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城镇供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粮食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89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城镇供应
分类号: F405
页数: 24
页码: 126-149
摘要: 城镇人口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日益增多,粮食需求量也相应增大。为有计划的平衡粮食供应,政府颁布实行粮油计划供应和以人定量供应。菏泽地区于一九五三年实行计划供应。一九五五年实行分等定量供应。当时,全区城镇非农业人口17.85万人,一九五九年发展到24.74万人,一九六一年压缩到16.89万人,但从一九七O年起又逐渐增多,一九八五年已达45.76万人。在实行定量供应31年中,每人每月的平均定量水平多在35斤以上,基本合理。既保证了城镇非农业人口的用粮,也严格控制了销量,堵塞了漏洞,杜绝了浪费,为国家节约了粮食,取得了不少工作经验,但也有深刻教训,主要是一九五八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出现了浮夸风,高征购,大办食堂,吃饭不要钱,浪费相当严重,造成了人为的粮食紧张。因此粮食供应量一压再压,一九五九年四月,居民定量压缩到20.5斤,一九六O年全区定量水平压缩到29.1斤,十一月,脑力劳动者定量只27斤,不少人患了水肿病。一九六四年调高定量标准,情况开始缓解,一九六五年供应水平提为39斤,1966年达到41.62斤,问题基本解决。
关键词: 粮油供销 城镇供应

内容

城镇人口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日益增多,粮食需求量也相应增大。为有计划的平衡粮食供应,政府颁布实行粮油计划供应和以人定量供应。菏泽地区于一九五三年实行计划供应。一九五五年实行分等定量供应。当时,全区城镇非农业人口17.85万人,一九五九年发展到24.74万人,一九六一年压缩到16.89万人,但从一九七O年起又逐渐增多,一九八五年已达45.76万人。在实行定量供应31年中,每人每月的平均定量水平多在35斤以上,基本合理。既保证了城镇非农业人口的用粮,也严格控制了销量,堵塞了漏洞,杜绝了浪费,为国家节约了粮食,取得了不少工作经验,但也有深刻教训,主要是一九五八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出现了浮夸风,高征购,大办食堂,吃饭不要钱,浪费相当严重,造成了人为的粮食紧张。因此粮食供应量一压再压,一九五九年四月,居民定量压缩到20.5斤,一九六O年全区定量水平压缩到29.1斤,十一月,脑力劳动者定量只27斤,不少人患了水肿病。一九六四年调高定量标准,情况开始缓解,一九六五年供应水平提为39斤,1966年达到41.62斤,问题基本解决。
  一、定量标准
  1953年粮食定量供应标准1955年城镇非农业入口粮食以人分等定量标准十一月作了个别调整和具体规定
  一九五六年四月具体明确了部分工种等级定量标准1957年食油定量供应标准
  行业用油随粮食供应,即;糕点业每购成品粮百斤,供应食
  油15-20斤,饮食业凭粮票,每购成品粮百斤供应油3—5斤。1959年4月压缩粮食供应标准(市斤)
  1960年9月对粮食定量标准作了调整(斤)同年11月6日对粮食定量标准再次调整(斤)1971年1月全区统一了非农业人口
  粮食定量标准1971年10月1日起全省统一了非农业人员表32粮食定量标准(斤)1975年4月1日起执行省规定的食油
  供应标准
  一九八二年一月起,对参加劳动的犯人,按国营企业同工种职工的粮油定量标准供应,对少年犯,比照工读学校学生的粮油定量标准供应。供应品种,按细粮50%,粗粮40%,薯类10%。
  孩年并统一了农转非卖粮标准,按每人每天戾品粮一斤计算。一九八五年八月起以夏秋两季(七至九月和十至六月)分别卖出本人口粮,办理粮食转移证,由迁入地粮食部门凭证衔接供应。
