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鱼类养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水产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01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鱼类养殖
分类号: S962.9
页数: 49
页码: 123-171
摘要: 古时,境内人们把从天然水域中捕来的小鱼,投入封闭的塘内,任其生长,但因品种不理想,有的生长缓慢,有的肉味低劣,有的吞食其他鱼类,故收获甚微.后在生产实践中慢慢发现,鲤鱼不仅肉味好,生长快,而且还能在塘中产卵、孵化繁殖下一代.再就是荷泽一带距黄河甚近,易搞到怀子鲤鱼,于是,便出现了单一品种的养鲤业,春秋末期,即有范蠡于陶定养鲤经商,在他的带动下,当地人们亦养殖起来.东汉以后,因战乱、水患,养鲤业较为萧条,唐时,鲤鱼为放生对象,故养鲤者更为寥落.清时,菏泽地区虽"水族繁夥”然无"陂塘种鱼”者。 建国后,养殖业遂得以恢复和发展,1956年即有梁山县于农业社中养殖鲤鱼,菏泽城镇部分居民亦利用城内坑塘养鲤15亩。 1957年后,不仅养鲤业有了大发展,而且引进了新的养殖品种一一家鱼,首先是梁山县自济南引进青鱼、鲢、鳙,1958年又有菏泽军区等单位空运来草鱼、鲢、鳙。1959年水产部门组织了大规模的采运四大家鱼的活动,仅从武汉阳罗镇即购进家鱼苗1000万尾,从此家鱼的养殖在菏泽地区普遍展开。1959〜1964年鲤鱼、家鱼的人工繁殖成功,逐步解决了鱼类苗种来源问题,奠定了水产养殖大发展的基础。70〜80年代,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一是新品种不断引进;二是商品鱼基地的建设;三是新技术不断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四是1978年后渔业生产责任制的实现和多种经济成分养殖的出现,故使菏泽地区水产养殖面积、产量大大增加。1985年全区鱼类养殖面积11.1397万亩,平均单产44.5公斤,池塘单产58.6公斤,1989年鱼类养殖面积发展到12.101万亩,平均单产88公斤,池塘单产112公斤。1990年梁山县划归济宁后,全区鱼类养殖面积仍超过10万亩,平均单产102.7公斤,池塘单产达到128.7公斤。
关键词: 鱼类养殖 养殖技术

内容

一、发展过程
  古时,境内人们把从天然水域中捕来的小鱼,投入封闭的塘内,任其生长,但因品种不理想,有的生长缓慢,有的肉味低劣,有的吞食其他鱼类,故收获甚微.后在生产实践中慢慢发现,鲤鱼不仅肉味好,生长快,而且还能在塘中产卵、孵化繁殖下一代.再就是荷泽一带距黄河甚近,易搞到怀子鲤鱼,于是,便出现了单一品种的养鲤业,春秋末期,即有范蠡于陶定养鲤经商,在他的带动下,当地人们亦养殖起来.东汉以后,因战乱、水患,养鲤业较为萧条,唐时,鲤鱼为放生对象,故养鲤者更为寥落.清时,菏泽地区虽"水族繁夥”然无"陂塘种鱼”者。
  建国后,养殖业遂得以恢复和发展,1956年即有梁山县于农业社中养殖鲤鱼,菏泽城镇部分居民亦利用城内坑塘养鲤15亩。
  1957年后,不仅养鲤业有了大发展,而且引进了新的养殖品种一一家鱼,首先是梁山县自济南引进青鱼、鲢、鳙,1958年又有菏泽军区等单位空运来草鱼、鲢、鳙。1959年水产部门组织了大规模的采运四大家鱼的活动,仅从武汉阳罗镇即购进家鱼苗1000万尾,从此家鱼的养殖在菏泽地区普遍展开。1959〜1964年鲤鱼、家鱼的人工繁殖成功,逐步解决了鱼类苗种来源问题,奠定了水产养殖大发展的基础。70〜80年代,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一是新品种不断引进;二是商品鱼基地的建设;三是新技术不断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四是1978年后渔业生产责任制的实现和多种经济成分养殖的出现,故使菏泽地区水产养殖面积、产量大大增加。1985年全区鱼类养殖面积11.1397万亩,平均单产44.5公斤,池塘单产58.6公斤,1989年鱼类养殖面积发展到12.101万亩,平均单产88公斤,池塘单产112公斤。1990年梁山县划归济宁后,全区鱼类养殖面积仍超过10万亩,平均单产102.7公斤,池塘单产达到128.7公斤。
  二、鱼苗鱼、种生产
  (一)简况
  1957年前,菏泽地区养鱼生产所需苗、种均采捕于湖、河等天然水体。
  1959〜1966年,在解决苗种问题上采取了捕捞、采运、自孵并举的方针:(1)天然苗种的捕捞:1959年,菏泽专区发出向湖、河、库进军,专业捕捞与群众捕捞相结合,长期作业与短期突击相结合,集中围捕与分散采捕相结合的号召,在全区“掀起了一个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的以捕鱼为主的多种水产生产运动高潮"。当年即捕天然鲤鱼苗964万尾,1960年1〜9月捕天然鱼苗4715万尾,鱼种546万尾,1962年后,捕捞量减少,1963年只有10余万尾。(2)四大家鱼采运;逐年内进行了四大家鱼苗种的采运工作.8年共购进四大家鱼苗种22425万尾,然成活率较低,平均只有20〜30%。(3)人工催产孵化:①鲤鱼人工孵
  表4—4 1959〜1974年养殖面积和产量表4—5 1975〜1990年养殖面积产量(分县市)
  化。1959年梁山、曹县鲤鱼人工孵化俱获成功,得苗89万尾,1960年下半年鲤鱼人工孵化扩展到"9县和10余处公社”,至8月底全区共计孵化鲤鱼苗14584万尾。1961〜1966年,孵化量减少,6年只有350万尾。②四大家鱼人工繁殖。1963年曹县淡水养殖试验场突破草鱼人工繁殖关,1964年又突破鲢鱼人工繁殖关,得苗215万尾,培育鱼种12万尾。1967〜1973年成武、梁山青鱼、草鱼、鲢、鳙人工繁殖亦获得成功。7年全区共生产鱼苗近10000万尾,鱼种3000多万尾。
  1974〜1990年全区苗种生产发展较快;
  一是苗种生产量增大:鱼苗1974年为2546万尾,1985年达到8667万尾,1986、1990两年过亿尾。鱼种1974年为702万尾,1985年生产4515万尾,1990年为2970万尾。
  二是鱼种平均规格由原来的5.0〜6.7厘米提高到8.3厘米以上,特别是1981年后,10厘米以上大规格鱼种生产量增多。1981年全区生产10厘米以上的鱼种229万尾,1985年达1223万尾。1989〜1990两年仅生产5寸以上的鱼种即达1149.5万尾。
  三是单产水平得到提高:1974年鱼种亩产只有1.4万尾,198年达2.66万尾。1990年部分坑塘达到3.5〜4.0万尾。
  四是又引进了性状优良的养殖新品种:如:兴国红鲤、散鳞镜鲤、细鳞斜颔鯝、日本白鲫、罗非鱼、建鲤、革胡子鲶等。
  五是社队鱼种生产池面积扩大:1974年483.5亩,1985年达1000余亩。
  4-6 1959-1966年菏泽地区鲤鱼孵化量统计
