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土壤资源的开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781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土壤资源的开发
分类号: F303.4
页数: 4
页码: 213-216
摘要: 低产土壤存在瘠薄、涝渍、沙、碱、粘等多种限制和障碍因素以及不良环境和生态条件,致使这类土壤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低产土壤全区总面积230多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15%以上。按其低产原因,有盐碱危害,土质沙薄、粘重,土壤缺素等因素。
关键词: 土壤资源 资源开发

内容

低产土壤的培肥与利用
  低产土壤存在瘠薄、涝渍、沙、碱、粘等多种限制和障碍因素以及不良环境和生态条件,致使这类土壤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低产土壤全区总面积230多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15%以上.按其低产原因,有盐碱危害,土质沙薄、粘重,土壤缺素等因素。
  这类土地一般增产潜力较大,只要针对低产原因采取积极措施,就可大幅度提高产
  1.盐碱土的改良措施
  全区有盐碱土196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13%,主要改良措施如下:
  ①淤灌改土:主要在黄河大堤外侧背河洼地,采取淤灌改土的办法,改造盐碱地。全区沿黄需淤灌改土的盐碱涝洼地约198万亩,到1985年底共淤灌133.6万亩,占需淤改面积的79.5%.引黄淤灌能迅速而彻底的改变土壤性质,改造盐碱涝洼,培肥土壤,提高产量。黄河水淤灌最好季节是7-9月份,流量大,泥沙含量高,土壤中养分含量也多。②围堆平种,蓄淡压碱:在中度和重度盐碱地上,运用这种方法,效果甚好。围埝是为了蓄淡,平种是为了均匀的压碱,充分发挥蓄淡的作用。围埝套种田菁,改造盐碱的效果更显著。
  ③农水结合,综合治理:对盐碱地坚持旱、涝、碱综合治理的方针,采取农业改良与水利改良相结合的措施,能够起到排除盐碱和培肥地力的良好效果。
  我区自50年代以来,兴修水利设施,对降低地下水位,排除涝渍和盐碱起了积极作用。同时,在农业改良上也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如盐碱地植棉:平整土地,开沟起垄,集中沟施有机肥,适当增施磷肥,育苗移栽等.把盐分高的表层土筑在垄上,垄上水分蒸发快,水盐不断向垄背移动,造成垄背盐分高,沟底盐分低。同时,沟底施用有机肥,就给棉花造成一个淡化土层。育苗移栽,可以防止遇雨地表结块拍苗。
  对重碱地,通过排灌工程,春季灌水压碱深沟排盐,改良后再利用。棉花苗期,中耕松土,提高地溫,减少蒸发。盐碱土地经过综合治理,培育成淡化土层后,'再实行粮、棉、草、肥(绿肥作物)间作。当盐碱土继续得到改良,耕层盐碱危害基本消除并培肥以后,在农作物种植方式上,可采用一年两熟制,种植粮棉等作物。应用"起碱拔毒,开沟引碱,沟底点种,双株留苗,扒碱围肥,浇水扎锄,松垄平沟,阳土还家”等多种保苗增产措施。
  2.砂质土壤的改良措施
  沙质土壤指漏水、漏肥质地为均沙质的土壤,面积22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1.46%,其中包括风沙土、岗均质青沙土、岗沙土、均质沙土等.这类土壤土质疏松,芜结构,保水、保肥、供肥性能差,易漏水漏肥,怕风、怕旱,土壤昼夜温差大,养分低.主要改良措施:
  ①翻淤压沙、客淤压沙或引黄漫淤:翻淤压沙,适用于表层为沙土,表层以下有较厚的粘土层之土壤;客淤压沙,适用于沿黄地带或沿黄荒滩地的沙土区;引黄漫淤适用于引黄区。
  ②营造防风固沙和防护林网:林带能减轻风速、防止风蚀、调节气候、减轻旱涝、绿化土地。可种植豆科牧草或耐旱耐沙薄的作物,如花生、蓖麻等。
  3.粘质土壤的改良措施
  粘质土全区12.6万亩,主要分布在全区几十个大洼中。根据肥力状况又分为牛头淤、透风淤、鬼脸淤三种,主要改良措施:
  ① 适时耕种:抓住火候,及时进行耕、耙、锄、种.特别是雨后,要适时地突击耕种。
  ② 增施有机肥:多施有机肥料,能改变土壤物理性质,促使土壤疏松,活化养分。有利作物生长。
  ③深耕深翻,翻沙压淤或客沙压淤:表土是粘土,表层以下是沙土的可以深翻,使变成"蒙金地”。农谚说:"沙掺粘变良田,粘掺沙好庄稼.”表层以下无沙土的均质粘土,可以采用客沙压淤的办法。
  4.缺素土壤的改良措施
  缺素土壤是指缺乏有机质和某种营养元素或营养元素比例失调的土壤,主要改良措施如下:① 有机、无机肥相结合,重施有机肥料:多施有机肥,而且要注意提髙有机肥的质量;要合理施用化肥,培肥土壤,提高地力。
  ② 氮磷配合,增施磷肥:全区土壤氮磷含量普遍不足,有些地块磷素缺乏更为严重.因此,要增加氮肥,磷肥的施用量。
  二、高产土填的理培肥与利用
  高产土壤是一种产量高、抗逆性强、旱涝保收的肥沃土壤。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主要有作物生长季节气候灾害频繁,特别是春季干旱时有发生;熟化土层较薄,一般只有20厘米左右,熟化土层以下肥力急剧下降;土壤速效磷低,氮磷比例失调;灌水工程不够完善等。
  1.培肥措施
  ① 加强水利建设:搞好井、渠建设,实行井灌、河灌、沟灌、喷灌相结合,积极扩大稳产高产保浇面积.'
