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菏泽地区历史沿革及社会经济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431
颗粒名称: 第一篇 菏泽地区历史沿革及社会经济概况
分类号: K901.9;F127
页数: 13
页码: 7-19
摘要: “菏泽”原为古沼泽名,古代境内有菏泽、雷泽、大野泽等,多处泽薮,是沟通古济、泗两大水系的天然湖泊,为济水所汇,东出为菏水。因河流众多,地势洼下,古人多择高而居,故至今境內仍有不少堀堆遗址。据出土文物考证,属龙山文化的,如窦捆堆、高遇堆、青地堆、梁地堆等,全区就有41处。菏泽地区交通运输业,近年来发展较快,新(乡)石(臼)铁路横贯东西,公路干线逐年升级改建,车辆通过能力逐年提高;梁济运河希万福河,已具备六级航道标准
关键词: 菏泽地区 历史沿革 经济概况

内容

第一篇菏泽地区历史沿革及社会经济概况
  “菏泽”原为古沼泽名,古代境内有菏泽、雷泽、大野泽等,多处泽薮,是沟通古济、泗两大水系的天然湖泊,为济水所汇,东出为菏水。因河流众多,地势洼下,古人多择高而居,故至今境內仍有不少堀堆遗址。据出土文物考证,属龙山文化的,如窦捆堆、高遇堆、青地堆、梁地堆等,全区就有41处。史书载:“尧葬谷林”(今鄄城境),“舜耕历山”(今鄄城境),“渔雷泽”(今菏泽市境)、“陶河滨”(、今定陶境)、“禹治水于陶邱之此也",大约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此渔猎耕种休养生息。
  第一章历史述要与区划沿革
  第一节建置沿革
  自商周时期开始,境内有莘、曹、郑、须句、雇等诸候国,至春秋时期,菏泽地区属宋、鲁、卫三国。战国后期为齐、魏所辖。至秦、南部属砀郡,中部和东北部属东郡、汉属梁国或济阳郡;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置西兖州,治今定陶城;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公元578年)改西兖州为曹州(因古曹国名);唐隶河南道;”宋先属东路,后属京都西路。宋崇宁元年(公元口02年)升曹州为兴仁府;金天去七年(公元1129年)复降为州,属南京路;元属中书省;明、清改为山东省;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又升州为府(治今菏泽城);民国时期,先属山东省济宁道,后设曹濮道,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菏泽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均属冀、鲁、豫行署。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境内西北部建菏泽专署(驻菏译城);东南部建湖西专署(驻单县城)。1952年11月,菏泽、湖西两专署改属山东省。1953年7月湖西专署撤销,分属菏泽、济宁两专区。1958年10月,菏泽专署撤销,所属划归济宁专区。1959年6月菏泽专署恢复。1978年7月,又改称为菏泽地区。
  第二节行政区划
  清代曹州府统十县。即:菏泽、定陶、成武、单县、曹县、巨野、郓城、鄄城、范县、观县。1911年建立了中华民国,在此期间,现在菏泽地区所辖的县,除东明县属河北省外,其余县全部属山东省。民国三年(1914年),一省分为数道,山东省分为四道,菏泽地区属济宁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除道制,各县直属省,民国十八年(1929年)在菏泽设立山东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冬署,统十一个县,菏泽地区境内八县计有:菏泽、曹县、定陶、单县、成武、郓城、巨野、鄄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山东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分为第十、十一、十二三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菏泽分属第十专署(治菏泽城),统九县。事后建制屡易,区划多变,直到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政区有较大变化,同年建立了菏泽专区,辖八县。即:菏泽、定陶、曹县、东明、鄄城、郓城、梁山、南旺。1953年1月,东明县划归河南省。当年七月,原属湖西专区的单县、巨野、成武、复程四县厂划归菏泽专区管辖。菏泽地区辖菏泽市和定陶、曹县、单县、成武、巨野、梁山、郓城、鄄城、东明九个县,行署驻菏泽。全区共有305个乡、镇办事处,8118个村民委员会,14928个自然村。
