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牡丹与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牡丹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368
颗粒名称: 十、牡丹与艺术
分类号: S685.11
页数: 8
页码: 118-125
摘要: 牡丹与书画早已结下不解之缘。东晋时杰出的国画家顾恺之(348—409年),就在自己的绢本里所画《洛神赋图》中将牡丹芳姿表现出来。画面中,河岸上盛开着牡丹花,使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更显得高贵圣洁。宋代余仁中《顾虎头烈女传》里有顾恺之(虎头)所画庭院中栽植的木芍药。可以说上述两幅图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绘有牡丹的图卷,比“画圣”北齐杨子华画早200多年。由此可知牡丹被选为绘画题材,至少有1600年的历史。
关键词: 牡丹 艺术

内容

牡丹与书画
  牡丹与书画早已结下不解之缘。东晋时杰出的国画家顾恺之(348—409年),就在自己的绢本里所画《洛神赋图》中将牡丹芳姿表现出来。画面中,河岸上盛开着牡丹花,使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更显得高贵圣洁。宋代余仁中《顾虎头烈女传》里有顾恺之(虎头)所画庭院中栽植的木芍药。可以说上述两幅图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绘有牡丹的图卷,比“画圣”北齐杨子华画早200多年。由此可知牡丹被选为绘画题材,至少有1600年的历史。
  唐朝书法家李白、画家边鸾、周昉,写牡丹、画牡丹更是留下了佳话和墨迹。李白酒后,由太监高力士磨墨,瞬间挥笔写出字体苍劲有力,内容耐人寻味的《清平调》三章,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边鸾精于设色,浓艳如生,其《牡丹图》推为绝笔。他的最大贡献是创造了“折枝花”,即从自然界的花株中撷取最具美感的一部分摄入画幅,使画家更能发挥创作的主动性。折枝花的岀现,是花鸟画的一大进步。画家周昉留下的《簪花仕女图》,描绘了宫廷妇女闲逸的生活片段,富有生活情趣。
  五代著名牡丹画家有徐熙、黄筌、王耕等。徐熙、黄筌可称为后世花鸟画家的大宗师。宋《宣和画谱》藏徐熙牡丹画37幅,黄筌牡丹画16幅。徐熙画牡丹创造了花卉叠色渍染法,即落笔重,薄施丹粉,用笔清秀,使牡丹的内在美得以充分再现。徐熙一幅《玉堂富贵图》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王耕所画的牡丹画,张贴庭院,能使“蜂蝶骤至”。
  宋朝,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均挥笔留下赞美牡丹的珍贵墨宝。“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缥纱形才具,扶疏态自完。连风尽倾倒,杏雨半披残。独有狂居士,求为墨牡丹(苏轼为汴人尹白《墨牡丹题诗》)。”黄庭坚也留书诗数首,如诗句:“欲搜佳句恐春老,试遗七言赠一枝”。蔡襄书有“每忆月陂堤下路,便开图画觅姚黄”。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善书画,不仅画牡丹,还写牡丹诗词,可谓历代皇帝书画牡丹之代表。还有画家徐崇嗣,画牡丹只以丹粉点染,号 “没骨图”,没骨派自徐开始。
