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与雕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牡丹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372
颗粒名称: 牡丹与雕塑
分类号: S685.11
页数: 2
页码: 123-124
摘要: 牡丹雕塑包括牡丹木雕、砖雕、石刻、瓷刻、玻璃刻、石膏塑、面塑、泥塑等等。牡丹雕塑艺术由来已久。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在众多的民间建筑、宫殿建筑、墓门、石棺、墓志四边,以及手工艺品中留下痕迹。陕西发掘的唐朝永泰公主墓石椁上,每面均刻有折枝牡丹。在洛阳发掘的唐墓中,有两座墓的石墓门上有线刻牡丹。唐代开国货币“开元通宝”的背内廊上下左右就嵌着牡丹花纹,外廊也刻有藤蔓壮牡丹。洛阳发现的北宋画像石棺上,多雕刻有牡丹。现存放于山西解州关帝庙中的北宋铁香炉上也铸有精美的牡丹图。元代有池神庙内的砖雕和石雕牡丹图,特别是砖雕刻牡丹叶和花瓣,挺劲疏朗,现存于山西运城市博物馆。
关键词: 牡丹艺术 雕塑

内容

牡丹雕塑包括牡丹木雕、砖雕、石刻、瓷刻、玻璃刻、石膏塑、面塑、泥塑等等。牡丹雕塑艺术由来已久。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在众多的民间建筑、宫殿建筑、墓门、石棺、墓志四边,以及手工艺品中留下痕迹。陕西发掘的唐朝永泰公主墓石椁上,每面均刻有折枝牡丹。在洛阳发掘的唐墓中,有两座墓的石墓门上有线刻牡丹。唐代开国货币“开元通宝”的背内廊上下左右就嵌着牡丹花纹,外廊也刻有藤蔓壮牡丹。洛阳发现的北宋画像石棺上,多雕刻有牡丹。现存放于山西解州关帝庙中的北宋铁香炉上也铸有精美的牡丹图。元代有池神庙内的砖雕和石雕牡丹图,特别是砖雕刻牡丹叶和花瓣,挺劲疏朗,现存于山西运城市博物馆。
  到了明清,荷泽一带墓碑和古建筑上就注意雕刻牡丹。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孙氏宗祠(孙膑家庙),位于菏泽郵城孙老家,祠左右山墙顶端各有菱形牡丹雕砖一块。门西侧上方各有用雕砖组成的仙鹤牡丹图案,雕砖做工细腻精巧,真实感强,颇具民族风格。位于荷泽鄄城李胡同村,明正德八年(1513年)建造的北齐造像石,有鼓形柱一对,柱上环雕牡丹和两条巨龙,雕工精细。与该柱同时期,在荷泽新出土的吴见陶(明监察御史)墓地牌坊两侧石柱上,也有缠枝牡丹浮雕。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建造的菏泽单县百狮坊,该坊用青石仿木结构建造,坊上除雕有百个形态各异小狮子以外,还有大面积透雕牡丹。此雕刻以精细著称,工匠巧妙地运用平、圆、浮、透雕技法,雕刻精细、逼真,剔透玲珑,栩栩如生,非高手难以为之,堪称全国罕见的清代牡丹石雕。1977年被山东省委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山东省拨款2万元喷涂了防风化药液,加固了坊基,校正了坊柱,进行了重点保护。另外,荷泽文化市场多个古物店还有明清时代的釉下彩牡丹瓷瓶、瓷罐和瓷枕等。
  近现代菏泽牡丹雕塑领域更加宽泛,碑刻牡丹、大理石雕塑牡丹、面塑和泥塑牡丹、刻瓷牡丹、骨雕牡丹、木雕牡丹、刻玻璃牡丹等在菏泽已很普遍。为纪念种花能手菏泽城北毛胡同毛景瑞(1852-1937),子孙为其立碑一栋,并在碑石的左右及下方刻有缠枝牡丹图案,刻工精致,美观大方,刻石系荷泽巨野县羊山黄文山。曹州牡丹园、天香公园、世博园里的“曹州牡丹园”等地均有雕刻汉白玉大理石“牡丹仙子”、“葛巾玉版”或“仙女散花”等。从1854年以来,菏泽先后有王清源、贺胜、杨白四、李朝训、李俊兴、李芳清等面塑技艺高手。第一届荷泽国际牡丹花会期间,花会组委会光赠送给国内外宾客装盒面塑“牡丹仙子”(李芳清塑)就达500多个,李芳清还曾面塑过1.46米高的牡丹仙子到外地参加展览。现菏泽面塑艺人达800余名。原贾坊乡王楼村的王兰坡,在李集园创作泥塑的花神、牡丹仙子、百花仙子等构思奇巧,颇具匠心,栩栩如生。赵楼村赵继仲(1930—1992)、赵东明父子泥塑着彩的《葛巾玉版》,人物丽质丰润,凝思遐想,相依为伴,头上簪花,并坐于牡丹花丛,成为泥彩塑中珍品。人民大会堂曾收藏赵继仲的作品。荷泽马宪荣(女)雕刻的瓷瓶、瓷盘着色牡丹,构图新颖,造型别致,点线面结合,粗细恰到好处,金石感、立体感非常强烈。其作品多次获奖,并赠送或销往国内大中城市和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韩国、港台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荷泽骨雕厂生产的牡丹骨雕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睐。曹州书画院展览大厅中央悬挂的由祁祯和张琦作画、张剑萍题字、黄扬雕刻的大型木雕凤凰戏牡丹图,堪称牡丹木雕之上品。另外,牡丹玻璃雕刻也已走进菏泽百姓之家,或单独悬挂或依附于用具,明净绚烂,富丽堂皇,成为居室中较好艺术装饰。
  总之,菏泽牡丹与雕塑艺术已息息相关,愈来愈结合紧密,共同为人类创造生活的美。

知识出处

菏泽牡丹志

《菏泽牡丹志》

出版者:银河出版社

《菏泽牡丹志》是专业志,也是特产志,更是一部文化志。它的 诞生标志着我市牡丹研究发展到了 一个新阶段。 牡丹是我国的独特资源,也是全世界的名贵花卉。它花大色艳,芳香浓郁,雍容华贵,富丽端庄,素有“花中之王”之美誉,象征着富贵、吉祥,向为国人所珍爱。早在公元七八世纪的唐代,就有“惟有牡丹真国色”的诗句。后来,人们又以“国香”、“国貌”、“国艳”来歌颂牡丹。至明清时期,就有“以牡丹为国花” 之说。1994年12月23日,全国国花初选的结果之一,就是一国一花 为牡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