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农业技术推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766
颗粒名称: 第四篇 农业技术推广
分类号: F303.2
页数: 72
页码: 187-258
摘要: 菏泽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前身,叫农业技术推广组,于1949年4月成立,共4人,窦发聚任组长,主要任务是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推广。 1952年农业技术推广组隶属于地区行署建设科,侯保俊任组长、孙尚康任副组长,主要任务是负责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推广、病虫害的防治和蚕桑生产及技术指导。
关键词: 农业技术 技术推广

内容

第一章农作物栽培技术推广
  第一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溯源
  菏泽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前身,叫农业技术推广组,于1949年4月成立,共4人,窦发聚任组长,主要任务是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推广。
  1952年农业技术推广组隶属于地区行署建设科,侯保俊任组长、孙尚康任副组长,主要任务是负责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推广、病虫害的防治和蚕桑生产及技术指导。
  1954年农业技术推广组被撤销,建立菏泽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所,共80人,侯保俊任所长,李光华、苗宗平任副所长,下设农田水利队、井泉建设队和技术推广队。
  1955年农业技术推广所被撤销,再次建立菏泽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组,共8人,孙尚康任组长。
  1958年7月荷泽、济宁两地区合并,菏泽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组随之消亡。
  1959年6月菏泽、济宁两地区分开,随着地区专署的恢复,又成立了菏泽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组,共10人,组长袁乃春。
  1965年7月,在科研、教学、推广一条龙的指导思想下,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组和地区农科所合并,其中设立了农业技术植物保护推广组,共5人,组长宗杰。
  1967年重新恢复了菏泽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由组改为站),办公地点由地区农科所迁到地区农业局,全站共7人。
  1970年10月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与地区植保站、种子站合并,改名为农业三站服务组,共35人,负责人刘殿忠、王尊秀、刘增忠。
  1971年农业技术、植保、种子相继分开,重建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共7人,站长江龙洲、副站长张本坤。
  1987年底,全站共13人,站长邢子烈,副站长黄启光、晁忠胜。
  第二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任务
  菏泽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因类型不同,其任务也略有不同。
  一、试验场
  菏泽地区最早的农业技术试验场是菏泽城东北官花园农场,始建于1950年。1952年以后菏泽地区相继建立了菏泽县官庄农业试验场、曹县李庄农场、巨野县棉花原种场、定陶县仿山农场、单县张寨农场、郓城县黄集农场、梁山县良种场、东明县良种场。
  二、专业农业技术推广组织
  菏泽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专业组织共分三级:1.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主要任务是总结本地区行之有效的农业技术先进经验,搞好试验、示范和引进、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抓好地、县、乡(镇)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的管理工作。
  1954年地区建立了治蝗站,负责治蝗工作。
  1958年地区又建立了植保站,将治蝗站合并于植保站之内。
  1964年地区建立了种子站,实行一个机关两个牌子,负责全区农作物良种繁育和推广工作。
  1979年末地区又建立了土壤肥料工作站,负责全区土壤普查和土壤肥料工作。
  至此,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工作范围就大大缩小了。
  2.县级农业技术推广站
  全区10个县,自1954年起先后都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主要任务是坚持试验、示范推广三步走的原则,认真总结、推广群众中的增产经验,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
  3.乡(镇、区)级农业技术推广组织
  1956年所有区都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列为国家事业单位。1957年撤区建乡,随之改为乡农业技术推广站。1958年又改为人民公社农业技术推广站,1984年全区划为310个乡(镇);又全部建立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主要任务是试验、示范、推广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进行农作物良种繁育和推广,搞好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1984年以来,成武、菏泽、巨野、郛城等县(市)实行了一个机构两个牌子,挂上了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的牌子,坚持以业务为主,搞好有偿服务,开始向着经济实体的方向发展。
  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公社兴办的合作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属集体所有制,实行自负盈亏,单独核算。按劳分配建立起来的公社农场、农作物良种场等均为集体所有制・1962年这些单位大部分下放到生产大队,留下来的一小部分直到1975年前后,改为公社一级的农业科学研究站或农作物良种场。这部分集体性质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其主要任务是承担本公社或上级主管部门安排的各类试验项目、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培养先进典型、繁育农作物良种、培训农业技术等。
  三、群众农业技术推广组织
  1.管理区农业技术推广网
  在公社(乡、镇)的行政机构中,设立了管理区,它是公社(乡、镇)的派岀机。构,分管着几个大队(行政村)的领导工作。1982年起,在管理区设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网,明确网长一人,在县(市)、社(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领导下,负责本管理区内各大队(行政村)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网长由不脱产的农业技术人员担任,工资报酬从公社(乡、镇)提留中列支。
  2.生产大队科技组织和试验基地
  1958年以后,不少生产大队建立了农业科学技术小组,一般3-5人,有组长、技术人员组成;没有建立科技小组的大队,也都设有一名科技大队长或科技主任,配有农业技术员。"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一组织被撤销,1982年又重新恢复。其主要任务是:在上级农业技术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搞好本大队的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和先进技术的推广,指导农业生产.为了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少大队还兴办了农场、农作物良种场、饲养场中的农作物试验田等,这是大队组织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的基地。这种基地大部分是1958年以后建立起来的,有固定的土地、房屋、工具和人员。7962年以后,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调整期间,有一部分被撤销,1964年"四清运动”中又逐渐恢复起来,"文化大革命”期间又一次被撤销.1978年随着农村四级科技网的建立,又得到恢复和发展。
  3、生产限的科技组织和农业试验田
  1958年以后,在生产大队科技组织建立的同时,有些生产队也建立了科技小组,由一名副队长分工负责,吸收技术人员和农民代表参加。大部分生产队没建科技小组,但一般都有一名科技队长,抓这项工作。生产队根据大队的统一部署,一般都有农业试验
  4、农业科技示范户
  科技示范户是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岀现的一种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形式,开始于1983年,一般每个生产队3-5户,作为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及应用农业先一进技术的带头户,以推动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提高科学种田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到1986年,全区已有农业技术示范户一万多户。
  第三节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和形式
  一、内容
  1.农业科研成果
  ①各种农作物优良品种。
  ②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包括测报)。
  ③玉米、高粱、水稻等杂交制种技术.
  ④ 各种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
  ⑤ 土壤普查与改良利用。
  ⑥ 三十烷醇和助壮素等化学激素的推广应用。
  ⑦地膜覆盖技术。
  2.引进推户外地经验
  ①各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
  ② 地瓜育苗、高温催芽、贮存、防治黑斑病等。
  ③ 水稻育苗及栽培技术。
  ④麦棉二熟制及玉米等作物大面积套种间作技术。
  ⑤涝洼地、盐碱地发展水稻及杂交制种技术。
  3.本地农业增产经验
  ①增施有机肥、大搞秸秆还田,提高地力。
  ② 改革耕作制,如改一年一熟为二年三熟或一年二熟。
  ③各种农作物的合理密植。
  ④各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及肥水管理技术。二、形式
  1.试检、示范、推广相结合
  这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方针。菏泽市把外地的农业技术先进经验,首先布点进行小区试验,成功后到基点进行大区示范,最后再全面进行推广。1980年以前,各公社都有重点大队、生产队,作为试验、示范基地。也有的以几个大队或本队内连片的生产方作为示范区。1980年以后,由于土地承包到户,示范任务也随之转向了户(示范户),也有的联户承包示范任务。
  2.民间技术传播交流
  这也是推广农业技术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现场参观、典型示范以有线广播、组级农业技术报告团等种种方式,来推广农业技术。
  3.农业技术培训
  培训对象主要是农村干部和农民。
  ①定期定向培训:50和60年代,单县、定陶县、荷泽县分别在张花园、坊山、小留建立了农业学校,培训了农村干部和农村知识青年。有固定房舍、校具和教师,学制三个月到一年。
  ② 不定期短期培训:根据生产任务和季节,每年组织几次短期的单项培训,时间5-10天,最短者有2、3天的,最长者有半月的,每期人数100人左右,最多者也有几百人的时候。
  ③ 层层进行培训:地区培训到县和重点公社(乡、镇);县培训到公社(乡、镇)和重点大队(行政村);公社(乡、镇)培训到大队(行政村)和重点户,培训对象在地区主要是培训技术干部或分工技术工作的领导干部;县(市)、公社(乡、镇)两级除培训干部以外,还培训一部分农村知识青年和部分科技示范户。
  4.以点带面
  搞好基点,以点带面,全面推广,这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又一主要形式.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地、县(市)、社(乡、镇)各级,都有自己的基点.基点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者一个公社(乡、镇)或社与社的连片土地;小者一个大队(行政村)或一个大队中的某一连片土地。各级都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来确定自己的基点,基点的任务是:推广综合性的增产经验和新技术的开发利用等。也有单项的、专一的推广点,如作物良种点和病虫害测报点等。基点的时间有长有短,根据需要而定,一般有一季、一年、二年、三年的、也有长期的.
  第二章农作物良种推广
  第一节品种资源、征集及鉴定保存
  我区农作物品种资源较为丰富,有禾本科、豆科、锦葵科、旋花科、十字花科等。
  1.小麦
  小麦在我区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种植面积最大,品种资源丰富,计有220个品种,主要有鲁麦1号、山农辐63、城辐752、济南13号、鲁麦4号;、昌乐5号、晋麦21、鲁麦3号、鲁麦5号、豫麦2号、假师9号、百;泉303“丰收麦、阿夫、毛颖阿夫、蚰子麦、碧蚂1号、碧蚂4号、济南2号、济南4号、,济南6号、济南7号、济南8号、济南9号、济宁1号、北京8号、平原50、跃进8号、石家庄514、菏泽1号、菏泽365、郑州653、郑州1号、郑州3号、郑州17号、天选15号、天选17号、郓农28、郓农32、郓农33、小偃4号、百泉40、百泉41、新疆红、泰山1号、泰山4号、山农3号、丰产3号、高38、大粒半芒、2411、临选1号、徐州8号、豫原1号、阿勃、泗水38、早洋麦、跃进5号、内乡5号、内乡36号、拜尼英、墨他、墨波、小白芒、辉县红、大红芒、小红芒、齐大195等品种。
  2.玉米
  主要品种有小粒红、鹅翎白、金皇后、安东黄马牙11号、华农2号、白马牙、黄县2号、双跃3号、双跃80号、新双1号、跃进150、鲁平2号、鲁单31、鲁单33、鲁单36、坊杂4号、中杂22号、中杂44号、烟三6号、烟三10号、烟单11号、太单71、鲁原单71号、鲁原单4号、鲁原单5号、鲁原单7号、鲁原单8号、新单1号、黄小162、华160、中丹2号、群单105、白单4号、新双1号、新双2号、新双3号、华威单交、鲁三九、聊玉1号、聊玉5号、昌单4号、多穗玉米、,丹玉6号、聊玉11号、京早2号,康早绿、傲海43、鲁双15号、鲁玉2号等品种。
  3.高粱
  主要有香高粱、抗蚜2号、昌选1号、冻高粱、秋高粱、多穗高粱、熊岳253、遗杂5号、遗杂7号、遗杂10号、分枝大红穗、鹿邑歪头、千斤红、大青壳、黄落伞、遗杂12号、忻杂3号、原新1号A、晋杂5号、灭资1号、反修7号、鲁杂3号、竹叶青等品种。
  4.谷子
  主要有东风谷、昌潍62、平阳谷、60日还仑谷、一支腊、菠菜根、碱谷、双庆谷、柳条青、华农4号、刀把齐、金钱子、诸辐1号、724夏谷、大毛黄、鲁谷1号、鲁谷3号等品种。
  5.地瓜
  主要有52-45、胜利百号、北京553、北京117、内源、169、栗子香、济薯3号,烟薯1号,烟薯6号、丰薯1号、南京92、徐薯18、大红、二红、定陶69—1等品种.
  6.大豆
  主要有齐黄1号、牛毛黄、铁角黄、齐黄2号、莒选23、平顶黄、小青豆、八月炸、丰收黄、徐州302、天鹅蛋、向阳1号、兖黄1号、鄄选2号、跃进4号,跃进5号、平顶四等品种。
  7.水稻
  主要有水源300粒、农垦39、农垦40、农垦57、黍优57、秦爱旱稻等品种。
  8.花生
  主要有伏花生、一窝猴、白沙1016、反修1号、反修2号、花11、花28、花37、海花1号等。9.棉花
  主要有小紫花、中棉、斯字2B,岱字14、岱字15、岱字16、沪棉204,徐艸142。鲁棉1号、鲁棉3号、鲁棉4号、鲁棉6号、中棉10号等品种.
  10.蔬菜
  主要有山东3号、山东4号、山东5号、山东6号、山东7号等大白菜;章丘大葱;青苗、黄苗芹菜;汉中韭菜.大金沟韭菜;京丰1号、园春甘兰、中甘11甘兰;西红柿有丽春,强丰,强力米寿;菜花有法国雪球、椰尔福;黄瓜有长春密刺、津研2号、津研4号、津研7号等;西瓜有桃尖、郑州3号、中育6号等。
  11.芝麻
  主要品种有黑芝麻、白芝麻等。
  12.药材
  主要品种有牡丹、生地、白芍、红花、苟杞等.
  13.烟草
  主要品种有黄烟和本地土种烟.
  14.绿肥作物
  有田菁、毛叶苕子、柽麻、草木犀、紫穗槐.
  15.杂粮
  主要有小豆、绿豆、豇豆、扁豆、豌豆等.
  16.大麦
  糙大麦、六梭大麦、六石准等。
  第二节农作物良种分布
  我区分布的作物良种,主要有小麦、棉花、玉米、高粱、谷子、稻谷、地瓜、大豆等作物良种。对这些农作物的各优良品种的布局,按照试验瀑示范、繁殖、推广的程序,根据本区气候、地势、纬度、海拔高度等自然条件以及耕作制度、土壤质地、肥水条件、机械化水平、病虫灾害、作物品种的不同特性,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对每一个作物的品种,做到高、中、低肥水品种和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力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区划种植,以充分发挥优良品种应有的增产潜力,促进农业产量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作物的某个品种的分布,在全区也不平衡,如50年代推广种植的平原50和小白芒小麦品种,在我区种植分布上,南部的单县、成武、曹县,种植的平原50面积大、分布广;北部的郓城、梁山县种植的平原50面积小、分布不广。小白芒在鄄城县种植面积大、分布广,其他县种植小白芒的面积小、分布不广。有些作物的品种,在全区分布比较平衡,如50年代推广种植的碧蚂1号、碧蚂4号等小麦品种在我区各县种植面积不仅大而且分布很广。总的说,凡是作物品种的适应性广,丰产性好,抗逆性强,其种植面积就大,分布也广。
  现阶段,随着我区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耕作制度的改革,生产条件的改善,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在作物良种分布上逐渐趋于合理,做到了因地制宣、因时制宜,合理分布,基本上做到了高、中、低肥水品种,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如在小麦良种的分布上对高肥水地块,以种植鲁麦8号为主,搭配鲁麦5号、鲁麦1号、鲁麦7号、济南13号,进一步扩大试验、示范聊83-1、825508、215953、陕农7859等品种。在中肥水地块,以种植鲁麦1号为主,搭配种植鲁麦11号、鲁麦3号、晋麦21、山农辐63,进一步扩大试验、示范311303、pH83-2-2等品种。在旱、涝、碱地,以种植鲁麦3号为主,搭配种植晋麦21、昌乐5号、京花3号,进一步扩大示范81-2-42品种。对晩茬麦,以种植晚播早熟品种鲁麦4号为主,搭配种植鲁麦1号抗寒麦,城辐752,进一步扩大示范齐8410品系。对冬性强的小麦品种,安排种植早茬麦、对弱冬性和春性小麦品种,安排种植中茬麦和晚茬麦。
  第三节良种推广
  一、良种引入与品种更换更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我区农作物良种,除推广种植农家品种和地区农科所选育的品种及群选群育的品种外,还大量引入外地品种,经试验、示范、繁殖、推广等程序,进行推广种植.同时注意良种的提纯复壮,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行品种更换更新。据统计,我区农作物品种共更换更新24次,达129个品种,其中小麦更换更新5次,54个品种;玉米更换更新3次,28个品种:大豆更换更新3次,10个品种:地瓜更换更新2次,7个品种;高粱更换更新3次,11个品种;谷子更换更新3次,8个品种;棉花更换更新3次,5个品种;稻谷品种更换更新2次,6个品种。由于大力推广农作物良种种植和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行品种更换更新,有力的促进了我区农业生声的发展.
