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水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446
颗粒名称: 第二篇 水资源
分类号: F323.213
页数: 28
页码: 20-47
摘要: 菏泽地区可利用的水资源除降水径流、地下水外,还有引黄客水,因此,水资源量的丰、枯变化,受大气降雨的控制,经调查评价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为32.27亿立方米,人均占有43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的六分之一。从目前情况来看,主要有三种趋势:第一,地下水位下降;第二,水资源供求关系逐渐紧张;第三,水污染扫益加重。
关键词: 水资源 菏泽地区

内容

第二篇水资源
  菏泽地区可利用的水资源除降水径流、地下水外,还有引黄客水,因此,水资源量的丰、枯变化,受大气降雨的控制,经调查评价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为32.27亿立方米,人均占有43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的六分之一。从目前情况来看,主要有三种趋势:第一,地下水位下降;第二,水资源供求关系逐渐紧张;第三,水污染扫益加重。
  第一章水资源量及水质
  山东省地质部门,1958年在菏泽地区做过零星的地下水文地质勘探,水利部门1974年6月至1975年11月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地下水普查,1985年8月开始又进行了水资源调查评价与全区水利区划工作,编制了《菏泽地区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利区划报告》。根据以上调查评价,全区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为32.2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为0.2亿立方米,地下水为17.07亿立方米,黄河水为15.0亿立方米。
  第一节当地水资源
  据气象部门统计,全区多年平均(1954〜1979年),气温为13.7°C,大气降水是这个地区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来源,根据菏泽地区水文站1953年至1985年资料计算,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74.7毫米,产水量为85.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203.5毫米。历年各县市降水量和全区径流量见表2—1。
  一、地表水
  菏泽地区属黄泛平原,地势坡度较小,降水量主要渗入地下和蒸发,地表径流仅在汛期和降雨强度较大时产生。根据山东省水文总站1980年点绘的径流深与年径流变差系数等值线图计算,全区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1.0亿立方米,径流系数为12.9%。
  二、地下水
  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三:
  (一)大气降雨:是这个地区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多年平均补给量为17.02亿立方米,随着降水的季节分配而发生周期性变化。根据多年的动态变化,当年降水量达到或接近常年,枯水期消耗的浅层地下水,当年即可回补。
  (二)黄河侧渗:黄河侧渗补源仅限于沿黄10公里范围以内,全区黄河的侧渗补给量为1.12亿立方米。
  (三)灌溉回归:主要指提取地下水灌溉、引黄灌溉及引黄淤灌的回归水量,总补给量为3.2亿立方米。
  综合上述,全区浅层地下水多年平均总补给量为21.34亿立方米。
  三、当地水资源总量
  全区水资源量,地表水11.0亿立方米,地下水21.34亿立方米,扣除重复计算量0.5亿立方米,则当地水资源总量为31.84亿立方米。
  第二节客水资源
  东明县高村水文站是黄河进入山东境的控制站,据1951年至1985年水文资料统计,平均年来水量为442亿立方米,平均年输沙量为11.3亿吨。但是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高村站1964年来水量为872.9亿立方米,1980年来水量则为254亿立方米,由此看来,丰枯水量,相差悬殊。
