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养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80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养牛
分类号: S823
页数: 8
页码: 262-269
摘要: 自古以来,我区广大劳动人民就有养牛的习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牛是农民重要的生产资料。我区农民称牛为耕牛,可见,饲养牛的主要目的是使役,即耕地、挽车、拉磨等(历史上,我区人民也有饲养膘牛的,但数量不多)。养牛可区为种植业提供优质圈肥,所以农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处处离不开牛,象布帛菽粟一样,牛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宝贝”。俗话说:"牛是农家宝,种地少不了”。老弱病残、失去劳动能力的牛,人们才肯宰杀食用。
关键词: 畜禽饲养 养牛

内容

自古以来,我区广大劳动人民就有养牛的习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牛是农民重要的生产资料。我区农民称牛为耕牛,可见,饲养牛的主要目的是使役,即耕地、挽车、拉磨等(历史上,我区人民也有饲养膘牛的,但数量不多)。养牛可区为种植业提供优质圈肥,所以农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处处离不开牛,象布帛菽粟一样,牛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宝贝”。俗话说:"牛是农家宝,种地少不了”。老弱病残、失去劳动能力的牛,人们才肯宰杀食用。
  在历史上,我区饲养耕牛并未成为专业,仅为农家副业。因此农家养牛者,多则3、4头,少则1、2头,并无大群放牧。一般神地20亩,需饲养耕牛1头;小农所耕之地有限,独自养牛,力所不及,故常向大农或中农户租借。
  我区所养耕牛,多属黄牛,被毛黄色或黄褐色.性情温顺,体重成年牛约有350-400公斤。
  一、生产概况
  我区30年代,养牛业很发达,1933年全区8个县(当时没有梁山、东明两县)共养牛33万多头。1936华全区6个县(包括平阴县)共养牛40多万头。但是经过10几年的战乱刀我区养牛生产也受到很大损失。到1949年全区10个县(即现在的10个县)共养牛36万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保护和发展耕牛十分重视.国家下达了禁止宰杀耕牛、保护母牛的政策规定,根据当时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2私自宰杀耕牛要判刑,偷盗耕牛者要判极刑.如1951年巨野县城关区三官庙一偷牛犯被判处死刑;营里区东田庄一私自宰杀耕牛者被判处7年徒刑。耕畜合理淘汰需经县政府批准.50年代中期,各县先后都建立了畜牧兽医站,从此之后,淘汰耕牛由县畜牧兽医站检验批准.当时在审批耕牛宰杀时有一条原则:"老弱而不能再役,病残而不可再治"方能宰杀.
  50年代初期,广大农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逐步走向了农业合作化的道路,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我区黄牛存栏数由1949年的36万头发展到1955年的56万多头,创历史最高水平。那时候许多农户都养着1一2头黄牛。为了适应黄牛生产的需要,自1956年起.我区各县陆续建立了家畜配种站,以后各公社也相继建起了家畜配种站,有的单独设立,也有的设在畜牧兽医站内.
  1956年,农户的土地归了集体,自己无法饲养,结果养牛户只得到市场出售,卖者多、买者少,一度出现牛价十分低廉、甚至随便遗弃小牛的现象。
  1957年我区雨水特大,许多耕地被淹,饲草饲料严重不足,加上疫病流行,劳役过重,群众对耕牛放松了饲养管理,结果造成大批耕牛死亡。1958年“大跃进”时期,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单位把牲畜赶到田间饲养当时到处大刮"五风”,农民不得安宁,大批粮食、饲草饲料霉烂在田间,青贮饲料更是无人过问,结果是"人缺饭吃,牛缺草料”,加之自然灾雪的侵袭,养牛生产受到严重损失。据各县统计,1960年全区养牛存栏量只有16.1万头。这是我区养牛生产最低潮。
