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粮油仓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粮食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899
颗粒名称: 第六章 粮油仓储
分类号: TH692.3
页数: 40
页码: 233-272
摘要: 粮食储藏自从出现粮食生产就开始了,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仓储制度周代启端,战国时确立常平仓制;北齐时创义仓制;隋代建社仓制;宋代遍设惠民仓、广惠仓;明、清仍沿用上述制度,并时断时续。
关键词: 粮油仓储 仓储管理

内容

粮食储藏自从出现粮食生产就开始了,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仓储制度周代启端,战国时确立常平仓制;北齐时创义仓制;隋代建社仓制;宋代遍设惠民仓、广惠仓;明、清仍沿用上述制度,并时断时续。
  民国初期,旧制仓库多已废弃,仓廒倾圮、积谷毫无,一九三O年,国民党政府公布施行仓储管理制度,本地设仓制为县仓、区仓、乡仓、镇仓、义仓五种,除义仓为私人慈善性质,由私人筹集外,其它各仓由地方的公款办理,无公款者则派收和捐募。
  历代各种仓储制度,其作用:广储粮食,调节民食,避免商贾居奇,并兼有充实国防之意,但也有弊端:基金过少,利益不普及,兴废无常,甚至被官僚把持,从中渔利,便民者反足以害民。
  一九四O年后,中国共产党在鲁西南革命根据地建立了政权,设立了粮食机构,接收的公粮靠租借民房储存。
  建国后,国家逐步建立了粮食仓库,粮食储存由分散走向集中。保粮工作坚持“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方针,采取安全、经济、有效的措施,开展以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为内容的四无粮仓竞赛,实行粮油定额管理,逐步推行科学保粮,使粮油在储存过程中不断减少损耗,降低费用,提高质量。
  第一节仓库建设
  仓库的建设,因时代不同而名称有别,形式各异,国家的较优,团体的较次,个人的最差。
  一九三五年,菏泽建立了庄仓,是以村庄为单位而设立的团体组织,用乡农学校的房屋或在室外囤集存粮。
  四十年代初,解放区和根据地接收的公粮通过村组织,委托忠诚老实的农民进行保管,没有固定的存粮仓库。
  一九四五年秋征,本专区开始以区为单位,选择工作基础好,便于运输的五到七个大村庄利用庙宇、祠堂、民房集中存粮。
  —九四六年,分别成立村仓库和城区仓库,利用闲散的公、民房进行储粮。
  一九四九年八全区解放,储粮由分散小仓变为集中存放的代库,全区共有代库121处,秋征时,因集中存粮缺少仓房,采取了一面租借公民房,一面建设草园仓,建仓时按照“产粮较多,靠近交通要道及重点城镇,群众基础好,便于调拨,供给”的原则,进行了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同年,全区共建草园仓729座,容量4349万斤;租借公房和没收地主房容量808万斤;租民房容量4627万斤。共计仓容9784万斤。
  一九五O年,全区建造土木结构瓦房容量1200
  万斤。
  一九五一年,由平原省粮食局拨款,分别在菏泽城关、单县城关建造正式粮仓地楼库4座,容量400万斤。同年全区建造简易仓17座,容量750万斤,简易圆锥仓10座,容量450万斤。
