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根据本地家畜良种资源的情况和培育家畜良种的需要,自1957年以来,先后在菏泽、鄄城、曹县建立了畜牧场4处,即荷泽市黄牛繁殖场、菏泽种猪场、鄄城县黄牛繁殖场、曹县羊场,均为国家投资建场,归地方农牧业部门管辖。
第一节菏泽市黄牛繁殖场
菏泽市黄牛繁殖场,设在本市沙土集镇义合岭,位于菏泽城东30公里处。
该场址在1949年以前是菏泽天主教森林会集资造林的地方,有耕地4400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收归国家所有,1957年山东省农林厅在这里建立了农业示范场,有职工10人,大牲畜3头,使用耕地20亩。1958年交菏泽县管辖,并开始筹建黄牛繁殖场。1959年山东省农业厅正式批准建立荷泽黄牛繁殖场,共有职工35人,其中技术员1人,行政管理人员9人,生产工人25人。耕地60亩,养牛24头,其中基年母牛15头。当年省拨基建款13万元,主要用于建牛舍、买种牛。1960年省拨基建款10万元;1961年省又拨基建款6.5万元。3年除拨基建款29.5万元以外,还拨流动资金1.8万元。1961年底,全场干部职工共60人,其中技术员1人,行政管理人员7人,生产工人52人。临时工36人,有土地4900亩,其中耕地500亩,黄牛110头,其中基本母牛50头。
1962年在黄牛繁殖场分建园艺场一处,划出土地2000亩,归园艺场,当时正是经济困难时期,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全场人员减少到29人,其中技术员1人,行政管理人员5人,生产工人23人。牛群也进行了压缩,只留基础牛群37头(基本母牛36头,种公牛1头),有土地2900亩,其中耕地700亩。
经过3年的恢复、调整,经济情况有所好转。场内人员增加到45人,其中技术员3人,行政管理人员8人,生产工人34人。土地2・900亩”.其中耕地910亩,牛群发展到101头,其中种公牛3头,基本母牛44头。
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黄牛繁殖场和园艺场合并,共有人员183人,其中技术员4人,行政管理人员15人,生产工人164人。全场有土地3700亩,其中耕地2500亩。设畜牧队、果树队、农田队、后勤队等4个作业队,有牛102头,其中,种公牛2头,基础母牛45头。
1974年黄牛繁殖场又单独设立,当时共有土地3700亩,根据果树种植情况,划分给黄牛繁殖场土地1500亩(包括济南军区后勤部占用的土地500亩),其中耕地1000亩全场人员118人,其中技术员4人,工人63人,其他人员51人,存养黄牛207头,其申种公牛5头,基础母牛101头。
1978年全场共135人,其中技术员4人,工人55人,还有临时工36人,耕地1000亩,牛196头,其中基础母牛64头。生产粮食12万公斤,其中小麦7.5万公斤,玉米4.5万公斤;全年总产值26.48万元,其中牧业11.23万元、农业6.07万元、工副业9.18万元。
1984年全场88人,临时工10人,牛78头。生产粮食2.35万公斤、皮棉0.35万公斤,出售牛65头,总收入4.08万元,其中牧业1.49万元、农业2.03万元、其他0.56万元。
1987年全场64人,其中技术员4人,行政管理人员3人(会计1人)、工人57人。土地1500亩,其中耕地800亩,果树30亩,牛104头,其中基础母牛46头,拖拉机3台共130马力,载重汽车1部。生产用房面积41780平方米,其中畜舍2500平方米、仓库1700平方米、其他580平方米;职工宿舍1360平方米。总收入3.4万元,其中牧业1.13万元、农业1.94万元、林果0.18万元。
黄牛繁殖场是国营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以繁育推广鲁西黄牛为主要任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改革的步步深入,于1983年开始在场内推行生产承包责任制。按职工人数平均将土地和基本母牛分别承包到人,在保本保值的前提下,场方每年提取一定数量的管理费。场内的生产管理工作,由场长、副场长及其他有关人员组成了五人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场内一切事务。
这个场建立30年来,基建投资共63.97万元,流动资金32.1万元。累计固定资产65.1万元。共繁殖培育良种鲁西黄牛1171头,自1960年以来,共推广出售良种牛986头,占繁殖总头数的84.2%。
