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水产品保鲜、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水产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01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水产品保鲜、加工
分类号: S985
页数: 3
页码: 185-187
摘要: 70年代初期,梁山县水产部门在大安山、金山、堂子、二道坡四处建蓄冰库四个,年蓄冰量450吨,保鲜能力500吨。但由于基础薄弱,保鲜技术水平较低,渔货腐烂变质现象时有发生。80年代冷库保鲜得到发展:1982年单县镇建小型水产品保鲜冷库一座,1985年梁山县水产供销公司建50吨冷库一座,1986〜1990年,菏泽地区水产供销公司、菏泽市畜牧渔业局、东明县水产公司、鄄城水产公司又各建成50吨水产品冷库,单县水产局建成100吨水产品冷库,有效地防止了渔货腐烂变质,提高了经济效益。没有专门水产品冷库的曹县、定陶县、巨野县、郓城县、成武县,其渔货多借助于外部门冷库保鲜。国营水产商店及个体渔货经销户等小量的水产品保鲜方法有二:一是购置冰柜保鲜;二是塑料布包裹渔货,覆以棉被置阴凉处保鲜,然此法储存期较短。
关键词: 水产保鲜 水产加工

内容

一、水产品保鲜
  70年代初期,梁山县水产部门在大安山、金山、堂子、二道坡四处建蓄冰库四个,年蓄冰量450吨,保鲜能力500吨。但由于基础薄弱,保鲜技术水平较低,渔货腐烂变质现象时有发生。80年代冷库保鲜得到发展:1982年单县镇建小型水产品保鲜冷库一座,1985年梁山县水产供销公司建50吨冷库一座,1986〜1990年,菏泽地区水产供销公司、菏泽市畜牧渔业局、东明县水产公司、鄄城水产公司又各建成50吨水产品冷库,单县水产局建成100吨水产品冷库,有效地防止了渔货腐烂变质,提高了经济效益。没有专门水产品冷库的曹县、定陶县、巨野县、郓城县、成武县,其渔货多借助于外部门冷库保鲜。国营水产商店及个体渔货经销户等小量的水产品保鲜方法有二:一是购置冰柜保鲜;二是塑料布包裹渔货,覆以棉被置阴凉处保鲜,然此法储存期较短。
  二、水产品加工
  (一)鱼类加工
  1.干制品
  建国前,境内渔(农)民即有将鱼加工成干制品的习惯,以利贮藏和远销。建国以后,1956〜1970年梁山水产供销部门每年加工量100余吨,1970年后加工量减少;渔民自行加工量,一般年份为
  50〜175吨。
  干制品有淡干、盐干两种。加工方法主要是靠晒干和风干。晒干,是利用阳光和风将鱼的水分蒸发到规定的标准;风干,是不经日晒,放在阴凉处靠风吹干。盐干鱼的加工过程是刀割、盐渍、晒干等,淡干鱼则少盐渍一道工序。用于加工盐干鱼的设施有水泥池、鱼缸等。加工的主要品种,50〜60年代主要是刀鲚,产品质量高,销路广。70〜80年代,加工品种多为低等杂鱼,质量下降。销路受限。
  2.腌制品
  鱼类腌制,历史悠久,建国后,1959年全区腌制量为542.5公斤,1960年后一般腌制量3〜4吨。
  腌制方法,常用拌盐法。就是将鲜鱼和一定比例的盐混合拌匀,置入缸内密封。用盐量视鱼的品种而异,一般每100公斤鱼,用盐15〜20公斤。大鱼盐渍,须剖腹去脏,并适当提高用盐率和延长腌制时期等。
  3.酱制品
  1960年梁山县黄花园将鱼类加工成鱼酱、鱼酱油、鱼油出售,收到了一定效益,1961年后由于各种原因,未能继续生产。
  4.罐头制品
  1960年曹县食品公司设有加工罐头车间,有10马力冷冻机一部,日产罐头2吨。1962年太行堤水库放水"食品公司收鱼几万斤,加工成鱼罐头” 。1963年后,鱼罐头生产时断时续。
  5.糟制品
  各县都有制作者,60年代后期,定陶县城关鱼种场即将本加工成糟鱼出售,提高了经济效益.1990年调査,仅菏泽城内糟场的鲜鱼制鱼类出售者即有10户之多。
  (二)螺类加工
  60〜70年代,湖区渔民将活鲜田螺,用石磨破碎,用筛子在水中漂洗除去杂质,加工为田螺肉出口,一般年加工量20〜50
  吨,80年代加工量减少。
  (三)水生植物加工
  1.藕粉生产
  1964年巨野等县部分渔(农)民以藕为原料生产藕粉.方法是:将藕粉碎,再经水浸、过滤、沉淀、凉晒等工序后而成。
  2.苇蒲加工
  苇蒲加工历史悠久,1884年《曹县志•卷四》即有所载。把苇加工成苇席,将蒲编成蒲包、蒲扇、蒲苫等.1964年定陶县仅此一项即实现产值1.3万元.70〜80年代,全区从事苇蒲加工者有300〜700人,年利润40〜80万元。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产志

《菏泽地区水产志》

《菏泽地区水产志》下限止于1990年。分为渔业环境、水产资源、水产捕捞、水产养殖、水产保鲜、渔政管理、渔业区划、水产行政机构与职工队伍等内容。

阅读

相关机构

曹县食品公司
相关机构
梁山县水产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曹县
相关地名
定陶县
相关地名
巨野县
相关地名
郓城县成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