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中药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057
颗粒名称: 第四篇 中药材
分类号: R282.52
页数: 50
页码: 43-92
摘要: 荷泽地区平原约占97.57%,山丘约占0.28%,河流湖泊占2.15%,万亩以上的大洼有24处。有山岭44座,除巨野县的金山、独山外,其余均在梁山县境内。黄河1855年改道北流,自东明县焦园入境,经东明、荷泽、鄄城、郓城、梁山县(市),段长198公里。
关键词: 中药材 药材

内容

荷泽地区平原约占97.57%,山丘约占0.28%,河流湖泊占2.15%,万亩以上的大洼有24处。有山岭44座,除巨野县的金山、独山外,其余均在梁山县境内。黄河1855年改道北流,自东明县焦园入境,经东明、荷泽、鄄城、郓城、梁山县(市),段长198公里。有100平方公里以上流域面积的河流45条,天然湖泊一处,为黄河下游。
  现有土地2010.4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535万亩,约占76%。
  荷泽地区处中纬度,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热量较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93mm,多分布在夏季,形成春旱夏涝,严重影响着药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形成了宜于秋冬播种和培植深根作物所特有的药材生长特点。
  荷泽地区的药材资源较为丰富,早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发现和利用,在旧志书中均有记述,在成武、定陶、荷泽、单县、郓城、东明六县的旧县志的物产志“食货篇”中收录的药材品名有如下87种:
  葶苗子、二丑、地黄、香附、山药、瓜篓、,半夏、地丁、斑螯小茴香、花椒、茵陈、坤草、翟麦、罂粟、花粉、苡薏、蝉蜕、紫苏、枸杞、桑皮、地骨皮、公英、蛇床子、麦冬、车前子、红花、细辛、篦麻、杏仁、荆芥、兔丝子、薄荷、艾、旱莲草、金银花、百合、丝瓜络、酸枣仁、稀签草、天仙子、女贞子、漏芦、薦蓄、地肤子、急性子、青箱子、牛子、王不留、射干、桑螵蛸、铺地锦、桃仁、莱服子、白芥子、藿香、白蒺藜、夜明砂、蛇蜕、蝎子、蚯蚓、土元、鳖甲、獾油、鸡内金、刺猬皮、牡丹、芍药、莲子、槐花、柏子、芦根、茅根、仙人掌、丁香、桑椹子、臭椿、棉根、平山茶、木瓜、南瓜仁、葛根、藕节、泽泻、千头子、连翘、三棱。
  《兖州府志》和《曹州府志》记载:成武县产的三棱,单县产的泽泻,鄄城县产的连翘,荷泽县产的瓜篓,都曾作为贡品。
  第二节药源名录
  中药材资源普查,从1955年至1985年三十年来,进行了三次普查。第一次于1955年,荷泽地区中药材批发站建立之后,为充分利用当地药用资源,做好供应工作,由地区卫生局、药材批发站,地区医院组成了调查组,共普查药材127种。1965年,为了摸清梁山县山区野生药材资源,药材分公司组织了第二次调查,查出药用植物8种。根据国务院1982年12月28日《对全国中药材资源逬行系统调查研究制定发展规划的决定》,于1985年开始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普查。
  由地区经委牵头,地区医药公司、卫生局、林业局、水产公司、区规划办公室、统计局、财政局共同组成“药源普查”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由8名成员组成,所辖九县一市,相应建立了普查机构,直接从事外业调查和内业资料整理,工作人员共84人,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普查任务。
  普查主要采取了路线调查;样地调查:社会调查三种主要形式。采集标本,填写野外记录,做好标本的初步鉴定和标本的压制,以及蕴藏量的估测。.编写出了荷泽地区《中药资源普查技术报告》,《中药资源专题报告》。
  通过调查,标本鉴定,资料整理,全区共有中药材303种,分属112科,蕴藏量为1080万公斤。
  植物药材91科,265种。
  银耳、马勃、灵芝、木耳、卷柏、问荆、木贼、石松、万年松、凤尾蕨、苏铁、侧柏、银杏、毛白杨、垂柳、胡桃、榆、桑、无花果、枸树、葎草、地肤、菠菜、藜、猪毛菜、怀牛膝、鸡冠花、青箱子、土牛滕、养麦、酸模、萹蓄、虎杖、红蓼、大麻、紫茉莉、马齿觅、孩儿参、王不留行、瞿麦、石竹、莲、芡实、乌头、芍药、牡丹、白头翁、威灵仙、毛貳玉兰、延胡索、荠菜、播娘蒿、独行菜、松兰、菜服子、甘兰、卷心菜、油菜、白菜、白芥、芥、远志、瓦松、杜仲、黄杨、细叶黄杨、木瓜、山楂、杏、月季花、玫瑰、桃、樱桃、翻白草、梨、李、草莓、蛇莓、委陵菜、仙鹤草、地榆、紫穗槐、合欢、黄芪、扁豆、洋槐、黑豆、皂荚、赤小豆、绿豆、豇豆、草决明、槐、甜地丁、草苜蓿、蚕豆、葫芦巴、望江南、甘草、补骨脂、败酱草、刺蒺藜、花椒、黄柏、吴茱萸、臭椿、川楝、楝树、香椿、铁苋菜、地锦、蓖麻子、猫眼草、珍珠透骨草、凤仙花、枣、酸枣、葡萄、野葵、简麻、木槿、棉花、蜀葵、梧桐、柽柳、紫花地丁、仙人掌、仙人球、秋海棠、石榴、白芷、小茴香、防风、胡萝卜、川芎、北沙参、蛇床子、芫荽、鹤虱、柴胡、狭叶柴胡、山茱萸、柿、连翘、女贞、茉莉花、迎春花、夹竹桃、罗布麻、兔丝子、牵牛、黑芝麻、海州常山、马鞭草、益母草、紫苏、丹参、荆芥、荠薄荷、地瓜儿苗、錾菜、土藿香、辣椒、曼陀罗、洋金花、枸杞、茄、龙葵、马岭薯、番茄、烟草、酸酱、狗奶子、泡桐、地黄、玄参、梔子、拉拉滕、,猪秧秧、茜草、车前、忍冬、冬瓜、西瓜、甜瓜、黄瓜、苦瓜、南瓜、七叶胆、葫芦、丝瓜、瓜萎、桔梗、党参、杏叶沙参、牛劳、青蒿、刺儿菜、艾、茵陈、菊花、大蓟、蒲公英、鹅不食草、马兰、佩兰、旋复花、苍耳、红花、白术、旱莲草、菊三七、小蓟、苦卖菜、莴苣、向日葵、白薇、羊角透骨草、凌霄花、腊梅、枫树、香蒲、苡薏、大麦、小麦、白茅、芦苇、玉蜀黍、谷子、黍子、稻、狗尾草、野燕麦、香附、荆三梭、虎掌天南星、天南星、掌叶半夏、半夏、鸭趾草、麦冬、百合、洋葱、葱、蒜、天门冬、黄花菜、薤白、韭菜、伊贝母、吊兰、吉祥草、文竹、玉簪花、知母、万年青、浮萍、紫萍、薯菽、射干、鸢尾、姜、美人蕉、黄苓。
  "动物类药材21科,34种:
  水蛭、蜗牛、蝎子、壁钱、鼠妇、蜷姑、蟋蟀、.蝉蜕、斑螯、九香虫、家蚕、金龟子、薄翅螳螂、蜜蜂、大黄蜂、地鳖、中华大蟾蛛、白条锦蛇、鸡内金、乌骨鸡、刺猬皮、耀油、夜明砂、望月砂、鳖甲、壁虎、虻虫、狗宝、牛黄、马宝、驴宝、胎盘、胆汁鳝鱼。
  其它类药材4种:
  百草霜、灶心土、血余炭、芒硝。第三节药源分布
  药源分布同植被一样,随地形的不同,在种类和蕴藏量上都有所变化。