  4-7 1958-1966年菏泽地区苗种采运量统计表4—8 1974〜1990年鱼苗、鱼种产量(分县市)(二)鱼类孵化
  1.鲤鱼人工孵化
  (1)鲤亲鱼选择:60年代提出雌鱼要在1公斤以上。1965年成武县淡水养殖试验场所选亲鱼一般在0.75〜1.25公斤,最大个体2.25公斤,最小个体400克。70〜80年代所选雌亲鱼多在2龄以上”体重在500克以上,雄鱼略低。
  (2)人工繁殖:开始时间,一般在4月中、上旬,于6月初结束。
  催产方式:60年代至70年代初,一般将雌雄亲鱼混放在产卵池中让其自然产卵。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为达同时产卵之目的,多行人工催产。一般每500克鱼注射鲤、鲫脑垂体2毫克左右,或绒毛膜激素(HCG)2毫克,亦有注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 )者。
  鱼巢:初多用杂草、柳树须根为之,70年代后改以棕榈皮为主。
  池塘孵化:60年代"池塘水深80〜100厘米,选择向阳一边插杆孵化”,"巢在水中的位置以淹没鱼巢为准……”"孵化期间,……水温过低或中午过高,把鱼巢下降至离水面2厘米左右再以箔盖之……” 一般4〜5天即孵出小鲤鱼。70〜80年代,池塘孵化,注意了消毒和调节水质,大风降温时,鱼巢沉至离水面15厘米以下。亩放卵密度一般30〜60万粒。
  室内淋水孵化:将附有鱼卵的鱼巢放在室内孵化架上,人工淋水使之保持湿润,在鱼苗将要孵出前,移入池内孵化。1962年曹县用此法孵化。孵化率达95%以上。
  2.家鱼人工孵化
  (1)亲鱼来源:最初,一是捕自当地的河流、湖泊、水库等天然水体;二是从外地购进。70〜80年代亲鱼多由鱼种场自己培育。
  (2)成熟亲鱼选择:据曹县、成武、梁山三处淡水养殖试
  验场调查,选择亲鱼时"初期采取外部观察和活体取卵检查相结合的方法,中后期主要以外部观察为主,雌鱼主要以腹部松软度来鉴定:鲢鱼后腹部松软,鳟鱼后腹部比较柔软,腹部朝上,抬高尾部,卵巢轮廓稍向前移位;草鱼后腹部塌陷松鳞片稀松,腹部朝上时,见体侧有卵巢下垂轮廓,腹部中间有凹陷形状,且后腹部呈v形,对此种鱼先催产效果较好.雄鱼的选择以精液状况确定,凡是用手挤压生殖孔前3〜4厘米处,有乳白色的精液流出,遇水后能迅速散开者,都可选为生产用鱼。
  (3)催产:催产季节,60年代一般是5月底至7月中旬,70〜80年代提前到5月中旬至6月底。
  催产药物,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多用鲤、鲫鱼脑垂体,亦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1973〜1974年部分鱼种场曾用25%的葡萄糖催熟鲢、草鱼,效果尚佳。1977年开始使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 )。
  催产剂的注射:注射次数,60年代多采取一次注射法,亦有二次注射的。70〜80年代多采用二次注射法,一般行胸鳍基部注射。注射剂量,因具体情况而异.一般水温较低时或亲鱼成熟不太好、已催产多次年龄较大的亲鱼,注射量较大。种类不同,剂量亦各异。
  1973年曹县淡水养殖试验场采取间隔12〜24小时的两次注射法。第一次注射,鲢、鳙鱼雌鱼4〜6个垂体/尾,雄鱼1〜4个垂体/尾;草鱼雌鱼2〜6个垂体/尾,雄鱼1〜3个垂体/尾。第二次注射,鲢、鳙鱼雌鱼,每公斤用HCG1000〜125。国际单位再加2~4个垂体,雄鱼,每公斤用HCG700〜1000国际单位再加1~2个垂体。草鱼雌鱼,每公斤用垂体5〜8个加 HCG5〜8毫克,雄鱼,每公斤用垂体4〜6个,加HCG4〜6毫克。
  1977年后各鱼种生产场一般使用的剂量是:
  第一次注射;每公斤雌鱼用垂体0.5〜1毫克或LRH—A1~2微克,或将二者各取半数混合注射,雄鱼减半。第二次注射;鲢、鳙鱼雌鱼LRH—A10〜15微克,加垂体1〜2毫克,雄鱼减半。草鱼 LRH—A5〜10微克,加脑垂体1〜2毫克或加HCG200〜509国际单位,雄鱼减半。单用时LRH—A10〜30微克,或垂体4〜6毫克,或HCG1000〜1500国际单位。
  (4)孵化设施①孵化缸:用普通水缸改装而成,有进水管、缸、缸罩三部分组成。缸罩截锥形,由尼龙筛绢等做成。区内小型鱼种场用之较多.放卵密度:一般每100公斤水10〜25万粒.②孵化环道:用砖和水泥等建成,有环道、进水系统、过滤沙窗、排水管、收苗池等组成。1965年曹县淡水养殖试验场建起全区第一个环道至1974年全区环道数发展到7个。曹县试验场的2个环道,大环道容积为5立方米,四个喷嘴,喷管内径3厘米,流速调节范围为0.14〜0.18米/秒,小环道容积为4立方米,三个喷嘴,喷管内径6.5厘米,流速调节范围0.23〜0.27米/秒。菏泽地区环道放卵密度一般为70〜80万粒/米3,多者100万以上。
  (三)苗、种培育
  1.苗、种规格划分
  刚孵出的仔鱼叫鱼苗或水花。水花长至2〜3厘米称乌仔。达3厘米以上至商品鱼标准以下的幼鱼均称为鱼种。通常将3〜5厘米的鱼种称夏花.培育到秋季的鱼种为"秋片”。培育到翌春岀塘的鱼种为"春片".1龄鱼种称"仔口鱼种”,2龄鱼种称"老口鱼种”。
  2.培育方式
  (1)池塘培育池塘培育是菏泽地区最主要的培育方式。
  1959〜1965年池塘苗种培育的具体方法是:培育池1〜3亩,水深60〜100厘米.放水前亩施生石灰50~100公斤。以水化开泼之.初注水50厘米,以后逐步加深至1米。鱼苗亩定塘15〜20万尾,一直养到5.0〜6.7厘米,个别养到8.3厘米以上。多行
  单养。饲养管理上:初喂以豆浆,以干大豆计250克/万尾,15天后投以旱草,泼以粪浆(旱草4份、羊粪2份、人粪1份、猪粪3份,混合放到坑内,经1个月发酵后取其汁液)或施用化肥等。
  70〜80年代池塘培育普遍推行逐级培育的方法,且多混养。鱼苗池一般1.5〜3亩,池深1.5-2米。清塘除用生石灰外,尚用漂白粉、氨水等.石灰用量:因塘而异,排水清塘:新塘一般亩施75公斤左右,老塘100〜125公斤,1974年成武淡水养殖试验场曾用到150公斤以上。鱼苗池注水40〜50厘米,乌仔或夏花分塘后池水增到80〜100厘米,鱼种池水灌至1.5米左右。基肥用量:70年代一般亩用牲畜粪200〜400公斤,80年代多在300〜500公斤,别达500〜600公斤。乌仔培育:鱼苗定塘20〜30万尾/亩,1973年成武淡水养殖试验场采取高密度培育法,鱼苗下塘40〜60万尾/亩。夏花培育:乌仔定塘3〜5万尾/亩,个别达10万尾/亩以上。10.0〜13.5厘米鱼种培育:定塘夏花1〜1.5万尾/亩,多则2〜3万尾/亩。
  在饲养管理上:施肥投饵相结合。一些单位做到了投饵"四定”(定质、定量、定时、定位)、"四看”(看季节、水质、天气、鱼情)。1974年成武淡水养殖试验场进行四茬培育,10亩池塘生产出6.7厘米以上的鱼种80万尾。
