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牡丹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牡丹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350
颗粒名称: 五、牡丹研究
分类号: S685.11
页数: 5
页码: 71-75
摘要: 牡丹研究包括牡丹科学栽培管理、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及牡丹的催花、切花、深加工等。一千多年来,菏泽牡丹研究经过代代努力,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关键词: 菏泽牡丹 牡丹研究

内容

牡丹研究包括牡丹科学栽培管理、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及牡丹的催花、切花、深加工等。一千多年来,菏泽牡丹研究经过代代努力,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科研机构
  作为牡丹,古代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但有研究牡丹的花师。如隋、唐、宋等朝代,除宫廷内有很多专门研究、培植、管理牡丹等花卉的花师外,地方上牡丹集中种植区的大户人家也有牡丹花师。相传,在隋炀帝时,曹州(今菏泽)就有著名的花师齐鲁恒在椿树上嫁接牡丹的故事。明、清之时,荷泽牡丹大盛,当地私家牡丹园林立,牡丹研究机构体现在以牡丹园为单位或以家庭为单位。当时著名的牡丹园有何园、张花园、巢云园、万花村、郝花园、毛花园、赵花园、桑篱园、铁藜寨花园等。
  到新中国的农业合作社时,荷泽牡丹归集体所有,地方政府也把牡丹研究作为大事来抓,在牡丹集中种植区的赵楼、何楼、王梨庄、毛胡同、李集、洪庙等村庄都成立了特产队,配备专职技术人员。特产队开始归乡政府直接领导,后来随着大队或行政村的成立转由大队或行政村领导。为兼顾“丹皮”生产,1964年在原地区药材系统成立了 “牡丹栽培研究室”,商业部拨专款在洪庙租地建起了牡丹“良种田”、“育种田”。
  到80年代,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相继建起几个大型牡丹园,特产队的人马也就转入了牡丹园,牡丹园直接归大队或行政村领导。为搞好牡丹科研,1982年4月成立了荷泽牡丹研究会,以荷泽牡丹研究技术人员为基础,并聘请了喻衡等外地牡丹专家参与。研究会健全了机构,设名誉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副秘书长、理事等,并下设了研究和材料两个小组,三年一换届。后来牡丹专家、北林大教授王莲英等也参与了菏泽牡丹研究会的活动。该会初建时有研究员三十多名,后发展到一百多人。
  为进一步加强对牡丹的科研,1985年由省科委批准,成立了“曹州牡丹研究所”,隶属于菏泽市农业局。:1989年4月将该所改为“荷泽市牡丹研究所”,正科级单位,正式独立对外办公,隶属于原荷泽市政府。研究所成立初期,有人员7—8人,由所长、副所长、技术人员、一般行管人员组成。随着科研和开发项目的增多,人员队伍也迅速扩大,1992年有干部职工54人,目前已达到一百余人,其中大中专毕业生68人,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72人(其中高中级20名)。牡丹研究所下设牡丹良种繁育场、牡丹冷藏厂及办公、科研、生产、财务、政工、信息等科室。1992年在牡丹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了“菏泽市牡丹管理处”,处、所合署办公。同年,国家农业部优质产品开发中心与研究所联合组建了“北京农丰牡丹开发公司”。1995年5月,研究所又与澳大利亚南澳州合资组建了 “菏泽牡丹花木有限公司”,配有恒温库、低温库、速冷库、自动调温玻璃温室、国际直拨电话、轿车、货车等先进的科研办公条件。
  20世纪90年代初,牡丹办事处(乡)成立了荷泽牡丹开发总公司,主要任务是搞好牡丹的科研和开发销售。1999年荷泽市(县级)又成立了荷泽牡丹经济合作协会。牡丹办事处的高级工程师赵孝知任会长,高级工程师、研究生导师赵孝庆任秘书长。截止到目前,全市有研究牡丹花卉的技术人员372名(高级52人,中级190名,初级130名),仅一个牡丹办事处就有高级28人,中级45人,初级56人。众多技术人员为菏泽牡丹的科研、生产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科研成果
  数百年,甚至说上千年来,荷泽牡丹研究在一代一代花师们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古今中外注目的科研成果,推动着菏泽牡丹向高级、深层次、宽领域快速发展。