  一、低山残丘地帶:主要分布在梁山县境内,面积约120平方公里。这一地带家种药材较少,野生资源丰富,有植物药265种,动物药35种,其他类3种。主要品种有远志、柏子、茜草、透骨草、蜂房、土元等,具有种类多而蕴藏量少的特点。
  二、河滩高地地带:荷泽地区南有黄河故道,北有黄河,河滩高地较多,面积约250平方公里。这一地带土壤肥力差,又易受干旱风沙的影响,生产水平低,有植物药178种,动物药24种。其他类2种,主要品种有:香附、蝉蜕、茅根、花粉、瓜萎、槐米等,野生药材,蕴藏量比较集中。
  三、平原地带:平原约占97%,为黄河冲积平原,是一个农业耕作区,适宜家种药材的生长、牡丹、芍药、白芷、红花、丹参、地黄等60多种家种品种,都集中安排在这一地带。野生药林主要品种蕴藏量统计表
  单位:万公斤第二章药材生产
  第一节品种、面积
  一、品种:
  自1958年开展种药以来,生产品种按需要,有增有减,平均每年在30-40种左右,历年安排社、队种植的主要品种有:丹皮、白芍、木瓜、紫苏、荆芥、二丑、花粉、"白芥子、白芷、瓜萎、苡薏、草决明、半夏、附子、防风、白术、川茸、玄参、生地、薄荷、百合、黄芪、党参、沙参、丹参、紫苑、杜仲、山药、南星、玄胡、黄苓、大青根、桔梗、怀牛膝、牛子、沙苑子、故子、小茴香、山茱萸、银花、红花、菊花、冬花、白扁豆、黑芝麻、太子参、麦冬、枸杞、黄柏、凤丹、亳芍、伊贝、蔓京子、浙贝、卜子、酸枣56个品种,加之一药多用的荆芥穗、苏叶、苏梗、苏子、川乌、草乌、大青叶7种,共63种。
  二、面积:
  据1957年统计,荷泽地区的丹皮、白芍、木瓜面积仅有360亩。1958年大跃进种各种药材达到1万亩,因缺乏管理,加之遭受自然灾害,以产量低收益小而告终。从1960年开始抓白荷、生地的生产,面积逐渐增加。至1965年种植面积3325亩,1966年为18677亩;1980年面积最多达到40144亩,平均每年种植面积在15000亩左右。1976年以后,采取了以销定产,合理布局,择优安排的原则,生产面积基本稳定。1965—1985年生产面积统计表
  单位:亩
  第二节生产基地
  建国前,荷泽地区药材栽培品种很少,只有荷泽市栽培牡丹、芍药、木瓜,面积比较集中。郓城县陈坡乡,有种荆芥的习惯;巨野县种有少量红花。二丑、瓜篓、苏子、薄荷多系零星种植。
  自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中药材生产问题的指示》,就地生产,就地供应的方针。1958年荷泽中心药材公司开始建立生产专业班子,培训技术力量,安排土地,组织种苗,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中药林生产品种由少到多,面积由小到大,逐步发屡起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易种的、收益大时就多种,难种的、收益小的就不种,计划不平衡的现象,致使生地、白芍、红花、丹参等品种大上大下,盲目种植。
  1970年开始,本着生长年限长和生长年限短相结合,收益大和收益小的相结合,难种的和易种的相结合和紧缺品种大量安排生产,平衡品种限量生产,余量品种停止安排的三原则,县厘之间合理分工,形成了新的生产布局。荷泽市以丹皮、白芍、桔梗为重点;定陶县以生地、牛子为重点;单县以半夏、附子、山药为重点;鄄城县以山药、天花粉为重点;郓城县以黄芪、红花、荆芥为重点;巨野县以红花、怀牛膝、丹参为重点;成武县以枸杞、麦冬为重点;曹县以附子、麦冬为重点;梁山县以川茸、党参为重点;东明县以枸杞、草决明为重点。对重点品种产品交站实行“三定”(定生产面积,定收购数量,定交站任务),从此达到了县县有重点,有基地。
  第三节专业队种药
  实行专业队种药是多年来经验的总结,从1958年至1960年,这三年当中是属于发动阶段,群众对种药没有认识,一把种子撒全县、生产人员不便管理,产量低,收益小。1960年至1965年,自贯彻党的“以农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生产队为解决花钱问题,种药的积极性提高,丹皮、白芍、生地、红花等品种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增长。1966年至1970年,生产脱离了计划轨道。1970年,开始调整生产布局,签订产、购合同,实行专业队种药。按照①领导重视;②土质适合;③有水利条件,有专人管理;④按计划生产;⑤按合同交售的五项标准组织专业队。1973年,全区建立专业种药队129个,有技术人员300多人。1974年专业队有268个,人员671人,种药面积5219亩。1975年,专业队284个,人员646人,种药面积5491亩。1976年专业队发展到1554个,人员2132人,面积24747亩。1977年,专业队基本稳定,克服了过去那种大上大下的局面。
  1979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种药形式也由专业队改为专业户,重点户种药。至1982年,全区有种药“重点户”
  3150个,种药“专业户”126个。1983年后,根据医药市场的变化,一些紧俏商品的生产均由“专业户” “重点户”来承担。
  种药队通过种植药材,改变了农业生产面貌。定陶县城关田楼大队;荷泽县的小留大队,吕庄大队;鄄城县引马乡窦庄大队,以前都是由吃粮靠统销,生产靠贷款,花钱靠救济的三靠队,经过种药均由穷变富,一跃成为该县多种经营的典型。单县城关单六大队冯桥村冯宪忠,全家种药,成为当地有名的万元户。通过种药支持了农业生产,据1973年统计,129个种药队,对农业投资48万元,其中购柴油机115部,大牲畜120头,化肥、氨水280吨。拖拉机2部、播种机2部、电机10部、农电配套3万元。
  第四节引种试种
  为了搞好药材的引种试种,掌握某个品种的生长习性,总结经验,便于推广,同时作为培训生产人员的实习场地。于1958年,各县药材公司都建立了药材培植场。后因当地政府组织土地还家,对经营不好的药圃,土地归还生产队。经过筛选,至1964年保留了荷泽药圃、曹县药圃、单县药圃、郓城药圃共有面积90亩,都配有技术人员和老药工进行管理,药圃的主要任务;一是引种试种新品种;二是进行高产试验。药圃一般试种品种有40余种,郓城药圃品种达60余种。荷泽药圃山茱萸试验突破了育苗关,取得了显著成果,1985年山茱萸面积发展到92亩,年收购量300公斤。单县药圃引种附子和半夏野生变家种试验成功,为大面积生产提供了种苗和技术。
  引种试种的开展是以药圃为基地,选择有条件的种药队,同步进行,从1985年始,先后引种试种成功的品种有附子、防风、白术、川芎、生地、百合、黄芪、黄苓、党参、沙参、丹参、太子参、紫苑、杜仲、玄参、黄柏、山药、南星、元胡、川牛膝、桔梗、怀牛膝、牛子、沙苑子、故子、山茱萸、枸杞、银花、菊花、冬花、凤丹、亳芍、麦冬、平贝、浙贝、伊贝、川木瓜、知母、连翘、射干、川楝子、除虫菊、草决明等43种。其中投入大面积生产的有凤丹、亳芍、生地、附子、麦冬、山药、枸杞、牛子、桔梗、怀牛膝、丹参、玄参、菊花、草决明等14种,形成了生产基地。
