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水产捞捕(采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水产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00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水产捞捕(采收)
分类号: S97
页数: 38
页码: 76-113
摘要: 菏泽地区捕捞渔民多分布于湖区、库区、黄河、黄河故道、内河沿岸,从事专业或兼业性自然捕捞。古大野泽、梁山泊水面广阔,周围数州之民皆从渔于此。元明以来,成武文亭湖形成,许多城区居民以捕鱼为生,成为捕捞渔民。1855年后,曹、单黄河故道亦分布一定数量的捕捞渔民。据《山东省水产历史资料》载:建国前,曹县渔户数有130户。建国后,库区渔者亦成一定规模。1962年春太行堤水库放水"每天捕鱼者约万人……”。东平湖捕捞渔民变化情况较为复杂:1951年调查时,梁山有渔村86。 1975〜1990年渔业捕捞劳动力数量统计(分县市)个,渔民3000人,1979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沿东平湖大安山、崑山两个乡的12个行政村的2287户,10267人转为专业渔民,1984年梁山县人民政府决定将大安山、司里、高老庄、崑山乡的8个村庄,2651户划为半渔业队。 渔民数量变化情况:1959年全区有渔业户数5674户,人口24805人,捕捞劳力近10000人,其中专业劳力6918人。1961年有劳力9000余人,其中长期作业的劳力3000人。1963年捕捞劳力有8532人。70年代年劳力数一般3000〜6000人,其中1979年高达12048人。80年代劳力数多在10000人以上,其中1984年最高达13544人,包括专业劳力3845人,兼业劳力9699人。1986年东平湖及沿湖乡镇划归东平县后,全区专业劳力只有682人,但兼业劳力增加迅速,年末达到11324人。
关键词: 水产捞捕 水产采收

内容

菏泽地区淡水捕捞的历史久远,原始社会即有氏族在此渔猎,五代前的巨野泽、雷夏泽、菏泽,宋时的梁山泊,清代的北五湖,水面广阔,水产资源较为丰富,湖区捕捞业相当发达,同时,境内河道纵横,沿河渔(农)民均进行捕捞生产。
  建国后,党和政府为发展渔业生产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对渔业进行民主改革,在东平湖区建立了水产供销机构,使渔民在渔货销售和渔需物资供应上摆脱了剥削和束缚。2.发放了救济金和渔业贷款,帮助渔民发展生产。3.对连家船渔民实行定点定居。1974年在东平湖区建立了大安山公社新村渔业大
  表3〜11949〜1974年部今年份淡水捕捞产量统计表3—21975〜1990年淡水捕捞产量统计(分县市)
  队。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使菏泽地区渔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1949年全区捕捞产量735吨,1954年即増加到1265吨。文化大革命期间,捕捞生产受到影响,1968年全区捕捞产量只有403吨。1978年后,由于实行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广大渔民的积极性,使捕捞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1982年全区捕捞产量达3000吨,1985年增至3614吨。自1986年东平湖及沿湖乡镇划归东平县后,全区年捕捞产量在2300〜2900吨之间。
  第一节捕捞渔民
  一、分布与数量变化