  (2)网箱培育1979年梁山县于东平湖暂养湾内(避风向阳,水较深,最枯水位1.5米)设立鱼种网箱6个,网箱规格10×5x2立方米,系用0.25/1x3的聚乙烯线加工而成,网目1.4厘米。6个箱实际使用面积260平方米,计0.39亩。网箱上缘绑缚在由毛竹捆扎而成的竹框上,网底缘四周每隔15厘米,绑扎一个铁坠脚。4月27日、7月27日两次共投放4.3〜6.7厘米的花白鲢、草鱼鱼种9.7万尾。不投饵施肥,完全利用天然饵料。至9月初其培育出8.3厘米以上的鱼种6.3万尾,其中10厘米以上的
  1.35万尾。
  (3)成鱼塘套养鱼种60〜70年代采用不多,80年代后此法得以推广,具体做法是:成鱼定塘后,夏季再投放部分乌仔或寸片,秋季出塘或留于塘内翌春用。
  (四)罗非鱼越冬保种
  1982年6月25日〜10月27日菏泽地区罗非鱼越冬温室于菏泽地区水产技术站院内建成,建造面积145平方米,池子4个,规格为5X5X2.5立方米,容水面积100平方米。1985年9月又有菏泽市于朱官屯种猪场建温室一处,建造面积100平方米,池子4个,规格为4X5X2立方米。
  温室四周用砖砌围墙,北墙高出池面1.5米,南墙较低,接近池边,北面墙脚和鱼池间有一走道。室顶呈斜坡式,由槽钢梁,角钢檀及玻璃封合而成。
  地区室:1982年10月29日、11月5日二次入池6.7厘米以上的罗非鱼种9800尾,入池密度为9.5公斤/m2,1983年出池8.3厘米以上的鱼种8426尾,成活率86%.1983年9月28日〜10月3日入室罗非鱼700公斤,1984年5月出池鱼种315公斤,成活率较低。
  荷泽市室:1985年10月23日进池罗非鱼种37.5公斤,规格3.3厘米以上。1986年5月4日出池,成活率75%,最大规格8.3厘米。
  越冬期间主要管理措施是:
  1.保持水温
  越冬池进口安有棉门帘,顶覆有草帘,睛天上午9时起帘透光,下午3〜4时放帘盖之。阴雨天不起帘。水温低于15〜16℃时开始加温,把井水通过锅炉加热以蒸气形式注入池内,水温超过20℃时停止加温。3月份后常通过气窗换气。
  2.合理投饵
  主要喂以麸,适当投喂切碎的鲜嫩菜叶,一般日投喂量为体重的0.5〜1%。
  3.调节水质
  地区室每10〜15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水体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菏泽市室每周换水一次,换水量一般为水体的四分之一 。
  4.防治鱼病
  鱼病预防:漂白粉,泼洒、使池水呈IPpm, 土霉素少许拌饵喂之。
  鱼病治疗:水霉病以孔雀石绿兑水全池遍洒,使池水呈0.15〜0.2ppm,车轮虫以0.7ppm硫酸铜治之。小瓜虫病,曾用漂白粉溶液浸浴病鱼,然效果不佳。
  (五)重点苗、种生产单位
  1.曹县淡水养殖试验场
  1959年曹县于城北关建成县淡水养殖试验场,全场占地面积100余亩,各种水面83.亩1960年扩大为国营曹县综合试繁场,其中试验场经营水面50亩,职工15人,场长廖玉山。1961年试验场场长余存润。1962年试验场经营水面75亩,其中鱼种池27个,水面32亩,职工16人,场长曹连起。60年代中期至1990年试验场一般水面40〜50亩,职工多在20人左右,先后任职的正、副场长有田坤山、王明显、李付国、于俊、孔庆兆、于志亮等。
  生产情况:1959年该场鲤鱼人工孵化成功,技术员孙承云、綦和令,并采运家鱼苗183万尾。1960年自孵鲤鱼苗248万尾。
  表4一9 1959〜1964年曹县淡水养殖试验场家鱼采运量统计采运家鱼苗210万尾,培育成鱼种80万尾。1961年在鲤鱼孵化期间,由于气温突然下降,致使120万受精卵在发眼期全部死亡,生产受到较大影响。1962年改小池孵化为大池一角孵化,并结合室内淋水孵化,使孵化率达95%以上,另外还采运家鱼苗262万尾,运输成活率为48%,培育出夏花鱼种50余万尾。1963年突破草鱼人工繁殖关,得卵2万余粒。1964年又突破鲢鱼人工繁殖关,先后催产白鲢亲鱼18批40组109尾,共产卵367万粒,孵化鱼苗215万尾,实际下塘41万尾,培育鱼种12万尾,并空运购进家鱼苗500万尾,培育鱼种200多万尾。1965年家鱼苗自孵量较大,达799万尾,培育鱼种310万尾。1966年在水源断绝的情况下,开挖大沟,抽地下水生产,仍孵化鱼苗100万尾.1967〜1970年生产基本处于停顿状态。1971〜1978年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鱼苗由1971年的123万尾,到1976年达到930万尾,1978年也有775万尾鱼种年均生产
  表4一10曹县淡水养殖试验场苗种数量统计
  量180万尾。1979〜1990年苗种生产有了较大发展,鱼苗年生产量都在1000万尾以上”其中1985,1986,1988三年都接近4000万尾;鱼种年均生产量380多万尾,其中大规格鱼种占10〜20%.1980年前鱼场年盈利不多,1981〜1990年年盈利1〜5万元。
  2.梁山县淡水养殖试验场
  1958年11月梁山县于后孙庄建立鱼种场,占地500亩,开挖鱼池48个,水面200亩,场长范尚允。后因水源不足及运河下游水受污染不能正常生产,于1962年9月10日宣布下马,时有职工98人。
  1966年5〜10月,由山东省水产局投资6.6万元,在小路口村北1公里处建成梁山县淡水养殖试验场,全场占地116亩,开挖鱼池36个,水面60亩,场房32间,职工18人.1971年4月在周堤口征地97亩,开挖鱼池31个,水面65亩,修建场房12间,职工7人,场长石常丰.1974年周堤口场因引黄入池的干渠被切断及池底渗漏严重,无法正常生产而下马。1983年投资38万元,在小安山隔堤北再建新场,至1985年底建成。至此整个梁山淡水养殖试验共占地325亩,鱼池52个,水面163亩,房屋47间,职工22人,场长冯徳库,成为菏泽地区规模最大的苗种生产基地。
  生产情况:1959年在后孙庄鱼场技术员诸祥芝搞鲤鱼人工孵化成功,培育出鲤鱼苗40万尾,并从湖北运进家鱼苗培育出部分鱼种。1960年鲤鱼人工孵化及鲤、鲫杂交试验俱获成功,全年鱼苗自孵量达到3388万尾,创历史最高水平。1961年鱼苗生产量较少,只有130万尾。1962〜1966年没能够进行人工孵化。1967年在小路口场由技术员刘珩学、束景升进行草鱼、鳙人工催产孵化成功,获苗450万尾。1968年家鱼催产孵化量达到800万尾,孵化鲤鱼150万尾。1969年,成功地进行了黄河鯉鱼与荷包红鲤鱼的杂交试验,孵出杂交鲤鱼苗35万尾。70年代至80年代,相继引进了团头纺、散鳞镜鲤、兴国红鲤、日本白鲫、细鳞斜颌鸳鯝、革胡子鲶等。并获得兴国红鲤与散鳞镜鲤。鲢鱼和鳙鱼杂交试验成功.期间,鱼苗生产量多数年份在1000万尾以上,其中1987年最高达1910万尾。鱼种生产量,1984年以前一般100万尾左右,1985〜1989年年生产量一般400〜500万尾。盈利情况:60〜70年代盈利不大,一般年盈利几千元,部分年份还有亏损,1980〜1990年年盈利1〜5万元。
  表4一11梁山县淡水养殖试验场部分年份鱼苗生产量
  3.成武县淡水养殖试验场
  1959年成武县建立鱼种场,场址分别在青堌集、王堌堆、新冲大河故河道,面积50亩,场长阎保如。1960年鱼种场下马。