  1.小麦
  1956年以前、主要种植农家品种,如小白芒、大红芒、小红芒、红秃头、四楞白、鱼鳞白、三月黄,平原50等品种,还有早洋麦、钱交麦等。从1956年开始推广碧蚂1号、碧蚂4号,更换农家品种、至1957年,全区小麦单产平均达53.2公斤,比1949年小麦单产40公斤增产33%.1957年小麦良种面积占总面积的80%左右.
  从1958年开始,引进推广黄县大粒半芒、北京8号、跃进5号、辉县红、济南2号、阿夫麦、阿勃麦等品种,继续更换农家品种,同时更换早洋麦和钱交麦,到1965年,小麦良种面积达总面积的85%左右。通过这次换种,虽然小麦良种面积有所增加,但由于受"左"倾路线的影响,使小麦单产下降到1965年的42.4公斤,比1957年小麦单产53.2公,斤减产20.3%。
  从1965年开始,大力推广普及济南2号,同时引进推广济南4号、济南8号、山农3号、蚰包麦、丰产3号等小麦良种,主要更换北京8号、辉县红、阿夫、阿勃等品种,到1973年,小麦良种面积达小麦总播面积的90%左右,使小麦单产由1965年的42.8公斤提高到1973年的77.5公斤,增产82.78%。
  从1973年开始,引进推广泰山1号、泰山4号、辐63、泰山5号、白粒高38,百泉41、昌乐5号、小堰4号、济宁3号、新疆红、济南13号、城辐752等品种,主要更换济南4号、济南8号、济南9号、山农3号、2411等品种,到1980年;小麦良种面积达92%,小麦单产由1973年的77.5公斤提高到1980年的106.5公斤,增产37.4%。
  从1980年开始大力推广济南13号、泰山4号,同时引进推广鲁麦1号、豫麦2号、百泉3039、鲁麦3号、鲁麦4号、豫原1号等品种,主要更换济宁3号、新疆红、百泉40、百泉41等品种,到1984年,小麦良种面积达96%左右,小麦单产由1980年的106.5公斤提高到1984年的246.5公斤,增产131.4%。
  2.玉米
  在50年代,我区玉米品种主要是农家品种,如小粒红、鹅翎白,其次是育成品种,金皇后、黄县2号、华农2号等品种。
  在60年代初期,引进推广了双跃3号、双跃80号、双跃150等双交种,逐步更换了金皇后、黄县2号和农家品种,到1965年,玉米良种面积达玉米总播面积的80%左右,玉米单产由1960年的36.5公斤提高到1965年的90.4公斤,増产147.5%.
  从1965年开始,引进推广了群单105、华威单交种、白单4号、新单1号、鲁单3号等单交种,更换双跃3号、双跃80号、双跃150等双交种,到1978年,玉米良种面积达玉米总播面积的90%左右,玉米单产由1965年的90.4公斤提高到1978年的152.5公斤,增产68.7%。
  从1978年开始,引进推广了丹玉6号、中单2号、鲁原单4号等杂交种,主要更换了华威、白单4号、群单105等单交种。到1984年,良种面积达玉米总播面积的98%左右,玉米单产由1978年的152.5公斤提高到1984年的247公斤,增产61.98%。
  由于对玉米良种的不断推陈出新,在生产上积极推广应用新品种,使我区玉米单产不断提高.据统计,1987年玉米单产255公斤,比1949年的玉米单产增产7.36倍,玉米种植面积由1949年的61.9万亩逐步扩大到1987年的274.64万亩,增加了3.44倍。
  3.大豆
  在1964年以前,我区种植的大豆品种是农家品种,如牛毛黄、铁角黄等。
  从1964年开始引进推广了莒选23、徐州302、天鹅蛋等品种,更换牛毛黄、铁角黄等品种,到1972年,大豆良种面积达大豆总播面积的85%左右,单产由1964年的27.3公斤提高到1972年的38公斤,增产39.1%.
  从1972年开始引进推广齐黄1号、推广地区农科所育成的跃进4号、跃进5号,更换莒选23、徐州302等品种》到1978年,大豆良种面积达大豆总播面积的90%左右,单产由1972年的38公斤提高到1978年的65.5公斤,增产72.36%.
  从1979年开始引进推广了向阳1号、丰收黄,并扩大了跃进5号的种植面积,更换了齐黄1号等品种,良种面积达大豆总播面积的95%左右,使大豆单产由1978年的65.5公斤提高到1984年的70公斤,增产6.87%。
  4.棉花
  在50年代初期,棉花品种主要是农家品种,如小紫花,其次是育成品种、如斯字棉。
  从5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推广岱字15棉种,更换小紫花、紫花、斯字棉,到1966年棉花良种面积达棉花总播面积的80%左右,棉花单产由1955年的15.3公斤提高到1966年的25.2公斤,增产64.9%。
  在60年代后期,曾一度引进推广鄂光棉、徐州142等品种,继后又用岱字15的复壮种更换了鄂光棉、徐州142等品种,棉花良种面积虽曾达棉花总播面积的85%左右,但由于在棉花种子加工上,机械混杂较严重,致使棉花单产由1966年的25.2公斤下降到1979年的14.5公斤,减产42.34%。从1980年开始引进推广鲁棉1号等品种,更换混杂退化的岱字棉15,到1984年,棉花良种面积达棉花总播面积的96%左右,棉花单产由1979年的14.5公斤提高到1984年的51.5公斤,增产289.65%。
  5.高梁
  50年代种植的高粱品种都是农家品种,如大青壳、大黑壳、打锣锤、黄罗伞等。
  从60年代初期开始引进推广千斤红、熊岳253、鹿邑歪头等品种,更换大青壳等农家品种,到1966年,高粱单产由50年代的50公斤左右提高到1966年的73.7公斤,增产近50%、高粱良种面积达高粱总播面积的85%左右。
  从1967年开始引进推广遗杂10号、遗杂7号、晋杂5号、原杂12号等杂交高粱,更换了千斤红、熊岳253、鹿邑歪头等高粱品种,到1973年,高粱良种面积达高粱总播面。积的90%左右,1972年的高粱单产由1966年的73.7公斤提高到93.5公斤,增产26.95%。
  杂交高粱虽然产量高,但其籽粒品质差,秸秆粗短,不受广大群众欢迎.因此,从1974年开始,杂交高粱面积骤减,千斤红、冻高粱等品种回升,良种面积达高粱总播面积的95%左右。由于广大群众对高粱品种加强了选种留种工作,使高粱单产仍然上升,高粱单产由1973年的93.5公斤提高到1984年的106公斤,增产13.39%。
  6.谷子
  在50年代初期,种植的谷子品种、有一支腊、菠菜根、刀把齐等。
  从1958年开始引进推广华农4号谷,更换农家品种,到1965年,谷子良种面积占谷子总播面积的80%左右,单产由1957年的59.9公斤提高到1965年的102.3公斤,增产70.84%。
  从1966年开始引进推广724夏谷,更换华农4号谷,到1969年谷子良种面积达谷子总播面积的85%左右,单产由1965年的102.3公斤提高到1969年的130.6公斤,增产27.67%。
  进入70年代以后,先后引进推广了双庆谷、柳条青、鲁谷3号、鲁谷4号、诸辐1号等品种,到1984年,谷子良种面积达谷子总播面积的95%左右,谷子单产由1969年的130.9公斤提高到1984年的173公斤,增产32.13%。
  7.地瓜
  在1956年以前,种植地瓜是农家品种,如小红皮等品种。
  从1956年开始引进推广胜利百号、北京169、533、5245等品种,到1970年,地瓜良种面积达地瓜总播面积的80%左右,单产由1955年的134.3公斤提高到1970年的189.3公斤,增产41%。
  从1970年开始先后引进推广了南京92、徐薯18;推广了本地群众选育的栗子香、定陶69—1等品种,到1984年,地瓜良种面积达地瓜总播面积的85%左右,单产由1970年的189.3公斤提高到1984年的244公斤,增产28.93%。
  8.稻谷
  50至60年代,我区稻谷面积很小,种植的品种主要是旱稻,如紫皮旱稻等。
  从70年代初期开始引进推广农垦57、农垦40、京引153、东方红1号、水源300粒等品种,更换紫皮旱稻,到1974年,水稻良种面积达水稻总播面积的90%左右,单产由占50年代的63公斤左右提高到1974年的157公斤;增产149.2%。
  从1975年开始推广杂交稻,如黍优57,同时推广水源300粒、东方红1号、秦爱等水、旱稻,到1984年,稻谷良种面积达稻谷总播面积的98%左右,稻谷单产由1974年的157公斤提高到1984年的374公斤,增产238.2%。
  二、良种提纯复壮
  我区农作物良种提纯复壮工作只在棉花优良品种上进行,对其他作物良种,行政领导部门和业务部门虽有普通号召,但未能进行,有的单位虽曾进行过小麦良种提纯复壮,但对良种繁育程序未能坚持,半途而废。
  我区从1966年开始搞棉花种子的提纯复壮工作,并认真贯彻了中央、国务院对留种棉只准收皮棉,不准收籽棉的政策。到1973年,全区棉花原种1—3代更新面积达86.98万亩,占棉田面积的58.8%,1973年单产皮棉26.5公斤,比1964年棉花单产14.2公斤增产12.3公斤。国家收购的27毫米以上的优质棉,占总收购皮棉量的88.5%.据地区种子站对7个县19处公社24个大队和1个国营原种场的调查,1973年棉花品种纯度达90-99.7%,衣分40-42%、绒长30-31毫米。由于林彪、"四人帮”的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棉花良种提纯复壮的一套体系曾被打乱,生产队的保种轧花机械被封存,种子加工比较混乱,致使棉花品种混杂退化、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下降。据统计,1976年和1977年棉花平均单产从1973年的26.5公斤下降到15公斤,1978年棉花单产又下降到14.5公斤,比1973年每亩减产10多公斤.国家收购的27毫米以上的皮棉总量下降到54.41%,比1973年减少34%。1978年全区棉花衣分的平均数,由1973年的37.61%下降到31.17%,下降6.44%、绒长由1973年的27.38毫米下降到25.47毫米,少数单位还出现了衣分仅有25%、绒长仅有23毫米的现象。由于棉花单产的降低,全区每年约计减少收入5180余万元,由于棉纤品质的下降,每年约计减少收入1470余万元,两项合计,每年约计减少收入6650余万元。1980年行署对棉花生产十分重视,为做好棉种工作,促进我区棉花生产旳发展,行署在1980甲下达了24号文件,确定在全区18处集中产棉社和鄄城、东明部分大队建立棉种生产基地,提出实行棉种三年一更新的要求,并着重要求抓好棉种基地队的思想落实、措施落实和政策落实,要求各棉花基地社本着连片集中、合理布局的原则,落实三圃(株行圃、株系圃、原种圃)面积,落实到队,落实到地块。全区18处集中产棉社和部分大队棉种生产基地的主要负责人,遵照行署的指示和部署,亲自挂帅,并建立了棉种生产领导小组,分工的负责人,靠上抓,具体抓.这是一项群众性的、经济性的、技术性的工作,在具体抓法上,都采取了搞好基点、培养典型。树立样板,以点带面,实行普遍号召与具体指导相结合,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在各重要环节上组织检查评比、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大家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千方百计把棉种工作抓好,抓出成效,从而使我区棉种工作有了新的起色,有力地促进了我区棉花生产的发展。
  三、受奖及名贵品种
  我区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村科技组织,在科学研究、作物育种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选育成跃进2号、跃进4号、跃进5号大豆、郓农29小麦,69—1地瓜、鲁棉8号棉花等作物良种。跃进5号大豆,1981年获省农业厅一等奖、省科委二等奖、农牧渔业部二等发明奖;跃进4号大豆,1979年获省农业厅二等奖;跃进2号大豆,1979年获省农业厅三等奖;定陶69—1地瓜,1978年获省科技大会奖。
  全区在农作物方面,有红小豆、绿小豆、红取豆、白取豆等名贵品种,在药材方面有牡丹、白芍等名贵品种。
  第四节良种繁育
  一、良种繁育场
  截止到1987年底,我区粮、棉良种繁育场已发展到12个,除鄄城县以外,各县市均有。其中粮食良种繁育场8个,棉花原种场4个,共有干部职工386人,其中干部31人 (内有技术干部8人)、工人327人(内有技术员6人),其他人员14人。有土地6454亩,其中耕地面积5152亩.粮食作物占用耕地2553亩,耕亩单产327公斤,总产78.3万公斤;棉花播种面积2476亩,单产皮棉65.5公斤,总产19.231万公斤。
  1950年以前,先后建立的有菏泽、曹县棉花原种场和单县、郛城县粮食良种场。这4个场1949年共有干部职工40人,其中干部18人(内有技术员3人),生产工人18人,其他人员4人.有土地1418亩,其中耕地面积1337亩,粮食作物占用耕地500亩,耕亩单产154公斤,总产7.7万公斤.在粮食作物中小麦面积较大,共350亩,单产102公斤,总产3.57万公斤。玉米130亩,单产83公斤,总产1.08万公斤;高粱50亩,单产150公斤,总产0.75万公斤;大豆190亩,单产96公斤,总产1.83万公斤;棉花50亩,单产籽棉125公斤,总产0.63万公斤。
  1959年建立了单县棉花原种场,1962年又建立了东明粮食良种场,至此,全区粮、棉良种场已有6个,共有干部职工383人,其中技术员9人,生产工人205人,干部121人(包括9名技术员)其他人员57人。有土地6233亩,耕地面积为5970亩,粮食作物占用耕地3906亩,单产101公斤,总产39.42万公斤.小麦面积2511亩,单产70.5公斤,总产17.72万公斤;玉米面积421亩,单产81公斤,总产3.42万公斤;高粱面积209亩,单产85公斤,总产1.78万公斤;大豆面积2110亩,单产53.5公斤,总产11.31万公斤;棉花面积337亩,单产籽棉174.5公斤,总产5.85万公斤。
  1972年末,我区粮、棉良原种繁育场已达到10个。粮食良种场7个,共有职工316人,耕地2799亩,粮食作物占用耕地2283亩,共生产粮食41.19万公斤,每亩平均180.42公斤,其中产量较高的有单县良种场(平均单产383公斤)、鄆城良种场(平均单产270公斤)。产量较低的有巨野良种场(平均单产43公斤)、定陶县良种场(平均单产125公斤)、东明县良种场(平均单产43.5公斤)。所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大豆、高粱。棉花原种场3个,共有职工191人,耕地1288亩,粮食作物占用耕地687亩,共生产粮食32.84万公斤,每亩平均478公斤,棉花面积526亩,平均单产籽棉175.7公斤,总产9.24万公斤.到1987年,全区粮、棉良原种场已达到12个、粮食良种场8个,共有职工196人,耕地3264亩,粮食作物占用耕地1438亩,平均单产334.8公斤,总产48.15万公斤;棉花原种场4个,共有职工193人,耕地1878亩,粮食作物占用耕地955亩,年平均单产315.7公斤,总产30.15万公斤,棉花846亩,共生产皮棉6.08万公斤,平均亩产71.87公斤。表4-1菏泽地区粮、面良原种场情况单位:亩、公斤,万公斤续表1粮、棉良(原)种场概况简介
  单县粮食良种场
  始建于1945年,当时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湖西专署农场(专署设在单县),场址在单县张集的黄堆村,属湖西专署领导,1951年改为单县农场,隶属县政府领导,1964年归属县农业局。1949年有干部职工12人,其中技术干部2人,生产工人10人,耕地234亩。耕地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
  鄄城县粮食良种场
  1949年由省投资建场,为省办农场,地址在郓城县侯集。1962粮食良种繁育场,隶属地区农业局,以后归属县农业局。刚建场时仅有职工4人,耕地36亩。1950年干部职工增加到8人,耕地达到150亩;1952年干部职工共22人,其中技术员1人,生产工人9人,耕地达412亩,其中粮食作物占用耕地370亩,耕亩单产62.5公斤。
  菏泽棉花原种场
  始建于1949年,当时的名称叫平原省良种繁育公司菏泽分场官庄作业组。场址在菏泽都司集官庄村,1953-1957年属于官花园农场,1958年9月至1959年曾一度下放到公社管辖,1963年正式定为棉花原种场,隶属县农业局.建场时仅有干那职工14人,土地408亩,其中耕地372亩。以后土地变化不大。1958年"大跃进”时期,全场人员猛增到80人,1961年达到112人,从1982年起直到60年代末,场内人员维持在30人左右。