  菏泽地区捕捞渔民多分布于湖区、库区、黄河、黄河故道、内河沿岸,从事专业或兼业性自然捕捞。古大野泽、梁山泊水面广阔,周围数州之民皆从渔于此。元明以来,成武文亭湖形成,许多城区居民以捕鱼为生,成为捕捞渔民。1855年后,曹、单黄河故道亦分布一定数量的捕捞渔民。据《山东省水产历史资料》载:建国前,曹县渔户数有130户。建国后,库区渔者亦成一定规模。1962年春太行堤水库放水"每天捕鱼者约万人……”。东平湖捕捞渔民变化情况较为复杂:1951年调查时,梁山有渔村86
  表3〜31963〜1974年部分年份捕捞劳动力数量统计表3—4
  1975〜1990年渔业捕捞劳动力数量统计(分县市)个,渔民3000人,1979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沿东平湖大安山、崑山两个乡的12个行政村的2287户,10267人转为专业渔民,1984年梁山县人民政府决定将大安山、司里、高老庄、崑山乡的8个村庄,2651户划为半渔业队。
  渔民数量变化情况:1959年全区有渔业户数5674户,人口24805人,捕捞劳力近10000人,其中专业劳力6918人。1961年有劳力9000余人,其中长期作业的劳力3000人。1963年捕捞劳力有8532人。70年代年劳力数一般3000〜6000人,其中1979年高达12048人。80年代劳力数多在10000人以上,其中1984年最高达13544人,包括专业劳力3845人,兼业劳力9699人。1986年东平湖及沿湖乡镇划归东平县后,全区专业劳力只有682人,但兼业劳力增加迅速,年末达到11324人。
  二、生活状况
  建国前,渔民受到歧视,湖区渔民被称为"湖猫子”,生活极为困苦。秦时,活动于大野泽的渔民,在秦朝横征暴敛压迫下,生活十分悲惨,以至于在渔民彭越的带动下,发生了起义。"宋徽宗时期,括田把梁山泊括为公有,凡百姓进水泊,必须以船只大小交纳苛税,否则以盗贼论处,使梁山泊百姓无法生活”。在国民党及日伪政府统治时期,渔民生活亦甚困苦,流传有"打鱼人儿不如牛,云来雾去没有头,不知何时大风起,波浪滔天命难留,牲畜出力有草吃,渔民死了尸难收"。那些水上渔民,一家老小挤在船里,漂流于湖上,他们长年采集菱角、芡实为食,或以鱼换粮,有时用鱼虾做粥,鱼粮掺食,穿戴破烂,许多妇女因衣不蔽体而不能出舱。水上渔民,由于没有知识,渔具落后,渔获量甚少,且受到渔霸强豪的巧取豪夺。由于黄河等多次决堤。湖水几经变迁,先干后淹,亦造成湖区渔民不可计算的损失。直到1950年还处于严重的灾荒中,经上级发放救济粮,并将湖区部分渔民移出,使灾情渐趋稳定。建国后,特别是1958年后,大力兴修水利,基本清除了自然决口的威胁,1963年以后外
  迁渔民陆续返归。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渔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1978年后,通过落实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调动了渔民生产的积极性,捕捞生产有了较快发展,渔民生活也有了显著提高:
  "捕捞时间长,捕捞技术好的人家,年人均收入一般在500元左右”。
  三、生产组织经营形式
  (一)个体经营
  建国前至建国初期,菏泽地区的渔业生产以分散的个体经济为主。湖区、黄河等处渔民利用人力和风力在湖、河内进行捕捞生产,特别是水上渔民以船为家,则长期从事个体生产。1966〜1976年个体经营受到抑制,1978年后,中央政策放活,个体生产得以长足之发展,至1990年自然捕捞生产者98%以上为个体生产。
  (二)集体经营
  建国后,1950年湖区渔民开始组织互助组,1957年实现了渔业生产合作化,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后,原合作社改为渔业大队,以大队或生产队做为基本核算单位。1962年全区有纯渔业大队22个,生产队104个,社营专业捕捞队12个,集体兼业捕捞队196个,1972年有渔业大队15个,渔业生产队77个。1980年后,集体经营单位减少。