  第三节地理位置与人口、土地面积
  菏泽地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东径114°41′一116°25′北纬34°34‘一35°58′南北长180公里,东西宽140公里,面积1295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71.52万亩),东和东北部与济宁、泰安、聊城三地市为邻,东南与江苏、安微两省相接,南面与西部和河南省毗连,史称“天下之中”,古为中原要地。今西北两方濒临黄河,南靠陇海,中有新(乡)石(臼)铁路贯穿东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全区人口,截止1985年,共计749万人,计有汉、满、蒙、回、维、布、朝等25个民族,但以汉族为最多,达723万人,占总人口的99.37%,少数民族共4.5万人,其中回族为最多,达4.47万人。全区人口密度为576人/平方公里,总人口中,农业人口占94.6%,而非农业人口,只有40多万人,占5.4%,这足以说明,菏泽地区是以农业为王的经济区。
  第二章自然地理
  第一节地形地貌特征
  菏泽地区属华北平原新沉降盆地的一部分,境内有低山、残丘、平原,也有积水洼地,平原占97.5%。山丘占0.28%,水面占2.15%,地面高程自西向东北逐渐降低变缓,平均比降1/8000,绝对高程,最高点在东明县焦园乡,临黄地面,海拔为67.0米,最低点在梁山县东平湖大安山附近,海拔为37.5米,地形呈波状起伏,岗、坡、洼相间。微地貌主要是;河滩高地:系古黄河道漫滩沉积而成,沿黄河故道呈带状分布;缓平坡地:面积较大,遍布全区,菏泽、巨野、单县均占耕地面积的30%以上;浅平洼地:仅万亩以上的大洼,就有24处,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背河槽形洼地,主要分布新老黄河南北,呈东西帶状。同时,由于黄河历代决口影响,在中部和北部,还遗留下多处黄河冲积扇。
  第二输水文地质及气象特征
  “菏泽地区因处在黄河点黄河故道三角地带,由于两河道的淤高,构成地形上的带状高地,在控制水系分布的作用上,黄河故道(咸丰故道),成为淮河水系的南四湖流域和其他流域的分水岭,在水文地质方面,:二河构成了这个地区的水文地质边界,使其成为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水文地质单元。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受北界黄河和南界黄河.故道控制,形成向东张开的簸箕状地形,促成区内水系的流向,多为东西平行流向,汇注于南四湖,然后南流入淮。北界现行之黄河,为常年有水的客水河道,其余均为地区内的坡水性季节流的河道,多属人工开挖,是承受全区径流水的主要排水系统。
  全区年降雨量为612〜717毫米,多年平均674.7毫米;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203.5毫米;平均年降水量为85.1亿立方米;径流量为11.0、亿立方米,相当于降水量的12.9%,由于降雨量年内多集中在六至九.月份,因而径流量分配也极不平衡,产流时间多.在雨季,年际变化大,干湿季节分明,干季长于湿季。因此,容易引出盐分上聚地形成易涝、易旱、易碱的特点。
