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养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80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养羊
分类号: S826
页数: 13
页码: 284
摘要: 我区广大劳动人民通过多年的定向选育,培育出著名的小尾寒羊、青山羊等不同用途的优良品种。小尾寒羊毛质较差、产量低,为适应毛纺工业之需要,从1964年起又开展了杂交改良工作。自此以后,我区小尾寒羊大大减少。到了70年代,只有梁山、郓城、巨野和鄄城东北部,还存养小尾寒羊2~3万只,其他县已经没有了。
关键词: 养羊

内容

我区广大劳动人民通过多年的定向选育,培育出著名的小尾寒羊、青山羊等不同用途的优良品种。
  小尾寒羊毛质较差、产量低,为适应毛纺工业之需要,从1964年起又开展了杂交改良工作。自此以后,我区小尾寒羊大大减少。到了70年代,只有梁山、郓城、巨野和鄄城东北部,还存养小尾寒羊2~3万只,其他县已经没有了。
  奶山羊,我区各地均有饲养,但数量很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养羊生产很重视,因此使我区的养羊生产又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肉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羊肉不但营养价值高,而且肉质鲜美,是人们最喜欢的肉食之一。1983年我区出栏山、绵羊234.96万只,产肉2114.5万公斤,占总产肉量的近37.2%。
  —、小尾寒羊
  小尾寒羊是我国优良的绵羊品种,我区饲养小尾寒羊有悠久的历史。在很早以前蒙古羊随着社会的变革、民族的变定,传到了黄河中下游,由于气候环境的改变,饲草饲料和饲养方式的变化,蒙古羊也逐渐发生变异。后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羊肉、裘皮的需要量越来越大,为了生产更多更好的羊肉和裘皮,满足社会需要,我区劳动人民对蒙古羊朝着肉裘方向进行了选择。另外在鲁西南农民群众中还有斗羊(两只公羊抵斗)取乐的习惯。每年秋后到次年春季农闲时期,在集市上、古会上,农民把优秀的公羊牵去比赛,作为娱乐活动,群众专门选择体格大,四肢粗壮,角根粗的公羊进行培育作为斗羊。就是这样在优越的饲养条件下,广大农民经过多年的定向选育,把蒙古羊选育成生长发育快、性成熟早、繁殖率高、遗传性稳定的小尾寒羊。
  1965年以前菏泽地区饲养的绵羊都是小尾寒羊。从总的情况看,黄河故道和大沙河两岸,因为有较广阔的河滩,草源丰富,小尾寒羊较多而且集中。回民地区因历来有养羊积肥吃肉剪毛的习惯,因此小尾寒羊也较多,质量尚好。我区西部、西北部数量较多,质量也较好,其中鄄城、东明两县质量最好,养羊最多,平均每户占有小尾寒羊0.3只;菏释、曹县、定陶、巨野次之,成武、单县、郓城、梁山较少。
  远在1936年(抗日战争以前)以前,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国家的要求,开始兴起了小尾寒羊剖腹取胎羔皮;再加反动政府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广大农民生活贫困不堪,造成羊只饲养管理粗放,因此,在那个历史时期,小尾寒羊数量、质量均有很大下降。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小尾寒羊存栏数全区尚不足10万只。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发展养羊生产,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采取了积极措施。为保护和发展养羊生产,禁止了小尾寒羊剥胎羔皮,从而使我区小尾寒羊数量和质量逐渐提高到1964年存栏数达到27.5万只,占总养羊只数的34.9%.
