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土壤改良利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776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土壤改良利用
分类号: S156
页数: 18
页码: 202-219
摘要: 我区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区,在土壤改良利用上,始终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指导方针,根据具体情况,把全区的土壤分成五个改良利用区,并针对各区的土壤特点、生产上的主要矛盾和限制因素,因地制宜地提出土壤改良利用的主攻方向和有效措施,进一步为综合农业区划和农田基本建设、科学种田及改土培肥等各项生产规划提供依据。
关键词: 土壤改良 土壤利用

内容

第一节土壤类型及分布
  我区三面黄河环抱,在历史上黄河频繁改道,造成了现在的高低不平的地形。高坡、涝洼纵横分布,形成的土壤各有其特点,改良利用施也有较大差异。
  一、潮土
  潮土是我区的主要土壤类型,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是黄河沉积物,受地下水影响,经过人们耕作熟化而形成的土壤,在全区各县、市均有分布。
  1.潮土亚类
  是潮土中面积最大的一个代表性亚类,面积1215.67万亩,占潮土面积的81.89%,(1)砂质潮土:是表层质地为砂质的非盐化土壤。群众称为"青砂地”,面积450.37万亩。占潮土亚类的37.05%,占土壤总面积的29.9%・主要分布在河流决口扇形的上半部和古河道自然堤附近.此土为表层松散的砂质土,耕性好适耕期较长,坷垃小而易碎,绝对含水量少,春季温度回升快,是一种热性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较差作物后期易脱肥。群众说“无后劲”,"发小苗不发老苗”。土壤表层含有机质0.66%,全氮0.045%,碱解氮41.1ppm,全磷0.143%,速效磷3.1ppm,速效钾109ppm,pH值7.4。在生产上,根据土壤特点,采取积极措施,如施肥时本着"少吃多餐”的原则,分多次施入;有的为提高土壤肥力,采取秸秆还田或多施有机肥和化肥。同时要发展水利建设,提高灌溉质量。
  根据表层质地及土体构型的差异,又划分为砂土、青砂土、蒙淤青砂土、蒙金青砂土和蒙银青砂土五个土种,其中青砂土面积最大,共有406.15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26.97%。我区农业低产田大部分在此种土壤上。
  (2)壤质潮土:群众称为"两合土”、"莲花土”。这种土壤生产性能较好,面积577.33万亩,占潮土亚类面积的47.49%,占土壤总面积的38.36%,主要分布在缓平坡地上,属缓流沉积物,全区均有分布,成武县面积较大。此土壤耕性良好,适耕期长,便于精耕细作,透水保水性能好,表层含有机质0.8%、全氮0.059%、全磷0.15%、碱解氮60ppm、速效磷4.8ppm、速效钾129ppm,pH值7.6。壤质潮土发小苗也发老苗,”是农民比较喜欢的土壤类型,群众说:"买牛要买抓地虎,种地要种两合土"。壤质潮土肥力较高,但随着农作物产量的不断提高,仍不能满足需要。为了达到农作物高产、优质、低成本的目的,还必须加强地力建设,协调氮磷比例,实行配方施肥。这样可以进一步发挥壤质潮土的优势,变中产为高产。
  (3)粘质潮土:群众称为"淤土”。这种土壤的成土母质属静水沉积物,质地粘重,多为重壤或轻粘土,多呈红棕色。因为这种土壤粘性强,所以不易耕作。主要分布在低洼处,面积114.88万亩,占潮土亚类面积的10.2%,占土壤总面积的7.64%,梁山、巨野、菏泽等县市面积较大,土壤耕性差,适耕期短;保水保肥能力强,易涝耐旱。土壤表层含有机质1%左右,含全氮0.081%、全磷0.151%、碱解氮80ppm、速效磷6.3ppm、速效钾217ppm、pH值7.6。
  粘质土壤其养分已达到农作物高产水平的肥力条件,但由于此土壤分布在低洼处、地下水位高,通气不良,有效养分释放能力弱,具有"发老苗不发小苗”的特点,因此,对这种土壤要注重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性状,提高其通气性,以达到充分发挥土壤潜在肥力之目的。
  (4)淤滩潮土:是现代黄河水漫淤形成的土壤,受人为影响较小,无明显的发育层次,面积32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2.13%,主要分布在现代黄河大堤内侧,沿黄各县市均有分布,其中东明县面积最大,约占此类土壤总面积的79%.这种土壤受沉积物原自然肥力影响较大,一般含有机质0.81%、全氮0.062%、全磷0.123%、碱解氮98.7ppm 速效磷7.3ppm、速效钾204ppm, pH值7.5。
  此土壤耕作层浅,无法进行培肥和深耕。由于黄河泛滥沉积,自然形成了高低不平的地势。因为滩区人少地多,机械化条件差,耕作粗放,所以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水平不高。
  (5)淤灌潮土,是受人为影响堆积而成的二种土壤,它是在原来的耕作土壤上,通一过人工引黄淤灌,又沉积了一层新的表土层,所以在生产上表层有淤灌潮土的恃征,下部又表现原来土壤的特性。面积41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2.72%,主要分布在东明、菏泽、鄄城、郓城四个县市。土壤表层质地较粘重,耕性差、耕层浅、养分含量较高,一般含有机质1.01%、全氮0.075%、碱解氮66—96ppm。速效钾194—215ppm。保水保肥能力强” 土壤熟化度低,通气性差。
  2.福土化潮土亚类
  是附加有脱潮化过程的一种土壤,面积75.77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5.05%,主要分布在定陶、曹县、单县、菏泽、梁山等县市,地貌类型多为河滩高地、古河道河槽地、垄岗高地等,地下水位较低,不受潜水的影响。土壤表层含有机质0.62%、全氮。0.05%、碱解氮53.58pm、全磷0.136%、速效磷5.2ppm,速效钾114ppm,pH值7.6。
  (1)砂质褐土化潮土,表层质地为砂壤土,群众称为"岗青砂土”,面积23.91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1.59%,主要分布在定陶、曹县、单县、菏泽、梁山等县市。土壤排水通畅,耕性良好,保水保肥能力不强,加之水浇条件差,干旱的威胁较大,常受风吹、水冲之侵害。在生产上要加强培养地力,合理施用化肥,发展植树护田,大搞桐粮间作。搞好水利设施,扩大水浇面积。还应注意增施有机肥,进一步协调土壤中氮磷比例,提高土壤中速效磷的含量。土壤表层含。有机质0.62%、全氮0.05%、全磷0.146%、碱解氮56ppm、速效磷4.3ppm、速效钾133ppm、pH值7.6。