  因自然条件限制,引种的人参、三七、栀子、马斗苓、细辛、泽泻、云木香,未获成功,射干、冬花因产量过低而绝产,酸枣因管理不善,有种无收。
  天花粉野生变家种1974年鄄城县药材公司取得大田种植单产干货600公斤的成果后,每年种植面积500亩,1977年不再安排生产。第五节生产管理
  一、建立组织:
  1958年,荷泽中心药材公司,为抓好中药林生产,建立了生产科,各县药材公司成立了生产股,专门从事生产技术指导,生产人员的配备也逐步加强,1980年全区有生产人员118人。自1962年开始采取站包县、县包片,实行包种、包管理、包收购的“三包”办法,做到土地、种苗、技术“三落实”。地区公司不断组纟只各县去外地参观学习,并多次举办生产人员技术培训班,以提高生产人员的素质。
  二、计划管理:
  实行计划生产,自1961年开始,药材计划都纳入当地农业生产计划统一安排,计划幅度在10%上下,生产基本稳定。
  1966年后,红花、丹皮、白芍、丹参、生地、产大于销,供过于求,一直延续到1976年。1978年采取了 “以需定产、择优安排”的原则,调整生产布局,对县公司实行定品种,定面积,定产量“三定”办法,生产、收购,产需趋向平衡。
  三、重点扶持:
  为发展生产,对紧缺品种给予扶持。1963年至1965年三次发放丹皮、白芍予购定金30万元。从1973年对枸杞、玄胡、蔓京子、半夏、平贝、花粉和养猪积肥8个项目的扶持费共77650元。1977年,对药材生产奖售化肥,1977年至1979年每年奖售标准化肥800吨。1980年至1985年每年奖售标准化肥520吨。自1980年开始,将奖售改为换购。四、抓点带面:
  1962年,地区公司推广了定陶县黄店公社前陈大队牛庄14队种植生地的高产经验,使定陶县生地面积,1963年达到3000亩。1969年成武县药材公司,为了搞好枸杞的剪枝,并在城关公社长桥大队进行试点,逐步解决了枸杞剪枝、管理和防治黑果病的经验,使全县杞果产量1973年达5.8万公斤。地区公司为了加强生产的管理,自1973年至1980年13年中,毎年在秋季都组织一次全区生产大检查,年终进行评比。
  第六节野生药材采集
  1955年,荷泽药材批发站为有计划的指导群众采集野生药材,编写了《野生药林采集手册》,收录了72种,每种都注有别名、规格、采集方法。1957年受灾后,把采集野生药材作为生产救灾的措施之一。1960年后,根据商业部、卫生部、全国供销总社大力开展“小秋收”活动的指示,药材部门都根据库存情况,排出需要的品种,宣传发动采集,1965年采集5.4万公斤,1975年采集量为70万公斤,1977年采集量达102万公斤。东明县药材公司发动群众采集香附即达48万公斤,曾受到省药材公司的表彰。
  历年采集的品种有薤白、花粉、香附、仙人头、茅根、地黄根、半夏、藕节、葛根、鸡冠花、月季花、玫瑰花、槐米、蒲黄、桑叶、艾叶、地肤子、亭苈子、车前子、桃仁、甜瓜子、杏仁、蒺藜、蛇床子、兔丝子、篓仁、苍耳子、冬瓜子、瓜篓、胡麻子、槐花、蜂房、蜂蜡、丝瓜络、瓜蒂、柏子、槐角、干石榴、芫蔚子、桃奴、冬瓜皮、地骨皮、陈皮、篓皮、萹蓄、青蒿、茵陈、小蓟、大蓟、公英、佩兰、坤草、远志、薄荷、透骨草、地丁、泽兰、茜草、车前草.地龙、水蛭、僵蚕、蜂蜜、狗鞭、鸡内金、刺猬皮、獾油、鳖甲、土元、蝉蜕、胎盘、蝎子、凤凰衣、蛇蜕、牛胆汁、羊胆汁、猪胆汁、芒硝、芡实、桑白皮、樁根皮、苦楝皮、石榴皮共83种。
  采集的方法:一是利用广播、广告、集市宣传,把采集品种的名称、规格、价格、采集方法,教给群众,以免采错、采假;二是发动学校学生,结合勤工俭学采集。对限量品种,药材部门采取先仃采后仃收的方法,以维护群众利益。
  第七节中药科研
  1964年,荷泽药材分公司建立科研组织,科研人员只蒋立昶一人,1969年科研人员增至4人,1978年科研室以蒋立昶、毛文岳为主,人员增至11人,其中大中专毕业生5人,先后取得了六项成果。
  一、生地科研成果:
  1969年一1970年研究课题是:“丰产栽培,选育良种”。采用“窝瓜下蛋”繁殖法,推广棵选育苗,提纯复壮。
  1973年一1979年采用地膜催芽育秧和有性杂交育种法,筛选出76一19号新品种。
  1978年,进行“地黄组织培养育种”,采用花粉培养,胚珠试管授精,茎尖培养等植物组织培养法取得成果。1981年12月国家医药局委托山东省医药局,对“茎尖培养获得无病毒性植株,试管授精,花粉育株”三项成果进行了鉴定。1982年获省科委科研成果三等奖。
  1981年后,将这项技术应用于大田生产,经4年实验,茎尖16号等新品系较“金状元”增产2-3倍,亩产鲜货达3-5千公斤。1985年10月31日,通过国家医药局技术鉴定,认为在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和应用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选育岀的茎尖16号新品系应用于大田生产,在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方面属国内首创,1986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半夏野生变家种成功:
  半夏科研始于1969年,单县药材公司用野生半夏种于药圃获得成功,采取了培土促进珠芽生长的方法,提高产量。1971年巨野县药材公司采集野生半夏12公斤,作人工培植,也荻得成功。为探索半夏的生长规律,提高产量,1972年组成了半夏科研协作小组,经过实验掌握了半夏品种及其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取得了亩产鲜半夏1812公斤的成果。1974年重点解决半夏品种及其生物实验和倒苗问题,经过实践确定“桃叶型半夏” 植株高,叶片大,光合作用强,须根粗而长,叶柄先在土中横生,长第一代珠芽后,再生出地面的特性,产量狡高,为优良品种,1976年发展到1187亩,1977年种植1525亩,收购商品4.6万公斤,1973年省药材公司曾在单县召开现场会,1979年9月半夏科研成果曾在“全省科技成果展员会”上展出,1985年,荷泽药材科研室开始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法繁殖种苗。二、麦冬引种试种成功:
  引种麦冬于1956年开始,有曹县,成武县等5个县公司,栽培面积达150亩,因缺乏管理技术而失败。
  1972年、成武、曹县、郓城、荷泽4个县,引种湖北襄樊麦冬46亩、单产仅25公斤。
  1974年,于成武县初步取得了麦冬生物学特性的观察和丰产栽培技术的实验,1975年扩大到7个科研点,经过四年的实验,筛选出适应当地条件的品种一一湖北襄樊麦冬及栽培管理技术。1977年3月省药材公司在成武县召开了全省麦冬引种试种现场会。1980年全区生产面积达450亩,提供商品3万公斤。1986年经省医药总公司验收,1987年获省医药总公司三等科技成果奖。
