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沿黄粮林牧渔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85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沿黄粮林牧渔区
分类号: F304.5
页数: 3
页码: 370-372
摘要: 本区位于菏泽地区西半边境,依临黄河,呈带状走向。包括梁山、郓城、鄄城、菏泽、东明5个县市的59个多镇,1,812个行政村)。
关键词: 农业区划 林牧渔区

内容

本区位于菏泽地区西半边境,依临黄河,呈带状走向。包括梁山、郓城、鄄城、菏泽、东明5个县市的59个多镇,1,812个行政村(趴522个自然村)。
  表9一1沿黄粮林牧渔区范围
  一、自然资源和生产条件
  1985年本区共有140.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4.75万人),占全地区总人口的19.1%,劳动力50.13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的劳动力47.34万人),土地面积2761.67平方公里,占全地丘总土地面积的21.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07人,在各区中为最少。土地面积折414.26万亩,人均2.96亩(土壤普査数,下同),农业人口人均3.07亩。其中耕地面积268.47万亩,农业人口人均2亩,每个劳动力平均5.36亩(农林牧副渔劳力人均5.67亩)。水域面积8.04万亩,已利用1.92万亩。水资源可利用第9.99亿立方米,人均741.4立方米,百亩耕地占有3.72万立方米,居各区之首位。现有灌溉面积107.57万亩,灌溉率40.1%。该区沿黄河长184公里,宽14公里,呈狭长地带,区内现有引黄闸8座,形成了8处引黄自流灌溉区,控制灌溉面积220万亩,占本区耕地面积的81.9%。设计引水能力为385秒立方米,实际引黄流量为150—200秒立方米,年平均引水量15.46亿立方米。本区有自流灌溉条件,流经该区的黄河地段,因系悬河,侧渗严重,曾使部分土地盐碱化、沼泽化。在所有耕地中,大部分成了沙碱薄地,农作物产量很低,但是,黄河的水资源及其泥沙资源均很丰富,流经地区的水量年平均为421.7亿立方米,含泥沙量年平均为每立方米28公斤,年均输泥沙量高达11.5亿吨,且含有校多的氮、磷、钾养分,据测定,每立方米泥沙中含氮0.8-1.5公斤,含磷1・5公斤,含钾0.5公斤,实践证明,利用黄河泥沙资源,进行淤灌改土,对“沙、碱、涝、薄”四害进行综合治理,可使粮食产量成倍增长。适宜灌淤改土的耕地162万亩,现已淤改135.2万亩,占83.5%。
  本区农机动力共有28.52万马力,百亩耕地占有10.62马力。其中农用拖拉机3,569混合台,共8.65万马力,每百亩耕地占有0.13台/3.45马力。农机动力在各区中居第二位。但由于土质差。肥力低,加上黄河滩区难以进行灌溉,属“一麦田”范围,土地生产率较低。
  二、生产特点及存在问题
  该区1984年粮田面积为139.98万亩,人均1・04亩,在4个农业区中居首位。粮食总产量4.8亿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56公斤,居第三位。粮食耕亩单产343公斤,在4个农业区中属末位。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104.71万亩,其中棉花87.11万亩,皮棉总产4445万公斤,单产51公斤,在4个农业区中居第三位。森林覆盖率为9.3%,林业生产水平较低。东区有标准畜70.04万头,百亩耕地占有7.5头。大牲畜12.34万头,每头负担耕地22亩。其中牛6・62万头,占53.7%。羊存养量29.65万只,百亩耕地占有11只。总之,畜牧业生产,在4个农业区中水平最低。农业总收入3亿多元,人均228元,每个劳动力平均612.元,平均每亩土地收入74元。种植业收入2.37亿元,平均每亩耕地元,人均纯收入162元。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在4个农业区中居末位。
  总的来看,本区有四个特点:一是区内生产条件差异显著。以黄河大堤为界,堤内为河滩“一麦田”区。有耕地43.1万亩,占本区耕地面积的16.1%,易旱易涝,灌溉条件很差,每年一般只能收获一季小麦,秋作物基本无收。堤外为背河坡地和洼地,土地面积216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5.37万亩,占本区耕地面积的83.9%。这部分土地水利条件很好,为引黄自流灌溉区,原有的沙碱薄地,经过淤灌改土后,地平土肥,具有发展粮食和林牧生产的优势;二是林业、渔业和砖瓦窑业的生产潜力大,尚有8.6万亩宜林地未造林。适宜养鱼的水域面积8.04万亩,实际利用面积仅占23.9%,还有76.1%的发展潜力。由于本区具有丰富的黄河泥沙资源,土壤易更新,适于建设砖瓦窑业生产基地;三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较多,只是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低;四是农林牧和乡镇企业的生产水平低,农业收入、人均纯收入较少。
