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主要品种介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070
颗粒名称: 第八节 主要品种介绍
分类号: R282.52
页数: 26
页码: 59-84
摘要: 牡丹别名木芍药,富贵花。为毛莨科植物,属多年生落叶小灌木,根皮加工后入药,有清热、凉血、活血、散淤等功效,治热入血分,发斑惊病、吐血、蚯血、妇女闭经、癥瘟痈疮等症。荷泽牡丹,国色天香,以品种多,花色全,花大色艳著称,且大田栽培,素有“牡丹乡”之称。
关键词: 中药材 品种介绍

内容

牡丹
  牡丹别名木芍药,富贵花。为毛莨科植物,属多年生落叶小灌木,根皮加工后入药,有清热、凉血、活血、散淤等功效,治热入血分,发斑惊病、吐血、蚯血、妇女闭经、癥瘟痈疮等症。
  荷泽牡丹,国色天香,以品种多,花色全,花大色艳著称,且大田栽培,素有“牡丹乡”之称。丹皮为地道药材之一。
  荷译牡丹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八百五十年前南宋时期,即闻名于世。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所著《牡丹续谱》中说:“牡丹今河南惟许州,山东惟曹州最盛”。后因黄河为患,濒于绝迹。
  据世代传说,曹州居民多系明洪武三年移民而来,定居后育花理果,牡丹又得复苏。《曹南牡丹谱》载称:“至明而曹南牡丹甲于海内” °《亳州牡丹史》载:“金玉交辉”(品种名)此曹州所出为第一品。《五杂》记有“曹州一士人家,牡丹有种40亩者”。
  《赵楼牡丹谱》序中说:“明嘉靖初年(距今四百六十余年)荷泽县赵楼村赵帮瑞,见北京极乐寺有好牡丹,购来数种,相继繁殖”。又载:“万历年间赵楼村赵瑞波,出外经商,用特产木瓜、耿饼换来牡丹10余种”。至明代牡丹花色已达340种。
  至清,荷泽牡丹盛极一时,当地豪绅以圃为园,有“桑篱园” “凝香园”、“绮园”、“古今园”等,园户种花如种黍粟,花色最多时达381种,面积有500亩。清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曾有"曹州牡丹甲齐鲁”的记述。道光年间赵楼村赵玉田著《桑篱园牡丹谱》中记述了150个品种。光绪六年《荷泽县志》记载:“每当仲春花发,出城迤东,连阡接陌,艳若蒸霞,每年秋后土人拥载之,南赴闽粤,北走京师,至则原值以归。”
  荷泽牡丹发展也几经兴衰,1855年(清咸丰五年)和1933年(国民党统治时期)黄河两次决口,牡丹几乎全被淹毁,1938年日军入侵荷泽后,生产受到严重摧残,牡丹存者,已寥寥无几。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牡丹的发展,多方支持,很快恢复了生产,至1965年在田面积达550亩,品种112种,1982年经政府拨款,建起了 “曹州牡丹园”,牡丹面积已扩大到3000多亩,品种300多个,并培育出新品种80多个,每年向外地售花棵40000多株。
  荷泽牡丹系分根繁殖,发展缓慢。为解决丹皮的供应,于1965年至1966年两年共引进安徽省凤凰山牡丹老档14300公斤,培育种字田。凤丹具有投资少、产量高的特点,1965年种植面积118亩,至1975年发展到在田面积2462亩,因丹皮供过于求,从1975年压缩生产面积,每年保留300亩。收购量1965年收5819公斤,1975年收购450914公斤,1975年后按生产合同收购,1978年收购19.3万公斤,1979年为保留牡丹基地生产,每年只安排荷泽市产区2.5万公斤的收购任务。1956-1985年牡丹种植收吃统计表
  单位:亩、公斤