  曹县棉花原种场
  始建于1949年,为菏泽专署农场第二分场。场址在曹县孙老家的柳河集。50年代初期隶属地区农业部门管辖,1961年以后改为棉花原种场,归属省农业厅领导,在60年代后期,省下放到地区农业局领导,地区农业局随即下放到县农业局领导。刚建场时,有干部职工10人,其中技术员2人,生产工人5人,土地740亩,其中耕地710亩,以后土地变化不大。1955年全场人员达到35人,其中技术员1人,生产工人28人。60年代初期全场干部职工猛增到80多人,其中技术员1人,生产工人40多人。
  单县棉花原种场
  1959年建场,当时为单县农场,场址在单县蔡堂公社张寨大队,1974年改为单县棉花原种场,隶属县农业局.建场时有干部职工140人,没有技术人员,只有49名生产工人,2600亩耕地。1963年耕地减少到300亩,人员减少到47人,其中技术员1人,王人10人。
  东明县粮食良种场
  东明县农场是1962年建立的,原场址在焦元公社王夹堤,因为在黄河边上,常受水灾威胁,所以1966年迁到本县三春公社新兴大队,并改名为东明县粮食良种场。刚建场时,有干部职工83人,其中工人74人,有土地1740亩,其中耕地1720亩,1964年耕地减少到650亩,场内总人数减少到58人,1964—1969年场内人员减少到10—14人。
  梁山县粮食良种场南场和北场
  梁山县农场南场,始建于1966年,场址在梁山县城关公社后孙大队.1966年9月下马,11月交地区"五七"干校。1971年改建为梁山县粮食良种场.建场时有干部职工40人,土地1318亩,其中耕地1150亩。1968—1970年,人员减少到8—18人,耕地减少到102亩,70年代初人员增加到50人,耕地增加到900多亩(已下放到农村的土地又重新收回)。1972年又在梁山县小安山公社干鱼头大队建立粮食良种场北场(为湖区场),建场时有干部职工14人,其中技术员1人,工人10人,土地444亩,其中耕地340亩。以后本场规模变化不大。
  定陶县粮食良种场
  于1971年建场,场址在定陶县南王店,隶属县农业局。
  巨野县粮食良种场
  于1971年建场,场址在巨野县夏官屯公社北洼,隶属县农业局。
  成武县粮食良种场
  于1972年建场,场址在成武县康集公社干李庄,隶属县农业局。
  巨野县棉花原种场
  于1978年建场,场址在巨野县城北附近,隶属县农业局。
  二、良种繁育基地
  在50年代初期和中期,我区普遍建立了种子田,群众的生产用种,依靠种子田里自选、自繁、自留、自用。良种推广依靠国家指导下的群众性串换,引进有无调剂。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各级农业种子部门按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有了优良品种,既环增加劳动力、肥料,也可获得较多的收成”的指示,认真贯彻执行了"自选、自繁、自留、自用,辅之以必要的调剂”的种子工作方针,逐步建立了以县为中心的县良种繁育场、公社良种场、生产队种子田的三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县良种繁育场是三级良种繁育推广的核心,代表国家支援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实现一辅的领导。力量,是县良种繁育基地。其任务是繁育良种、培育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提纯复壮在生产上推广的良种,为公社良种场提供足够的良种,开展以良种繁育为中心的增产示范,建立品种试验田、品种复壮田、繁殖推广田。杂交亲本繁殖田的"四田”制度,贯彻勤俭办场的原则,改善经营管理,做到自给有余。公社良种场是上承国家,下通生产队,是三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桥梁,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是公社的良种繁育基地,其任务是繁育本公社种植所需要的各种良种,满足生产队建立种子田。用种,整理、鉴定、推广地方良种,配制玉米杂交种,试验、示范新品种,保持和提高本公社已推广作物良种的纯度及其种性,大搞科学试验,培养农民种子员惟广农业新技术,实行自力更生,勤俭办场,建立品种对比田、自用种子田、繁殖推广田、品种复一壮田的"四田”制度。生产队种子田是三级良种繁育体系的基础,其任务是,用公社,良种场提供的良种,实行自选、自繁、自留、自用,满足本队大田用种需要。其要求是在合理轮作的前提下,选择土壤肥力按高、地势平坦、连片集中一排灌方便、便于。管理、旱涝保收地块建立种子田,实行单独轮作,固定下来,常年不变,作为推底新技术的样板。单设种子场和种子库,固定专人管理,建立健全种子管理制度,以确保作物接种防杂保纯。
  在建立健全三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工作上,其主要抓法是:
  ①广泛宣传、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向干部群众宣传建立健全三级良种繁殖,推广体系的重大意义,算清政治、经济两笔帐,说明建立健全三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是多、快、好、省地繁殖良种、普及良种、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措施,排除干部群众的思想碍障,把建立健全三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成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②固定专业队、固定种子方,使良种繁育有队伍、有阵地。
  ③ 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搞好样板,树立典型,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指导1般。
  ④ 在良种繁育方法上把好五个关口,抓好五个结合,即:把好选种关、收获关、
  运输关,打轧关、入库关,抓好技术员的先进经验与老农的传统经验相结合;种子收获与种子运输相结合;车把式与场头人相结合;场头人员与保管员相结合;种子打轧与种子入库相结合。以确保作物良种防杂保纯,提高种子质量。
  ⑤期强领导。各级领导把建立健全三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列入议事日程,结合农事季节,在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等环节十抓几次,在播种前抓计划,在作物生育期间抓检查评比,收获后抓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每年进行年终总评,树立标兵,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
  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全区普遍建立了以县为重点的县良种场、公社良种场、生产队种子田三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这一体系发展到70年代中期,在我区得到了充实提高,不仅建立而且健全,形成了地、县、社、队都有机构、队伍、基地的良种推广繁育体系,把良种选育、区域试验、生产示范、品种审定、种子检验、繁殖推广和良种经营调剂等环节连结成一个整体,1978年,国务院下达了国发(1978)97号文件,批转农林部关于加强种于工作的报吿,我区三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有了新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种子“四化一供”即: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加工机械化、种子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以适应"四化"建设,为实现种子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土壤改良利用
  第一节土壤类型及分布
  我区三面黄河环抱,在历史上黄河频繁改道,造成了现在的高低不平的地形。高坡、涝洼纵横分布,形成的土壤各有其特点,改良利用施也有较大差异。
  一、潮土
  潮土是我区的主要土壤类型,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是黄河沉积物,受地下水影响,经过人们耕作熟化而形成的土壤,在全区各县、市均有分布。
  1.潮土亚类
  是潮土中面积最大的一个代表性亚类,面积1215.67万亩,占潮土面积的81.89%,(1)砂质潮土:是表层质地为砂质的非盐化土壤。群众称为"青砂地”,面积450.37万亩。占潮土亚类的37.05%,占土壤总面积的29.9%・主要分布在河流决口扇形的上半部和古河道自然堤附近.此土为表层松散的砂质土,耕性好适耕期较长,坷垃小而易碎,绝对含水量少,春季温度回升快,是一种热性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较差作物后期易脱肥。群众说“无后劲”,"发小苗不发老苗”。土壤表层含有机质0.66%,全氮0.045%,碱解氮41.1ppm,全磷0.143%,速效磷3.1ppm,速效钾109ppm,pH值7.4。在生产上,根据土壤特点,采取积极措施,如施肥时本着"少吃多餐”的原则,分多次施入;有的为提高土壤肥力,采取秸秆还田或多施有机肥和化肥。同时要发展水利建设,提高灌溉质量。
  根据表层质地及土体构型的差异,又划分为砂土、青砂土、蒙淤青砂土、蒙金青砂土和蒙银青砂土五个土种,其中青砂土面积最大,共有406.15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26.97%。我区农业低产田大部分在此种土壤上。
  (2)壤质潮土:群众称为"两合土”、"莲花土”。这种土壤生产性能较好,面积577.33万亩,占潮土亚类面积的47.49%,占土壤总面积的38.36%,主要分布在缓平坡地上,属缓流沉积物,全区均有分布,成武县面积较大。此土壤耕性良好,适耕期长,便于精耕细作,透水保水性能好,表层含有机质0.8%、全氮0.059%、全磷0.15%、碱解氮60ppm、速效磷4.8ppm、速效钾129ppm,pH值7.6。壤质潮土发小苗也发老苗,”是农民比较喜欢的土壤类型,群众说:"买牛要买抓地虎,种地要种两合土"。壤质潮土肥力较高,但随着农作物产量的不断提高,仍不能满足需要。为了达到农作物高产、优质、低成本的目的,还必须加强地力建设,协调氮磷比例,实行配方施肥。这样可以进一步发挥壤质潮土的优势,变中产为高产。
  (3)粘质潮土:群众称为"淤土”。这种土壤的成土母质属静水沉积物,质地粘重,多为重壤或轻粘土,多呈红棕色。因为这种土壤粘性强,所以不易耕作。主要分布在低洼处,面积114.88万亩,占潮土亚类面积的10.2%,占土壤总面积的7.64%,梁山、巨野、菏泽等县市面积较大,土壤耕性差,适耕期短;保水保肥能力强,易涝耐旱。土壤表层含有机质1%左右,含全氮0.081%、全磷0.151%、碱解氮80ppm、速效磷6.3ppm、速效钾217ppm、pH值7.6。
  粘质土壤其养分已达到农作物高产水平的肥力条件,但由于此土壤分布在低洼处、地下水位高,通气不良,有效养分释放能力弱,具有"发老苗不发小苗”的特点,因此,对这种土壤要注重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性状,提高其通气性,以达到充分发挥土壤潜在肥力之目的。
  (4)淤滩潮土:是现代黄河水漫淤形成的土壤,受人为影响较小,无明显的发育层次,面积32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2.13%,主要分布在现代黄河大堤内侧,沿黄各县市均有分布,其中东明县面积最大,约占此类土壤总面积的79%.这种土壤受沉积物原自然肥力影响较大,一般含有机质0.81%、全氮0.062%、全磷0.123%、碱解氮98.7ppm 速效磷7.3ppm、速效钾204ppm, pH值7.5。
  此土壤耕作层浅,无法进行培肥和深耕。由于黄河泛滥沉积,自然形成了高低不平的地势。因为滩区人少地多,机械化条件差,耕作粗放,所以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水平不高。
  (5)淤灌潮土,是受人为影响堆积而成的二种土壤,它是在原来的耕作土壤上,通一过人工引黄淤灌,又沉积了一层新的表土层,所以在生产上表层有淤灌潮土的恃征,下部又表现原来土壤的特性。面积41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2.72%,主要分布在东明、菏泽、鄄城、郓城四个县市。土壤表层质地较粘重,耕性差、耕层浅、养分含量较高,一般含有机质1.01%、全氮0.075%、碱解氮66—96ppm。速效钾194—215ppm。保水保肥能力强” 土壤熟化度低,通气性差。
  2.福土化潮土亚类
  是附加有脱潮化过程的一种土壤,面积75.77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5.05%,主要分布在定陶、曹县、单县、菏泽、梁山等县市,地貌类型多为河滩高地、古河道河槽地、垄岗高地等,地下水位较低,不受潜水的影响。土壤表层含有机质0.62%、全氮。0.05%、碱解氮53.58pm、全磷0.136%、速效磷5.2ppm,速效钾114ppm,pH值7.6。
  (1)砂质褐土化潮土,表层质地为砂壤土,群众称为"岗青砂土”,面积23.91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1.59%,主要分布在定陶、曹县、单县、菏泽、梁山等县市。土壤排水通畅,耕性良好,保水保肥能力不强,加之水浇条件差,干旱的威胁较大,常受风吹、水冲之侵害。在生产上要加强培养地力,合理施用化肥,发展植树护田,大搞桐粮间作。搞好水利设施,扩大水浇面积。还应注意增施有机肥,进一步协调土壤中氮磷比例,提高土壤中速效磷的含量。土壤表层含。有机质0.62%、全氮0.05%、全磷0.146%、碱解氮56ppm、速效磷4.3ppm、速效钾133ppm、pH值7.6。
  (2)壤质褐土化潮土:表层质地为轻壤、中壤的褐土化潮土,群众称为"岗两合土”、"岗莲花土”。面积39.31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2.62%,主要分布在菏泽、梁一山、定陶垄岗高地和曹县、单县古河道高地。土壤表层含有机质0.79%、全氮0.057%全磷0.136%、碱解氮63、7ppm、速效磷6ppm、速效钾124ppm、pH值7.7。
  此土壤疏松易耕,养分含量高,通气性能好,有效水分含量高,是我区农作物产量: 较高的地带。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另外还有谷子、花生、瓜果等。
  (3、)粘质褐土化潮土:表层质地粘重,群众称为"淤土”。面积12.56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84%,主要分布在曹县、单县古河道上,定陶等县垄岗高地上也有零星分布。表层含有机质1%左右,含全氮0.071%、全磷0.16%、碱解氮65ppm 、速效磷7.3ppm、速效钾192ppm、pH值7.8。
  此种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农作物产量高,但不耐涝,土温低,"发老苗不发小苗”。在产生上,要多施有机肥。完善水利排灌体系;有的还采取掺砂措施,改变土壤性状,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3.盐化潮土亚类