  由于黄河流域降雨集中,因此,造成下游来水来沙,年内分配也特别集中。高村水文站7〜10月份,历年平均来水量为265.9亿立方米,约占年水量的60%;11月至翌年6月份,8个月为176.1亿立方米,占年水量的40%,个别年份更为突出;11月至12月份多年平均水量为58.7亿立方米,占年水量的13.3%;而3月至6月份平均来水量为96.4亿立方米,仅占年水量的21.8%。
  进入80年代,由于大量引水,在春灌期间,山东河段常出现断流现象,高村站1981年5月断流10天,三门峡水库建成运用后,为了保证下游防凌安全,每年在一、二月份黄河凌汛期间,控制水库闸门蓄水,'以减少下泄流量。凌汛过后,再加大泄量。每次蓄水达14亿立方米左右,从而,为下游春灌储蓄了水源,虽然如此,但由于用水量多,仍然不能满足黄河下游的灌溉需要。
  黄河水质好,含盐量少,含有机质多,矿化度、硬度均较低,不但适于饮用,同时,也适于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根据省内的规划,分配荷泽地区年引黄河水量为15.0亿立方米,是水资源的一大优势。 高村站历年来水来沙情况见下表。
  第三节水质
  一、地表水水质
  从1975年〜1985年郭楼闸、丁里长闸、刘庄闸、马庄闸、李庙闸、张庄闸、魏楼闸及黄寺站(1960〜1966年)的实测资料统计分析,离子总量均值是433.7〜996.8毫克/升,PH均值为7.7〜7.9,氯根为60.9〜74.3毫克/升,硫酸根均值为80.1〜126.7毫克/升,总硬度(以CaO计)均值为99.9〜193毫克/升总碱度均值为80.3〜189,毫克/升(以CaO计),全区地表水质良好,适于农业生产使用。
  地表水的主要离子含量变化不大,全区水类型(根据阿列金分类法分类)基本都是碳酸盐类纳组Ⅱ型水,个别情况出现硫酸盐类和氯化物类,以钠组为主,钙、镁组次之,Ⅲ型水也有一定数量,但Ⅳ型水基本没有。主要河道水化学特征值,见下表:二、地下水质
  1975年开展了全区地下水普查,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的划分,采用简化了的舒卡列夫分类法,共有7个类型,主要有重碳酸盐型水、重碳酸盐硫酸盐型水、重碳酸盐氯化物型水三种。矿化度的变化,大体与水化学类型适应,大于2克/升的,王要分布在疏酸盐及氯化物型的分布范围内,浅层地下水灌溉系数一般在6〜18之间,水温平均在14度左右,适宜灌溉和饮用,浅层地下水,主要有淡水(矿化度小于2克/升),其面积占总面积的89.7%,仅局部地段如巨野、菏泽等零星分布有与中层咸水层沟通的孤岛状咸水体。
  深层地下水质优良,唯含氟量比浅水稍高,水温由梁山18℃〜22°C,至曹县、单县逐渐为22°C〜26°C,水温适宜。
  三、黄河水质
  根据花园口水文站1958年至1980年的水质资料,酸碱度(PH值)最小为7.3,最大为8.3,平均为8.0;矿化度最小为427.8毫克/升,最大为517.4毫克/升,平均为462.5毫克/升;硬度最小为2.96毫克当量/升,最大为4.23毫克当量/升,平均为3.4毫克当量/升。
  第四节水资源特点
  一、年际变化大,丰枯交替,旱涝不均,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全区径流量的80%集中在汛期6〜9月间,而且汛期径流又多系几场较大暴雨形成。
  二、地区分布不均衡。径流深由东南往西北逐渐减少,单县多年径流深98.0毫米,为东明县多年平均径流深70毫米的1.4倍。
  由于黄河历次泛滥迁徙的结果,导致我区砂层厚度,埋深及富水性在分布上的差异。浅层地下水的分布可归纳为三种地带:一是古河道主流带一一浅层淡水丰富地带,单井涌水量40〜60立方米/小时,主要分布在东明、鄄城、郓城、梁山以西的沿黄地带,宽约4.0公里,从东明码头起,经菏泽市向东北至郓城黄堆集地带,宽约10公里;起于曹县城西,向东北经普连集、古营集,到成武县伯乐集以东止。二是主流与边缘的过渡带浅层淡水较丰富地段。单井涌水量20〜40立方米/小时。三是边缘及河间带一一浅层淡水贫乏地带,一般单井水量10〜30立方米/小时。
  三、据黄河高村站水沙资料分析,1956〜1979年平均年输沙量为11.9亿吨;来水量最大年1964年为872.9亿立方米,最小年1974年为273.3亿立方米;汛期(7〜10月)来水占全年来水量的58%,同期来沙占全年来沙量的81%。
  第五节水资源评价
  菏泽地区水资源评价工作是逐步深入开展起来的,50年代后期,做过零星的水文地质勘探,70年代中期做过地下水普查,80年代前期各县、市按照统一部署做了水资源调查评价,80年代中期地区在各县、市水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开展了全区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任务的由来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国家农委、国家科委1979年发岀(79)国科发四字363号文,把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任务布置给各省市、自治区,山东省农委和科委于1979年7月联合通知,发出了《山东省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要点》,山东省水利厅1981年10月发出《山东省县级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利区划试行规范》。
