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捕捞渔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水产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00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捕捞渔民
分类号: F307.4
页数: 8
页码: 78-85
摘要: 菏泽地区捕捞渔民多分布于湖区、库区、黄河、黄河故道、内河沿岸,从事专业或兼业性自然捕捞。古大野泽、梁山泊水面广阔,周围数州之民皆从渔于此。元明以来,成武文亭湖形成,许多城区居民以捕鱼为生,成为捕捞渔民。1855年后,曹、单黄河故道亦分布一定数量的捕捞渔民。据《山东省水产历史资料》载:建国前,曹县渔户数有130户。建国后,库区渔者亦成一定规模。1962年春太行堤水库放水"每天捕鱼者约万人……”。东平湖捕捞渔民变化情况较为复杂:1951年调查时,梁山有渔村86个,渔民3000人,1979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沿东平湖大安山、崑山两个乡的12个行政村的2287户,10267人转为专业渔民,1984年梁山县人民政府决定将大安山、司里、高老庄、崑山乡的8个村庄,2651户划为半渔业队。
关键词: 捕捞渔民 渔业

内容

一、分布与数量变化
  菏泽地区捕捞渔民多分布于湖区、库区、黄河、黄河故道、内河沿岸,从事专业或兼业性自然捕捞。古大野泽、梁山泊水面广阔,周围数州之民皆从渔于此。元明以来,成武文亭湖形成,许多城区居民以捕鱼为生,成为捕捞渔民。1855年后,曹、单黄河故道亦分布一定数量的捕捞渔民。据《山东省水产历史资料》载:建国前,曹县渔户数有130户。建国后,库区渔者亦成一定规模。1962年春太行堤水库放水"每天捕鱼者约万人……”。东平湖捕捞渔民变化情况较为复杂:1951年调查时,梁山有渔村86个,渔民3000人,1979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沿东平湖大安山、崑山两个乡的12个行政村的2287户,10267人转为专业渔民,1984年梁山县人民政府决定将大安山、司里、高老庄、崑山乡的8个村庄,2651户划为半渔业队。
  渔民数量变化情况:1959年全区有渔业户数5674户,人口24805人,捕捞劳力近10000人,其中专业劳力6918人。1961年有劳力9000余人,其中长期作业的劳力3000人。1963年捕捞劳力有8532人。70年代年劳力数一般3000〜6000人,其中1979年高达12048人。80年代劳力数多在10000人以上,其中1984年最高达13544人,包括专业劳力3845人,兼业劳力9699人。1986年东平湖及沿湖乡镇划归东平县后,全区专业劳力只有682人,但兼业劳力增加迅速,年末达到11324人。
  二、生活状况
  建国前,渔民受到歧视,湖区渔民被称为"湖猫子”,生活极为困苦。秦时,活动于大野泽的渔民,在秦朝横征暴敛压迫下,生活十分悲惨,以至于在渔民彭越的带动下,发生了起义。"宋徽宗时期,括田把梁山泊括为公有,凡百姓进水泊,必须以船只大小交纳苛税,否则以盗贼论处,使梁山泊百姓无法生活”。在国民党及日伪政府统治时期,渔民生活亦甚困苦,流传有"打鱼人儿不如牛,云来雾去没有头,不知何时大风起,波浪滔天命难留,牲畜出力有草吃,渔民死了尸难收"。那些水上渔民,一家老小挤在船里,漂流于湖上,他们长年采集菱角、芡实为食,或以鱼换粮,有时用鱼虾做粥,鱼粮掺食,穿戴破烂,许多妇女因衣不蔽体而不能出舱。水上渔民,由于没有知识,渔具落后,渔获量甚少,且受到渔霸强豪的巧取豪夺。由于黄河等多次决堤。湖水几经变迁,先干后淹,亦造成湖区渔民不可计算的损失。直到1950年还处于严重的灾荒中,经上级发放救济粮,并将湖区部分渔民移出,使灾情渐趋稳定。建国后,特别是1958年后,大力兴修水利,基本清除了自然决口的威胁,1963年以后外
