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养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畜牧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93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养牛
分类号: S823
页数: 4
页码: 37-40
摘要: 我区广大农村劳动人民,历来就有养牛的习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牛也成为农民、群众重要的生产资料。
关键词: 养牛业 畜牧业

内容

我区广大农村劳动人民,历来就有养牛的习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牛也成为农民、群众重要的生产资料。农民称大牲畜为耕畜称牛为耕牛,可见农民;饲养牛的主要目的是使役(历史上我区农民也有饲养膘牛的,但数量不多),如耕地、挽车、拉磨等。养牛也可以为种植业提供大量的优质圈肥,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所以说,农民在生产、生活方面处处离不开牛,象布帛菽粟一样,牛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余贝群众说”“牛是农家宝,:种地少不了。”我区人民历来就有吃牛肉的习惯,被叠用者大都是老弱病残、失去劳动能力的牛,人们才肯宰杀食用。
  在历史上,我区饲养耕牛并未成为专业,仅为农民的家庭副业,因此,农家养牛者,多则3、4头,少则1-2头,大群放牧很少见「汁般种地20亩左右者”需饲养耕牛1头;小农所耕之地有限,独自养牛力所不及,所以在农事季节常向大农户或中农户租借耕牛。
  我区所养耕牛,被毛多为黄色或黄褐色,故也称为黄牛,力大体壮,性情温顺,适应性强,耐粗饲,易管理,成年牛体重可达500公斤左右。
  