  1963-1965年,在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三年恢复时期,各级党政领导对畜牧生产十分重视,专员、县长亲自参加赛牛会,各地都召开饲养和配种人员先进人物表彰会。当时,由于耕牛奇缺,我区各县又从内蒙、贵州等地购进大批外地牛,补充了我区耕牛之不足;但是,也给我区本地黄牛的提纯复壮造成很大困难。
  1968年,我区黄牛存栏量上升到30万头,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10多年来,我区黄牛存栏数一直徘徊在25万头左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区黄牛生产发展很快,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广,养牛也由集体饲养改为个体农户分散饲养,广大群众的养牛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黄牛生产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到1986年全区黄牛存栏量达到56.1万头,已接近历史最高水平.黄牛禁止宰杀的规定废除后,实行了打"三把刀”政策,即国家、集体、个人可以随便宰杀黄牛,由于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黄牛饲养头数大幅度增加,养牛的目的已由单纯的使役逐渐向肉食方面转化了,我区的黄牛开始向着肉役兼用型地方良种转化。
   二、优良的地方良种一鲁西黄牛
  1954年10月初至12月中旬,由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山东省农林厅各派3人组成调査组,由地、县站参加,对山东省西部的黄牛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除菏泽地区之外,尚有济宁地区的鱼台、嘉祥等县。当时把这一带的黄牛麻为"鲁西黄牛”。
  1960年我区成立了鲁西黄牛育种辅导站。为了进一步了解鲁西黄牛的现状,探索其繁殖规律,总结群众培育鲁西黄牛的经验,以便为制定培育计划提供依据,于1963年初组织力量在鲁西黄牛主要产区郓城、鄄城、巨野、菏泽等县进行了重点普查。
  根据全省家畜育种工作会议精神,由山东省畜牧兽医工作站、山东农科院、山东农学院及菏泽、济宁、聊城、德州、泰安等地区畜牧兽医站共10人组成调蚩组,与县、社有关单位紧密配合,从1974年10月8日至12月23日,对鲁西黄牛进行了重点调查,当时确认:鲁西黄牛主要产区是菏泽、济宁两地区,尤其郓城、鄄城、菏泽、巨野、梁山、嘉祥、金乡、济宁、汶上等县数量最多,质量最好,聊城南部、泰安西南部为数较少,纯度较差,实属产区边缘地带。德州地区南部几县虽有分布,但多从产区引久,由于环境改变和杂交所致,体型有较大差异。
  1984年11月,山东省畜牧局组织荷泽、济宁、泰安3地(希)区及有关县的畜牧技术人员,进行了鲁西黄牛调查,共调查60个村庄的§00多买牛,磁行了体尺测量和外貌鉴定,并对畜群结构、繁殖情况都做了详细调查,通过调査和分侨研究,进下步掌握了鲁西黄牛的发展现状,总结了经验教训,为今后研究鲁西黄牛的发展、育种、保种及杂交改良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全国地方良种黄牛育种委员会成立后,对我区鲁西黄牛的生产性能,肉用性能都做了进一步试验和研究,认为鲁西黄牛不仅挽力大,役用性能较强;而且肉质良好,出肉率高,是优良的肉役兼用型地方良种牛。根据这一情况。我区被划分为鲁西黄牛保种马和改良区,梁山、郓城、鄄城3县为保种区,主要通过本品种选育进一步提高鲁西黄牛的生产性能;菏泽、曹县、定陶、成武、单县、巨野、东明7个县为改良区。主要是利用法国利木赞肉用牛品种进行杂交改良,引入外血,以培育出新型的鲁西黄牛,达到肉役兼用的目的。1986年我区已开始杂交改良300多头。现在一代杂交牛已出生,生长发育良好。
  1.鲁西黄牛品种的形成