  元朝画家钱选(1234—1300年)画牡丹常自题诗:其中一首曰:“头白相看春又残,折枝聊助一时欢。东居命驾车何迷,犹有馀情在牡丹。”王渊的《牡丹图》较清秀淡雅(见《中国牡丹全书》)。
  明朝,书画牡丹的大家更多,有的针对菏泽牡丹。沈周,字仿黄体,牡丹画毫放、浑厚。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书画家唐寅,有牡丹画多幅,与文征明、沈周、仇英合称明“四家”。泼墨表现牡丹的第一人徐渭,对后世水墨、大写意花卉影响甚大。他画牡丹往往在画旁自题诗(工草书)。明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山东曹州人何应瑞,工书法、喜诗文,曹州老家有牡丹园,名“何园”,又名“凝香园”。他对菏泽牡丹情有独钟,曾挥笔留情《牡丹限韵》:“二十年梦想故园花,今到开时始在家。几许新名添旧谱,因多旧种变新芽。摇风百态娇无定,坠露丛芳影乱斜。为语东皇留醉客,好教晴日护丹霞。”还有荷泽书法家段云襄、何觐、何远等都挥笔歌颂过菏泽牡丹。明皇室后裔八大山人朱耷,亦善画牡丹,很多权贵出价千金,也买不到他一张画,而平民百姓只要奉上一杯清茶,便欣然作画相送。
  清朝民国,针对荷泽牡丹或书法或绘画不乏大家。扬州八怪黄慎、郑燮二人诗书画三绝,都留下了牡丹丹青墨宝。黄慎取怀素狂草笔法作画,所绘牡丹放笔写意、不拘法度,其《花卉图册》现藏荷泽市单县博物馆。郑燮,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行书牡丹诗轴原题复堂老人所绘牡丹图,后分别流传,不见牡丹,只见诗:“十分牡丹十分红,顷刻名花在眼中。富贵若凭我笔底,不愁天起落花风。”题诗表现出作者对穷苦百姓的同情。该《牡丹诗》轴墨宝现藏荷泽市郓城县博物馆。诗书史家集一身的内阁学士翁方刚,对荷泽牡丹非常关爱,乾隆五十七年(1793)二月来曹督考,安排弟子余鹏年(曹州主讲席)为荷泽牡丹作谱,很快牡丹谱写成,翁方刚为此谱撰写了《题曹州牡丹谱》三首(墨宝见李保光《国花大典》)。清道光年间,曹州府主考官马邦举喜爱牡丹,多次去荷泽城北看牡丹,曾为花师赵玉田书赠“似兰如松”牌匾,至今还在曹州牡丹园保存,成为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还有赵树屏、曹垣、李经野等地方书法名家及苏钧博、李眉川、田伯平等地方画家写画荷泽牡丹。
  建国后,荷泽牡丹的魅力更加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书画家或到菏泽写生牡丹,或到菏泽举办书画个展,或参与以荷泽牡丹为题的书画展览。可以说荷泽牡丹给八方书画家送去了国色,令他们倾慕挥笔,留下齐白石92岁画牡丹、王小古八次到荷泽写生牡丹、美国开设荷泽牡丹绘画班、于希宁在曹州牡丹园手把手指导学生画牡丹,舒同的“曹州牡丹甲天下”、爱新觉罗•溥杰“天下第一香”等历史佳话和永久纪念。赞颂菏泽牡丹的书法家有:郭沫若、赵朴初、苏局仙、许德珩、萧华、孙轶青、高占祥、魏传统、启功、舒同、陆石、刘自犊、沈鹏、黄绮、沙孟海、欧阳中石、佟韦、楚图南、唐云、刘开渠、林散之、叶圣陶、黄苗子、费新我、柳倩、武中奇、陈大羽、刘艺、李铎、刘炳森、王众音、高启云、周慧珺、钟明善、萧娴、魏启后、芦前、李力生、马世晓、萧劳、张仃、沙孟海、杨仁恺、蒋维松、朱学达、徐炽、尉天池、刘子善、刘浩然、张荣庆、李百忍、夏湘平、翁铠运、王遐举、贾起家、赵冷月、胡问遂、高小岩等。描绘荷泽牡丹的画家有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黄胄、何海霞、崔子范、娄师白、胡洁青、于希宁、俞致贞、刘力上、沈柔坚、宋振庭、汤文选、宋吟可、张雪父、王麦杆、孙其峰、张鹏、许麟庐、应野平、董寿平、卢光照、宗其香、谢海燕、毓峨、刘文西、乔木、喻继高、萧淑芳、曹简楼、孔伯荣、张世简、郑闻慧、黄独峰、张绍良、刘大为、郑乃琥、何方华、胡易、李明媚、李燕、王晋元、任寒秋、董辰生、刘玉楼、尚连壁、王企华、刘鲁生、青子、黄均、李其琼、马玉华、黄永玉、张振铎、周俊鹤、王小古、乍启典、丁楼辰、谢博文、汪五可、何水法、吴野洲、周韵华、许士骐、尹延新、赵建民、康宁、汪家华、霍春阳、王学仲、单应桂、赵梅生、韩文来、白庚延、王振德、李亚、黄格胜、傅竟楠、郑庆衡、徐北汀、徐令仪、崔培鲁、吕丁、靳希度、孙念亮、郑西河、陈半丁、苏宝礼等。