  我区1964年小尾寒羊与大牲畜之比为1:1,和生猪之比为1:2。由此可见,小尾寒羊是我区农民群众的主要家庭副业之一。群众反映说:"养羊用精料很少树叶、野草、农副产品都能喂羊”。
  养羊投资少,见效快,管理也比较简单。小尾寒羊成熟早,繁殖率高,生长快,适应性强°因为小尾寒羊是本区气候条件和粗放的管理饲养情况下培育而成的,所以对于温暧干燥的气候有很大的适应能力,并且耐粗饲,抗病力强,对饲草的利用率很高.在冬春因饲草缺乏,喂给一些豆秸、树皮、树枝等粗硬柴草;也有的把大牲畜吃剩的硬草来喂羊,它全能消化利用,保持一般营养状况,公羊仍有配种能力,母羊亦能正常发情怀羔和繁殖;群众一般不喂给精料,只有在种公羊配种时,母羊产羔时,才补喂少量精料.对羔羊的饲养管理也很粗放,羔羊不加任何特殊管理,成活率仍可达90%左右。
  我区饲养小尾寒羊,每年可向国家提供大批工业原料,出口羊产品换取外汇,支援国家建设.同时还能为农业生产提供大批优质肥料,促进粮棉增产。据收购部门统计,全区每年可向国家提供毛纺原料30万公斤以上,羊皮40多万张,羊肠衣近6万条,羊肉500万公斤。羊肉曾销售城镇和广大农村,在解决肉食问题上起了重要作用。同时羊肉及活羊还远销上海、北京、济南等城市,供应了城市人民对肉食的需求。
  1.外貌特征
  小尾寒羊属于短脂尾羊,尾长不超过飞节.尾呈圆扇形,尾下三分之一处有一纵沟,尾尖上翻,紧贴在沟内,被毛为白色者最多,约占总数的70%以上。据统计纯白者占45%,头上有花毛而体躯全白的占53%,体躯有花毛的占2%。头部花毛多集中在口周、眼圈和耳部。有的四肢有黑斑点,全身杂色或黑色者极少。
  小尾寒羊被毛异质,类型不一。有的被毛,毛股清晰,花弯较多,呈穗状,适于制裘,为"裘皮型”。有的毛较密,毛股不清晰,弯曲乱,不规则,羊毛细,为"细毛型”.被毛粗,死毛多的为"粗毛型” 。
  公羊头大,鼻梁隆起,有发达的螺旋形大角,角根粗壮,呈三棱形,颈粗短,背腰平直,四肢粗壮,前躯发达,耆甲高,前胸生有较长的发毛。母羊头较小,颈细长,两耳重大而下垂。母羊大部分有角或有角基,无角者甚少。母羊角,细小,形状不一:有镰刀状、角状、干姜状,公、母羊腹下大都无绒毛着生。
  2.体尺体重
  (1)体尺:一般成年公羊体高91.36厘米,体长93.95厘米,成年母羊体高77.07厘味,体长77.67厘米。从公母羊体长指数看,公母羊体躯侧视成正方形。周岁公羊体高平均为82.66厘米,体长平均80.18厘米,分别是成年公羊体高和体长的90.48和85.34%;周岁母羊体高平均为74.39厘米,体长平均为74.42厘米,分别是成年母羊体高和体长的96.52%和95.81%。成年公羊尾长24.54厘米,尾宽20.41厘米;成年母羊尾长16.29厘米,尾宽17.78厘米,公母羊尾长均在飞节以上。
  (2)体重:成年公羊体重一般为94.15公斤,周岁公羊体重平均为60.825公斤,3月龄断奶公羊平均体重20.77公斤;成年母羊平均体重48.75公斤,周岁母羊平均体重41.325公斤,为成年母羊体重的84.77%。3月龄母羊平均体重17.235公为周岁母羊体重的40.6%。小尾寒羊各年龄体重的变异系数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小尾寒羊是多胎羊,羔羊初生体重不均,同时各户饲养水平不同,母羊哺乳的羔羊数不同,所以体重椎差就比较大。如果饲养水平高,母羊哺乳的羔羊少,羔羊生长发育就快,体重就大。