  
  —、生产概况
  
  我区30年代,养牛业就很发达了。据中华民国政府主计处统计局跑调查统讦,民国22.年(即1933年:)我区菏泽、曹基*成武、.单县、.巨野、鄂城、闻城、〔定陶8个县井有辦地1089.5万亩/农村总户数50.6万户-,户均耕地21.5亩;.人口296.8方人,人均耕哋3.75亩;存养大牲畜58.94万头,毎头牲畜平均负担耕还18.5击,:其中牛33为万头一护均饲养大牲畜1.16头,.户均养牛0.66头1936年我区9个县,(除以上8县外,又增加平县),有耕地1178万亩,-农村户数56.8万户,人口324万人,户均耕地20.74亩,人均耕地3.64亩,存养大牲畜57.94万头;每头牲畜平均负担耕地20.33亩,其中牛41.93万头(占大牲畜总头数的72%),户均饲养大牲畜1.02头,户'均养牛0.74头J但是,一由于经过十几年的战乱,我区畜牧生产也受到很大损失,黄牛存养量也明显下降。到1.949年底全区10个县(即现在的10个县),总耕地1346.4万亩,农村户数111.9万户,入口458.4万人,户均耕地12.03亩,人均耕地2.94亩,存养大牲畜41.25万头,每头牲畜平均负担耕地32.63亩。其中黄牛36.45万头(占大牲畜总头数的88.35%),户均太牲畜0.37头,户均黄牛0,33头,大大低于30年代的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保护和发展牲畜十分重视,国家
  专门下达了禁止宰杀耕畜、保护母畜的政策规定。当时根据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私自宰杀耕畜要判刑,偷盗耕畜者,情节严重的要判极刑。如1951年巨野县城关区三官庙一偷牛者被判处死刑;营里区乐田庄一私自宰杀耕牛者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50年代初期耕畜合理淘汰;需经过县政麻批准;50年伐:中期容县緖建立了畜牧兽医站:从此之后,淘汰耕畜由县兽医站检验批准。当时在审批宰杀耕畜方面,要坚持一条基本原则:"老弱而不能再役、病残而不能再治”,方能批准宰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广大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逐渐地走向了农业合作化的道路,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我区黄牛存养量到1955年末就发展到56万多头(占大牲畜存养量的88.9%)创历史最高水比1949年增加23万头,増长55.6%。当时农村流传着"20亩地了決牛,老婆孩子热坑头”的歌谣。那时候许多农户都养着黄牛。
  1956年,农村正是由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的时期,农戶的土地全部归了社。当时老牛、小牛因为无使役能力,高级社不要,农反因为没有土地,一来无法饲养,二来没必要养牛”国家政策又不允许宰杀,结果养牛户只得到市场出售,卖者多,买者少,耕牛(特别是老牛、小牛)价格很低,因此,曾一度出现市场小牛没人氨甚至任意遗务亦牛的现象各地都4
  1957年我区雨水特太,诛多耕地爱灾,农作物失收,饲草饲料严重不足”加止疫病牲畜价格过低,群众对耕牛的饲养管理粗放,结果造成大批死1957年底我区仅存养大牲畜也万夹,其中牛4.1万头”比195.5年的夫牲畜、黄牛分别减尖1.4万头和1.5万头,下降22.2%和26.8%。
  1958年“大跃进”时期,在极:左:思潮影响下,一许麥单位把牲甫赶到•田间喂养;当时到处大刮"五风”,农民不得安宁、粮食“饲草、饲料霉烂在田间,青贮饲料无过问,饲草饲料严重不足,野草、树叶无人收集,结果出现了 “人缺饭吃,牛缺草料" 的不良现象,加之自然灾害严重,养牛生产受到很大摧残,据年报统计1960年大牲畜存养量只有24万头,比1955年减少39万头,下降162.5%。其中牛存养16万头,比1955年减少40万头,减少2.5倍。1961年大牲畜和黄牛存养量比1960年发展不多,这个时期是我区养牛生产最低潮。
  1963-1965年,在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三年恢复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畜牧生产十分重视,专员,县长亲自参加各级有关部门召开的赛牛会、饲养和配种人员先进人物表模会,对畜牧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时,由于耕牛奇缺,我区不尖县、社庆内蒙占.贵州等船购进大批外地牛”补充我区耕牛之不足,但是,也给我区本地黄牛的提纯复睚造成了很大困难
  从1964年以后,我区养牛生产发展很快,到;D966年全区黄牛存养量恢复发展到巫万头,比1961牟增加10万浜,增长62.5%”平均每年増加2.万头。到L968年全区黄牛存养量上升到3Q万头。但是,196,8年以后,由于"文化夫:革命”运动进入.离潮时期,极“左”思潮(泛滥成灾,致使我区养牛生产又一次受到冲击,遭到破坏,牛的存养量长期徘徊在25万头左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区畜牧业生产发展很快,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以土地包干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广,养车也曲集体饲养改为仝体农户分散喂养,广太农民群众的养牛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捱,养牛生产的发展速度
  十分惊人,1983年全区大牲畜存养量:发展到63.6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养牛40.55万头,1986年全区大牲畜存养量达到80万头,比1978年增加43万头,增长1.2倍,其中牛56万头,比1978年增加33.2万头,增长1.46倍。1987年全区犬牲膏存养量达:到89.9万头”比1986年增加,10万头,増长・12・%,其中牛.达到65.12万头,比1986年增加,9万头;增长1988年大牲畜存养量98.15万头,其中牛71.29万头。
  黄牛禁止宰杀的政策规定被废除后,实行了耕牛宰杀三把刀的政策,即国家集体、个人都允许宰杀耕牛,为国内外市场提供犬批肉食,以逐新满足人们对肉食的,需要。近些年来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黄牛饲养头数的大幅度增加,养牛的目的已由单纯的使役逐渐向肉食方面转化了,我区黄牛已开始向着肉役兼用型发展。今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牛肉的需求量越乘越多,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也要求黄牛向商品化方向转.化,以便生产更多更好的牛肉,来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配种繁殖
  
  过去长期以来,我区农民饲养母牛,都是进行自然交配,农村有专门喂养种公牛的配种户,周围群众牵母牛上门进行配种,一般头次配种不准胎,第2次可以免费再配,1连包配3次。也有的种畜户牵着自己的种公牛,披红戴花,赶3上集,一面进行配种,一面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
  50年代中期以后(1956年起)各县陆续建立了家畜配种站。以后不少公社也相继建立了家畜配种站,有的是单独设立,自负盈亏,单独核算,自容经营也有的是设在公社畜牧兽医站内,为畜牧兽医站的附设单位从此之后,周围群众就牵畜到配种站进行配种,按照规定交纳配种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部和发展,首先从县配种站开始,逐浙又开展了牛的人工受精,扩大了优良种公牛的利用率,握高了母牛的配种怀胎率。
  为了推广冷冻精液配输新技术、新方法,我区自1979年开始筹建液氮站,1980年开始搞设备安装,1981年正式投产厂当时开始搞竇牛冷冻绪液配种的亩5不点梁山、郵城、郛城、定陶、巨野5个县配种站。
  1982年除了东期县以外,其余9个县(市)家畜配新站全部开展了牛的冷冻精液配种工作。1986年地区液氮站共生产液<8000立升,造精球2.1万颗粒,配牢1.1万
  