  62荷泽牡丹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牡丹喜温和气候,耐干旱,抗旱力强,怕涝洼积水。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沙质壤土为宜,盐碱涝洼地不宜种植。选好地后,亩施底肥万斤,深耕1.5尺后,休闲待种。
  2.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有三种:一是分株;二是嫁接;三是种子育苗。荷泽牡丹主要以分株为主,即在秋分至寒露之间刨收牡丹时,将大中根剪下,留部分小根,从根茎处掰开,一棵可分三至四棵,每棵留2—3个芽子作种苗。嫁接是用牡丹枝条作接穗,用芍药根作贴木,将牡丹枝条下部削成三角形,在芍药根顶部用刀劈开,将接穗夹紧,用麻绑好,栽种即可。种子育苗是大暑时采收种子,白露前后播种。
  3.栽种:
  在整好的地内,按株行距各2尺刨坑,深浅依苗大小而定,一般深1.5尺,坑上下8寸见方,栽时一手拿苗放入坑中,一手将根四散分开,填土至一半时,将苗往上提,轻轻摇动,使其与土密结,然后用棒捣实,栽种深度以芽头低于地面为宜。栽后将上部枝条埋入土中,以保护越冬。
  4.管理:
  追肥除草,栽后第一、二年开春后中耕锄草,第二年春、秋两季追施大粪或豆饼(忌施猪肥),整枝拿芽,从第三年度起于清明前后芽子长到1寸左右时扒土,留4一5个健壮的芽,其余从根部削去,封冻前要摘叶防病,封土越冬,防止人畜践踏。
  5.收获:
  牡丹一般4一5年在秋分后收刨,在植株周围深刨2尺,将根刨出去净泥土,剪下大中根,加工药材,将五花头处分开,带有侧根,作为栽种之用。
  凤丹栽培技术
  1.整地育苗:
  凤丹系用种子繁殖,种植3年的牡丹即接种,立秋成熟后采收,至白露前后在整好的地内,做成5-6寸高,一尺半宽的小高畦,按行距三寸,开一寸深沟,将种子撒于沟内,覆土稍加镇压,再附成小垄,第二年春旱时在高畦间的沟内浇水,使水向畦内渗透,畦内保持无杂草即可,第二年春即可出圃移栽。
  2.栽种:
  在整好的大田里,行距1.5尺,株距8寸刨坑,小苗每坑两棵,大苗一棵。栽种方法及管理,除不整枝拿芽外,其它管理方法均同荷泽牡丹。
  3.丹皮加工:
  荷泽牡丹与凤丹收获后,将剪下的根用玻璃片刮去外皮,抽去木心为“粉丹皮”。只抽木心不刮皮者为“黑丹皮”。加工晒干即可药用。以肉厚、条粗长、无木心,断面粉白色,粉性足,香气浓者为佳。芍药
  芍药别名白芍,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加工后入药,有养血、平肝敛阴、收汗、缓中、止痛等功效。治胸腹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四肢挛急、阴虚发热、妇女月经不调、崩漏等症。
  荷泽芍药栽培历史,清《古今园书集成》有“曹县特产芍药,远自三代,见于诗,近被牡丹夺席”的记载。据荷泽县赵楼村老药农讲:“牡丹、芍药同时发展而来,明洪武年间就有记载,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白芍为荷泽地道药材之一。
  荷泽苟药是复瓣花,结子少,仅采用分株法繁殖,发展缓慢。
  1958年前,每年仅扩种40—50亩,产量在1万公斤左右。为发展生产,1958年由曹县、鄄城、荷泽等县从安徽省亳县引进
  “亳芍”,全区栽种120亩,为1956年和1957年两年栽种面积的1.3倍,以后每年都引进部分)至1962年栽种面积达310亩,除荷泽老产区外,曹县、郓城、单县、巨野、鄄城、定陶、成武等县开始建立了新产区。1963年开始把芍药列入科研项目,至1966年种植面积达1000亩,在田留存面积已达5000亩,收购量增到15.7万公斤,为1960年收购量的10倍。