  在地质构造上,大部属于鲁西中台隆的西侧,邻接华北断拗,该断拗因喜马拉雅运动作用,所经历的断陷、断拗、物陷三个作用阶段,此区均在鲁西中部都有反映,即:早第三纪初,普通剧烈的差异作用,是燕山运动形成的隆起拗陷构造格局雏形,进一步分化的断陷阶段;早第三纪的中晚期;为断拗阶段;中期以稳定的沉降活动的特.点,断裂在凹陷边缘继续活动,形成北翼为断裂控制,南翼则为单斜式凹陷,并开始广泛的沉积;第三纪末,地壳普遍上升,拗陷的发展暂时受到限制,转以断裂为主,并使下第三系轻微褶皱,构成了各构成带的雏形;拗陷阶段存在于晚第三纪时,随着运动的持续,升降的表现形式,又由断块升降变为大面积区域性升降。同时,接受沉积,并覆盖了所有的隆起和拗陷,勾联彼此分割成为统一陷区,直至第四纪,仍继续下沉,仅下降速度,各部位有所差异。拗陷稍快于隆起,导致沉积物厚度略有差异。从沉积物多变的韵律显示,自新生带以来,地壳震动频繁,但总的趋势仍以缓慢下降为主,随着运动持续,境内一些较大的断裂,如:聊考断裂,曹县断裂,始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活动。据自公元310年至1973年的一千六百多年间,志书记载的地震79次,发生在境内的就有23次,其中:5级以上的4次(1622年郓城、巨野6级;1675年郛城5级;1937年荷泽7级;1948年荷泽5级)。邻区大震,波及本区的56次;而1974年至今,尚发生过3级以上的地震15次,如:1974年荷泽3.1级;1977年成武4.8级;1979年荷泽5.3级;1981年荷泽4.2级;1982年东明、荷泽之间发生5.9级等。上述各级震源,皆位于聊考断裂或曹县断裂内,详见下图(荷泽地区 :地质构造略图)菏泽地区处于太行山与泰沂山所形成的南北走向的狭道之间,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主要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热量富裕,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降雨量少于鲁南、鲁东,而多于鲁西北和黄河三角州。全区年平均气温在13.5°C一13.9°C之间,年极端温度,最高为43.7°C,最低为一20.6°C,南部高,北部低,最冷月为一月,平均气温为负1.9°C〜0.8°C;最热月为七月,平均气温26.8°C〜27.8°C,多数年份各季不甚冷,冬小麦可以安全越冬,春季气温回升较快。全年无霜期一般为200〜205天,北部的梁山、郓城和中部的巨野、定陶四县为200〜208天;东明最长,为219天,其余各县约在:210天左右。日照时数年平均为2330〜2637.5小时,境内的主导风向是南、北两个风向,频率多在10%发上。偏北风,一般为冬季风,偏甫风,一般为夏季风,春秋两季.则为两主导风向的转换季节,各县风速累年平均为2.7~3.7米/秒。
  第三节河流湖泊
  一、黄河
  菏泽地区属黄河下游,自河南省兰考县境流入菏泽地区东明县境王夹堤,下至梁山县境国那里,这段长度为198.8公里。流经东明、菏泽、鄄城、郓城、输沙量11.5亿吨,河堤距16.5公里;河岔多,形成宽、7米,历史上有“豆腐腰”之称「这是历史上决口频繁的主要原因。据史书记载,在2000多年中,改道决口次数达1500次较大的改梁山五个凰(市),年进入水量达421.7亿立方米,境内黄河特点是:上宽下窄(东明境阎潭一带,黄梁山国那里一带堤距1.5公里),另外,河槽宽、浅、河岔多,形成宽、浅、乱的游荡性河床,加之,临背悬差大,相差5一7米,历史上有“豆腐腰”之称,这是历史上决口频繁的主要原因。据史书记载,在2000多年中,改道决口次数到1500词,较大的改道就有26次,改道后,即北入渤海,或南入黄海,由于冲淤变化,成这个地区在地形上,呈现扇形脊轴,自然成为淮河与海河的分水岭。
  二、内河
  菏泽地区总流域面积为12951平方公里,除黄河滩地及东平湖区206平方公里面积属黄河流域外,其余12319平方公里的面积,全属淮河流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菏泽境内,由于受历史黄河泛滥影响,仅有少数自然坡河,较大的有万福河,洙水河和赵王河等河道。但由于长期未经治理,河槽窄浅而弯曲,苇草丛生,每届汛期,排水不畅,内涝灾害严重。建国后,除对原有河道进行调整治理外,并开挖了许多新河。全区共建立了六大排水系统,即:梁济运河、万福河、洙赵新河、东鱼河、太行堤河、黄河故道六个水系;同时,还调整新建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45条;50~100平方公里面积的41条,总长度2582.2公里,这些河道均属汛期泄洪排涝蛇问歇河道,汛期或平时降雨不产生径流时,河槽干涸,即是有水,也属黄河补给,多用于灌溉,其中梁济运河和万福河,除有排涝泄洪、灌溉任务外,还可利用通航,但因水源无保证,现基本停航。
  三、湖泊
