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042
颗粒名称: 第一篇 概述
分类号: K291.52
页数: 4
页码: 1-4
摘要: 菏泽地区属华北平原,总面积12951平方公里,平原占总面积的97%,有低山残丘、湖泊河流,气候温和,光照充足,为各种植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耕作区。荷泽市培植牡丹、芍药在南宋时期即有记载,发展于明嘉靖年间而盛于清,素有“牡丹乡”之称。
关键词: 概述 医药志

内容

菏泽地区属华北平原,总面积12951平方公里,平原占总面积的97%,有低山残丘、湖泊河流,气候温和,光照充足,为各种植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耕作区。荷泽市培植牡丹、芍药在南宋时期即有记载,发展于明嘉靖年间而盛于清,素有“牡丹乡”之称。郓城县产猴头半夏,在明成化年间即为贡品,以“郓半夏”而闻名于世“据1985年药源普查,全区共有各种药材303种,分属112科,总蕴藏量为1080万公斤。
  相传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纪夏商之际,有莘人(现曹县莘塚集人)伊尹即发明了《汤液》。据1977年巨野县红土山西汉墓出土文物考证,在西汉武帝时期,即有了制药丸的工具和工艺。医药事业历经沧桑,明朝以后私营医药业逐步形成。自明嘉靖十五年,有江西人在荷泽县开设“积善堂”行医售药,江西及河北省武安药商随后进入荷泽市场。
  1840年鸦片战争后,伴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一些国家的传教士进入中国,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德国天主教在单县以慈善为名开设“慈仁堂”,並在各县先后办起了教会诊所。1905年(清光绪三十年),由石兰瀑经营的"华西药房" 在荷泽县开业,从此西药进入荷泽市场。
  1938年,日本侵略军入侵荷泽,全区人民遭到空前浩劫,医药事业也遭到严重摧残,荷泽县“济东药店”全部毀于炮火;成武县“中和堂”被迫停业;郓城县“义和永药店”被洗劫一空,大小药店濒临绝境。1945年以后,由于国民党挑起内战,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私营药业又遭厄运。
  1948年,荷泽地区解放。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的疾苦,在党的“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指引下,私营医药业得到新生,新的私营店铺和诊所应运而生,1950年城乡发展到1200余家。1955年党和政府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区有428户店铺,过渡到国营企业,其余农村个体户为卫生部门所接收。
  1949年9月,荷泽医药总社成立,国营经济占据市场,领导市场。自1954年在荷泽医药总社的基础上建立中国医药公司荷泽支公司,1955年建立荷泽药材批发站,1956年机构下伸,相继成立各县医药、药材公司,形成了专业化经营的局面。三十年来,医药机构虽几经变动,隶属关系几度更改,国营医药事业发展壮大,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看病难、买药难的状况。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了1958年的“共产风”,“浮夸风”和1966年后“文革”十年动乱的干扰破坏,还是获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经济体制改革,医药企业改为省直属企业,实现人、财、物、产、购、销垂直领导。
  1984年,荷泽医药公司建立,公司下属三个站,三个厂,九个县公司,工商企业统为一体,标志着荷泽医药系统的形成,医药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中药材生产建国前只有牡丹、芍药、木瓜、紫苏、荆芥等少数品种,由群众自由种植。国营企业建立后,成立了生产组织,专抓生产、培植药源,生产品种发展到63个,平均每年安排1.5万亩左右。1956年一1985年共收购药材216种(其中家种63种,野生药材153种),数量达3373万公斤,投放资金9129万元。
  医药商业纯销售大幅度的增长,1957年为511.9万元,1985年为4462万元,为1957年的8.7倍。经营品种4526种(其中中药材656种,中成药541种,西药1007种,器械化学2322种)。
  荷泽地区医药工业基础薄弱,建厂时间晚。1958年各县办起了小型加工厂后,随着形势的发展而被淘汰,1960年荷泽中心药材公司组建了荷泽制药厂,因质量差,效益低,于1964年下马,其修理车间改为荷泽医疗器械修配厂。至1971年荷泽制药厂、东明制药厂相继建立,填补了荷泽医药工业的空白。
  1985年生产品种99个,年产值615万元。系统外3个药厂,年产值为154万元。
  医药科研也有新的成果。工业科研取得了四项成果,中药科研取得了六项成果。“地黄组织培养育种”,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经营管理上接受了1962年“三清”(清帐目,清资金,清商品物资),1978年“清仓查库”和十年动乱计划失调的教训,改章建制,加强企业管理,对医药商业进行了 “企业整顿”,工业进行了 “工业普查”、管理水平有着显著提高,扭转了1970年至1980年的十年亏损局面,至1981年转为盈利,1985年医药商业创利润316万元。组织建设得到巩固和发展,职工队伍和知识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1958年全区职工人数336人,至1985年达1706人,为1958年的5倍,其中:大专毕业的45人,中专毕业的86人,占总人数的7.4%。有主管中药师,中药技师、药师等技术职称的共计152人,占总人数的8.6%,改变了七十年代医药职工文化低,技术水平差的落后状态。
  荷泽地区曾多次发生灾情、疫情,医药系统积极支援救灾,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尽力做好救灾药械的供应,并积极参加对传染病、地方病的普查和防治,现天花、霍乱、黑热病已绝迹,疟疾也已基本消灭。
  荷泽地区医药事业,肩负着繁荣经济和保障人民健康的双重使命,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区人民在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医药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必将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医药志

《菏泽地区医药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实事求是的记述荷泽地区医药事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力求能服务当代,惠及后世。本志上限起于1368年(明洪武元年),下止于1985年底,个 别资料适当上溯或下延。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