  一九五三年,为解决重点城镇仓库不足的困难,全区建造1000万斤容量以上的仓房三处,计菏泽北关1200万斤,曹县北关1600万斤,巨野大义集1000万斤,由省施工队负责施工,质量较高。
  .一九五四年,由省地组织施工,建造苏式仓3处,计鄄城旧城1000万斤,郓城城关1000万斤,单县城关500万斤。其特点是;跨度大、房檐低,俗称“矮胖子”。同年,全区建造土坯简易仓容量7030万斤,分布于菏泽、定陶、曹县、成武、巨野、郓城、单县、复程8个县29个点。
  一九五八年,全区自行设计,就地取材,建造各种形式的仓房容量1亿多斤,由于时间仓促,使用材料劣,技术水平低,所建仓房质量差,七十年
  代后期多已翻修改建。
  五十年代,全区共建仓容48390万斤,其中苏式仓9940万斤,房式仓12000万斤,简易仓21000万斤土坯园仓1000万斤,草园仓3850万斤,全区已基本形成储粮仓库网。
  六十年代,全区建造房式仓容量10000万斤,简易仓容量10000万斤,砖拱仓容量1000万斤,国助民建仓容量400万斤,总容量21400万斤。
  一九七二年,推广黑龙江建造土园仓的经验,全区共建土圆仓275座,容量1584万斤,七十年代末期仅剩有2座,容量12万斤。实践证明建造土圆仓虽然省工省料,投资少,见效快,能解燃眉之急,但使用时间短,统算成本高,且性能较差,不适应气温高和雨水多的地区。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地区粮食局组织94人,(为了摸清仓库分布情况和使用状况便于有计划的统筹安排仓库建设)对全区277个仓库点进行了普查。经过检查丈量澄淸总占地面积2536922平方米,
  其中仓房占地247197平方米,生活办公设施占地108920平方米;晒场122455平方米。仓库总容量83839万斤,实际容量68474万斤,其中完好的仓库容量55344万斤,需大修仓房容量11288万斤,待报废的1842万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粮食连年增产,国家粮食收购量猛增,仓容出现较大缺口。地区粮局从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五年先后建仓容量70200万斤。一九八四年建国助民办仓容量1500万斤。同年租借公房储粮9620万斤;租赁民房储粮11800万斤;民代国储粮食12937万斤;露天垛存粮食25200万斤;缓期入库粮食1695万斤,共解决储粮62752万斤。
  建国37年来,全区建仓总容量174723万斤,迄至1985年底,仓房实际容量115895万斤,粮油仓库占地总面积2460017平方米。巨野和荷泽中转库有铁路专用线1321米,仓库容量7500万斤。
  六十年代开始在菏泽、单县、郓城县油厂建设
  半地下油池(库)11座。七十年代起陆续于八个县建设钢板油池和油罐97个容量4700万斤。
  建设情况附表:
  国家粮油仓库一览表国家粮食仓库建设情况一览表国家粮食仓库类型情况一览表第二节储藏
  —、储藏形式和方法
  1、储存形式: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征收的公粮主要委托农民代存。一九四五年秋征收的公粮实行分户囤存.一九四六年实行借用民房整仓散存,储存时,条件较好的房屋,在房底铺一层一尺厚的麦糠后再铺一层席子,入满粮后,上面用麦糠压盖,存粮高度一般在两米左右。对条件较差、地势较低、房内较潮湿的房子,除底层加厚麦糠外,在墻壁四周附贴席子和麦糠。一九四八年,由于形势不稳定,冀鲁豫二专署人民群众实行埋藏,由代存户选择地点挖洞,洞挖好后先用火烧一烧,在洞底洞壁周围填上麦糠,铺上席子,装好粮食后再压盖麦糠,用土埋好,并进行伪装,严防敌人的破坏。郓北县的经验是;以挖园坑深七、八尺,上口小,每坑存粮不超