  菏泽县城关公社捕捞队
  1958年建立,当时有职工14人,渔船2只,网具20贴。该队除捕捞天然鱼类外,还兼行鱼类养殖。1959〜1962年共生产、捕捞鱼类34吨。70年代后,年生产能力5〜15吨。
  (三)国营
  1958年出现了国营捕捞队,1960年发展到14个队,总人数1551人,1962年底全部下马。
  1.梁山国营捕捞渔业大队
  1958年9月组建,时有人员800余名,李作会任书记兼队长,下属四个中队:
  笫一中队是安山、新光队,贾吉祥任书记兼队长。
  第二中队是八里湾队,郭广勤任书记兼队长。
  第三中队是四柳村、老王庄、袁庄、十八桑园、东西金山、土山队,杨复贵任书记兼队长。
  第四中队是卧牛、顾庞王、山赵、南堂子、崑山队,吴国良任书记,王汝才任队长。
  全队有渔船324只,大网24架,罱网302个,丝网3017挂,钩615杆,卡714筐。
  捕捞能力:一般月产量35吨左右,最高日产量达5吨。主捕䱗条、鲤、鲫等。在土山北处常以大钩起捕大鱤,一般尾重35〜40公斤。鱼货交售给水产部门外调。
  该队1960年底有职工294人,1961年有280人,1962年春全部下马。
  2.曹县国营捕捞队
  1959年11月组建,时有职工35人。1960年职工人数达到口5人,拥有渔船44只,撒网25帖,丝网350挂,穿凌网、小拉网各1架。1961年职工人数下降到25人。1962年下马。该队主要活动于太行堤水库、黄河故道进行捕捞生产。
  第二节渔船
  一、渔船种类及数量变化
  建国前,梁山有捕捞渔船73只,皆属于4米左右的小木船。1951年调查东平湖渔船主要有溜子、撇子、划子三种。溜子:小型渔船,长约4米,载重1吨左右。撇子:中型渔船,长度6〜7米,载重2.5吨。划子:为捕鱼运输两用船,船长7〜10米,一船一桅一蓬,二人驾驶。主要使用风力,捕鱼时用于拉袖网、风网、虾拖网,运输载重4-10吨。1960年在太行堤水库大量使用的捕捞
  船,为"舷长1.2丈,舷前后等宽5尺,吃水3公分”,的木制船.70〜80年代的湖、河、库使用的非机动渔船,也多为这几种类型。1962年梁山开始有了机动船.1974年又造出了水泥船(18只)。
  数量变化:1959年全区非机动船只计有1855只,载重2385.7吨.其中载重不足1吨的1002只,共载重731.5吨,载重1〜3吨的789只,共载重1339.2吨,载重3〜5吨的52只,共载重190吨,载重5〜10吨的10只,共载重75吨,载重20〜40吨的2只50盹。1962年后,非机动船只减少.最少年份的1969年只有99只。1978年后非机动船只添置较快,1981年即达到2327只,载重4220吨,最多年份的1985年计有3000只,载重4983.5吨。
  机动船只,总量较少。1963年全区计有10艘,520马力,载重120吨。1964〜1977年机动船只数量少,吨位亦少。1978年后有了较快发展,数量最多的1980、1981年达17艘,计300马力75个吨位,运载能力最大的1985年,11艘总功率522马力的机动渔船,吨位达1659吨。1990年梁山县划归济宁地区后,全区机动船只大
  二、渔船修造
  解放前及50年代初期,境内没有造船厂,只有部分造船户,而且大都分布于湖区,1958年后虽然出现了国营造船厂,但木帆船的制造仍以造船户为主。1961年菏泽专署提出"以群众修造为主,以县社船厂为辅”、"大小型并举,以小型木帆船为主”的
  表3-61975〜1990年渔船情况统计(分县市)方针,推动了群众造船业的发展。梁山县丁堂,1961〜1962两年造船60只”曹县刘辛集公社1962年一次发展木帆船100余只。70〜80年代群众造船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上所用木帆船绝大部分为造船户所造。这些造船户,大都就地取材,所用造船之木主要为柏木、槐木"揪木、桑木等,较大之船桅“须向南方采购松木等。
  (一)梁山县任庄造船厂