  四、山茱萸试种成功:
  1967年,荷泽药圃从河南省巩县购进山茱萸种子20公斤,经过种子处理,1968年出苗突破了育苗关,并总结了育苗、移栽、定植、剪枝等栽培技术,试种112棵,1971年开始结果,1975年产干货31公斤,试种成功后推广大田种植,1976年面积达92亩。1977年3月省药材公司对引种成果进行检查,认为“山茱萸在平原地区家种成功,为我省首次”,1981年获省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二等奖。
  五、牡丹繁殖方法的研究:
  为加速牡丹的发展,解决繁殖方法和高产措施。1964年建立了牡丹科研组,并在荷洋县牡丹产区洪庙大队建立了5亩牡丹样板田。经过年生产观察,较系统的硏究了牡丹嫁接、扦描、压条、种子繁殖等方法。为引种凤凰山牡丹提供了采种、种子处理、育苗移栽的栽培技术,促进了牡丹的发展。1970年总结了生产经验与科研成果,写成了《牡丹栽培》手册。
  六、枸杞黑果病的防治:
  荷泽为解决盐碱地种药、东明、成武两个县药材公司,种植枸杞达3000亩,1969年枸杞发生黑果病,产量降低,有的绝产,1973年在中国医科院药物研究所的具体指导下,确认此病害为枸杞炭疽病,是一种真菌病害,经两年的观察试验,对病害传播方式、流行规律、发病因子,进行详细的调查。总结出了一套综合防治措施。此成果在成武县推广后,减轻了病害,单产较1972年提高2-3倍,1974年较1972年多收商品58786公斤,增值35万元。
  该项目荷泽药材站是协作单位。
  第八节:主要品种介绍
  牡丹
  牡丹别名木芍药,富贵花。为毛莨科植物,属多年生落叶小灌木,根皮加工后入药,有清热、凉血、活血、散淤等功效,治热入血分,发斑惊病、吐血、蚯血、妇女闭经、癥瘟痈疮等症。
  荷泽牡丹,国色天香,以品种多,花色全,花大色艳著称,且大田栽培,素有“牡丹乡”之称。丹皮为地道药材之一。
  荷译牡丹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八百五十年前南宋时期,即闻名于世。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所著《牡丹续谱》中说:“牡丹今河南惟许州,山东惟曹州最盛”。后因黄河为患,濒于绝迹。
  据世代传说,曹州居民多系明洪武三年移民而来,定居后育花理果,牡丹又得复苏。《曹南牡丹谱》载称:“至明而曹南牡丹甲于海内” °《亳州牡丹史》载:“金玉交辉”(品种名)此曹州所出为第一品。《五杂》记有“曹州一士人家,牡丹有种40亩者”。
  《赵楼牡丹谱》序中说:“明嘉靖初年(距今四百六十余年)荷泽县赵楼村赵帮瑞,见北京极乐寺有好牡丹,购来数种,相继繁殖”。又载:“万历年间赵楼村赵瑞波,出外经商,用特产木瓜、耿饼换来牡丹10余种”。至明代牡丹花色已达340种。
  至清,荷泽牡丹盛极一时,当地豪绅以圃为园,有“桑篱园” “凝香园”、“绮园”、“古今园”等,园户种花如种黍粟,花色最多时达381种,面积有500亩。清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曾有"曹州牡丹甲齐鲁”的记述。道光年间赵楼村赵玉田著《桑篱园牡丹谱》中记述了150个品种。光绪六年《荷泽县志》记载:“每当仲春花发,出城迤东,连阡接陌,艳若蒸霞,每年秋后土人拥载之,南赴闽粤,北走京师,至则原值以归。”
  荷泽牡丹发展也几经兴衰,1855年(清咸丰五年)和1933年(国民党统治时期)黄河两次决口,牡丹几乎全被淹毁,1938年日军入侵荷泽后,生产受到严重摧残,牡丹存者,已寥寥无几。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牡丹的发展,多方支持,很快恢复了生产,至1965年在田面积达550亩,品种112种,1982年经政府拨款,建起了 “曹州牡丹园”,牡丹面积已扩大到3000多亩,品种300多个,并培育出新品种80多个,每年向外地售花棵40000多株。
  荷泽牡丹系分根繁殖,发展缓慢。为解决丹皮的供应,于1965年至1966年两年共引进安徽省凤凰山牡丹老档14300公斤,培育种字田。凤丹具有投资少、产量高的特点,1965年种植面积118亩,至1975年发展到在田面积2462亩,因丹皮供过于求,从1975年压缩生产面积,每年保留300亩。收购量1965年收5819公斤,1975年收购450914公斤,1975年后按生产合同收购,1978年收购19.3万公斤,1979年为保留牡丹基地生产,每年只安排荷泽市产区2.5万公斤的收购任务。1956-1985年牡丹种植收吃统计表
  单位:亩、公斤
  62荷泽牡丹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牡丹喜温和气候,耐干旱,抗旱力强,怕涝洼积水。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沙质壤土为宜,盐碱涝洼地不宜种植。选好地后,亩施底肥万斤,深耕1.5尺后,休闲待种。
  2.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有三种:一是分株;二是嫁接;三是种子育苗。荷泽牡丹主要以分株为主,即在秋分至寒露之间刨收牡丹时,将大中根剪下,留部分小根,从根茎处掰开,一棵可分三至四棵,每棵留2—3个芽子作种苗。嫁接是用牡丹枝条作接穗,用芍药根作贴木,将牡丹枝条下部削成三角形,在芍药根顶部用刀劈开,将接穗夹紧,用麻绑好,栽种即可。种子育苗是大暑时采收种子,白露前后播种。
  3.栽种:
  在整好的地内,按株行距各2尺刨坑,深浅依苗大小而定,一般深1.5尺,坑上下8寸见方,栽时一手拿苗放入坑中,一手将根四散分开,填土至一半时,将苗往上提,轻轻摇动,使其与土密结,然后用棒捣实,栽种深度以芽头低于地面为宜。栽后将上部枝条埋入土中,以保护越冬。
  4.管理:
  追肥除草,栽后第一、二年开春后中耕锄草,第二年春、秋两季追施大粪或豆饼(忌施猪肥),整枝拿芽,从第三年度起于清明前后芽子长到1寸左右时扒土,留4一5个健壮的芽,其余从根部削去,封冻前要摘叶防病,封土越冬,防止人畜践踏。
  5.收获:
  牡丹一般4一5年在秋分后收刨,在植株周围深刨2尺,将根刨出去净泥土,剪下大中根,加工药材,将五花头处分开,带有侧根,作为栽种之用。
  凤丹栽培技术
  1.整地育苗:
  凤丹系用种子繁殖,种植3年的牡丹即接种,立秋成熟后采收,至白露前后在整好的地内,做成5-6寸高,一尺半宽的小高畦,按行距三寸,开一寸深沟,将种子撒于沟内,覆土稍加镇压,再附成小垄,第二年春旱时在高畦间的沟内浇水,使水向畦内渗透,畦内保持无杂草即可,第二年春即可出圃移栽。
  2.栽种:
  在整好的大田里,行距1.5尺,株距8寸刨坑,小苗每坑两棵,大苗一棵。栽种方法及管理,除不整枝拿芽外,其它管理方法均同荷泽牡丹。