  为宣传荷泽及菏泽牡丹,当地政府围绕牡丹或牡丹花会多次举办全国性的书画大展赛,如“曹州牡丹专题书画展”、“牡丹杯全国书画大赛”、“首届国际牡丹花会全国著名书画家作品展”、“第九届荷泽牡丹花会邀请展”、“第十届国际牡丹花会当代著名书画家作品展”、“中国当代牡丹书画大展”等等。特别是一九八五年的牡丹专题书画展,影响很大,此次展览是原荷泽市政府与中国书协、中国美术馆等联合以“曹州牡丹”为题,在全国征集“曹州牡丹专题书画作品展览”作品,得到了全国二十七个省、市、自治区书画家的热情支持,很快就收到牡丹书画作品五百余幅,并从中选出三百幅,作品质量非常高。于1985年3月25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岀。画展期间,150余盆荷泽催花牡丹同馆展览,千姿百态的牡丹花与丰富多彩的书画作品交相辉映,使展览大厅春意盎然,轰动了北京城,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单位为此作了报道。展览后,又从中选出160余幅牡丹书画作品,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专集,启功题写书名:《曹州牡丹专题书画选》,使荷泽牡丹得以远扬。另外,2002年牡丹花期,菏泽市与中国文联书画艺术委员会联合在曹州书画院举办“中国当代牡丹书画艺术大展”。此次书画作品质量档次非常高,足以代表了当代的牡丹书画艺术。
  菏泽牡丹不仅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书画家写荷泽牡丹、画菏泽牡丹,同时还孕育了一批地方书画家、书画爱好者,如祁祯、梁兆存、于鲁俊、上官超英、许震凯、吴东奎、孙永平、赵天楼、胡世岩、卢峰等,遂使荷泽成为名副其实的“书画之乡”、“农民绘画之乡”、“艺术家创作基地”。这里有全国地市级最大的书画院、全国最长的书画碑廊(400余米,有众多书法颂扬牡丹)、数百家书画店廊和活跃的艺术书画市场。全国百分之八十的工笔商品牡丹画出自菏泽。
  可以说,菏泽的牡丹与牡丹书画构成了荷泽的两大神圣特色,牢牢吸引着国内外书画家、商家,促使荷泽名声远扬、经济腾飞。
  附:我以我心写牡丹
  曹州书画院于鲁俊
  溯古抚今,有绘画大师善牡丹者甚多,艺术造诣深邃,且笔墨技法各异。有“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者”;有“以水墨点染,狂涂猛刷而纵横不一世者”;有“笔意轻松鲜艳秀润者”;亦有“色彩浓艳,豪放浑厚者”及至当代则“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更有出新者。积墨法、积彩法、淡色水渍,色墨并举等等,用以表现牡丹之技法枚不胜举。可谓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创一代绘牡丹之先河,写岀了无数表现牡丹风采传世佳作。然归其一,积于学识,感于生活,灵于笔墨,成于心画。
  谈及牡丹,余甚爱之。一则生于牡丹之乡,自幼曾屡屡徒步观牡丹盛会,目睹诸书画名家粉沓花海,赏牡丹、兴绘事;再则“曹州牡丹甲天下”,为花容姿所倾,其大盈尺,鲜洁多彩,华贵丰腴,香馨肺腑,亦为其枝干斑驳而苍劲,虽经风寒却溢满生机之本质所动,基于此,我更爱画之,亦常以牡丹题材入画。