1973—1978年是繁殖鲁西黄牛的高峰时期,总饲养头数每年200头左右,其申基卒
母牛占50%。1977年存栏牛270头,当年产仔84头;推广出售55头。
第二节鄄城县黄牛繁殖场
鄄城黄牛繁殖场设在鄄城县城东南4公里处、鄄郓公路北侧。
该场是1960年由山东省农业厅投资建立的,当时有土地637亩,其中耕地390亩。1961年投产,全场共43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干部)5人,工人20人,临时工18人。有黄牛13头。
1962年黄牛繁殖场一度并入园艺场,牛群全部处理,后来又重新恢复到1964年,黄牛繁殖场共有干部职工38人,其中管理人员10人,技术员2人,工入26人。有耕地435亩,牛52头,其中基本母牛40头。
1967年以后,加强了场内的经营管理”实行了两级核算,调动了全场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养牛生产也逐年得到发展;同时,场内还扩大了副业生产,增加了经济收入,使黄牛繁殖场转亏为盈。到1972年全场干部职工总数40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12人,技术员4人,生产工人24人,临时工59人。有耕地400亩,养牛116头,其中种公牛2头,基本母牛61头。
1974年全场干部职工共43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15人,技术员5人"生产工人23人人,临时工54人.有耕地400亩,养牛173头,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种公牛3头,基本母牛68头。有牛舍及职工宿舍45间,另外还有仓库、车库、伙房等全套设施,本场还种
植牧草380亩,提高了饲草质量,改善了饲养条件,适龄母牛怀胎率达到100%,产仔率达到102.5%,受到全国黄牛育种委员会的表彰。
据1980年10月10-14日的调查,当时全场国家干部职工35人,其中行政干部5人,技术干部6人,工人24人。此外还有合同工28人。有耕地420亩,饲养鲁西黄牛142头,其中基本母牛64头,种公牛3头,育成牛44头,犊牛31头。还养猪30头,毛驴1头。有拖拉机5台,其中25马力的2台,55马力、50马力、12马力的各1台,共计167马力。有柴油机4部、40马力,电动机12部、72千瓦,收割机、铡草机、粉碎机各2部,扬场机、磨面机,播种机、脱粒机各1部。全场分为畜牧队、农业队、副业队,行政组4个单位。
该场自1977年以来,采取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实行了两级核算,定额管理生产责任制。1977年达到收支平衡,1978年盈余3万元,.1979年盈余3万元。这3年60头基本母牛共产仔181头,平均每头每年产仔一头多,共成活172头,成活率达95%以上。共推销良种牛165头,商品率为95.9%。1980年1—9月份,基本母牛64头,产仔52头,成活51头,成活率为98.1%,出售良种牛38头,为地区提供试验牛12头,出栏牛50头,商品率为98%。
两级核算的做法是:首先明确生产任务,全场以养牛生产为主业,其它各队都围绕
主业安排生产。畜牧队的主要任务是养好基本母牛,提高繁殖成活率、商品率和周转率;农业队主要是为养牛业提供饲草饲料。畜牧队、农业队都单独核算,从经济指标上要求各队达到自给,在完成各自的主要生产任务的前提下,根据力量开办副业,増加收入,为主业提供资金,促进主业的发展1980年成立了副业队,也实行单独核算。行政组是为全场服务的,在尽量减少人员、节省开支的情况下,对全年费用一次定死,按比例分摊到各队,超支部分各队有权拒付。
场方对各队实行定额管理责任制,如对畜牧队实行了”四定ー奖”〈定人员、定草料、定费用、定产品、超额奖);对农业队实行了 "五定一奖”(定工、定肥、定技术措施、定产量、淀费用、超产奖);对副业队实行了"四定一奖”(定产量、定产值、定成本、定利润、超额奖)。各队对作业组或个人实行岗位责任制,做到人人任务冥体,责任明确。
1981年全场干部职工52入,临时工3込人,有耕地420亩,基本母牛55头。生产粮食7.26万公斤,其中小麦6.35万公斤、玉米0.65万公斤、大豆0.4万公斤、嵩粱0.25万公斤。全年总收入14.5万元,其中畜牧业6.5万元、农业4.2万元、工副业3.8万元。
1982年全场干部职工52人,临时工21人,基本母牛50头,生产粮食7.85万公斤,其中小麦7.4万公斤、大豆0.45万公斤。全年总收入14.79万元,其中畜牧业6.83万元、农业4.96万元、工副业3.2万元。