  (2)壤质褐土化潮土:表层质地为轻壤、中壤的褐土化潮土,群众称为"岗两合土”、"岗莲花土”。面积39.31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2.62%,主要分布在菏泽、梁一山、定陶垄岗高地和曹县、单县古河道高地。土壤表层含有机质0.79%、全氮0.057%全磷0.136%、碱解氮63、7ppm、速效磷6ppm、速效钾124ppm、pH值7.7。
  此土壤疏松易耕,养分含量高,通气性能好,有效水分含量高,是我区农作物产量: 较高的地带。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另外还有谷子、花生、瓜果等。
  (3、)粘质褐土化潮土:表层质地粘重,群众称为"淤土”。面积12.56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84%,主要分布在曹县、单县古河道上,定陶等县垄岗高地上也有零星分布。表层含有机质1%左右,含全氮0.071%、全磷0.16%、碱解氮65ppm 、速效磷7.3ppm、速效钾192ppm、pH值7.8。
  此种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农作物产量高,但不耐涝,土温低,"发老苗不发小苗”。在产生上,要多施有机肥。完善水利排灌体系;有的还采取掺砂措施,改变土壤性状,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3.盐化潮土亚类
  盐化潮土,群众称为"盐碱地”,是我区主要农作物低产区,也是改良培肥的主要对象,全区均有分布,面积181.56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12.06%,巨野、菏泽、曹县面积较大。盐化潮土母质也是黄河冲积物级表层有砂、壤、粘之分,表层以下形成不同的次排列。经过人为的耕作熟化,同时在受地下水活动影响时,除进行潮化过程外,还进行着一个附加的盐化过程,导致盐化潮土的形成。土壤在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盐分随地下水向上运动,土壤表层盐分不断积累而形成盐化潮土。我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旱、秋涝、秋后旱”,年降水量远小于蒸发量。因旱涝不均造成地下水位提高,土壤溶液在强烈蒸发作用下,由下而上运动,形成盐分在表层聚积。的盐化潮土。根据盐分含量多少,盐化潮土又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
  此土壤主要分布在背河糟洼地及其他洼地。面积较大的是沿黄及黄河故道北侧各县市的背河槽洼地及巨野县低淫地.这些地貌类型的土壤,地下水位一般在2—2.5米,地勢低平,排水不畅,形成盐化。1949—1961年,我区盐化潮土面积每年平均增加18.9万亩.特别是1957—1958年,由于降水量偏大,加之盲目引水漫灌旱田,地下水位上升,盐化面积扩大,全区由173.6万亩扩大到231.5万亩。到1961年盐化面积竟达362.7方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9.7%°从1964年开始,盐化面积逐渐减少,到1981年盐化面积稳定在181.56万亩。盐化潮土有季节性积盐的特点。我区春季气温回升快,空气干燥,干风日多,土壤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上升,大量盐分积聚表层,产生积盐现象。夏季雨量增加,表层土壤显著盐,地下水淡化抬高,雨季过后,降水减少,但温度尚高,蒸发量大,地下水位也提高,土壤表层又强烈积盐。冬季蒸发减少,表层积盐趋于停止,所以我区全年盐分变化的特点是春秋为积盐期、雨季为脱盐期、初夏冬季为稳定期。在时间分配上,积盐期占6个月,脱盐期占2个月,稳定期占4个月。
  1986年普查,全区盐化潮土共181.56万亩,其中轻度盐化潮土108.19万亩,占总盐化潮土面积的59.7%;中度盐化潮土70.43万亩,占38.9%;重度盐化潮土2.94万亩,占1.4%。
  4.碱化潮土亚类
  在我区也是一种次生碱化潮土。土壤在积盐、脱盐的过程中,使胶体表面的钙镁离子与钠离子发生交换作用,致使土壤代换性钠离子增加,可溶性碳酸钠、碳酸氢钠较多,仲性可溶性盐分含量较少,土壤呈碱性或强碱性,碱化度大于5%时,土壤就发生减化,形成碱化潮土,我区曹县、东明两县分布较多。0面积3.8万亩(大部分在上述两县)占土壤总面积的0.26%。
  5.湿潮土
  湿潮土是地下水常年较高,剖面中、下部受静水浸积的影响,但由于潜水位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又具有潮土的特征。我区只有梁山县有分布,面积8.4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51%,主要是靠东平湖附近,地形为浅平洼地,受湖水的侧渗影响较大。另外,在梁山县东南部古湖洼地上也有此种土壤的分布。
  此土壤分布的地势低,地下水一般在0.5—1米,表面潮湿或积水,土壤质地较粘重,排水不畅,耕作困难,常发生涝灾。由于常处于水饱和状态,好气微生物少,供肥—强度弱,养分在土壤中不断积累,使土壤养分含量较高。一般含有机质1.04%、全氮0.076%、全磷0.11%、碱解氮76.5ppm、速效磷2.5ppm、速效钾231ppm, pH 值为7.7。
  二、盐土
  我区潮盐土面积9.56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64%,主要分布在曹县、巨野、单县、东明等县的低平洼地中,多是零星分布。土壤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盐分,积盐层较厚,这是与盐化潮土的不同之处。盐分具有明显的表积性,地下水位一般在2米左右,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多属于氯化物重碳酸盐弱矿化水,季节性积盐明显,其盐分主要来自地下水。根据盐分组成不同又可分为硫酸盐一氯化物潮盐土,氯化物一硫酸潮盐土和苏打潮盐土三个土属,我区大部分盐土属于第一种类型,群众称为油潮盐土。
  此土壤含有机质0.61%、全氮0.073%、全磷0.137%、碱解氮135ppm,速效磷4PPm、速效钾142ppm。三、碱土