  3.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根据屠宰测定,成年公羊屠宰率为55.59%,净肉率为45.91%;成年母羊屠宰率为52.43%,净肉率为39.7%;3月龄断奶羔羊屠宰率为50.57%,净肉率为39.18%。由此可见,小尾寒羊的产肉性能是相当高的,仅次于肉用羊,高于毛用羊。
  (2)羊皮品质:小尾寒羊的羔皮比细毛羊:半细毛羊羔皮薄,皮肤组织致密坚韧,毛股清晰,具有波浪形或螺旋形花弯。毛股有花长度一般在5厘米左右,花弯个数5〜7个,有的多达10几个,经过熟制花形基本不变。据测定3〜6个月的羔皮毛长7〜9厘米,绒毛多保暖性强,适宜制裘;特别是2〜3个月的羔皮,制裘价值更高.公母羊皮板面积大,是制革的好原料,毛股花弯好的也可制裘。
  (3)羊毛产量和品质:小尾寒羊被毛密度小,腹部无绒毛。四肢上端生长绒毛羊也较少,油汗比细毛羊小,产毛量比细毛羊、半细毛羊都低,净毛率比细毛羊、半细毛羊为高。据测定,成年公羊平均产毛量为4.27公斤、母羊为1.92公斤。
  羊毛品质:小尾寒羊被毛异质,细绒毛、两型毛、粗死毛的含量因类型、个体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据分析,细毛型羊,体侧部细绒毛占62.99%,两型毛占14.53%,粗死毛占22.47%。裘皮型羊,体侧部细绒毛占69.09%,两型毛占19.07%,粗死毛占11.84%.粗毛型羊,体侧部细绒毛占48.5%,两型毛占5.1%,粗死毛占46.5%。羊毛长度:成年公羊平均为13.27厘米,周岁公羊平均为11.46厘米;成年母羊平均为8.93厘米,周岁母羊,平均为9.73厘米,被毛油汗:多为白色或乳白色。羊毛细的油汗大,羊毛粗的油汗小,总起来看,小尾寒羊毛比细毛、半细毛羊油汗小,杂质少,净毛率高(净毛率一般在60%以上。
  4.繁殖性能
  (1)性成熟及初配年龄:在饲养条件较好的羊群中。羔羊第一次发情平均为157天,个别的天,在一般情况下,母羔6个月龄即可发情配种,母羊发情周平均期18天,妊娠期平均150.9天,公羔5个月有性欲要求,1岁左右开始配种。
  (2)产羔率:小尾寒羊四季发情,常年配种,秋季发情较多,但不十分明显,母羊产后1一3个月即可发情配种,生产周期一般在7〜8个月,据1980年调查,小尾寒羊产羔率为261.04%,比60年代调查的224.4〜229.2%为高,比1976年调查的270%为低。
  产羔率与胎次有关,一般是随着胎次的增加产羔率也提高。两胎以上的母羊平均产盖率在285.71〜366.67%。最多有一胎生7—8个的.
  5.饲养管理
  我区是一个农业区,以农业为主,养羊是农民的家庭副业,一般每户饲养1〜3只,多者5〜6只。有放牧条件的也有成群饲养的,但数量不多。
  (1)饲草饲料来源:饲草主要来源于农林业副产品,如农作物秸秆、秧蔓、荚皮,树叶等,其次是野草。饲料主要来源于粮食加工副产品,如糠、麸、皮、壳等。农村养羊平时不喂精料,经常饮刷锅水。种羊配种期要补料,母羊怀孕后期和哺乳期,要给母羊补料,一般每只一天0.25公斤左右。
  (2)饲养方式:我区农村养羊,一般都是舍饲为主,放牧为辅。羔羊断奶以后,一般一羊一绳拴在棚圈里;棚圈多是在墙角房边搭起的简陋羊舍。舍内设有草筐、水盆,除了阴天下雨和冬季为了防寒之外,羊多数是拴在院内饲养。
  放牧多在河滩、堤坡、沟旁或荒地、林场等处。有的是联户成群放牧,但多数是拴牧和牵牧。也有的在麦收或秋收后,田间尚无种植农作物的时候,抢茬放牧,但是,放牧时间不长,田间种上农作物之后,放牧就要停止。
  因为小尾寒羊是以舍饲为主。所以群众都有养羊积肥的习惯。羊粪比任何家畜粪肥都好。圈内每天垫土,保持干燥卫生,增加积肥。
  二、改良羊