  过1000斤为宜,埋后用土填实、砸的越坚固越好。
  一九四九年,除继续利用公民房散存外,并建草园仓和露天垛存。一九五二年为节省麻袋,垛存时用包打墙,中间散存。一九五六年,粮食大丰收,采用了几种形式的露天存粮,除垛存外,一种是用摺子存粮,一种是用双层席囤存粮,都用谷草苫子苫顶。一九五七年仓房推行铺沙垫坯。一九六 O年将席囤仓、草圆仓全部淘汰。
  六十年代对小杂粮和成品粮实行包装垛存,对高水份粮和成品粮采用垛存法,即在堆垛中,留有通风道、分别为工字形、井字形、半非字形等。
  一九五八年提倡大种地瓜后,六十年代瓜干已成为粮食库存的主要品种,根据瓜干的收购季节和储藏特点,大部分采取露天存放,其形式:①、包打墙中间散存。②、箔围散存。③、圆台形堆放。顶部用席子蓬布搭盖。第二年春季气温上升时,转入仓内存放。
  七十年代运用塑料薄膜压盖粮面,仓内储存由
  原来的散装压盖逐步交成了封仓密闭。
  一九八四年对租赁的公、民房和民代国储的房屋多采用了仓底铺沙垫坯复盖麦糠,散装存粮,塑料薄膜六面密封的办法。同年国库存粮也采用了薄膜密封加棉毯复盖或双膜密封的形式。一九八五年,双膜密封在全区推广。
  2、常规储藏
  常规储粮就是粮食经过干燥后,采取适时通风密闭的方法进行保管,这是本区多年来普遍采用的一种储粮方法。一九五一年,为了便利仓内粮食通风,有很多仓库在粮食入仓时安装了通风竹笼,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竹笼口部极易感染害虫,到一九五四年就不在使用通风竹笼,开始利用季侯风对储粮进行通风,入冬后,选择低温干燥天气,打开仓房门窗,在粮面扒沟,每7—10天翻动一次粮面,温差较大的每5天翻一次;春季对储粮水分较大的仓房,进行通风降水、降温,确保储粮安全度夏。在不适宜通风的季节,则采取压盖密闭,对水
  份低的无虫粮一般使用席子、麦糠、麻袋片、异祜种粮袋等物料进行压盖,对密度较小的虫粮采用麦糠、干灰等物料压盖。
  .七十年代,对瓜干的储藏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早密闭不如晚密闭,但最晚不能晚于四月底,在粮食保管中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掌握了通风密闭的季节规律:"冬冻夏密春通风,秋季多雨把门封。”
  3、低温储藏
  低温储藏是使粮食在储藏期内保持一定的低温状态,本区于七十年代初开始采取冬天扒沟通风冷冻取得低温,然后进行密闭保持低温的措施存粮效果较好。如:一九七六年初春,定陶马集粮所散存小麦47万斤,水分11%,杂质1%,容重772克/升,粮温6℃以下,粮面盖席子、面袋布、塑料薄膜各一层,上压一层干砖和一公分厚的沙土,储存九年,一九八五年春季出仓时,小麦色泽气味正常、质量完好。
  4、缺氧储藏
  缺氧储藏就是在密封条件下造成粮堆内的缺氧状态。本区于一九七五年开始采用。一九七七年七月搞缺氧储藏粮食4346万斤,缺氧方法:①人工缺养,如成武县城关粮所用燃烧炉辅助缺氧,九女粮所用充氮机充氮缺氧,鄄城计集粮所用树叶辅助缺氧。②自然缺氧,其方法简单,效果明显,全区多采用此法,如鄄城吉山粮所2号仓,存小麦32.4万斤,水分10.5%,杂质1%,容重785克/升,无虫,塑料膜全焊接五面密封,电子测温,储存期间粮堆内含氧量一般在7—10%之间,储存7年,一九八四年6月出仓,容重780克/升,水分10.5%,杂质1%,无虫,无霉,色泽气味正常。至一九八五年全区缺氧储粮累计10.6亿斤。通过实践,摸索出以下规律:粮食水分大,温度高,入库新粮、有虫粮,缺氧速度快,反之,缺氧速度慢。
  5、化学储藏
  化学储藏就是利用化学药剂抑制粮食本身和微