  潮碱土是由碱化过程形成的一种含盐量不高而含碱高的不良土壤,表层含盐一般不超过0.5%,,土壤胶体上交换性钠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45%以上,pH值在9以上,土壤为强碱性,全地区有1.1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08%,主要分布在曹县南部背河槽洼地上。
  此土壤土粒高度分散,湿时膨胀,干时坚硬板结,通气性不良,耕性差。土壤表层易起碱泡,碱泡背面有许多海绵状孔隙。碱土在我区只有一个土属,即沙质结皮潮碱土。表层含有机质0.56%、全氮0.043%、全磷0.142%、碱解氮41.7ppm、速效磷2.7PPm、速效钾14Bppm。
  四、褐土
  褐土在我区只有梁山县低山残丘钙质母岩上有分布,面积0.99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07%。此土壤是由低山残丘钙质母岩,在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条件下,经过长期风化发育而成的.自山丘上部到山脚,土层由薄到厚,质地由轻到重,砾石由多到少。
  1、褐土性土
  群众称为"石碴子土”面积0.6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04%,土壤母质系石灰岩孤山上中部的残积坡积物,土层浅,细粒较少,砾石含量一般在50-70%,土体厚度多在0.15-0.35米,其下为硬石底的母岩,植被多为耐旱性的杂草、灌木、松柏、刺槐等,覆盖率约为40—70%,土壤表层含有机质2.36%、全氮0.153%、全磷0.133%、碱解氮91ppm,速效磷2.1ppm、速效钾161ppm、pH值7.3。
  2.褐土
  群众称为"壤质山红土”,面积0.39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03%,多在山的北坡山脚处,它是由山丘坡积洪积物发育而成,土体呈直立状,大多数土层较厚,含有机质0.56%、全氮0.044%。全磷0.096%、碱解氮38ppm、速效磷5ppm、速效钾111ppm,pH值7.3。此土壤的利用以农业、果园为主。
  五.风沙土
  风沙土在我区主要是黄河冲积而成,是一种无发育层次的沙质土壤,面积8.8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59%,主要分布在东明县几个黄河决口处和曹县,单县的古河槽上。土体为松沙和紧沙,在风的吹动下,细土飞扬。根据土壤固定及发育情况又分为固定风沙土、半固定风沙土两个土属。土壤表层含有机质0.29%、全氮0.002%,全磷0.131%、碱解氮27ppm、速效磷1.7ppm、速效钾62ppm。
  第二节土壤肥力
  土壤的物理性质
  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土壤肥力,关系极为密切,它不但影响土壤养分的转化与释放,还直接影响土壤的水分、温度、通气等。同时,对土壤的耕作管理也有很大影响。1.土壤质地
  两合土(莲花土)的物理性状良好,土壤疏松,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且易耕作好管理,生产性能最好,是潜在肥力高的土壤;青砂土和沙土,通气透水性能好,易耕好管,但土壤养分较低,保水保肥能力差,因此,肥力较低;淤土(粘土)养分含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强,但通气透水性差,不利耕作和根系生长,所以生产性能也不高。
  土壤质地对养分含量有一定影响,一般质地越粘重养分含量越高。我区50至60年代,由于化肥施用量很小,一般都是粘土(淤土)地产量较高.有"粮食囤”之称的曹县"黄河古道”和巨野县"龙固大洼”以及其他洼地都是淤土地,粮、棉产量都比较高。但是,也不是质地越粘产量越高,因为决定土壤肥力的不单是养分,而是还有其他因素。70年代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了生产责任制,有机肥和化肥施用量大大增加了,科学种田水平提高了,其他生产条件也大大改善了,物理性状良好的两合土,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了,而粘质土壤由于物理性状不良,耕作管理困难,在土壤有机质没有明显提高之前,增产幅度就显得小了。
  2、土体构型
  土壤耕层养分含量之高低,不但与表层质地有关,而且也受心土层质地的影响。
  "蒙金”型和"蒙淤”型青砂土就比均质青砂土养分含量高。通体沙壤,不但养分含量低,而且保肥能力也差,因此,施肥时宜"少吃多餐”;均壤质土地,虽然养分含量不大高,但土壤物理性质好,供肥平稳,便于提高土壤肥力;均粘质土地,物理性状不良,肥效慢,不易发小苗,但在施肥不多的情况下,因潜在养分含量高,对农作物供能力比较强。
  二、土壤的化学性质
  1.土壤碳酸钙与PH值
  我区土壤母质是黄河沉积物,富含碳酸钙,一般含量5-17%,砂土含量少于粘土。由于我区是石灰性土壤,因此,土壤都呈弱碱性,pH值一般在7.5—8.5之间,能适;应大部分农作物生长。因为土壤中含有碳酸钙,钙能和磷肥中磷酸根离子结合变成难溶性的磷酸钙,降低了磷的活性,也降低了磷肥的利用率,造成了肥料的浪费。我区磷肥,的当季利用率一般只有20%左右,大部分磷被土壤固定变成无效磷。据试验,磷肥集中施用,并且氮磷配合,特别是多施有机肥,可提高磷的利用率,减少其固定。
  土壤养分
  土壤养分有氮、磷、钾、钙、镁、硫”铁、硼、锰、铜、锌、钼、氯十三种,前三种需要量大,叫做大量元素,称为植物的"三要素”;钙、镁、硫的需要量次之,叫做“中量元素,我区土壤中这三种元素比较丰富,一般不缺乏。其他七种元素吸收量少,叫做微量元素。有机质是一种特殊的养分,不仅含有氮、磷、钾等养分元素,而且还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增强团粒结构,提高土壤保肥供肥稳肥能力。因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标志。
  ①土壤养分概况:我区各地土壤肥力水平和农作物产量水平很不平衡。全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0.78%,全氮0.06%,全磷0.151%,碱解氮62ppm,速效磷4.9ppm,速效钾131ppm。全区土壤速效氮、磷、钾的比值平均为1:0.077:2.1。一般认为氮,磷比值以1:0.25—0.5较适宜。由此看来我区土壤氮、磷比例严重失调,速效磷严重缺乏,碱解氮含量也不高,只有速效钾比较丰富,全磷全钾则较高。
  全区有94%的土壤缺氮,95%的土壤缺磷,36%的土壤缺钾。氮磷普遍缺乏,且比例失调,这是当前土壤肥力不高,农作物产量低的主要原因.