  古代有菏泽、大野泽、雷泽等湖,但早已淤湮成陆;今日东平湖乃由古代梁山泊演变而成。是当前黄河下游仅有的一个天然湖泊,它位于梁山、东平、平阴三县交界处,南起安山镇接运河,北至清河门,与黄河相通,总面积为943平方公里,其中一级湖为256平方公里,二级湖为687平方公里(梁山县境内面积为624平方公里,东平堪境内的面积为63平方公里),一级湖长年积水面积为140平方公里,二级湖乃系1958年修建,主要用于黄河汛期的蓄洪滞洪,以保黄河下游安全。
  第四节土壤类型
  菏泽地区土壤分类系统,共6大土类,12个亚类,28个土属,170个土种。其中:潮土:面积最大,全区为1446万亩,约占可利用土地面积的94.2%;褐化潮土:主要分布在太行堤右侧,黄河滩内开阔河唇高地,菏泽市东部,定陶北部,梁山南部的垄岗河滩高地,适于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生长;风沙潮土:主要分布在黄河故道遗留下来的沙质河槽地,可营造防风林,固沙后亦可农林间作;沙壤质潮土:系黄河泥沙,堆积而成濒临黄河及黄河故道地带,适于各种作物生长,缓平坡地,以轻壤质潮土为主,适于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生长;盐渍化潮土:主要分布在背河槽状洼地,黄河故道两侧及岗洼交接的二坡地上,宜作性能差。以上各类土壤,普遍缺氮、磷,部分缺钾,有机含量小于0.6%的约占40%, 土壤大部分处于低肥力的水平。
  第五喑自然资源
  菏泽地区自然资源较为丰富,除土地、劳力和水资源外,还有大量的生物和矿产资源,都有开发利用的巨大潜力。
  一、生物资源
  (一)植物类:菏泽地区栽培的农作物有23类,568个品种,粮食作物主要有:冬小麦、高梁、谷子、大豆、玉米、地瓜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芝麻、花生、蔬菜、瓜类等;林果方面主要有:杨、柳、榆、槐、泡桐等,果树主要有:桃、杏、苹果、柿、梨、枣、山楂、木瓜、葡萄等。
  (二)动物类:菏泽地区养殖畜禽种类繁多,大牲畜有:牛、马、驴、骡等,存栏量为69.2万头;羊主要有:青山羊、改良羊、小尾寒羊,存栏量214万只;猪以杂交品种为主,存栏量达83.7万头;兔类有:毛用兔、肉食兔;家禽以鸡、鸭、鹅为主。其中:鲁西黄牛、青山羊、小尾寒羊在省内外享有盛名。
  (三)土特产品,区内土特产品较为丰富,主要有:曹州牡丹、耿饼、木瓜、山楂、西瓜等。
  二、矿产资源
  菏泽地区主要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和煤碳。石油、天然气重点分布在东明县和菏泽市,属中原油田的一部分。据地质部门初步钻探。现已探明和预测总储量约300亿立方米。1984年底已上报的菏泽市李村乡白庙气田,储蓄量达39.2亿立方米。全区煤炭埋藏面广、量大,所辖10个县(市),有九个县(市)地下有煤,据山东省地质矿产公司和煤田地质勘察公司钻探,以及电测资料分析,预计煤炭埋藏面积达4310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33.3%,总储量为294.7亿立方米。
  三、旅游资源
  菏泽是全国著名的牡丹之乡,牡丹种植历史悠久,尤以七十年代以后,发展迅速,牡丹种植总面积已达5000余亩,有500多个品种,每年来菏赏花的中外游客,达五十万人次之多。曹州牡丹以花大、形美、色艳、品种多而闻名,具有“三类、六型、八大色”的称号,近年在菏泽市东北五里处,建有“曹州牡丹园”、“百花园”和“古今园”三个牡丹观赏园。特别是近几年来,牡丹出口,有所发展,每年要有4.0万棵牡丹销往国外,开发牡丹景园,即可打开一个对外窗口。同时,还可带动和促进菏泽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
  水泊梁山景区:水泊梁山是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中英雄人物聚义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一个驰名中外,富有魅力的地方,梁山海拨197.9米,东西2.4公里,南北2.5公里,除虎头峰、雪山峰、郝山峰、青龙山外,另有七个山头,总称为梁山,属泰山余脉。
  长东黄河铁路大桥:位于东明县城西南五公里,桥长达10.28公里,是亚州第一铁路长桥,也是我国西部旅游区到山东旅游区的交通要道,对中外游客有着较大的吸引力。
  第三章社会经济