  该厂系1958年10月湖区移民款建。厂长张和亭。1960年4月,李德林任副厂长,职工50人,其中工人41人,管理人员9人。该厂1962年9月10日下马。
  1960年生产木帆船(6吨)11只,拖头2只,席船1只,年总产值达16.5万元。1961年生产4.5吨的木帆船44只,机帆船2只,年总产值13.6万元。1962年曾计划制造木帆船(4.5吨)70只,安装机船2只,改造席船2只,由于9月下马,没有全部实施。
  (二)曹县水利局革新厂造船厂
  1960年曹县水利局革新厂內设有船厂。船厂主要是修补旧船和制造2吨以下的小木帆船,年修造能力100只左右。后下马。
  (三)梁山后码头造船厂
  1976年6月建,共用款11万元,占地12亩,房屋46间,职工40余人,厂长李作会,副厂长孟繁新。该厂于1980年12月下马。
  第三节渔具渔法
  原始社会,人们多用手在小河、塘、湖叉中摸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想出了把小的水坑、水沟弄干,把鱼一举捉尽的方法,继之为了减轻戽水的繁重劳动,而将树枝交插成网栅状挡鱼或利
  用地势排水截留鱼……随着社会的进展,又学会了用叉叉鱼,用勾挂鱼,用罩罩鱼……自从伏羲氏"结绳为网罟”后,用网网鱼即为普遍了。建国后,随着渔具改进渔法日臻先进。
  渔网,最初是用植物纤维等编成,为防止鱼从网下缘逃逸,通常系上石制或陶制的网坠,为适应不同水体,人们将网制成各种形状.建国后,网具材料由棉麻类换成尼龙、乙纶等化纤类,渔具品种、质量得到改善,特别是帘箔类改进、发展较快,由竹、苇箔到网箔、杆子箔,使渔获量大为增加。
  伏羲氏结网
  1958年全区有渔具15050件,1959年增至40314件,1964年又达到41562件。进入70年代后,大型网渔具明显增多,1975年全区渔具14672件,其中拉网6件,刺挂网2464件,围网64件。1980年
  表3—7
  1958〜1964年渔具统计表3—8 1975〜1990年网具数量统计(分县市)有渔具19028件,其中:拉网115件,刺挂网14426件,竹箔11件,网箔59件。1985年全区渔具58652件。1989年发展到65242件,为历史最高数目,其中;拉网1186件,刺挂网44904件,竹箔75件,网箔630件。
  一、网渔具
  (一)曳网类
  1.风网
  风网是一种有囊风帆拖网。1983年梁山有13件。单船风帆拖网,需配备载重5吨以上的船1只,渔工2名,出渔前,网具按顺序叠放在船舷上。两曳纲的末端分别拴在船的首尾部。作业时,使放网舷迎风,将网放入水中,放完后即横船顺风扬帆拖曳,把鱼类逼进囊网。收网时,二人各站在船的首尾部顶风
  收网,先收起曳纲,再收翼网和网身,并按顺序放好。
  对船风帆拖网:除需两只载重较大的拖网船外,还需配备2只载重较小的作业船,每只船2人。作业时,2只拖网船靠拢,在口门处将半列网连结,使两门撑并列,然后将网投入水中,拴好绳索,便可扬帆拖网作业……。
  每年10.11月份,是该网生产的最佳季节。
  主捕捞上、中层小杂鱼及虾类。单船风网日产25公斤许,高产时可达100公斤以上.1960年梁山县黄花园公社风网作业,单网最高日产达4950公斤。
  风网作业示意图
  2.袖网
  袖网是一种无翼有囊拖网。由于囊网狭小,鱼进入囊网后,不易逃脱,捕捞底层鱼比较有效。作业时,需吨位相同的船2只船工4名,出渔前,两船分别将本船所带网用插销连结起来(一般1架网有16片网组成,每只船带半架网),依次叠放船舷上,进入渔场后两船靠拢,下风船接过上风船送过来的网头,速与本船的半列网连好,两船分别向相反方向放网,放完网后,两船各自放出曳纲,然后向同一方向,保持一定的间距进行拖曳.根据作业情况在曳纲和网头联接处加适量沉石。起网时,1人掌舵。
  1人收网,两船各自收起本船的半列网,并随时取出渔获。然后再选择渔场,继续作业。
  该网是东平湖的主要渔具之一,作业期在霜降以后翌年清明袖网作业示意图
  之前。主要捕捞对象是鲤鱼,日产75公斤左右,高产时达150公斤以上。
  3.虾拖网
  建国前,东平湖中即有使用。