  二、任务要求
  (一)地表水资源调查评价。主要是调查收集与水资源有关的水文、气象、土壤、地形、水利工程和用水资料等;统计分析降水径流,蒸发等水量平衡要素及在区域上分布特点,多年变化和年内分配等计算全区及各分区地表水资源量和可利用量。
  .(二)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评价的对象是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有直接水力联系的浅层地下水,重点计算矿化度小于2克/升的淡水及2〜5克/升的微咸水;评价方法采用水均衡法,多年平均总补给量作为地下水资源量,分析降水量蒸发量、灌溉用水量、径流量与地下水的关系;确定不同水文地质分区的水文地质参数,如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给水度、潜水蒸发系数、灌溉回归入渗补给系数等,进而计算地下水资源量和可采量。
  (三)水质调查评价。收集各部门、各地对河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等天然水质观测资料及污染监测资料;调查统计污染事故和污染源,对水质污染现状作出评价。
  (四)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供需平衡分析。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作出评价。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要求,合理调整作物布局,充分发挥已有水利工程潜力,改善和采用先进的灌水技术,工业上采用先进.设备和技术,降低万元产值取水量,预测不同水平年的需水量,根据不同水平年的水资源可供水量及需水量,进行供需平衡计算,分析不同阶段水资源余缺程度,提岀解决措施和对策。
  三、实施进度1980年10月开始在定陶县进行水资源调查评价试点,1981年至1985年,10个县市相继完成了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利区划工作,1985年8月至1986年5月完成了菏泽地区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利区划工作任务。
  四、完成的主要成果
  (一 )1981年10月至1985年,10个县市完成了各自的《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利区划》。
  (二)1981年8月完成了《定陶县(试点县)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利区划技术总结》。
  (三)1981年12月编写完成了培训班教材一一《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利区划》。
  (四)1983年10月完成了《黄河侧渗对菏泽地区地下水补给量的计算》。
  (五 )1985年8月完成了《菏泽,地区0〜8米土壤岩性钻探》。
  第二章 水资源开发与利用
  菏泽地区1985年工农业需水量为22.79亿立方米,但总供水量仅14.57亿立方米,缺水8.22亿立方米。
  第一节 水利设施
  菏泽地区建国前水资源开发利用仅限于局部的、小规模的地下表层水。据统计,1949年全区实浇地面积只有2.9万亩菜园地;在城区、工业供水方面,开发利用水量甚微。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即开展了大规模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到1985年止,全区已建成引黄涵闸8座,设计灌溉引水流量385秒立方米;在各级河道上建拦河闸208座,其中大中型43座;建固定机电扬水站840处;开发万亩以上灌区77处,其中引黄自流灌区8处;全区有机井68356眼,其中配套机井51029眼,各类排灌设施,共达到有效灌溉面积663.47万亩,其中喷灌面积31.8万亩。实际浇地492万亩。全区各类水利工程1985年向农业提供用水10.1亿立方米,当年粮食总产28.5亿公斤。1980年至1985年向城区工业补源和直接供水2.5亿立方米,平均每年4000多万立方米。其水利设施见表2—4。