  早在隋朝(581—618)隋炀帝时,相传曹州的高级花工齐鲁恒应宫廷之召,就给隋炀帝的西苑中嫁接了一棵“楼台牡丹”,因此也使众多花工免遭了杀身之祸。但此功却被太监戚丧良(尚良)贪取。唐朝郭橐驼(生平不详)在其《种树书•花》中就谈及牡丹的种、接和催花之法:“……如一接活,逐岁有花如初;接不活,削去再接,只当年有花。牡丹花上穴,如针孔,乃虫所藏处,花工谓之气仓。以大针点硫黄末针之,虫乃死,或以百部草塞之。……用马粪浸水,前一日浇之,三四日方弄者,次日尽开。……牡丹、芍药摘下,烧其柄,插瓶中,或将其柄,以蜡封之,尤妙。凡花宜春种,惟牡丹宜秋社前后种植。”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曹州牡丹已繁盛,牡丹研究也有所发展。此时已懂得种植牡丹子法和用土窖加火冬天催牡丹法。明朝高濂著的《尊生八笺》载:“元月时候,看牡丹上结子,微黑,将皱、开口者取置向风处,晾一日,以瓦盆拌湿土盛起。至八月取土,以水浸试,沉者开畦种之,约三寸一子,待来春当自得花。……”明万历年间谢肇淛在《五杂俎》中载:“朝廷进御,常有不时之花,然皆藏土窑中,四时以火逼之。故隆冬时节有牡丹花,计其功力,一本至数十金。……余过濮州曹南一路,百里之中,香气迎鼻,盖家人圃畦中俱植之,…… 在曹南一诸生家观牡丹,园可五十余亩,……”当时北京销售催花很普遍,牡丹一般从曹州购进,而曹州催花已有一套经验。清末催花技术更加成熟,同时往南方运牡丹也由原来的“土托子”(60棵一捆,一、二百斤重)发展到“合把子”(300棵一捆,才几十斤重)。
  古代,曹州牡丹在新品种繁育上主要以自然繁育为主,兼有少量的人工授粉。从牡丹谱上记载,至1669年菏泽牡丹77个,至1869年202个,但实际曹州牡丹品种要多于这些。苏毓眉的《曹南牡丹谱》、余鹏年的《曹州牡丹谱》、赵孟俭的《桑篱园牡丹谱》、赵世学《新增桑篱园牡丹谱》都是建国前菏泽牡丹的理论研究成果。
  建国后,菏泽牡丹科研受到重视,科研成果累累。不论是牡丹栽培、新品种繁育、病虫害防治,还是催花、切花、嫁接等方面的研究都有突破性进展。
  从栽培上看,进行了盆栽牡丹、案头牡丹、无土栽培、牡丹寒带(黑龙江)露地栽培越冬及热带栽培试验。盆栽牡丹曾获’92香港国际花展优秀一等奖,案头牡丹获'93年香港国际花展最佳展品一等奖,“案头牡丹无土栽培”在第四届全国花展中获三等奖。新品种繁育,由原来的自然杂交为主,转为定向杂交为主,利用人工授粉、罩袋管理的办法采收种子。“牡丹新品种培育”在全国第一届花展中获一等奖。荷泽培育岀的迎日红、紫蓝魁、粉中冠等新品种有较强的抗逆、抗病性,每年有数千株运往东北三省安家落户,打破了“牡丹不过关”的历史。杂交培育的凤丹红、凤丹粉等品种耐湿热,适宜在南方栽培,解决了长期观赏品种南下成活率低的难题。
  在病虫害防治上,对造成牡丹早期枯叶的叶斑病,筛选出了“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有效的药物,控制住了真菌的危害,使牡丹叶片生长期延长近两个月;对危害根系的虫害与根茎部的天牛,也找到了根治药物及防治方法。在1993年全国第三届花展中,该研究项目获铜奖,“红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获银奖,“锯花天牛防治”获铜奖。
  在催花研究上,不仅南方催花有了新进展,还掌握了北方温室催花;不仅使牡丹春节开花,还能使牡丹“五一”、“七一”、“十一”等开放,达到了牡丹花开随人意。催花品种由原来的三种到目前的一百多种,并且催开的牡丹花色酷似自然开放。1986年经专家鉴定,认为该项技术在国内外尚属首创,当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1987年全国第一届花展中“菏泽牡丹大田催花技术”获科技进步奖。在全国第五届花展中“牡丹国庆节催花品种选育”获三等奖。
  牡丹切花也已试验成功,并小批量出口,存放恒温库的切花牡丹能保鲜3—5个月。在1993年全国第三届花展中“荷泽牡丹芍药切花生产技术”获优秀奖。
  在牡丹嫁接上,新发展到芍药根嫁接及凤丹苗嫁接,加快了繁育速度,降低了成本,换芽嫁接也有新突破。在1993年全国第三届花展中“凤丹牡丹嫁接观赏牡丹在商品化生产上的应用”获金奖,“牡丹换芽嫁接”获中国科协“金桥奖一等奖”。
  另外,“牡丹基因与染色体的研究”也有突破,花农赵文强新培育出一棵花开105天的绿牡丹,被专家认为是奇迹;野生牡丹和国外牡丹的引种驯化、杂交也取得新成果,得到了很多新的变异植株;牡丹深加工,如牡丹系列补酒、牡丹化妆品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也得到有关专家和科研部门的肯定,产品已批量生产。
   学术活动
  曹州牡丹学术活动应该追溯到隋炀帝召集包括曹州齐鲁恒在内的各地花工进宫嫁接楼台牡丹。当时就可看出曹州的牡丹学术水平。
  唐、宋曹州牡丹及学术活动无文字可考,到了明、清曹州牡丹兴盛,学术活动随之而频繁。除了当地各牡丹园之间、花
  师们之间经常相互切磋外,还不断与长安、洛阳、亳州等牡丹集中区进行学术交流,以提高牡丹栽培、新品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催花等方面的科研技术水平。
