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水生植物种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水产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014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水生植物种植
分类号: TS972.123.8
页数: 5
页码: 174-178
摘要: 建国前,菏泽地区即有种植,建国后60年代其种植即较为普遍,许多群众在坑塘、田地里以平栽、斜插或拉藕秧的方法进行种植,70年代后,其种植甚为普遍,1979年,全区种植面积3.5万亩,1990年达5.2万亩。
关键词: 水生植物 种植

内容

建国前,菏泽地区水生植物种植就已普遍,建国后得到进一步发展。1958年全区种植面积6万亩,1962年超过10万亩。1965年发展到17.6万亩,1974年面积最大,达25.8874万亩。1985年全区19.53万亩水生植物,总产量124310吨,平均单产637公斤。1990年全区水生植物面积18.3万亩,总产量153000吨,平均单产836公斤。
  一、莲藕种植
  建国前,菏泽地区即有种植,建国后60年代其种植即较为普遍,许多群众在坑塘、田地里以平栽、斜插或拉藕秧的方法进行种植,70年代后,其种植甚为普遍,1979年,全区种植面积3.5万亩,1990年达5.2万亩。
  生产水平:坑藕一般亩产500〜1000公斤,池藕多在1500~2000公斤。1964年东明县城关公社雷庄大队第三生产队0.9亩池
  表4一35 菏泽地区水生植物种植面积、产量统计
  藕产藕3150公斤,其主要生产技术是:
  (1)槌好池、踩好池,保证不漏水.该队所修池一般0.1〜0.2亩,深1.00米,池底池边均用胶泥泥好,并反复用木槌槌实,槌好后即将细松土混合肥料均匀填洒入池内,厚70厘米,接着灌水踩池,将泥土踩匀踩透如浆糊为止。(2)一次施足底肥,一般每分池施大粪干10余筐(每筐约50公斤左右)或用豆饼50公斤左右。(3)适时下种,下好种,下足种.该队一般在"清明”前后即把池槌好踩好,一过"清明”即行下种,选清正无病疵的藕作
  藕种,每分池下10〜15公斤.在种植方法上,最外围的藕种距边67厘米多,藕秧全部向池心,中间种的藕种,藕秧相对交叉,这样便于藕迅速引满池和不易窜入池边土内。(4)注意控制水位,经常除草,适时转藕芽.下藕种后的一个月内,经常保持3.3厘米多深的水,藕叶长出后,水加深到6.7〜10.0厘米,逐步加到16.7厘米多深,一直保持到"秋分”,中间发现水浅,即行添水.发现杂草及时清除。农历6月间,即着手转藕芽工作,一般每隔2天,即下池检查一次,沿着池边摸到有藕秧部向外长的,即轻轻扒出来,慢慢将其转入向内,重新埋入泥中,一直坚持到7月中旬,以防止跑藕,增加产量。
  二、苇蒲种植
  建国前即有人工种植。建国后苇蒲生产受到重视,故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生产水平逐步得到提高。1958年全区苇蒲种植面积26324亩,1959年58942亩,1985年有10余万亩,1990年达到13多万亩。
  单产水平:苇子一般为500〜1300公斤,蒲为400〜500公斤。种植方法:60年代普遍种植方法是:
  (1)松土正地种植前将地耕翻一遍,深度20厘米,有的结合耕地施些有机肥。
  (2)种植种植时期:为立春到立秋间,以麦收前后种植为好。种植方法主要有:分墩移栽;撒蒲捧、苇缨;压插苇杆和埋苇根、插蒲苗等。