第二节开发利用量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数量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总的看,开发程度属中等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发利用量逐年增多,1949年为7606万立方米,1985年为145703万立方米。地表水开发利用很少,地下水开采不够充分,黄河水资源利用率较低。目前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85.7%,工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2.1%,城区生活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1.3%,其他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10.9%。
  一、地表水的利用
  菏泽地区系黄泛平原,缺乏滞蓄条件,地表水利用量甚微,1956年6月,由国家投资,在菏泽市都司集区老赵王河上尹楼西建起全区第一座扬水站,提水流量0.3立方米/每秒,实际浇地面积0.2万亩,开始利用河道径流提水灌溉,而后则有黄河故道,太行堤水库,宋金河以及村头坑塘等。至1985年,全区年利用径流量达2000多万立方业。
  二、地下水的开采
  成武县城区,汉代就有陶瓷井取水,据史料记载,菏泽地区开发利用水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始于东汉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济阴太守夏候敦截太寿之水以种稻,后发展为凿井种菜;民国八年至十八年(1919年至1929年)菏泽县公署内设“劝业所”兴修水利;民国十九年(1930年)菏泽县公署内设凿井专员,每打一眼井(砖井),允许贷银10元,发展了部分菜园井。
  建国后,全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兴起于50年代,发展于60年代,70年代进入了大规模的发展,80年代稳步发展。建国初期系用土、砖井取用地下表层水,1985年开始用机井取用浅层地下水,1973年开始打深机井,取用深层地下水。全区1949年开采利用地下水7606万立方 :米,1985年开采利用地下水达4.5亿立方米。
  三、黄河水的利用 菏泽地区1955年冬季开始筹办引黄工程,第一批虹吸试点工程,于1956年春建成,计有东明县高村、菏泽县刘庄、鄄城县苏泗庄、梁山县国那里,共安装虹吸管17条,设计引水量21.9秒立方米。由业生于灌区灌排工程配套,管理组织健全,运用中能节制用水,故灌区农产连年获得丰收。自1957年东明县兴建黄寨引黄闸后,于1958,1959.1960年,菏泽县刘庄、鄄城县苏泗庄、梁山县国那里引黄闸,也相继兴建起来。由于引水量过大,工程不配套,抬高了地下水位,发生了土壤碱化,迫使1962年春停止了引黄,后因连年干旱,于1965年又恢复了引黄灌溉。
  自1965年至1985年,全区建引黄闸8座,引水灌溉流量385秒立方米,21年间共引水量255.68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引水121.1亿立方米。,其中1965〜1969年平均每年引水5.9亿立方米:1970年〜1979年平均每年引水12.5亿立方米,1980一1985年平均每年引水16.9亿立方米。历年引水量见下表。四、开发利用总量
  菏泽地区1949年水资源开发利用7606立方米,占水资源可利用量32.27亿立方米的2.3%;1985年总开发水量14.57亿立方米,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45%,历年水资源开发利用数量见下表。
  第三节地下水动态
  菏泽地区地下水位呈逐年下降趋势。据观测1975年全区枯水期地下水埋深大于6.0米的面积为196平方公里,到1985年枯水期地下水埋深大于6.0米的面积增加到350平方公里;全区1975年地下水位平均埋深为2.54米,到1983年增加到3.58米。菏泽市东郊工业区是深层地下水漏斗中心,接近漏斗中心的菏3—1观测井,平均水位自1981年到1985年下降12.75米,平均每年下降3.19米。
  一、浅层地下水
  据1975年地下水普查,1975年枯水期地下水埋深小于2.0米的面积为1145平方公里。2〜3米的面积为4735平面公里,3〜4米的面积为4714平方公里4〜5米的面积为1806平方公里,5〜6米的面积为355平方公里,大于6.0米的面积为196平方公里。各县、市不同地下水埋深情况见下表。
  全区地下水位有逐年下降的趋势,据观测资料计算,全区历年地下水埋深见下表;
  根据1975〜1980年的统计资料,以及近几年的观测资料,全区浅层地下水动态有11215平方公里的面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占总面积的86.6%,有1414平方公里的面积处于相对下降,占全区面积的10.9%。
