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存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金融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146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存款
分类号: F830.48
页数: 9
页码: 49-57
摘要: 自1950年,国家行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在人民银行开设帐户,一切现金收支、转帐结算,均需通过银行办理。银行依据国家政策和法令,运用组织现金和转帐结算,把各单位闲置资金吸收进来,同时把城乡居民的结余资收入银行、信用社。
关键词: 存款 菏泽地区

内容

第三章存款
  自1950年,国家行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在人民银行开设帐户,一切现金收支、转帐结算,均需通过银行办理。银行依据国家政策和法令,运用组织现金和转帐结算,把各单位闲置资金吸收进来,同时把城乡居民的结余资收入银行、信用社。
  第一节企业存款
  1950〜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企业存款逐年增加,1952年底余额460万元,比1950年增加379万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银行对企业按计划供应资金,1957年底企业存款余额相应下降为185万元。
  “大跃进”时期,对企业资金敞口供应,1958年企业存款上升到505万元。
  1961年,各级银行认真贯彻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企业流动资金管理的规定,积极动员企业把闲置资金及时送交银行,到1963年企业存款达1082万元。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企业流动资金管理放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闲置,存款余额逐年上升,1976年底达到4553万元。
  1978年中共十十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和实行承包责任制,企业支配资金的权力扩大,企业经营额迅速增加。银行利用多种形式、方法,加强服务,广泛吸收闲置资金,存款有较快增加,1985年底存款余额为28457万元,是1978年的6.71倍。1986一1990年,工商企业扩大经营规模,贷款大量增加,其存款逐年上升。1990年底企业存款余额达44225万元。
  第二节财政性存款
  1950年,国家规定基本建设存款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存款属财政性存款。是年底此项存款仅有21万元。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机构增多,财政收入增加,存款不断增长,1957年底达到908万元。
  1958年,基本建设规模扩大,机关、事业单位经费增加,全区财政性存款大幅度增长,至1959年底达6065万元。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各单位的经费有所压缩,许多项自停建,财政性存款逐年下降,1965年底为2030万元。“文化大革命"时期,财政性存款升降不大。
  1978年底,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建设项目增多,规模扩大,各项开支标准提高,工农业产值增长,利税增多,财政收入迅速增加,从1981年起,该项存款不断上升。到1990年底存款余额达到14490万元,为1978年的6.3倍。
  第三节农村存款
  1954年开始设立了农村存款科目,包括银行吸收的乡镇行政事业单位的存款和农材宿用合作社的转存款。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信用社业务逐年壮大,农村存款呈上升趋势。1977年底达2339万元,其中:信用社转存款占2314万元。从1980年起,本区农业连年丰收,多种经营项目扩大,产值增多,农村存款大幅度增加1985年底余额为39274万元其中:信用社转存款39186万元。1987年至1989年,农村存款余额比较稳定。1990年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农村信用社贷款放出多、收回少;投差增加,转存银行款减少。第四节储蓄存款 清末民国时期,全区私人银钱业兴盛,部分钱庄、银号争相开展储蓄业务,聚集资金,而后发放给资本家和个体工商业者,从中获取厚利。
  抗日战争前夕,美国储会东明代理处为掠夺经济开办了储蓄业务,有定期、活期、存本取息等,参加储蓄的多为地主、商人,劳动人民甚少。
  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金融机构开展了储蓄存款工作。瑞华银行1946年7〜9月份吸收存款6310.4万元;冀鲁豫分行1948年在菏泽地区开展了定期、活期储蓄业务,其中郓北支行定期存款7.98万元,活期存款0.1万元;单县支行活期存款33.5万元;菏泽办事处定期存款0.01万元,活期存款171.12万元。1949奔按照分行制订的储蓄存款暂行章程,部分县支行积极开展了储蓄存款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人民储蓄一贯实行鼓励和保护政策。国家第一部宪法规定保护公民的储蓄所有权,各县银行1950年开展保本保值定期储蓄,后改为货币储蓄,种类有活期、定期、有奖储蓄。1954年为配合粮食统购工作举办了优待售粮储蓄,利率比一般储蓄利率高一个档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和收入增加,1956年认真贯彻了“存款自愿,取款自由,为储户保密”的原则储蓄余额逐年増加。1956年底为741万元,比1951年底增长713万元。