  为了提高小尾寒羊的产毛量和羊毛的品质,1957年引入了少量的斯达夫、考力代、德国美利奴公羊进行了试点改良工作。据1964年调查,德国美利奴和小尾寒羊一代母羊平均剪毛量为3.12公斤,二代母羊平均剪毛量为4公斤。分别比小尾寒羊提高2〜3倍,杂种羊毛丛均匀。毛被呈闭合型,产羔率仍能保持在200%左右。
  根据中央、山东省主管部门的指示,1965年后,引入了大批种羊在菏泽、曹县、定陶、成武、单县、鄄城、东明7个县全面开展了寒羊杂交改良工作。1967年全省在菏泽地区召开了绵羊改良现场会,进一步推动了这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支持下,我区自1965〜1968年先后引入良种细毛公母羊2541只,其中公羊1228只,共四个品种:高加索1940只,其中公羊880只,分布在除曹县以外的6个改良县;苏联美利奴139只,全部在曹县;阿斯卡尼318只,分布在菏泽、曹县、东明3县交界之处;德国美利奴140只,分布在菏泽北部、鄄城南部和定陶县城关。同时还引入长毛罗姆尼公羊12只,因为群众不欢迎,所以配种很少。
  为了保持小尾寒羊的优良性能,增加毛肉的产量,原计划在二三代杂种后代中逸优横交,故自1969年起,以后没再引入外来种羊。
  由于在寒羊杂交改良中只强调多产毛、收入高;羊毛收购规格要求细毛羊"油大”、"自然油汗部分不扣”,使群众误认为皱褶越多、油汗越大越是好羊,一些人选择皱褶多、油汗大的公羊作种羊,导致寒羊改良向毛用型选育。
  到1970年我区7个绵羊改良县全部实现了小尾寒羊杂交改良化。为了总结杂交改良的效果。1973年进行了一次重点调查,调查羊2234只,其中母羊1851只、公羊383只.根据个体鉴定材料归纳分析结果如下:1.改良羊的类型
  杂种羊的理想类型是毛肉兼用体型。公羊有螺旋形角,母羊一般无角或有小僵角。公羊颈下有1〜2个环形或非环形皱褶,母羊颈下有一纵皱褶或一个非环形皱褶。剪毛后全身皮肤宽松,但不形成明显的皱褶。胸部深宽,体躯较长,背宽尻平,肉用体型较好,屠宰率在50%以上,毛细度一般在60-64支,公羊不低于58支,油汗中等能保护羊毛而不过大,净毛率一般在36—44%。全身被毛均匀,肩部和股部羊毛细度相差一级。头部毛覆盖至眼线,前后肢分那覆在膝和飞关节,腹毛良好,无大量高弯曲,繁殖率在150-180%。依照这个标准分为毛用、毛肉兼用、肉毛兼用三个类型。
  表5—5改良羊类型分布单位:只、%
  从表5-5可以看出,现在群众选留的种公羊中(三对牙、二对牙)纯毛用类型的占35-40%,向毛用型发展的趋势很快。母羊中随着改良代数的增长,肉毛兼用型的比重逐步下降。
  2.改良羊的等级
  杂种羊的等级标准可分为四级,在一级羊群中选择具有特殊优秀品质者,如体大、毛长、毛密、产毛量高等,组成育种群,可称为"特级”或“精选群"。
  一级:具有毛肉兼用型体型,体格较大,毛细度在60支以上,毛覆盖良好,密度大、分布均匀、油汗中等或稍多,毛长7厘米以上,弯曲较明显,背部无高弯曲。体重1岁公羊55公斤、母羊45公斤;成年公羊85公斤,母羊55公斤.剪毛量1岁公羊6公斤,母羊5公斤;成年公羊8.5公斤,母羊5.5公斤。
  二级:偏于毛用型,皱褶多,体型小,毛密度大,油汗过多,毛丛短,在7厘米以下,毛细60支以上。颈下及大腿部有少量浮毛或较细的粗毛。
  三级:偏于肉用型,皱褶少,体格同一级羊稍大,毛丛长,在7厘米以上,但密度较差,覆盖毛及腹毛也较差,往往有高弯曲,油汗较少,羊毛较干燥,肩部毛细度在60支以上,匀度较差,后躯及颈下有较明显的浮毛,股部有较粗的毛股。
