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校舍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41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校舍建设
分类号: TU241.3
页数: 2
页码: 250-251
摘要: 1986年前,由于全区人口多,教育规模大,教育基础条件差,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危房子、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大量存在。为改善办学条件,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全区开展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经过八年奋战,全区多渠道投资3.5亿元,新建、改建校舍100多万平方米,完成了农村中小学校校舍改造这一规模浩大的历史性工程。
关键词: 教育设施 校舍建设

内容

1986年前,由于全区人口多,教育规模大,教育基础条件差,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危房子、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大量存在。为改善办学条件,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全区开展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经过八年奋战,全区多渠道投资3.5亿元,新建、改建校舍100多万平方米,完成了农村中小学校校舍改造这一规模浩大的历史性工程。
  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各县区城镇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城镇人口大量增加,教育的普及程度和水平亟需提高。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全区又进行了城镇中小学校舍改造。全区9县市城镇共投入资金1.6亿元,新建、改建校舍30万平方米,使城镇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
  1990年,全区开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按照国家对“普九”工作的标准,全区中小学办学条件远远达不到要求。主要是生均校舍面积不足,各种教育教学配套用房缺乏。从九十年代初到2000年,全区用于“普九”的资金达3亿元。新建、扩建校舍60多万平方米。
  2000年5月,菏泽地区通过国家“普九”验收,“普九”还是低标准的。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普九”时期建设的校舍当初建设标准低,相继成了危房。2001年初,通过对全市中小学校舍进行普查,发现共有1067处中小学存在着各类危房65.6万平方米,近20万名师生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发挥资金的最佳效益,菏泽市把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结合起来,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市政府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和设学标准。总的要求是:5万人以下的乡镇设1处初中,5万人以上的设两处;每处小学服务人口一般为5至7千人,服务半径不超过2公里。按照这一设学标准,全市小学由2000年的3581处调整到1600处左右,学校处数减少60%;初中由2000年的348处调整到300处左右,减少16%。学校调整规划的制订和实施,为危房改造打下了科学的基础。
  2001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3.6亿元,新建校舍65.34万平方米,改建和维修校舍30万平方米,拆除各类危房91.5万平方米。
  2002年,全市累计筹集危改资金2.2
  亿元,新建校舍46万平方米,其中新建楼房252幢,改建及维修校舍32万平方米,拆除危房44万平方米,完成撤并中小学1368处。全市2001年确定的1067处危改项目学校和本年度核增的95处危改项目学校,完成985处,在建工程66处。接受中央、省专款补助的246处危改项目学校中,除7处在建外,其余全部竣工。
  2003年,全市累计筹集危改资金4100万元,新建校舍4.8万平方米,改建及维修校舍13万平方米,完成撤并中小学120处。
  2004年,全市新建校舍12.9万平方米,改造维修校舍面积5.1万平方米,完成资金投入7018万元。其中,争取省危改资金2157万元,全部分配到各县区。全市小学由2125处调整到2028处,调减97处。
  2005年,全市消除各类危房15万平方米,新建校舍18.36万平方米,维修校舍2.84万平方米,在建校舍14.13万平方米,完成危改资金投入9026.4万元。其中,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3980万元(含台塑集团捐建“明德”小学600万元),县乡自筹资金374.3万元,教育费附加350万元,干部群众捐资956.5万元,农村“一事一议”、教育资源置换学校自筹等3365.5万元。全市小学由2028处调整到1946处,调减62处。

知识出处

菏泽教育志

《菏泽教育志》

出版者: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菏泽教育志反映了从1986〜2005年间荷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整体风貌,内容翔实,体例完备。全书分概述、大事记、教育行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教师队伍、教育经费、基础设施建设、人物、重要文献资料,共计十一章、二十四节。它不仅反映了菏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20年辉煌历程,也为关心菏泽教育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和专家、学者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这对于保存菏泽的教育史料,总结菏泽教育发展经验,促进菏泽教行事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