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然地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43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自然地理
分类号: P942
页数: 9
页码: 9-17
摘要: 菏泽地区属华北平原新沉降盆地的一部分,境内有低山、残丘、平原,也有积水洼地,平原占97.5%。山丘占0.28%,水面占2.15%,地面高程自西向东北逐渐降低变缓,平均比降1/8000,绝对高程,最高点在东明县焦园乡,临黄地面,海拔为67.0米,最低点在梁山县东平湖大安山附近,海拔为37.5米,地形呈波状起伏,岗、坡、洼相间。
关键词: 自然地理 水文地质

内容

第二章自然地理
  第一节地形地貌特征
  菏泽地区属华北平原新沉降盆地的一部分,境内有低山、残丘、平原,也有积水洼地,平原占97.5%。山丘占0.28%,水面占2.15%,地面高程自西向东北逐渐降低变缓,平均比降1/8000,绝对高程,最高点在东明县焦园乡,临黄地面,海拔为67.0米,最低点在梁山县东平湖大安山附近,海拔为37.5米,地形呈波状起伏,岗、坡、洼相间。微地貌主要是;河滩高地:系古黄河道漫滩沉积而成,沿黄河故道呈带状分布;缓平坡地:面积较大,遍布全区,菏泽、巨野、单县均占耕地面积的30%以上;浅平洼地:仅万亩以上的大洼,就有24处,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背河槽形洼地,主要分布新老黄河南北,呈东西帶状。同时,由于黄河历代决口影响,在中部和北部,还遗留下多处黄河冲积扇。
  第二节水文地质及气象特征
  “菏泽地区因处在黄河点黄河故道三角地带,由于两河道的淤高,构成地形上的带状高地,在控制水系分布的作用上,黄河故道(咸丰故道),成为淮河水系的南四湖流域和其他流域的分水岭,在水文地质方面,:二河构成了这个地区的水文地质边界,使其成为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水文地质单元。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受北界黄河和南界黄河.故道控制,形成向东张开的簸箕状地形,促成区内水系的流向,多为东西平行流向,汇注于南四湖,然后南流入淮。北界现行之黄河,为常年有水的客水河道,其余均为地区内的坡水性季节流的河道,多属人工开挖,是承受全区径流水的主要排水系统。
  全区年降雨量为612〜717毫米,多年平均674.7毫米;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203.5毫米;平均年降水量为85.1亿立方米;径流量为11.0、亿立方米,相当于降水量的12.9%,由于降雨量年内多集中在六至九.月份,因而径流量分配也极不平衡,产流时间多.在雨季,年际变化大,干湿季节分明,干季长于湿季。因此,容易引出盐分上聚地形成易涝、易旱、易碱的特点。
  在地质构造上,大部属于鲁西中台隆的西侧,邻接华北断拗,该断拗因喜马拉雅运动作用,所经历的断陷、断拗、物陷三个作用阶段,此区均在鲁西中部都有反映,即:早第三纪初,普通剧烈的差异作用,是燕山运动形成的隆起拗陷构造格局雏形,进一步分化的断陷阶段;早第三纪的中晚期;为断拗阶段;中期以稳定的沉降活动的特.点,断裂在凹陷边缘继续活动,形成北翼为断裂控制,南翼则为单斜式凹陷,并开始广泛的沉积;第三纪末,地壳普遍上升,拗陷的发展暂时受到限制,转以断裂为主,并使下第三系轻微褶皱,构成了各构成带的雏形;拗陷阶段存在于晚第三纪时,随着运动的持续,升降的表现形式,又由断块升降变为大面积区域性升降。同时,接受沉积,并覆盖了所有的隆起和拗陷,勾联彼此分割成为统一陷区,直至第四纪,仍继续下沉,仅下降速度,各部位有所差异。拗陷稍快于隆起,导致沉积物厚度略有差异。从沉积物多变的韵律显示,自新生带以来,地壳震动频繁,但总的趋势仍以缓慢下降为主,随着运动持续,境内一些较大的断裂,如:聊考断裂,曹县断裂,始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活动。据自公元310年至1973年的一千六百多年间,志书记载的地震79次,发生在境内的就有23次,其中:5级以上的4次(1622年绑城、巨野6级;1675年郛城5级;1937年荷泽7级;1948年荷泽5级)。