  分墩移栽;一般在清明至立夏间进行,有的也在伏天。清明后,苗高33〜67厘米时即分墩拔苗进行移栽,栽深17厘米,顶芽露出水面,每亩栽1000株以下.伏天移栽苇、蒲的方法:苇子是挖新发的根芽或挖原发的短毛苇,从地面上3〜7厘米处截取,栽到坑塘、沟壕的坡沿上或村头的洼中,同时间隔几株留出一个浇水窝。蒲子移新发根芽或成珠,成珠亦从地面3〜7厘米处截取,只留根部,如苇一样栽法。撒蒲捧、撒苇缨布种:60年代育先在成武、定陶实行,后逐步推广到全区。方法是先将上一年备好的成熟蒲捧、苇缨(立秋后留下的)从穗上脱下撕破绒毛,做细,放入湿泥土中拌合均匀,做成松土或小泥丸,均匀地撒在浅水塘中或沼泽地上,几天后即出苗,让其自然生长。
  压插苇杆,一般在伏季阴雨连绵时进行。
  插苇杆:将生长茂密的家苇,从根部贴着地皮同最下一节用镰刀割下,随即以45°的倾度插入有水的塘泥中16.7〜23.3厘米,每亩水面插200余株。此法用于水深1.0〜1.7米的水塘。
  压苇杆:即将用上法割下的苇子,横放于开沟中,埋深6.7厘米左右,留出苇尖部分,每节可生根发芽.一般亩压60〜80株,此法用于17厘米以下的浅水处。生长稀疏的苇田,利用连阴天,将部分苇子从根部压倒,按上法埋入原地泥土中,亦起同样效果。
  70〜80年代群众基本上还是采取这些方法种植。
  三、茡荠种植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巨野县种植较多,其中巨野下官屯公社种植茡荠经验较为丰富,每亩最低产量1吨,一般产量1.5吨,最高产量2吨。他们的主要栽培技术为:
  (1)修池:选择田池,捶实池堰、池底。池堰捶好后覆上一层0.7厘米厚的干土,防止晒烈。池底捶好后,上16厘米左右的松土,施上基肥,一般亩施猪厩肥1.25吨,注上3.3厘米的深水,用耙趟透耙匀,直到没有坷垃为止,再过两天左右,使泥土沉淀落实后,进行下种和插秧。
  (2)播种:方法有二,一是先育苗后移栽,育苗在谷雨前后,下种不过深,以土盖严即可,苗长16〜33厘米高时进行分墩移栽,春地少需种麦茬时,便到立夏后再育苗,麦收后分墩移栽,株距50厘米,行距50厘米。此种方法便于管理、省水、省劳力,又腾出麦茬种植.二是直接播种法,把茡荠种直接下到整好的池子里,株、行距均在50厘米左右,适宜在0.1〜0.2亩地的小
  面积种植。
  (3)管理与收获:茡荠播种后经常保持3.3〜13.2厘米水深,开始水浅,以后逐步加深。每隔20天晾池1〜2天(不使底表面干裂)后再灌水,一直到秋分前后停止灌水晾池,使茡荠老成半个月后即行收获,收获期从寒露一直延长到第二年的清明节。留种的茡荠一般都在清明前后收获,边收获边播种。
  70〜80年代除巨野县外,其他县(市)亦有少量种植。
  四、芡实种植
  相传梁山湖区的芡实,是鼓上蚤时迁从交趾国净水湖偷来的种子,由宋江妻王氏带领头领们的家眷种植而生长繁殖下来的.建国后,50年代及1977年梁山县从南方引进芡种,在东平湖区播种。另外内地亦有少量种植,其单产水平一般50〜100公斤。
  (1)种植季节:4月中上旬。
  (2)种植方法:点播或摧芽点播,一般株距2米,行距3米。
  (3)用种量:每穴用种4〜5粒,亩用种量1.5公斤。
  (4)管理:①除草、间苗、定苗;②施肥,对细瘦发黄的荧苗,可用人畜粪或N、P化肥掺和拌干河泥,做成泥团料,深施苗周的土壤中。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产志

《菏泽地区水产志》

《菏泽地区水产志》下限止于1990年。分为渔业环境、水产资源、水产捕捞、水产养殖、水产保鲜、渔政管理、渔业区划、水产行政机构与职工队伍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