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农业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830
颗粒名称: 第七篇 农业教育
分类号: G725
页数: 12
页码: 349-360
摘要: 经山东省农业厅批准,于1955年6月建立了菏泽农业技术训练学校,校址在菏泽城西关外,系省属学校,由山东省农业厅主管,党政归菏泽地区管理。学校设农学、畜牧两个专业,共有教职工42人,其中教师25人,在校学生12个班,480人。学校占地面积270亩,其中农场占地100亩。校舍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
关键词: 农业教育 菏泽地区

内容

第一章荷泽地区农业学校
  第一节学校的建立与变革
  经山东省农业厅批准,于1955年6月建立了菏泽农业技术训练学校,校址在菏泽城西关外,系省属学校,由山东省农业厅主管,党政归菏泽地区管理。学校设农学、畜牧两个专业,共有教职工42人,其中教师25人,在校学生12个班,480人。学校占地面积270亩,其中农场占地100亩。校舍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
  1956年5月改为菏泽农业学校,成为正式中专。
  经国务院高等教育部批准,于1958年7月改为菏泽农业专科学校,设立了大专班共有教职工244人,其中教师90人。在校学生22个班,880人,其中大专班6个,240人;中专班16个,640人。学校占地面积扩大到360亩,其中农场占地100亩。校舍建筑面积10983平方米。
  1962年9月改为菏泽地区农业学校,归菏泽地区农业局主管。学校设农学、畜牧兽、农机3个专业。到1966年底,全校共有教职工90人,其中教师44人。在校学生14个班,560人,学校占地面积430亩,其中农场占地160亩。校舍建筑面积11715平方米。
  1968年12月,学校被当时的菏泽地区革命委员会宣布撤销,校舍交给菏泽军分区办了 “五七”干校。
  1970年初,菏泽军分区"五七”干校撤销,又重新恢复了菏泽地区农业学校。
  1971年1月,经中共菏泽地区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决定,改为菏泽地区农业专科学校,设立了大专班,归菏泽地区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主管。
  1973年10月,大专班毕业之后、学校仍改为菏泽地区农业学校,归荷泽地区革命委员会农委主管。自1975年起,改由菏泽地区农业局主管01976年学校设农学、畜牧兽医、农机、果林4个专业,共有教职工130人,其中教师56人。在校学生9个班,423人,学校占地面积420亩,其中农场占地140亩。校舍建筑面积17358平方米。到1985年底,学校共设置农学、农机、畜牧兽医、果树、园艺、农经、加工7个专业,有教职工188人,其中教师81人。在校学生17班,680人,其中普通中专班11个班,445人,干部中专班1个,35人;为菏泽师范专科代培师资班5个,220人。学校占地面积378亩,其中农场占地120亩。校舍建筑面积22546平方米。
  第二节学校的机构设置与人事更迭
  机构设置
  1、中共党组织
  1955年6月至1958年7月,学校建立了中共党支部委员会,下设办公室。1958年7月至1962年9月,学校建立了中共党委会,下设办公室。
  1962年9月至1968年12月,学校建立了中共党支部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1971年至1975年,学校建立了中共党的核心领导小组。
  1976年至1984年,学校建立了中共党总支委员会。
  1985年以后,又恢复了中共菏泽地区农业学校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2.行政机构
  1955年6月至1958年7月,学校设有办公室、教务科、总务科、伙食科、农场。
  1958年7月至1962年9月,学校有校务委员会、办公室、人事科、教务科、总务科、农场、农学科、畜牧学科、农机学科。
  1962年9月至1968年12月,学校设有办公室、教务科、总务科、农场。
  1970年至1975年,学校设有办公室、政治处、教务处、总务处、农场。
  1976年至1984年,学校设有办公室、政治处、教务处、总务处、武装部、保卫科、农场。
  1985年以后,学校设有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农场、培训办公室、会计室、保卫科。
  3.群团组织
