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农民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827
颗粒名称: 第六篇 农民生活
分类号: D422.7
页数: 19
页码: 329-347
摘要: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由于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加之频繁的自然灾害,给我区广大农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和痛苦。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主要的生产资料一一土地为私人占有,分布极不平衡,少数有财有势的富户,霸占着大量的土地,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贫苦农民,却仅占有少量土地。富户利用出租土地。雇用劳动力、放高利贷等手段,残酷地剥削农民群众。加上反动政府的横征暴敛,农民生活朝不保夕,极端贫苦。
关键词: 菏泽地区 农民生活

内容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由于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加之频繁的自然灾害,给我区广大农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和痛苦。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主要的生产资料一一土地为私人占有,分布极不平衡,少数有财有势的富户,霸占着大量的土地,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贫苦农民,却仅占有少量土地。富户利用出租土地。雇用劳动力、放高利贷等手段,残酷地剥削农民群众。加上反动政府的横征暴敛,农民生活朝不保夕,极端贫苦。
  194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区内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以后逐步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展开。通过土地改革,没收了富户(地主、富农、部分上中农)多余的土地、财产,分给了无地和少地的广大贫苦农民(贫农,下中农)、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广大农民获得了彻底解次,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
  50年代初期,广大农民在分到土地之后,又逐步走上了农业合作化的道路,由互助组到初级社和高级社,生产步步上升,生活一天好似一天。到了1955—1956年,广大农民的生活已得到了很大改善。这是我区农民生活史上的一个大好时期,直到80年代初期,人们还在念念不忘地怀念着这个美好的时代。
  1957年自然灾害严重(主要是涝灾,夏季丰收,但小麦在场中霉烂较多。秋粮严重减产),粮食产量有所下降。
  1958年以后,农村全部实行了人民公社化,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损失。自此以后,连续三年,农民生活极度困难,人民把这三年称为“三年困难时期” 。从全区人口下降情况,可以看出当时农民生活之困苦。
  1958年全区总人口5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09万人;
  1959年全区总人口5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0万人;
  1960年全区总人口47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8万人;
  在一般情况下,人口都是増长的,但是这三年,我区的总人口和农业人口却都大幅度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们的生活板度困难,而造成了人口死亡率大大升高,适龄妇女的生育率又严重下降。
  国家经济困难突出的表现在农业方面;后来中共中央及时地采取了有效措施,纠正了在农业生产上“瞎指挥”、“弄虚作假”等不良倾向,使左倾错误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随后,又普遍贯彻执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首先从农业开始,调整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使农业得到了加强,全区农业生产迅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重新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农民生活有了改善(还未达到1955年和1956年的生活水平)。
  “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农民又陷入了极为困难的生活之中。特别是1970—1975年,在“堵资本主义之路”的极“左“思潮的指导下,原来分给农民的自留地、开荒地统统又被收回;农民个人购置的胶轮地排车也作价归了公,不少单位还规定:超过一个月不作价归公者没收。另外,还规定了许多“不准”,例如:不准外出做临时工,不准做买卖,不准在家私人做手工业等等,总之一句话,农民除了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以外,不允许搞任何其他收入。在那些年,如果单纯从统计报表上看專人均占有粮食和人均分-配口粮,并不算太低,但实际生活水平是很低的。就拿1974年与1964年比较吧,两年的人均占有粮食分别是167.5公斤和147.5公斤,人均分配口粮分别是124公斤和97公斤很明显,1974年比1964年都高。1964年农民有自留地和开荒地,一般每人平均0.15—0・2亩,每年人均生产粮食50公斤以上。农民有了少量土地,可以利用农副产品,饲养猪、羊和家禽,又可获得一些经济收益。所以,1964年虽然农民从集体分得的口粮少了一点,但农民的生活水平还是明显的高于1974年。
  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稼宣布结束,局面开始好转。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的许多经济政策得到了恢复和落实。例如,已被收回的自留地、开荒地又还给了农民。并且有些地方,还把一部分村头荒地分给了农民。从此,我区广大农民的生活又开始好转。
  1979年"中共荷泽地委书记周振兴,亲自到东明、鄄城两个后进县,召开了老农民座谈会。周振兴向到会的老农民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民的生活什么时候最好?第二,如何才能尽快地达到那时候的生活水平?