  3.丹皮加工:
  荷泽牡丹与凤丹收获后,将剪下的根用玻璃片刮去外皮,抽去木心为“粉丹皮”。只抽木心不刮皮者为“黑丹皮”。加工晒干即可药用。以肉厚、条粗长、无木心,断面粉白色,粉性足,香气浓者为佳。芍药
  芍药别名白芍,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加工后入药,有养血、平肝敛阴、收汗、缓中、止痛等功效。治胸腹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四肢挛急、阴虚发热、妇女月经不调、崩漏等症。
  荷泽芍药栽培历史,清《古今园书集成》有“曹县特产芍药,远自三代,见于诗,近被牡丹夺席”的记载。据荷泽县赵楼村老药农讲:“牡丹、芍药同时发展而来,明洪武年间就有记载,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白芍为荷泽地道药材之一。
  荷泽苟药是复瓣花,结子少,仅采用分株法繁殖,发展缓慢。
  1958年前,每年仅扩种40—50亩,产量在1万公斤左右。为发展生产,1958年由曹县、鄄城、荷泽等县从安徽省亳县引进
  “亳芍”,全区栽种120亩,为1956年和1957年两年栽种面积的1.3倍,以后每年都引进部分)至1962年栽种面积达310亩,除荷泽老产区外,曹县、郓城、单县、巨野、鄄城、定陶、成武等县开始建立了新产区。1963年开始把芍药列入科研项目,至1966年种植面积达1000亩,在田留存面积已达5000亩,收购量增到15.7万公斤,为1960年收购量的10倍。
  1967年芍药盲目发展,1968年计划种植2800亩,实种5000亩。1969年计划1600亩,实种9000亩。从1970年开始采取措施,停止安排生产。但1970年至1973年三年中农民自发种植达4361亩,在田面积1.6万亩,社会存量达400多万公斤。1975年经商业部拨款一次性收购348万公斤。1956—1985年白芍种植收购统计表
  单位:亩、公斤芍药栽培技术
  芍药喜气候温和,耐寒、耐旱、怕涝、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土层深厚,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优。
  1.整地:
  选好地后,每亩施底肥万斤,深翻1.5尺,整平耙细待种。
  2.栽种:
  分种子育苗和芽头繁殖两种。种子育苗同于牡丹育苗。在“秋分”前后,按行距1.5尺,株距1尺开穴,每穴放一株,芽头向上,覆土镇压,然后再培土3—4寸高,以防风防冻。
  3.管理:
  第二年春,除去培土,松土保埔,有草即除,涝时排水,“霜降”清除地上枝叶,培土越冬。第二年“清明”前后将枝株周围扒4寸深,露出根部,去掉须根,晾晒4-5天,再将土培平,随即追肥,秋春季均要追肥,有花即摘除,以免消耗肥力。病害有根腐病,要采取综合性轮作选种等措施。叶斑病,可用波尔多液喷洒。虫害有蛴螬,可用毒饵诱杀。
  4.加工:
  生长四年后,于“秋分”时即可刨收,根按粗细分开放开水锅中煮5-10分钟,以内无白心呈冰𥻗时捞出,刮去外皮,晒干,以质坚实,表面光滑,色黄白,断面白色,粉性足者为佳。地黄
  地黄别名生地。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块茎加工后入药。”生地黄有润燥,凉血止血的功效;熟地黄能滋阴补肾,补血调经之效用。治血虚、眩晕、心悸失眠、盗汗、遗精等症。
  菏泽地区所产地黄,在1956年以前均为野生,药用称"地黄根”遍地皆产,因系野生产量低质量差。为解决供应,于1957年开始由河南省“怀庆”、“温县”等地引进。30年来,地黄生产经历了三上两下的反复,成为菏泽地区的主要产品之一。各县均有种植,定陶县、成武县是地黄的主要产区。
  自1957年开始引种,因对生地的生长规律掌握不准,购进的种苗多系串地龙,连续三年基本上是有种无收。自1963年定陶县药材公司久开始引种,在黄店公社前陈大队牛庄14队,引种成功,并取得了高产经验,至1967年全区生产面积达10496亩。提供商品43.4万公斤。因生地生长期短,产量高,1968年开始压缩生产面积。1976年回升面积达3434亩,1978年又岀现生产高潮,面积达5000亩,收购45.5万公斤。
  1978年本着自产自销原则安排生产。1956-1985年地黄种植收购统计表
  单位:亩、公斤地黄栽培技术
  地黄喜光照充足,通风良好的环境。耐寒,以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优,宜轮作,不可重茬,地四周不宜种高杆作物。
  1.整地施肥:
  每亩施肥5000—10000公斤,深耕1尺,做成1.5尺宽,5寸高的小高垄或3尺宽的高畦,畦两边为排水沟。
  2.栽种:
  主要用地下茎繁殖,在“清明”与“谷雨”间栽种。将育苗刨' 出,选靠芦头近的根茎,折成1寸左右长的段,毎段要有2-3个芽眼.按行距8寸,株距6寸,创1寸深的穴,将种根平放在穴内,每穴1株,培土镇压,上再培土2寸高的土堆”亩用种根30至50公斤。
  3.田间管理:
  地黄栽后,只能浅锄,以免伤根,土壤保持湿润,在“芒种” 时要摘除花蕾。地黄病害有叶斑病,枯萎病,前者可喷洒波尔多液或50%代森锌,后者发现可清除掉,以防蔓延。虫害以天旱时红蜘蛛为害严重,可用敌敌畏1500倍液或乐果乳剂1500倍液喷洒。
  4.选种育苗:
  选种是地黄的增产关键,地黄品种多,以“金状元”、“小黑英”、“四支毛”为好。-金状元:叶片肥大,椭园形,叶面凸凹不平,边缘有锯齿,根茎肥大,产量高。
  小黑英:棵株小,叶片窄长,呈黑绿色,根茎园形色黄,体个较小,抗病抗涝,可密植。
  四支毛:叶片与金状元相似,但叶片表面平正,背面呈紫色,产量次于金状元。
  育苗:于“大暑”后“立秋”前,选健壮的优良品种,去掉芦头及下部细根,选用小手指粗细的中上部根茎,折成1寸小段,晾1-2天使断面愈合,然后在整好的畦内按行距4寸,株距2寸栽种,加强管理,于第二年“清明”前后刨出作种栽用。
  5.收获加工:
  于“寒露”至“霜降”前后,清除地上茎,将地下块茎刨出,按大小分开加工,上烘炕烘干,至生地全身发硬,内不焦枯,以身干,块大,质重,断面紫黑色,具油润者为佳,
  半夏
  半夏别名老鹳眼,老鸦芋头,麻芋头,天落星,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块茎加工后入药,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等功效,治痰饮咳喘,胸院痞胀,恶心呕吐,痰厥不语,风痰眩晕等症,外用消痈肿。
  荷泽地区野生半夏分布较广,历史悠久,郓城县所产为“鄄半夏”,也叫“猴头半夏”;单县产的叫“防城半夏”;成武县产的叫“鲍头半夏”;菏泽县产的叫“雷泽半夏”;曹县产的叫“榆林半夏"・明成化年间(1465年)郓城县汉石桥乡侣楼村侣钟,曾官居户部尚书,曾将半夏做为贡品,随得名为“郓半夏”,因状似猴头,又名“猴头半夏”。