  四级:凡不符合以上三级要求者,如体格过小、体质过度发育、全身有高弯曲、身体主要部位着粗毛或有黑花者。
  根据以上等级标准,对所调查的2233只公母羊进行了分级。
  由表5—6来看,母羊基本属于一级和三级两个等级,二级羊较少的原因是:当时毛电无法预测,主要根据个体大小及类型定级,因此二级羊较少。在公羊中2岁以上的二级羊占20%以上,属于体躯皱褶多,个体较小,油汗大的公羊,当时不少养羊户偏爱这种羊,专门加以精心饲养,虽然饲养水平高,但个体发育仍然不好。
  3.体重、产毛量和羊毛品质
  根据调查访问,1497只公每羊的体重和1035只公母羊的剪毛量统计情,况如表
  5-7
  表5—7改良羊体重和产毛量统计单位:公斤表5—8改良羊与寒羊体中对照单位:公斤、%
  表5-8说明小尾寒羊的生长发育速度较快,成熟早;改良羊生长发育速度比小尾寒羊稍差,但改良羊体重较大,分别是寒羊公母的126.7%和160.5%。
  改良羊公母羊的剪毛量比新疆羊和东北细毛羊的剪毛量都高,主要原因:其一是农业区饲养管理好;其二是一年两次剪毛的结果。当然,改良羊比小尾寒羊的产毛量就更高了。
  羊毛的品质:改良羊羊毛细度基本上在60〜64支之间,匀度较好,母羊毛不匀的仅占5.8%。羊毛的长度,一般春毛4.5-6.5厘米,伏毛3-4厘米。改良羊大多数羊毛密度正常或良好。羊毛的油汗大多数正常,油汗较差的公母羊分别占0.3%利0.8%。油汗过多的母羊占11%,公羊占22.5%,在饲养管理条件较好、风沙不大的地区,过多的油汗不仅降低毛的产量,而且影响毛的品质,对羊毛的保护不会起好的作用。全区收购的羊毛平均净毛率为45—50%。羊毛的覆盖状况:头部毛正常的公母羊占64.2〜66%,四肢毛分布情况与头部毛略同,腹部毛丛也有相似的情况。
  4.体尺
  表5—9改良羊与寒羊体尺对照单位:厘米
  表5-9说明,改良羊各年龄的体高下降较多,体长略有下降,但成年以后,基本趋于一致。胸围显著增加,成年后尤为明显,这是体重大的主要原因,改良羊管围变粗,除管部覆盖毛以外,说明骨量加大了。
  5.繁殖能力
  改良羊的产羔率平均为168.5%',是现有细毛羊中较高的,从产次来看,随着产次增加双羔率也随之增加;从等级来看,等级越高产羔率越低。也就是随着杂交代数的级进,产羔率逐步下降;从产羔年龄来看”一般比寒羊产羔时间晚半年左右,三四级羊能基本保持两年三产,一二级羊多数一年一产。
  群众虽有饲养多胎性母羊的要求,但由于单纯追求羊毛产量的影响,而忽视了多脸性方面的选育。
  6.产肉倦力
  从试验结果来看,改良羊的屠宰率1岁公羊为49.6%,成年母羊为52.2%。改良羊公母羊净肉率为40.85〜43%。
  在肉的品质上,寒羊肉质嫩、肉丝细、味道鲜美、适口性强。用德国美利奴改良的后代肉用体型好的一、三级羊,肉质也很好,皮下脂肪很厚,象猪肉,味道好,仅次于寒羊肉。用高加索羊改良的高代杂种二级羊,肉丝粗,呈暗红色脂肪少,有酸味,不香,适口性差,和牛肉一样难煮。一级羊羊肉基本介于二三级羊羊肉之间。
  7.适应性
  改良羊性情温和,耐粗饲,吃的多、喝的也多,喜静,适合农区圈养和牵牧。群众说:"改良羊,肯吃、肯喝、易上膘”。
  三、青山羊
  我区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农业副产品充足,林业发达,饲草资源丰富,为发展青山羊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青山羊是世界著名的三大毛皮品种之一,尤其羔皮最为出名。现在主要分布在我区和济宁西部,以我区饲养量最多、质量最好.