  1967年芍药盲目发展,1968年计划种植2800亩,实种5000亩。1969年计划1600亩,实种9000亩。从1970年开始采取措施,停止安排生产。但1970年至1973年三年中农民自发种植达4361亩,在田面积1.6万亩,社会存量达400多万公斤。1975年经商业部拨款一次性收购348万公斤。1956—1985年白芍种植收购统计表
  单位:亩、公斤芍药栽培技术
  芍药喜气候温和,耐寒、耐旱、怕涝、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土层深厚,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优。
  1.整地:
  选好地后,每亩施底肥万斤,深翻1.5尺,整平耙细待种。
  2.栽种:
  分种子育苗和芽头繁殖两种。种子育苗同于牡丹育苗。在“秋分”前后,按行距1.5尺,株距1尺开穴,每穴放一株,芽头向上,覆土镇压,然后再培土3—4寸高,以防风防冻。
  3.管理:
  第二年春,除去培土,松土保埔,有草即除,涝时排水,“霜降”清除地上枝叶,培土越冬。第二年“清明”前后将枝株周围扒4寸深,露出根部,去掉须根,晾晒4-5天,再将土培平,随即追肥,秋春季均要追肥,有花即摘除,以免消耗肥力。病害有根腐病,要采取综合性轮作选种等措施。叶斑病,可用波尔多液喷洒。虫害有蛴螬,可用毒饵诱杀。
  4.加工:
  生长四年后,于“秋分”时即可刨收,根按粗细分开放开水锅中煮5-10分钟,以内无白心呈冰𥻗时捞出,刮去外皮,晒干,以质坚实,表面光滑,色黄白,断面白色,粉性足者为佳。地黄
  地黄别名生地。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块茎加工后入药。”生地黄有润燥,凉血止血的功效;熟地黄能滋阴补肾,补血调经之效用。治血虚、眩晕、心悸失眠、盗汗、遗精等症。
  菏泽地区所产地黄,在1956年以前均为野生,药用称"地黄根”遍地皆产,因系野生产量低质量差。为解决供应,于1957年开始由河南省“怀庆”、“温县”等地引进。30年来,地黄生产经历了三上两下的反复,成为菏泽地区的主要产品之一。各县均有种植,定陶县、成武县是地黄的主要产区。
  自1957年开始引种,因对生地的生长规律掌握不准,购进的种苗多系串地龙,连续三年基本上是有种无收。自1963年定陶县药材公司久开始引种,在黄店公社前陈大队牛庄14队,引种成功,并取得了高产经验,至1967年全区生产面积达10496亩。提供商品43.4万公斤。因生地生长期短,产量高,1968年开始压缩生产面积。1976年回升面积达3434亩,1978年又岀现生产高潮,面积达5000亩,收购45.5万公斤。
  1978年本着自产自销原则安排生产。1956-1985年地黄种植收购统计表
  单位:亩、公斤地黄栽培技术
  地黄喜光照充足,通风良好的环境。耐寒,以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优,宜轮作,不可重茬,地四周不宜种高杆作物。
  1.整地施肥:
  每亩施肥5000—10000公斤,深耕1尺,做成1.5尺宽,5寸高的小高垄或3尺宽的高畦,畦两边为排水沟。
  2.栽种:
  主要用地下茎繁殖,在“清明”与“谷雨”间栽种。将育苗刨' 出,选靠芦头近的根茎,折成1寸左右长的段,毎段要有2-3个芽眼.按行距8寸,株距6寸,创1寸深的穴,将种根平放在穴内,每穴1株,培土镇压,上再培土2寸高的土堆”亩用种根30至50公斤。
  3.田间管理:
  地黄栽后,只能浅锄,以免伤根,土壤保持湿润,在“芒种” 时要摘除花蕾。地黄病害有叶斑病,枯萎病,前者可喷洒波尔多液或50%代森锌,后者发现可清除掉,以防蔓延。虫害以天旱时红蜘蛛为害严重,可用敌敌畏1500倍液或乐果乳剂1500倍液喷洒。