  二、粮种折率与补助供应
  1955年8月1日起执行原粮与成品粮
  的折率标准
  同年九月省粮厅规定粮食付产品、薯类与粮食的折算标准为:夫皮2斤=原粮1斤,豆饼1斤二原粮1斤,花生饼1斤=原粮1斤,细谷糠4斤=原粮1
  斤,薯干1斤=原粮1斤,薯干1.25斤=成品粮1斤,鲜薯4斤=薯干1斤,鲜薯5斤=成品粮1斤。,
  该年十一月起,对机关下乡工作的干部,随群众吃饭或自己起伙者,每人每天补助成品粮6两,到县、区机关一般不补助。
  一九五七年对特殊用油实行定额补助:少数民族节日按每人全年不超过1.5斤补助。定量人口节日每人按3小两补助。婚、丧、嫁、娶用油,每次不超过3斤。产妇除按原标准供应外,每次再补助1斤。
  一九七一年十二月执行省订“粮食补助暂行规定”,对会议、出差、劳动、夜餐、来访人员、特殊病人、华侨、复员的老红军、重残荣军、残废军人等都具体规定了补助标准。对县以上劳动部门批准调配的农业人口临时工,也规定了粮食补助标1973年4月1日起执行省规定的食油补助标准表36
  一九八0年,干部、职工出差补助粮食按本人定量每夭不足1.2斤的补助到1.2斤。会议补助粮’对非农业人口,每人每天补助成品粮2大两,对农业人口补助半斤。
  一九八二年国庆节,每人补助菜籽油2斤。
  一九八三年一月起,对离职休养的老干部在食油定量标准外每人每月补助食油1斤。
  一九八四年国庆节每人补助食油1.5斤。
  一九八五年一月起,对非农业个体劳动者,视其劳动强度,参照国营企业职工同工种粮食定量标准予以差额补助。
  三、供应管理
  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全区城镇实行粮食计划供应。机关、部队、学校、工厂、企事业单位、工商业户、街道居民的口粮,食品业经营实需的粮食和大车店、马车行的牲畜饲料,均由国家供应,供应的办法是:机关单位造报用粮计划,粮食部门审核供应;工商行业户由行业系统按实需量,以户填发购粮证;居民通过街道居委会评议审查,按户填发
  临时粮食调剂证;食品业通过同业工会或理事会按实需填发购粮证;牲口饲料由大车店、马车行按实需填发饲料证。以上均凭证供应。
  一九五四年四月实行食油统销。
  一九五五年为建全城镇粮食供应制度,实行以人定量供应,六月先在菏泽城关试行,八月全区城镇普遍执行。对城镇的非农业人口,分别不同工种的劳动强度(儿童按年龄),核定每人每月口粮标准,以户为单位填发粮食供应证,凭证按月供应,定量内的粮食节约归己。对行业用粮按计划定额供应,由单位根据生产计划和耗粮定额,按季分月造报用粮计划,粮食部门核定后,发给行业用粮供应证,凭证供应。月(季)节余顶下月(季)供应指标。对食品业实行计划控制凭证供应。对付食酿造业,按核定用粮计划供应。对牲畜饲料用粮,实行分类定量,凭饲料供应证供应。牲畜远出外运时,可凭证领取地方料票,凭票向沿途粮食部门购买。饲料供应范围是:农业部门批准的种畜,商业部门
  在途运输和临时存栏待宰的畜禽,科研部门供实验的动物,以及供表演、展览的动物等。
  该年十月实行熟食品凭票供应,凡购买以粮食为原料加工的食品、糕点、复制品、半成品等,均需交付相应的粮票。十一月对定量人口,在核定的口粮中,扣除10%的粮食,折合供应鲜地瓜。
  一九五七年食油实行定量供应。对定量人口按定额票证供应,每季发放定量油票,凭票供油,油票过期作废。对机关、团体单位,按月编造计划,粮食部门核实供应。行业用油随粮供应。
  为提高服务质量,改进供应工作,专署粮食局于一九五七年抽派干部到菏泽城关五粮站蹲点,在实践中共同研究创造了“活动售粮斗”和“收款快算表”,设立“服务监督台”,备有扎口绳、针线包、公平秤、意见薄,开办夜间售粮窗,首创“流动售粮车”,定时串街卖粮。对烈、军属和孤寡病残老人送粮到家。以上创举得到专署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赞扬,后并推广全区,形成制度,一直坚持下
  来。