  ②土壤养分分布观律: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类型,特别是表层质地关系密切.养分含量高低顺序是粘质潮土和粘质脱潮土>壤质潮土和壤质脱潮土>粘质淤灌潮土和壤质淤滩潮土>砂质潮土和砂质脱潮土及盐化潮土>潮盐土和潮碱土>风沙土。
  土壤养分含量也受耕作施肥的影响.一般城镇和村庄周围之菜园地养分含量就高。不同农林业利用方式的土壤,其养分含有量也不同,一般顺序是;菜园地>水田>旱田>果园>地>沙荒地。
  ③土壤养分丰缺情况,根据全国土壤普査办公室制定的养分分级标准,结合本地情况制定了我区土壤养分含量分级标准。
  表4-2菏泽地区土壤养分含量分级标准
  根据有机质的含量,对我区的土壤养分进行了分级:一级,面积极少,只有县城周围肥力较高的老菜地达到一级标准;二级94.19万亩,占6.92%,除城镇、村庄一般菜地之外,全区还有几片洼地,如菏泽市的"都司洼",郓城县的"武安洼”、"候集洼”,巨野县的"夏官屯洼”、"龙固洼”以及梁山县的湖洼地等;三级395.11万亩占23.99%,主要分布在菏泽市的垄岗高地,曹县的黄河故道褐土化潮土和缓平,坡地两合主(莲花土),洼心粘土等。另外还有曹州牡丹园的土壤等;四级703.79万亩,占丄6.77%,主要分布在缓平坡地两合土(莲花土)及青砂土、轻度和中度盐化潮土等;五级243.96万亩,占16.21%,主要分布在几个黄河决口扇形地上,以青砂土为主,也有部分盐化、碱化潮土;六级106.91万亩,占7.1%,主要分布在东明、单县、郓城等县几条凤沙土地带及黄河故道沙质河槽地上,多为林地及盐碱沙荒地。
  根据氮素含量分级,我区没有一级土壤;二级20.36万亩,占1.35%;三级84.76万亩,占5.63%;四级850.49万亩,占56.53%;五级549.36万亩,占36.5%.分布情况,与有机质含量的土壤分布基本相同。
  根据速效磷含量分级,一、二级土壤很少.三级22.49万亩,占1.49%,主要分布在各县、市的高产地块上;四级302.9万亩,占20.13%,主要分布在菏泽城区及杜庄、刘寨、何楼、岳程庄、牡丹乡,曹县西北和黄河故道北部,成武县北部,郓城县侯集,东明县黄河滩区等;五级938.05万亩,占62.33%,主要分布在全区各县市中、低产地块,六级241.5万亩,占16.05%,主要分布在低产田和低产地块上。
  根据钾的含量分级:一级84.32万亩,占5.6%,主要分布在地势低洼、土壤粘重的地带,如菏泽市的"都司洼",梁山县的湖洼地,巨野县的"龙固洼”,成武县的伯乐、宝峰等,黄河滩和部分粘土地含钾量也为一级;二级,127.15万亩,占8.44%,主要分布在洼地和土质较粘重的地区;三级702.16万亩,占46.67%,分布在全区大面积缓平坡地(两合土、青砂土)及小部分粘质土地上;四级591.33万亩,占39.29%,主要分布在全区的沙质土地上,如单县东沟河两侧,曹县南部,东明中部,鄄城南部,郓城大部地区;五级,面积极少,主要分布在一些风沙土区。
  三、土壤的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在土壤中含量尽管很低,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
  结合土壤普查,对我区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分级。
  1.硼
  我区土有效硼低于0.2ppm的为严重缺硼的土壤,占土壤总面积的0.94%;低于0.5PPm的土壤占土壤总面积的53.7%;0.5—1ppm在缺硼临界值范围的面积占土壤总面积的45.6%。三项共计占土壤总面积的99.7%。可见,我区缺硼面积之大。
  缺硼较严重的土壤主要集中在东明县南部风沙区等处。含硼较丰富的土壤分布在郓城县的丁亩,巨野县的朱庄,菏泽市的李村、白虎、杜庄及城郊。
  2.锌
  0.5PPm以下为锌的临界值,低于0.3ppm的占土壤总面积的10.43%;0.3—0.5ppm的占6.07%;0.5-1PPm的占16.99%;含锌较丰富的占12.41%。
  含锌较低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曹县、东明风沙区,郓城西部、梁山南部湿潮土区。含锌较高的土壤主要分布在单县、曹县南部,定陶县张湾,菏泽市金堤、黄岗一带。
  3.铜
  0.5PPm以下为缺铜临界值,我区64%以上土壤有效铜含量比较丰富,且分布较均匀.只有风沙土、碱化土和砂质褐土化潮土含铜较少。
  4.铁
  我区土壤有效铁含量较高,平均7.8ppm,只有局部缺乏,集中分布在一些老果园他,定陶北部陈集、孟海、半堤,曹县、单县的黄河故道之沙质土地上。含铁较丰富的土壤主要分布在菏泽市东部辛集洼、安兴洼,鄄城北部大堤等粘质土和两合土上。
  5.锰
  我区土壤含猛极低的土壤占9.12%,主要分布在梁山南部,郓城西部,东明南部,定陶东部,曹县古营等地。含猛量较适中的面积占9.13%,主要分布在郵城东北部,菏泽东南部,单县和成武交界处的李新庄、孙寺、谢集等地,含锰量较低的面积占81.74%,全区各地均有分布。
  第三节土壤资源的评价
  根据我区土壤资源的情况和特点,对全区的土壤进行了评价分等。
  一等是最宜利用的土壤,相对说基本无障碍因素,排水比较好,又有地下水的补充缓和降水的不足。目前灌溉条件比较完善,土壤养分比较办调。如岗砂底两合土、岗蒙金两合土、岗蒙银两合土等。主要分布在菏泽市、梁山县垄岗高地等。
  二等基本是好地,只是灌溉条件不十分完善。如岗两合土、岗蒙淤两合土、蒙金两合土、蒙淤两合土、砂底两合土、两合土等。主要分布在黄河故道,菏泽、定陶、成武的平坡地,东明东部、鄄城东北部、郓城丁里长等处。