  鲁西黄牛是我国5大地方良种之一,它以体大力壮,耐粗易养,抗病力强而著主要分布于菏泽、济宁两地市,在黄河以南、京杭运河以西,黄河故道以北的三角地带,以菏泽地区为中心产区.目前菏泽地区存栏数近60万头,占全省鲁西黄牛总头数的80%以上,出栏率为19%,是山东省重要养牛基地之一。
  鲁西黄牛是在一定历史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由于本地气候温和,土地宽广,交通不便,要求体躯大、挽力强、行走快的役畜,促使当地群众选育大型役牛。历史上每逢配种旺季,种公牛披红戴花、赶集串会,相互竞赛,对选优去劣,加强选育起了一定作用。鲁西黄牛肉质好,产区群众有吃牛肉的习惯,特别是本世纪初以来,山东省沿海贸易开始后,牛肉为主要贸易物资,开始大量出口,运往德、日、南洋及香港一带。牛肉以质论价,对促进群众养大牛、养好牛,也起了一定作用。在以上各种条件促使下,经过长期人工选择和自然驯化,逐渐形成了鲁西黄牛。
  根据自然条件和用途,鲁西黄牛在品种形成过程中,出现不同类型。凡土质较粘,生产工具笨重,要求精耕细作,复种指数较高的地区,以“抓地虎”牛为主;土质较疏松,耕地面积较大,交通不便,耕挽兼负的地区,则以体格高、步幅大、速度快的"高辕型”牛为主。7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畜群结构发生变化,马、骡增多,尤其与马、骡配套,既要挽力大,又要速度快。加之两型交配、饲养管理条件的改变,出现了大量的中间类型。
  2.鲁西黄牛的外貌特征
  鲁西黄牛体躯结构细致、紧凑,皮肤干燥而富有弹性。被毛一致,具有完全或不完全三粉特征(眼圈、嘴圈、腹下部至股内侧毛色为浅)的约占70%,毛色分为棕红、深黄、黄和草黄,以黄色为多。公牛比母牛毛色深;前躯较后躯色深;抓地虎牛毛色较深,中间型牛次之,高辕型牛色较浅。
  公牛头型短而宽,额平,鼻骨平直,少数有凸额或凹额,颈粗而短,个别牛额有卷毛;母牛头较长而清秀,颈细长,结合良好。口形方大,眼大明亮有神。头长和头宽的比例:公牛为1.78:1,母牛为1.97:1,阉牛介于两者之间。
  鲁西黄牛一般都有角,大部角基较粗糙,呈灰白色,尖端细致而光亮,色黑或蜡黄,角长平均公牛为20.61±3.76厘米,母牛为15.03±4.38厘米.角的形状可分为龙门角、扁担角、倒八字角、顺风角和不正角5个类型。公牛、阉牛多为扁担角、龙门角,其它角形较少;母牛则以不正角和龙门角为最多,有的角型小而不正,角根动摇,群众称为"铃铛角”,牛的类型不同,角形也有差异。高辕型牛以龙门角为多,抓地虎牛以扁担角为多。
  鼻镜的颜色与全身皮肤的颜色有关,皮肤色深,鼻镜色也深,皮肤色浅,鼻镜色也浅,一般以肉红色鼻镜为最多,花鼻镜、黑鼻镜和乌鼻镜则较少。公牛的肩峰和肉垂较发达,胸深顾阔,肋骨拱圆开张,后躯发育较差,肌肉欠丰满。整个体型呈前高后低;母牛耆甲较平坦,前胸较狭窄,后躯发育校好。鲁西黄牛背腰平直,一般结合良好,凹背、凸背和梯形背并不多见。尻部略倾斜,荐骨较高,少数牛呈平尻、尖尻。腹大小适中,賺部充实。四肢较开阔,关节干燥、筋腱明显,前肢一般呈正肢势或稍有外向。成年公牛、阉牛胸围、管围的比例约为10:1,母牛约为11:1,后肢弯曲度较小,飞节间距较窄。蹄色从棕红到蜡黄不一,多数有深色条纹,少数为黑色。公牛前蹄较圆大,呈木碗状,趾距较宽;后蹄一般小而扁长,母牛蹄质较差,蹄形较长,有的呈剪刀蹄。
  鲁西黄牛的尾较细长,尾椎一般接近或超过飞节。尾毛与被毛颜色基本相同,有的略浅或略深。2岁半以下的小牛,尾帚略带弯曲,常扭在一起呈长纺锤形,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伸直散开。
  从外貌来看,鲁西黄牛的3个类型也各有其特点:
  高辕型:个体高大,体躯较短,四肢较长,侧视略呈正方形。角形多分龙门角和倒八字角。被毛颜色较浅,以黄色为多,三粉较明显,臀部较高,行走迅速,步幅较大,适宜挽车运输,但持久力较差。
  抓地虎型:个体较矮,体躯粗而长;四肢粗短强壮,胸部深广,侧视呈长方形。公牛角形以倒八字角、扁担角为多;母牛多为不正角。被毛较深,以棕红和深黄为多。步幅较小,行走较慢,挽力和持久力均大于高辕型牛,适于农田耕作。
  中间型:体质类型、外貌特征、体态指数,均介于高辕型与抓地虎型之间。目前此类型牛数量较多,约占牛群总数的43.6%。
  3.鲁西黄牛的体尺