  我以我心写牡丹,即用心之感受去创作,她得之于自然和生活。在感受中取其意,撷其精华,是我持之以恒的创作观念。每每谷雨,便游于牡丹丛中,观之、写之、品之、积而悟之。使其姿态、神韵、美感溶于心中,以动己之心、之情写之,而后动于人。在花的表现上,我多以重彩润之,以笔之虚实,在无象之中求精神,以达无象之象,显其艳丽华贵,丰腴雍荣之态;在枝干与叶的处理中则求疏密对比,多以勾勒、皱擦、点破等笔意为之,以期在强弱对比的变化中达画面丰富厚重之意。然此时之牡丹已非具象牡丹之再现,而是不似之似。亦非他人所写之牡丹,是以我心写牡丹。白石先生曾言:
  “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正是以直观感受之象,悟化而心画之象,不像之象,象在其中,此即自己心中的牡丹。
  板桥先生画竹曾言:“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画家之画来自生活,却非生活再现,是由胸中勃勃一概括、提炼之结果,而此则更是学识、修养、感悟、审美意识的再现。世有画牡丹尽有不同者,而品之高下,神逸,实为心画所定矣,为大众所定矣。
  以上赘言,为余画之随感,但已学识浅薄而终未能达意,诚请诸家指教。
  牡丹与摄影多年来,甲于海内的荷泽牡丹给当地的社会经济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带动了一方的经济发展,同时,也给菏泽的摄影事业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早在20世纪70年代,山东省农业厅专职摄影人员薛玉玺同志调到原荷泽地区文化局博物馆,主要负责摄影工作。由于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他经常到处抓拍有菏泽特色的摄影作品。这样,名噪一方的菏泽牡丹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他拍摄的对象。因此,每年四月的谷雨时节,他便到牡丹园去拍摄艳丽的牡丹花。日积月累,薛玉玺同志所拍摄的牡丹花照片被行家视为牡丹艺术的精品。这样,菏泽牡丹便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山东省农业厅花卉研究专家喻衡同志,发现艳若蒸霞的荷泽牡丹是山东的一大亮点,所以,为了宣传菏泽,扩大牡丹的知名度,1975年,他和菏泽的薛玉玺商量,决定以画册的形式向世人推介牡丹,于是,经过一段艰苦紧张的工作,《荷泽牡丹彩色画册》于1976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此书在山东,乃至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此画册并在国家农牧渔业部获二等奖。当年在地区宣传部工作的吕元勤同志与中国外文局、中国建设杂志社记者谭爱青合作,拍摄的菏泽牡丹照片发表在《中国建设》第八期上。至此,菏泽牡丹花引起了国内外诸多同仁的关注。
  1978年,山东省画报社在荷泽牡丹花开时期举办了第一期摄影专业学习班,从而为菏泽培养起一支专业摄影队伍。同年,山东省出版社庚副主任和山东画报社王德荣、姜维等人牵头,由菏泽的薛玉玺、马进坤、贾建玲等人参加组织了一支牡丹摄影小组。他们在花田技术员陪同下,对牡丹分组、分色拍摄,并对每个品种、每种颜色做了详细的记录,计划出一本高档的大型牡丹花画册。可惜的是,照片拍完后,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实现。1982年牡丹花开时期,山东省画报社在荷泽召开了全省摄影通讯员工作会议,并组织人员到牡丹地里拍摄。而且山东画报社又委托薛玉玺同志开办了牡丹园摄影点,为观赏牡丹的游客摄影留念。这一举动,引起广大游客的极大兴趣。一时间,牡丹园内排队照相的游客络绎不绝,每个游客都想在牡丹花前留下美好的瞬间。从此,菏泽的摄影人员都把牡丹花开时节,看做是赚钱发财的大好机遇,也可说是牡丹给摄影工作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许多专业照相馆、摄影棚,纷纷购进大、中、小型摄影、彩扩等设备,使荷泽的摄影事业逐步走向正规化、专业化、规范化。