  1955年6月至1958年7月,学校建立了共青团总支委员会和教育工会。
  1958年7月至1968年12月,学校建立了共青团委员会。
  1970年至1986年学校又恢复了共青团委员会。
  1984年起,学校建立了妇女委员会。
  二、人事更选
  1955年6月至1958年7月,学校中共党支部委员会书记上官彬、副书记张义和;校长上官彬,副校长袁占民、游秀峰。
  1958年7月至1962年9月,学校中共党委书记袁舒,副书记车步堂、李仁远;校长袁舒,副校长王荣村、钟起,教务长上官彬。从1960年起由陈正立接任校长兼党委书记。
  1962年9月至1968年12月,学校中共党支部书记李仁远;校长钟起,副校长上官彬、杨俭、姜世荣。
  1971年至1975年,学校中共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缺),副组长徐恒举、张茂夫、张俊卿;学校革命委员会主任(缺),副主任徐恒举、姜世荣。
  1976年至1984年,学校中共党总支委员会书记姜世荣、副书记先后有张文义、张登玉、江守贵、牛曰钦;校长姜世荣,副校长先后有张文义、张登玉、邵有祥、江守贵、郑大河。
  1985年以后,学校中共党委书记姜世荣,副书记马同恩;校长马同恩,副校长邵有祥、侯兆轩、牛曰钦。第三节学制与课程
  学制
  建校初期招收的农业技术训练班,学制为1年。
  1956年至1985年招收的普通中专班,学制有2年的,也有3年的。
  1958年至1961年和1971年招收的大专班,学制有2年的和4年的(1958年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的6个班,学制为4年)。
  二、课程
  1.学专业
  “文化大革命”以前的2年制大专班,开设的课程有政治、化学、体育、植物及植物生理、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土地测量学、农田水利学、农业机械化、作物栽培学、作物病虫害防治学、作物遗传育种和良种繁育学、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普通畜牧和畜疫防治学、人民公社经营管理学。3年制中专班,开设的课程有政治、体育、数学、化学、植物和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土地测量学、作物栽培学、作物遗传育种和良种繁育学、果树栽培学、农田水利学、畜牧学、作物病虫害防治学、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人民公社经营管理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2年制中专班,开设的课程有政治、体育、语文、化学、植物及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作物栽培学、作物病虫害防治学、土地测量学、农田规划、农机具。
  1980年的2年制中专班,开设的课程有政治、体育、化学、植物及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土地测量学、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病虫害防治学、农业经营管理学、农田规划、农业机械、外语。
  1983年的3年制师资专科班,开设的课程有政治、体育、化学、数学、语文、外语、心理学、教育学、植物及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作物栽培学、作物遗传育种学、植物病理和农业昆虫学、农学机械学、农业经营管理学。
  2.畜牧兽医专业
  “文化大革命”以前的3年制中专班,开设的课程有物理、化学、数学、语文、政治、体育、饲料生产学、人民公社经营管理学、畜牧学、家畜产科和人工授精学、家畜解剖生理学、家畜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兽医微生物及家畜传染病学、家畜内科与诊断学、家畜外科学、家畜寄生虫病学、中兽医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2年制中专班,开设的课程有政治、化学、体育、家畜解剖生理及病理学、兽医药理学、中兽医学、兽医产科学、兽医微生物学、家畜育种与饲养原理、养猪与猪病学、大家畜繁育与改良、养羊学、兽医外科内科及诊断学。
  1980年的2年制中专班,开设的课程有政治、体育、化学、外语、家畜解剖学、家畜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家畜遗传繁育学、家畜饲养学、畜牧学各论、中兽医学、兽医内科与诊断学、兽医外科产科学、家畜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畜牧业经营管理学。