  生物的生命活动,消灭储粮害虫。七十年代中期开始采用。起初采用的是磷化氢储藏,只作为特定条件下的短期储存措施或临时抢救措施,操作方法:将磷化铝片(粉)按一定比例分层设点埋入粮堆,用药量为4、5.9,10月份5片/米,6、7、8月份7片/米。运用磷化氢储藏虽能达到安全储存的目的,但用药量大,有时须补充施药、费用高、污染重。一九七九年成武、巨野、梁山等县采取了低氧低剂量的储藏方法,就是将磷化铝片剂分成若干小布装埋入粮堆内,每立方米施药1.32—1.35克。此法比用磷化氢储藏节约。因而,一九八二年已在全区普遍推广采用,一九八五年全区搞低氧低剂量储藏粮食65733万斤。
  6、检查化验
  一九五O年为了保证粮食的储存安全制定了小麦入库标准:水分不超过13.5%,杂质1%。
  一九五一年秋季征购,为严把入库粮质关,各村成立征收委员会,由验质小组,对交售的粮食逐
  袋进行检查,然后粮库会同县区检验小组到村进行复查或由村封样送交粮库检验,经检验合格后再行运送粮库。验质方法多采用感官鉴定法(眼看、手搓、牙咬、鼻闻等)。少部分粮库已开始使用油蒸式水分测定器,来指导感官鉴定。
  一九五三年十二月,本区执行了六种粮食入库标准(详见粮油统购部分)。
  一九五五年,为开展“四无粮仓”制定了 “专局每年三次抽查,县局每年四次普查”的检查制度,通过检查,澄清粮情处理不安全粮食,为实现 “四无”创造条件。
  一九五六年麦收期间,阴雨连绵,小麦在场间遭受霉变严重影响入库粮质,入库的小麦霉变粒一般在个别高达30%以上。造成全区城乡人民通年吃霉变小麦。
  一九六二年粮油检查本着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查必彻底的精神,执行了“五天一小查,十天一大查,危险粮油天天查,风雨过后及时查”的检
  查制度。检查方法采用定层、定点与机动选点相结合,及时准确地掌握粮情变化,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
  一九六五年,全区共组织检查1012人次,查出高水分粮11700万斤,虫害粮13900万斤。及时采取措施分别进行了处理,保证了储粮安全。
  一九六七年四月上旬,地区粮局组织86人,分别赴十个县,对141个粮所(库)、230个粮站,244个生产队进行春季大检查,历时31天,检查粮食27405万斤,其中高水份粮3918万斤,虫害粮8741万斤,及时进行了处理。
  一九七三年夏秋粮食入库期间,全区组织干部职工2347人次,分片包干,深入到队,验质到场,广泛宣传好粮好价,次粮次价,以质论价的粮价政策,发动群众多交粮,交好粮。两季入库粮食21438万斤,93%的符合质量标准。
  一九七六年夏季征购期间,全区粮食系统普通使用了容重器,小麦入库标准为:容重770克/升,
  水分13.5%,杂质1%、不完善粒6%、色泽气味正常。
  一九七八年夏粮入库前,有计划地组织生产队人员学习国家粮油政策和验质论价办法,入库时实行队评站核,做到场间初验,过磅复验,入仓时再验,不合格者就地整理。
  一九七九年,成武、定陶两县创造了“粮油保管检查百分制记分法”,就是把仓储工作分解为仓储制度、“四无”粮仓、科学保粮、检查化验记录、防治措施、安全保卫等项制定出每项标准分数,然后由检查人员按照被检查单位的各项具体情况分别进行记分,每人再将各项分数公开,最后算出总分,这样被检查单位是先进还是落后便一目了然采取此法评比较为公平合理,群众信服,大大调动了保粮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因而,一九八 〇年,全区10个县都实行了此法。
  一九八四年夏粮入库,东明向阳粮所为了严把入库粮质关,刹住入库中的不正之风,对本所干部