  农艮的回答是背定的,也是一致的:1955年和1956年那个时期农民的生活最好;要尽快达到那个时期的生活水平,并不难,只要把土地的使用权交给农民,少则2年,多则3年,就可以达到或超过那个时期的生活水平。
  农民的呼声和强烈愿望,打动了以周振兴为首的中共菏泽地委和行署领导人的心。他们决心把土地包干到户。在克服种种阻力,排除左右干扰的情况下,于1979年率先在东。明县、鄄城县开始试点,然后逐步向全区推广。1980年全区各县普遍实行了以土地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又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不断完善了这一制度。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积极性、创造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民生活得到改善,长期存在的吃饭问题,很快得到解决。现在不少农民吃的是细粮,住的是新房,高档家具。用具日益增多,对国家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第一章农民占有粮食情况
  1949年全区农民人均占有粮食177.5公斤。到了1955年和1956年,人均占有粮食达到280多公斤,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1950年至1956年全区共向国家交售粮食17.43亿公斤(每年平均近2.5亿公斤),农民吃国家统销粮1.45亿公斤。
  50年代末期,人均占有粮食200公斤左右。1962年和1963年,人均占有粮食仅115公斤左右,农民每人平均口粮只有70多公斤,加上自留地生产的粮食,每人年平均口粮不到150公斤,所以农民的生活十分艰难,这两年全区向国家交售粮食共2.2亿公斤(年均1・1亿公斤),农民吃国家统销粮3.35亿公斤(年均1.675亿公斤)。
  1965年和1966年,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20公斤左右,每人年均口粮近150公斤,加上一自留地生产的粮食,基本上能维持低标准的生活水平。这两年共向国家交售粮食2.65亿公斤(年均1・325亿公斤),农民吃国家统销粮2亿公斤(年均1亿公斤)。“文化大革命”期间,人均占有粮食,一般年份都在200公斤以下,每人年均口粮在150公斤以下,由于收回了自留地,农民的生活极度困难。1966—1975年,全区共向国家交售粮食10.3亿公斤,农民吃国家统销粮8.3亿公斤。
  1976—1980年,每年人均占有粮食225公斤左右,其中口粮在165公斤左右。这个时期,农民有了自留地和少量的村头荒地,可以收入一批粮食,所以,农民的生活比 “文化大革命”时期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在部分后进单位,农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有些农民过的还是“粮食不够瓜菜凑”的生活。就是那些温饱问题得到解决的单位,在粮色比例上还是以粗粮为主,而且地瓜干占有相当的比重,细粮仅占20—30%。这个时期共向国家交售粮食5亿多公斤,农民吃国家统销粮5・5亿公斤,其中1980年,国家为了改善我区农民的生活,向农村发放统销粮2.22亿公斤。
  1980年以后,在全区范围内普遍推行了土地包干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过二、三年的实践,到1983年就已大见成效。据统计上报数字来看,1983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24.5亿公斤以上,每个农业人口平均占有粮食358公斤,除去交给国家、集体部分,人均口粮274公斤。到1985年,全区粮食总产达到29.5亿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29公斤,其中人均口粮308公斤。而且在粮色比例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几乎家家户户,在日常生活中,吃的绝大部分是细粮。1983年至1986年,全区共向国家交售粮食22.35亿公斤(每年平均5.5亿公斤),几乎相当于1960年至1982年23年交售粮食的总和。在这4年中全区农民仅吃国家统销粮3.3亿公斤。
  第二章农民总收入
  我区农民的总收入,多少年来一直是以农业(种植业)为主要来源,其次是畜牧业和林业。手工业、企业和渔业等项收入比较少。因此,农业生产的丰歉与农民的总收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总的来看,30多年来我区农民的总收入是很低的。
  1950-1957年,我区每年人均总收入60多元,其中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80%左右,畜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8%左右。
  1958—1966年,全区每年人均总收入只有40元左右(种植业收入占总收入的85%,畜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7%).其中1962年人均39元,1963年人均31元。
  1965年,我区农民的生活又开始好转。人均总收入达到54元,其中种植业收入占总收入的90%,畜牧业收入仅占总收入的5%。由于刚刚渡过三年“困难时期",农民的家庭经济,底子薄,饲养畜禽大大减少。
  1967—1975年,农民每年人均总收入60元左右,其中种植业收入占总收入的85%, 畜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8%左右。
  1976—1980年,农民每年人均收入90元左右,其中种植业收入占总收入的80%左右,畜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10%左右。
  1981年以后,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农民的总收入增长幅度很大。到1984年人均总收入超过400元。表6-1菏泽地区各年度农民生活统计单位:公斤、万公斤表6—2菏泽地区各年度农民生活统计单位:公斤、万公斤、万元续表1续表2续表3续表4续表5续表6表6—3荷泽地区粮食购销情况单位:万公斤续表1续表2续表3续表4续表5续表6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内容包括:概论、菏泽地区农牧业大事记、菏泽地区农业资源、菏泽地区土地所有制及其变革、菏泽地区牧业技术推广、菏泽地区畜牧业生产、菏泽地区农民生活、菏泽地区农业教育、菏泽地区农业科学研究、菏泽地区农业区划、菏泽地区农牧业机构和人员、菏泽地区农谚。

阅读

相关人物

周振兴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