  菏泽牡丹的发展,还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摄影界的名流。香港摄影家协会主席、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院士、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陈复礼先生在菏泽牡丹园拍摄牡丹时,简直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澳门摄影家协会主席、日本株式会社摄影家协会主席也曾来牡丹园专门拍摄牡丹。至于国内的摄影名人来菏泽的就更多了。如: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吕厚民、中国摄影家协会秘书长陈勃、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主席郑华、王瑞华,副主席时盘棋、吴云龙等。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还出了荷泽牡丹画册专辑。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出版发行的菏泽牡丹花册有20余种。
  牡丹与歌曲在众多的古老民歌和现代歌曲中,以“牡丹”为素材的不乏其作。这些牡丹歌曲(民歌)委婉、清新、优美,使人焕发出对生活的热爱,得到美的精神享受。
  在我国最古老的《诗经》中就有以牡丹、芍药为爱情信物的歌词:“赠之于芍药。”这芍药不单指芍药,亦指牡丹,因为牡丹初无名,统称“芍药”。
  唐代歌颂牡丹的诗词很多,其中以李白为杨贵妃写的新词《清平调》三首为最佳。其中唱道:“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这种将音乐与诗结合而成为歌唱的形式,已达到了较为完善的地步。
  现代的歌曲赞美牡丹的也不少,其中流传最广的当推电影《红牡丹》插曲《牡丹之歌》。歌曲赞颂了牡丹的品格,叙述了牡丹的经历,给人以蓬勃向上的激情。
  山东省政协委员、荷泽市政协常委刘月亭作词《天下第一香》,被谱曲后在山东广为传唱。而由著名歌词作家乔羽作词、歌唱家彭丽媛演唱的《荷泽国际牡丹花会会歌》,也以清丽明快的音韵曲调流行民间。
  附①:牡丹之歌(影片《红牡丹》插曲)
  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
  冰封大地的时候,你正孕育着生机一片;春风吹来的时候,你把美丽带给人间。啊!牡丹,啊!牡丹,你把美丽带给人间,你把美丽带给人间。
  附②:天下第一香
  花开牡丹千顷浪,飘来天下第一香,都说天上仙境美,难比曹州牡丹乡,噢牡丹噢仙女回故乡哪,曹州花香飘四方,联谊会结友谊长,父老乡亲喜迎客,四海盛赞曹州第一香,天下第一香。
  人说牡丹是天香,曹州的天香更芬芳,富贵花呀幸福花,织成彩云和霞光。赵王河水清又长,牡丹仙女迎客忙,朵朵仙花片片情,花香情深友谊长,噢四海噢盛赞第一香哪,曹州花香飘四方,联谊会结友谊长,父老乡亲喜迎客,四海盛赞曹州第一香。
   牡丹与雕塑