  1965年3月成武县于城正北建设成武县淡水养殖试验场,全场占地210亩,各种水面90亩。1966年职工9人,副场长杨金玉。1972年职工18人,场长黎明勇。1980年柳昂然调任场长,副场长燕金良。1983年燕金良升任场长,副场长史厚富,时有职工22人。1989年4月鲍继香任场长。
  生产情况:1962年前主要购进鱼苗,培育鱼种。1965年后转向自繁自育为主。1966年场有亲鱼180组,其中家鱼80组,鲤鱼100组。1967年鲢、鳙鱼人工繁殖获得成功。1968年草鱼人工繁殖顺
  利。1973年引进团头鲂.1974年青鱼、团头鲂繁殖亦获成功。1966〜1973年共生产鱼苗4170万尾,年均520多万尾。1974〜1984年鱼苗年生产量720〜3200万尾,鱼种80〜500万尾。1985年后场内生产责任制完善较好,调动了职工苗种生产积极性。1986、1987年
  表4一12成武县淡水养殖试验场苗种生产数量鱼苗生产均过4000万尾,1988、1989年均达5000万尾.1990年最高为7600万尾,约占全区鱼苗生产量的71.2%。1985〜1990年共生产鱼种3100万尾,年均生产500余万尾。所产苗种主要是满足本县需要,另外,还销往境内其他县市及济宁地区、河南省等地。1973年前,年盈利较少,1973〜1983年年盈利一般0.1〜1万元。1984年总收入13.5万元,盈利2.9万元。1985年总收入达到27万元,盈利超过5万元。1986〜1990年年盈利一般4〜7万元。
  4.菏泽地区淡水养殖试验场
  1959年菏泽专区于菏泽南关征地200.5亩,建成菏泽地区淡水养殖试验场,开挖鱼池62个,水面64亩,其中孵化池6个,水面3亩,产卵池3个,水面4.5亩,培育池27个,水面20.5亩;职工10人,场长耿一山。1962年职工22人,场长屈福安,1963年试验场下马。1973年菏泽地区革命委员会下文,恢复菏泽地区淡水养殖试验场,场长陈明心。1977年正式进行生产。1980〜1982年大部分鱼池得到整修,此后鱼池面积一直保持在40亩左右。1986年田忠允任场长,张跃明任副场长,1988年田忠允调离,张跃朋任场长,何茂修任副场长,1990年10月张跃明调离,李鹏途任第一副场长。
  生产情况:1960年4〜5月,自孵鲤鱼苗50万尾,培育鱼种11万尾,购运家鱼苗1210万尾,培育鱼种325万尾.6月份,因连降大雨,池漫,鱼种逃跑326万尾。1961年购运家鱼苗800万尾,途中死亡720万尾,80万尾鱼苗下塘培育鱼种7万尾,年底收入8674元。1977年后,没有进行鱼类人工繁殖,只是购进鱼苗培育鱼种。1980年,投放夏花3.6万尾,培育鱼种2万尾。1981〜1982年两年购进鲤、家鱼苗38万尾,生产鱼种20万尾,其中10厘米以上的鱼种4万尾。1983〜1985年,共购进水花268万尾,乌仔131.28万尾,春片1万尾,培育鱼种175万尾,年均盈利近2万元.1986〜1990年年培育鱼种70〜100万尾,年均盈利2.5万元。
  5.定陶县城关鱼种场
  1964年建成,场址在定陶城东南,紧临城墙,水面18亩.1982年水面面积发展到49亩,其中培育池19亩,场长张兴让。
  1964〜1967年该场自孵鲤鱼苗和采购家鱼苗培育鱼种100万尾,1968年土法上马,自繁家鱼苗成功,以后每年都进行人工催产孵化.至1980年共生产鱼苗2000万尾,培育鱼种800万尾,其中10厘米以上的大规格鱼种80万尾.自1981年场内实行"几定一奖"生产责任制,调动了职工积极性,止1985年共生产鱼苗1390万尾,培育鱼种450万尾,纯盈利3.5万元。1986〜1990年生产大有起色,年均生产鱼苗590多万尾,培育鱼种100万尾左右,最多年份的1990年鱼苗生产达810万尾,培育鱼种近200万尾。
  4-13定陶县城关鱼种场历年鱼苗生产情况
  (六)鱼苗鱼种价格
  1984年前,鱼苗、鱼种价格一般由省统一规定,地区结合当地情况,参照执行.自1985年省不再作具体规定,各生产单位多根据市场行情机动灵活地销售自己的苗种。
  鱼苗、鱼种价格变化:
  鱼苗价格,变幅不大,一般5〜7元/万尾,最高8元/万尾。
  乌仔价格,1983年前,除个别年份外一般不超过15元/万尾,1983年后,价格普遍升高,价格20〜30元/万尾。
  鱼种价格,就7.0〜8.3厘米规格而言:
  鲤鱼种:1965年前一般100多元/万尾,1966年至70年代初期降至80元/万尾,自1974年后又上升到140〜181元/万尾。
  草、鲢、鳙鱼种:1965年前,一般180〜206元/万尾,1966年后较低,一般150元/万尾左右,最低为100元/万尾,最高为170元/万尾。1983年鱼种价格上升到181〜220元/万尾。
  事4—141960年鲤鱼苗、种价格
  表4—151964年鱼种价格
  表4—161965年鱼苗、鱼种价格
  表4一171967年鱼苗、鱼种价格
  表4一181974年鱼苗、鱼种价格表
  表4一191978年鱼苗、鱼种价格
  (七)苗、种运输
  50年代末至60年代,菏泽地区多在武汉市的阳罗、广济,安徽省的裕溪口、芜湖,湖南省的长沙,上海市的青浦等处采运四大家鱼苗种。70〜80年代苗种的购销运输多限于省、区内较短距离.其运输的主要方式有:
  1.尼龙袋充氧运输
  菏泽地区1961年首次利用尼龙袋充氧运输苗种。1961年后即广泛使用,成为苗种运输的主要方式。此法运输长短距离皆宜,运输密度大,成活率高。1964年曹县淡水养殖试验场以此法自南方空运家鱼,成活率达93%。
  境内常用的尼龙袋规格,一般是长70厘米,宽40厘米,前端留
  表4—2 01983年淡水鱼苗、鱼种价格有刀把形活口,用时,先将其灌注1/3〜1/2的塘水。装鱼量,据曹县、梁山、成武三个淡水养殖试验场调查:在水温20〜25℃时,一般每袋装水花5〜8万尾,多则10万多尾,乌仔0.5〜0.8万尾,多则1万余尾,3.3〜5.0厘米夏花1200〜1500尾.其他规格的鱼种每袋装3.0〜3.5公斤。鱼装完后,将袋内空气挤出,迅速充氧,充氧量以袋膨胀松软为度。充氧后将袋口折叠,以线绳扎结后,再将其放入纸箱或木箱或盛有水的帆布桶内。
  2.帆布桶(篓)及其内衬塑料袋运输以此法运鱼,中途能换水,可长时间运输,车船均可载运。
  帆布桶(篓),一般高1米许,口为方形(或圆形),每桶(篓)可盛水0.5〜0.6立方米,装鱼30〜40公斤,帆布桶(篓)内衬塑料袋运鱼时密度可增至40〜70公斤。
  3.水桶运输
  适于短距离运输,但运鱼量少。水桶肩挑或用自行车或以手推车载运。每担水25〜40公斤一般装鱼苗6〜8万尾,夏花1000~4000尾,10厘米长的鱼种300〜400尾。桶口以沙布包盖或在水面放些水草,以免鱼随水溅出。
  三、成鱼养殖
  (一)养殖品种
  1.鲤
  为1960年前菏泽地区主要养殖对象,随着四大家鱼的引进及其繁殖成功,鲤鱼养殖渐退为次要地位,80年代大多作为播配种类养殖。主要养殖品种有:黄河鲤、散鳞鲤镜、兴国红鲤、鲁鲤3号、建鲤等。
  2.鲫
  一般做为搭配品种与其他鱼混养,在生产中所占比重较小。
  3.草鱼
  1958年由南方引进,为菏泽地区主要养殖品种之一。