  职工制订了不准收人情粮,营私舞弊,损公肥私等 “十不准”的原则。
  一九八五年,在全区推广了东明入库“十不准”的经验,提高了粮油入库质量,合格率均在94%以上,为创造“四无”粮仓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7、防治
  虫、霉、鼠、雀,是粮食的天敌,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是保粮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建国前,储粮条件差,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粮食被虫蚀鼠咬和发生霉变。建国后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加之储粮条件的逐步改善,虫、霉、鼠、雀损害率逐步下降。
  一九四九年,防治工作采取的具体方法是:粮食入仓后用椿叶灰或麦糠撒盖粮面,防治玉米象的发生;对已生虫的粮食用硫磺熏蒸或者把仓内部分生虫粮食倒出仓外曝晒,将虫晒死后再整理入仓。
  一九五O年,防治工作贯彻"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保粮方针,粮食入仓前彻底进行清仓消毒,
  将仓房门窗、梁柱、墙壁、墙角、墙缝所潜伏的害虫进行彻底清除,堵塞鼠洞,泥抹墙缝,并将储粮用的物料器材置室外曝晒,然后将仓房、用具等用石灰面或石灰水喷撒。
  一九五一年,全区大搞清洁卫生防治,具体作法:①仓房腾空后,及时进行剔、刮、挖、抹保持仓内“面面光”;②铲除仓垛周围的杂革,排除污水,清除垃圾,达到“三不留”;③粮油器材使用前后进行消毒。同年夏季,由于气温高湿度大,部分粮食发生玉米象、大谷盗、豌豆象、麦蛾、印度谷蛾等虫害,多发生在粮面二寸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了相应的杀虫措施,多数采用六六六粉喷杀。即:把粮面整平或整成波浪形,盖上席子和麻袋,每百立方米用药3—5斤喷撤,可杀死印度谷蛾90%以上,玉米象70%左右,蛾类幼虫仅能杀死5%。爱克粉和硫磺熏蒸,对玉米象、麦蛾效果较好。另外,采用曝晒风扬也可消灭虫害。
  一九五二年,贯彻执行“防重于治”的方针。全
  区通过倒仓、出风、日晒处理高水分粮7500万斤,利用科学喷药和有效土法处理虫粮2000万斤,并在条件比较好的粮库试搞了氯化苦熏蒸,取得较好的杀虫效果。
  一九五四年,采取“以清洁卫生为根本,机械物理为主要,化学防治为最后”的保粮方法,学习推广了浙江余杭县“无虫粮仓”的经验。①仓库要彻底搞好清洁卫生,做到仓内“六面光”,仓外“三不留”(不留杂草、垃圾、污水)。②粮库在接收粮食以前采取五个步骤:彻底扫除;清理仓具;剔除虫巢;粉刷嵌縫;药剂杀由。③粮食入库后,抓住三个环节:保持清洁卫生,防止虫害感染;及时搜索扑杀越冬仓虫;经常检查、及时处理。铺盖麻袋每隔一周抽换一次,驱除害虫,经过三、四次,杀虫效果可达到80%。运用硫磺熏蒸方法也取得了经验:在七、八月份,仓内害虫大部分活动于粮堆上层,利用硫磺熏杀可将表层三寸厚粮内害虫全部杀死,过二、三日翻动粮面,使下层害虫趋向表
  层,再进行熏蒸,连续二、三次则可达到完全消灭害虫的目的。
  一九五九年,贯彻执行“国社兼顾,土洋并举,防治并举,以防为主”的保粮方针,克服了重治轻防的思想。在防治过程中,把有效土法与药剂熏蒸相结合,对无虫粮采取压盖防虫,对有虫粮本着“治早、治了、治好”的原则,清除虫害,然后密闭防虫,做到两防一治。在管好国库粮的同时并协助社队搞好储粮工作。