  1958年银行紧跟“大跃进”形势,提昌高指标、大计划、采取大收、大存和大方的措施,在农村掀起了实物存款高潮,仅单县就开展了1亿元的实物存款。城乡储蓄余额大量增加,1958年底为2385万元,比1957年增加1694万元。1960年,由于农业减产,物资缺乏,市场供应紧张,社会上货币流通量较大,部分职工和群众持币待购,加之宣传服务不够,代办机构少等原因,储蓄明显下降。至1962年底储蓄余额下降为501万元。
  1963年,经济形势好转,市场供求缓和,物价下跌,全区储蓄工作出现“三多三少”的新情况,即:开户多、销戶少;定期存款多、提前支取少;小额存款多、支取大额少,改变了储蓄下降的局面。是年底,城市的储户增加7084户,设储金会的单位达1700多个,占80%,参加储蓄的职工占75%。
  "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拢,放松了城乡储蓄工作,有的县提岀开展”无息储蓄”的主张,宣传为革命储蓄,不要利息,挫伤了群众存款积极性,储蓄工作徘徊不前。1966一1972年,七年间仅增加791万元。1972年11月储蓄原则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存款有息”的内容,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贯彻执行。从1973年起储蓄存款逐年上升,止1976年底余额为3024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经济迅速发展,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结余增多。银行、信用社在开展储蓄工作中,主要抓了以下几点:(1)增设储蓄机构,发展储蓄网点。止1985年底,农行、工行共设储蓄所2处;农村信用社除本身设立储蓄所277处外,还犬力发展代办业务,信用站发展到3628个,信用员3628名。(2)大力宣传政策,加强服务,方便群众存款。(3)增加储蓄种类,相应提高储蓄存款利率,开展多种形戎储蓄。(4)地、县(市)支行成立专门机构,调配专阴人负,加强菇储蓄工作的领导。止1985年底储蓄存款余额71768万元,比1977年底增长18.67倍。
  1986〜1988年,农业连年丰收”农民群众收入增多;城市居民通过市场开放,经营搞活,收入增加;干部职工多次调高工资,收入提高,致使广大城乡居民货币持有量年年增多。1986年底全区市场货币流通量10.4亿元,1988年底增加到18.8亿元,人均持有货帀230多元。部分比较富裕的城乡居民在安排好生活外,持币待购、市场波动,物价上涨。全区金融系统为稳定市场,稳定金融,运用多种储蓄手段,聚集资金,使消费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第一,加强政策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爱国储蓄觉悟;第二,增设储蓄网点。三年间银行增设储蓄所127处,信用社新设储蓄所185处。第三,根据国家规定,相应提高了储蓄存款利率。第四,增加储蓄种类,银行、信用社普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有奖储蓄和保值储蓄,全区城乡储蓄逐年上升1988年底城乡储蓄存,款余额为183492万元,平均每人存款230元。
  1989〜1990年,为稳定经济、稳定物价,广筹资金,把组织存款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各专业银行及信用社推行了承包制,鼓励互相竞爭。各行都重点抓了城镇储蓄彻底扭转了过去“秋增春降”的被动局面。1990年底,全区储蓄存款达到25.4亿元,城乡储蓄两年赠加5.08亿元,农村储蓄增加近2亿元。第五节信托存款
  主要筹集各单位闲置自行使用的资金和社会公益金、劳保福利、退休金等各项资金和基金,以及稅后积累经费结余、固定资金领域的闲置资金。1982年建行吸收各单位暂闲资金353万元;1984年工行吸收信托存款累计6023万元,年末余额达1498万元,1987年底下降为432万元。
  1987年至1988年建行累计吸收信托存款4608万元。至1990年,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信托存款余额之和达1924万元。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金融志

《菏泽地区金融志》

《菏泽地区金融志》共分11章、42节,15万余言。本着详今略古的精神,总括地记载了上迄1840年,下止1990年荷泽地区金融发展史。本区自清朝末期,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桎梏下,生产力极度低下,战乱频仍,扼制了金融业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金融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实行金融体制改革,多种金融机构应运而生,从业队伍壮大,服务领域拓宽,传统和现代全新业务迅猛发展,有力的支持了地区商品经济的全面发展,本区的金融事业进入了昌盛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