  三等水源不足,严重限制了土壤潜在肥力的发挥。有的犁底层硬,影响作物根系伸长,在自然条件不能较好改善的情况下,是我区的中严土壤。如岗粘土、岗粘青砂土、蒙银青砂土、砂体两合土、青砂土、砂底两合土、砂岗粘土等.'主要分布在黄河故道滩区、成武,菏泽洼坡地,巨野县葛店,定陶县张湾,菏泽市佃户屯,东明县五营,曹县倪集、龚楼、孙老家、苏集,单县孙溜、终兴、徐寨,郓城县五界,梁山县韩垓,鄄城县郑营。
  四等障碍和限制因素2-3种,除旱灾外,排水条件也不好,土体构型也不利于培育高产,土壤肥力低,有机质含量分级为四级.此类土壤在我区分布较广,是中、低产田的分布区。如粘土、砂底粘土、砂体粘土、砂体两合土、蒙金两合土等,主要分布在巨野、成武、梁山等县的洼地和洼坡地,曹县东北部等,其他县均有一定分布。
  五等限制因素比较多,旱、涝、碱、簿、漏均有表现,土壤肥力差,适应性不强,是低产田的分布区。如粘土、淤灌土、淤滩土、青砂土,轻盐化两合土,砂底两合土等,主要分布在沿黄河滩区、背河洼地,成武、巨野、曹县、单县背河洼地边缘,郓城、巨野局部洼地°
  六等限制因素更多,不宜种植粮食作物,以发展林牧业为主,有的可搞水产养殖如风沙土、淤滩土、中度盐化土,轻度碱化土等。主要分布在东明、单县局部,黄河故道河槽地,各地全洼坡零星分布。
  第四节土壤改良利用
  我区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区,在土壤改良利用上,始终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指导方针,根据具体情况,把全区的土壤分成五个改良利用区,并针对各区的土壤特点、生产上的主要矛盾和限制因素,因地制宜地提出土壤改良利用的主攻方向和有效措施,进一步为综合农业区划和农田基本建设、科学种田及改土培肥等各项生产规划提供依据。一、河滩高地灌溉改土区
  本区主要分布在黄河故道,菏泽、定陶、梁山垄岗地和现代黄河滩区。这一区域地势比较高,地下水位一般在5米以下。地下水质虽好,但引水比较困难,地表径流渗透快,排水良好,不易内涝,土壤一般无盐化现象,除现代黄河滩以外,一般年份不受涝的威胁;但由于灌溉条件不完善,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根据区内土种、肥力状况及生产水平又细分为四个改良亚区。
  1.黄河故道岗砂质土井灌改土培肥区
  主要分布在故道自然堤以南,面积4.1万亩,多为砂土或砂壤土,耕性良好。历年多种植小麦、花生、谷子等.在改良上首先营造防护林,保水、防风、固砂,确保农作物丰产.本区地下水比较丰富,适于发展井灌,增加保浇面积,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同时注意增施微量元素。
  2.古黄河滩岗粘土区
  主要分布在故道人工堤附近,面积44.66万亩,以粘质土为主.排水条件比较好,易发生干旱.本区人口密度大,人均占有耕地1.2亩。历史上有一麦一豆的习惯。在这一区重点加强水利建设,发展井灌为主,引水灌溉为辅;加深耕作层,增范有机肥,促使土壤熟化,提高土地生产力;调整作物布局,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3.垄岗高地岗砂质、壤质土区
  主要分布在菏泽、定陶、梁山的垄岗地上,面积55.79万亩,区内以岗青砂土、岗砂底两合土、两合土、蒙金两合土为主,地下水位5米左右,适于井灌,可以大力发展井泉建设;增施钾肥,协调土壤养分,培肥地力。
  4.黄河滩淤灌土区
  主要分布在沿黄各县市,面积72.83万亩,区内土壤质地不固定,漫水改变土壤质地.土壤肥力低,春季易干旱,应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建立流动排灌站,搞好深沟远引,提水灌溉;实行草粮间作,发展食草家畜,走"以粮促牧,以牧致富”的路子。
  二、槽状洼地综合治理区
  本区主要分布在老黄河堤北侧,现代黄河堤右侧和鄄城、郓城的沙河洼地.地势相对低洼、易涝、易返盐,土壤盐碱严重.治碱改土是主攻方向。按改良措施的不同分三个亚区。
  1.古黄河背河洼地砂、碱土区
  分布在曹县、单县南部,太行堤北洼地,面积53.45万亩,区内有青砂土,砂质盐化、碱化潮土,盐碱土等,适耕性差.改良利用措施是排水除溃;疏峻太行堤河,缩短太行堤河的输水时间.一般情况下不在4、5月份输水,建设提排工程,降低地下水位;利用开沟躲碱,雨后深锄切碱,冬闲客土压碱,增施有机肥和磷肥,推行水利与农业措施相结合;以植棉为主发展枣粮间作,局部低洼和重盐碱地带可以植苇、种耐碱植物,有条件的建塘养鱼,实行农林牧渔综合利用。
  2.鄄城、郓城砂河砂质土区
  分布鄄城临卜沙河、郓城白沙河等处,面积24.77万亩,以砂土、青砂土为主.土壤质地疏松,保水保肥性能差,并有成片沙荒地.主要改良措施是完善防护林体素,搞好农林间作;发展水生养殖业,如养鱼、植苇、种蒲草等;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属性,提高土壤肥力;扩大花生种植面积等.
  3.沿黄背河洼地盐化土、砂质土、淤灌土区
  分布在沿黄五县市背河洼地,面积56.3万亩,以青砂土、砂质盐化土、淤土为主.土壤肥力较低,其综合属性是漏、渍、粘,改良利用措施是加强以排水、平整土地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利用黄河的泥砂资源,灌淤改土,以达压砂、改碱、填坑、防涝、增肥之目的;增施有机肥料,浅耕深耙,加速灌淤土壤熟化;发展引水压碱等。
  三、高坡地灌水改土区
  主要分布在单县、曹县、鄄城、东明等县决口扇形地上,地势相对较高,排水畅通。面积414.49万亩,区内地面起伏不平,以砂土为主.