  1983年的3年制中专班,开设的课程有政治、体育语文、数学、化学、英语、家畜饲养学、家畜遗传繁育学、畜牧学概论、家畜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兽医内科及诊断学、家畜外科产科学、家畜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中兽医学、专业补充课。
  3.农经专业
  1983年的3年制中专班,开设的课程有政治、体育、数学、英语、语文、共产主必思想品德、政治经济学、农业基础、畜牧基础、园艺及技术栽培、农业机械、计算技一术、农业经济学、会计原理及农业统计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业经营管理学、经济活动分析。选修课有市场学、农业计划学、经济法、电子计算机。
  4.加工专业
  1985年的3年制中专班,开设的课程有政治、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体育、数学、化学、语文、英语、物理、食品微生物、食品生物化学、机械基础、化工原理、加工机械、发酵工艺学、粮食与饲料加工、畜产品加工、食品分析与检验、企业管理与市场知识。选修课有实用电工、电子计算机、果品蔬菜加工、饮料工业学基础、食用菌生产及加工、食品包装与设奋。
  5.农机、果树、园艺专业的课程(从略)。
  第四节招生与毕业
  1、招生制度及其变革
  建校以来,学校普通中专班、大专班的招生工作,都是在国家招生计划的统一安排和指导下进行的,是面向社会招生。
  1955年至1967年,1971年至1978年招收的新生是初中毕业生;1979年至1985年招收的新生是高中毕业生。
  文化大革命”以前,除1963年至1965年,采用推荐与考试相结合,学校择优录取的方法外,其它招收的普通中专班均属地区统一组织考试,学校择优录取;普通大专班由省统一组织考试,学校择优录取。
  “文化大革命”期间,采用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方法,当时提出的条件是:招收的新生必须具奋一定的政治条件和文化程度,同时还必须具备参加1一2年劳动实践锻练这一基本条件。但实际上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有些学生在文化程度上根本达不到规定的要求,致使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招生制度改革之后,自1977年以来由省统一组织考试,学校择优录取。从1979年起,实行了全国统一组织考试、学校择优录取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质量,保证了全部学业的圆满完成。
  干部培训班、干部中专班是面向本地区乡、镇在职干部而招收的,招收办法是:地区统一组织考试、学校择优录取。
  二、升、留级及毕业分配
  对学生的升级、留级和毕业分配,学校一直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的暂行规定》办理的。即每学年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经过考试、考査,成绩及格者准予升级;成绩不及格者,经过补考后,考试科目累计仍有两门不及格者,或考试和考查科目累计有三门不及格者,予以留级。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包括实习和毕业设计),考试及格者,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不及格者,可补考一次。补考及格的发给毕业证书;不及格的发给修业证书,分配工作。参加工作后,可在一年内申请补考,及格者,补发给毕业证书。
  第五节科研活动及成果
  学校设有专门的科研机构,只是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搞一些必要的科学研究。
  该校讲师周润清,自1972年开始进行小麦杂交育种的试验和研究,于1980年选育出“薄134”小麦新品种,分别在我区单县、成武、曹县、郓城、巨野、鄄城等县进行示范种植。据1984年统计,种植面积已达2万多亩,1985年参加山东省晚播早熟组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目前正在省级鉴定中。