  4.选种育苗:
  选种是地黄的增产关键,地黄品种多,以“金状元”、“小黑英”、“四支毛”为好。-金状元:叶片肥大,椭园形,叶面凸凹不平,边缘有锯齿,根茎肥大,产量高。
  小黑英:棵株小,叶片窄长,呈黑绿色,根茎园形色黄,体个较小,抗病抗涝,可密植。
  四支毛:叶片与金状元相似,但叶片表面平正,背面呈紫色,产量次于金状元。
  育苗:于“大暑”后“立秋”前,选健壮的优良品种,去掉芦头及下部细根,选用小手指粗细的中上部根茎,折成1寸小段,晾1-2天使断面愈合,然后在整好的畦内按行距4寸,株距2寸栽种,加强管理,于第二年“清明”前后刨出作种栽用。
  5.收获加工:
  于“寒露”至“霜降”前后,清除地上茎,将地下块茎刨出,按大小分开加工,上烘炕烘干,至生地全身发硬,内不焦枯,以身干,块大,质重,断面紫黑色,具油润者为佳,
  半夏
  半夏别名老鹳眼,老鸦芋头,麻芋头,天落星,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块茎加工后入药,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等功效,治痰饮咳喘,胸院痞胀,恶心呕吐,痰厥不语,风痰眩晕等症,外用消痈肿。
  荷泽地区野生半夏分布较广,历史悠久,郓城县所产为“鄄半夏”,也叫“猴头半夏”;单县产的叫“防城半夏”;成武县产的叫“鲍头半夏”;菏泽县产的叫“雷泽半夏”;曹县产的叫“榆林半夏"・明成化年间(1465年)郓城县汉石桥乡侣楼村侣钟,曾官居户部尚书,曾将半夏做为贡品,随得名为“郓半夏”,因状似猴头,又名“猴头半夏”。
  《单县县志》记载;“防城寺在防城堡,明万历47年建”,距今已500余年。防城寺周围半夏丛生遍地,大如等养,曾做为贡品,并远销营口、大连、山西、河北一带。
  由此可见,菏泽地区产半夏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为开发当地资源,1965年单县药材公司开始在药圃进行野生变家种的试验,1969年取得成功,并大面积栽培。1972年巨野县药材公司又试种成功,从此半夏生产开始起步。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完善,产量逐年增加,面积逐年扩大,,1972年种植135亩,.收购1250公斤,至1976年种植面积发展到1187亩,为1972年面积的8.7倍,收购14380公斤,为1972年收购量的11.5倍,1977年收购量达46117公斤。
  1979年以后,因种植半夏投资大,收入低,刨收脱皮困难.生产面积和收购量连年下降,又因水半夏投入市场,价格下降,影响社队收入,1981年面积仅有7亩,1984年开始恢复生产。1956—1985年半夏种植收购统计表
  单位:亩、公斤半夏栽培技术
  半夏喜温和潮湿气候和荫蔽环境,抗寒,不耐旱,系浅根作物。根深不越半尺,以肥沃灌溉方便的沙质土壤为优。
  1.整地施肥:
  春天解冻后,整成3尺宽的平畦,施足底肥,加施豆饼100斤,捣细撒于畦面,浅锄耙平,种前浇水,待土稍松散时再下种。
  2.栽种:
  用块茎繁殖,选当年收获的直径4市分左右的块茎作种用。过大过小的和老母都不能用。在“春分”至“清明”之间,按行距8寸,开2寸宽的浅沟,每畦平开三沟,深1寸,沟底要平,株距1寸,交叉放入沟内,每沟放两行,茎头向上,覆土搂平,稍加镇压,每亩用种100公斤左右。
  3.田间管理:
  栽后天旱浇水,以保全苗,出苗后锄草要浅锄,“小满”以后为株芽生长旺期,不可缺水,半夏喜大肥,株芽需在土内生长,因此,念肥培土是一项关键措施,第一次在6月初增施圈粪和化肥5公斤,撒于畦内,接着按行培土,盖住株芽使其生长。第二次在长出第二代株芽时,用同样方法施肥培土,长出花穗即除去,以免消耗养分。