  青山羊的选育过程,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在本世纪初,我区饲养的山羊有青山羊、白山羊、黑山羊三个毛色,以养羊吃肉为目的。后来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猾皮成了出口商品。当时黑猾皮为最好,价格也高。1925年后,染色工业发展较快,黑色猾皮可以染制,而我区所产的青猾皮,毛色是由黑、白毛相间顾成,工人不能仿制。
  青猾皮由于毛色好,光润,又有美丽的花纹,在国际市场流行小毛猾皮,商人们就大量宰杀生产母羊,剥取胎羔,造成山羊不断减小,产量随之下降。1932年前后,出口改为大毛猾皮,宰杀生后三天左右的羔羊取皮,结束了"刀下猾皮”,变肚剥为"活羊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连年战乱,猾皮销路不广,发展缓慢,质量下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制订了青猾皮收购规格,实行了优质优价和奖励政策;并采取了选种选配、收次留好、异母带羔、劣种去势等办法,育成了生长发育快、成熟早、繁殖率高、适应性强、耐粗饲、遗传性稳定的羔皮山羊品种。自50年代以来,我区青山羊发展很快,两皮产量逐年提高。表5-10青猾皮和山羊板皮收购统计表单位:万张
  几年来,全国很多省、市、自治区,从我区引进了大批青山羊,进行繁殖。南到两广、云贵;北到吉林、黑龙江;东至沿海;西到青海、四川。有山区,也有平原,气候千差万别,饲草种类也极不相同。据不少地方来信反映,青山羊基本上能适应各地的自然条件,大部分羊群都有所发展。
  1.外貌特征
  (1)外形:青山羊体格小,结构紧凑,头大小适中,上宽下窄呈三角形。公母羊为有角。公羊角粗壮,呈半圆锥形,钩向后方,角长15厘米左右。每羊角细,一般呈扁锥形向后上方生长。两耳较大,灵活,公羊颈粗短,前胸发达,背腰平直,四肢粗壮,前,高后低,雄壮有力,母羊颈细长,前躯较窄,后躯较深、宽,背腰平直,前低后高,腹围大,四肢健壮结实。公、母羊均尾小上举前钩。
  (2)羊毛:青山羊具有"四青一黑”的特点,即被毛、嘴唇、角和蹄为青色,前膝为黑色。被毛由黑、白毛组成。由于黑、白毛混生均匀,细密有光泽,使人眼观感到是青色,而不是灰色。又因黑、白毛混生比例不同,毛色又分为正青、粉青、铁青三种。白毛过多的为粉青,黑毛过多的为铁青。青山羊母羊的毛色随年龄的增长而黑毛增多。公羊除个别老龄羊脊背变白外,一般均为青色,这说明毛色的变化与性别年龄有关。
  羊毛的长度,公羊平均为12厘米,最长17厘米,最短10厘米,而成年母羊毛长平均8.17厘米,最长16厘米,最短4厘米。
  羊毛细度是凭肉眼鉴定的,细软光润为细毛,粗糙无光为粗毛。由于选择的结果,种公羊细毛型、长毛型所占比例较大,粗短毛很少见,一般是年龄越大毛越粗,公、母羊都有选种趋势。
  (3)类型:由于各地选择方向不同,虽然都是青山羊,但类型也不一致.有的毛粗,有的毛细,有的毛长,有的毛短,按毛的长短、粗细,大体分为四类:即长毛细、表5-11青山羊体尺统计单位:厘米长毛粗、短毛细、短毛粗。这四个类型各地都有,以长毛细型占多数。
  2.体尺体重
  (1)体尺:公羊各年龄的体尺都大于同龄母羊的体尺,但是二对牙以上的母羊腰角宽大于公羊。母羊各年龄的体高都比十字部低。而公羊体高比十字部高,公、母羊的体长都大于同龄公、母羊的体高和十字部高。整个体躯呈长方形。