  《单县县志》记载;“防城寺在防城堡,明万历47年建”,距今已500余年。防城寺周围半夏丛生遍地,大如等养,曾做为贡品,并远销营口、大连、山西、河北一带。
  由此可见,菏泽地区产半夏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为开发当地资源,1965年单县药材公司开始在药圃进行野生变家种的试验,1969年取得成功,并大面积栽培。1972年巨野县药材公司又试种成功,从此半夏生产开始起步。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完善,产量逐年增加,面积逐年扩大,,1972年种植135亩,.收购1250公斤,至1976年种植面积发展到1187亩,为1972年面积的8.7倍,收购14380公斤,为1972年收购量的11.5倍,1977年收购量达46117公斤。
  1979年以后,因种植半夏投资大,收入低,刨收脱皮困难.生产面积和收购量连年下降,又因水半夏投入市场,价格下降,影响社队收入,1981年面积仅有7亩,1984年开始恢复生产。1956—1985年半夏种植收购统计表
  单位:亩、公斤半夏栽培技术
  半夏喜温和潮湿气候和荫蔽环境,抗寒,不耐旱,系浅根作物。根深不越半尺,以肥沃灌溉方便的沙质土壤为优。
  1.整地施肥:
  春天解冻后,整成3尺宽的平畦,施足底肥,加施豆饼100斤,捣细撒于畦面,浅锄耙平,种前浇水,待土稍松散时再下种。
  2.栽种:
  用块茎繁殖,选当年收获的直径4市分左右的块茎作种用。过大过小的和老母都不能用。在“春分”至“清明”之间,按行距8寸,开2寸宽的浅沟,每畦平开三沟,深1寸,沟底要平,株距1寸,交叉放入沟内,每沟放两行,茎头向上,覆土搂平,稍加镇压,每亩用种100公斤左右。
  3.田间管理:
  栽后天旱浇水,以保全苗,出苗后锄草要浅锄,“小满”以后为株芽生长旺期,不可缺水,半夏喜大肥,株芽需在土内生长,因此,念肥培土是一项关键措施,第一次在6月初增施圈粪和化肥5公斤,撒于畦内,接着按行培土,盖住株芽使其生长。第二次在长出第二代株芽时,用同样方法施肥培土,长出花穗即除去,以免消耗养分。
  防治病虫害,有叶斑病,由财虫传染,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并
  用石灰消毒,要注意排除积水,以防块茎腐烂。害虫有蜘蛛、地老虎,用毒饵诱杀,蚜虫可用乐果喷洒。
  种苗的贮藏:在收刨时选叶片肥厚,叶柄粗大,须根粗壮的植株块茎,直径在4市分左右的作种。在室外向阳处刨2尺深的坑,铺以细沙,上放1寸厚的种芽,再覆细沙,铺到3—4层,上层覆半尺的沙土,以保越冬。
  4.收获加工:
  于“秋分”前后,半夏叶片发黄时收刨,收刨时随刨随拣,将鲜块茎放在筐内或麻袋中,放入水中搓去外皮,至洁白为止,或用半夏脱皮机脱皮,做到随收随加工,然后晒干或烘干。以个大,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
  山药
  山药为薯筋科,多年生缠绕草本。块茎加工后入药。有补脾胃,益肺肾的功效,治脾虚腹泻,肺虚咳嗽,糖尿病,小便频数,遗精,白带等症。各县皆产,以单县,鄄城县为主产区,是荷泽地区主要产品之一。
  群众种植山药供作食用,历史很长,品种有明兰子,大鹅脖'*铁山药,大稀毛等,生长细而长,产量很低。为满足药用需要,从当地品种中选了 “铁山药”为药用品种栽培,于1970年又从河南省温县引进“肿脖温”新品种,当年种植337亩,至1978年发展到3295亩,收购量29万公斤,成为省内山药生产基地,1978年,1979年两年每年供应外贸出口25万公斤,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因外贸出口数量不稳定,1980年按药用需要安排生产。1956—1985年山药种植收购统计表
  单位:亩、公斤山药栽培技术
  山药喜温暖气候,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为优。
  1.选地整地:
  冬季在选好的地内,按1.5尺宽定畦子,在畦中间挖8寸宽,2-3尺深的沟,将土翻在沟外面使土质风化,第二年开冻后,每亩施圈肥5000公斤,捣细与土质混合,填平沟,向沟内放水,待水渗透,地面干松时,再把沟填平,使土壤上层疏松,下坚实。
  2.栽种:
  山药是芦头繁殖,在收刨时,选茎短粗壮无病害的咀子,作种栽用,在已整好的畦内,开两寸深的沟,在沟当中,按株距4寸,斜着平放一个山药咀子,用手向下压,然后,覆土2寸,稍加镇压。
  3.田间管理:
  山药不耐旱,又怕涝。.因此,浇水要适时,不旱不浇,苗出土后第一次浇水要少,保持湿润,利于生长,及时中耕,山药喜大肥,以多施基肥为主,在苗高7-8寸时,可追施圈肥2000公斤,加豆饼150公斤,拌匀在根旁开沟施入。在植株旁搭架(用高粱桔或树枝),一畦插两行,每4根上端扎在一起,顶部横放1根接连起来,使茎顺杆爬架,伏夭中午阵雨后,要浇井水降温,遇旱要浇透水。
  山药主要有黑斑病,炭疽病为害,可用波尔多液或代森锌喷洒。蛴螬伤害根部,可用毒谷或春季施氨水杀之。
  4.收获加工:
  “霜降”前后即可收刨,挖出根茎取下芦头,洗去泥土,放清水中泡2—4小时,用竹刀刮去外皮,放入熏炕内用硫磺熏10-12小时,至根茎变软,内部汁液渗出时再晒,晒时不要翻动,至外皮稍干硬时,闷2天再晒,直至干透,以表面苍白色,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足者为佳。
  5.种栽贮藏:
  将山药咀掰下后,选健壮无病害,脖子短粗,芽头饱满的作种栽,放在日光下晒3-4天,使芦头水分蒸发,伤口愈合后放入窖内保存,来年作种用。
  红花
  红花别名草红花,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花冠干燥后供药用。有活血散淤,通经等功效。治闭经,经痛,恶露不行,腹部肿块,跌打损伤等症,为菏泽地区主要产品之一,各县皆产,巨野县是主产区。
  在1950年以前,菏泽地区仅在巨野县董官屯乡的甘庄、黄庄,一带有少量种植,1958年开始大面积种植,播种面积4千亩,收购量1.2万公斤。1959年鄄城县、郓城县药材公司红花试验田,取得了单产23公斤的成绩。1971年全区发展到6020亩,收购10万公斤,商品出现余量,1972年压缩了面积,从1975年生产回升,至1979年播种15000亩,收购33万公斤,1980年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1981年后,每年安排1万亩左右。1956—1985年红花种植收购统计表
  单位:亩、公斤红花栽培技术
  红花对气候,土壤要求不严,以排水良好、肥沃的沙质地最适宜,淤地也可种植,涝洼积水地不宜种植。