  根据298眼地下水专用观测井资料,绘制了地下水埋深等值线图,1985年枯水期地下水埋深大于6米的面积见下表。
  二、深层地下水
  深层淡水,含水组水头动态变化与降水关系不明显。超采地段为下降,深层承压淡水水头年变幅一般为0.2〜0.61米,在长期人工开采地段年变幅较大,为0.9~1.76米。
  据观测,菏泽城东烈士陵园周围,深层地下水埋深,70年代初一般为5.0米,1968年自来水公司建东水厂,1974年东水厂初具规模,,1977年〜1983年每年下降1.83米,1984〜1985年每年下降2.86米。据菏泽环境水文地质站,在菏泽市周围8个深层水位观测点观测,菏泽深层水,下降漏斗中心在城东工业区,漏斗扩展范围向西已过马岭岗,南过定陶城关朱庄,东接菏泽沙土集,北过翱城什集,接近漏斗中心的菏3一1观测井,年平均水位自1981年至1985年下降12.75米,平均每年下降3.19米。
  第三章水污染状况及防治
  菏泽地区水资源的天然水质良好,但随着城市和工业以及乡镇企业排污量的增加,化肥的广泛施用,致使水体逐步受到污染。不但直接造成很大损失,水环境日益变化,而且水污染已使有限的水资源可供水量减少,加剧了水资源的供求矛盾。为此,水污染及其防治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第一节水质污染
  菏泽地区水污染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50、60年代,水质良好,水体基本上没有受到污染,70年代水体开始受到污染,但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自进入80年代,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水环境问题,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
  一、污染源
  (一)点污染源
  据统计,1985年全区排放废水总量2893万立方米,其中:工业废水2234万立方米,生活污水259万立方米。
  全区10个县市城区每日污废水排放总量为13万立方米,其中工业废水为6.9万立方米,占53%;生活污水每日为6.1万立方米,占47%,污废水中的重要污染物质是需氧有机物,每日排放69吨。
  (二)面污染源
  菏泽地区1976〜1980年农药平均年使用量为:有机氯农药4084吨,有机磷农药1029吨;农药总量为5113吨,平均每亩0.44公斤。
  据1978〜1982年5年化肥销售情况表明,全区耕地1164.9万亩,每年平均使用化肥800847吨,其中氮肥类59947吨,磷祀类19520吨・ 钾肥类1380吨,平均每亩化肥用量为6.94公斤。
  二、污染物排放量
  1985年全区,各种污染物每日的排放量分别为:需氧有机物69吨,酚33公斤,氟化物67公斤,碑0.31公斤,硫化物140公斤,六价铭46公斤,铜2公斤。
  三、水污染
  1985年梁济运河郭楼水文站,所测各种污染物年极值含量,与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三级标准相比为COD超标27倍,BOD超标7.1倍,酚超标18.3倍,汞超标2倍,神超标13.5倍。
  1985年东鱼河张庄水文站,所测各种污染物年极值含量,与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三级标准相比为:COD超标12.2倍,酚超标1l.2倍。
  全区10个县、市城区地下水质普查结果,酚检出率达40%,氟化物检出率为32%,神检出率为41%o说明城区地下水已开始受到污染。
  第二节水污染防治
  为了使水质达到要求的水质标准,必须对废水进行全面治理,其措施,主要采用点、面相结合的办法,对重点污染区,即排污量大的工厂,作为重点治理的对象,其历年治理情况见下表。
  第四章城市水利
  菏泽地区各县、市城区,自建国以来,各项事业都在迅速发展,原来仅以城墙附近为界的城区范围,也已向外逐渐扩展。古老城区为了兴修水利,防治水患,多数都建设城区河湖与排水、蓄水系统,并用城墙、护城堤做为防御洪水入城的屏障。建国前后一段时期,因排蓄水系统失修,崩塌淤积、垃圾积塞,城墙、堤防多数被垦为农田,坑塘大多填平建房等原因,不仅削弱了排水蓄水能力,同时,也出现污秽脏乱,严重恶化市容的现象。
  各县城区、建国前虽属政治经济中心,但城墙以外,多为农田,基本没有工业,人民生活及工农业用水,全部以砖井提取地下水源解决。建国后,人民政府对城市的防洪、排涝,供水做了大量工作,不但对污秽明渠进行了改造疏整,同时,修建了一大批排涝、排污的地下管道工程,从而使人民生活、工业、农业用水逐步得到改善。近年来,由于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城市用水量日益增多,原来可能开发的水资源量,已难满足需求。另外,污水、废水排放量也较前增多,直接严重污染了地上和地下水质。由此可见,“城市水利”这个新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为此,《菏泽地区水利志》特把“城市水利”列为专章。
