌溉和淤改等项内容。突出了时代特点、地域特点和行业特点。志稿横分门类,纵述始末,文字简洁,基本符合志体。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