  盐化潮土,群众称为"盐碱地”,是我区主要农作物低产区,也是改良培肥的主要对象,全区均有分布,面积181.56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12.06%,巨野、菏泽、曹县面积较大。盐化潮土母质也是黄河冲积物级表层有砂、壤、粘之分,表层以下形成不同的次排列。经过人为的耕作熟化,同时在受地下水活动影响时,除进行潮化过程外,还进行着一个附加的盐化过程,导致盐化潮土的形成。土壤在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盐分随地下水向上运动,土壤表层盐分不断积累而形成盐化潮土。我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旱、秋涝、秋后旱”,年降水量远小于蒸发量。因旱涝不均造成地下水位提高,土壤溶液在强烈蒸发作用下,由下而上运动,形成盐分在表层聚积。的盐化潮土。根据盐分含量多少,盐化潮土又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
  此土壤主要分布在背河糟洼地及其他洼地。面积较大的是沿黄及黄河故道北侧各县市的背河槽洼地及巨野县低淫地.这些地貌类型的土壤,地下水位一般在2—2.5米,地勢低平,排水不畅,形成盐化。1949—1961年,我区盐化潮土面积每年平均增加18.9万亩.特别是1957—1958年,由于降水量偏大,加之盲目引水漫灌旱田,地下水位上升,盐化面积扩大,全区由173.6万亩扩大到231.5万亩。到1961年盐化面积竟达362.7方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9.7%°从1964年开始,盐化面积逐渐减少,到1981年盐化面积稳定在181.56万亩。盐化潮土有季节性积盐的特点。我区春季气温回升快,空气干燥,干风日多,土壤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上升,大量盐分积聚表层,产生积盐现象。夏季雨量增加,表层土壤显著盐,地下水淡化抬高,雨季过后,降水减少,但温度尚高,蒸发量大,地下水位也提高,土壤表层又强烈积盐。冬季蒸发减少,表层积盐趋于停止,所以我区全年盐分变化的特点是春秋为积盐期、雨季为脱盐期、初夏冬季为稳定期。在时间分配上,积盐期占6个月,脱盐期占2个月,稳定期占4个月。
  1986年普查,全区盐化潮土共181.56万亩,其中轻度盐化潮土108.19万亩,占总盐化潮土面积的59.7%;中度盐化潮土70.43万亩,占38.9%;重度盐化潮土2.94万亩,占1.4%。
  4.碱化潮土亚类
  在我区也是一种次生碱化潮土。土壤在积盐、脱盐的过程中,使胶体表面的钙镁离子与钠离子发生交换作用,致使土壤代换性钠离子增加,可溶性碳酸钠、碳酸氢钠较多,仲性可溶性盐分含量较少,土壤呈碱性或强碱性,碱化度大于5%时,土壤就发生减化,形成碱化潮土,我区曹县、东明两县分布较多。0面积3.8万亩(大部分在上述两县)占土壤总面积的0.26%。
  5.湿潮土
  湿潮土是地下水常年较高,剖面中、下部受静水浸积的影响,但由于潜水位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又具有潮土的特征。我区只有梁山县有分布,面积8.4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51%,主要是靠东平湖附近,地形为浅平洼地,受湖水的侧渗影响较大。另外,在梁山县东南部古湖洼地上也有此种土壤的分布。
  此土壤分布的地势低,地下水一般在0.5—1米,表面潮湿或积水,土壤质地较粘重,排水不畅,耕作困难,常发生涝灾。由于常处于水饱和状态,好气微生物少,供肥—强度弱,养分在土壤中不断积累,使土壤养分含量较高。一般含有机质1.04%、全氮0.076%、全磷0.11%、碱解氮76.5ppm、速效磷2.5ppm、速效钾231ppm, pH 值为7.7。
  二、盐土
  我区潮盐土面积9.56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64%,主要分布在曹县、巨野、单县、东明等县的低平洼地中,多是零星分布。土壤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盐分,积盐层较厚,这是与盐化潮土的不同之处。盐分具有明显的表积性,地下水位一般在2米左右,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多属于氯化物重碳酸盐弱矿化水,季节性积盐明显,其盐分主要来自地下水。根据盐分组成不同又可分为硫酸盐一氯化物潮盐土,氯化物一硫酸潮盐土和苏打潮盐土三个土属,我区大部分盐土属于第一种类型,群众称为油潮盐土。
  此土壤含有机质0.61%、全氮0.073%、全磷0.137%、碱解氮135ppm,速效磷4PPm、速效钾142ppm。三、碱土
  潮碱土是由碱化过程形成的一种含盐量不高而含碱高的不良土壤,表层含盐一般不超过0.5%,,土壤胶体上交换性钠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45%以上,pH值在9以上,土壤为强碱性,全地区有1.1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08%,主要分布在曹县南部背河槽洼地上。
  此土壤土粒高度分散,湿时膨胀,干时坚硬板结,通气性不良,耕性差。土壤表层易起碱泡,碱泡背面有许多海绵状孔隙。碱土在我区只有一个土属,即沙质结皮潮碱土。表层含有机质0.56%、全氮0.043%、全磷0.142%、碱解氮41.7ppm、速效磷2.7PPm、速效钾14Bppm。
  四、褐土
  褐土在我区只有梁山县低山残丘钙质母岩上有分布,面积0.99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07%。此土壤是由低山残丘钙质母岩,在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条件下,经过长期风化发育而成的.自山丘上部到山脚,土层由薄到厚,质地由轻到重,砾石由多到少。
  1、褐土性土
  群众称为"石碴子土”面积0.6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04%,土壤母质系石灰岩孤山上中部的残积坡积物,土层浅,细粒较少,砾石含量一般在50-70%,土体厚度多在0.15-0.35米,其下为硬石底的母岩,植被多为耐旱性的杂草、灌木、松柏、刺槐等,覆盖率约为40—70%,土壤表层含有机质2.36%、全氮0.153%、全磷0.133%、碱解氮91ppm,速效磷2.1ppm、速效钾161ppm、pH值7.3。
  2.褐土
  群众称为"壤质山红土”,面积0.39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03%,多在山的北坡山脚处,它是由山丘坡积洪积物发育而成,土体呈直立状,大多数土层较厚,含有机质0.56%、全氮0.044%。全磷0.096%、碱解氮38ppm、速效磷5ppm、速效钾111ppm,pH值7.3。此土壤的利用以农业、果园为主。
  五.风沙土
  风沙土在我区主要是黄河冲积而成,是一种无发育层次的沙质土壤,面积8.8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59%,主要分布在东明县几个黄河决口处和曹县,单县的古河槽上。土体为松沙和紧沙,在风的吹动下,细土飞扬。根据土壤固定及发育情况又分为固定风沙土、半固定风沙土两个土属。土壤表层含有机质0.29%、全氮0.002%,全磷0.131%、碱解氮27ppm、速效磷1.7ppm、速效钾62ppm。
  第二节土壤肥力
  土壤的物理性质
  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土壤肥力,关系极为密切,它不但影响土壤养分的转化与释放,还直接影响土壤的水分、温度、通气等。同时,对土壤的耕作管理也有很大影响。1.土壤质地
  两合土(莲花土)的物理性状良好,土壤疏松,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且易耕作好管理,生产性能最好,是潜在肥力高的土壤;青砂土和沙土,通气透水性能好,易耕好管,但土壤养分较低,保水保肥能力差,因此,肥力较低;淤土(粘土)养分含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强,但通气透水性差,不利耕作和根系生长,所以生产性能也不高。
  土壤质地对养分含量有一定影响,一般质地越粘重养分含量越高。我区50至60年代,由于化肥施用量很小,一般都是粘土(淤土)地产量较高.有"粮食囤”之称的曹县"黄河古道”和巨野县"龙固大洼”以及其他洼地都是淤土地,粮、棉产量都比较高。但是,也不是质地越粘产量越高,因为决定土壤肥力的不单是养分,而是还有其他因素。70年代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了生产责任制,有机肥和化肥施用量大大增加了,科学种田水平提高了,其他生产条件也大大改善了,物理性状良好的两合土,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了,而粘质土壤由于物理性状不良,耕作管理困难,在土壤有机质没有明显提高之前,增产幅度就显得小了。
  2、土体构型
  土壤耕层养分含量之高低,不但与表层质地有关,而且也受心土层质地的影响。
  "蒙金”型和"蒙淤”型青砂土就比均质青砂土养分含量高。通体沙壤,不但养分含量低,而且保肥能力也差,因此,施肥时宜"少吃多餐”;均壤质土地,虽然养分含量不大高,但土壤物理性质好,供肥平稳,便于提高土壤肥力;均粘质土地,物理性状不良,肥效慢,不易发小苗,但在施肥不多的情况下,因潜在养分含量高,对农作物供能力比较强。
  二、土壤的化学性质
  1.土壤碳酸钙与PH值
  我区土壤母质是黄河沉积物,富含碳酸钙,一般含量5-17%,砂土含量少于粘土。由于我区是石灰性土壤,因此,土壤都呈弱碱性,pH值一般在7.5—8.5之间,能适;应大部分农作物生长。因为土壤中含有碳酸钙,钙能和磷肥中磷酸根离子结合变成难溶性的磷酸钙,降低了磷的活性,也降低了磷肥的利用率,造成了肥料的浪费。我区磷肥,的当季利用率一般只有20%左右,大部分磷被土壤固定变成无效磷。据试验,磷肥集中施用,并且氮磷配合,特别是多施有机肥,可提高磷的利用率,减少其固定。
  土壤养分
  土壤养分有氮、磷、钾、钙、镁、硫”铁、硼、锰、铜、锌、钼、氯十三种,前三种需要量大,叫做大量元素,称为植物的"三要素”;钙、镁、硫的需要量次之,叫做“中量元素,我区土壤中这三种元素比较丰富,一般不缺乏。其他七种元素吸收量少,叫做微量元素。有机质是一种特殊的养分,不仅含有氮、磷、钾等养分元素,而且还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增强团粒结构,提高土壤保肥供肥稳肥能力。因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标志。
  ①土壤养分概况:我区各地土壤肥力水平和农作物产量水平很不平衡。全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0.78%,全氮0.06%,全磷0.151%,碱解氮62ppm,速效磷4.9ppm,速效钾131ppm。全区土壤速效氮、磷、钾的比值平均为1:0.077:2.1。一般认为氮,磷比值以1:0.25—0.5较适宜。由此看来我区土壤氮、磷比例严重失调,速效磷严重缺乏,碱解氮含量也不高,只有速效钾比较丰富,全磷全钾则较高。
  全区有94%的土壤缺氮,95%的土壤缺磷,36%的土壤缺钾。氮磷普遍缺乏,且比例失调,这是当前土壤肥力不高,农作物产量低的主要原因.
  ②土壤养分分布观律: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类型,特别是表层质地关系密切.养分含量高低顺序是粘质潮土和粘质脱潮土>壤质潮土和壤质脱潮土>粘质淤灌潮土和壤质淤滩潮土>砂质潮土和砂质脱潮土及盐化潮土>潮盐土和潮碱土>风沙土。
  土壤养分含量也受耕作施肥的影响.一般城镇和村庄周围之菜园地养分含量就高。不同农林业利用方式的土壤,其养分含有量也不同,一般顺序是;菜园地>水田>旱田>果园>地>沙荒地。
  ③土壤养分丰缺情况,根据全国土壤普査办公室制定的养分分级标准,结合本地情况制定了我区土壤养分含量分级标准。
  表4-2菏泽地区土壤养分含量分级标准
  根据有机质的含量,对我区的土壤养分进行了分级:一级,面积极少,只有县城周围肥力较高的老菜地达到一级标准;二级94.19万亩,占6.92%,除城镇、村庄一般菜地之外,全区还有几片洼地,如菏泽市的"都司洼",郓城县的"武安洼”、"候集洼”,巨野县的"夏官屯洼”、"龙固洼”以及梁山县的湖洼地等;三级395.11万亩占23.99%,主要分布在菏泽市的垄岗高地,曹县的黄河故道褐土化潮土和缓平,坡地两合主(莲花土),洼心粘土等。另外还有曹州牡丹园的土壤等;四级703.79万亩,占丄6.77%,主要分布在缓平坡地两合土(莲花土)及青砂土、轻度和中度盐化潮土等;五级243.96万亩,占16.21%,主要分布在几个黄河决口扇形地上,以青砂土为主,也有部分盐化、碱化潮土;六级106.91万亩,占7.1%,主要分布在东明、单县、郓城等县几条凤沙土地带及黄河故道沙质河槽地上,多为林地及盐碱沙荒地。
  根据氮素含量分级,我区没有一级土壤;二级20.36万亩,占1.35%;三级84.76万亩,占5.63%;四级850.49万亩,占56.53%;五级549.36万亩,占36.5%.分布情况,与有机质含量的土壤分布基本相同。
  根据速效磷含量分级,一、二级土壤很少.三级22.49万亩,占1.49%,主要分布在各县、市的高产地块上;四级302.9万亩,占20.13%,主要分布在菏泽城区及杜庄、刘寨、何楼、岳程庄、牡丹乡,曹县西北和黄河故道北部,成武县北部,郓城县侯集,东明县黄河滩区等;五级938.05万亩,占62.33%,主要分布在全区各县市中、低产地块,六级241.5万亩,占16.05%,主要分布在低产田和低产地块上。
  根据钾的含量分级:一级84.32万亩,占5.6%,主要分布在地势低洼、土壤粘重的地带,如菏泽市的"都司洼",梁山县的湖洼地,巨野县的"龙固洼”,成武县的伯乐、宝峰等,黄河滩和部分粘土地含钾量也为一级;二级,127.15万亩,占8.44%,主要分布在洼地和土质较粘重的地区;三级702.16万亩,占46.67%,分布在全区大面积缓平坡地(两合土、青砂土)及小部分粘质土地上;四级591.33万亩,占39.29%,主要分布在全区的沙质土地上,如单县东沟河两侧,曹县南部,东明中部,鄄城南部,郓城大部地区;五级,面积极少,主要分布在一些风沙土区。
  三、土壤的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在土壤中含量尽管很低,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
  结合土壤普查,对我区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分级。
  1.硼
  我区土有效硼低于0.2ppm的为严重缺硼的土壤,占土壤总面积的0.94%;低于0.5PPm的土壤占土壤总面积的53.7%;0.5—1ppm在缺硼临界值范围的面积占土壤总面积的45.6%。三项共计占土壤总面积的99.7%。可见,我区缺硼面积之大。
  缺硼较严重的土壤主要集中在东明县南部风沙区等处。含硼较丰富的土壤分布在郓城县的丁亩,巨野县的朱庄,菏泽市的李村、白虎、杜庄及城郊。
  2.锌
  0.5PPm以下为锌的临界值,低于0.3ppm的占土壤总面积的10.43%;0.3—0.5ppm的占6.07%;0.5-1PPm的占16.99%;含锌较丰富的占12.41%。
  含锌较低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曹县、东明风沙区,郓城西部、梁山南部湿潮土区。含锌较高的土壤主要分布在单县、曹县南部,定陶县张湾,菏泽市金堤、黄岗一带。
  3.铜
  0.5PPm以下为缺铜临界值,我区64%以上土壤有效铜含量比较丰富,且分布较均匀.只有风沙土、碱化土和砂质褐土化潮土含铜较少。
  4.铁
  我区土壤有效铁含量较高,平均7.8ppm,只有局部缺乏,集中分布在一些老果园他,定陶北部陈集、孟海、半堤,曹县、单县的黄河故道之沙质土地上。含铁较丰富的土壤主要分布在菏泽市东部辛集洼、安兴洼,鄄城北部大堤等粘质土和两合土上。
  5.锰