  第一节城市供水工程
  菏泽地区各县、市城区用水全是开采地下水,城区用水的特点是:用水集中,单位面积开采量和开采强度大,保证率高,需连续供水,对水质的要求也较高,从供水实践看,城区用水单靠城区地下水不能满足城区工业和城区居民生活用水的需要,菏泽、梁山、单县等县、市城区地下水已超采,形成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目前城市供水工程情况包括自备水源,城市供水、商品菜田用水三种供水工程,菏泽市自来水公司主要供给居民生活用水,兼供部分工业用水,其他各县自来水公司水源也大部供给居民生活用水,很少 供工业用水;工业生产用水绝大部分靠自备水源工程供给。
  1、自备水源工程
  工厂企业生产用水,大部分是利用自备水源工程取水,梁山县土产公司在1960年打的1眼机井,是全区最早的一个自备水源工程。1985年全区90个工厂企业的自备水源井已达113眼,年取水量为2439万立方米,占城区总用水量4499万立方米的55%。
  二、城区自来水厂工程城区供水,历史上10个县城用水全是肩挑人抬、车拉,井深不超谴10米,井水大都苦、涩、咸、含氟量甚高。1966年菏泽市首先投资15万元,在市区西北白庄建西水厂,1967年元旦开始向城区供水,日供水量为0.2万吨。其他各县自来水厂则是从1976年起陆续建成的,初建时,这些自来水厂的水井都是浅井。全区10个县、市1985年已建.9个城区供水工程,由自来水公司负责工程和管网管理,9个水源地,有水井36眼,其中200多米深的井占40%,供水管网达20万米,日供水能力3.5万立方米,1985年平均日供水量为2.783万吨,年供水量1016万吨,占城区总供水量的22%。
  三、商品菜田用水
  商品菜田用水,主要是县、市城区范围内菜田及农田灌溉用水,1985年用水1047万立方米,占城区总供水量的23%。
  以上城区供水量,除菏泽市城区商品菜田用水的一部分是黄河水源外,其余水量几乎全是提取地下水,各县、市城区供水设施和供水 ,量见表2—10。
  第二节菏泽市城区供水与排水
  菏泽市城区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比较集中,1985年菏泽城区总人口18.3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63万人,农业人口7.7万人,城区工业总产值为4.2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18.6亿元的之2%。1966年建自来水西水厂,1968年建东水厂,1985年两水厂日供水能力达2.3万吨,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和工厂企业用水的大量增加,城区地下水资源有限,因此,1985年已明显呈现出水源不足,出现城布供水的紧张局面。一、城市供水
  (一)水质。
  菏泽市城区自建国前至五十年代,居民主要依靠提取砖井水,水井多被污染,水质苦、咸、涩,而北关井、南关井、清真寺井、海棠等菲、华陀庙井、花园子井、马道街井、天主堂井等为甜水井。1965年有关部门对群众饮用的水井进行了化验,水质不好的原因,是氯化物硫酸盐的含量大,大于国家标准10倍或更多,长期饮用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危害。1985年7月,对城市供水8眼井的水质进行了化验,其结果色度小于5度,浊度小于5度,硬度(德国度)9.63度,游离二氧化碳勺9.68毫克/升,酸碱度(PH值)7.81,总碱度9.2毫克当量/升,总'酸度0.22毫克当量/升,溶解氧6.72毫克/升。
  根据1958年山东省801地质队在菏泽地区钻探资料,证实该区有一条为东西间的地下古河道,水量丰富,水质良好,从地表往下25〜50米之间有细中砂2〜3层,其砂粒径0.15〜0.25厘米,并由上游到下游砂粒逐渐变细,为解决当地群众吃水问题,地质队在城酉关打1眼井,该井直径是30厘米钢管,井深100多米,水为甜水,水源基本上能满足当时菏泽城内群众生活用水的需要。
  (二)嚙泽市自来水公司。菏泽市自来水公司筹建于1666年,1977年以前称为自来水厂。该公司属国营企业,主要提供城区工业、机关、学校、消防等企事业单位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公司下设西水厂、东水厂、人秘股、供水管理股等12个股室。