  1.决口扇形砂质土区
  主要分布在东明、鄄城、单县大部,荷泽、曹县、巨野局部,面积263.93万亩,土壤保水保肥性差,土地不平,肥力低,灌溉条件不完善.主要改良利用措施是发展井灌,搞好机井布局,提高灌溉效益;营造防护林,农田林网;多施有机肥.培肥土壤;调整农作物布局,扩大花生种植面积,有利改良土壤结构,地瓜不宜多种,逐步建成以花生为主的油、桐、粮间作生产基地。
  2.大溜风沙土区
  主要分布在东明、单县的决口大溜和曹县、单县黄河古河道上,面积16.14万亩,区内是沙土和风沙土,养分含量低,漏水漏肥,土粒易移动,有"微风三尺烟,张嘴一口泥”之说。改良利用措施是发展林业"以林促牧,同时要多施有机肥,以改良土壤结构。
  3.高坡砂质土区
  主要分布在菏泽市至东明县马头梁兰公路更侧和曹县庄寨.青岗集一带「面肛45.9万亩。区内有青砂土、砂底两合土。排K条件较好,种瓜菜较多;改良利用措施是发展水利,井灌渠灌结合;增施磷肥,调整氮磷比例;发展瓜菜油料;搞好畜牧业生产。
  4.曹县高坡地砂、壤质盐化土区
  主要分布在曹县南部和西部,紧靠河洼地,面积88.53万亩,地下水位2—3米矿化度在1克/升左右,局部大于2克/升,盐化威胁较大.农作物以小麦、棉花玉米为主,是历史上主要产棉区。改良利用措施是排灌结合,发展井灌,河水补源
  四、碟形洼地区
  主要分布在梁山、郓城、巨野、成武。菏泽、定陶境内也有小面积分布。面积317.62万亩,区内粘质潮土、壤质潮土为主,局部有小面积盐化土。
  1.滞洪区
  分布在梁山二级湖,面积27.07万亩。由于二级湖担负着黄河分洪任务,有黄水淹没的可能。改良利用措施是整平土地,搞好桥、闸、涵等工程配套,做到排灌结合;实行水旱轮作,种稻改土;局部洼地可建塘养鱼。
  2.洼地壤土、黏土区
  主要分布在菏泽市杜庄洼,郓城县侯集洼,东明县海头洼.面积88.53万亩,区内以粘质土为主,地下水位常年在1米左右,排水改土是本区的主攻方向;增施有机肥。实行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利用渠灌优势,进行水旱轮作,大种水稻;适当扩大池藕面积,增加副业收入。
  3.洼地粘土区
  主要分布在梁山县信楼,巨野县夏宜屯、龙固和成武县境内洼地.面积202.02万亩.区内有蒙金、蒙淤壤土和淤土,有中度盐化土.改良利用措施是发展井灌,搞好排水工程,解决旱、涝、渍等问题;种树种草,发展农田林网,绿化环境;大力发展畜牧业,为培肥土壤,改良盐化土提供有机肥料;种植业以麦、豆为主,控制棉花面积。
  五、平坡地土区
  此区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红卫河、万福河、朱赵新河的上、中部地区,面积460.9& 万亩。
  1.平坡地壤土、盐化土区
  主要分布在菏泽、定陶、梁山、郓城、鄄城的平坡地上,属于红卫.万福、朱赵新三河流的上部,面积378.6万亩.区内水土条件比较好,农业生产水平较高,是粮、棉、油的高产区.桐粮间作面积较大,畜牧业基础较好。主要改良利用措施是井、渠结合,扩大灌溉面积;多施农家肥,增施磷肥,提高地力;改良局部盐碱地;提高麦、棉生产水平,适当扩大杂粮比重;发展林业,扩大桐粮间作面积;搞好畜牧业生产,大造农家肥,保证改土培肥之需要。
  2、平坡地填土,粘土、盐化土区 主要分布在成武县北部和巨野县一部分,面积82.36万亩。土壤质地偏重,土体中夹有粘土层,盐化面积较大。改良利用措施是完善地面排灌工程,充分开发利用地下水,以井灌为主,引河水补源,做到防旱、防涝、改盐、改碱.同时,要深耕改土,增加活土层,培肥地力.农作物布局,以麦、豆为主,适当发展玉米,稳定棉花面积。
   第五节土壤资源的开发
  低产土壤的培肥与利用
  低产土壤存在瘠薄、涝渍、沙、碱、粘等多种限制和障碍因素以及不良环境和生态条件,致使这类土壤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低产土壤全区总面积230多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15%以上.按其低产原因,有盐碱危害,土质沙薄、粘重,土壤缺素等因素。
  这类土地一般增产潜力较大,只要针对低产原因采取积极措施,就可大幅度提高产
  1.盐碱土的改良措施
  全区有盐碱土196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13%,主要改良措施如下:
  ①淤灌改土:主要在黄河大堤外侧背河洼地,采取淤灌改土的办法,改造盐碱地。全区沿黄需淤灌改土的盐碱涝洼地约198万亩,到1985年底共淤灌133.6万亩,占需淤改面积的79.5%.引黄淤灌能迅速而彻底的改变土壤性质,改造盐碱涝洼,培肥土壤,提高产量。黄河水淤灌最好季节是7-9月份,流量大,泥沙含量高,土壤中养分含量也多。②围堆平种,蓄淡压碱:在中度和重度盐碱地上,运用这种方法,效果甚好。围埝是为了蓄淡,平种是为了均匀的压碱,充分发挥蓄淡的作用。围埝套种田菁,改造盐碱的效果更显著。
  ③农水结合,综合治理:对盐碱地坚持旱、涝、碱综合治理的方针,采取农业改良与水利改良相结合的措施,能够起到排除盐碱和培肥地力的良好效果。
  我区自50年代以来,兴修水利设施,对降低地下水位,排除涝渍和盐碱起了积极作用。同时,在农业改良上也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如盐碱地植棉:平整土地,开沟起垄,集中沟施有机肥,适当增施磷肥,育苗移栽等.把盐分高的表层土筑在垄上,垄上水分蒸发快,水盐不断向垄背移动,造成垄背盐分高,沟底盐分低。同时,沟底施用有机肥,就给棉花造成一个淡化土层。育苗移栽,可以防止遇雨地表结块拍苗。
  对重碱地,通过排灌工程,春季灌水压碱深沟排盐,改良后再利用。棉花苗期,中耕松土,提高地溫,减少蒸发。盐碱土地经过综合治理,培育成淡化土层后,'再实行粮、棉、草、肥(绿肥作物)间作。当盐碱土继续得到改良,耕层盐碱危害基本消除并培肥以后,在农作物种植方式上,可采用一年两熟制,种植粮棉等作物。应用"起碱拔毒,开沟引碱,沟底点种,双株留苗,扒碱围肥,浇水扎锄,松垄平沟,阳土还家”等多种保苗增产措施。
  2.砂质土壤的改良措施
  沙质土壤指漏水、漏肥质地为均沙质的土壤,面积22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1.46%,其中包括风沙土、岗均质青沙土、岗沙土、均质沙土等.这类土壤土质疏松,芜结构,保水、保肥、供肥性能差,易漏水漏肥,怕风、怕旱,土壤昼夜温差大,养分低.主要改良措施:
  ①翻淤压沙、客淤压沙或引黄漫淤:翻淤压沙,适用于表层为沙土,表层以下有较厚的粘土层之土壤;客淤压沙,适用于沿黄地带或沿黄荒滩地的沙土区;引黄漫淤适用于引黄区。
  ②营造防风固沙和防护林网:林带能减轻风速、防止风蚀、调节气候、减轻旱涝、绿化土地。可种植豆科牧草或耐旱耐沙薄的作物,如花生、蓖麻等。
  3.粘质土壤的改良措施
  粘质土全区12.6万亩,主要分布在全区几十个大洼中。根据肥力状况又分为牛头淤、透风淤、鬼脸淤三种,主要改良措施:
  ① 适时耕种:抓住火候,及时进行耕、耙、锄、种.特别是雨后,要适时地突击耕种。
  ② 增施有机肥:多施有机肥料,能改变土壤物理性质,促使土壤疏松,活化养分。有利作物生长。
  ③深耕深翻,翻沙压淤或客沙压淤:表土是粘土,表层以下是沙土的可以深翻,使变成"蒙金地”。农谚说:"沙掺粘变良田,粘掺沙好庄稼.”表层以下无沙土的均质粘土,可以采用客沙压淤的办法。
  4.缺素土壤的改良措施
  缺素土壤是指缺乏有机质和某种营养元素或营养元素比例失调的土壤,主要改良措施如下:① 有机、无机肥相结合,重施有机肥料:多施有机肥,而且要注意提髙有机肥的质量;要合理施用化肥,培肥土壤,提高地力。
  ② 氮磷配合,增施磷肥:全区土壤氮磷含量普遍不足,有些地块磷素缺乏更为严重.因此,要增加氮肥,磷肥的施用量。
  二、高产土填的理培肥与利用
  高产土壤是一种产量高、抗逆性强、旱涝保收的肥沃土壤。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主要有作物生长季节气候灾害频繁,特别是春季干旱时有发生;熟化土层较薄,一般只有20厘米左右,熟化土层以下肥力急剧下降;土壤速效磷低,氮磷比例失调;灌水工程不够完善等。
  1.培肥措施
  ① 加强水利建设:搞好井、渠建设,实行井灌、河灌、沟灌、喷灌相结合,积极扩大稳产高产保浇面积.'