  该校教师杨永清,自1974年主持进行了小麦单倍体育种工作的研究,于1976年取得阶段性成果,解决了小麦愈伤组织越夏的问题,获1978年山东省科学研究成果奖。
  1981年由学校农场、农作物教研组合作,杨金铎、时念奎、任崇翰亲自参加的小麦丰产实验田,创小麦亩产520公斤的高产成绩。
  学校讲师、五届和六届山东省人大代表、五届全国人大代表马同恩,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在“猪膀胱造露术”方面成绩显著,并写了专题论文在山东省《畜牧兽医科技资料》1976年第2、期上刊登,1978年被列入《菏泽地区科学技术成果选编》一书中。
  该校田殿卿,对长毛兔的饲养管理技术进行了长期的试验和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他写的《引进的西德长毛兔后代为什么会严重退化》的论文,在《中国养兔杂志》1985年第1期上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全国报刊精选》转载(1985年第5期)。他写的《长毛兔误食夹竹桃中毒一例》,也在《中国养兔杂志》1986年第2期上发表。
  第六节图书资料及仪器设备
  1、图书册数
  1955年6月至1958年7月共有图书19450册。
  1958年7月至1966年共有图书59700册。
  1967年至1976年共有图书70199册。
  1977年至1985年共有图书99824册,其中中文图书96824册,外文图书3000册。
   二、仪器设备
  1・自制教具
  浸制动物、植物、病虫、果品等标本1200种,干制植物标本450种。绘制教学挂图
  2000多幅。自制仪器210件。
  2.拥有仪器总数及其价值
  千元以上的仪器56件;30—1000元的仪器1120件,总价值35万元。
  3.实验室、仪器室
  实验室共17个,分别是:植物生理、植物保护、作物栽培、土壤肥料、农业气象、
  土地测量、单倍体、兽医解剖及外科、兽医内科、加工、中兽医及药理病理、畜牧、微生物,农机、果树保护,物理、化学。仪器室5个,分别是:天平室、电子计算室、电教室、显微摄影暗室、自动恒温恒湿器室。
  第七节学校经费
  该校1955年至1963年的经费由山东省农业厅直接下拨;1964年至1980年由山东省农业厅带帽下达到地区;自1981年起,切块归地区财政局拨款。
  据建校31年的统计,国家共拨正常经费815.5万元,基本建设经费113.7万元。
  1955—1958年,拨正常经费115・2万元,年均28.8万元,拨基本建设经费35万元。
  1959—1966年,拨正常经费155.1万元,年均19.735万元。
  1967—1976年,拨正常经费155.5万元,年均15.55万元;拨基本建设经费4万元。
  1977—1985年,拨正常经费389.7万兀,年均44.41万元;拨基本建设经费74.7万元。
  第八节培养的学生总数
  该校自建立以来,到1985年底为止,共培养学生10272人,其中国家统一分配的4093人,内有干部中专班毕业生79人;“社来社去”的1072人,函授班、进修班、短期培训班共5107人(包括基层骨干1850人、技术人员3117人、教师100人、军转干部40人)。
  第二章农业广播学校
  农业广播学校,教学质量较高,因为都是从全国聘请来的高水平的专家、教授,编写教材和进行授课;学员不进校门,既能学到科学技术和理论知识,又不脱离生产、劳动、工作岗位,而且可以做到一面学习,一面实践,便于理论联系实际;采取这种形式培养人才,还能大大节约教育经费。一般来说,培养一名中专毕业生,仅需要正规全日制中专所用经费的十分之一。所以,农业广播学校很适合我区农村的实际情况,深受广大知识青年的欢迎。
  一、组织机构及其变革
  1・领导机构
  中央农业广播学校菏泽地区分校是1981年开始兴办的。当时中共荷泽地委常委、荷泽行署常务副专员张玉颜分管此项工作。由地区农委等9个部门组成了分校领导小组,并于6月9日以〔1981〕菏地农委字3号文件公布了这个领导小组成员名单:组长由地区农委副主任穆新民担任;副组长有地区科囱副主任杨清泉、地区农业局副局长兼地区农学会筹委会主任刘教坦;成员有地区广播事业管理局副局长王启仁、地区教育局副局长朱兆田、团地委副书记孙建民、地区妇联副主任周仲照、地区农科所党支部副书记刘传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在地区农业局,由刘教坦兼主任,朱凌涛为副主任。