  1.选地整地:
  选好地块后,深耕7-8寸,打成3尺宽平畦,亩施圈肥4千一5千公斤,撒于畦内,浅刨搂平,地干旱应先浇水,待表土稍干时即可播种。
  2.播种:
  种子繁殖,每亩用种量2-2.5公斤,在“秋分”前后播种,在整好的畦内按行距1.5尺,开1.5寸深的沟,将种子撒于沟内,覆土1寸,压实即可。
  3.田间管理:
  播种以后,幼苗长出5—6个叶时,天旱浇水,封冻前浇一次封冻水,上覆一层厩肥,保护小苗越冬。第二年春,解冻后,清理畦面,苗高2—4寸时间苗,隔3—4寸留一株,苗高5-6寸时要定苗,隔一株去一株,按株距6—8寸去弱留强,定苗后每亩施尿素10—15公斤,紧接浇水,在生出花蕾时,再施一次速效肥为好,保持土地疏松,无杂草,雨后排水,以防受害。
  4.防治病虫害:
  炭疽病,黑斑病,轮纹病,发病前可用等量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每7天喷一次,连续2—3次。害虫主要有财虫,在幼苗1尺左右时发生,红蜘蛛天旱时较易发生,防治方法,可喷洒40%的乐果乳剂或50%的马拉硫磷150倍液。5.收获加工:
  在夏至前后,即可收获,于早上采摘为好,采时注意采净。采收以后,十余日种子即成熟,将全株刨下、晒干、打下种子,一般1斤红花出10斤种子,红花籽含油量在20%以上,油可供人食用,饼可做肥料。红花采收后,摊在席上放通风透光处凉干。不可暴晒,暴晒后色淡,气味挥发,影响质量。以花色红、鲜艳、无枝叶,质柔润者为佳。
  木瓜
  木瓜别名光皮木瓜、木李,为蔷薇科落叶小灌木,戚熟的果实供药用。有袪湿、舒筋和胃等功能。
  菏泽木瓜以个大,色金黄,香气浓郁而著称,是菏泽的名特产。
  菏泽栽培木瓜历史悠久,据《荷泽县志》记载:“木瓜培植于明朝中期,发展于清朝末年”栽培历史最早的木瓜行,以菏泽市牡丹乡赵楼村东南毛洼的大木瓜行为最著名,系明朝中季培植的,占地8亩,共108棵,树身大的已合抱,相传有500年历史,于1938年后,全部毁于日本侵略军之手。
  建国后,木瓜有了很大发展,现菏泽县栽培木瓜的有赵楼、王梨庄、洪庙、郝庄、李集、芦堀堆、周花园、张庄、张集、邓庄、何楼、洪湾、杨庄、梅庙、岳楼、张花园、于洼等20多个村庄。芦堀堆种的木瓜亦系明代培植,树干高6、7尺或丈余。
  木瓜品种有:胜花子、豆青瓜、狮子头、细脖子和香木瓜5种。以胜花子香气最浓,且有朱砂斑点,曾做为贡品进于封建帝王。其他品种亦作为观赏而远销京津一带。
  木瓜栽培技术
  木瓜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大田培植以向阳、土质肥沃、排灌方便的土地为优。涝洼、盐碱地均不宜栽种,是庭院、街道绿化观赏植物。
  1.繁殖方法:
  荷泽木瓜多采用分株和种子育苗的方法。
  分株是在初春或冬季封冻前,选择老树根四周生长的2尺左右长的枝条,自根部刨出带须根移栽。
  种子育苗是在10月下旬,取成熟的鲜木瓜种子,稍干外皮后播种,秋冬播种生苗率高。在整好的畦内,开1寸深的沟,按株距2-3寸下种,复土压实,于第二年“谷雨”前后出苗,二年出圃。
  2.栽种:
  分株和种子育苗移栽,多在初春或秋后进行,按行距5尺,株距4尺,刨坑栽种,栽后浇水保境,移栽后二、三年即可结果。
  3.管理:
  经常清除杂草,冬季根部培土越冬,早春剪枝,将老枝、过密枝剪去,留健壮枝条,密度适中,中空外园,以利通风,透光。
  4.虫害:
  主要有告丁虫(俗称钻皮虫)为害,可喷洒40%的乐果乳剂1000至1500倍液,每周洒一次,连续2—3次。介壳虫 (俗称树虱子),可用50%的敌敌畏乳剂600到1000倍液喷洒。
  5.收获:
  于秋季10月间果实呈青黄色时,摘收为宜。将鲜木瓜放开水锅中烫10分钟捞出,切成瓣状晒干即可药用。
  香附
  香附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块茎,为多年生草本,根茎呈纺锤形,有时弯曲,有理气解郁,止痛调经的功效。各县皆产,为荷泽地区地道药材之一。曹县一带所产谓之“土香附”,以东明县香附蕴藏量较多,历史悠久,东明古曾属卫国,故名“卫香附”,具有个大,色棕褐、质坚实,香气浓等特点,品质较佳。春、秋冬季均可采收,挖取根茎,燎去须毛,去净泥土,晒干即为"光香附”。全区蕴藏量约60万公斤,在建国前东明县产的香附均加工成香附米,销往安徽省亳州,河南省禹州等地。后因市场需要改为光香附。1964年因东明受灾,安排了收购计划,经过发动,收购量增加,1977年最高收购量达48万公斤。
   蝉蜕
  蝉蜕为蝉科昆虫黑蚱,羽化后的蜕壳,全形象蝉而中空,体轻易碎。有散风热,宣肺定痉的功效。全区皆产,以沿黄鄄城、郓城、菏泽、梁山产量最多,年产量约在10万公斤左右。第三章:加工炮制
  第一节:生药加工
  生药加工是中药林生产中最后一道环节,1957年以前,当地生产品种零星分散,牡丹、白芍菏泽是以供观赏为主,原棵出售,剪下之根作为一种副产品,加工药用。自1958年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品种不断增加,加工任务越来越大,1958年至1963年之间,因群众加工缺乏技术和设备,各县药材公司均收购鲜货,自己加工。1963年以后,因生产面积大,即转向指导具有条件的种药队加工,生产人员通过技术传授,逐步使种药队掌握了加工技术,生药加工这道环节,由种药队来承担。
  一、生地加工:
  收获后的地黄,去掉老母和块茎上的细脖子,按大中小分开,分别上烘炕烘干。
  烘炕的建造,按产品的数量而定,在空闲屋内靠屋角,垒1.3米高,1米宽,3米长的方框,在高1米处,横木棍,上铺秫秸箔或铁丝篦,’在前墙的基部中间留一小门、两边各建炉一个,火炉建于地下,炉口位置在前墙三分之一处,上留20公分宽,20公分高的火门,墙内火门上横置一坯,使火能向后散发,防止烘焦。
  烘炕建好后,将地黄上在秫秸箔上,10—20公分厚,点火生炉,第一炕于点火的第二天开始,毎天翻一次,将干货随时拣出,上部再上新货,这样循环直至加工完。刚下炕的生地外皮土褐色,内呈棕色,待其反油后,内则呈紫黑色。
  熟地加工:传统的加工方法,在蒸熟地时,内装少量黑豆,并加入黄酒,现在加工手续已简化,加工厂现在是垒一大锅灶,灶上围大锅垒一园墙,约一米高,锅内放一铁篦,下加水,篦上放清洗过的生地,至满为止,复盖严密,火烧3天3夜,锅内随时加水,蒸至外皮黑色,内乌黑亮,具有甜味和香气,即为熟地。
  二、附子加工:
  曹县、单县自引种附子成功后,开始大面积栽培,对于加工成习惯用的“黑顺片”逐步摸出了经验,先将鲜块根洗净,盛入缸内,用30度卤水浸泡5天(每50公斤鲜附子用卤水20公斤,加清水6公斤"浸没为止,浸泡后的水叫“老水”),将块根捞入锅内、加上老水,另加25公斤30度卤水,浸没块根,点火煮沸,开锅后再煮10分钟,煮透块根后,捞出放入清水缸中浸泡一夜,纵向切片,厚约1.5市分,切后放清水中泡3—4天,每天换清水一次,待缸内无白沫和稍有麻味时,捞出放蒸笼上蒸6—7小时,到附片上有油发亮后取出,摊席上曝晒,晒至附片上呈黄褐色或灰褐色,干透即为“黑顺片”每4公斤鲜附子,可加工1公斤干货。