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推行,现行的管理办法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后来一他们又搞了"五定一奖”、"专业承包”等,其结果还是小差别、大平均,仍然没有彻底改变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职工的积极性还是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生产效益仍然很低。特别是与农村相比,差距越来越大。这时不少职工开始要求在场内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1984年根据本场情况,制定了"以牛带地”的综合承包办法,要求每个职工承包一头基本母牛或种公牛,每买成年牛带饲料地8亩,具体办法是:
(1)基本母牟或种公牛,平均以104元的帐面价格承包给职工,要求保本保值广在承包过程中如有正常淘汰或死亡,必须从本场繁育的、经过鉴定合格的牛中选择递补,价款自负。每繁殖一头合格仔牛(以6个月断奶为准)补贴400元,淘汰老牛和出售仔牛收入归己。
(2)饲料地划等定级,以土地等级定上交利润。1985年每亩饲料地平均向场方交利润50元;1986年每亩地平均交66元;1987年每亩地平均交利润80元。以后按5%的幅度递增。为照顾目前困难,职工工资、土地投资、饲草饲料等费用暂由场方预付,年终结算一次扣清,但每份不得超过1000元。
(3)本场大型农机具,用投标的方法承包给职工,要求保本保值,并每年交折旧费
逐年降值,一切费用自理,自负盈亏。
(4)非生产人员(包括场长、副场长、会计、保管、技术员、炊事员、司务长
等),不能超过职工总数的12%,每个非生产人员也建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和严格的考勤制度,德、勤、绩全面进行考核。
(5)医务室人员,负责本场畜病防治,并对外营业,场方为其提供周转金3000—5000元,每月发70%的工资,经营利润各半分成。对本场畜病只收药费。
(6)对剩余的牛和地,职工可以多包,也可以请帮工。
(7)不承包的职工,按停薪留职对待。按规定向场方交工龄费,超过半年不交者按
自动离职处理。
几年来全场每个职工都参加了承包,其中有12人包双份的。
实行以上承包以后,工资界限不存在了,一切福利从经营利润中获得,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真正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原则。黄牛和农产品收入由场方统一管理,个人不得私收。
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把每个职工的责、权、利紧密联系起来;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打破了“吃大锅饭”、"端铁饭碗”的局面,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增强了企业活力,提高了经济效益,也增加了职工个人收入,提高了职工的生活水平。
1986年底全场干部职工共51人,其中干部6人(畜牧师1人,畜牧技术员1人)工人45人,另外还有临时工11人。养牛121头,其中基本母牛49头。全场有固定资产42万元,流动资金20万元,除5台拖拉机外,还有农用汽车2部和其他农机具多部。全年场方总收入5.01万元,其中畜牧业2.42万元,农业2.59万元。
1987年底,全场干部职工共48人,其中干部7人(行政干部1人、会计1人、技术人员5人),现有鲁西黄牛122头,其中基本母牛49头,有地680亩,其中耕地416亩,生产粮食16.7万公斤,其中小麦11.45万公斤、玉米3万公斤,其他粮食2.25万公斤。生产油料2.25万公斤,出售良种牛42头。场方总收入6.44万元,其中畜牧业1.26万元,农业4.68万元,其他收入0.5万元。目前本场有生产用房4129平方米”.其中牛舍1800平方米,仓库528平方米,其它1004平方米;职工宿舍990平方米。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形势的深入发展,该场也积极推行了生产承包责任制。几年来由于加强了管理充分发挥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牛的营养状况良好”繁殖成活率就高。1973-1987年共繁殖成活仔牛758头,其中育成推广良种牛644头,占繁殖头数的85%,每年平均推广出售良种牛近50头。