  我区土壤含猛极低的土壤占9.12%,主要分布在梁山南部,郓城西部,东明南部,定陶东部,曹县古营等地。含猛量较适中的面积占9.13%,主要分布在郵城东北部,菏泽东南部,单县和成武交界处的李新庄、孙寺、谢集等地,含锰量较低的面积占81.74%,全区各地均有分布。
  第三节土壤资源的评价
  根据我区土壤资源的情况和特点,对全区的土壤进行了评价分等。
  一等是最宜利用的土壤,相对说基本无障碍因素,排水比较好,又有地下水的补充缓和降水的不足。目前灌溉条件比较完善,土壤养分比较办调。如岗砂底两合土、岗蒙金两合土、岗蒙银两合土等。主要分布在菏泽市、梁山县垄岗高地等。
  二等基本是好地,只是灌溉条件不十分完善。如岗两合土、岗蒙淤两合土、蒙金两合土、蒙淤两合土、砂底两合土、两合土等。主要分布在黄河故道,菏泽、定陶、成武的平坡地,东明东部、鄄城东北部、郓城丁里长等处。
  三等水源不足,严重限制了土壤潜在肥力的发挥。有的犁底层硬,影响作物根系伸长,在自然条件不能较好改善的情况下,是我区的中严土壤。如岗粘土、岗粘青砂土、蒙银青砂土、砂体两合土、青砂土、砂底两合土、砂岗粘土等.'主要分布在黄河故道滩区、成武,菏泽洼坡地,巨野县葛店,定陶县张湾,菏泽市佃户屯,东明县五营,曹县倪集、龚楼、孙老家、苏集,单县孙溜、终兴、徐寨,郓城县五界,梁山县韩垓,鄄城县郑营。
  四等障碍和限制因素2-3种,除旱灾外,排水条件也不好,土体构型也不利于培育高产,土壤肥力低,有机质含量分级为四级.此类土壤在我区分布较广,是中、低产田的分布区。如粘土、砂底粘土、砂体粘土、砂体两合土、蒙金两合土等,主要分布在巨野、成武、梁山等县的洼地和洼坡地,曹县东北部等,其他县均有一定分布。
  五等限制因素比较多,旱、涝、碱、簿、漏均有表现,土壤肥力差,适应性不强,是低产田的分布区。如粘土、淤灌土、淤滩土、青砂土,轻盐化两合土,砂底两合土等,主要分布在沿黄河滩区、背河洼地,成武、巨野、曹县、单县背河洼地边缘,郓城、巨野局部洼地°
  六等限制因素更多,不宜种植粮食作物,以发展林牧业为主,有的可搞水产养殖如风沙土、淤滩土、中度盐化土,轻度碱化土等。主要分布在东明、单县局部,黄河故道河槽地,各地全洼坡零星分布。
  第四节土壤改良利用
  我区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区,在土壤改良利用上,始终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指导方针,根据具体情况,把全区的土壤分成五个改良利用区,并针对各区的土壤特点、生产上的主要矛盾和限制因素,因地制宜地提出土壤改良利用的主攻方向和有效措施,进一步为综合农业区划和农田基本建设、科学种田及改土培肥等各项生产规划提供依据。一、河滩高地灌溉改土区
  本区主要分布在黄河故道,菏泽、定陶、梁山垄岗地和现代黄河滩区。这一区域地势比较高,地下水位一般在5米以下。地下水质虽好,但引水比较困难,地表径流渗透快,排水良好,不易内涝,土壤一般无盐化现象,除现代黄河滩以外,一般年份不受涝的威胁;但由于灌溉条件不完善,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根据区内土种、肥力状况及生产水平又细分为四个改良亚区。
  1.黄河故道岗砂质土井灌改土培肥区
  主要分布在故道自然堤以南,面积4.1万亩,多为砂土或砂壤土,耕性良好。历年多种植小麦、花生、谷子等.在改良上首先营造防护林,保水、防风、固砂,确保农作物丰产.本区地下水比较丰富,适于发展井灌,增加保浇面积,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同时注意增施微量元素。
  2.古黄河滩岗粘土区
  主要分布在故道人工堤附近,面积44.66万亩,以粘质土为主.排水条件比较好,易发生干旱.本区人口密度大,人均占有耕地1.2亩。历史上有一麦一豆的习惯。在这一区重点加强水利建设,发展井灌为主,引水灌溉为辅;加深耕作层,增范有机肥,促使土壤熟化,提高土地生产力;调整作物布局,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3.垄岗高地岗砂质、壤质土区
  主要分布在菏泽、定陶、梁山的垄岗地上,面积55.79万亩,区内以岗青砂土、岗砂底两合土、两合土、蒙金两合土为主,地下水位5米左右,适于井灌,可以大力发展井泉建设;增施钾肥,协调土壤养分,培肥地力。
  4.黄河滩淤灌土区
  主要分布在沿黄各县市,面积72.83万亩,区内土壤质地不固定,漫水改变土壤质地.土壤肥力低,春季易干旱,应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建立流动排灌站,搞好深沟远引,提水灌溉;实行草粮间作,发展食草家畜,走"以粮促牧,以牧致富”的路子。
  二、槽状洼地综合治理区
  本区主要分布在老黄河堤北侧,现代黄河堤右侧和鄄城、郓城的沙河洼地.地势相对低洼、易涝、易返盐,土壤盐碱严重.治碱改土是主攻方向。按改良措施的不同分三个亚区。
  1.古黄河背河洼地砂、碱土区
  分布在曹县、单县南部,太行堤北洼地,面积53.45万亩,区内有青砂土,砂质盐化、碱化潮土,盐碱土等,适耕性差.改良利用措施是排水除溃;疏峻太行堤河,缩短太行堤河的输水时间.一般情况下不在4、5月份输水,建设提排工程,降低地下水位;利用开沟躲碱,雨后深锄切碱,冬闲客土压碱,增施有机肥和磷肥,推行水利与农业措施相结合;以植棉为主发展枣粮间作,局部低洼和重盐碱地带可以植苇、种耐碱植物,有条件的建塘养鱼,实行农林牧渔综合利用。
  2.鄄城、郓城砂河砂质土区
  分布鄄城临卜沙河、郓城白沙河等处,面积24.77万亩,以砂土、青砂土为主.土壤质地疏松,保水保肥性能差,并有成片沙荒地.主要改良措施是完善防护林体素,搞好农林间作;发展水生养殖业,如养鱼、植苇、种蒲草等;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属性,提高土壤肥力;扩大花生种植面积等.
  3.沿黄背河洼地盐化土、砂质土、淤灌土区
  分布在沿黄五县市背河洼地,面积56.3万亩,以青砂土、砂质盐化土、淤土为主.土壤肥力较低,其综合属性是漏、渍、粘,改良利用措施是加强以排水、平整土地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利用黄河的泥砂资源,灌淤改土,以达压砂、改碱、填坑、防涝、增肥之目的;增施有机肥料,浅耕深耙,加速灌淤土壤熟化;发展引水压碱等。
  三、高坡地灌水改土区
  主要分布在单县、曹县、鄄城、东明等县决口扇形地上,地势相对较高,排水畅通。面积414.49万亩,区内地面起伏不平,以砂土为主.
  1.决口扇形砂质土区
  主要分布在东明、鄄城、单县大部,荷泽、曹县、巨野局部,面积263.93万亩,土壤保水保肥性差,土地不平,肥力低,灌溉条件不完善.主要改良利用措施是发展井灌,搞好机井布局,提高灌溉效益;营造防护林,农田林网;多施有机肥.培肥土壤;调整农作物布局,扩大花生种植面积,有利改良土壤结构,地瓜不宜多种,逐步建成以花生为主的油、桐、粮间作生产基地。
  2.大溜风沙土区
  主要分布在东明、单县的决口大溜和曹县、单县黄河古河道上,面积16.14万亩,区内是沙土和风沙土,养分含量低,漏水漏肥,土粒易移动,有"微风三尺烟,张嘴一口泥”之说。改良利用措施是发展林业"以林促牧,同时要多施有机肥,以改良土壤结构。
  3.高坡砂质土区
  主要分布在菏泽市至东明县马头梁兰公路更侧和曹县庄寨.青岗集一带「面肛45.9万亩。区内有青砂土、砂底两合土。排K条件较好,种瓜菜较多;改良利用措施是发展水利,井灌渠灌结合;增施磷肥,调整氮磷比例;发展瓜菜油料;搞好畜牧业生产。
  4.曹县高坡地砂、壤质盐化土区
  主要分布在曹县南部和西部,紧靠河洼地,面积88.53万亩,地下水位2—3米矿化度在1克/升左右,局部大于2克/升,盐化威胁较大.农作物以小麦、棉花玉米为主,是历史上主要产棉区。改良利用措施是排灌结合,发展井灌,河水补源
  四、碟形洼地区
  主要分布在梁山、郓城、巨野、成武。菏泽、定陶境内也有小面积分布。面积317.62万亩,区内粘质潮土、壤质潮土为主,局部有小面积盐化土。
  1.滞洪区
  分布在梁山二级湖,面积27.07万亩。由于二级湖担负着黄河分洪任务,有黄水淹没的可能。改良利用措施是整平土地,搞好桥、闸、涵等工程配套,做到排灌结合;实行水旱轮作,种稻改土;局部洼地可建塘养鱼。
  2.洼地壤土、黏土区
  主要分布在菏泽市杜庄洼,郓城县侯集洼,东明县海头洼.面积88.53万亩,区内以粘质土为主,地下水位常年在1米左右,排水改土是本区的主攻方向;增施有机肥。实行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利用渠灌优势,进行水旱轮作,大种水稻;适当扩大池藕面积,增加副业收入。
  3.洼地粘土区
  主要分布在梁山县信楼,巨野县夏宜屯、龙固和成武县境内洼地.面积202.02万亩.区内有蒙金、蒙淤壤土和淤土,有中度盐化土.改良利用措施是发展井灌,搞好排水工程,解决旱、涝、渍等问题;种树种草,发展农田林网,绿化环境;大力发展畜牧业,为培肥土壤,改良盐化土提供有机肥料;种植业以麦、豆为主,控制棉花面积。
  五、平坡地土区
  此区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红卫河、万福河、朱赵新河的上、中部地区,面积460.9& 万亩。
  1.平坡地壤土、盐化土区
  主要分布在菏泽、定陶、梁山、郓城、鄄城的平坡地上,属于红卫.万福、朱赵新三河流的上部,面积378.6万亩.区内水土条件比较好,农业生产水平较高,是粮、棉、油的高产区.桐粮间作面积较大,畜牧业基础较好。主要改良利用措施是井、渠结合,扩大灌溉面积;多施农家肥,增施磷肥,提高地力;改良局部盐碱地;提高麦、棉生产水平,适当扩大杂粮比重;发展林业,扩大桐粮间作面积;搞好畜牧业生产,大造农家肥,保证改土培肥之需要。
  2、平坡地填土,粘土、盐化土区 主要分布在成武县北部和巨野县一部分,面积82.36万亩。土壤质地偏重,土体中夹有粘土层,盐化面积较大。改良利用措施是完善地面排灌工程,充分开发利用地下水,以井灌为主,引河水补源,做到防旱、防涝、改盐、改碱.同时,要深耕改土,增加活土层,培肥地力.农作物布局,以麦、豆为主,适当发展玉米,稳定棉花面积。
   第五节土壤资源的开发
  低产土壤的培肥与利用
  低产土壤存在瘠薄、涝渍、沙、碱、粘等多种限制和障碍因素以及不良环境和生态条件,致使这类土壤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低产土壤全区总面积230多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15%以上.按其低产原因,有盐碱危害,土质沙薄、粘重,土壤缺素等因素。
  这类土地一般增产潜力较大,只要针对低产原因采取积极措施,就可大幅度提高产
  1.盐碱土的改良措施
  全区有盐碱土196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13%,主要改良措施如下:
  ①淤灌改土:主要在黄河大堤外侧背河洼地,采取淤灌改土的办法,改造盐碱地。全区沿黄需淤灌改土的盐碱涝洼地约198万亩,到1985年底共淤灌133.6万亩,占需淤改面积的79.5%.引黄淤灌能迅速而彻底的改变土壤性质,改造盐碱涝洼,培肥土壤,提高产量。黄河水淤灌最好季节是7-9月份,流量大,泥沙含量高,土壤中养分含量也多。②围堆平种,蓄淡压碱:在中度和重度盐碱地上,运用这种方法,效果甚好。围埝是为了蓄淡,平种是为了均匀的压碱,充分发挥蓄淡的作用。围埝套种田菁,改造盐碱的效果更显著。
  ③农水结合,综合治理:对盐碱地坚持旱、涝、碱综合治理的方针,采取农业改良与水利改良相结合的措施,能够起到排除盐碱和培肥地力的良好效果。
  我区自50年代以来,兴修水利设施,对降低地下水位,排除涝渍和盐碱起了积极作用。同时,在农业改良上也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如盐碱地植棉:平整土地,开沟起垄,集中沟施有机肥,适当增施磷肥,育苗移栽等.把盐分高的表层土筑在垄上,垄上水分蒸发快,水盐不断向垄背移动,造成垄背盐分高,沟底盐分低。同时,沟底施用有机肥,就给棉花造成一个淡化土层。育苗移栽,可以防止遇雨地表结块拍苗。
  对重碱地,通过排灌工程,春季灌水压碱深沟排盐,改良后再利用。棉花苗期,中耕松土,提高地溫,减少蒸发。盐碱土地经过综合治理,培育成淡化土层后,'再实行粮、棉、草、肥(绿肥作物)间作。当盐碱土继续得到改良,耕层盐碱危害基本消除并培肥以后,在农作物种植方式上,可采用一年两熟制,种植粮棉等作物。应用"起碱拔毒,开沟引碱,沟底点种,双株留苗,扒碱围肥,浇水扎锄,松垄平沟,阳土还家”等多种保苗增产措施。
  2.砂质土壤的改良措施
  沙质土壤指漏水、漏肥质地为均沙质的土壤,面积22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1.46%,其中包括风沙土、岗均质青沙土、岗沙土、均质沙土等.这类土壤土质疏松,芜结构,保水、保肥、供肥性能差,易漏水漏肥,怕风、怕旱,土壤昼夜温差大,养分低.主要改良措施:
  ①翻淤压沙、客淤压沙或引黄漫淤:翻淤压沙,适用于表层为沙土,表层以下有较厚的粘土层之土壤;客淤压沙,适用于沿黄地带或沿黄荒滩地的沙土区;引黄漫淤适用于引黄区。
  ②营造防风固沙和防护林网:林带能减轻风速、防止风蚀、调节气候、减轻旱涝、绿化土地。可种植豆科牧草或耐旱耐沙薄的作物,如花生、蓖麻等。
  3.粘质土壤的改良措施
  粘质土全区12.6万亩,主要分布在全区几十个大洼中。根据肥力状况又分为牛头淤、透风淤、鬼脸淤三种,主要改良措施:
  ① 适时耕种:抓住火候,及时进行耕、耙、锄、种.特别是雨后,要适时地突击耕种。
  ② 增施有机肥:多施有机肥料,能改变土壤物理性质,促使土壤疏松,活化养分。有利作物生长。
  ③深耕深翻,翻沙压淤或客沙压淤:表土是粘土,表层以下是沙土的可以深翻,使变成"蒙金地”。农谚说:"沙掺粘变良田,粘掺沙好庄稼.”表层以下无沙土的均质粘土,可以采用客沙压淤的办法。
  4.缺素土壤的改良措施
  缺素土壤是指缺乏有机质和某种营养元素或营养元素比例失调的土壤,主要改良措施如下:① 有机、无机肥相结合,重施有机肥料:多施有机肥,而且要注意提髙有机肥的质量;要合理施用化肥,培肥土壤,提高地力。
  ② 氮磷配合,增施磷肥:全区土壤氮磷含量普遍不足,有些地块磷素缺乏更为严重.因此,要增加氮肥,磷肥的施用量。
  二、高产土填的理培肥与利用
  高产土壤是一种产量高、抗逆性强、旱涝保收的肥沃土壤。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主要有作物生长季节气候灾害频繁,特别是春季干旱时有发生;熟化土层较薄,一般只有20厘米左右,熟化土层以下肥力急剧下降;土壤速效磷低,氮磷比例失调;灌水工程不够完善等。
  1.培肥措施
  ① 加强水利建设:搞好井、渠建设,实行井灌、河灌、沟灌、喷灌相结合,积极扩大稳产高产保浇面积.'
  ②增施有机肥料:适当安排豆科作物,用养结合,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实行正确的轮作布局"促使作物根茬还田,大搞秸秆还田,种植绿肥作物,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提高地力。
  ③ 合理施用化肥,增施磷肥。
  2.利用推施
  ① 间作套种,适当增加复种指数,充分利用光能,提高作物单产。
  ② 发展商品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三、桐粮间作
  桐粮间作是对农作制度的一项改革,对于防御自然灾害,协调农业生态平衡,促进桐粮双丰收,提高经济效益,均有重要作用。1986年全区桐粮间作面积600万亩左右。
  1.桐粮间作的生态环境及习性
  桐粮间作的桐树与农作物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实践证明,合理的桐粮间作,可获得林茂粮丰。
  (1)桐树的生长习性与对土壤环境的要求:我区泡桐有蓝桐、楸叶泡桐、毛泡桐和光泡桐等,其中以蓝泡桐为主.蓝泡桐是一种速生树种,7-8年即可成材。鄄城县什集乡十年生蓝泡桐平均围径39.6厘米,树高13.2米。此树叶喜光,树干通直,圆满高大,树高一般在12-14米.其高是间歇性的向上生长,即长长停停,停停长长,自然接干性能强,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一般能接干3—4次.十年生蓝泡桐冠幅约8-10米,侧枝平展,枝稀,适宜桐粮间作.