  防治病虫害,有叶斑病,由财虫传染,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并
  用石灰消毒,要注意排除积水,以防块茎腐烂。害虫有蜘蛛、地老虎,用毒饵诱杀,蚜虫可用乐果喷洒。
  种苗的贮藏:在收刨时选叶片肥厚,叶柄粗大,须根粗壮的植株块茎,直径在4市分左右的作种。在室外向阳处刨2尺深的坑,铺以细沙,上放1寸厚的种芽,再覆细沙,铺到3—4层,上层覆半尺的沙土,以保越冬。
  4.收获加工:
  于“秋分”前后,半夏叶片发黄时收刨,收刨时随刨随拣,将鲜块茎放在筐内或麻袋中,放入水中搓去外皮,至洁白为止,或用半夏脱皮机脱皮,做到随收随加工,然后晒干或烘干。以个大,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
  山药
  山药为薯筋科,多年生缠绕草本。块茎加工后入药。有补脾胃,益肺肾的功效,治脾虚腹泻,肺虚咳嗽,糖尿病,小便频数,遗精,白带等症。各县皆产,以单县,鄄城县为主产区,是荷泽地区主要产品之一。
  群众种植山药供作食用,历史很长,品种有明兰子,大鹅脖'*铁山药,大稀毛等,生长细而长,产量很低。为满足药用需要,从当地品种中选了 “铁山药”为药用品种栽培,于1970年又从河南省温县引进“肿脖温”新品种,当年种植337亩,至1978年发展到3295亩,收购量29万公斤,成为省内山药生产基地,1978年,1979年两年每年供应外贸出口25万公斤,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因外贸出口数量不稳定,1980年按药用需要安排生产。1956—1985年山药种植收购统计表
  单位:亩、公斤山药栽培技术
  山药喜温暖气候,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为优。
  1.选地整地:
  冬季在选好的地内,按1.5尺宽定畦子,在畦中间挖8寸宽,2-3尺深的沟,将土翻在沟外面使土质风化,第二年开冻后,每亩施圈肥5000公斤,捣细与土质混合,填平沟,向沟内放水,待水渗透,地面干松时,再把沟填平,使土壤上层疏松,下坚实。
  2.栽种:
  山药是芦头繁殖,在收刨时,选茎短粗壮无病害的咀子,作种栽用,在已整好的畦内,开两寸深的沟,在沟当中,按株距4寸,斜着平放一个山药咀子,用手向下压,然后,覆土2寸,稍加镇压。
  3.田间管理:
  山药不耐旱,又怕涝。.因此,浇水要适时,不旱不浇,苗出土后第一次浇水要少,保持湿润,利于生长,及时中耕,山药喜大肥,以多施基肥为主,在苗高7-8寸时,可追施圈肥2000公斤,加豆饼150公斤,拌匀在根旁开沟施入。在植株旁搭架(用高粱桔或树枝),一畦插两行,每4根上端扎在一起,顶部横放1根接连起来,使茎顺杆爬架,伏夭中午阵雨后,要浇井水降温,遇旱要浇透水。
  山药主要有黑斑病,炭疽病为害,可用波尔多液或代森锌喷洒。蛴螬伤害根部,可用毒谷或春季施氨水杀之。
  4.收获加工:
  “霜降”前后即可收刨,挖出根茎取下芦头,洗去泥土,放清水中泡2—4小时,用竹刀刮去外皮,放入熏炕内用硫磺熏10-12小时,至根茎变软,内部汁液渗出时再晒,晒时不要翻动,至外皮稍干硬时,闷2天再晒,直至干透,以表面苍白色,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足者为佳。
  5.种栽贮藏:
  将山药咀掰下后,选健壮无病害,脖子短粗,芽头饱满的作种栽,放在日光下晒3-4天,使芦头水分蒸发,伤口愈合后放入窖内保存,来年作种用。
  红花
