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粮油加工与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粮食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90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粮油加工与管理
分类号: TS219
页数: 20
页码: 273-292
摘要: 菏泽地区历史上是个偏僻的农业区,经济和生产都很落后,粮食加工全靠人推畜拉的落后加工工具。 一九四八年为支援“淮海战役”,全区用石碾、石磨、土地窑昼夜不停,仅80余天就加工米、面6600余万斤,提前三天完成了任务。这一次支前米、面数量之大、时间之短、运送迅速,是史无前例的。
关键词: 粮食加工 粮油管理

内容

一、粮食加工
  菏泽地区历史上是个偏僻的农业区,经济和生产都很落后,粮食加工全靠人推畜拉的落后加工工具。 一九四八年为支援“淮海战役”,全区用石碾、石磨、土地窑昼夜不停,仅80余天就加工米、面6600余万斤,提前三天完成了任务。这一次支前米、面数量之大、时间之短、运送迅速,是史无前例的。建国后,机关、部队和团体以粗粮为主食。为解决粗粮加工困难,一九五一年在菏泽城里清真寺街建立了日产两吨的小米加工厂,是全区第一家国营厂。后因锅炉发生故障,无法修复,于一九五二年关闭。此后,机关、部队、学校、工厂所需的面粉均是委托磨面户加工。后因磨面户不能保证质量,而与用粮单位经常发生矛盾。一九五四年在曹县选择四户进行试磨,其结果:百斤中等小麦平均吃水3.5斤,出粉85.75斤,出麸皮16.625斤。从此,对磨面户规定了成品粮质量标准、出品率和加工费。附表:
  面粉加工:
  一九五六年,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改造深入发展,城、镇人口不断增加,面粉需要量越来越大,为解决吃面问题,山东省粮食厅将青岛公私合营
  华丰面粉厂迁往菏泽,是全区第一家机械化面粉厂。到一九五八年,其他九个县都相继建设了面粉厂。从此,不仅解决了军需民食和饮食业、糕点业的面粉供应,而且改变了多年来用石磨加工的落后状况。
  1956—1958年建设面粉厂统计表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七六年,为适应备战、平战结合,在交通要道和离城较远的粮所、粮站(如:东明县陆圈、梁山县岱庙、曹县青固集、韩集、郓城县侯集粮所、菏泽县皇镇集粮站),建立了小型面粉厂。安装350型对辊
  磨粉机,总日产量120吨。平时就地加工,就地供应,并开展兑换业务,减少了原粮进城和成品粮下乡的往返运输。后来由于设备老化和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于一九七九年全部关闭。
  随着制粉工业的发展,对五十年代的面粉厂不断的进行工艺改造,产量、质量虽有所提高,但终因设备简陋,生产能力低,不能满足消费需要。因而,从一九七八年开始对鄄城。东明、菏泽、定陶、成武、郓城、梁山七个县的面粉厂有计划地进行整体改造。总投资794万元,总建筑面积10288米²,车间均为四层楼,设计日产量640吨。制粉设备是国家定型产品,山东博山粮机厂生产的M4和 M5复式气压磨粉机。其中:
  鄄城、东明两县各日产50吨。投资:鄄城50万元,东明53万元,建筑面积各714米²各安装M5磨粉机1部和M4磨粉机3部,接触长度340厘米。铁壳高方筛2部,3#刷麸机2部。制粉工艺,四皮三心。清理工艺两筛、两打、一洗、一去石、两道磁选。
  菏泽、定陶、成武三县各日产100吨。投资:菏泽165万元,定陶156万元,成武110万元,建筑面积菏泽1360米²定陶1352米²,成武1250米²,各安装M5磨粉机7部,接触长度700厘米,铁壳高方筛4部,5#刷麸机2部,脉冲除尘器1部。制粉工艺四皮四心。清理工艺三筛、两打、洗、两去石、两道磁选。
  梁山、郓城两县各日产120吨。投资各130万元,建筑面积梁山1250米²、郓城1300米²。各安装M5磨粉机8部,接触长度800厘米。铁壳高方筛5部,5#刷麸机2部,脉冲除尘器4部。制粉工艺梁山四皮五心,郓城四皮四心。清理工艺均为三筛、两打、一
  洗、两去石、三道磁选。
  上述粉厂经过整体改选,不仅扩大了产量,而且也提高了产品质量。既能生产标准粉,又能生产 “特一”、“特二”等级粉。除满足本区需要外,并大量调出支援北京、济南、烟台、淄博、青岛等城市。附小麦粉质量标准表64。
  粗粮加工:
  一九五八年成立人民公社,号召大种地瓜和玉米。一九七一年在沿黄地区开始种置水稻。为解决粗粮加工问题,各县先后建立了粗粮加工车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进行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种植向小麦、玉米高产作物发展,其它杂粮种植面积相应减少,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群众主食由粗粮变为细粮,因此,粗粮加工基本停止。
  附:1956—1985年粮食工业基本情况统计表651956—1985年标准粉几项经济指标统计表66。
  