  鲁西黄牛的体躯较为高天,据1980年调查的结果表明,鲁西黄牛的体尺较60-70年代有了明显提高,已基本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1954年),从1984年调查情况看,鲁西黄牛的体尺比1980年又有所提高。因为从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牲畜由集体饲养改为个体饲养,饲养条件较以往优越。饲料结构过去是以地瓜干为主,现在是以玉米、就 。皮、豆饼、棉饼为主;管理也更加精心细致。这样在较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牛固有的 。优良基因,得以稳定的遗传下来。
  表5-31954与1964年主要体尺比较(成年牛)单位:厘米表5-4鲁西黄牛各年龄体尺统计(1984年)单位:厘米、头4.鲁西黄牛的生产性能
  (1)役用性能:鲁西黄牛具有良好的役用体型,自性情温驯,好管理易调教,便于发挥最大的工作能力。根据1980年对42头牛(其中公牛3头,年龄6〜7岁;母牛24头,年龄5〜9岁;阉牛15头,年龄5〜9岁)的测验,平均最大艇力229.33公斤,相当于体重的54.87%,在一般役用情况下每小时可耕地0.5~1亩;利用较笨重的四轮"太平车”于土路上拉车挽力试验,载重600〜800公斤,车重400〜486公斤,挽力可达90〜150公斤,行速0.82〜0.86米/秒,功率为1〜1.3马力。据调查,在一般饲养管理条件下,中等膘情的阉牛每天可耕沙质土地5〜6亩,母牛可耕3〜4亩。
  (2)肉用性能:鲁西黄牛产肉性能良好,皮薄、骨细,产肉率较高。肉质鲜美,肌纤维较细,脂肪均匀分布于肌纤维之间,呈明显的大理石状花纹,群众称为"五花肉”。本世纪初,曾外销许多国家,称为"山东膘牛”,每年出口10余万头。近年又有数万头膘牛运销香港等地颇受赞誉。重点产区梁山县是历史上著名的宋江农民起义根据地,相传在水浒英雄活动的年代,牛肉就成了当地人民常吃的食品,至今,民间仍流传着许多有关牛肉的烧制加工技艺,如脍炙人口的烧牛肉,色味具佳,名闻遐迩,被審为曹州地区的一绝。据多次试验,鲁西黄牛的屠宰率、净肉率等都很高。如能提高饲养标准,满足营养需要,肉用性能还会提高。在日供混合饲料2公斤、日粮含可消化粗蛋白质400克的情况下,12〜18月龄的公牛平均日增重0.63公斤,母牛平均日增重0.45公斤.据1984年试验,12〜18月龄的公、母牛平均日增重0.61公斤,每增重1公斤消耗6.3个戲料单位(燕麦单位)。18个月龄公、母牛平均屠宰率为56.75%,净肉率为48.68%,眼肌面积88.73平方厘米。成年公、母牛平均屠宰率为57.95%,净肉率为50.66%,眼肌面积94.47平方厘米。接近或超过国外著名肉牛品种,若经过育肥,各项指标还可提高。
  5.鲁西黄牛的繁殖性能
  (1)繁殖:鲁西黄牛的繁殖能力较强,母牛性成熟较早,在正常的饲养管理条件下,一般一岁开始发情,发情周期平均22天,持续期2〜3天。发情开始,21〜30个小时配种受胎率最高。母牛初配年龄一般在1.5〜2岁,终生可产仔7〜8胎,最多15胎,产后第一次发情平均35天。
  公牛性成熟较母牛稍晚。有的小公牛断奶后有爬跨行为,一岁左右可有成熟精子产生,2〜2.5岁开始配种,利用年限5〜7年。饲养管理得当,10岁以后仍有很好的配种能力。性机能最旺盛的年龄在5岁以前,射精量一般在5毫升左右。精子的耐冻性随个体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2)选种:鲁西黄牛的形成与严格的选择分不开,群众对种牛的选择,经过长期 ;的生产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选择种公牛:首先要具备鲁西黄牛的基本特征。被毛棕红或深黄,鼻镜肉红,无杂色斑点。体型大,结构匀称,头宽额平,眼大有神。口方正,龙门角、倒八字角或扁担角。肩峰、肉垂发达,前胸开阔,背腰平直,腹大小适中,尻稍斜而长,四肢粗壮有力,筋腱明显,前肢开阔,后肢弯曲适度,木碗蹄。全身肌肉丰满,睾丸对称,副睾发育良好:雄性强,性欲高。无恶癖。对高辕型牛,并要求三粉待征明显,个体高大;对抓地虎型种公牛,要求胸围大,背腰宽广而长,四肢粗短。
  选择母牛:要求毛色一致,以深黄或黄色为好,头颈略细长而清秀,眼大明亮,胸深广,肋骨开张,背腰平直,后躯发育良好,腹大而不下垂,肢势端正开阔,乳房发部育良好,乳头整齐对称,大小适中,尾细而长。
  (3)配种:过去长期以来,农村耕牛五种都是进行自然交配。1956年以后各县都先后建立了家育配种站,饲养了种公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逐渐开展了牛的人工授精。