  (2)体重:羔羊初生重,公、母羔羊初生重,个体之间差异很大,其原因很多,主要是同胎产仔多少不同,饲养水平不同?产次不同等所产羔羊体重就不同。各年龄的母羊个体体重差异很大,其原因是类型不同、怀羔多少不同,吃饱和空腹等而造成个体间体重不同。
  表5-12青山羊体重统计单位:公斤
  公羊的体尺三对牙时基本达到体成熟,一对牙时体高、体长达到三对牙的93%;母羊体尺从初生到齐口都在增长,一对牙时,体高、体长分别达到齐口体高、体长的91.3%和90.3%。
  公、母羔羊从初生到一对牙体重分别增加20;5公斤和16.39公斤。一对牙到齐口3年多的时间公羊体重平均増加9.1公斤,母羊体重平均增加8.12公斤。
  总之,从创生到一对牙(约1.5岁)生长发育速度最快,特别是母羊在这期间还能生产两窝羔羊。
  3.生产性能
  (1)产皮能力:青山羊是我区劳动人民长期选育而成的优良羔皮品种,是我国的特产,以青猾皮闻名中外。青猾皮、山羊板皮是出口物资,也是轻工原料。
  青猾皮的产量:2岁以上的母羊每年能生6〜8个羔,除少数留作种羊和肉食外,其余均剥皮出售。近年来,我区每年能生产几百万张青猾皮,有力地支援了外贸出口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也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
  青猾皮的颜色:青猾皮总的为青色,由于黑、白毛混生的比例不同又细分为正青、略深、略浅、较深、较浅五个毛色,其中以正青色最多,约占68%,其次是略浅,约占、15%,其它颜色较少,青猾皮的花形,主要是波浪形,其次是流水形和片花形,以波浪形花纹最好,也较多,约占46%,其次是流水形和片花形,分别占16%和10%,稳花形花纹不清晰,质量稍差,约占21%。青猾皮的面积和重量:羔羊体重越大,猾皮面积也越大。一般甲级皮平均面积1144.9平方厘米,(范围755~1583平方厘米),.平均重量89克;乙级皮平均面积1080平方厘米(范围700〜1500平方厘米),平均重量55克;丙级皮平均面积889平方厘米(范围600~1400平方厘米》,平均重量47克。,
  我区青猾皮的面积是比较大的,甲级皮平均面积超规定面积21%,乙级皮超14%,丙级皮超14.6%。
  青猾皮的质量好坏与品种、生活环境有关。1〜5月份所产猾皮,甲级皮所占比例低于全年平均数。6〜12月份甲级皮的比例则高于全年平均数,主要原因是,冬春季节,天气寒冷,不能放牧,以舍饲为主,吃干草营养不足,造成怀孕母羊营养差,胎儿生长发育就不好,体格小,羔皮质量差,夏秋季节雨量充足,饲草多、质量好,大羊膘情好,所产羔羊体重大,被毛细密光亮,板质坚韧,质量高。为了生产更多更好的猾皮,养羊户在夏秋季节贮备大量饲草和农业副产品,以备冬春饲用。
  (2)山羊板皮:我区山羊板皮生产季节,主要是秋末到春节,特别是冬至到春节这个期间,产量多,质量好。原因是广大群众喜欢在这个季节吃羊肉。成武、单县、巨野等县一不少养羊户,每年至少养一只羯羊,过春节食用,羯羊皮板坚韧结实,质量高,鲜皮平一均重1.74公斤、其干皮重量,一等板皮平均为0.59公斤,二筹板皮平均为0.31公斤。
  (3)产肉能力:1978年11月从菏泽、曹县、成武、郓城购买青山羊42只(其中成年羯芋14只、产后空怀母羊26只、怀孕不足2个月的母羊2只)进行了屠宰试验,屠宰率平均为42.46%,净肉率平均为31.42%,另外网油占总体重的7.6%,心肝肺胃占总咻重的8.4%。总之,可食用的占47.解%。
  青山羊作为多胎高产的羔皮山羊,产肉脂的能力是比较高的,如能改进措施,促进肥育,肉脂的生产能力还可提高。
  青山羊的产品还有肠衣、小羊胃、羊毛、羊蹄角等,都是出口物资和工业原料。