  1956车一1985年标准粉几项经济指标统计表二、油脂加工
  从民国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菏泽地区的油脂加工和粮食一样,也是利用笨重落后的榨油工具进行生产。轧糝用畜拉的石碾,榨油用人力木榨(铁锤打)和木梁吊绳压榨,每个榨子日产油100斤左右。小磨香油每盘磨日产油40斤,依靠这些工具解决吃油问题。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曹州道八个县榨油情况如下:建国后,党和政府扶持、发展土榨油坊。由一九五一年的791处,发展到一九五二年的906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委托加工油料29445万斤,收回油脂4605万斤,油饼24832万斤。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油脂需要量逐年增加,土法加工已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国家开始建设机械化的榨油厂。
  一九五六年,青岛民生油厂搬迁菏泽,改名公私合营菏泽植物油厂,是全区第一家机械化榨油厂。鄄城、郓城、定陶等县也陆续建立了油厂和榨油车间。总投资61.7万元,总建筑面积2320米²,日处理原料110吨,缓和了供需矛盾。
  表681956年一1976年建设油厂统计表:
  一九七七年,曹县开始筹建浸出油厂,于一九七九年建成投产。投资105万元,建筑面积2700米²,清理、预榨、浸出、水化车间均为两层楼。安装两台200型榨油机,1台400X800双对辊轧胚机,两台1.5米(直径)5(层)的大蒸锅,1套30吨平转浸出器,1台两吨卧式快装蒸气锅炉,皮带和绞龙输送
  原料,机械化程度较高。
  一九八五年,郓城县浸出油厂建成投产。投资196万元,建筑面积3200米²,安装两台200型和1台202型榨油机,1台1.5米(直径)5层和1台1.8米(直径)5层大蒸锅,1台50吨平转浸出器,1台2吨和1台4吨卧式快装蒸气锅炉。在工艺上与曹县浸出油厂不同的地方是一次浸出。不预榨,省工省时,少消耗, 当年实现产值211万元,利润23.99万元。
  浸出制油法不仅出油率高,而且棉籽饼无毒,可以直接喂牲畜,因此,代农加工很受群众欢迎。
  附:1956年一1985年油脂工业基本情况统计表
  1956年一1985年大豆油经济指标统计表
  大豆油、花生油质量标准表
  1956—1985年油脂工业基本情况表1956年一1985年大豆油经济指标统计表大豆油花生油质量标准
   精炼棉籽油质量标准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粮食志

《菏泽地区粮食志》

《粮食志》的诞生是在行署的关怀和地区史志编委会的指导下进行的。从抽调人员组建编志办公室,拟定篇目,搜集资料,调查研究,整理编篡,到征求意见,修改定稿,付印成书,三次增删,已历五载,现已出版问世。这是《粮食志》编写人员辛勤劳动和给予大力支持以及关心编写的同志们的共同结晶。

阅读

相关机构

山东省粮食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菏泽县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
东明县
相关地名
梁山县
相关地名
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