  鉴于领导人员的不断变动,分校领导班子于1984年下半年,经行署领导研究决定,重新进行了调整,并于10月3日公布了领导小组成员名单:组长由行署副专员于法杰担任;副组长有中共菏泽地委组织部副部长范福、地区农业局副局长杨学道、地区教育局副局长王思伦、地区科协副主任王顺亭、地区广播电视处副主任李玉震;成员看地区财政局副局长王志远、地区妇联副主任刘兰钦、团地委副书记孙利民、地区农业学校前校长邵有祥、地区农科所副所长李凤来、中央农业广播学校菏泽地区分校校长朱凌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在地区农业局,由朱凌涛兼主任,白秀荣为副主任。
  分校领导班子第三次调整是1987年,1月6冃公布了分校领导小组成员名单「组长仍由于法杰担任;副组长有中共菏泽地委农工部部长邹学信、组织部副部长范福临、行暑办公室副主任郎丰华、地区农业局副局长江龙洲、地区教育局副局长王思伦、地区科协副主任王顺亭、地区广播电视处副主任李玉震;成员有地区财政局副局长王志远、团地委副书记曹修寅、地区妇联副主任刘兰软、地区林业局副局长孙兆法、地区水产公可副经理杜元京、地区农校副校长邵友祥、地区农科所副所长马善伦、中央农业广播学校菏泽地区分校校长朱凌涛。地区分校领尊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仍在地区农业局,由朱凌涛兼任办公室主任。
  在地区分校领导机构建立和调整的同时,各县、市也都相应的建立和调整了领导班子,并逐步设立了办事机构,自1983年起,办公地点全部设在农业局。
  2、办事机构
  中央农,业广播学校菏泽地区分校领导小组办公室,虽然于1981年6月就成立了,但是,那时候仅是一个临时班子,除朱凌涛以外,其他人员均是从地区农业局、农科所、农校临时抽来的,无正式编制。
  据1984年菏地编字第26号文件规定,地区农牧渔业局行政编制45人,内含农业广播学校办公室3人。
  同年菏地编字第122号文件中指出:地区分校办公室为科级事业单位,设在地区农牧渔业局厂编制2人,其中主任或副主任1人。
  1986年,菏地编字第58号文件中提出:根据“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地、市分校学员在5千人以上的定编7—9人的规定,你分校现有在校学员1万余人,经研究增加事业编制3人,加上原编制5人(行政3人、事业2人)共8人,校长朱凌涛。
  1987年11月17日,据中共菏泽地委办公室文件,地委、行署确定,“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山东省菏泽地区分校”由原来地区农业局领导的下属科级事业单位,升格为地区农业局领导的下属副县级事业单位。校长朱凌涛、副校长孟宪仁。
  二、招生情况及课程安排
  1、历届招生
  “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山东省菏泽地区分校”6年来共进行4届招生:
  第一届于1981年7月13日正式开学。参加“花学基础”统一考试的共4713人,全一区划分为236个报学班,分别设有班委会、班主任和班长。坚持学习到1985年底的学员共3.113人,毕业的2277人,当时领到毕业证书的2012人,以后又补发了一批毕业证书。毕业的学员,领到了中专文凭产没毕业的学员也学到了一些科学知识。
  第二届于1984年1月4日进行考试,5月8日壬式开学。起初有学员4822人,全区设教学班277个,坚持学习到1986年底的学员共3099人,经过统一考试,成绩及格,按时毕业的2074人。第三届于1985年3月31日进行考试,10月8日正式开学。共有学员1948人,全区设教学班48个,其中农经专业1207人,畜牧专业619人,淡水养鱼专业122人。
  第四届于1987年3月28日和29日进行招生考试,9月1日正式开学。参加考试的共12028人,择优录取的7219人。
  2、课程安排
  农学专业开设的课程有政治、语文、数理基础、化学基础、植物及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作物遗传育种、农业经济与管理、气象基础与农业气象,另外,还有山东省分校自行开出的作物栽培和作物病虫害防治两门课程。
  农经专业开设的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政治经济学、农业经济与管理、农业技术基础、会计原理及农村企业会计、统计原理与农业统计、农业技术经济、计算技术。
  畜牧专业开设的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化学基础、家畜解剖生理、家畜饲养学、家畜遗传育种学、家畜繁育学、畜牧学各论、普通兽医学、畜牧经济与管理。
  淡水养鱼专业开设的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水化学、生物学基础、淡水生物学、鱼类学、池塘养鱼学、鱼病学、湖泊水库鱼类养殖与增殖、渔业经济与管理。