  蓝泡桐为深根性树种,上层根幅较小,下层根幅较大。我区蓝泡桐一年中的生长是在4一11月,其他月份为休眠期.4月上旬萌动开花,5-6月展叶,新梢生长,6月中下旬一10月中下旬为盛叶期。
  桐粮间作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等.小麦开花灌浆期处在桐树开花新梢生长期;其他秋作物的生长期均与桐树盛叶期同季。
  桐树对土壤肥力、土层厚度和疏松程度反应非常敏感,只有在土壤松软、通气良好,肥水充足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其速生的待性.我区宜种泡桐的土壤有褐土化潮土、沙质和壤质潮土。桐树适于上沙下壤(粘)的蒙金地、两合土、青沙土.泡桐喜喜湿,但怕淹,如果积水7天以上,就会造成桐树死亡或严重根腐.地下水位过高.泡桐生长有明显影响.地下水位3-5米,生长良好,2-3米生长正常。1.5米以下生长不良.土壤PH值7.5左右为好.泡桐不宜在过酸过碱、质地粘重、通气不良的土壤上生长,涝洼盐碱地不宜栽植.
  (2)桐粮间作的生态环境,桐粮间作对于农田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从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由于农作物的施肥.浇水等管理,也影响着桐树生长、发育。
  ① 改善农田小气候,降低干热风强度:从小麦开花至成熟期,桐粮间作区比其他麦田日平均气温低0.5-1.71C,干热风天气,气温低1.3-2.61C;轻干热风日数减少7天,重干热风日数减少6天;空气相对湿度增加3—11%,平均降低风速22—50%, 减少蒸发量21-35%;土壤含水量5厘米处增加3%,50厘米处则减少5%。这时期对夏收小麦创造了正常生长发育的条件,干物质积累多,籽粒饱满,千粒重高。
  ② 调节光照条件:泡桐和小麦在需光量方面不存在对抗性矛盾.小麦抽穗到灌浆期间适宜温度是20-24℃ ,单株光饱和点为2.4-3万勒克司。而这个期间实际气温超过24°C阳光照强度达到4一5万勒克司,强光热的影响,减弱小麦的生理活动,影响光合产物的制造和积累,易造成小麦减产,桐粮间作区,这时泡桐叶片逐渐展开,可起到直接遮阴,调节光强度的作用;同时,还起到降温、增湿、防风的作用,给小麦灌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所以桐粮间作区小麦产量和品质均有提高。
  桐粮间作区,对秋季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由于田间光照不足,温差缩小,致使农作物秸秆细弱,叶片薄而小,开花晚,果实小,成熟迟,产量低。
  ③ 合理利用土壤中养分和水分:桐树和衣作物根系分布在不同的土层.泡桐为深根性树种,吸收根多分布在40厘米以下的土壤深层;而农作物限系多集中分布40星米以上的土层中,主要吸收表土层的养分和水分。因此,桐根可作能合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
  2、桐粮间作的经济效益
  桐粮间作,既生产了粮食又生产了木林。一般每亩间种桐树3—5棵,十年左右可生产木材1立方米以上;据有关资料证实;桐粮间作区,小麦可提高产量13—22%,秋作物减产10-22%,加上木材产值,全年总的经济效益提高20%以上。按毎亩馳十年生产木材1立方米计算,每亩每年增加收入40多元。全区桐根间作面积60)万亩,每年平均增加收益2.4亿元。
  第六节耕作制度
  历史上,我区农民在农作物的种植上,主要是一年一作,其次是二年三作,一年二作的不多。5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二年三作和一年二作的面积逐渐扩大,特别是近几年,一年二作的面积进一步扩大。1978年与1985年相比,一年一作的面积由27.1%下降到14.7%;二年三作的面积由39.3%下降到14.9%;—年二作的面积由33.6%上升到70.4%。复种指数由142.7%提高到167.1%。表4-3农作物耕作制度统计表
  随着耕作制度的发展,耕作技术也在逐步提高。
  1.熟制的种类与作物
  ①一年一熟制种植的作物有春棉花、春花生、春地瓜、红麻等。轮作方式主要有春棉花一春棉花;春棉花一春地瓜;春地瓜一春棉花;春地瓜一春花生:春地瓜一春地瓜;春花生一春棉花等。
  ②二年三熟制种植的作物主要有小麦、大豆、髙粱、春谷、春玉米、芝麻、水稻等。轮作方式主要有高粱一小麦一大豆;春谷一小麦一大豆;春玉米一小麦一水稻;芝麻一小麦一大豆(或小杂粮)等。
  ③一年二熟制种植的作物主要有小麦、大豆、玉米、谷子:棉花、花生、油菜、瓜类等.轮作方式主要有小麦收后种夏茬玉米、大豆、谷子、棉花、花生、西瓜等,这些夏茬作物(晚秋作物)收后,再种小麦;西瓜等秋作物收后也可种油菜,油菜一般比小麦早成熟10-15天,收获后可以种植玉米、谷子等较早的秋作物。近年来不少麦田套种玉米、西瓜等作物,这些作物比夏茬种的晚秋作物收获早。可以种油菜(因为油菜播种期早于小麦)。
  2.熟制与土壤肥力
  一年一熟制的耕作制度,一般在土壤肥力低,距村庄远,管理粗放的地块,多数种植春地瓜、春花生或红麻等。
  二年三熟制是调节农作物茬口的一种耕作制度,在土壤肥力中等水平,精耕细作,用养结合,采取合理的轮作方式,多适于粮食年平均亩产300—500公斤的地块。
  一年二熟制的土地,一般土壤肥力较高,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可采取一年二熟制的种植方式。目前,我区绝大部分土地都采用了这种方式。
  我区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栽培技术不断提高,作物布局和耕作制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50年代初期以二年三熟为主,以后逐步发展到以一年二熟为主,一年一熟的比重不断下降,一年多作的面积也逐渐增多。据调查,1949年全区二年三熟的作物占48.8%,一年二熟的作物占37.9%,一年一熟的作物占12.28%,一年多熟的作物仅占1.02%,到1985年一年二熟的作物占75.8%,一年一熟的作物仅占11.4%,二年三熟的作物茜10.4%,一年多熟的作物占2.4%。第七节农田灌溉
  1.各类土壤的保蓄水能力
  土壤质地不同,保水蓄水能力也不同。一般来说,土壤质地越粘重。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及有效水含量就越高。其保蓄水能力也越强。
  表4-4各类土填保蓄水能力(%)表
  2.各类土壤的灌溉制度
  各类土壤的灌溉制度随着灌溉水平的提高而变化。在一般情况下,沙质土壤多采用畦。灌,极少采用漫灌和喷灌,亩浇水量30-40立方米;壤质土壤保水能力中等,亩浇水量40-50立方米,采取一次浇足的办法;粘土地虽然榛水能力强,但土地易积水、板结,多采用少浇水、多次浇的办法,一般亩浇水量25—30立方米。
  3.各种不同农作物的灌溉制度
  我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棉花、地瓜等,其灌溉制度各不相同。小麦ー般浇水次数较多,如封冻水、返青水、拔节水、孕穗水、灌浆水、麦黄水;春玉米浇拔节水、孕穗水、灌浆水;棉花前期易旱,一般整地前要浇水造墒,以后要浇现蕾水、初花水;大豆和地瓜一般不浇水,在干旱严重时,大豆要浇开花水。地瓜需浇水栽种(穴浇),以后视旱情而定。另外,根据不同作物和作物的不同生长期,其浇水量也不同。如玉米一般浇水量比地瓜、棉花都要大一些。
  4.灌溉技术
  50年代,我区机械化水平很低,浇水主要靠人力,如水车等,那个时期水浇面积很小"60年代初期,排灌机械开始陆续增加,到1970年,全区平均每三个生产队就有一台排灌机械,水浇面积也逐步扩大,有井灌,也有河灌。70年代,农业机械拥有量迅速增加,到1980年全区每个生产队平均拥有排灌机械3台。灌溉方式,除井灌、河灌以外,还有渠灌和自流灌溉。不少地方开始利用喷灌。1980年以后,农村全面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井灌面积大大缩小,河、渠、沟及自流灌溉和喷灌进一步发展起来。
  我区属于潮土土壤,受地下水活动影响较大;加之我区属于暧温带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具有春旱、秋涝、秋后旱的特点,年降雨量远小于蒸发量,土壤溶液在强烈蒸发作用下,由下而上运动,造成盐分表层积聚,形成盐化潮土。在盐化潮土的改良过程中,采用客水洗盐的方法,把积聚在土壤表层的盐分从土壤中冲洗掉,获得良好效果.有些单位在盐化潮土区,挖了许多排水沟,为排水洗盐创造了条件。
  我区因灌溉导致土地盐碱化的教训是很深的。1958年修建的太行堤水库,蓄水三年每年蓄水量4.91亿立方米。灌区因工程不配套,土地不平坦,大水漫灌,又缺乏排水排盐碱的工程,致使地下水上升,盐碱土地面积迅速扩大,仅单县、曹县、成武、菏泽、定陶五县市,盐碱地增加86.9万亩。
  也有的地方,由于长时间井灌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这是因为地下水中含有多量可溶性盐,灌水后土壤表层的可溶性盐增多,土壤表面就出现了盐碱斑,影响农作物的正常发育。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因地制宜,科学地利用井水、河水,切实地搞好农田灌溉和排水工程,不仅可以提高农业产量,同时,也能改良土壤.
  第四章肥料
  第一节有机肥料
  一、有机肥料的种类和积存
  我区农田中施用的有机肥料以土杂肥为主,圈肥次之,其它还有农作物秸秆、人粪尿、饼肥、老墙土、坑泥,草木灰、绿肥、糟渣、垃圾、动物残体、骨粉、堆肥等。
  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粪坑,平时把植物叶、树叶、垃圾等随时填入坑内,加水进行泯制,即为土杂肥;圈肥就是大牲畜、猪、羊等家畜的粪便和平时垫入的秸草、杂土堆积而成的肥料。圈肥的数量和质量与畜牧业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家畜饲养的头数多,饲料质量好,圈肥的积存量就多,质量也好.60年代初期,由于经济困难,饲料数量少,质量差,家畜存养量大幅度下降,因此,这个时期圈肥积存量就少,质量也差。60至70年代,土地由集体统一耕种(农户仅有少量的自留地),那个时期除了土杂肥、圈以外,又逐渐发展了堆肥,不少单位(主要是生产队)利用旧坑塘、或在沟边、井旁、地头大搞堆肥,以农作物秸秆、杂草等作原料,有的还混入少量人粪尿或圈肥。这样使有机肥料的施用量大大增加,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也确实有一些单位,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堆肥质量很差,群众称之为"黄土搬家”,结果,施"肥”不少,增产效果不明显。1980年农村推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后,畜牧业大大发展了,圈肥的数量和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但堆肥积造量减少了,秸秆还田的数量逐渐多起来.据统计1987年全区秸秆还田面积达705万亩,每亩还草量平均60-100公斤。由于棉花播种面积和单产大幅度增加,棉饼的生产量大大增多了,所以饼肥施用量比过去增加很多。
  二、有机肥料的特点和养分含量
  1.有机肥料的主要特点
  有机肥料种类多、来源广、数量大,积造方便。就总体而言,各种类型的有机肥料都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① 有机肥料养分全,它不但含有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而且还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对改良土壤结构有很大作用。
  ② 有机肥料中的植物营养元素,多呈有机态,必须经过微生物的转化,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因而,它的肥效缓慢持久,是一种迟效肥料。③ 有机肥料含有大量的微生物以及各种微生物的分泌物——剌激素、维生素等生长活性物质。
  ④ 有机肥料养分含量低,施用量大。
  2、有机肥料的养分含量
  有机肥料由于种类不同,其养分含量也不同。一般来说,各种饼类(如棉饼、豆饼、花生饼、油菜饼等)养分含量较高;人粪和各种畜禽的粪便养分含量次之;土杂肥的养分含量较低.圈肥和堆肥的养分含量与垫土多少有关,垫土过多,养分含量就低。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核心,它既是农作物各种营养成分的重要来源,又是形成土壤团粒结构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我区农民历来就十分重视施用有机肥料.群众说:"多施有机肥,能促使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很好地协调水、肥、气、热关系,培肥地力,这是一项基本的增产措施。”广开肥源,千方百计的增加有机肥料的施用量,这是我区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经验总结。
  在增施有机肥料方面,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① 广积土肥:农家肥的原料来源广、易积造、成本低、养分全,经过泯制,肥效增
  如,利用率提高。在积造农家肥的过程中,农民积累了很多经验,如草木灰与人粪单积;堆肥时灌水或人粪尿,然后泥封,沤制腐熟后再施用等。
  ② 大养畜禽:畜禽粪便是优质的有机肥,我区农民利用丰富的农副产品和饲草资源,大力发展畜禽生产,为农田提供了大量有机肥料,
  ③ 秸秆还田:农作物秸秆,如玉米秸,麦秸等铡碎施入农田,对培肥地力效果显著。
  ④发展绿肥:绿肥作物产量高,易于栽培,成本低,腐熟快,培肥土壤效果好。
  表4-5各种肥料的养分含量(%)续表1
  三、有机肥料的施用方法和施用量
  1.有机肥料的施用方法
  我区有机肥料的施用方法是以撒施翻压为主。即在耕地之前,把有机肥撒在地面上,然后进行耕翻。有机肥料主要是作基肥施用.如土杂肥、堆肥、植物秸秆等,大部分都是采取这种方法施用.50年代以前,我区有的农民把有机肥料于冬季盖在麦田或油菜田上,一来起到保温作用,有利于麦苗、油菜苗安全越冬;二来也起到追肥的作用。但是,有机肥料长期暴露于田间,经过风吹、日晒,养分必然要损失一部分。60年代以后,有的农民利用有机肥料,特别是人粪尿、畜禽粪便及各种饼类,采取开穴追施的方法,效果很好。进入80年代以后,秸秆还田的面积逐渐扩大。在施用上有的农民把玉米秸、麦秸等,铡碎撒在地面上进行耕翻(麦糠直接撒在地面进行翻压);也有的把铡碎的麦秸、玉米秸或麦糠,在大豆盛花期或玉米抽天穗前撒入田间,然后进行中耕或浇水,效果也很好。我区还有不少地方的农民,有用人尿浇麦田的习惯。也有撒施草木灰的,多用于地瓜等作物。
  2.有机肥料的施用量
  我区在50年代,粮食亩产90公斤左右,每亩施用有机肥料1000—1200公斤;60年代粮食单产80.5公斤左右,每亩施用有机肥料1100-1400公斤,但是,这个时期,由于堆肥的大量施用,肥料质量较50年代稍差一些;1971—1977年,粮食单产达到150公斤以上,每亩施用有机肥料1500-1750公斤(这个时期化肥施用量比过去有所增加,而且开始施用少量磷肥);1978-1980年,粮食单产达到250公斤左右,每亩施用有机肥料1750-2000公斤,肥料质量有所提高(化肥用量进一步增加);1981年以后,粮食。举产由250公斤逐渐增加到400多公斤,每亩施用有机肥料2000—2500公斤,这个时期。由于畜禽饲养量大幅度增加,棉饼、豆饼的生产量也多了,所以有机肥料的质量更高了,(化肥施用量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农业生产发展很快。
  第二节化学肥料
  化学肥料是用化学方法制造的肥料,或者开采的矿石经过加工制成的肥料。