  该网系一种单船作业的小型拖网,可一人操作。作业时将网投入水中拖曳,曳纲长度视水深情况作适当调整,以拖带轻松为准.如遇3〜4级风,可扬帆拖网,无风则靠人力划船拖网,每网拖曳时间15〜20分钟,作业完毕,先收曳纲,再收网身,并将其提至船上倒出渔获。
  该网生产期较长,除结冰期外可常年作业,作业时选择水草不多、底较平坦的水域,水深不限。主要捕捞对象是虾类。
  日产7.5公斤左右,高产时可达20〜25公斤。1962年梁山一架虾拖网最高日产100公斤。
  4.箔滩网
  箔滩网是一种浅水作业的曳网渔具。1983年梁山县有6件。作业时需配备载重2吨的作业船2只,人8名.进入渔场后,网船将一边的网头交给带网船,然后2人划船,2人放网,将网布成半圆形,然后拖曳一段距离,再逐步收网合拢,最后取鱼。
  作业期为春、秋两季。主捕䱗
  条、野杂鱼。一般日产50多公斤。
  (二)刺网类
  亦称丝挂网、丝流子。单层和三层定置刺网,在菏泽地区使用较广。1958年全区有刺网2112挂,1985年有38415挂,1989年发展到44904挂。
  刺网作业示意图
  刺网呈长带形,作业时将网敷设在鱼类洄
  游通道或经常栖息的水域,鱼触网后刺入网或被网衣缠裹,一般鱼类均可捕获。作
  业时小型船1只,渔工2名,网片数节,一般傍晚下网,翌晨起网.下网时,先下浮标,并用浮标绳连接,然后下事先连结好的网片,一片下完,再接着下另一片,直至下完为止.起网时,1人顶风划船,1人在上风船收网、取鱼。
  主捕鲤、鲫、鳜等。日产7.5公斤左右。1962年鄆城县刘庄渔民用丝网一网捕鱼19公斤,梁山银山公社堂子冰下下胶丝网日产15〜20公斤,太行堤水库放水时,曹县一架丝网日产50多公斤,高者100公斤以上。
  (三)掩网类
  1.撒网
  俗称旋网,在菏泽地区应用最为普遍。作业时,先将套环套在左手脖上,再将手纲和身网的上半部网衣依次折叠后用右手握住,然后把身网下半部分的网衣理好,两手分开抓着,用力撒出去,网呈伞状急落入水中,罩住鱼类,沉子着底后慢慢收拉网纲提出水面起鱼。
  主捕底层鱼类。一般日产5〜10公斤左右。高产时可达25公斤以上,1959年12月在浮岗水库,一帖撒网日捕鱼110.5公斤。
  2.罱网
  亦称夹子网。1959年全区523把。利用鱼类受惊潜伏水底的习惯,把罱网张开插入水底将鱼夹起。单船作业时,需渔工2名,1人划船,1人站在船头,把罱网张开迅猛插入水底,然后把两罱杆并拢提出水面,把渔获物倒入舱中。
  生产旺季为春季开冻后至谷雨,秋季寒露至封冰前。主捕鲤、鲫、鳜、䱗条等。
  罱网日产量,一般在7.5公斤左右.1961年郓城三义村捕捞队一只船日捕34.5公斤。
  (四)围网类
  圈子网为无囊长带型围网,以包围鱼群而达捕捞目的.1959年全区21件,1983年梁山有7件。2船8人即可作业,其中5人操作,3人带网、拣鱼。下网时,先抛取鱼部,此后带网船捞出取鱼部的带网纲,拖曳着向放网船靠拢,两船靠拢后,作业船接过取鱼部的带网纲挂在船尾,然后以网的另一端快速起网。起网过程中,船首有1人持杆击水吓鱼,使鱼集中于取鱼部而一起拉上船来。
  作业期为春、秋两季。主捕中上层小杂鱼及虾类。日产50多公斤,高者100公斤以上。
  (五)张网类
  肚袋网
  肚袋网是一种河道性定置张网,网呈圆锥形,在较大水流处作业,鱼随水流进入网内,从而达到捕捞目的。
  作业方法:
  (1)插网法将3根门杆以一定间距牢固地打入河底,通过套环把网具挂在门杆上,使网口紧贴河底.以后每隔一定时间解开囊网扎绳取鱼。
  (2)推网法用3根撑杆将网口固定成三角形,三条叉纲分别拴在网口三顶点的套环上,三叉纲另一端连在一起与牵绳相连,牵绳的末端拴在岸边的打入泥中的术柱上,用推杆将网推入河中,每隔一定时间抽回推杆在岸边取鱼。
  可1人作业。洪水期为旺汛。各种鱼类都可捕获。1962年梁山渔民用之作业,一般日捕20〜25公斤;9〜12月份斑店公社50架肚袋网捕刀鲚
  100余吨。
  (六)敷网类
  1.搬罱