  4.配种繁殖
  (1)繁殖性能:青山羊生长发育快,性成熟早,繁殖率高,每年两产,平均每略产羔2.94个,是少有的高产品种,在5胎以内产羔随胎次的增加而增加,3胎以上的母羊产羔最多。小母羊一般3〜4月龄初次发情。发情明显,呜叫,性情不安,吃草少,爬跨羊,阴唇潮红,流粘液,摇尾等,发情中后期主动接近公羊。发情持续2〜3夭,发情周期15〜17天。
  (2)配种年龄:青山羊多在5〜6个月龄配种。因为青山羊体重小,年内生长发育快,过早配种会影响母羊的生长发育,也会影响羔皮的产量和质量。种公羊半年试配,一年使用为好。
  (3)配种方式:青山羊配种方式,在我区历来是本交:过去农村养羊户不少饲养种羊的。近年来不少乡镇建立了家畜配种站,也饲养了种山羊,对养羊户实行收费配
  (4)怀孕期:青山羊怀孕期,平均为146天,最长为153天,最短的142天。一般二母羊营养条件好,怀的羔羊少,怀公羔多的母羊,怀孕期短。
  5.育种方法
  青山羊选育的方向是向两皮发展,并以生产青猾皮为主。根据这个原则进行育种,其主要方法是:
  (1)选种:主要条件是,选优良公、母羊的后代,体格大,健壮,结构良好,毛正青色,细密光润,花纹清晰,呈波浪形。经过培育,后裔鉴定,方可配种。对于母羊也要认真选择。选择体格大,四肢健壮,后躯发达,头小颈细,腹围大的母羊,可以多产羔、产好羔。
  (2)种羊培育:多在春、夏两季选留种羊,进行精心培育,羔羊一般吃2〜3个月的奶,偏草偏料,晚上绳,晚配种,促使其生长发育。
  (3)优配优:就是采用优良种公羊配优良母羊,其后代再进行细心选育,这种方一法已在全区推广。
  6、饲养管理
  (1)饲养方式:我区青山羊的饲养方式主要是舍饲,大部分是户养,一户一般饲养2〜5只,最多10余只。羊舍也多数是简易的,能够避风雨的棚圈。也有利用多余的房屋做羊舍的。不管棚圈怎样,都是一羊一绳,拴在圈内。白天除严冬季节或阴雨天气外,基本上都是拴在院内。饲喂时多以条筐、吊栏作饲槽:给水补料多在饭后用励锅洗碗之淋水混合饲用。炎热天气也有专门设水槽的。农业合作化以后,有些集体单位 (如大队、生产队)和农林牧场也曾饲养过青山羊,大都有专门的羊舍,里面设有饲槽和水槽,一般以50只左右为一群,进行群养,基本上也是舍饲为主。
  我区养羊除舍饲为主以外,也有进行放牧的,放牧方法有三种:一是牵牧,农户养羊不多,辅助劳力利用空闲时间,牵着羊在村边、地头、路旁、树下及堤坡吃草,回家饮水。二是拴牧,农户把羊拴在草地吃草,这里吃完了再挪一个地方。三是群牧,除集体或农牧林场的羊群外,也有一些个体农户联合起来,把羊群赶到荒滩、河坡,茬地、树林里进行放牧。
  (2)饲养管理1根据不同的羊进行不同的饲养管理。种公羊性情活泼,性欲旺盛,消耗能量多,为了保证种羊有充沛的配种能力,一般每夫要补充一些精料、青绿饲料和矿物质,在配种旺季要补助一些豆料。母羊怀孕后期也适当增加一些精料,以保证胎儿正常生长发育之需要。哺乳期间,还饮小米汤、胡萝卜汤等,以促进产乳。
  羊舍要通风透光,一保持清洁卫生。对于不留种羊的公羊及时去势,这样性情温顺,肥育快、肉质好。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内容包括:概论、菏泽地区农牧业大事记、菏泽地区农业资源、菏泽地区土地所有制及其变革、菏泽地区牧业技术推广、菏泽地区畜牧业生产、菏泽地区农民生活、菏泽地区农业教育、菏泽地区农业科学研究、菏泽地区农业区划、菏泽地区农牧业机构和人员、菏泽地区农谚。

阅读

相关专题

小尾寒羊
相关专题
青山羊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