  70年代以来,我区各种化学肥料的施用量逐渐增多,特别是1980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民对化肥的性能和增产效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把施用化学肥料当成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
  1985年全区施用化学肥料(按实物量)共56.84万吨,平均每亩耕地施用量49公斤;按折纯量全区共施用16.79万吨,每亩耕地平均14.5公斤。与1978年相比,实物量每亩增加30公斤,折纯量每亩增加10.5公斤。从施用化肥的种类来看,近几年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施用量都有很大增加,而且氮、磷、钾的比例也渐趋合理。
  化学肥料的大量施用,也促进了耕作制度的改变。最近几年,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间作套种面积不断扩大,一年二作的种植面积由1980年的38.7%提高到1985年的70.4%,复种指数由1980年的145%上升到1985年的167.1%。
  一、化学肥料的种类、特性和养分含量
  1.氮肥
  根据氮肥中氮素存在形态,又可分为铵态氮肥、硝态氮肥和酰胺态氮肥.我区常用的氮肥有以下几种:
  (1)氨水(NH3·H2O)
  是一种无色液体,因含有杂质而带有不同的颜色。含氮量一般为氨水易挥发,具有强烈的剌激性臭味,呈碱性反应,有腐蚀作用.一般作底肥施中,随犁翻压,如作追肥,需离作物根部远一些。
  (2)碳酸氢铵(NH4HCO)属铵态氮肥,白色粒状结晶.含氮量一般为17—17.5%,具有强烈的氨臭味,吸湿性强,易溶于水?水溶液PH值为8.2—8.4,呈碱性反应。20°C以上易分解挥发,且结块严惠,任何土壤均可施用,作底肥、追肥均可。
  (3)硫酸铁〔(NHJzSOJ 纯硫酸铵为白牟结晶,因含有杂质呈灰白色浅黄色、浅绿色或浅红色。含氮量20—21%,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弱酸’性反应,属生理酸性肥料.在我区石灰性土壤上,长期施用硫酸铵所产生的硫酸钙细粒,可使土壤板结。作基肥、追肥、种肥均可。
  (4)氯化铵(NHC1)纯品为白色结晶,粗制品呈浅黄色。含氮量24~25%。
  易溶于水,吸湿结块、其水溶液呈弱酸性反应,属于生理酸性肥料,可作基肥、追肥。盐碱土壤不宜长期大量施用,也不宜用在甜菜、马铃薯、葡萄等忌氯作物上。
  (5)硝酸铵(NHNO3)属于铵态氮肥和硝态氮肥,白色结晶。含氮量33〜35%,、吸湿性很强,干后结块,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中性反应。施用时,旱田比水田效果好。可作基肥和追肥。(6)尿素[0(NH2)]于酰胺态氮肥,白色针状结晶,含氮量44-48%,无臭无味,略有吸湿性,易溶于水,其溶液呈中性反应。适用于各种土壤;可作基肥、追肥、种肥及根外喷肥。
  2.磷肥
  根据磷肥所含的磷化合物溶解度的大小和作物对它们吸收的难易,分成水溶性、弱酸溶性和难溶性三个类别。
  (1)过磷酸钙(又叫普钙)是水溶性磷肥,一般为稍带酸味的灰白色粉末,其成分主要为水溶性的磷酸一钙和弱酸溶性磷酸二钙,属于速效磷肥。有效磷(PaO。)含量一般为14—20%,适用于各种土壤与作物。可作基肥、种肥和根外喷肥。
  (2)重过磷酸钙(简称重钙)为灰白色颗粒,它几乎全由磷酸一钙所组成。有效磷(P2O5)含量36-50%,易溶于水,其溶液呈弱酸性反应,吸湿性较强,易结块,适用于各种土壤与作物.可作基肥、种肥和根外喷肥。
  (3)钙镁磷肥是用磷矿石在高温熔蚀,水淬冷却后,再经过粉磨而成.多为灰白色、灰褐色或黑绿色玻璃质细粒或粉末。含磷(P2O5)14—20%,属碱性枸溶性磷肥,不溶于水,不吸湿结块,无腐蚀性,适用于酸性土壤;中性、碱性土壤施用,其肥效稍慢,增产效果低于普钙,宜作基肥施用。与有机肥料混合堆沤后施用,效果更好。
  (4)磷矿粉是把天然的磷矿石磨碎后而成的。本身所含的有效磷很少,一般不直接施入土壤.我区60年代有零星施用,一般作基肥,效果不好。
  3.钾肥
  钾肥有很多种,我区施用的主要有攻下两种:
  (1)硫酸钾(k2so4)纯品为白色结晶,作为肥料的粗制品带淡黄色,吸湿性小,不易结块易溶于水,含钾(K2O)50%,属于酸性肥料.我区一般作基肥和追肥用。如果长期大量施用,会造成土壤板结。
  (2)氯化钾(K C1)纯品为白色有光泽的结晶,含有杂质时,呈黄色或淡红色。含钾(K2O)50-60%,易溶于水,有吸湿性,易结块,属生理酸性肥料,施用时,一般作基肥或追肥,但忌氯作物禁用。
  4.微量元素肥料
  我区施用的微量元素肥料主要有硼、锰、锌、硫酸铜及稀土肥料.
  (1)硼肥一一硼砂(Na2B4O7·10H2O)纯品为白色结晶或粉末,能溶于水,含硼11.3%,可作基肥、追肥、种肥或根外喷肥。
  (2)锰肥-硫酸锰(MnSO4·3H2O ),纯品为粉红色结晶,含锰24.6%,
  易溶于水,可作基肥、追肥、种肥和根外喷肥。
  (3)铜肥-硫酸铜(CuSO4·5H2O )含铜25.9%,肥效快,可作基肥、
  种肥和根外喷肥。
  (4)锌肥-硫酸锌(ZnSO4·7H2O)含锌24%,可作基肥、追肥和根外喷
  5.复合肥
  在同一种化学肥料中含有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两种以上者称为复合肥料。我区常用的复合肥料有以下几种:(1)硝酸钾是一种白色结晶;未提纯的常带黄色,易溶于水,吸湿性不强,含氮13—15%,含钾(K20)45—46%,一般作追肥用。
  (2)磷酸二铵深灰色,易溶于水,具有一定的吸湿性,通常把它制成颗粒,含氮18%,含磷(P2OJ46%,可作基肥、追肥和种肥。
  (3)磷酸二氢钾(KH2PO4)为白色或灰白色粉末,吸湿性小,易溶于水,含磷(P2O5)24%,含钾(K2O)27%,一般作浸种或叶面喷肥用。
  (4)三元复合肥几种单一肥料混合而成,养分含量不等,总养分含量一般不小于25%。
  二、化学肥料的施用技术和施用情况
  50年代,我区在发展农业生产上,主要施用有机肥料,化学肥料仅是零星施用.60年代化肥施用量开始逐步增加。7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才大量施用.我区施用的化肥以氮肥为主,其次是磷肥。化肥品种:氮肥主要有氨水、碳酸氢铵、氯化铵、硫酸铵、硝酸铵、尿素等;磷肥有过磷酸钙、钙镁磷、骨粉、磷矿粉等;钾肥有硫酸钾,氯化钾等;复合肥使用较多的是磷酸二铵。在60年代,氮肥大部分作追肥,小部分作基肥用;磷肥一般只作基肥用。施用化肥的农作物主要有棉花、小麦、玉米等.70年代硫酸铵、氯化鞍、硝酸铵的施用量逐渐减少,氨水、碳酸氢铵。尿素的施用量逐渐增多;磷肥以过磷酸钙为主,其次是钙镁磷。施用化肥的农作物种类进一步扩大,除棉。花、小麦、玉米外,地瓜、大豆.花生、瓜类、蔬菜、谷子、水稻、杂粮、药材等作物也开始施用化肥,在施用方法上,基肥都是结合耕地翻入犁底;追肥:氨水多用氨水耧条施,尿素除用化肥耧条施外,也有穴施的。其它肥料以穴施为主.80年代初期以后,不仅化肥的施用量大大增加了,而且注意了氮肥。磷肥的配合施用。化肥的施用技术也有了新的提高。氮肥克服了盲目增加施用量的倾向,逐步认识了农作物产量水平与施肥的关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施肥,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做到了"土地用养结合”,特别是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使化肥的施用既经济又合理,深受农民欢迎另外,磷肥作基肥时,分层施用的面积也逐渐扩大了。
  三、化学肥料的施用量
  我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氮素化李肥料就开始零星施用。60年代开始施用磷肥。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化肥的生产量越来越大;广大农民对化肥的使用也由不认识到认识,由零星施用到大量施用。尤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科学种田、合理施用化肥已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
  从全区土壤普查情况来看,我区土壤肥力较差,土壤养分含量低,普遍缺氮、缺磷、部分缺钾。要培肥地力,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增施有机肥,走"有机农业”的路子是最好的。但是,多年来由于粮食产量不高,作物秸秆产量少,饲草饲料不足,畜禽生产发展不快,"燃料、饲料、肥料”三料俱缺。在这种情况下,要迅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势必就得施用大量化学肥料,促进了农作物产量和秸秆的增加,发展了蓄牧业生产,增加了秸秆还田的施用量,从而达到了提高土地有机质的含量,培肥地力,增加产量的目的.因此,以化学肥料起步,走"无机肥促有机肥”的路子,是我区迅速培肥地力,这是我区广大农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大幅度提高粮棉产量,切实可行的一条重要途径。
  我区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很不平衡,在施肥时,农民群众掌握增磷补氮的原则,高产田偏施磷肥,中、低产田氮磷并举,对漏砂地施用化肥,要量少次多,并选用尿素或较态氮肥,深施盖土,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对难溶性的磷肥,则先与有机肥混合沤制后施用,分层施或上、中层施,以减少土壤对磷的固定,提高磷肥的利用率。
  微量元素是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各地群众也注意了微量元素的施用。
  近些年来,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化学肥料的施用量也逐渐增多了(详细情况,见附表)。
  表4-6各种肥料配合施用情况表4—7农用化肥施用量数量;吨,亩均:公斤表4—81984年农用化肥施用量单位:吨表4-101986年农用化肥施用量单位;吨
  表4-111987年农用化肥施用量第五章植物保护
  第一节病虫害的种类及发生情况
  农作物的病虫害、兽害、鸟害,种类很多,在菏泽地区各县、市均有分布,主要有以下几种;
  —、小麦病虫害
  1.小麦锈病
  锈病是我区小麦的主要病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到70年代中期,以条锈病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常年发生面积30—40万亩,其中,1960年发病200万亩,防治5.8万亩,挽回损失24万公斤,实际损失738万公斤;1964年发生463.2万亩,防治27.8万亩,挽回损失148万公斤,实际损失2377万公斤;1975年发生221.9万亩,防治130.2万亩,挽回损失615万公斤,实际损失2190万公斤;1983年发生加8.2万亩,防治88.1万亩,挽回损失1759万公斤,实际损失1999万公斤.自70年代后期起,叶锈病发生频率升.高,危害程度加重.常年发生面积20万亩左右,其中,1979年发生面积235.3万亩,防治22.7万亩,挽回损失604万公斤,实际损失1378万公斤;1980年发生153.8万亩,防治53.4万亩,挽回损失255万公斤,实际损失613万公斤;1983年发生279.8万亩“防治54万亩,挽回损失891万公斤,实际损失1823万公斤。杆锈病在局部晚熟麦田有轻微发生。
  2.小麦黑穗病
  小麦秆黑粉病50年代发生面积大,危害重。1955年发生面积81.8万亩,损失小麦175.4万公斤。进入60年代以后,则逐年减轻。到70年代末期,已基本消灭.小麦散黑穗病发生较广,一般年份为轻发生,70年代末发生面积大,危害较重.1975年发生面积128.2万亩,损失小麦22.6万公斤.小麦腥黑穗病,70年代中期以后,有零星发生,80年代初期已基本消灭。
  3.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自7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发生,常年发生面积10万亩左右.进入80年代以后发病率明显升高,常年发生面积50万亩左右。1983年发病153.2万亩,防治48.4万亩,挽回损失462.5万公斤,实际损失1575.5万公斤;1985年发生94.4万亩,防治38.6万亩,挽回损失430.7万公斤,实际损失485.74万公斤。
  4.小麦黄矮病和丛矮病
  从70年代中期发现黄矮病,常年发生面积5万亩左右.1979年发生29.6万亩,损失小麦237.6万公斤。从1982年以来,发现了小麦丛矮病,常年发生面积2—10万亩。1983年发生25.5万亩,防止1万亩,挽回损失25万公斤,实际损失1582万公斤。
  5.小麦线虫病在50年代每年都有发生。60年代以后此基本消灭。1956年发生35万亩,防治31万亩,挽回损失75万公斤,实际损失10万公斤;1957年发生68万亩,防治3万亩,挽回损失3万公斤,实际损失1・7万公斤。
  6.麦蚜
  50至60年代发生较轻。常年发生20—40万亩,占麦田面积的5—10%;70年代以后麦妍的发生有加重趋势,常年发生面积100万亩左右.1971年发生129.43万亩,防治111.72万亩。挽回损失804.3万公斤,实际损失205.1万公斤;1982年发生410.2万亩,防治319.2万亩,挽回损失5187.5万公斤,实际损失2412万公斤;1985年发生288.8万亩,防治206.6万亩,挽回损失2600.9万公斤,实际损失1469.8万公斤。
  7.麦蜘蛛
  麦蜘蛛(以圆蜘蛛为主,麦长腿蜘蛛次之)是我区的重要害虫之一,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50至70年代,常年发生面积40万亩左右。进入80年代以后发生面积达100万亩以上.1959年发生120.85万亩,防治96.53万亩,挽回损失211.5万公斤,实际损失88.5万公斤;1971年发生140.07万亩,防治117.33万亩,挽回损失686.3万公斤,实际损失643.45万公斤;1982年发生183.4万亩,防治142.37万亩,挽回损失2299.9万公斤,实际损失914.15万公斤;1983年发生186.1万亩,防治143.7万亩,挽回损失2439万公斤,实际损失776万公斤。
  8.麦时蜂
  麦叶蜂(以小麦叶蜂为主),50至60年代,很少发生,常年发生面积万亩左右。70年代以来,发生频率明显升高,常年发生面积10-20万亩.1976年发生面积33.58万亩,防治22.75万亩,挽回损失57.05万公斤,实际损失51万公斤,1977年发生62.09万亩,防治23.42万亩,挽回损失45.95万公斤,实际损失33.8万公斤;1984年发生39.9万亩,防治29.8万亩,挽回损失76.25万公斤,实际损失56.3万公斤。
  二、杂粮(地瓜)病虫害
  1.玉米大、小斑病
  随着杂交玉米的推广,曾一度成为玉米的主要病害.此病多在6月份开始发生,7、8月份发生最重。50至60年代玉米种植面积不大.发病也轻,常年发病面积2—5万亩;70年代发病面积大、危害重,常年发病40万亩左右;进入80年代以后发病面积大大减少,常年发病2万亩左右。例如1979年发病91.2万亩,防治3.2万亩,挽回损失144.5万公斤,实际损失300.5万公斤.1977年发病75.8万亩,防治1万亩,造成损失642.25万公斤。1979年发病48.5万亩,防治11.1万亩,挽回损失60万公斤,实际损失165.5万公斤。
  2.玉米茎腐病、茎基腐病、青枯病
  玉米茎腐病在我区比较常见,多在7月中、下旬发生,主要特征是茎秆腐烂、倒折。玉米茎基腐病,幼苗期发病根部腐烂,成株发病多在抽穗期。青枯病多在灌浆后期到乳熟期发病,从感病到枯死一般5—8天,最快2-3天.这是近几年新发现的病害 。在我区发生面积不大。
  3.地瓜黑斑病黑斑病是地瓜的主要病害,在我区发病比较普遍。50至60年代,常年发病面积10—40万亩;70年代常年发病50-60万亩,其中1975-1977年连续3年发病面积均在100万亩以上。1975年发病135万亩,防治45.6万亩,挽回损失420万公斤(鲜地瓜),实际损失950多万公斤.进入80年代以后,常年发病面积降为1一8万亩.
