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飞蝗发生概况及防治技术的演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79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飞蝗发生概况及防治技术的演进
分类号: Q969.26
页数: 4
页码: 243-246
摘要: 我区属黄河冲积平原,南有黄河故道,北、西部沿黄河。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形成了适于东亚飞蝗发生的自然地理条件。按蝗区类型可分为湖(东平湖)库(太行堤水库)区,面积120多万亩;内涝蝗区,面积300多万亩;河泛蝗区,面积70多万亩.50年代前,蝗灾频繁.1854年单县发生夏蝗.1856年定陶县夏蝗遍野,食害禾稼,次年夏蝗亦如是。巨野、郓城发生秋蝗。1857年鄄城县,夏旱,飞蝗蔽日,7月埔生。
关键词: 飞蝗 防治技术

内容

一、飞蝗发生概况
  我区属黄河冲积平原,南有黄河故道,北、西部沿黄河。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形成了适于东亚飞蝗发生的自然地理条件。按蝗区类型可分为湖(东平湖)库(太行堤水库)区,面积120多万亩;内涝蝗区,面积300多万亩;河泛蝗区,面积70多万亩.50年代前,蝗灾频繁.1854年单县发生夏蝗.1856年定陶县夏蝗遍野,食害禾稼,次年夏蝗亦如是。巨野、郓城发生秋蝗。1857年鄄城县,夏旱,飞蝗蔽日,7月埔生。1862年定陶县夏蝗遍野,飞去东南。1863年菏泽县夏蝗过境,秋蝗遍野,用粮千斛收买蝗蝻、东明县夏蝗过境,蝻遍野,3年不绝。曹县秋季有无数小蛤蟆,皆自北向南,见蝗便食之,不日而尽。1869年巨野。郓城春旱,夏飞蝗食禾几尽,适逢大雨,而苗复生,收成尚好。1876年郓城夏旱,退水淤地,民种晚豆,有飞蝗云集,食草殆尽,而豆得收。1877年定陶县飞蝗落,秋蝗害禾稼。1927年山东全省有69个县发生蝗灾,使700万人流离失所,四处逃荒。1928年东明县夏旱,5月飞蝗大至,田苗食之过半。继之蝗蝻复生,遍野皆是,村人挖沟驱逐,不能制止为害,所有高粱、谷子、玉米俱被食尽,邑之全境不免,而4、5、6等区尤甚,勘定成灾9成,民有菜色。1932年1月间第6区发生蝗蝻,食害禾苗,政府率民夫不分昼夜扑打,未成大祸。50年代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了"依靠群众,勤俭治蝗,防治并举,根除蝗害”的方针,对蝗区进行了防治和利用,使蝗区面积逐年缩小,蝗虫发生程度逐年减轻。据1983年勘查,内涝区37.6万亩,占整个蝗区面积的27.1%,近年来发生很轻,已不是查治的重点;河泛蝗区70万亩,这类蝗区1972年前发生面积小、密度低,不是查治重点1972年后发生严重,成为治蝗的重点,这类蝗区,每隔2、3年重发生一次;湖库蝗区还有41.1万亩,占蝗区总数的30%,1967年前发生较重,是治蝗的重点。最重年份发生面积达80多万亩,密度也较高。1967-1973年发生较轻。1973年以后湖区又呈重发趋势。
  1952年蝗虫发生面积156.22万亩,防治105万亩,使用农药8.64万公斤,受害农田14.4万亩。通过防治挽回损失(粮食)116.5万公斤,实际损失129.5万公斤。
  1959年发生699.15万亩,危害农田15.74万亩,防治1356.99万亩,用农药311.67万公斤,挽回损失(粮食)2000万公斤,实际损失569万公斤。
  1962年发生462.06万亩,危害农田12.46万亩,防治247.81万亩,用农药197.80万公斤,挽回损失(粮食)175万公斤,实际损失329.5万公斤1966年发生464.43万亩,危害农田6.41万亩,防治445.57万亩,用农药224.17万公斤,挽回损失(粮食)2138.5万公斤,实际损失766.5万公斤。这一年秋蝗发生最严重,发生面积200万亩,防治190万亩,最高密度每平方丈有虫1万头左右。
  除上述4个年份以外,蝗虫发生面积超过100万亩的还有8年,但1960、19611967年,虽然发生面积不小,危害却不大,因此造成的损失也较轻.