  4.鲢
  1957年自南方引进,是境内池塘养殖最多的鱼类,亦是大水面主要放养品种之一。
  5.鳙
  1957年由南方引进,在养殖水体中为主要的搭配品种之一。
  6.团头鲂
  1973年自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引进,部分专业鱼(种)场有养殖,一般农村坑塘养殖者为数不多。
  7.白鲫
  1982年自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引进,是养殖水体中主要搭配品种之一。
  8.尼罗罗非鱼
  1982年由湖北省浦圻县引进,经几年养殖试验,具有良好的生长优势,经济效益明显,只是越冬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二)养殖方式
  1.湖泊养鱼
  建国后,1958年菏泽地区开始湖泊养鱼.1959年护养面积即达5300亩,1964年养殖面积增至7500亩,1966年后,一般年份养殖面积(除东平湖放流面积外)多为1000余亩,其中1972年、1978年面积较大,均为4000亩。养殖单产:最低7.5公斤(1978年),最高80公斤(1977年)。1985年全区养殖面积1160亩,产量65吨,单产56公斤,分别为总养殖面积的1.04%,总养殖产量的1.32%,总养殖单产的126%。
  在养殖方法上,初为护养,进而半精养或精养。放养品种,初期以鲤鱼为主,60年代后转向以家鱼为主。放养规格:小者3.3〜5.0厘米,大者17厘米以上。放养季节在春秋两季,以秋季放养者为多。鱼种来源,购进、自育并举。
  (1)东平湖养鱼1972年10月,东平湖水产生产指挥部购买东平县鱼种场生产的草、鲢、鳙鱼种150万尾,购买梁山
  表4-21全区部分年份湖泊养殖面积和产量
  县小路口场草、鲢、鳙鱼种50万尾,先后投入东平湖中,1973年10月在大安山东北东平湖内下桩,网围起千亩水面,购进家鱼200万尾,放入网圈暂养,翌年汛期解除网圈,放鱼入湖。1974年在大安山老运河口三角水域用石砌坝,围出3000亩水面,定为暂养湾,同年放入家鱼种260万尾,1975年、1976年又向暂养湾投放鱼种600万尾.1977年东平湖旱情严重,暂养湾大部干枯。1984年,梁山县围湖养鱼300亩,起捕成鱼8吨,1985年围养360亩,产量达到25吨,平均单产69.5公斤。
  (2)文亭湖养鱼1958年成武县开始在文亭湖养鱼。1959年文亭湖护养面积5000亩,年底捕获成鱼75吨。1961年投放鱼种20万尾,年末捕出部分成鱼。1962年为解决苗、种不足,进行了
  表4-22文亭湖部分年份养殖面积和产量统计
  鲤鱼人工孵化,获得成功,培育出5.0厘米以上的鱼种18万尾,大部投入文亭湖中.。1964年春于湖内筑一长800米的大堤,隔出水面1200亩,放养鱼种60万尾。1964〜1965年捕成鱼80吨。1966〜1975年,因水源问题,城湖大部干涸,投放中断。1976年成武城关公社于湖浅滩处挖鱼池200亩,进行成鱼精养,初见成效。翌年全湖产鱼80吨。1978年湖泊水面4000亩,养殖产量30吨。1979,1980、1981、1983年,养殖面积1000亩.年平均单产40公斤。1984年后湖区池塘等水面养鱼800亩,1986年养殖产量54吨,1990年达到280吨。(注:自1978年其面积、产量统计在全区总计中的池塘项目中)在养殖方法上,1976年前多行鱼、藕、苇兼作。1976年后发展到专塘育种,大湖放养,进而建造标准池塘,人工投喂,机械増氧,轮捕轮放。
  1964年以前放养品种主要为鲤、鲫鱼及部分家鱼,自1964年
  改以放养家鱼为主。1988〜1990年湖区部分坑塘水面又以建鲤及鲁鲤3号为主。
  (3)坝头湖养鱼郓城坝头湖自1958年开始养鱼60年代部分年份放养过鱼种.1970年后,大部分年份都进行人工放养。1976〜1979年计投放8.7〜10.0厘米鱼种12.02万尾,起捕成鱼4吨,1980年投放10.0厘米以上鱼种3.06万尾,捕获鱼类2吨,1981年投放数量较少,只有0.28万尾,产量0.5吨,1983年产鱼 /.5吨,1986年产鱼1吨,1989年产鱼8吨。
  1970年前主要捕获当地鱼种及购进家鱼种进行养殖。自1970年后多自己培育鱼种,投放湖中养殖。
  放养季节为春末和秋末。放养规格,1970年前一般8.3厘米以下,1970年后放养规格多在8.7厘米以上,较大者15厘米。
  养殖方法:1970年前,人放天养,1970年后为人工投饵、施肥养殖。
  2.水库养鱼
  始于1959年,当年护养面积12025亩,产量124吨,人工放养面积350亩,产量4.8吨。1964年养殖面积为8918亩,此后急剧下降,1965年实养面积只有1100亩。1966〜1970年,水库养鱼时续时断。1971年后得以发展。1976年即达到21645亩,产量65吨。表4—231959〜1974年部分年份水库养殖面积和产量表4—24 1975〜1990年水库养殖面积和产量(分县市)1977年后,养殖面积6000-17506亩,其中1990年全区水库养殖面积8500亩,产量174吨,平均单产20.5公斤。
  在养殖方法上,初多为护养,以后部分水库实行了半精养.放养品种主要是鲢、草鱼、鲤、鳙。放养规格,60年代前,一般为6.7厘米左右,70〜80年代,一般为10厘米左右,部分水面放养了15厘米以上的较大规格鱼种。亦为春放和秋放两种放养方式,然以春季放养者为多。鱼种来源,1976年前均需购进,1976年后,多数水库配挖了鱼种培育池,进行自育自养。
  (1)宋金河水库养鱼1975年秋,郓城县水利局组织有关社队开始利用宋金河水库养鱼,当年网拦水面1500亩,投放大规格鱼种25万尾,1976〜1979年又相继投放鱼种75.6万尾,几年共产商品鱼40余吨,其中1979年养殖产量20吨,后期因天旱库干而被抢捕一空。1980-1982年养殖面积増至2500亩,1980年投放鱼种23.6万尾,产鱼15吨,1981年投放鱼种15.5万尾,产鱼3吨,1982年经营较好.投放鱼种38万尾,年底捕获商品鱼31吨。1983〜1984年养殖面积发展到4000亩,1985〜1986年宋金河水库8000
  表4一25宋金河水库养殖面积和产量
  
  亩水面全部得到利用。1987、1988两年,由于水面权属问题发生纠纷未能够进行鱼类养殖。1989〜1990年县政府组织力量对宋金河水库进行了治理,并决定:宋金河水库水产养殖问题由县水产部门负责°1989年拦养面积1390亩,产量57吨,平均单产达最高为41公斤.1990年拦养面积3000亩,产量100吨,平均单产33.3公斤。
  宋金河水库鱼类养殖的主要品种为鲢、草鱼、鳙,投放比例为鲢鳙鱼种一般占80%,草鱼种一般占20%。投放规格一般为11〜15厘米。为满足水库养鱼所需鱼种,1976年建配套鱼种场一处,培育水面16.8亩,年产鱼种20〜40万尾。