  为了推广冷冻液配种新技术,我区自1979年开始筹建邈氮站,1980年开始搞设备安装,1981年正式投产。当时开始冷配的有5个点:梁山、鄄城、郓城、定陶、巨野;1982年除了东明县以外,其它9个县配种站全部开展了牛的冷配工作1986年地区液氮。站共生产液氮8000升,制造精球21000颗粒,配牛1.1万头。
  6.鲁西黄牛的饲养管理
  (1)饲草饵料的种类和调制:近年来精料以宝米为主,其次是麸皮、豆饼、棉饼、地瓜干、粉渣等,群众习惯把玉米、豆子等磨粹,拌草喂牛,豆饼多粉碎后干喂,也有加水浸泡后拌草喂牛的,棉饼多在冬春季节,粉碎后用水浸泡一天拌草喂牛,也有用水煮熟饲喂的。近些年推广了用硫酸亚铁去毒后再喂牛的新技术。一般把几种精料粉粹混合喂用,可增强适口性和提高营养价值。一般农忙季节多喂精料:农活少、青草多的季节,则不喂或少喂精料.成年牛常年平均每天吃料1公斤左右,膘牛在催肥阶段,每天吃料2.5公斤以上,近年来多用玉米和棉饼催肥。
  饲草王要是农作物秸秆,麦秸(糠)约占饲草的一半以上.近年来青草所占比重塔加。另外,豆角皮、玉米秸、高粱叶、地瓜秧、花生秧等都是牛的好饲草。近年来饲草的调比较精细,铡碎筛净,冬春将各种饲草混合后调制成"花草”喂牛,既增加了适口性,又营养全面。
  (2)饲养管理:鲁西黄牛全年舍饲,无放牧习惯。牛舍向阳通风,夏天保持圈内凉爽,冬天挂草苫保温。有的夏季在室外饲喂。冬季上午10点左右牵出會外」喂养细心,观察周到,草勤添拌匀,使牛吃足吃饱。饲喂次数。农忙时每天喂3次,农闲时每天喂2次。圈内经常保持干燥,勤垫土,勤出粪。
  对种公牛的饲养管理更要细致,每天喂料2.5公斤左右,以豆料为主,其次喂玉米和麸皮,饲草以麦秸混合青干草为好,常年次温水、不使役(有的只在配种淡季轻度使役)。
  对繁殖母牛的饲养管理和一般役牛肉牛基本相同,只是配种后停止使役1〜3天,孕期不使役过重,不打冷鞭,不拐急弯、不饮冷水等。产前半月停止使役,单槽喂养注意护理。产后3〜5天不外牵,产后饮温水或小米汤,直至满月,以提高产奶量,有利仔牛生长发育。
  仔牛生后随大牛自由采食,6〜8个月断奶,1岁半开始调教使役。
  三、牛的饲养管理技术的改革
  我区在50年代初期,牛是在农户家分散饵养,俗话说,"一头牛就是半个家业",农民视牛如宝,饲养管理特别精细。在那个时期不仅牛的头数多,而且牛的质量也好。50年代中期以后,一真到70年代末,在这个很长的时期内,牛大部分集中宙生产队(少数在生产大队)集体饲养。生产队选择热爱饲养工作,有一定饲养经验和技术的人但任饲养员,一般一人喂养10来头牲畜。有些单位,生产水平较高,经济条件好。饲养员责伍心强,牛的饲养管理就好,发展就快。就全区来说,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养牛生产发展不快,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除了经济基础差之外,就是饲养管理技术落后。
  在耕牛集体饲养时期,精料不但质量差,而且数量少。精料品种以瓜干为主,一般每头日平均喂料0.5〜0.75公斤,饲草单一,常年以麦秸为主,青草喂量大大减少,同时使役过重,每头可使役的成年牲畜平均负担耕地40〜50亩,个别落后单位,1头牛要负担100多亩耕地。
  1980年以来,耕牛分散到农户家里喂养,由于粮食生产大幅度提高,饲料饲草资源更加丰富;农户的责任心强,饲养管理更加精细。同时饲养管理技术也大大提高。过去有啥喂啥,饲草饲料种类单一,营养不全,适口性差;现在喂上了混合饲料,喂量也大大增加,特别是蛋白质饲料得到补充。在饲草方面,虽然现在仍以麦秸(糠)为主”但花生秧、地瓜秧、玉米秸喂量多了,特别是青草的用量大大增加,就是冬春季花,牛也可以吃上"花草” 了。
  现在由于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牛存栏数的猛增,牛的使役量也大大减轻了。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内容包括:概论、菏泽地区农牧业大事记、菏泽地区农业资源、菏泽地区土地所有制及其变革、菏泽地区牧业技术推广、菏泽地区畜牧业生产、菏泽地区农民生活、菏泽地区农业教育、菏泽地区农业科学研究、菏泽地区农业区划、菏泽地区农牧业机构和人员、菏泽地区农谚。

阅读

相关专题

鲁西黄牛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