  林学专业开设的课程有政治、语文、数理基础、化学基础、植物及植物生理、土壤肥料、植物遗传育种、农业气象、造林学、森林经营学、森林病虫害防治学、林业经济与管理及林政法规。
  果树、蔬菜两个专业系农学专业的分支,各设十一门课程,有九门课程同农学专业,不同的是果树专业还有果树栽培和果树病虫害防治;蔬菜专业还有蔬菜栽培和蔬菜病虫害防治
  农业广播学校各专业的授课,主要靠电台播讲,单课独进;其次为自学和辅导,班辅导员解难答疑与电台播讲同步进行。每门课辅导120学时,布置作业,做必要的实验实习。政治、语文、数学,靠自学,电台不进行播讲。
  三、培养人才初见成效
  中央农业广播学校菏泽地区分校,成立时间不长,在这短短的6年中,已为全区培养出农学、农经、畜牧等各类初级农业技术人员8160人。他们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初步显示了农业广播学校的巨大威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区从地区分校毕业的学员,已有517人被评为农民技术员;554人担任了乡、镇农业技术网长;334人被录用为乡、镇农技服务公司的工作人员;144人被聘为乡、镇干部、民办教师和农业广播学校辅导员。还有更多的人成了农村科技带头户,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使用、推广农业新技术的骨干队伍。几年来,共搞各种科研、试验项目10多个。协同种子部门搞作物良种繁育5000多亩,生产种子1500多万公斤,推广良种22751万公斤,引进新品种27个,并基本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协同农业技术部门,狠抓了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普及,积极推广了地膜覆盖,西瓜早熟、蔬菜保护栽培等新技术;协同植保部门搞了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协同土肥部门搞了土壤普查、配方施肥;协同畜牧兽医部门搞了各种畜禽的饲养管理、配种繁殖和疫病防治;协同农经部门,加强了农村财务、帐目管理。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全区农业生产的发展。第三章农业广播电视会计学校
  我区广大农村,长期以来财会队伍不稳定,大多数财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财务管理水平较差。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区根据农牧渔业部的要求,从1985年吏,建立了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菏泽地区会计分校。几年来已取得一定成绩。
  一、层层建立领导班子
  为了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地、县(市)都成立了分校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专员、副县长任组长,农工部、农业局等负责人任副组长,教育局、财政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全区8个县成立了分校,一个县成立了辅导站,明确了3—5人具体抓这一工作不少乡、镇还建立了辅导班”成立了班委会。乡、镇经管站长或经管员为辅导班长。每个班又划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据统计,全区共建立189个辅导班,1134个学习小组,配备办学人员104人,其中专职人员57人。
  二、落实电教设备
  落实电教设备,完善远距离教学体系,是搞好电视教育的重要措施。因此,自学校开创以来,地区和各县(市)的办学单位,先后到北京、济南等地购买了必要的电教设备。据1987年8月底统计,全区已购买放相机60台,平均每83名学员占有一台。购置录放两用机18台,录音机18台。购买和借用电视机113部,其中借用78部,配备辅导专用汽车7辆。
  三、搞好招生工作
  全区各办学单位,在认真做好宣传与筹备的情况下,较好地完成了招生工作。
  1985年,经过考试,择优录取学员3875人;1986年又招收新生1184人。两届注册学员共5059人(占全区行政村数的68%),其中农村财会人员占学员总数的80%,农村知识青年占2%,国营企业财会人员和基层干部占18%。
  四、建立健全学习制度
  根据中央总校的教学计划和山东省分校的安排意见,地、县(市)分校基本做到了 “三个落实和三个安排”。
  1.三个落实