  迁渔民陆续返归。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渔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1978年后,通过落实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调动了渔民生产的积极性,捕捞生产有了较快发展,渔民生活也有了显著提高:
  "捕捞时间长,捕捞技术好的人家,年人均收入一般在500元左右”。
  三、生产组织经营形式
  (一)个体经营
  建国前至建国初期,菏泽地区的渔业生产以分散的个体经济为主。湖区、黄河等处渔民利用人力和风力在湖、河内进行捕捞生产,特别是水上渔民以船为家,则长期从事个体生产。1966〜1976年个体经营受到抑制,1978年后,中央政策放活,个体生产得以长足之发展,至1990年自然捕捞生产者98%以上为个体生产。
  (二)集体经营
  建国后,1950年湖区渔民开始组织互助组,1957年实现了渔业生产合作化,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后,原合作社改为渔业大队,以大队或生产队做为基本核算单位。1962年全区有纯渔业大队22个,生产队104个,社营专业捕捞队12个,集体兼业捕捞队196个,1972年有渔业大队15个,渔业生产队77个。1980年后,集体经营单位减少。
  菏泽县城关公社捕捞队
  1958年建立,当时有职工14人,渔船2只,网具20贴。该队除捕捞天然鱼类外,还兼行鱼类养殖。1959〜1962年共生产、捕捞鱼类34吨。70年代后,年生产能力5〜15吨。
  (三)国营
  1958年出现了国营捕捞队,1960年发展到14个队,总人数1551人,1962年底全部下马。
  1.梁山国营捕捞渔业大队
  1958年9月组建,时有人员800余名,李作会任书记兼队长,下属四个中队:
  笫一中队是安山、新光队,贾吉祥任书记兼队长。
  第二中队是八里湾队,郭广勤任书记兼队长。
  第三中队是四柳村、老王庄、袁庄、十八桑园、东西金山、土山队,杨复贵任书记兼队长。
  第四中队是卧牛、顾庞王、山赵、南堂子、崑山队,吴国良任书记,王汝才任队长。
  全队有渔船324只,大网24架,罱网302个,丝网3017挂,钩615杆,卡714筐。
  捕捞能力:一般月产量35吨左右,最高日产量达5吨。主捕䱗条、鲤、鲫等。在土山北处常以大钩起捕大鱤,一般尾重35〜40公斤。鱼货交售给水产部门外调。
  该队1960年底有职工294人,1961年有280人,1962年春全部下马。
  2.曹县国营捕捞队
  1959年11月组建,时有职工35人。1960年职工人数达到口5人,拥有渔船44只,撒网25帖,丝网350挂,穿凌网、小拉网各1架。1961年职工人数下降到25人。1962年下马。该队主要活动于太行堤水库、黄河故道进行捕捞生产。
  第二节渔船
  一、渔船种类及数量变化
  建国前,梁山有捕捞渔船73只,皆属于4米左右的小木船。1951年调查东平湖渔船主要有溜子、撇子、划子三种。溜子:小型渔船,长约4米,载重1吨左右。撇子:中型渔船,长度6〜7米,载重2.5吨。划子:为捕鱼运输两用船,船长7〜10米,一船一桅一蓬,二人驾驶。主要使用风力,捕鱼时用于拉袖网、风网、虾拖网,运输载重4-10吨。1960年在太行堤水库大量使用的捕捞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产志

《菏泽地区水产志》

《菏泽地区水产志》下限止于1990年。分为渔业环境、水产资源、水产捕捞、水产养殖、水产保鲜、渔政管理、渔业区划、水产行政机构与职工队伍等内容。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东平县
相关地名
菏泽县
相关地名
曹县
相关地名
梁山县
相关地名

相关实物

巨野泽
相关实物
雷夏泽
相关实物
菏泽
相关实物
梁山泊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