  六十年代,熏蒸粮食停用六六六粉,而大量使用氯化苦,此药对杀死玉米象、麦蛾、谷象等虫害效果良好,但对螨类的卵和虫的休眠体效果较差,只能熏蒸原粮。施药方法有:喷洒法、挂袋法、仓外投药法,同时也开始使用磷化铝磷化锌熏杀。
  七十年代,全区主要采取磷化氢熏蒸,方法有两种:①粮面施药,将瓦钵、瓷盆等放到粮面选好的施药点上,按规定施药量均匀地摊在容器内,施药后密闭仓房,达到规定时间,及时放气,淸除残
  渣。②布袋埋藏法,按各点施药量将药剂分装各袋内,用投药器把药包投入粮内一定深度,药包上拴一条麻绳,以便放气后取出残渣。有些单位采取了经济有效的熏蒸法,如成武城关粮所搞了电石气与磷化铝混合熏蒸,同样的效果,比单用确化铝节约费用80%。曹县魏湾粮所利用太阳能杀虫,春、夏季选择晴朗天气,把虫粮摊在晒场上2—3公分厚,粮面盖一层黑布,上罩塑料薄膜,半小时后粮温可达60度以上,杀虫效果100%。
  八十年代,防治工作以防为重点,为了提高粮食纯度要求储粮尽量做到少施药或不施药,主要从根本上改变害虫的生活习性,控制其发育和繁殖。具体方法有:缺氧储藏、低温储藏、低剂量熏蒸、气流熏蒸、防虫磷拌粮、投放生石灰、仓房变白、新建或改建双笆仓等。这些方法都不同程度地防止了害虫的发生。
  历年来在本区发现的储粮害虫有:玉米象、米象、绿豆象、碗豆象、大谷盗、锯谷盗、长角谷
  盗、赤拟谷盗、杂拟谷盗、姬拟谷盗、烟草甲、药材甲、裸蛛甲、湿薪甲、日本蛛甲、脊胸露尾甲、黑粉虫、黑菌虫、二代黑菌虫、米黑虫、米扁虫、米淡黑虫、谷蠹、黑皮蠹、谷斑皮蠹、麦娥、印度谷娥、地中海螟蛾、粉螟蛾、四点谷娥、粉斑螟、一点谷螟、节虱、粉螟等三十余种。
  8.四无粮仓
  一九五四年学习余杭县“无虫粮仓”的先进经验。巨野县孙庄粮库于同年创全区第一处“无虫粮仓”。该库在学习余杭县“无虫粮仓”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①粮食入库前进行仓底换土,压沙铺垫,清仓消毒,铺草喷粉;②对交粮群众进行宣传教育,提出次粮不出村,好粮交国家的口号,入仓粮食实行“三热”(麦糠热、席子热、粮食热)“四边"(边收、边晒、边入库、边密闭)"五分开”(种类分开、干湿分开、新陈分开、有虫无虫分开、好次分开);③储粮期间,采取冬冻夏密春通风,发现虫粮及时熏蒸。一九五五年
  被专署授予“无虫粮仓”的光荣称号。
  一九五五年,全区粮食系统掀起了创“四无粮仓”的群众竞赛热潮,“四无”即:无虫害、无霉变、无鼠雀、无事故。同年出现“四无粮仓”274座,四无粮食3132万斤。
  一九五七年,保粮工作虽然遭受特大涝灾的威胁,但全区仍出现了鄄城、郓城、单县三个粮食基本“四无”县,“四无”粮仓3388座,“四无”粮食23990万斤,占总库存量的81.2%。
  一九五九年,全区开展了国仓“七无”(增加了无变色、无异味、无病疫三项内容),社仓“四无”的活动,年底鉴定,国仓92%的达到了“七无”,社仓54%的达到了“四无”要求。当时受 “浮夸风”影响,有虚假现象。
  一九六三年,全区出现了四个粮油基本“四无”县,203个“四无"粮站,“四无”粮油10723万斤。
  “文革”初期,保粮工作受到冲击,“四无”工
  作处于放任自流状态,一九七二年继续开展“四无”粮仓活动。一九七八年充分肯定了“四无”粮仓活动的方向是正确的,商业部颁发了《关于开展“四无”粮仓活动的有关规定》,修订了 “四无”标准:
  ①无虫:保管的粮油一般没有严重虫害,每幢仓房、货场及装具、器材没有感染活虫,偶尔发现1一2头活虫(不属于危险害虫或检疫对象的)均算无虫。
  入库粮油感染了活虫,但能做到隔离存放,边入库、边处理,在半月内达到无虫标准的,也叫无虫。
  ② 无霉:保管的粮油无霉坏、异味,油脂无酸败、变质的,叫做无霉。