  (2)太行堤水库养鱼1964年前即有所养,但为护养。自1964年开始在7库进行人工放养,当年面积5700亩,此后养殖则时续时断。自1974年后,随着3、4库的开发利用,水库人工放养保持了较好的连续性。1976年由于水产部门的努力,使水产养殖面积增至历史最大数目13000亩。自80年代养殖面积一般3000〜6000亩,产量一般20〜50吨,其中1980、1990两年分别达到75吨和74吨。表4—26太行堤水库养殖面积和产量三库养鱼甚为正常,1974年至1978年为社营,平均单产1.5公斤,自1979年开始实行县、社、队三级联营。1979〜1982年计平均单产10公斤,几年共收入6万元,1983年以后,平均单产约为7公斤,其中1990年为15公斤。三库主要养殖品种为草鱼、鲢、鳙、鲤四个品种。1974〜1978年所需鱼种均需购进,1979年建培育池35亩,年产大规格鱼种40万尾,实现了自育自养。
  (3)子路水库养殖1964年梁山斑店公社松柏、子路等7个生产大队投资5500元,开始利用1600亩的子路水库养鱼,当年投放鱼种20万尾,起捕商品鱼2.5吨。1965〜1974年养殖年份一般生产商品鱼2〜6吨。1975年收归社营。成立了公社养鱼场,当年产鱼15吨,1979年产鱼较多达25吨。1981年,放养鱼种25万尾,其中10.0厘米以上的大规格鱼种15万尾,当年起捕商品鱼5吨。1982年后每年放养鱼种20万尾,一般年产商品鱼15〜30吨。在养殖方法上,为粗放粗养,轮捕轮放。放养品种主要有草、鲢、鳙鱼三个品种。1982年前所需鱼种均需购进,1982年至1984年在水库浅滩处开挖培育池38亩培育鱼种,从此实现了 "自育自养”。
  (4)浮岗水库养鱼1974年前即曾养殖,但时续时断,自表4一27浮岗水库养殖面积和产量1974年在水库建立了县、社、队三级经营的养鱼场后,该库养殖即较为正常。1978〜1979年挖了20亩培育池,年培育鱼种30万尾,供库投放.1974〜1984年共捕成鱼160多吨,其中1981年为最高,达30吨.1985年后,浮岗水库渔业利用不佳。
  3.河道养鱼
  河道养鱼最早的是1973年成武县利用安济河养鱼,当年拦养面积340亩。1979年河道养鱼有5县7850亩,1980年达7县11450亩。1981〜1984年面积较少,就1984年只有3690亩.1985年后,由于渔业政策进一步放宽,加之水产部门的努力,使沙河故道、黄河故道等一些长期闲置的较大水面相继被开发利用,大大增加了全区河道养殖的面积,最高年份的1986年1987年养殖面积都超过3万亩。在养殖方法上,由于采取了拦网、围网、网箱综合养殖措施,且部分水面实行了精养和半精养,大大提高了河道养殖的产量。1986、1987、1988三年产量分别过千吨,1990年梁山划给济宁后,全区河道养殖产量983吨,平均单产达到最高为44.5公斤。
  河道养鱼一般春季放养,年底一次捕获。放养品种主要是鲢、草鱼、鲤。放养规格一般为6.7〜11.7厘米.所需鱼种以购进为主。
  (1)黄河故道养鱼黄河故道鱼类养殖始于1984年,此后有了较大发展。1985年单县孟寨乡伊庄拦养水面2500亩。1986年单县沿黄河故道的5个乡镇45个村有3个乡14个村145户在故道内进行了拦网、围网养鱼,面积达到了13000亩。曹县邵庄乡界牌集村耿传金等几户农民承包了黄河故道界牌潭坑并承担了山东省科委下达的黄河故道渔业(增)养殖技术开发项目,发展养鱼4500亩.1987年曹、单二县黄河故道总养鱼面积达到2万多亩。1988年后因水源困难及其它问题,养鱼面积减少。1990年养鱼面积1.2万亩。1986〜1990年故道年产鱼一般300〜600吨,其中1987年最高达690多吨。
  表4—28 1980〜1990年全区河道养殖面积和产量(分县市)附:
  曹县黄河故道渔业(增)养殖技术开发情况
  曹县黄河故道渔业(增)养殖技术开发,是山东省星火计划项目.自1986年开始实施,至1988年计开发水面利用"三网”(拦网、围网、网箱)养鱼1000亩。1986年鱼类单产37公斤,总产3.7万公斤,1987年单产49公斤,总产4.9万公斤,1988年单产87公斤,总产8.7万公斤.罗非鱼、鲤鱼、草鱼、网箱养鱼亩净产分别达到50603公斤,13053.6公斤、10036.6公斤.围网养鱼亩净产达到478公斤。三年获直接经济效益112万元。其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① 设备装备技术 A.拦网设备拦网为3x3乙烯材料编结而成的目大3厘米的网片,其高度根据水的深度不同而异并高出历年最高水位1.5米,缩结系数0.60〜0.65,采用双底网(沉子网、锚子网)缚底,两网间距为35厘米.拦网架设用水泥桩柱加竹杆固定,每5米1桩,桩柱根据水的深浅不同,设有4、5、6、7米4种规格.B.网箱装备技术成鱼网箱规格5X5X3(米3),为3X3乙烯编结的目大3厘米网片缝制而成。网箱设置采用固定式,即四角用四根竹桩固定,并保持水上部分1米,水下部分2米,四角桩柱上装有滑轮,使网箱能随水位的变化而升降。罗非鱼和草鱼网箱采用敝口式,鲤鱼网箱采用封闭式。网箱设置在无水草、距岸较近,便于喂养之处。
  ② 鱼种投放技术 A.大水面拦网养鱼的鱼种投放根据对黄河故道天然鱼产力的估计,初次投放比例为鲢21.2%,鳙7.6%,鲤4.5%,草鱼66.7%.鱼种规格10.5厘米以上,亩放70尾.以后根据水体中天然饵料变化情况适当调整了放养比例.B.网箱养鱼的鱼种投放主要根据计划鱼产量和计划养成规格确定投放量和投放规格.其具体投放情况如表4一30。C.围网养鱼的鱼种投放5亩精养围网,投放比例为鲤10%、草鱼30%、鲢25%、鳙5%,放养规格为15厘米。1987年放养草鱼32.1公斤,鲢鱼
  表4-29曹县黄河故道开发项目拦网养鱼鱼种投放情况
  26.75公斤,鳙鱼5.35公斤,鲤鱼42.8公斤,共107公斤。1988年放养草鱼37.5公斤,鲢鱼31.25公斤,鳙鱼6.25公斤,鲤鱼50公斤,共125公斤。200亩围网半精养水面,共投放鱼种670.5公斤,其中草鱼279.6公斤,鲤鱼143.5公斤,鲢鱼205.8公斤,鳙鱼41.6公斤。
  表4-30曹县黄河故道开发项目网箱养鱼鱼种投放情况
  ③"三网”综合养鱼饲料技术网箱、围网养鱼所用饲料,一是配合饲料,二是水草和陆草。罗非鱼和鲤鱼养殖全部饲以配合颗粒饲料,围网养鱼和网箱养鱼主饲配合饲料并辅以水陆草。配合饲料配方是根据各种养殖鱼类的营养需要和当地的资源情况拟定的。
  表4一31曹县黄河故道开发项目所用颗粒饲料配方
  配合颗粒饲料加工制作过程是:先根据配方的比例计算原料数量,然后送入SLD—200型颗粒饲料加工机组加工成颗粒饲料。
  ④饲养管理技术网箱养鱼在鱼种入箱后的第三天开始投喂,初次投喂常日量的40%,以后每天增加20%,一星期后转入正常量投喂。正常量日投饵率,罗非鱼为箱鱼体重的4%,鲤鱼为箱鱼体重的6%,草鱼为箱鱼体重的3%,以后随着箱鱼的不断增长相应增加投喂量。水陆草的投喂量以投喂后下次投喂前基本吃完或略有剩余为度。
  网箱养鱼,每日投喂4次,围网养鱼日投喂3次。日投饵率为吃食性鱼类毛重量的4%,随着鱼的不断增长,每2〜3天增加原投喂量的7〜8%。
  ⑤ 鱼病防治技术 A.鱼种投放前用3%的食盐水浸浴;B.在制作配合颗粒饲料时添加1.5%的土霉素下脚料;C.在饵料台附近挂漂白粉篓,每篓装漂白粉1〜1.5公斤,每星期更换一次。