  三、枸杞加工:
  枸杞于1961年由成武县、东明县开始引种成功,面积达3000多亩,最高年产量达5万公斤,因面积大,产量集中,均采用烘干法加工。
  -枸杞果期长,从“芒种”到“夏至”采摘的称春果,"大暑”前后采摘的称伏果。秋分以后采摘的称秋果。采果要轻摘、轻拿、轻放、放入容器内不可翻动。
  加工用具有烘盘,制成长4尺,宽2尺,长方形木框中夹一层苇席的盘子,烘房在房内可建回龙炕或用带烟筒的铁煤炉,每间烘房在离地3-5尺高的墙上交叉开两个气眼,房顶开一个天窗,以排湿气,房内四周可支成多层木架,以放晒盘。
  将摘下的果轻轻放入烘盘,单果散开,先在室外晾一天,使果皮稍有收缩,再放入烘房支架上,开始室内温度在40至45度,烘24至36小时后,温度提高到45度至50度,烘36至48小时,此时果实呈现收缩纹,体积渐小,再将温度提到50至55度,24小时后支架上层烘盘先干,取下后再将盛鲜果烘盘放下层,这样循环加工,以色鲜红、味甜、肉厚者为佳。
  第二节:饮片加工
  中药的饮片加工,建国前私营中药店铺均沿用旧制谓之“遵古炮炙”,药铡、药碾、药锅、捣筒等均为必备工具。对饮片的炮制渐趋规范,全部过程系手工操作,药铺的声誉也以加工精细,饮片质优为条件,也是店铺互相竞争的手段。
  郓城县丁庄“义和永”药店,饮片加工严格,精工炮制,“杏仁”粒粒去尖去皮,“连翘”个'个去心,“枇杷叶”刷毛,刀工切制要求甚严,炮制依法。
  菏泽县“和太公”药店,从饮片加工着手,从质量上求生存,这个店切制“槟榔”每个要切120刀左右,切好的片子可以吹起来。成武县“中和堂”、曹县的“万和堂"、单县的“天源堂”等店铺,都是前店后厂,大都是店员学徒切药炮制,也有的专门请刀工切药。先采用净选,浸润,切片,然后针对药物性能,采用蒸、煮、炒、炙、烫、煨、爆、焙、煅等法炮制,这种传统炮制方法一直延续至今,为中药零售门市所应用。
  1949年,荷泽医药总社建立后,即成立了切药组,共5人。1955年菏泽药材批发站成立,从私营从业人员中抽调具有加工技术的10人,进行切药,当时均系手工操作,药材站批发供应基本做到了不卖个子货。
  1956年,各县药材公司先后建立,都设有药材加工组加工饮片。将进的个子货加工后,供应给医疗单位,而零售门市和医疗单位则承担炮炙的任务。
  曹县药材公司,一直都很注意饮片加工质量,严把泡、切、晒三关;泡前按药材大小分别挑拣,加以泡煮浸润;切药时按粗细药分别加工,每加工一种先选出样品,按照切制,按照检查质量,务求达到饮片均匀,色泽鲜艳;晒药时,勤翻勤拣,晒干,晒透。
  1964年9月,山东省卫生厅药政工作现场会在曹县召开,会议中曹县药公司介绍了药材加工炮制的经验。1965年4月,卫生部药政局孟谦局长和药检所秦所长,来曹县视察药政工作时指出:
  ”曹县饮片质量,不次于全国饮片试点的湖北省潜江县”。
  1981年以后,炮制加工提上了议事日程,每年都有地区卫生局,药检所,地区医院,医药公司联合检查。1985年医药公司设置了质检科,并组织现场实习,操作评比等活动。1985年曹县药材公司,在山东省医药系统饮片加工评比中获第三各.一、工艺设备
  中药材饮片加工,一直是手工操作,生产工艺落后,效率不
  高。于1964年药材分公司加工组购置一部旧切烟机,开始用机械切制饮片,1965年菏泽药材分公司器械保管员毕艾生,自行设计,自制模具,研制一台转盘式切药机,用于切制饮片,提高工效6倍。1967年他又试制成功三级变速三刀轮式多能切药机,工效提髙10倍。各县药材公司也相继购置了切药机,磨刀机等设备。至1982年全区拥有中药加工机械20台,其中剁刀式切药机10台,转盘式切药机9台,刨药机1台,年加工能力达57万公斤,损耗率为7—8%。
  随着加工任务的增加,机械设备不断更新,1985年共有加工机械32台,加工人员59名,年加工能力达68万公斤。加工质量在六十年代手工操作时,规格有薄片、厚片、斜片、园片、丝、块等,自实行机械加工后片型只有一种顶头片。对切制难度较大的药材如槟榔、半夏等仍采用手工切制。
  二、核算
  从1949年始,至1970年止,中药加工人员都是正式职工、干部。加工组的设备,厂房,能源消耗,人员工资均由药材公司统一开支,未做单独核算,所加工品种,由仓库提货后经过加工,填写加工单,由中药库核算成本。
  1970年建站后,加工任务增大,采取外加工方式,使用药材站加工设备,由代加工单位出劳力,按加工成品毎公斤付给3分的加工费,在加工程序上由储运科按品种制定标准及合理损耗,填 写加工单,按验收单由财务付给加工费。
  1 9 8 0年,菏泽药材站为安排待业青年,组建了菏泽市劳动 服务公司菏泽药材站青年药材加工厂,并配备了有技术职称的厂 长,实行单独核算,每人月平均工资3 3元。1 9 8 4年有人员 1 7名,机械5台,年加工品种1 0 0余种,均为容易加工的根茎 类药材,加工量达1 8万公斤,每公斤加公费4分,收益7 2 0 0 元,1 9 8 5年加工量为2 1万公斤,加工费提为4. 5分,收益 9 4 5 0元,加工人员工资除聘请的一名技术人员月工盗80元 外,其他工人工作三年以上者,月工资5 0元,1-3年者月工资 4 2元,一年以下者为3 5元。每月按任务完成情况发1 0 — 1 5 元奖金。
  各县药材公司加工组,对加工大宗品种实行计件工资制,多劳 多得,对零星的,量小的品种实行日工资制。
  附马前子炮制方法:
  马前子的炮制方法。一般需水泡,绿豆煮,刮毛,砂烫或刮毛 后切片等方法。鄄城县药材公司通过实践,改用砂烫法,方法简 便,而又能保证药效,其方法是:
  先取干净细砂,放锅内加热,将砂子炒至轻松(热度在1 5 0 ~1 7 0度左右),将净马前子倒入锅内,随即用铁铲不停的搅拌 和翻动,当将马前子烫至外表鼓起,茸毛变为焦黄色或部分炭化 后,由白色变为棕黄色,并可听到锅内爆烈响声时,先取数粒砸 开,如内面均出现鼓泡,有焦香气味溢出时,即全部取出,筛去砂 子,待冷备用。菏泽芍药
  菏泽牡丹
  猴头半夏
  荷泽木瓜山药
  红花
  地黄
  香附蝉蛻
  手工切药
  机械切药
  “地黄组织培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章与奖状。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医药志

《菏泽地区医药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实事求是的记述荷泽地区医药事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力求能服务当代,惠及后世。本志上限起于1368年(明洪武元年),下止于1985年底,个 别资料适当上溯或下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