第三节菏泽市种猪场
菏泽种猪场在菏泽城东北11公里,菏郓公路北侧。
该场是1976年山东省农业厅投资建立的,总占地面积为1404亩,系由当时菏泽县辛集公社大郭集、牛官庄、孔花园三个生大队征用。场部占地139亩',路、沟、渠占地175亩,耕地1090亩,总投资102万元,其中地方投资20万元,省拔基本建设资金68万元,流动资金14万元。
1977年下半年荷泽种猪场基本建设完工,开始投产。购进猪48头,其中菏泽黑猪14头,新金猪2头,内江猪32头。种公猪10头,母猪38头。全场共55人(不包括临时工34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干部)22人,技术人员3人(干部2人),工人33人。有耕地850亩。
1978年全场共54人,其中干部25人(行政管理人员21人,技术人员4人),工人29人。另外场内还有临时工38人。生猪存栏数达到560头,其中基本母猪98头,种公猪9头。
1980年上半年该场传入猪痢疾,根据山东省农业厅的意见,采取了净化措施,对所有生猪全部淘汰。
1983年全场有干部职工56人,其中干部25人(技术人员5人)、工人31人;另外述有临时工65人。全场耕地仍为850亩,主要是搞农业生产,共生产粮食14.15万公斤,其中小麦6.83万公斤,大豆0.795万公斤,其它粮食6.525万公斤。全年总收入18.7万元,其中农业17.56万元,工副业1.03万元,其它0.11万元。
1985年又恢复养猪生产。当年购进荷泽黑猪17头、杜洛克瘦肉型猪4头(母猪3头、种公猪1头),年内推广仔猪共42头,存栏头数59头,其中杜洛克瘦肉型猪14头。全场干部职工共55人,其中干部24人(技术人员5人),工人31人。还有临时工51人。
从1983年起,随着全区农村经济改革形势的发展,菏泽种猪场也逐步实行了生产承包责任制,从而大大调动了全场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牧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1986年全场干部职工45人,其中干部7人(技术人员1人),工人38人。共生产粮食10多万公斤(平均每一播亩250公斤),场方收入粮食1万公斤。出售肥猪20头,育肥猪4500公斤。生产皮棉1.5万多公斤,亩产50公斤以上。场方总收入3.95万元,其中农业2.12万元,牧业0.58万元,果品0.71万元,其它0.51万元。
1987年全场有干部职工41人,其中干部6人(技术人员2人、会计2人)、工人35, 人,养猪22头,其中基本母猪7头。本场现有拖拉机7台共224马力。生产用房8681平方米,其中猪舍6979年方米、仓库1030平方米、其它672平方米;职工宿舍988平方米,全场共有土地1404亩,其中耕地525亩、林地565亩(包括果园),全年出售猪75头,育肥猪1500公斤,场內总收入7.65万元,其中农业4.58万元,牧业1.24万元,林果1.93万元。
第四节曹县羊场
曹县羊场位于曹县魏湾镇东南太行堤水库(第3库)。昙1972年由山东省农业厅投7资建立的.土地总面积共900亩,其中耕地470亩,草地面积360,亩。刚建场时全场干部职工共23人,其中干部7人(技术人员4人),工人16人,.年末饲养大牲畜14头、生猪-40头、绵羊98只.
1983年全场干部职工共37人,其中干部12人,技术人员4人,工人21人,有耕地582亩,生产粮食1.98万公斤,出售羊40只,总收入为2.5万元,其中农业1.35万元、牧业0.33万元、工副业0.15万元、其它0.67万元。
1986年全场干部职工共33人,其中干部3人(技术人员1人),工人30人,耕地566亩,生产粮食4.9万公斤(主要是小麦)、油料2.26万公斤、果品1500公斤。
1987年全场干部职工共28人,其中干部3人(技术人员1人),工人25人;还有临时工4人,场内有拖拉机1台25马力,生产用房712平方米,其中羊舍396平方米,仓库118.8平方米,其它198平方米;干部职工宿舍1069平方米。共有土地1000多亩,其中耕地仍是566亩,出售羊200只,总收入1.29万元,其中农业0.99万元,牧业0.23万元。林果0.27万万。
多年来,由于该场管理不養,领导无力,干部职工积极性不髙,劳动生产率很低。农牧业生产成绩不大。近几年来也实行了生产承包责任制,自1985年把绵羊全部处理掉,改为饲养青山羊,存栏数达到90只。现在曹县羊场已改为曹县畜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