  ①落实教学计划:对语文、政治经济学计算技术、数学4门课程,先后编制了辅导、自学、课程进度等学习计划,定期进行辅导,使学员对学习内容、进度、辅导时间心中有数,便于安排自已的工作和学习。
  ②落实教学管理制度:由县(市)统一制订考勤、辅导、自学作业、考试等各项制度,建立学员点名册,记录学员教育录相、面授辅导的次数和学习时间。并且做到半年一初评,年终一总评。
  ③落实工作报酬,为了巩固学员促使交费,提高办学质量,按总校规定,在搞好其他工作的同时,给办学人员一定补贴,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2.三个安排
  ① 安好学员的自学:自学是电视教学的基本形式,学员要自觉地保证自学时间,完成各科的学习任务。根据个人的特点,灵活地安排时间。
  ② 安排好学员的作业:每个学员每门课程3个本,即:自学笔记本、课堂记录本和作业本。布置的作业要按时完成,交由辅导员批改。
  ③ 安排好录象辅导教学:对重点课或难点反复放录象辅导,有时放一段,讨论一段,加深理解,以保证教学质量。
  五、办学初见成效
  电视教学历史较短,但是,经过短短几年的实践,却已初见成效,并受到社会的好评和支持;实践证明,由农牧渔业部主持举办的这个农业广播电视会计学校,对提高农村广大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效果十分明显。为了适应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定会更好的办下去。
  第四章各县农业学校
  1955—1956年,除单县外,我区各县都先后建立了农业学校。开设的专业有农学、畜牧、林果和会计。学习时间最短的只有1个月,一般2年以下。学生来源主要是农村干部和知识青年。毕业后哪里来哪里去,不包分配,只有少数优秀生,当时留校工作或被推荐到有关单位做国家或集体职工的。
  菏泽县农业学校:1955年秋经县委批准建立了菏泽县农业学校,隶属于县农业局,校址在城关镇张花园,有办公室、教室、宿舍30间,开设农学、会计两个班,招收学生110人,学习时间3个月,学生来自农村,结业后仍回村劳动。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学校迁到仿山(当时一度划归菏泽县,以后仿山仍归定陶县),隶属县委,有办公室、教室、宿舍65间,开设农学、牧医、园艺、会计4个专业,学习时间1—2年,在校学生320人。学生来源仍是农村干部和知识青年,毕业后不包分配。1962年学校下马,下余学生100多人回城关镇张花园参加农机班学习。
  菏泽县农校,自建校到1962年共培养学员3500多人,他们绝大部分担任了农村干部、会计和农业技术人员,也有少部分成了国家或集体单位的干部或职工。
  曹县农业学校:1956年由菏泽专署批准建立了曹县农业学校,隶属于曹县农业局;校址在曹县安莱楼乡,有教职工20人。1957年学校迁到曹县东关,开设农学、会计两个专业,学习时间半年。到1958年学校房舍100多间,土地近千亩,开设了农学、牧医、林果、会计4个专业,7个班,350人。学制1一2年,1959年招收一个农学专业班,到1961年学校被撤销,共培养学生400余人。学生的来源与去向同菏泽农业学校。
  定陶县农业学校:1956年经荷泽专署批准建立了定陶县农业学校,隶属定陶县政府领导,校址在定陶县东城现园艺场,占地6.3亩,校舍23间,教职工29人,有学主3个班,150人,学习时间1一3个月,主要是为农村培养农业技术人员。
  成武农学院:1958年“大跃进”时期,经菏泽专署批准建立了:成武农学院,隶属于县农业局和教育局,校址在城关十里口,开设农学、林果两个专业,招生200名,学制两年,毕业后有一半分配工作,其余一半回村务农。1960年经上级主管部门调查,学生质量达不到中专水平,故被撤销。1964年又经专署批准建立了成武农林学校,隶属县农业局,仍设农学、林果两个专业,招生100人,学制2年,毕业生不包分配。1966年学校被撤销。
  巨野县农业学校:1956年11月经专署批准建立了巨野县农业学校,隶属于县农业局,校址在巨野景葛庄乡,有校舍28间,开设农学、会计两个专业,招生6000人,学习时间4个月,学生来源是农村党团员知识青年,毕业后回村务农。1958年9月学校迁到县城,农学、牧医两个专业共招生160人,学制1年,毕业后有70人分配到农场、林场、兽医站等单位工作,其余回村务农。1959年10月学校迁到,孟姑集乡杨庄(现归嘉祥县),1960年5月又迁到夏官屯乡。1960年10月学校被撤销。1964年经县委。县政府批准在县农场又建立了巨野县农业学校,由县农业局领导。1965年招收初中以上学生45人,学制3年,1968年全部分配了工作,不久学校被撤销。
