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农田灌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783
颗粒名称: 第七节 农田灌溉
分类号: S274
页数: 2
页码: 218-
摘要: 土壤质地不同,保水蓄水能力也不同。一般来说,土壤质地越粘重。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及有效水含量就越高。其保蓄水能力也越强。
关键词: 农田 农田灌溉

内容

1.各类土壤的保蓄水能力
  土壤质地不同,保水蓄水能力也不同。一般来说,土壤质地越粘重。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及有效水含量就越高。其保蓄水能力也越强。
  表4-4各类土填保蓄水能力(%)表
  2.各类土壤的灌溉制度
  各类土壤的灌溉制度随着灌溉水平的提高而变化。在一般情况下,沙质土壤多采用畦。灌,极少采用漫灌和喷灌,亩浇水量30-40立方米;壤质土壤保水能力中等,亩浇水量40-50立方米,采取一次浇足的办法;粘土地虽然榛水能力强,但土地易积水、板结,多采用少浇水、多次浇的办法,一般亩浇水量25—30立方米。
  3.各种不同农作物的灌溉制度
  我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棉花、地瓜等,其灌溉制度各不相同。小麦ー般浇水次数较多,如封冻水、返青水、拔节水、孕穗水、灌浆水、麦黄水;春玉米浇拔节水、孕穗水、灌浆水;棉花前期易旱,一般整地前要浇水造墒,以后要浇现蕾水、初花水;大豆和地瓜一般不浇水,在干旱严重时,大豆要浇开花水。地瓜需浇水栽种(穴浇),以后视旱情而定。另外,根据不同作物和作物的不同生长期,其浇水量也不同。如玉米一般浇水量比地瓜、棉花都要大一些。
  4.灌溉技术
  50年代,我区机械化水平很低,浇水主要靠人力,如水车等,那个时期水浇面积很小"60年代初期,排灌机械开始陆续增加,到1970年,全区平均每三个生产队就有一台排灌机械,水浇面积也逐步扩大,有井灌,也有河灌。70年代,农业机械拥有量迅速增加,到1980年全区每个生产队平均拥有排灌机械3台。灌溉方式,除井灌、河灌以外,还有渠灌和自流灌溉。不少地方开始利用喷灌。1980年以后,农村全面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井灌面积大大缩小,河、渠、沟及自流灌溉和喷灌进一步发展起来。
  我区属于潮土土壤,受地下水活动影响较大;加之我区属于暧温带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具有春旱、秋涝、秋后旱的特点,年降雨量远小于蒸发量,土壤溶液在强烈蒸发作用下,由下而上运动,造成盐分表层积聚,形成盐化潮土。在盐化潮土的改良过程中,采用客水洗盐的方法,把积聚在土壤表层的盐分从土壤中冲洗掉,获得良好效果.有些单位在盐化潮土区,挖了许多排水沟,为排水洗盐创造了条件。
  我区因灌溉导致土地盐碱化的教训是很深的。1958年修建的太行堤水库,蓄水三年每年蓄水量4.91亿立方米。灌区因工程不配套,土地不平坦,大水漫灌,又缺乏排水排盐碱的工程,致使地下水上升,盐碱土地面积迅速扩大,仅单县、曹县、成武、菏泽、定陶五县市,盐碱地增加86.9万亩。
  也有的地方,由于长时间井灌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这是因为地下水中含有多量可溶性盐,灌水后土壤表层的可溶性盐增多,土壤表面就出现了盐碱斑,影响农作物的正常发育。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因地制宜,科学地利用井水、河水,切实地搞好农田灌溉和排水工程,不仅可以提高农业产量,同时,也能改良土壤.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内容包括:概论、菏泽地区农牧业大事记、菏泽地区农业资源、菏泽地区土地所有制及其变革、菏泽地区牧业技术推广、菏泽地区畜牧业生产、菏泽地区农民生活、菏泽地区农业教育、菏泽地区农业科学研究、菏泽地区农业区划、菏泽地区农牧业机构和人员、菏泽地区农谚。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