  ②增施有机肥料:适当安排豆科作物,用养结合,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实行正确的轮作布局"促使作物根茬还田,大搞秸秆还田,种植绿肥作物,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提高地力。
  ③ 合理施用化肥,增施磷肥。
  2.利用推施
  ① 间作套种,适当增加复种指数,充分利用光能,提高作物单产。
  ② 发展商品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三、桐粮间作
  桐粮间作是对农作制度的一项改革,对于防御自然灾害,协调农业生态平衡,促进桐粮双丰收,提高经济效益,均有重要作用。1986年全区桐粮间作面积600万亩左右。
  1.桐粮间作的生态环境及习性
  桐粮间作的桐树与农作物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实践证明,合理的桐粮间作,可获得林茂粮丰。
  (1)桐树的生长习性与对土壤环境的要求:我区泡桐有蓝桐、楸叶泡桐、毛泡桐和光泡桐等,其中以蓝泡桐为主.蓝泡桐是一种速生树种,7-8年即可成材。鄄城县什集乡十年生蓝泡桐平均围径39.6厘米,树高13.2米。此树叶喜光,树干通直,圆满高大,树高一般在12-14米.其高是间歇性的向上生长,即长长停停,停停长长,自然接干性能强,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一般能接干3—4次.十年生蓝泡桐冠幅约8-10米,侧枝平展,枝稀,适宜桐粮间作.
  蓝泡桐为深根性树种,上层根幅较小,下层根幅较大。我区蓝泡桐一年中的生长是在4一11月,其他月份为休眠期.4月上旬萌动开花,5-6月展叶,新梢生长,6月中下旬一10月中下旬为盛叶期。
  桐粮间作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等.小麦开花灌浆期处在桐树开花新梢生长期;其他秋作物的生长期均与桐树盛叶期同季。
  桐树对土壤肥力、土层厚度和疏松程度反应非常敏感,只有在土壤松软、通气良好,肥水充足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其速生的待性.我区宜种泡桐的土壤有褐土化潮土、沙质和壤质潮土。桐树适于上沙下壤(粘)的蒙金地、两合土、青沙土.泡桐喜喜湿,但怕淹,如果积水7天以上,就会造成桐树死亡或严重根腐.地下水位过高.泡桐生长有明显影响.地下水位3-5米,生长良好,2-3米生长正常。1.5米以下生长不良.土壤PH值7.5左右为好.泡桐不宜在过酸过碱、质地粘重、通气不良的土壤上生长,涝洼盐碱地不宜栽植.
  (2)桐粮间作的生态环境,桐粮间作对于农田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从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由于农作物的施肥.浇水等管理,也影响着桐树生长、发育。
  ① 改善农田小气候,降低干热风强度:从小麦开花至成熟期,桐粮间作区比其他麦田日平均气温低0.5-1.71C,干热风天气,气温低1.3-2.61C;轻干热风日数减少7天,重干热风日数减少6天;空气相对湿度增加3—11%,平均降低风速22—50%, 减少蒸发量21-35%;土壤含水量5厘米处增加3%,50厘米处则减少5%。这时期对夏收小麦创造了正常生长发育的条件,干物质积累多,籽粒饱满,千粒重高。
  ② 调节光照条件:泡桐和小麦在需光量方面不存在对抗性矛盾.小麦抽穗到灌浆期间适宜温度是20-24℃ ,单株光饱和点为2.4-3万勒克司。而这个期间实际气温超过24°C阳光照强度达到4一5万勒克司,强光热的影响,减弱小麦的生理活动,影响光合产物的制造和积累,易造成小麦减产,桐粮间作区,这时泡桐叶片逐渐展开,可起到直接遮阴,调节光强度的作用;同时,还起到降温、增湿、防风的作用,给小麦灌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所以桐粮间作区小麦产量和品质均有提高。
  桐粮间作区,对秋季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由于田间光照不足,温差缩小,致使农作物秸秆细弱,叶片薄而小,开花晚,果实小,成熟迟,产量低。
  ③ 合理利用土壤中养分和水分:桐树和衣作物根系分布在不同的土层.泡桐为深根性树种,吸收根多分布在40厘米以下的土壤深层;而农作物限系多集中分布40星米以上的土层中,主要吸收表土层的养分和水分。因此,桐根可作能合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
  2、桐粮间作的经济效益
  桐粮间作,既生产了粮食又生产了木林。一般每亩间种桐树3—5棵,十年左右可生产木材1立方米以上;据有关资料证实;桐粮间作区,小麦可提高产量13—22%,秋作物减产10-22%,加上木材产值,全年总的经济效益提高20%以上。按毎亩馳十年生产木材1立方米计算,每亩每年增加收入40多元。全区桐根间作面积60)万亩,每年平均增加收益2.4亿元。
  第六节耕作制度
  历史上,我区农民在农作物的种植上,主要是一年一作,其次是二年三作,一年二作的不多。5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二年三作和一年二作的面积逐渐扩大,特别是近几年,一年二作的面积进一步扩大。1978年与1985年相比,一年一作的面积由27.1%下降到14.7%;二年三作的面积由39.3%下降到14.9%;—年二作的面积由33.6%上升到70.4%。复种指数由142.7%提高到167.1%。表4-3农作物耕作制度统计表
  随着耕作制度的发展,耕作技术也在逐步提高。
  1.熟制的种类与作物
  ①一年一熟制种植的作物有春棉花、春花生、春地瓜、红麻等。轮作方式主要有春棉花一春棉花;春棉花一春地瓜;春地瓜一春棉花;春地瓜一春花生:春地瓜一春地瓜;春花生一春棉花等。