  ⑥ 鱼种配套技术为满足综合养鱼所需大量大规格鱼种,主要采取以下两项措施.一是外购小规格鱼种强化培育,即在早春
  3月从外地购进小规格鱼种,放入培育塘内,通过稀放和强化喂养以及调节好水质等措施,赶在6月份前把小规格鱼种培育成10.5厘米以上的大规格鱼种.二是常规化培育,即购进乌仔,培育成10.5厘米以上的大规格鱼种,以备来年投放。三年共培育大规格鱼种5500公斤.其中包括引进鲁鲤3号50万尾培育成的35万尾大规格鱼种。
  (2)沙河故道养鱼1983年鄄城县首次启用荣庄以东塘牛楼以西1500亩河段进行拦河养鱼。所用拦网为聚乙烯织成,网目2.5厘米.两端共下网4道,总长度500米,高3米。当年投放鱼种7万尾,规格为6.7〜10.0厘米,其中草鱼占30%,年底起捕鲜鱼15吨。1985年养鱼面积扩大到2500亩,投放鱼种增加到10万尾,年产鲜鱼25吨.为解决鱼种问题,该年于滩地上建鱼种场一处,水面30亩,年产鱼种40万尾.1986〜1988年养鱼面积发展到4000亩,年均产鱼100多吨,1989〜1990年养殖面积达到4500亩,两年计生产商品鱼250吨。
  (3)老洙水河养鱼1974年春巨野县徐庄大队安庄生产队开始利用老洙水河故道养鱼,他们筑拦河坝二道,隔出水面100亩,投放大规格草鱼、鲢、鳙鱼种3万尾进行养殖.在他们的带动下,7月份洙水河故道全部利用起来。
  (4)赵王河养鱼1975年郓城黄安公社于楼大队首次在赵王河养鱼1983年又有三屯大队于赵王河养鱼120亩,至1985年他们共放养8.3〜10.0厘米的鲢、鳙、鲤鱼种10万余尾,1984年产鱼2.5吨,1985年为1.75吨。
  (5)安济河养鱼成武县安济河为1957年开挖的排捞河道,1969年后因开挖红卫河北支将安济河于伯乐公社王庙附近拦腰截断。从两河交接处以东至安济河下游入万福河一段全长15公里,河面上游宽40米,中游45米,下游50米,宜养面积850亩。
  1973年春,成武县开始利用南鲁公社江海公路桥以东至公社窑场水闸一段长5公里面积340亩的河段养鱼.于桥西100米和水
  闸东150米处各设拦网二道,一道网为单丝织成的网片,另一道网为12股聚乙烯单丝织成的网片,目大3厘米。并建了看护房,添制了木船、胶丝挂网。4月中旬投放8.3厘米以上的鱼种8万尾,主要为白鲢,并有少量草鱼和花鲢。5月底又投放5.0厘米红鲤鱼种3万尾。7月25日因降雨量过大,拦河网冲倒,鱼跑掉。8月中旬复投放8.3〜11.7厘米鱼种23万尾(草鱼12万尾,鲢鱼8万尾,鳙鱼3万尾),1974年起捕成鱼50吨。1984年成武县的田楼、崔洼、河南王等村拦养水面400亩,春放鱼种5万尾,年底起捕成鱼25吨.1985〜1990年养殖时断时续。
  (6)流畅河(亦名柳长河)养鱼常年有水面积1900亩,水质清新:水草丰富,常年流速1米/秒,PH7.8—8.2.1085年春梁山开始渔业利用。当年拦网养鱼900亩,投放6.7厘米以上的鱼种10万尾,其中鲢鱼7万尾,草鱼2.5万尾,鲤鱼0.5万尾.年底起捕成鱼40.05吨,平均单产44.5公斤,最高单产62.5公斤,总收入12万元,纯收益3.4万元.1986年后拦养面积增至1900亩,年产商品鱼70〜80吨。
  (7)扬河养鱼1986年曹县范李、郜刘、仲堤圈三村群众开始利用扬河养鱼,当年网拦水面600亩,投放鲢、草鱼、鲤鱼种20余万尾,在基本上不投饵施肥的情况下,1987年生产商品鱼30吨。
  4.坑(池)塘养鱼
  1957年后普遍兴起,1959年养殖面积1.2919万亩,1965年扩大到2.38万亩.1976年达6.357万亩,占总养殖面积的73.4%,鱼产量797吨,占养殖总产量的92.5%,平均单产12.5公斤。1978年后,坑塘权属的进一步落实及水产生产责任制的实现,调动了群众坑塘养色的积极性。至1985年全区坑塘养色面积发展到73342亩,占总养殖面积的65.8%,其中精养塘约占20%了坑塘养殖产量4300吨,占总养殖产量的87.2%,平均单产达到58.6公斤,其中梁山200亩高产试验塘平均亩净产337.5公斤。1989年养
  殖面积扩大到85320亩,其中成武县主养杂交鲤的50.2亩坑塘,平均亩净产1128公斤,为菏泽地区坑塘养鱼的最高水平。
  放养季节,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基本上都是春季放养。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有相当一部分坑塘实行秋季放养。在放养方式上,50年代后期坑塘养殖的主要是鲤鱼,多行单养、粗养,自60年代,实行了家鱼与鲤鱼混养,70年代至80年代前期,又引进团头鲂、日本白鲫、细鳞斜颌堌、罗非鱼等养殖品种搭配混养,部分坑塘实行了精养。高产塘一般配有増氧机,进行轮捕轮放。放养规格,养殖初期5.0-6.7厘米的为多,进入70年代放养规格多在8.3厘米以上。放养密度,多以条件及产量要求等情况决定。村头村内(或城内)坑塘,底泥丰厚,水质肥沃,一般亩放鱼种400〜500尾,且以鲢鱼为主。村外(或城外)坑塘,水质较清瘦,一般以养草鱼为主,密度500尾左右.庭院内小坑塘,由于体积小,变化大,水质不易控制,多以养鲤为主,适当搭配鲢、草鱼,一般密度为每平方米3〜5尾。放养比例,以鲢、鳙为主的静水坑塘,鲢、鳙一般占60〜70%(鲢鳙比例5:1),草鱼20〜25%,其它10〜15%。以草食性鱼类为主的静水坑塘,草食性鱼类一般占35〜50%,鲢鳙鱼占35〜40%,其它10〜30%。以鲤鱼为主的静水坑塘,鲤鱼一般占50〜70%,其它30〜50%。坑塘养鱼,多投以水草、旱草、菜叶等青绿饲料以及麸皮、玉米面、米糠、豆饼、酒糟等精饲料,部分单位饲以配合饲料。
  (1)喂养:提倡四定(即定质、定量、定时、定位),00年代实行者较少,80年代得以推广。
  定质:草料新鲜可口。
  定量:根据鱼体的大小和放养数量及不同季节投喂。
  定时:夏季天暖,一天喂两次,上午10点,下午3点各一次,早春晚秋天凉喂一次,一般上午10点投喂。
  定位:将青绿饲料投在固定于塘中某一位置浮在水面的三角形或四方形框架内。将精料拌成团投到沉于水中的用竹子或苇子
  筹编成的饲料台上。
  (2)施肥:对浮游生物食性鱼类生产力起着重要作用。境內多数单位的做法是:基肥与追肥相结合,粪肥与化肥相结合。
  基肥,在鱼种下塘前,生石灰清塘后施之,一般塘亩施粪肥400〜500公斤,老塘250〜300公斤,新塘亩施600〜750公斤.追肥,以水的肥瘦等状况而定,一般亩用粪肥100公斤左右,或施尿素1.5〜3公斤,10天左右施一次,有的单位还施以适量磷肥。使池水呈茶褐色、黄绿色、油绿色。
  (3)注水:特别是草鱼为主的坑塘,6〜9月份,一般10〜15天加注新水一次。坑塘水质恶化时,注换水量较大。
  (4)防逃:多数单位在放鱼前,在进、排水口、溢洪道设置拦鱼设备,汛期加固堤境防水漫跑鱼。
  (5)防病:在鱼类生长过程中,特别是高温季节,养鱼单位常用漂白粉、生石灰等消毒,并投喂药饵防病。
  (6)防浮头:特别是精养高产塘,多在黎明、傍晩巡塘,尤为注意闷热、雷雨天气,鱼严重浮头时多数养殖单位的做法是注新水或换水,或以增氧机增氧...