  为一小型河道定置渔具,1959年全区有1982件。该渔具可1人作业,作业时用毛竹把网撑开,敷设在河道岸边,每隔一段时间,通过支杆和拉杆把网提出水面,兜捕入网的鱼类。
  。生产旺季7〜10月,主捕鲫、鲤、乌鳢及其它野杂鱼。河涨水、水混时产量较高,一般日产5〜10公斤。
  2.虾罱
  1983年梁山达3196个,且主要分布于沿湖各乡镇。属小型定置渔具。作业时将网敷设于水底,网囊装上诱饵将虾诱入网内迅速提起而达捕捞目的。
  主要作业期为夏秋两季。主捕各种虾类,一般日产7.5公斤左右,高产时15公斤以上。
  二、帘箔渔具(迷魂阵类)
  (一)竹、苇箔
  竹、苇箔是大型定置渔具。1962年全区计有14973件,1984年310件,1990年265件。利用鱼类酒游索饵的习性,将其设在鱼类来往的通道上,用以拦截引导鱼类入鱼笼。作业时,将箔展开插入水中使其入泥,箔布成一定的形状。
  勾手式竹苇箔作业示意图
  除冰期外,可长年作业,上、中、下层鱼类皆可捕捞,30〜50块箔一般日产25公斤左右,高产时可达100〜200公斤。
  (二)网箔
  网箔是近年来应用较广的一种大型定置渔具。1985年全区达1958件,1990年有600件。作业时,将渔具设置在鱼类洄游的通道和较集中的水域,布成巧妙的阵式,诱导鱼类进入取鱼部而达到捕捞目的。
  下箔时需工人10余人.网衣要拉直,用矛叉将拴在底纲的矛子插入泥中,使下纲紧贴泥底。网箔的四个角各插竹杆一根,套在铁环内,拉紧升道网,张开箔网,升道网末端在网箱内保持在水面以下30厘米左右,拉直囊网,并用绳扎紧囊底拴在标杆上.竹箔下成一条直线,行箔、大囊、二囊每隔一定距离插一根杆子,将上纲挂其上,使上纲露出水面。
  该箔除封冰期外均可作业,各种鱼都可捕,以鲫鱼为主,一般日产10〜20公斤。
  (三)杆子箔
  是在网箔的基础上改造成的一种新型渔具,利用行箔拦截和诱导鱼类,经多次迷惑,使其误入取鱼部而被捕获。1983年梁山有247件。作业时,2船4人即可.箔下成勾手等形式,行箔下成一条线,上纲要露出水面,杆子下端插入泥中。各口门有适宜的宽度,囊网口门两侧用两根竹杆固定,下网时囊网拉直,囊底用绳扎紧拴在竹杆上,再将标杆插牢,取鱼时先将标杆拔起,解开囊底扎绳倒出渔获。
  杆子箔除结冰期外,全年均可作业,各水层鱼类都能捕获,以鲤、鲫、鳊、乌鳢、黄=为主.一般日产15〜25公斤,高产时可达50公斤以上。
  三、其它渔具
  (一)钓鱼具
  1.大钩
  亦称滚钩,属无饵延绳钩,1959年全区937杆钩.作业时将钓具横拦于鱼类通道上,用其锋利的钩尖刺挂鱼体。下钩前,将带
  有许多钩的干线一圈一圈有秩序地套在标杆上.下钩时先插一支标杆,套上杆线一端的套环,然后左手执钩杆,右手轻拍标杆将钩下入水中,天冷下沉钩,天热草多下漂钩。收钩时先用右手把干线一圈一圈地套在右手食指上,当套满食指后将其取下串在标杆上,直至全部收完.钩线抖动,即是鱼类上钩的象征,此时慢慢收拉钩线,至鱼接近水面时速用捞海等取下渔获。
  除封冰外,可长年作业,以5〜6月为旺季。主捕鲤、鲫、鳜、鲶等。日产5公斤以上,高者达50公斤以上。1962年11月份前,大钩每杆日产10〜15公斤,1船2人10杆日产100〜150公斤。
  2.顿钩
  1959年全区有46杆钩,1983年梁山有15杆钩。它是利用鱼类受惊后潜伏水底和贴底过硬的习性,沿绠装设钩使钩在水中往复拖动,挂住鱼类而达捕捞目的。
  两船4人即可作业。两船到渔场后靠拢,两干线(每隔一定距离拴绑着两支背靠背的钩)对接后向相反的方向分别放出钩线,钩线放完后即同曳纲相接,并各系沉石一块,继续放出曳纲,此后,两船调转航向,朝同一方向平行前进。此时1人划船1人站在船首手执弹杆,两船交替拉钩,觉得曳纲抖动,即停船提钩取鱼。
  从冰封前1个月和开冰后2个月鱼类活动力不强时为适宜的作业季节,主捕鲤鱼,日产10余公斤。
  3.卡
  1959年全区280筐,1983年仅梁山即有518筐。利用诱饵,使鱼在觅食时被撐住嘴部而被捕获。
  用竹棒制成卡头,作业时将卡头弯成弓形,装入苇束和诱饵,当鱼吃时卡束断裂卡棒张开,撑住鱼嘴。可1人划船1人下卡,翌日清晨,收卡起鱼。