  三、发展方向及建设途径
  合理利用黄河水和泥沙资源,努力改善生产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商品经济,面向市场,建设生产基地,是本区的主要发展方向,其建设途径及主要措施是:
  1.发挥黄河水和泥沙资源优势,改善生产条件
  根据本区特点,主要采取以下两项措施。
  ①加强水利建设,完善灌溉工程配套:该区以黄河堤为界,分为堤内滩区和堤外自流灌溉区两部分。背河引黄自流灌溉区,地面坡降为六千分之一,有耕地225.37万亩,分为8个自流灌溉区,有效灌溉面积129万亩,占54%,尚有46%的耕地面积需要修建自流灌溉配套工程。由于背河灌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好,埋藏浅(米),适宜发展井灌。为充分利用水资源,从长远着,在搞好黄河自流灌溉的同时,应把井灌搞好,黄河滩区地势高亢易旱易涝,难以发展自流灌溉,为确保小麦丰收,应发展井灌和修建流动扬水站,以扩大灌溉面积。扩大灌淤改土面积,提高土地生产力:背河引黄自流灌溉区因受黄河的不利影响,大部分土地曾形成了沙化、碱化,农作物产量极低。多年的实践证明,这部分土地经过灌淤改土后,粮食产量增长1倍以上,土地生产力显著提高。在适宜淤灌的162万亩耕地中,已淤灌面积占83.5%,应加快灌淤改土速度,将适宜淤灌的土地全部淤灌万,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生产率。
  2.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根据本区的资源优势和生产特点,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对产业结构需进行适当调整,对商品生产基地需进行合理布局和建设。
  ①扩大粮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该区水、土资源较好,具有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特别是淤灌过的土地,土质变好,养分较丰富,最适宜发展小麦。大豆生产,要发挥这一优势,建成小麦、大豆商品基地。
  ②发挥优势,挖掘潜力,提高林牧副渔比重:本区具有发展林牧副渔生产的优越条件,而且潜力较大,如林地和水域面积共26.04万亩,尚未开发利用的14.72万亩,占56.5%.从经济收入看,1984年林牧副渔的收入共6.8亿元,仅占农业总收入的24%,比重显然太低。应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大力发展林牧副渔生产。在加快第一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使农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3、发展商品经济,建设生产基地
  沿黄地带,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区内沿黄河堤有东(明)银(山)窄铁路一条,长125公里,年货运量42.6万吨,还有184公里的黄河水路可以通航。这些都是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有利条件.为促进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宜在沿黄区建设5个商品生产基地:一是发挥水、土资源优势,建设以小麦、大豆、玉米为主的粮食生产基地;二是建设林或生产基地,发展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和农田林网,使林业用地面积达到2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9.3%提高到25%;三是开发利用8万亩水域,建设渔业生产基地;四是充分利用黄河的泥沙资源,建设以砖瓦为主的建材生产基地;五是合理利用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建设牛、羊、猪、禽生产基地。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内容包括:概论、菏泽地区农牧业大事记、菏泽地区农业资源、菏泽地区土地所有制及其变革、菏泽地区牧业技术推广、菏泽地区畜牧业生产、菏泽地区农民生活、菏泽地区农业教育、菏泽地区农业科学研究、菏泽地区农业区划、菏泽地区农牧业机构和人员、菏泽地区农谚。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