  一九六O年农业受灾,粮食减产,地委本着“节约备荒”精神,压缩粮食销量,减少非农业粮食供应,六月份定量人口供应水平32.9斤,较上年压缩3.29斤,九月份又作出压缩非农业人口的决定,按10%的比例将全区非农业人口由28.26万人,压缩到25.21万人(实际压缩到23.58万人),全区定量供应水平降到30斤以下(菏泽不超过30斤,其余县不超过28斤),特重体力和重体力工人按30%降级减量。社办工业、企业和城郊居民口粮供应改随农民。降低专业运输队的牲畜饲斜标准。食品全部回收粮票。并将党代会、人代会、劳模会以外的会议补助粮全部取消。十月份将定量供应水平压缩到29,1斤,比六月份降低了3.8斤。比上年降低7.72斤。
  一九六一年继续压缩粮食供应,全区减少城镇非农业人口14391人,精简国家职工12684人。
  一九六二年八、九月份,对全区定量供应进行
  了一次普查,发现了不少问题,仅虚报冒领一项就多供应粮食23.4万斤。因而,十月份再次压缩城镇非农业人口18863人,精减国家职工19882人,同时对饮食业也进行了压缩,除县城和交通要道的饭店外,国家一律不供应粮油。该年全区定量供应较上年压缩9.9%。
  实行粮食以人定量供应后,在很长时间内,全区没有统一的定量标准。随着工厂、企业生产的发展提高和劳动条件的变化,致使县与县,厂与厂之间的定量供应水平不相一致。为了达到供应标准统一合理,一九七一年一月行署制定了工种粮食定量标准,同年十月,全省又统一了工种等级划分和城镇粮食定量标准,一直延续到一九八五年。
  一九七七年改进工厂企业的粮食供应管理,全区推广了“旅大粮食管理经验”,实行“三交、三到、三结合”的办法(向企业领导和职工群众交待粮食形势、政策和定量标准;职工基本口粮到人、工种补充到组、补差指标到单位;粮食部门与用粮
  单位、职工群众相结合,共同管理粮食).为搞好这项工作,地、县粮食局组织干部80余人,经过8个月的细致工作,在470个单位中推行了 “旅大经验”,人均定量36.85斤较前降低0.81斤,每月可减少供应粮食4.36万斤。实践证明,推广这一新的管理办法,既有利于发挥工人群众的监督管理作用,增强职工间、部门间的团结,又体现了依靠党的领导,依靠群众管理粮食的精神和按照劳动差别合理供应口粮的原则。对稳定销量、节约用粮和促进生产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年抽调252人组成55个工作组,对347个工商行政企业的伙食单位进行了普查,通过“三查、三对”(查供应指标对单位购粮数,查伙食帐目对粮食库存,查伙房用粮对收回馍票)、清理出应交结余粮185.5万斤,防止了浪费。
  一九八三年为方便群众购粮,由原来按行政区划“定点供应”改为“选点购粮”,群众可在本城镇任意选点购买粮油,不再受区划的限制。
  一九八四年六月起,对批准到城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村个体户,允许按规定手续办理“农村个体户自带口粮凭证”,由经营所在地之供应单位凭证供应。
  该年七月开始对饮料、酒的用粮供应,由平价粮改为议价粮或加价粮(超购价加费用)。
  同年国家收购油料充足,为改善人民生活,适当地进行了补助,国庆节对定量人口补助供应由2两增到1.5斤,对饮食糕点用油全区增加10万斤(菏泽3.3万斤,曹县1.2万斤,单县1万斤,梁山0.9万斤,郓城0.8万斤,东明0.7万斤,巨野0.6万斤, 定陶、成武、鄄城各0.5万斤)。
  一九八四年底,出现了“粮食提价”、“粮票作废”的谣言,迅即在全区城镇刮起了抢购风,不少群众将多年积存的粮票和购粮证上的节余粮全部购了面粉,有的职工干部也跟着抢购,因此国家粮店普遍遭到冲击,不几天就将成品粮抢购一空,面粉加工不迭,有的粮店只得以原粮应急,后经宣传和揭谣,并通过一九八五年初的供应,证实了粮食没提价,粮票不作废,抢购风才得以平息。结果使该年城镇粮食供应量大于上年66%。事后,不少抢购者竟面对抢购的大量面粉发愁,只得转售给私人饮食摊点,劳神伤财,后悔莫及。
  历年城镇粮食供应情况表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粮食志

《菏泽地区粮食志》

《粮食志》的诞生是在行署的关怀和地区史志编委会的指导下进行的。从抽调人员组建编志办公室,拟定篇目,搜集资料,调查研究,整理编篡,到征求意见,修改定稿,付印成书,三次增删,已历五载,现已出版问世。这是《粮食志》编写人员辛勤劳动和给予大力支持以及关心编写的同志们的共同结晶。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