  ②二年三熟制种植的作物主要有小麦、大豆、髙粱、春谷、春玉米、芝麻、水稻等。轮作方式主要有高粱一小麦一大豆;春谷一小麦一大豆;春玉米一小麦一水稻;芝麻一小麦一大豆(或小杂粮)等。
  ③一年二熟制种植的作物主要有小麦、大豆、玉米、谷子:棉花、花生、油菜、瓜类等.轮作方式主要有小麦收后种夏茬玉米、大豆、谷子、棉花、花生、西瓜等,这些夏茬作物(晚秋作物)收后,再种小麦;西瓜等秋作物收后也可种油菜,油菜一般比小麦早成熟10-15天,收获后可以种植玉米、谷子等较早的秋作物。近年来不少麦田套种玉米、西瓜等作物,这些作物比夏茬种的晚秋作物收获早。可以种油菜(因为油菜播种期早于小麦)。
  2.熟制与土壤肥力
  一年一熟制的耕作制度,一般在土壤肥力低,距村庄远,管理粗放的地块,多数种植春地瓜、春花生或红麻等。
  二年三熟制是调节农作物茬口的一种耕作制度,在土壤肥力中等水平,精耕细作,用养结合,采取合理的轮作方式,多适于粮食年平均亩产300—500公斤的地块。
  一年二熟制的土地,一般土壤肥力较高,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可采取一年二熟制的种植方式。目前,我区绝大部分土地都采用了这种方式。
  我区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栽培技术不断提高,作物布局和耕作制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50年代初期以二年三熟为主,以后逐步发展到以一年二熟为主,一年一熟的比重不断下降,一年多作的面积也逐渐增多。据调查,1949年全区二年三熟的作物占48.8%,一年二熟的作物占37.9%,一年一熟的作物占12.28%,一年多熟的作物仅占1.02%,到1985年一年二熟的作物占75.8%,一年一熟的作物仅占11.4%,二年三熟的作物茜10.4%,一年多熟的作物占2.4%。第七节农田灌溉
  1.各类土壤的保蓄水能力
  土壤质地不同,保水蓄水能力也不同。一般来说,土壤质地越粘重。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及有效水含量就越高。其保蓄水能力也越强。
  表4-4各类土填保蓄水能力(%)表
  2.各类土壤的灌溉制度
  各类土壤的灌溉制度随着灌溉水平的提高而变化。在一般情况下,沙质土壤多采用畦。灌,极少采用漫灌和喷灌,亩浇水量30-40立方米;壤质土壤保水能力中等,亩浇水量40-50立方米,采取一次浇足的办法;粘土地虽然榛水能力强,但土地易积水、板结,多采用少浇水、多次浇的办法,一般亩浇水量25—30立方米。
  3.各种不同农作物的灌溉制度
  我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棉花、地瓜等,其灌溉制度各不相同。小麦ー般浇水次数较多,如封冻水、返青水、拔节水、孕穗水、灌浆水、麦黄水;春玉米浇拔节水、孕穗水、灌浆水;棉花前期易旱,一般整地前要浇水造墒,以后要浇现蕾水、初花水;大豆和地瓜一般不浇水,在干旱严重时,大豆要浇开花水。地瓜需浇水栽种(穴浇),以后视旱情而定。另外,根据不同作物和作物的不同生长期,其浇水量也不同。如玉米一般浇水量比地瓜、棉花都要大一些。
  4.灌溉技术
  50年代,我区机械化水平很低,浇水主要靠人力,如水车等,那个时期水浇面积很小"60年代初期,排灌机械开始陆续增加,到1970年,全区平均每三个生产队就有一台排灌机械,水浇面积也逐步扩大,有井灌,也有河灌。70年代,农业机械拥有量迅速增加,到1980年全区每个生产队平均拥有排灌机械3台。灌溉方式,除井灌、河灌以外,还有渠灌和自流灌溉。不少地方开始利用喷灌。1980年以后,农村全面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井灌面积大大缩小,河、渠、沟及自流灌溉和喷灌进一步发展起来。
  我区属于潮土土壤,受地下水活动影响较大;加之我区属于暧温带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具有春旱、秋涝、秋后旱的特点,年降雨量远小于蒸发量,土壤溶液在强烈蒸发作用下,由下而上运动,造成盐分表层积聚,形成盐化潮土。在盐化潮土的改良过程中,采用客水洗盐的方法,把积聚在土壤表层的盐分从土壤中冲洗掉,获得良好效果.有些单位在盐化潮土区,挖了许多排水沟,为排水洗盐创造了条件。
  我区因灌溉导致土地盐碱化的教训是很深的。1958年修建的太行堤水库,蓄水三年每年蓄水量4.91亿立方米。灌区因工程不配套,土地不平坦,大水漫灌,又缺乏排水排盐碱的工程,致使地下水上升,盐碱土地面积迅速扩大,仅单县、曹县、成武、菏泽、定陶五县市,盐碱地增加86.9万亩。
  也有的地方,由于长时间井灌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这是因为地下水中含有多量可溶性盐,灌水后土壤表层的可溶性盐增多,土壤表面就出现了盐碱斑,影响农作物的正常发育。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因地制宜,科学地利用井水、河水,切实地搞好农田灌溉和排水工程,不仅可以提高农业产量,同时,也能改良土壤.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内容包括:概论、菏泽地区农牧业大事记、菏泽地区农业资源、菏泽地区土地所有制及其变革、菏泽地区牧业技术推广、菏泽地区畜牧业生产、菏泽地区农民生活、菏泽地区农业教育、菏泽地区农业科学研究、菏泽地区农业区划、菏泽地区农牧业机构和人员、菏泽地区农谚。

阅读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砂质潮土
相关专题
壤质潮土
相关专题
粘质潮土
相关专题
淤滩潮土
相关专题
淤灌潮土
相关专题
砂质褐土化潮土
相关专题
壤质褐土化潮土
相关专题
粘质褐土化潮土
相关专题
盐化潮土
相关专题
碱化潮土亚类
相关专题
湿潮土
相关专题
盐土
相关专题
潮碱土
相关专题
褐土性土
相关专题
褐土
相关专题
风沙土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