  表4-12菏泽地区18虫发生情况单位:万亩、公斤
  二、防治技术的演进
  50年代初,治蝗以人工扑打为主,药杀为辅。50年代末期则以药杀为主,人工扑打为辅。药杀除采用麦麸毒饵、糠(米糠)获毒饵和人工喷粉(1%六六六粉)外,还利用飞机喷粉(2.5%六六六粉)。
  1.治蝗的几点主要经验
  东亚飞蝗每年发生两代,即夏蝗和秋蝗。夏蝗一般于每年5月1—6日孵化出土,15月16-23日为出土盛期,5月260-6月1日为出土末期。秋蝗一般于每年7月7—0日出土,7月16-22日为出土盛期,7月28-31日为出土末期。60年代至70年代“查治蝗虫己总结出一套成熟的经验。
  (1)开展三查(即查卵、查蝻、查残):查卵:根据残蝗分布,在蝗虫产卵场所,挖长、宽各30厘米、深5厘米的样点,推算每平方米的卵块数。通过查卵,了解不同环境的蝗卵密度。1966年以后,改普查为重点抽查。抽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蝗卵胚胎发育进度,为预报蝗蝻出土提供依据。查蝻:在蝗虫出土盛期以后,以10平方米为一样点调查蝗男头数,并鉴别龄期,计算各龄所占比例,每10平方米2头以下者不列入统计面积,其统计标准是:每平方米有蝗虫2-4头、5-10头、11-30头、31-60头、61-100头、100头以上。每10平方米有蝗虫2头以上者,定为防治面积。查残,在蝗虫防治结束后,进行拉网普查残蝗。根据我区情况,夏残蝗每年6月20-30日一次查完,摸清夏残蝗产卵情况。秋残蝗普査两次:第一次9月上旬,初步摸清秋残蝗基本情况.第二次9月15—30日。这时正是蝗虫产卵盛期,要查好。查细,摸清残蝗大量产卵基地,记载普查面积、一密度、雌雄出例及天敌情况。统计残蝗面积的标准是:每亩有残蝗6-14头、15-30头、31—60头、61—100头、100头以上。
  (2)搞好预测预报工作:在蝗虫出土前,选择不同环境,挖卵调查胚胎发育情况和蝗卵密度。每一环境挖卵5—10块,剥出卵粒,把同一环境的卵粒充分混合后,取出50粒卵进行漂检,确定胚胎发育期(分为原头期、胚转期、现节期、胚熟期),根据胚胎发育进度和蝗卵密度,预报蝗虫出土时期和发生程度.从而为治蝗做好人力、物力准备。
  (3)狠治夏螳抑制秋蝗:实践识明,蝗虫夏治容易、秋治难。因为夏季天气温暧、田间植被覆盖度较低,治蝗省工、省药、方便、防效好。狠治夏残,彻底扫蝗,治好一季,可管一年。从而克服了秋季阴雨连绵、蝗区积水、作物高大、行动不便、查治蝗虫困难的矛盾。秋蝗重点挑治即可,控制危害。
   (4)开展堵窝、灭蝻、扫残三大战役:在蝗虫出土后、扩散前,组织专业队帶
  药、带械堵窝、点片消灭。蝗蝻三龄前防治,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残蝗比较集中的地方进行撒毒饵或喷药防治,尽量压低残蝗基数。
  (5)隔季或隔年防治:查清蝗虫发生情况,掌握变化动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力量对蝗虫发生密度较高的特殊环境进行重点药杀,严防扩散。对一般发生密度不高的蝗区,可根据情况进行隔季或隔年防治。待蝗虫发生严重,面积大时,再用飞机彻底防治。这样可为国家节省开支,同时又能控制其危害。
  2.土法治蝗
  50年代初期,由于治蝗药械缺乏,所以只能发动群众,土法防治.蝗虫一旦发生,男女老幼齐动手,利用鞋底或杨、柳枝扑打,挖沟垫埋,也有的利用鸡、鸭等灭蝗。在冬季深耕翻地破坏蝗卵,同时一部分蝗卵被鸟类啄食。利用土法治蝗可控制部分蝗虫危害。
  3.地面药械治蝗
  50年代中期,国家生产了农药六六六粉剂,但由于手摇喷粉器数量少,主要靠发动群众用手撒、风箱吹等土法施药。50年代末期以后,手摇喷粉器、机动三用机、拖拉机牵引的大型喷粉机等代替了土法施药。1958年开始,还利用飞机喷六六六粉治蝗。70年代中、后期,治蝗药械又有了新的发展。1979年我区购进了近400都太山一18型弥雾机,80年代初期弥雾机拥有量达2000多部。这种药械体型小、轻便、能一机多用,很适于我区河泛蝗区治蝗的需要。
  4.飞机治蝗
  飞机治蝗,省工、省药、速度快、效果好,在蝗虫大面积严重发生年份,可及时消灭蝗虫,保护作物不受危害。我区1958—1986年累计用飞机治蝗面积1596.89万亩。
  5.农药
  从50年代中期开始,重点用六六六粉治蝗,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药治面积逐年扩大,到1986年累计使用六六六粉2735.55万公斤,治蝗面积3714.44万亩。对保护农作物正常生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六六六农药的残效期长,对环境污染严重,1983年国务院发布了 "停止生产、使用六六六农药”的决定。
  1983-1986年地区植保站在东明、鄄城、郓城等县的黄河滩輕区进行了取代六六六农药防治蝗虫的试验.从大田和笼内试验结果综合分析看出,4%敌马粉,每亩1.5公斤,防治蝗虫效果较好,初步认为此药可以取代六六六治蝗。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内容包括:概论、菏泽地区农牧业大事记、菏泽地区农业资源、菏泽地区土地所有制及其变革、菏泽地区牧业技术推广、菏泽地区畜牧业生产、菏泽地区农民生活、菏泽地区农业教育、菏泽地区农业科学研究、菏泽地区农业区划、菏泽地区农牧业机构和人员、菏泽地区农谚。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