  ②增施有机肥料:适当安排豆科作物,用养结合,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实行正确的轮作布局"促使作物根茬还田,大搞秸秆还田,种植绿肥作物,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提高地力。
  ③ 合理施用化肥,增施磷肥。
  2.利用推施
  ① 间作套种,适当增加复种指数,充分利用光能,提高作物单产。
  ② 发展商品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三、桐粮间作
  桐粮间作是对农作制度的一项改革,对于防御自然灾害,协调农业生态平衡,促进桐粮双丰收,提高经济效益,均有重要作用。1986年全区桐粮间作面积600万亩左右。
  1.桐粮间作的生态环境及习性
  桐粮间作的桐树与农作物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实践证明,合理的桐粮间作,可获得林茂粮丰。
  (1)桐树的生长习性与对土壤环境的要求:我区泡桐有蓝桐、楸叶泡桐、毛泡桐和光泡桐等,其中以蓝泡桐为主.蓝泡桐是一种速生树种,7-8年即可成材。鄄城县什集乡十年生蓝泡桐平均围径39.6厘米,树高13.2米。此树叶喜光,树干通直,圆满高大,树高一般在12-14米.其高是间歇性的向上生长,即长长停停,停停长长,自然接干性能强,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一般能接干3—4次.十年生蓝泡桐冠幅约8-10米,侧枝平展,枝稀,适宜桐粮间作.
  蓝泡桐为深根性树种,上层根幅较小,下层根幅较大。我区蓝泡桐一年中的生长是在4一11月,其他月份为休眠期.4月上旬萌动开花,5-6月展叶,新梢生长,6月中下旬一10月中下旬为盛叶期。
  桐粮间作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等.小麦开花灌浆期处在桐树开花新梢生长期;其他秋作物的生长期均与桐树盛叶期同季。
  桐树对土壤肥力、土层厚度和疏松程度反应非常敏感,只有在土壤松软、通气良好,肥水充足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其速生的待性.我区宜种泡桐的土壤有褐土化潮土、沙质和壤质潮土。桐树适于上沙下壤(粘)的蒙金地、两合土、青沙土.泡桐喜喜湿,但怕淹,如果积水7天以上,就会造成桐树死亡或严重根腐.地下水位过高.泡桐生长有明显影响.地下水位3-5米,生长良好,2-3米生长正常。1.5米以下生长不良.土壤PH值7.5左右为好.泡桐不宜在过酸过碱、质地粘重、通气不良的土壤上生长,涝洼盐碱地不宜栽植.
  (2)桐粮间作的生态环境,桐粮间作对于农田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从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由于农作物的施肥.浇水等管理,也影响着桐树生长、发育。
  ① 改善农田小气候,降低干热风强度:从小麦开花至成熟期,桐粮间作区比其他麦田日平均气温低0.5-1.71C,干热风天气,气温低1.3-2.61C;轻干热风日数减少7天,重干热风日数减少6天;空气相对湿度增加3—11%,平均降低风速22—50%, 减少蒸发量21-35%;土壤含水量5厘米处增加3%,50厘米处则减少5%。这时期对夏收小麦创造了正常生长发育的条件,干物质积累多,籽粒饱满,千粒重高。
  ② 调节光照条件:泡桐和小麦在需光量方面不存在对抗性矛盾.小麦抽穗到灌浆期间适宜温度是20-24℃ ,单株光饱和点为2.4-3万勒克司。而这个期间实际气温超过24°C阳光照强度达到4一5万勒克司,强光热的影响,减弱小麦的生理活动,影响光合产物的制造和积累,易造成小麦减产,桐粮间作区,这时泡桐叶片逐渐展开,可起到直接遮阴,调节光强度的作用;同时,还起到降温、增湿、防风的作用,给小麦灌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所以桐粮间作区小麦产量和品质均有提高。
  桐粮间作区,对秋季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由于田间光照不足,温差缩小,致使农作物秸秆细弱,叶片薄而小,开花晚,果实小,成熟迟,产量低。
  ③ 合理利用土壤中养分和水分:桐树和衣作物根系分布在不同的土层.泡桐为深根性树种,吸收根多分布在40厘米以下的土壤深层;而农作物限系多集中分布40星米以上的土层中,主要吸收表土层的养分和水分。因此,桐根可作能合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
  2、桐粮间作的经济效益
  桐粮间作,既生产了粮食又生产了木林。一般每亩间种桐树3—5棵,十年左右可生产木材1立方米以上;据有关资料证实;桐粮间作区,小麦可提高产量13—22%,秋作物减产10-22%,加上木材产值,全年总的经济效益提高20%以上。按毎亩馳十年生产木材1立方米计算,每亩每年增加收入40多元。全区桐根间作面积60)万亩,每年平均增加收益2.4亿元。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内容包括:概论、菏泽地区农牧业大事记、菏泽地区农业资源、菏泽地区土地所有制及其变革、菏泽地区牧业技术推广、菏泽地区畜牧业生产、菏泽地区农民生活、菏泽地区农业教育、菏泽地区农业科学研究、菏泽地区农业区划、菏泽地区农牧业机构和人员、菏泽地区农谚。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