  入库粮油有生芽、发热或感染异味,油脂有轻微酸败变质的,在接收后能及时处理,适合安全储存,不扩大损失,以及在储存中发现个别部位粮粒有霉点、霉味,经及时处理后不影响食用价值的,仍算无霉。
  ③ 无鼠雀:凡仓房内无鼠迹、鼠洞、和鼠雀
  粪,露天囤垛有效防止鼠雀危害的,就叫无鼠雀。仓房内偶尔窜入鼠雀,但能及时发现积极捕杀的,仍叫无鼠雀。
  ④无事故:除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外,没有发生火灾、水淹、盗窃、工伤和粮油抛撒渗漏、污染、错收错发、不能说明原因的超耗等仓储事故,就叫无事故。
  但如发生上述事故后,能及时发现,努力抢救,使国家财产基本未受损失,以及轻微工伤,并能积极座谈发生事故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的,仍叫无事故。
  凡属舍己救人或为抢救国家财产而造成伤亡者,不应列入事故范围。
  一九八一年,郓城粮食局对实现“四无”粮仓的单位,采取奖励办法,对完全达到“四无”标准的所(库),其万斤保管费低于全县乎均水平者,每百万斤存粮奖现金30元,否则即扣发全所(库)一个月的奖金。当年该县实现“四无”县。同年
  全区有16个粮所(库)连续10年、34个粮所(库)连续6年巩固“四无”粮仓。
  一九八五年,是全区历史上存粮最多的一年,储粮点多,面广,形式多样,为了确保储粮安全,坚持“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的保粮方针,普遍开展以“四无”粮仓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全区实现“四无”仓库容量109541万斤,“四无”粮油104730万斤,占总储存量的95%。
  历年实现"四无粮仓” 一览表二、粮仓保卫
  粮仓保卫工作在建国前主要针对敌人的抢夺和破坏开展保粮斗争,建国后,开展以防火、防盗、防污染、防敌人破坏为内容的安全防护工作。
  为了加强全区的粮仓保卫工作,一九五O年区库成立了三十多人的护粮队,住曹县仲堤圈,主要负责粮食的看护和押运。农村仓库依靠当地党组织和群众、民兵武装护粮,粮库干部职工坚持常年夜间值班站岗,节假日不放假。同年,各粮库配备了消防器材,(水池、水缸、水桶、灭火器、火钩、木梯、铁锨
  、沙包等)并制定了仓库安全保卫制度。
  一九五五年,全区护粮委员会和四邻护粮小组发展到948个,由于护粮组织健全,加强了保卫工作,当年被盗事故少于上年70%。
  一九五七年,全区出现了特大水灾,(灾情见大事记)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结合当地群众,抢救出粮食10951万斤,加工凉晒15134万斤,
  保证了粮油的安全。
  一九六O年在粮食极为困难的情况下粮食工作着重抓了调拨和供应,忽视了安全保卫,因而,个别干部职工经不起困难考验,发生了监守自盗和内外勾结事件,被盗走粮食151642斤,粮票34752斤,款35730元,国家遭受严重损失。“文革”期间,保卫工作处于混乱状态,单县、菏泽、东明等县曾发生了面粉、粮票被抢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恢复了各项制度并逐步趋于正规。
  一九八O年,国家规定5月份为全国“安全月”,地、县粮食局成立了安全保卫领导小组,对粮食系统的安全保卫工作,每年组织全面检查,使之成为制度化。
  一九八四年,省粮局颁发了《粮仓消防设备配备标准》(附表),菏泽市粮食局一次投资10万元,把全市粮食系统的消防设备全部配齐,并结合消防队,培训了消防人员,一九八五年,全区基层単位按照标准配齐了消防设备。