  牡丹雕塑包括牡丹木雕、砖雕、石刻、瓷刻、玻璃刻、石膏塑、面塑、泥塑等等。牡丹雕塑艺术由来已久。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在众多的民间建筑、宫殿建筑、墓门、石棺、墓志四边,以及手工艺品中留下痕迹。陕西发掘的唐朝永泰公主墓石椁上,每面均刻有折枝牡丹。在洛阳发掘的唐墓中,有两座墓的石墓门上有线刻牡丹。唐代开国货币“开元通宝”的背内廊上下左右就嵌着牡丹花纹,外廊也刻有藤蔓壮牡丹。洛阳发现的北宋画像石棺上,多雕刻有牡丹。现存放于山西解州关帝庙中的北宋铁香炉上也铸有精美的牡丹图。元代有池神庙内的砖雕和石雕牡丹图,特别是砖雕刻牡丹叶和花瓣,挺劲疏朗,现存于山西运城市博物馆。
  到了明清,菏泽一带墓碑和古建筑上就注意雕刻牡丹。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孙氏宗祠(孙膑家庙),位于菏泽郵城孙老家,祠左右山墙顶端各有菱形牡丹雕砖一块。门西侧上方各有用雕砖组成的仙鹤牡丹图案,雕砖做工细腻精巧,真实感强,颇具民族风格。位于荷泽鄄城李胡同村,明正德八年(1513年)建造的北齐造像石,有鼓形柱一对,柱上环雕牡丹和两条巨龙,雕工精细。与该柱同时期,在荷泽新出土的吴见陶(明监察御史)墓地牌坊两侧石柱上,也有缠枝牡丹浮雕。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建造的菏泽单县百狮坊,该坊用青石仿木结构建造,坊上除雕有百个形态各异小狮子以外,还有大面积透雕牡丹。此雕刻以精细著称,工匠巧妙地运用平、圆、浮、透雕技法,雕刻精细、逼真,剔透玲珑,栩栩如生,非高手难以为之,堪称全国罕见的清代牡丹石雕。1977年被山东省委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山东省拨款2万元喷涂了防风化药液,加固了坊基,校正了坊柱,进行了重点保护。另外,荷泽文化市场多个古物店还有明清时代的釉下彩牡丹瓷瓶、瓷罐和瓷枕等。
  近现代菏泽牡丹雕塑领域更加宽泛,碑刻牡丹、大理石雕塑牡丹、面塑和泥塑牡丹、刻瓷牡丹、骨雕牡丹、木雕牡丹、刻玻璃牡丹等在菏泽已很普遍。为纪念种花能手菏泽城北毛胡同毛景瑞(1852-1937),子孙为其立碑一栋,并在碑石的左右及下方刻有缠枝牡丹图案,刻工精致,美观大方,刻石系荷泽巨野县羊山黄文山。曹州牡丹园、天香公园、世博园里的“曹州牡丹园”等地均有雕刻汉白玉大理石“牡丹仙子”、“葛巾玉版”或“仙女散花”等。从1854年以来,菏泽先后有王清源、贺胜、杨白四、李朝训、李俊兴、李芳清等面塑技艺高手。第一届荷泽国际牡丹花会期间,花会组委会光赠送给国内外宾客装盒面塑“牡丹仙子”(李芳清塑)就达500多个,李芳清还曾面塑过1.46米高的牡丹仙子到外地参加展览。现菏泽面塑艺人达800余名。原贾坊乡王楼村的王兰坡,在李集园创作泥塑的花神、牡丹仙子、百花仙子等构思奇巧,颇具匠心,栩栩如生。赵楼村赵继仲(1930—1992)、赵东明父子泥塑着彩的《葛巾玉版》,人物丽质丰润,凝思遐想,相依为伴,头上簪花,并坐于牡丹花丛,成为泥彩塑中珍品。人民大会堂曾收藏赵继仲的作品。荷泽马宪荣(女)雕刻的瓷瓶、瓷盘着色牡丹,构图新颖,造型别致,点线面结合,粗细恰到好处,金石感、立体感非常强烈。其作品多次获奖,并赠送或销往国内大中城市和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韩国、港台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荷泽骨雕厂生产的牡丹骨雕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睐。曹州书画院展览大厅中央悬挂的由祁祯和张琦作画、张剑萍题字、黄扬雕刻的大型木雕凤凰戏牡丹图,堪称牡丹木雕之上品。另外,牡丹玻璃雕刻也已走进菏泽百姓之家,或单独悬挂或依附于用具,明净绚烂,富丽堂皇,成为居室中较好艺术装饰。
