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菏泽牡丹志》 图书 |
唯一号: | 151820020220001334 |
颗粒名称: | 现状 |
分类号: | S685.11 |
页数: | 3 |
页码: | 9-11 |
摘要: | 新中国成立后,牡丹种植得到重视。 50年代初,政府将分散在各户的牡丹作价归集体,实行统一规划,集中种植。主要种植区分布在赵楼、何楼、王梨庄、毛胡同、李集、洪庙等村庄。各村都成立了牡丹特产队,配备了专职技术人员,一面收集老品种扩大种植,一面选育新品种。在销售上,药材公司对丹皮、白芍实行包购统销,解除了花农销售的后顾之忧,使牡丹很快发展起来。1956年,牡丹栽培面积增加到300余亩,品种达267个。:1966年达556亩,品种292个。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牡丹被视为“资产阶级的香花毒草”,因而种植缺少统一规划,其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菏泽市委、市政府和牡丹区委、区政府借改革开放的春风,凭牡丹之优势,加大了对牡丹的生产投入,扩大了栽培面积,增加了花色品种,并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一届国际牡丹花会,使荷泽牡丹风靡全国乃至世界,“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美誉进一步得到光大。 |
关键词: | 牡丹 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