  红花别名草红花,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花冠干燥后供药用。有活血散淤,通经等功效。治闭经,经痛,恶露不行,腹部肿块,跌打损伤等症,为菏泽地区主要产品之一,各县皆产,巨野县是主产区。
  在1950年以前,菏泽地区仅在巨野县董官屯乡的甘庄、黄庄,一带有少量种植,1958年开始大面积种植,播种面积4千亩,收购量1.2万公斤。1959年鄄城县、郓城县药材公司红花试验田,取得了单产23公斤的成绩。1971年全区发展到6020亩,收购10万公斤,商品出现余量,1972年压缩了面积,从1975年生产回升,至1979年播种15000亩,收购33万公斤,1980年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1981年后,每年安排1万亩左右。1956—1985年红花种植收购统计表
  单位:亩、公斤红花栽培技术
  红花对气候,土壤要求不严,以排水良好、肥沃的沙质地最适宜,淤地也可种植,涝洼积水地不宜种植。
  1.选地整地:
  选好地块后,深耕7-8寸,打成3尺宽平畦,亩施圈肥4千一5千公斤,撒于畦内,浅刨搂平,地干旱应先浇水,待表土稍干时即可播种。
  2.播种:
  种子繁殖,每亩用种量2-2.5公斤,在“秋分”前后播种,在整好的畦内按行距1.5尺,开1.5寸深的沟,将种子撒于沟内,覆土1寸,压实即可。
  3.田间管理:
  播种以后,幼苗长出5—6个叶时,天旱浇水,封冻前浇一次封冻水,上覆一层厩肥,保护小苗越冬。第二年春,解冻后,清理畦面,苗高2—4寸时间苗,隔3—4寸留一株,苗高5-6寸时要定苗,隔一株去一株,按株距6—8寸去弱留强,定苗后每亩施尿素10—15公斤,紧接浇水,在生出花蕾时,再施一次速效肥为好,保持土地疏松,无杂草,雨后排水,以防受害。
  4.防治病虫害:
  炭疽病,黑斑病,轮纹病,发病前可用等量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每7天喷一次,连续2—3次。害虫主要有财虫,在幼苗1尺左右时发生,红蜘蛛天旱时较易发生,防治方法,可喷洒40%的乐果乳剂或50%的马拉硫磷150倍液。5.收获加工:
  在夏至前后,即可收获,于早上采摘为好,采时注意采净。采收以后,十余日种子即成熟,将全株刨下、晒干、打下种子,一般1斤红花出10斤种子,红花籽含油量在20%以上,油可供人食用,饼可做肥料。红花采收后,摊在席上放通风透光处凉干。不可暴晒,暴晒后色淡,气味挥发,影响质量。以花色红、鲜艳、无枝叶,质柔润者为佳。
  木瓜
  木瓜别名光皮木瓜、木李,为蔷薇科落叶小灌木,戚熟的果实供药用。有袪湿、舒筋和胃等功能。
  菏泽木瓜以个大,色金黄,香气浓郁而著称,是菏泽的名特产。
  菏泽栽培木瓜历史悠久,据《荷泽县志》记载:“木瓜培植于明朝中期,发展于清朝末年”栽培历史最早的木瓜行,以菏泽市牡丹乡赵楼村东南毛洼的大木瓜行为最著名,系明朝中季培植的,占地8亩,共108棵,树身大的已合抱,相传有500年历史,于1938年后,全部毁于日本侵略军之手。
  建国后,木瓜有了很大发展,现菏泽县栽培木瓜的有赵楼、王梨庄、洪庙、郝庄、李集、芦堀堆、周花园、张庄、张集、邓庄、何楼、洪湾、杨庄、梅庙、岳楼、张花园、于洼等20多个村庄。芦堀堆种的木瓜亦系明代培植,树干高6、7尺或丈余。
  木瓜品种有:胜花子、豆青瓜、狮子头、细脖子和香木瓜5种。以胜花子香气最浓,且有朱砂斑点,曾做为贡品进于封建帝王。其他品种亦作为观赏而远销京津一带。
  木瓜栽培技术
  木瓜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大田培植以向阳、土质肥沃、排灌方便的土地为优。涝洼、盐碱地均不宜栽种,是庭院、街道绿化观赏植物。
  1.繁殖方法:
  荷泽木瓜多采用分株和种子育苗的方法。
  分株是在初春或冬季封冻前,选择老树根四周生长的2尺左右长的枝条,自根部刨出带须根移栽。