  (7)防盗:鱼塘周围多有看护房,特别是鱼即将长成时,昼夜有人看管。
  表4一321959〜1974年部分年份坑塘养殖面积和产量
  表4—33 1975〜1990年坑塘养殖面积和产量(分县市)附:成武县坑塘强化精养鲤鱼技术
  成武县1988年引进鲁鲤三号鱼种2万尾,当年放养面积15.7亩.1989年又引进建鲤色种8万尾,放养面积达到50.2亩,平均亩净产鱼1128公斤,亩均经济效益2890元,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1990年面积发展到100亩。平均亩净产800公斤。他们的主要技术措施是:
  (1)主养鲤鱼、密放:每亩投放鱼种1709〜2197尾,其中鲤鱼占75〜86.7%,鲢,鳙鱼占13.3〜25%。放养规格鲤鱼42〜60克/尾,鲢鳙鱼10〜250克/尾。(2)投喂配合颗粒饲料;饲料中粗蛋白含量35%左右,日投喂3〜4次。(3)调节好水位、水质:春季水深1〜1.5米,夏、秋、冬季保持最高水位。及时用注水、换水或主石灰泼洒等方法调节水质,避免池水老化,过肥或过瘦。(4)增氧机增氧:每个精养池都配有增氧饵,及时增氧。(5)搞好鱼病防治:在发病季节经常投喂药机,并用鱼康(0.3PPm)或漂白粉(1ppm )及90%的敌百虫(0.3ppm )进行预防。
  5.网箱养鱼
  1979年由山东省水产局投资,在梁山、菏泽进行网箱养鱼试验,面积2.5亩。(包括培育鱼种网箱面积)。
  梁山县成鱼箱10个,其中淡水养殖试验场4个,每个面积50平方米,戴庙乡桑元大队4个,每个30平方米,梁山水产技术站2个,每个30平方米,箱体为0.25/3X4的聚乙烯线加工而成,网目3.5厘米,网箱设置在东平湖暂养湾内及房台坑内。在湖内的网箱:总投13.3厘米以上的鲢鳙鱼种7465尾,重280.65公斤,平均每公斤27个,分别于5月29日及8月上旬两次投放。至9月初成活6460尾,第一次投放的平均每尾200克,第二次投放的,平均每尾71.5克。
  菏泽市的两个成鱼网箱,规格为9.8X4.5X1.5立方米,用
  3X3聚乙烯线编结而成,网目3.5〜4厘米,网箱设于城隍庙80亩水面内。放养的主要品种为鳙鱼、鲢鱼。在管理过程中由于冲洗不及时,网目堵塞严重,及箱外水体成鱼密度过大,网绳不牢,箱体不能充分伸展等原因,实验效果不佳。
  1980年梁山又于南塘子、小路口鱼场、大安山水产生产指挥部设置网箱84只,面积3.6亩,进行养鱼。1980-1985年,网箱养鱼鱼种放养量为每平方米30尾进箱鱼种规格为尾重150克左右.出箱时,平均产量为每平方米14.6公斤,平均尾重650克。1986〜1988年曹县在黄河故道内设置"项目"网箱75〜100平方米,最高单产折合亩产50603公斤。
  (三)商品鱼基地
  1.发展情况
  为了解决城市、工矿区和部队吃鱼问题,国家水产局自1978年起在梁山建设商品鱼基地,为年投资16万元,建成国家基地614亩。
  表4-一34菏泽地区商品鱼基地情况
  1980年、1982年省商品鱼基地又分别在曹县、菏泽开始建设, 当年分别建成192亩和511亩。到1985年中央、省共投资120万元,
  建成鱼池3753亩。其中国家基地2009亩,分布在梁山的馆驿、大路口、大安山、子路、后孙庄、凤山、堂子、李官屯、斑店、赵坝、刘仙庄、方西、邓庄、楚桥、东张、南张、鹅厂、信楼等70余处。省基地1744亩,分别在曹县的张庄集、祝口、南元、扬堂、界牌、沟东李及荷泽的安兴、长集、温堂、新兴、刘寨、杜庄、陈集、大屯等60多个村庄和单位。
  1980〜1985年基地点共生产商品鱼881.78吨,交售给国家70.81吨。
  2.商品鱼基地建设的有关问题
  (1)池塘建设均按中央、省有关要求建设.养鱼基地点多选在水源条件好,群众养鱼积极性高且有一定养鱼基础的地方。成鱼池一般在5〜10亩,池深3米,水深2.5米。鱼种池3〜5亩,池深2.5米,水深2米以上。成鱼池和培育池面积比一般为5:1,且配有适量饲料地。工程结束后。县(市)水产公司(局)先初验,然后省、地水产部门验收,合格者,发给合格证书。
  (2)扶助与鱼货交售基地点每亩无偿补助资金200元,国家基地点还有100元的周转金。从第三年开始归还。自1982年开始,省基地的200元补助金,改为周转金,从第2年开始偿还,每年归还20%.每亩按牌价向国家交售鱼货200公斤,分5年交完。
  商品鱼规格:要求500克以上,其中草鱼、鲤占20%。
  回供:国家基地按"斤鱼斤粮(省基地’斤鱼斤麸皮’从地区包干粮中解决)、半斤化肥回供基地点”。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产志

《菏泽地区水产志》

《菏泽地区水产志》下限止于1990年。分为渔业环境、水产资源、水产捕捞、水产养殖、水产保鲜、渔政管理、渔业区划、水产行政机构与职工队伍等内容。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梁山县
相关地名
荷泽县
相关地名
武汉市
相关地名
阳罗镇
相关地名
曹县
相关地名
成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