  梁山县农业学校:1965年春县教育局和农业局联合筹办建立了梁山县农业学校,有教职工10人,招收学生60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撤销。
  郓城县农业学校:1957年经山东省农业厅批准建立了郓城县农业学校,隶属县政府领导。有校舍35间,教职工36人,开设农学专业,共招收学生500人,学制2年,学生毕业后部分分配工作,大部分回村务农。1960年学校被撤销。
  鄄城县农业学校:1960年建立,招收学生100人,毕业后大部分到农牧系统工作,为国家或集体单位职工。1962年学校被撤销。
  东明县农业学校:1958年春经河南省开封专署批准,建立了东明县农业学校(当时东明县归河南省),隶属县农业局,校址在东明县王夹堤农场。有校舍72间,开设农学、水利两个专业,学制2年。1958年招收农学专业学员40人,1959年9月有20人提前毕业分配了工作,其余20人回村务农。1959年招收学生400人,其中农学专业7个班,350人,水利专业1个班,50人,1960年,招收的学生尚不到毕业时间,学校就被撤销。
  表7—1各县农业学校校长名单续表1
  第五章农村职业中学
  50年代初期我区农村职业教育比较落后,由于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对科学技术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于是,1956-1957年我区开始建立农村职业中学,并且发展很快,1958年“大跃进”时期,由于极“左”思潮的千扰,农村职业中学的发展受到影响。60年代初期,在党中央“恢复、调整、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指引下,全区人民致力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农村职业教育又得到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刚刚兴起的农村职业教育几乎夭折,除曹县梁堤头农中之外,全区所有农业职业中学全部停办。
  “文化大革命”宣布结束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很快。1978年党中央提出:“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适应广大农村对农业科技人才的迫切需要,1979年我区将菏泽市佃户屯中学、曹县安仁集中学、郓城县大人中学3处普通高中改为农村职业中学,1980年,将巨野县田桥中学,梁山县小安山中学东明县渔沃中学3处普通高中改为农村职业中学,1982年将单县黄寺中学、成武县天宫中学、定陶县南王店中学、鄄城县董口中学改为农村职业中学。至此,全区各县、市都有一处农村职业技术中学。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的统一布置,1983年,我区菏泽市杜庄中学、巨野县田庄中学、郓城县玉皇庙中学、梁山县徐集中学改为农村职业中学。1984年,单县张集中学、鄄城县旧城中学改为农村职业中学,1985年,菏泽市4中、单县城关中学、曹县桃园中学,成武县汶上中学,定陶县万福中学,东明县陆圈中学也改为农村职业中学。这时,全地区已有农村职业中学22处,招生规模由1957年的115人增加到2596人,在校人数由1957年的542人,增加到5390人.开设的专业有农学、农机、牧医、林果等。到目前为止已为我区农村培养毕业生3687人。
  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我区农村输送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从而加快了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促进了我区农牧业生产的发展。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内容包括:概论、菏泽地区农牧业大事记、菏泽地区农业资源、菏泽地区土地所有制及其变革、菏泽地区牧业技术推广、菏泽地区畜牧业生产、菏泽地区农民生活、菏泽地区农业教育、菏泽地区农业科学研究、菏泽地区农业区划、菏泽地区农牧业机构和人员、菏泽地区农谚。

阅读

相关人物

上官彬
相关人物
张义和
相关人物
袁占民
相关人物
游秀峰
相关人物
袁舒
相关人物
车步堂
相关人物
李仁远
相关人物
王荣村
相关人物
钟起
相关人物
徐恒举
相关人物
姜世荣
相关人物
张文义
相关人物
江守贵
相关人物
牛曰钦
相关人物
姜世荣
相关人物
马同恩
相关人物
朱凌涛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