  总之,菏泽牡丹与雕塑艺术已息息相关,愈来愈结合紧密,共同为人类创造生活的美。
   牡丹与图案
  牡丹图案作为装饰语言,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这些牡丹纹样(图案),是我国人民所喜爱的传统图案之一,她以富丽饱满的形式和艳丽夺目的色泽,在我国人民心中享有特殊的地位。作为本民族精神象征,她融进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良好祝愿,意寓着中华民族繁荣昌盛,源远流长。正因为艺术家将此主观意愿主动地溶注在牡丹的形态之中,才使牡丹纹样的生命力具有长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如洛阳宋代古墓壁画和砖雕牡丹图案,大理的木雕牡丹,西藏寺院和住宅中的牡丹,景德镇的牡丹瓷器,四川的牡丹年画等等,都具有民族特色。
  景德镇瓷器中的牡丹图案十分精美。如:“牡丹孔雀凤凰图案”、“牡丹宝相花纹”、“青花牡丹孔雀海马图坛”、“青龙牡丹唐草纹瓢瓶”、“五彩牡丹唐草纹碗”、“青花牡丹唐草羯磨纹碗”等。
  历代丝绸布绵上的牡丹图案有:唐代“牡丹纹烟色暗花绸”,宋代“串枝牡丹纹罗”、“云锦”(牡丹)图案。现藏于日本正仓院的“唐锦”:狮子与唐草(牡丹)奏乐纹锦、紫地、织出狮子纹、左右配饰牡丹唐草并有琵琶、笛、鼓等奏乐者。另外唐花山羊纹绵:茶地以相对二山羊为图案,间饰牡丹花,花型优美、动人。
  在我国各地寺院壁画或出土的古壁画中,都有许多牡丹图案。如:北京法海寺壁画,绘有牡丹、莲花、月季、芭蕉等;西藏布达拉宫中的壁画也绘有牡丹等吉祥之物。
  在古代许多画法上也冠以“牡丹”之名,如“牡丹涂”:用麻布做成球状、粘成纹漆、在完成中涂漆面,全部纹转一朵朵的花纹……花朵纹样便自然形成。
  “牡丹缠枝法”:用喧棉包在白土瓦灰填充料制备的漆面上压旋,起出黑色螺纹,入荫于后稍加打磨平整,再刷缘漆、朱漆各一遍,最后,磨显出亮,效果似国色天香、锦簇花团。
  可见,牡丹文化深入我国民间,在历代文人墨客平民百姓中广为流传。其中牡丹图案又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主耍形式。
  缠枝纹牡丹:传统吉祥纹样,又名 “万寿藤”,寓意喜庆。因结构连绵不断,故又具有“生生不息”之意。
  牡丹图案作为装饰语言,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特别在民族传统纹样中,极为普遍。
  牡丹图案象征富贵,宋代周敦颐《爱莲说》有“牡丹,花之富贵也”。
  牡丹与石头或梅花组成的图案寓意着
  “长命富贵”。
  鹭鹭与牡丹象征着“一路富贵”。
  白头翁(鸟)与牡丹象征着“长寿富贵”或“富贵姻缘”。
  牡丹玉兰绘在一起,寓意“满堂富贵”即老少同贵。
  牡丹与鱼绘于一图案中,即“富贵有余” 牡丹图案周围饰月季、长春草等,象征“富贵长春”。
  瓶(平)插牡丹(富贵)其意表示 “富贵平安”。

知识出处

菏泽牡丹志

《菏泽牡丹志》

出版者:银河出版社

《菏泽牡丹志》是专业志,也是特产志,更是一部文化志。它的 诞生标志着我市牡丹研究发展到了 一个新阶段。 牡丹是我国的独特资源,也是全世界的名贵花卉。它花大色艳,芳香浓郁,雍容华贵,富丽端庄,素有“花中之王”之美誉,象征着富贵、吉祥,向为国人所珍爱。早在公元七八世纪的唐代,就有“惟有牡丹真国色”的诗句。后来,人们又以“国香”、“国貌”、“国艳”来歌颂牡丹。至明清时期,就有“以牡丹为国花” 之说。1994年12月23日,全国国花初选的结果之一,就是一国一花 为牡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