  头。
  
  三、黄牛饲养管理技术及其演革
  我区在50年代初期,黄牛由各家各户分散饲养,群众说:"二头牛就是半个家:业农民视牛如宝,饲养管理特别精心细致,同时,在那个时期农业生产发展较快。
  饲草饲料不但数量充足,质量也较好。牛的饲草除了麦秸、麦糠以外,还有高粱、叶、玉米秸、花生秧、地瓜蔓、豆角皮等,农民还抽出时间或利用半劳力到田间收割野青草,黄牛一时吃不完就晒起来,以备冬春饲喂。秋后不少农民把各种饲草碾碎掺在一起,为“花草”,存放起来,随时用来饲喂黄牛,这样不仅营养全面,而且适口性强。那时候喂牛的精料主要有高粱、茭草、玉米、豆类(大豆、黑豆或豆饼)、裁皮等。农民对
  自己的黄牛管理精心,使役适度,因此牛的膘情很好,发展很快。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后,一直到70年代末:在这个很丧的时期内,黄牛基本上集中在生产队(作业组)或生产大队集体饲养,那时候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政策上也不允许个体农户喂养大牲畜,农民把土地交到集体耕种,各户也无法饲养大牲畜。生产队在农民群众中,挑选热爱饲养工作、有一定饲养经验和技术的人担任饲养员,一般1人喂养耕牛10头左右。饲养人员的报酬由集体记工分(一般略高于同等劳动力),并根据喂养的好坏,给予必要的奖励和处罚。一般单位对繁殖仔畜都给予一定现金奖励,如繁殖成活1头仔牛,6个月断奶,由集体奖给10-15元钱等。有些单位,生产水干较高,经济条件较好,精料质量好、喂量多(每头牛每天1—2公斤,玉米为主,地瓜干次之),加上饲养人员责任心强,牛的饲养管理较好,黄牛膘情好,繁殖率高,发展快。但是很多生产条件较差的单位,长期以来饲草单一(麦秸、麦糠),精料质量差、喂量少(一般每头1天0.5公斤左右,而且是以地瓜干为主),有的单位饲养人员责任心不强,饲养管理粗放,牛的膘情差,繁殖率低,发展缓慢。就全区来说,在这25年的时间里,养牛生产发展不快,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因素是政策,大锅饭”、"大轰隆”的形势,很难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这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原因,再就是经济基础差,饲养管理技术落后。
  在黄牛集体饲养时期,大部分单位精料质量差、数量少,蛋白质饲料严重不足,地瓜干喂量比例大,豆类饲料很少,一般每头日平均喂精料0.5—1公斤。在饲草方面,喂花草的越来越少,常年以麦秸为主,青草喂量大大减少。同时多数单位使役过重,每头可使役的成年牲畜平均负担耕地40-50亩,个别落后单位一头牲畜负担耕地100多
  
  亩。
  1950—1957奉,大牲畜存养量每年平均在48万头以上,最高达63万头,.其中牛每年平均在41万头以上,最高达到56万头
  1958—1979年,这22年中,除了1968年大牲畜存养量达到40万头外,其他年份均在40万头以下。其中黄牛存养量除1968年达到30万头外,其他年份均在30万头以下。
  1980年以来,耕牛分散到户喂养。由于粮食生产大幅度提高,饲草饲料资源更加丰富;农户饲喂自己的耕牛,责任心特别强,饲养管理也格外精细,加之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养畜,推广利用饲养管理新技术的风气越来越浓,大部分饲养户改变了过去那种有啥喂啥、饲草饲料单一,营养不全,适口性差的不良现象,注意了饲草饲料的多样化,并且不少农户的黄牛喂上了混合饲料或配合饲料,喂量也大大増加,特别是蛋白质饲料得到了补充。当然,目前饲喂的仍是以麦秸、麦糠为主,但花生秧、地瓜蔓、玉米秸、豆角皮等的喂量増多了,特别是青草的喂量大大増加,明显的提高了饲草质量,就是冬春季节,黄牛也可以吃上“花草” 了。
  现在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迅速提高,黄牛存养量的猛増,所以使役量也大大减轻了。随着农村经济改革形势的深入发展,农村养牛专业户也越来越多。这就有力地促进了黄牛向着肉用方向转化,向着商品化生产的方向发展。
  40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畜牧志

《菏泽地区畜牧志》

《菏泽地区畜牧志》是一部地方专业志,它如实地记述了菏泽地区畜牧资源、畜禽品种、饲养管理、配种繁殖、疫病防治、饲草饲社、畜禽社研、技术服务、基地建设、国际交往和畜牧机构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发展规律和演变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