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收入分类分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财政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19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收入分类分成
分类号: F811.2
页数: 4
页码: 14-17
摘要: 1953年,我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大规模经济建设在全国蓬勃发展。在财政管理工作中,不仅要加强中央的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而且必须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为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财政从“高度集中”逐步过渡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扩大了地方财政的管理权限。
关键词: 收入分类 收入分成

内容

1953年,我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大规模经济建设在全国蓬勃发展。在财政管理工作中,不仅要加强中央的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而且必须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为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财政从“高度集中”逐步过渡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扩大了地方财政的管理权限。在大行政区机构改组和县级政权逐步健全的基础上,中央规定1953年1月1日起实行中央、省(市)、县三级财政预算制度,建立了县级总预算制度,在各县银行相应建立了县级金库,划分了中央和地方的收支范围和分配比例,财政收支上不再有"国粮”与 “地方粮”的区分。
  由于1952年11月份平原省撤销建制,本区在行政上改为山东省领导,下辖荷泽、曹县、定陶、成武、单县、巨野、梁山、郓城、鄄城、复城10个县(原南旺县撤销,东明县1952年划河南省。巨、单、成、复四县系1953年新增建制)。按当时财政体制规定:工商税及农业税等大宗收入全部上交,作为中央收入。各县的固定收入为:
  一、税收:屠宰税、牲畜交易税、城市房地产税、契税、车船使用牌照税。
  二、企业收入。
  三、其他收入:各项规费及罚没收入,公产租赁、变价及杂项收入。
  支出方面,将过去县范围直接管理的各单位经费划规县级财政支出,按预算拨款。这种财政管理体制只执行了一年。
  1954年,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政务院在《关于编造1954年预算草案的指示》中明确指出,要在中央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下实行财政的分级管理;在分配预算收支和制定财政制度时,要明确地方的职权,注意因地制宜,以发挥地方财政管理的积极性。在财政管理方面、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邓小平针对1953年财政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六条方针:
  第一条:预算归口。地方财政开支,必须归口管理,按系统分配指标和编造预算,不能有无人负责、无人分配的预算支出。
  第二条包干使用。国家对地方的财政收支指标确定以后,收入只准超过,不准减少;支出只准减少,不准增加。各项支出可以在既定指标范围内自行安排,包干使用,不得突破。
  第三条:自留预备费,结余留用不上缴。地方财政在分配指标范围内,自留必要的预备费,预算执行结果如果有了财政结余,可以留归地方自行支配,不需上缴中央财政。
  第四条:控制人员编制。人员编制必须控制,以免扩大财政支出。第五条:动用总预备费,经中央批准。各地区、各部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新増加的开支首先动用自己的机动财力和在原预算中调剂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才能向中央提出追加预算。为了严格控制追加,保证预备费有重点地合理使用,动用总预备费必须报请中央批准。
  第六条:加强财政监察。即要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严格执行财经纪律。
  根据六条方针,1954年进一步改进了财政管理体制,重新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支范围。按体制规定,地方收入划分为三类:
  一、地方固定收入。印花税,屠宰税、牲畜交易税、文化娱乐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契税、企业事业收入、其他收入。
  二、固定比例收入。工商营业税和工商所得税县级得47%,商品流通税、货物税、农业税和公债收入全部上缴。
  三、调剂分成收入。是中央用于调剂地方财政的分成收入。具体作法是:把财政支出基本上按照企业事业行政单位的隶属关系划分,属于中央的单位,其支出列入中央预算;属于地方哪一级管理的单位,其支出列哪一级地方预算。把地方支出分为正常支出与中央专案拨款,以地方经常性支出作为地方正常支岀,对于基本建设、重大的灾荒救济、大规模的移民垦荒等支出,作为中央专案拨款。在平衡地方财政收支时,以地方固定收入与地方正常支出互抵,不足支出时,’划给固定比例分成收入,再不足时,'划给调剂分成收入;如仍不足时,则由中央拨款补助解决。同时还规定,地方在划分收支范围内,多收可以多支,年终结余全部留给地方。六条方针一方面强调了分工管理,逐级负责,权责结合,严格控制预算;一方面又给地方一定的机动财力和管理权限,使地方自己安排一些开支。这样,既对地方加重了责任,加强了控制,又调动了地方财政管理的积极性。但对年终结余的处理,仍然采用了分年使用,限制使用和纳入预算抵交拨款等方法,变相收回中央。六条方针实际上没能很好地贯彻。
  1955年至1956年,在农村合作化运动迅速开展,城市掀起了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形势下,为了使地方能够因地制宜的调剂和安排财政收支,进一步改进了财政体制,实行了总额控制的方法,即中央对地方的收支指标只下达总额数字(控制到省级财政),取消了预算收支指标分类分项“条条”下达的办法,地方在不突破支出总额、不减少收入总额的条件下,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权衡轻重缓急,安排和调剂财政收支。1955年山东省财政会议,部署各专县均按照经费性质划归各口管理,财政部集中力量监督使用,以利于全省的总额控制。
  总之,这个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由于注意发挥了计划经济的优越性,比较注意按客观规律办事,尽管还存在某些不足,但总的看,为当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财政志

《菏泽地区财政志》

本志的结构层次根据"事以类从”、“事近相聚”的原则,把各个不同的具体事项分类排成章节,为避免层次过多,章节之下不再设目。共分10章41节,前后附有照片、编辑说明、前言、概述、大事记、后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