  第一节工业
  菏泽地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在工业方面,只有手工卷烟、火柴、铸锅等12处作坊,基本没有什么工业,基础十分薄弱。35年来,特别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总产值由1949年的281万元(1980年不变价)增加到1985年的16.7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9.5%。1985年全区共有工业、企业634个,职工14.7万人,其中技术人员3185人,取得中级技术职称的505人,固定资产净值4.5亿元。主要工业门类有食品、纺织、机械、建材、化学、皮革、造纸等。从轻重工业构成看,全国和全省轻重工业总产值,基本上是对半构成,而菏泽地区从1971年以来,轻工产值,在工业总产值冲的比重一直在70〜80%之间,1985年全区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0%,而重工业占20%,因此,区内工业,总的说属轻型结构。
  第二节农业
  菏泽地区属山东省重要农业区之一,新中国建立后,农业生产虽然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但一直较为缓慢,从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之间,农业总产值的年均递增速度,仅为3.8%,是全国有名的后进地区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生产形势发展很快,至198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9.5亿元,为1978年的2.5倍,平均递增16.2%粮食总产量达到59.4亿斤,比1978年增产25.3亿斤,但是这些年的农业生产的发展系恢复性质,只能说是初步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按照现代化大农业的要求,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有:
  一是农、林、牧、副、渔五业产值结构不合理,种植上占绝对优势,而林、牧、副、渔四业的比重过低;
  二是在种植业内部结构上,粮食作物占主要位置,经济作物较少,跟不上商品生产的需要,应变能力较差;
  三是农业生产条件脆弱,自然灾害频繁,造成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低而不稳的状况。
  第三节交通运输业
  菏泽地区交通运输业,近年来发展较快,新(乡)石(臼)铁路横贯东西,公路干线逐年升级改建,车辆通过能力逐年提高;梁济运河希万福河,已具备六级航道标准。中原油田的开线输气管道,从菏泽西部通过,加上车船运输工具的更新改造,整个交通运输事业出现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公路通车里程达3000公里,其中:干线18条,长1283公里,占总里程的57%,平均百平方公里拥有公路23.2公里,每万人拥有公路4.02公里,在全省属中游水平。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菏泽地区水利志》

出版者:河海大学出版社

《菏泽地区水利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记述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志稿内容比较全面,反映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曲折发展的历程和客观规律,反映了“除害兴利,造福人民”的水利工作宗旨。志稿本着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水利事业的发展,并针对本地区的特点,重点记述了河道治理、治涝改碱,引黄灌溉和淤改等项内容。突出了时代特点、地域特点和行业特点。志稿横分门类,纵述始末,文字简洁,基本符合志体。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