邻区大震,波及本区的56次;而1974年至今,尚发生过3级以上的地震15次,如:1974年荷泽3.1级;1977年成武4.8级;1979年荷泽5.3级;1981年荷泽4.2级;1982年东明、荷泽之间发生5.9级等。上述各级震源,皆位于聊考断裂或曹县断裂内,详见下图(荷泽地区 :地质构造略图)菏泽地区处于太行山与泰沂山所形成的南北走向的狭道之间,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主要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热量富裕,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降雨量少于鲁南、鲁东,而多于鲁西北和黄河三角州。全区年平均气温在13.5°C一13.9°C之间,年极端温度,最高为43.7°C,最低为一20.6°C,南部高,北部低,最冷月为一月,平均气温为负1.9°C〜0.8°C;最热月为七月,平均气温26.8°C〜27.8°C,多数年份各季不甚冷,冬小麦可以安全越冬,春季气温回升较快。全年无霜期一般为200〜205天,北部的梁山、郓城和中部的巨野、定陶四县为200〜208天;东明最长,为219天,其余各县约在:210天左右。日照时数年平均为2330〜2637.5小时,境内的主导风向是南、北两个风向,频率多在10%发上。偏北风,一般为冬季风,偏甫风,一般为夏季风,春秋两季.则为两主导风向的转换季节,各县风速累年平均为2.7~3.7米/秒。
  第三节河流湖泊
  一、黄河
  菏泽地区属黄河下游,自河南省兰考县境流入菏泽地区东明县境王夹堤,下至梁山县境国那里,这段长度为198.8公里。流经东明、菏泽、鄄城、郓城、输沙量11.5亿吨,河堤距16.5公里;河岔多,形成宽、7米,历史上有“豆腐腰”之称「这是历史上决口频繁的主要原因。据史书记载,在2000多年中,改道决口次数达1500次较大的改梁山五个凰(市),年进入水量达421.7亿立方米,境内黄河特点是:上宽下窄(东明境阎潭一带,黄梁山国那里一带堤距1.5公里),另外,河槽宽、浅、河岔多,形成宽、浅、乱的游荡性河床,加之,临背悬差大,相差5一7米,历史上有“豆腐腰”之称,这是历史上决口频繁的主要原因。据史书记载,在2000多年中,改道决口次数到1500词,较大的改道就有26次,改道后,即北入渤海,或南入黄海,由于冲淤变化,成这个地区在地形上,呈现扇形脊轴,自然成为淮河与海河的分水岭。
  二、内河
  菏泽地区总流域面积为12951平方公里,除黄河滩地及东平湖区206平方公里面积属黄河流域外,其余12319平方公里的面积,全属淮河流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菏泽境内,由于受历史黄河泛滥影响,仅有少数自然坡河,较大的有万福河,洙水河和赵王河等河道。但由于长期未经治理,河槽窄浅而弯曲,苇草丛生,每届汛期,排水不畅,内涝灾害严重。建国后,除对原有河道进行调整治理外,并开挖了许多新河。全区共建立了六大排水系统,即:梁济运河、万福河、洙赵新河、东鱼河、太行堤河、黄河故道六个水系;同时,还调整新建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45条;50~100平方公里面积的41条,总长度2582.2公里,这些河道均属汛期泄洪排涝蛇问歇河道,汛期或平时降雨不产生径流时,河槽干涸,即是有水,也属黄河补给,多用于灌溉,其中梁济运河和万福河,除有排涝泄洪、灌溉任务外,还可利用通航,但因水源无保证,现基本停航。
  三、湖泊
  古代有菏泽、大野泽、雷泽等湖,但早已淤湮成陆;今日东平湖乃由古代梁山泊演变而成。是当前黄河下游仅有的一个天然湖泊,它位于梁山、东平、平阴三县交界处,南起安山镇接运河,北至清河门,与黄河相通,总面积为943平方公里,其中一级湖为256平方公里,二级湖为687平方公里(梁山县境内面积为624平方公里,东平堪境内的面积为63平方公里),一级湖长年积水面积为140平方公里,二级湖乃系1958年修建,主要用于黄河汛期的蓄洪滞洪,以保黄河下游安全。
  第四节土壤类型
  菏泽地区土壤分类系统,共6大土类,12个亚类,28个土属,170个土种。其中:潮土:面积最大,全区为1446万亩,约占可利用土地面积的94.2%;褐化潮土:主要分布在太行堤右侧,黄河滩内开阔河唇高地,菏泽市东部,定陶北部,梁山南部的垄岗河滩高地,适于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生长;风沙潮土:主要分布在黄河故道遗留下来的沙质河槽地,可营造防风林,固沙后亦可农林间作;沙壤质潮土:系黄河泥沙,堆积而成濒临黄河及黄河故道地带,适于各种作物生长,缓平坡地,以轻壤质潮土为主,适于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生长;盐渍化潮土:主要分布在背河槽状洼地,黄河故道两侧及岗洼交接的二坡地上,宜作性能差。以上各类土壤,普遍缺氮、磷,部分缺钾,有机含量小于0.6%的约占40%, 土壤大部分处于低肥力的水平。