  建国后,当地政府非常重视牡丹研究、学术活动,主要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内部切磋等形式。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菏泽就请来了牡丹专家——北京林学院的周家琪教授及山东农学院的喻衡教授、杨念慈教授,与当地的赵守重等一批老花农进行牡丹技术切磋。这一时期,也培养了赵孝知、赵孝庆、孙景玉等一批年轻技术员。他们对菏泽的牡丹品种进行了集中收集、培育、鉴定。特别是喻衡教授,还费了近20年的心血,先后写出了《曹州牡丹栽培技术经验》、《荷泽牡丹》等书,指导了荷泽牡丹的技术研究和生产销售。近十年来,菏泽多次把北京林业大学的教授、牡丹专家王莲英、秦魁杰等请来,针对荷泽的牡丹科研、生产等进行全面指导,菏泽大批花师、技术员的实践经验、学术成果也给两位专家以启发,从而达到技术上的互相促进,互相提高。与此同时,还举办规模较大的学术研讨会、交流会、品种鉴定会。如1979年在荷泽举办的山东省牡丹发展学术会,全省各地花卉园林、园艺、林业、大学、研究单位等代表63人参会,针对牡丹特别是荷泽牡丹进行了研讨。菏泽牡丹研究会自1982年成立以来,每年在荷泽举行一次例会,进行牡丹学术研讨。每次例会都请了大批专家、学者。1982年4月21日,学会举办了牡丹技术讲习班,副理事长喻衡教授主讲,其他到会的各地专家也谈了自己的经验体会,讨论非常热烈。1983年4月,荷泽主办的华东5省市园林科技大会,就有关牡丹的问题进行学术交流。荷泽向大会提供了近万字的牡丹技术材料,使大会认识了菏泽牡丹的历史和栽培技术,其他省市也就有关牡丹、芍药的栽培技术作了经验介绍。:1990年,菏泽还承办了中国牡丹芍药第一届年会,进行牡丹学术研讨。会议收到了针对牡丹品种分类、发芽分化、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十多篇。与会代表参观了曹州牡丹园、百花园、古今园,听取了荷泽新品种选育和栽培经验介绍。1992年,菏泽承担了中国牡丹芍药协会会刊《中国牡丹与芍药》(第二期)的编辑任务。在该刊上,菏泽有《牡丹红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荷泽牡丹授粉研究》、《西藏野生牡丹资源考察报告》、《牡丹嫩枝吊包繁殖技术》等七篇牡丹学术论文。2001年4月19日,北京、洛阳、菏泽等地的二十多位专家在菏泽天香村针对菏泽牡丹新品种繁育、产业化发展、规范化管理、技术推广等方面的问题,既肯定了成绩,又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是一次非常有实际意义的“菏泽牡丹学术研讨会”,对荷泽牡丹的科研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在走出去搞学术活动方面,一是积极参加国家和省及有关部门组织的牡丹科研学术等活动。从1975年以来,先后派员参加了四次洛阳牡丹品种鉴定会(1975、1996>1998、2000),第一、二届中国花鸟鱼虫进出口学术会(1974、1976),北京植物园牡丹会议(1983),西安植物园牡丹品种鉴定会(1986),北京牡丹品种审定会(1996),上海首届牡丹文化研讨会(1995),林业部首批牡丹新品种保护审定会等。二是积极参加牡丹芍药协会组织的每次年会。每次年会上,荷泽都认真准备学术论文,并先后在中国牡丹芍药协会会刊《中国牡丹与芍药》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三是借外出展览及各地野生牡丹、国外牡丹的考察等机会,从中搞好牡丹的技术交流。
  在内部切磋上,荷泽牡丹花农多,研究机构多,每一个花农,每一个研究机构都有一系列的学术研究成果,既有相同之点,也有各自的拿手绝招。但花农之间,协会(机构)之间或内部,有的是自由结合,有的是政府或有关部门组织,经常开展牡丹方面的学术活动,互通有无,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大大促进了菏泽牡丹的研究与开发、生产与销售。另外,荷泽还认真编纂菏泽牡丹的有关理论书籍,搞好牡丹的对外宣传,累计编辑牡丹书籍达三十余部,各种刊物、报纸、电台、电视台采用有关菏泽牡丹方面的文章达一千余篇,菏泽牡丹专家在中央电视台还多次做牡丹专题讲座,从而宣传了菏泽牡丹,宣传了菏泽,促进了荷泽牡丹与菏泽经济的快速发展。

知识出处

菏泽牡丹志

《菏泽牡丹志》

出版者:银河出版社

《菏泽牡丹志》是专业志,也是特产志,更是一部文化志。它的 诞生标志着我市牡丹研究发展到了 一个新阶段。 牡丹是我国的独特资源,也是全世界的名贵花卉。它花大色艳,芳香浓郁,雍容华贵,富丽端庄,素有“花中之王”之美誉,象征着富贵、吉祥,向为国人所珍爱。早在公元七八世纪的唐代,就有“惟有牡丹真国色”的诗句。后来,人们又以“国香”、“国貌”、“国艳”来歌颂牡丹。至明清时期,就有“以牡丹为国花” 之说。1994年12月23日,全国国花初选的结果之一,就是一国一花 为牡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