  (三)水源地。西水厂位于北城外白庄西北角,1966年投资15万元;1967年又于地区副食品公司库房院内建高压水塔一座,投资15.0万元;1975年动工建设西水厂系列工程;到1983年已陆续打井11眼,其中深井4眼,日供水能力1.5万吨。东水厂位于烈士陵园西侧,1968年建厂,1974年水厂初具规模,现有水井8眼,其中深井5眼,日供水能力0.8万吨。
  东西水厂,1975年建立二级泵房和清水池,实行二级供水,两厂共投资235万元,1980年底日供水能力1.5万吨,1985年底日供水能力2.3万吨。
  (四)供水管网。城市供水管网已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供水网络,城区总计200毫米以上的粗型管道26.83公里,100〜200毫米干管17.3公里,即供水干管道44.13公里,干支管总长为150公里。
  (五)水费收缴。到1985年城内已有1500户用上了自来水,另有40个公共供水站。2万余人用水,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水费价格:公共水站用水每立方米0.12元,工厂、企事业单位用水及其他用水每立方米0.2元。1967年产值10.48万元,产量2.64万吨,总成本7.67万元,利润6.79万元,职工人数17人;1985年产值138.9万元,产量691.3万吨,总成本97.76万元,利润38.91万元,职工人数216 人,日供水能力2.3万吨。
  二、自备水源工程
  1976年菏泽造纸厂打机井供给生产用水,是菏泽市城区第一个自备水源工程。目前菏泽市城区工业用水主要靠各工厂拥有的自备水源工程取水。1985年自备水源工程取水量1385万立方米,为自来水公司东西水厂取水量691万立方米的2咅。
  据调查统计,1985年日采水500立方米以上的共有18个单位,有水源井39眼,其中深井32眼。1985年年取水量超过100万立方米的有4个单位,即:跃进化肥厂,取水306.6万立方米;菏泽棉纺织厂,取水170.0万立方米,印染厂取水141.6万立方米;酒厂取水120.0万立方米;年取水量在30〜100万立方米之间的有7个单位,即:毛纺厂、肉联厂、造纸厂,制药厂、啤酒厂、烟厂、生建机械厂;年取水量在20〜30万立方米之间的有7个单位,即:罐头厂、仪表厂、印刷厂、地区人民医院、师范专科学校、东方红浴池、第二毛纺厂。
  三、城区排水工程
  历史上为防黄河泛滥,洪水浸入城池,自明成化二年(公元1468年),始建城垣,周长12华里,并环以沟堑,外防洪水,内排沥涝,至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知州沈韩,在距城3华里处,监修护城大堤。由于受黄河溃决浸漫影响,堤外地面逐年淤高,内外高程相差悬殊,黄河河底比城内地面高出达10米之多;为此,城内防洪排涝任务,历来就很艰巨。
  建国初期,国力不足,百业待兴,城市水利建设缓慢。1957年大雨,城内有19条街普遍积水,全城1500戶居民失去住所,城东赵王河双河集大桥被水冲毁,菏泽通往济宁公路交通中断,经过省、地、县各级领导,亲临现场,调运防汛抢险物料,组织抢护队伍,经过14个昼夜奋战,积水得到排除,市民情绪稳定,机关、学校、工商业恢复了正常。
  1958年鉴于1957年大雨教训,对城市排涝工程,城建部门进行了金面规划,并于1958年至1965年,兴建泄水闸和提水站各两座,砖砌涵管1500米,使城内50多个死水坑,第一次变成了河水相济,互相连通的活水坑。至1978年,疏通清理了双河集排水沟,并于南护城提上增建排水站1处,安装50泵2台,新辟西环城、北环城、曹州、工农、人民等5条路,拓宽并延长了青年路北段;同时,砌筑了下水道,使雨水污水排除有了出路。至1985年,整个城内共砌筑地下排水道21240米,修排水排污双用渠2条,长5000米,分别与赵王、洙水两河连通;同时,增建进水闸、排水站各两座,装机146千瓦,每小时排水量可达7320立方米,连同充分利用城内一向著称有72个坑.塘,面积500亩,年滯蓄水量50万立方米的蓄水设施,则初步改善了城区汛期积涝成灾的局面。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菏泽地区水利志》

出版者:河海大学出版社

《菏泽地区水利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记述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志稿内容比较全面,反映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曲折发展的历程和客观规律,反映了“除害兴利,造福人民”的水利工作宗旨。志稿本着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水利事业的发展,并针对本地区的特点,重点记述了河道治理、治涝改碱,引黄灌溉和淤改等项内容。突出了时代特点、地域特点和行业特点。志稿横分门类,纵述始末,文字简洁,基本符合志体。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