  种子育苗是在10月下旬,取成熟的鲜木瓜种子,稍干外皮后播种,秋冬播种生苗率高。在整好的畦内,开1寸深的沟,按株距2-3寸下种,复土压实,于第二年“谷雨”前后出苗,二年出圃。
  2.栽种:
  分株和种子育苗移栽,多在初春或秋后进行,按行距5尺,株距4尺,刨坑栽种,栽后浇水保境,移栽后二、三年即可结果。
  3.管理:
  经常清除杂草,冬季根部培土越冬,早春剪枝,将老枝、过密枝剪去,留健壮枝条,密度适中,中空外园,以利通风,透光。
  4.虫害:
  主要有告丁虫(俗称钻皮虫)为害,可喷洒40%的乐果乳剂1000至1500倍液,每周洒一次,连续2—3次。介壳虫 (俗称树虱子),可用50%的敌敌畏乳剂600到1000倍液喷洒。
  5.收获:
  于秋季10月间果实呈青黄色时,摘收为宜。将鲜木瓜放开水锅中烫10分钟捞出,切成瓣状晒干即可药用。
  香附
  香附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块茎,为多年生草本,根茎呈纺锤形,有时弯曲,有理气解郁,止痛调经的功效。各县皆产,为荷泽地区地道药材之一。曹县一带所产谓之“土香附”,以东明县香附蕴藏量较多,历史悠久,东明古曾属卫国,故名“卫香附”,具有个大,色棕褐、质坚实,香气浓等特点,品质较佳。春、秋冬季均可采收,挖取根茎,燎去须毛,去净泥土,晒干即为"光香附”。全区蕴藏量约60万公斤,在建国前东明县产的香附均加工成香附米,销往安徽省亳州,河南省禹州等地。后因市场需要改为光香附。1964年因东明受灾,安排了收购计划,经过发动,收购量增加,1977年最高收购量达48万公斤。
   蝉蜕
  蝉蜕为蝉科昆虫黑蚱,羽化后的蜕壳,全形象蝉而中空,体轻易碎。有散风热,宣肺定痉的功效。全区皆产,以沿黄鄄城、郓城、菏泽、梁山产量最多,年产量约在10万公斤左右。第三章:加工炮制
  第一节:生药加工
  生药加工是中药林生产中最后一道环节,1957年以前,当地生产品种零星分散,牡丹、白芍菏泽是以供观赏为主,原棵出售,剪下之根作为一种副产品,加工药用。自1958年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品种不断增加,加工任务越来越大,1958年至1963年之间,因群众加工缺乏技术和设备,各县药材公司均收购鲜货,自己加工。1963年以后,因生产面积大,即转向指导具有条件的种药队加工,生产人员通过技术传授,逐步使种药队掌握了加工技术,生药加工这道环节,由种药队来承担。
  一、生地加工:
  收获后的地黄,去掉老母和块茎上的细脖子,按大中小分开,分别上烘炕烘干。
  烘炕的建造,按产品的数量而定,在空闲屋内靠屋角,垒1.3米高,1米宽,3米长的方框,在高1米处,横木棍,上铺秫秸箔或铁丝篦,’在前墙的基部中间留一小门、两边各建炉一个,火炉建于地下,炉口位置在前墙三分之一处,上留20公分宽,20公分高的火门,墙内火门上横置一坯,使火能向后散发,防止烘焦。
  烘炕建好后,将地黄上在秫秸箔上,10—20公分厚,点火生炉,第一炕于点火的第二天开始,毎天翻一次,将干货随时拣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医药志

《菏泽地区医药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实事求是的记述荷泽地区医药事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力求能服务当代,惠及后世。本志上限起于1368年(明洪武元年),下止于1985年底,个 别资料适当上溯或下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