  第五节自然资源
  菏泽地区自然资源较为丰富,除土地、劳力和水资源外,还有大量的生物和矿产资源,都有开发利用的巨大潜力。
  一、生物资源
  (一)植物类:菏泽地区栽培的农作物有23类,568个品种,粮食作物主要有:冬小麦、高梁、谷子、大豆、玉米、地瓜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芝麻、花生、蔬菜、瓜类等;林果方面主要有:杨、柳、榆、槐、泡桐等,果树主要有:桃、杏、苹果、柿、梨、枣、山楂、木瓜、葡萄等。
  (二)动物类:菏泽地区养殖畜禽种类繁多,大牲畜有:牛、马、驴、骡等,存栏量为69.2万头;羊主要有:青山羊、改良羊、小尾寒羊,存栏量214万只;猪以杂交品种为主,存栏量达83.7万头;兔类有:毛用兔、肉食兔;家禽以鸡、鸭、鹅为主。其中:鲁西黄牛、青山羊、小尾寒羊在省内外享有盛名。
  (三)土特产品,区内土特产品较为丰富,主要有:曹州牡丹、耿饼、木瓜、山楂、西瓜等。
  二、矿产资源
  菏泽地区主要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和煤碳。石油、天然气重点分布在东明县和菏泽市,属中原油田的一部分。据地质部门初步钻探。现已探明和预测总储量约300亿立方米。1984年底已上报的菏泽市李村乡白庙气田,储蓄量达39.2亿立方米。全区煤炭埋藏面广、量大,所辖10个县(市),有九个县(市)地下有煤,据山东省地质矿产公司和煤田地质勘察公司钻探,以及电测资料分析,预计煤炭埋藏面积达4310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33.3%,总储量为294.7亿立方米。
  三、旅游资源
  菏泽是全国著名的牡丹之乡,牡丹种植历史悠久,尤以七十年代以后,发展迅速,牡丹种植总面积已达5000余亩,有500多个品种,每年来菏赏花的中外游客,达五十万人次之多。曹州牡丹以花大、形美、色艳、品种多而闻名,具有“三类、六型、八大色”的称号,近年在菏泽市东北五里处,建有“曹州牡丹园”、“百花园”和“古今园”三个牡丹观赏园。特别是近几年来,牡丹出口,有所发展,每年要有4.0万棵牡丹销往国外,开发牡丹景园,即可打开一个对外窗口。同时,还可带动和促进菏泽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
  水泊梁山景区:水泊梁山是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中英雄人物聚义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一个驰名中外,富有魅力的地方,梁山海拨197.9米,东西2.4公里,南北2.5公里,除虎头峰、雪山峰、郝山峰、青龙山外,另有七个山头,总称为梁山,属泰山余脉。
  长东黄河铁路大桥:位于东明县城西南五公里,桥长达10.28公里,是亚州第一铁路长桥,也是我国西部旅游区到山东旅游区的交通要道,对中外游客有着较大的吸引力。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菏泽地区水利志》

出版者:河海大学出版社

《菏泽地区水利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记述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志稿内容比较全面,反映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曲折发展的历程和客观规律,反映了“除害兴利,造福人民”的水利工作宗旨。志稿本着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水利事业的发展,并针对本地区的特点,重点记述了河道治理、治涝改碱,引黄灌溉和淤改等项内容。突出了时代特点、地域特点和行业特点。志稿横分门类,纵述始末,文字简洁,基本符合志体。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