  作业时间为春、夏、秋三季,主捕鲤、鲫等鱼类。一船一般日捕
  5公斤多。1962年东平湖中卡子船日产15公斤。太行堤库放水时,一筐卡子一般日产10〜15公斤,高者25〜30公斤。
  4.小钩(小食钩)
  属饵延绳钓,1959年全区187筐(一筐800〜1000只钩)。作业时在钩上挂好诱饵敷设于水底,钩的尖端有倒刺,以防止钓的鱼逃脱。1船2人即可作业,到渔场后先插下标杆,挂上干线的一头,然后一人划船一人装饵并将干线徐徐投入水中。
  作业期为春秋两季,主捕黄=、鲶、鲌、鱤、乌鳢等,一般日产10余公斤。1962年郓城县渔民在东平湖用小钩作业,每船日产15〜25公斤。
  5.鳖钩
  用来钩捉鳖,为一直形钩,支线一端拴在干线上,另一端穿入针孔内,打一结,然后由针孔开始将支线缠绕至针中间,再扛一结固定,使针横吊在支线上。
  作业时先插一标杆,1人划船,1人将筐中插入饵内的钩按顺序投入水中,下完后再插一标杆,拴干线末端于上。一般傍晚下钩,翌晨起钩。
  清明至立冬为其作业期,鳖的捕获量随资源情况而变动”1962年梁山县鱼场一筐钩日捕鳖40多公斤。
  (二)杂渔具
  1.拉绠
  1983年梁山县有8套。利用某些底层鱼类惧绠的习性,拖曳大绠前进,迫使大绠横扫范围内的底层鱼类,从而根据星、混或苗子的明显征兆用罩或叉捕鱼。
  作业期为清明和霜降后,主捕鲤、鲫,一般日产10〜20公斤。
  2.鱼叉
  1959年全区141把,1983年梁山有76把。渔民根据鱼活动时的种种迹象,采取相应的方向刺叉鱼类。
  可常年作业,主捕乌鳢、鲤、鲫等较大个体的鱼类。日产量依资源情况及每个渔民的技术水平而异。
  3.鱼罩
  1959年全区有332只。为一辅助性渔具。趁鱼潜伏水底和草丛时,用罩罩住鱼类而达捕捞目的。
  作业期主要在春、秋两季,主捕鲤,鲫等底层鱼类,日捕鱼2~5公斤。
  鱼罩作业示意图
  4.独笼
  为一小型定置渔具,形似长腰葫芦,内有倒刺,鱼易进难出,从而被捕获。1959年全区有26596只。
  春秋季可以作业,主捕虾类,日产量较低,一般为2.5〜5公斤。
  四、联合渔法
  (一)湖区起草捕鱼利用湖内浅水草较多,冬季鱼类多在此潜伏的特点,分片围箔,割去草后捕获。
  秋季割草时,有计划地留下某地草地,做为集鱼区.集鱼区的选择一般是先浅水后深水,由稀草到稠草,从上风到下风。
  冬季,选择晴朗的日子,用苇箔或网箔等把整个草地圈围起来。作业时在大块草地用箔船圈围一小块,然后推草船进入小圈内将草除掉。捞草船跟随其后将草捞出圈外,最后捕鱼船进入圈内,用罱网和撒网将鱼捕完。捕完后,箔船把该小圈外侧的箔拨起来,再向内圈围一块,如此重复,直至将集鱼区的鱼捕完。
  作业产量与集鱼区大小及鱼类密度有关。
  湖区起草捕鱼示意图
  (二)水库联合渔法
  水库联合渔法,是采用几种渔具和手段,互相配合,将鱼驱赶到某一小范围内,集中起水。
  1981年曹县三库渔场在三库采用网捕和电捕联合渔法,一只电船从10月15日至12月15日即捕鱼8.171吨,最高日产量为600公
  斤,平均136.18公斤。他们的具体做法是:根据鱼情确定渔区,根据渔区的形状,一人撑船一人下网,布置网路。长方形渔区,每隔50米左右横下一道刺网,依其长度节节横下数道网;方圆形渔区,把网放成环形,视区域大小确定下网环数,中间间隔亦均为50米左右,以通电船。
  流刺网放完后,2人撑直流电捕船入网间隔中,然后发动柴油机,待机器运转正常后,再连通发电机开始发电,调节控制开关,使电压稳定在340〜380V后,再把带钢筋圈的竹杆阳极一端插进水中20厘米左右深处,这时再接通负荷开关。每只生产船由4人作业,其中2人撑船,一人操作电极兼管机器运行,一人舀鱼放进船舱。电船行走路线为在刺网之间游动,有水流时顺流而下,迎头击昏逆流而上的鱼类。
  关机时,先关负荷开关,再关控制开关,然后关停柴油机,作业结束后把剌网起出取鱼或翌明起网取鱼。
  另外浮岗水库、宋金河水库亦都成功地进行了电、网联合,围、追、堵、截等渔法试验,提高了捕捞产量。
  五、渔具加工