  第三节机械与器材
  一、粮仓机械
  建国初期,本区粮食的出仓、入库、整晒加工、装卸、搬倒,全部依赖“晒粮靠天,搬粮靠肩”的落后体力劳动。
  六十年代后期,菏泽油脂组安装了刷桶机,郓城、鄄城、单县、成武等县自制了简易刷桶机。
  一九七O年,城镇重点粮库配备了灌包机。
  一九七三年,城镇粮库逐步配备了输送机开始改变粮食出入库靠“人抬肩扛”的落后状况。
  一九七五年,自动流筛在部分库、所投入使用。一些较大的粮库、面粉厂开始配备地中衡。
  一九七六年,为了与输送机配套,开始配备使用扒谷机。成武县苟村、南鲁两粮所,自造了两台灌包机,梁山县粮食局试制成功了电子自动售粮一九七七年,为加快粮油机械化,、自力更生,制造粮食机械46台件,输送线248米。
  进入八十年代,凡电力充足的库、所配备了输送机、扒谷机、扬谷机、流筛等机械设备,如菏泽市北关粮库,粮食的装卸、搬倒、出入仓以及检化验、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一九八五年底,全区共有固定胶带输送机197台,刮板输送机20台,移动式胶带输送机121台,装卸输送机59台,吸粮机82台,清理设备(流动筛振动筛等)265台,地中衡12台,机械自动称11台,其它粮仓机械128台。有194个库、点配备了粮仓机械厂三个单位实现了机械化。
  二、器材管理
  仓储器林种类繁多,计有:防治检验器材、消防器材、机电设备、称重设备、清理机具、保粮用具、苫盖品、包装、劳动用品以及基建维修材料等。器材管理包括器材的购置、验收、登记、安装使用、维修、保养以及调拨更新、改造等内容。
  一九五五年,本区建立基层粮所后,制订了仓储器材管理办法,专、县粮食局和基层粮食单位设立专人或兼职管理。
  一九六二年,根据省粮厅《粮食系统物质器材管理暂行规定》,本区具体制定执行了“外借器材扣押金,收折旧费”的办法。即:①蓬布每块押金800元,每天收折旧费5元;铁桶每只押金100元,每天收折旧费0.5元;麻袋每条押金5元,每天收折旧费0.1元;面袋每条押金2元,每天收折旧费0.05芫。②生产队交售公粮自备装具确有困难的,经单位领导批准,可不收费,但必须做到“粮食交完,及时归还”。
  一九六三年,为了加强仓储器材管理,克服积压浪费和混乱现象,根据省粮厅《仓储器材管理暂行办法》,专粮局结合本区具体情况规定了:建立器材仓库,仓储器材统一存放;明确专职或兼职人员管理;购置和报废器材都须事先报请上级批准;器材要分类、分等建帐立卡,账物必须一致;加强
  维修保养,延长使用时间。单县黄寺粮所创造了"挂牌取物,用后归位”的管理办法,即所内人员人人有署名牌,借取器材时将署名牌挂在器材原放处,用过归还时将牌取下。这样做加强了责任心,有用有还,存放有条理,使用繁多不乱。同年,地区粮食局在单县召开现场会,进行推广并受到省粮厅的表扬。
  “文革”期间,器材管理工作一度混乱,国家财产遭受很大损失。
  一九七九一一九八五年基层粮所(库)实行了独立核算,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步推行了粮油储存和器材管理承包责任制,全区普遍实行了定额管理,把器材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粮食志

《菏泽地区粮食志》

《粮食志》的诞生是在行署的关怀和地区史志编委会的指导下进行的。从抽调人员组建编志办公室,拟定篇目,搜集资料,调查研究,整理编篡,到征求意见,修改定稿,付印成书,三次增删,已历五载,现已出版问世。这是《粮食志》编写人员辛勤劳动和给予大力支持以及关心编写的同志们的共同结晶。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