  1949年前后,渔民多购买材料自己编造,亦有到南方等地购置者。1959年全区渔具生产人数322人,其中专业人数302人。自1960年出现了国营渔具生产厂家,然生产量不大,渔业所需渔具仍以渔民自己解决为主。
  (一)曹县结网厂
  1960年1月曹县成立的以水产为主的国营综合试繁场,场内设有网具生产厂。1960年有职工34人,生产丝网4080帖,年总产值7.344万元。1961年31人,生产撒网60件,丝网2400件,大拉网2件,年总产值14.81万元。1962年结网厂下马。
  (二)梁山渔具加工厂
  1960年4月梁山县于国营渔业捕捞大队设立渔具加工厂,职工34人。1962年10月,加工厂由国营性质改为集体性质。1964年
  4月加工厂下马,工人转入县其他工厂工作。该加工厂主要生产丝网、拉网、撒网、织竹箔及制造小型钓、杂渔具,年生产能力在1000件以下。
  (三)成武孙寺公社杨庄工厂
  1972年2月建厂,为社(乡)办集体企业,拥有织机4台,工人40人,厂长周传启。1985年该厂由朱启宝承包,时有厂房49间,织机20台,工人100人。
  1972〜1975年,以生产窗纱为主。自1976年开始生产聚乙烯渔用网片,年生产能力30〜40万平方米。所需材料多购自天津、上海、烟台等地。产品大批销往沿海县市及济南、临沂、德州和本地。年利润一般3〜5万元,最高达14万元。
  第四节水生植物采取
  一、湖内采菱收芡
  (一)湖内采菱
  湖内釆菱,大船10余人,小船3〜4人,一人撑船,其余人在船的一边一手提菱秧,一手摘菱。每人每天采菱50-100公斤。水上菱角摘完后,再捞水下落菱,办法有三:(1)推菱,乘大船1只,菱耙一具,竹制刮一副,劳力3名,一人撑船,2人推耙,耙头系有麻制菱绠若干道,耙头在水下往返推拉,把菱角挂在麻绠上,然后用竹刀将菱角刮入船舱,一天可推菱1.5〜2吨;(2)拉菱,用1米长左右的铁棍一根,上系菱绠若干道,铁棍中间系一根长绳为拉绳,另一端系于船尾,将船划行,带动拉绳,估计菱角挂满菱绠,将拉绳提到船上,把菱角刮入船舱,一人一天可拉菱100公斤以上;(3)罱菱,小船1只,罱网一把,二人作业,一人划船一人站在船头,用罱网往船上往返罱菱,一
  天可罱150公斤以上,
  (二)湖中收芡
  白露到霜降是收芡实的时节,果实陆续成熟,可分批采收.釆收时,人乘小船,用长柄镰刀将叶子割去,露出果实,再将果实一个个割下,用捞海捞起放在船中。果实去皮后即得种子,种子去外壳后即为芡米。每人每天可采收鲜芡实200〜300公斤,高者500公斤以上。
  二、其它水生植物的收获
  (一)挖藕
  当藕的终止叶出现后,其叶背呈微红色,基部叶缘开始枯黄时,说明藕已成熟,可以挖掘.植株多数叶片青绿时挖嫩藕,池藕一般不放干田水,用手扒取。叶片枯黄后挖取老藕,挖前将水排干,用铁锹挖取,一般每人每天挖100公斤左右。
  (二)割苇
  芦苇在冬季收割,收割时,齐泥收割,留桩2〜3厘米,一般每人每天收割2〜3吨。
  (三)割蒲草
  寒露到霜降期间收割蒲草。收割时多在无雨天气进行,睛天待露水干后进行。收割时,齐假茎高度割下叶片,留下假茎不割。一般每人每天割500公斤以上,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产志

《菏泽地区水产志》

《菏泽地区水产志》下限止于1990年。分为渔业环境、水产资源、水产捕捞、水产养殖、水产保鲜、渔政管理、渔业区划、水产行政机构与职工队伍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李作会
相关人物
郭广勤
相关人物
贾吉祥
相关人物
杨复贵
相关人物
吴国良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东平县
相关地名
菏泽县
相关地名
曹县
相关地名
梁山县
相关地名

相关实物

巨野泽
相关实物
雷夏泽
相关实物
菏泽
相关实物
梁山泊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