  4.高梁黑穗病
  高粱黑穗病破坏穗部籽实,产生黑粉。50年代常年发病10-20万亩;60年代常年发病5—10万亩,70年代常年发病2—5万亩;进入80年代随着高粱种植面积的减少,黑穗病也几乎见不到了・1957年我区高粱黑穗病发生面积达31万亩,造成损失108.2万公斤。
  5.谷子白发病
  谷子白发病是我区谷子的主要病害.50年代发病比较严重,常年发病20万亩左右。1953年发病30万亩,损失粮食22.5万公斤;1956年发病35万亩,防治5万亩,挽回损失154.5万公斤,实际损失255万公斤。60年代以来,发病率大大下降,常年发病2万亩左右。
  6.大豆菟丝子
  这是一种寄生性杂草,每年都有发生,对大豆产量影响很大。50年代常年发病10万亩左右,1951年发病面积达65万亩,损失大豆5万公斤.60年代常年发病5—10万亩。1964年发生18.5万亩,防治8万亩,挽回损失10.55万公斤,实际损失215.75万公斤,70年代以来发生率又有所升高,常年发病10万亩左右.1980年发生23万亩,防治14万亩,挽回损失127.35万公斤,实际损失100万公斤。
  7.玉米螟
  玉米螟主要危害玉米,其次危害高粱、谷子,也危害棉、麻、豆类、花生等作物。50至60年代,常年发生面积50万亩左右.1956年发生121万亩,防治87万亩,挽回损失107.4万公斤,实际损失416.9万公斤.1959年发生108万亩,防治23万亩,挽回损失90.65.万公斤,实际损失125.85万公斤.70年代以来发生面积有所扩大,常年发生面积100万亩左右,其中1976至1978年连续3年发生面积均在150万亩以上.1977年发生210万亩,防治168万亩,挽回损失2777.5万公斤,实际损失738.5万公斤.1985年三代累计发生211万亩,防治154万亩,挽回损失1868.5万公斤,实际损失772.85万公斤.
  8.粟灰螟(谷子钻心虫)
  粟灰螟是谷子的主要害虫。第一代危害春谷,造成枯心苗.第二、三代危害夏谷。一般年份枯心苗率5%左右,重发年份枯心苗占30—50%,对产量影响很大。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粟灰螟发生较重,常年发生面积30—50万亩.1954年发生67万亩,防治30万亩,挽回损失87.75万公斤,实际损失278.4万公斤。1962年发生98万亩;防治41万亩,挽回损失252.1万公斤,实际损失102.3万公斤.7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谷子种植面积减少,虫源基数降低,粟灰螟发生程度减轻,常年发生面积20万亩左右。1979年发生29万亩,防治25万亩,挽回损失144.85万公斤,实际损失54.4万公斤。
  9.大豆造桥虫
  这是大豆上的一种主要害虫。种类很多,在我区以银纹夜蛾和大豆小夜蛾为主。云玫夜蛾、棉大造桥虫、长须夜蛾、豆卜馍夜蛾,每年也有发生,但虫量较少,危害不重。
  50年代以来,有三次暴发,危害严重。1958年发生298万亩,防治276万亩,挽回损失1193.15万公斤,实际损失598.23万公斤.1970年发生162.5万亩,防治140.3万亩,挽回损失680万公斤,实际损失245万公斤.1980年发生253.4万亩,防治236.9万亩,挽回损失3382万公斤,实际损失954.5万公斤.其他年份也有发生,但危害较轻。
  10.豆天蛾(豆虫)
  豆虫除了危害大豆以外,还危害绿豆、豇豆等豆科植物.50至60年代中期,豆虫发生较重,常年发生面积50-80万亩.1956年发生130万亩,防治50万亩,挽回损失49.45万公斤.1963年发生108万亩,防治23万亩,挽可损夫173万公斤,实际损失62.1万公斤。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后期,由于大豆种植面积较小,豆虫发生面积不大,常年发生面积5-10万亩。自70年代末以来,大豆种植面积扩大,豆虫发生面积也大大增加.常年发生面积50万亩左右.1980年发生72.25万亩,防治44.11W,挽回损失43.3万公斤,实际损失90;05万公斤.1982年发生177.35万亩,防治185.6万亩;挽回损失1622.15万公斤,实际损失453.8万公斤.1983年发生140.7万亩,防治112.7万亩,挽回损失1015.9万公斤,实际损失361万公斤。
  11.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在我区每年都有发生.50至60年代发生较轻.70年代以来发生加重,常年发生面积10—20万亩.1975年发生35万亩,防治0.2万亩,造成损失107.3万公斤.1977年发生40万亩,防治5万亩,挽回损失4.1万公斤,实际损失53.75万公斤。
  12.高梁蚜虫
  高粱受害后,轻者叶片变红,重者呈黑色烟煤状、枯焦,不能抽穗.50年代我区高粱种植面积大,高粱蚜虫时有暴发.常年发生面积30-40万亩.1954年高粱蚜虫暴发,全区发生面积达231.8万亩,防治107.88万亩,挽回损失613.1万公斤,实际损失1413.5万公斤。60年代常年发生面积5—10万亩.1961年发生59.7万亩,防治50.6万亩,挽回损失262.35万公斤,实际损失190.45万公斤.70年代常年发生面积30-40万亩,1970年发生91.1万亩,防治29.9万亩,挽回损失306.15万公斤,实际损失679.5万公斤.973年发生128.82万亩,防治101.17万亩,挽回损失477.5万公斤,实际损失297万公斤。进入80年代以来发生面积大减。常年发生面积5万亩左右.
  13.高粱穂虫
  以粟穗螟、玉米螟、桃蛀螟三种为主,还有少量棉铃虫、小穗虫(未定名)、高粱条螟等.但不同年份,不同季节虫种比例有变化。幼虫集中穗部,危害籽粒.紧穗型高粱受害重。
  50年代发生较轻,常年发生面积2—5万亩.60至70年代中期发生较重,常年发生10—20万亩.1963年发生106.98万亩,防治26.2万亩,挽回损失200.75万公斤,实际损失311.15万公斤.70年代中期以来,发生量大大减少,常年发生面积5—7万亩。
  14.地瓜天蛾
  是地瓜上常见的害虫,常年发生较轻,但有的年份却危害成灾。1965年全区发生32.8万亩,防治26.9万亩,挽回损失(鲜地瓜)356万公斤,实际损失179.75万公斤。
  15.高梁钻心虫我区50至70年代中期发生较重,常年发生面积50-80万亩。1954年发生208.01万亩,防治53.11万亩,挽回损失325.9万公斤,实际损失498.3万公斤.1955年发生102.18万亩,防治32.6万亩,挽回损失225万公斤,实际损失262.8万公斤.1956年发生281.64万亩,防治25.24万亩,挽回损失77.5万公斤,实际损失103.45万公斤。1972年发生130.75万亩,防治59.51万亩,挽回损失285万公斤,实际损失161.75万公斤。70年代中期以来,发生面积减少,常年发生面积20万亩左右。
  三、地下害虫和其他杂食性害虫
  1.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在我区发生很普遍,对农作物的危害也较严重。常发生的地下害虫以蝼姑蟒螬为主,个别地块也受金针虫危害.地下害虫食性很杂,对粮、棉、油、菜等各种作物均有危害,造成缺苗断垄,严重的要重播。駢增在粘土地发生普遍、危害严重.1957。年全区遭受严重水灾以后,蛴螬数量明显下降,危害极轻。70年代末期虫口密度回升,‘1983年因蛴螬危害,损失大豆180万公斤,1977—1982年通过普查.鉴定我区农田蟒增种类共有22种.(详见植保资源部分),其中以暗黑鳃金和华北大黑鲍金龟为优势虫剂.龟种。同时摸清了这两个优势种的消长规律,明确了豆田蛴螬防治适期是卵孵化率80—90%,防治药物以六六六毒土效果最好,辛硫磷和异柳磷是代六六六的较好药剂,经过防治减轻了危害。
  我区地下害.虫常年发生面积200万亩左右。1962年发生面积达469.9万亩,防治281.02万亩,挽回损失(粮食)1027.9万公斤,实际损失1355.25万公斤.1965年发生面积608,89万亩,防治454.16万亩,挽回损失(粮食)4069.5万公斤,实际损失749.5万公斤.1975年发生面积641.3万亩,防治面积534.1万亩,挽回损失(粮食)2202.5万公斤,实际损失1190.65万公斤。
  2.地老虎
  地老虎食性很杂,主要危害棉花、玉米、高粱、地瓜、芝麻、瓜菜等作物幼苗.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小地老虎主要发生在黄河滩区淤洼地块,常年发生面积5—30万亩.发生面积超过50万亩的年份有1958年、1964年(62.7万亩),1966年(62.9万亩)、1984年(58万亩).1958年发生111.5万亩,防治96、9万亩,挽回损失(粮食)1300万公斤,实际损失150万公斤。
  黄地老虎公布普遍,50年代发生很轻,60年代以后,危害加重,常年发生20-70万亩,超过100万亩的年份有:1975年发生113.9万亩,防治90.3万亩,挽回损失(粮食)337万公斤,实际损失205万公斤.1977年发生103.9万亩,防治67万亩。挽回损失(粮食)155.75万公斤,实际损失73.75万公斤。
  3.粘虫
  粘虫是一种暴发暴食性害虫,主要危害麦小、谷子、玉米、高粱、水稻等作物。从1885年(1891年、1895年、1898年、1899年、1900年)至1909年24年间。菏泽、东明、单县等县,共有7次秋季粘虫(黑虫、五色虫)暴发,危害谷子、稷黍等作物,重者将叶片全部吃光,造成农业歉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36年间4次暴发三代虫粘危害。1960年发生50万亩,因防治偏晚,减产粮食189.2万公斤,1969年发生466.7万亩。防治14.12万亩,挽回损失(粮食)45.3万公斤,实际损失62.15万公斤。1971年发生49万亩,防治43万亩,挽回损失(粮食貝35万公斤,实际损失142万公斤.1975年发生60万亩,防治55万亩,挽回损失(粮食沁00万公斤,实际损失36万公斤。
  一代粘虫发生在麦田,50年代很轻,进入60年代以后有加重趋势。1964年发生12.8万亩,防治21.9万亩,挽回损失(小麦)190万公斤,实际损失370万公斤。70年代以来,常年发生面积10万亩左右。1977年发生41.44万亩,防治17.09万亩,挽回损失(小麦)40万公斤,实际损失15.8万公斤。
  4.大豆、玉米红蜘蛛
  这是一种杂食性害虫,在我区不仅危害大豆、玉米,同时也危害棉花、谷子、高粱、绿豆、小豆、地瓜、芝麻、瓜菜等多种作物。
  50年代常年发生面积2—5万亩.1959年发生面积达108万亩,防治94万亩,挽回损失668.5万公斤,实际损失189.45万公斤.60年代以来,常年发生面积10—20万亩.
  1964年发生67万亩,防治41万亩,挽回损失205.7万公斤,实际损失252.5万公斤.1983年发生面积119万亩,防治77万亩,挽回损失654.7万公斤,实际损失368.4万公斤。
  5.地瓜斜纹夜蛾
  是一种偶发性害虫,食性杂,危害重。1958年全区大暴发。发生面积108万亩,防治76万亩,挽回损失(粮食)677.4万公斤,实际损失788.85万公斤.地瓜叶片几乎被吃光,棉花、烟叶、大豆.玉米等作切受害也很1.60^代前半期,也有轻敦发生。
  四,水稻病虫害
  1.稻瘟病
  1958年以后,水稻有少量种植,自70年代以后,稻瘟病有轻微发生。1972年发宅一4.7万亩,防治0.69万亩,挽回损失18万公斤,实际损失109.25万公斤。
  2.稻苞虫
  我区以直纹(一字纹)稻苞虫为主,隐纹稻苞虫次之。新稻区发生重,但连续发生2-3年以后,数量逐渐减少。1971年发生21万亩,1972年发生15万亩.以后虽有发生。但面积小,发生轻。
  3.稻飞虱
  是一种暴发性害虫。1971年中等发生,面积14.9万亩,防治8.4万亩,逆挽回损失70万公斤,实际损失64.6万公斤。郓城县有部分地块绝产.
  4.稻纵卷叶螟
  除危害水稻外,还危害谷子。1977年大发生,面积15万[亩,防治9万亩,挽画损失84万公斤,实际损失210.5万公斤。
  五、花生病虫害
  1.花生叶斑病
  这是花生的主要病害,过去我区很少发生,近几年来有发展趋势°1985年全区发病面积16.91万亩,,防治2.1万亩,挽回损失(花生果)145万公斤,实际垢也350万公斤。2、花生蚜虫
  50至70年代,常年发生面积2—5万亩,1953年发生16.5万亩,防治12.3万亩,挽回损失(花生果)2.3万公斤.实际损失1.25万公斤,进入80年代以后,发生危害程度加重。1985年全区发生57.7万亩,防治46.4万亩,挽回损失(花生果)439.9万公斤,实际损失224.6万公斤.
  六、棉花病虫害
  1.棉花苗期病害
  我区棉花苗期病害主要有炭疽病、立枯病,其次有黑斑病、茎枯病等。50至70年代中期发病面积较小(棉花种植面积不大)常年发病面积10万亩左右。1956年发病29亩,防治11万亩,挽回损失(皮棉)39万公斤,实际损失67万公斤;1964年发病面积52万亩,防治32万亩,挽回损失(皮棉)57万公斤,实际损失74万公斤.70年代中期以来,棉田扩大,棉花苗轅病害也明显增加.常年发病面积30万亩左右.1975年发病100万亩,防治96.5万亩,挽回损失(皮棉)121万公斤,实际损失37万公斤。1977年发病119.8万亩,防治80.5万亩,挽回损失(皮棉)207.5万公斤,实际损失211万公斤.1982年发生99.46万亩,防治42.31万亩,挽回损失(皮棉)7万公斤,实际损失34万公斤.1985年发生99.7万亩,防治43.8万亩,挽回损失(皮棉)220万公斤,实际损失350万公斤。
  2.棉花害虫
  棉花害虫种类很多,在我区常发生的有10多种。按其发生时间和危害特点可大致分为三类
  (1)苗期害虫:主要有棉蚜,其次有黄地老虎、蓟马、红蜘蛛、小地老虎、
  蛴螬等。棉蚜每年都有发生,50至60年代中期,常年发生面积30-50方亩。1956年发生116.6万亩,防治70.9万亩,挽回损失(皮棉)176万公斤,实际损失188万公斤.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常年发生面积120-150万亩.1974年发生166.5万亩,防治158万亩,挽回损失(皮棉)605.5万公斤,实际损失645万公斤。进入80年代以后,棉田扩大,蚜虫发生面积增加。常年发生面积200万亩以上。1982—1986年,每年发生面积竟达300—400万亩,1984年发生424万亩,防治423万亩,挽回损失(皮棉)3418万公斤,实际损失524万公斤。
  (2)蕾玲期害虫,主要有棉铃虫,其次有盲椿象、象鼻虫、红铃虫等,棉铃虫在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发生较轻,常年发生面积20-50万亩。1956年发生97万亩,防治7万亩,挽回损失(皮棉)21万公斤,实际损失89万公斤,60年代中期以后,危害逐年加重,至70年代,常年发生面积100-120万亩。进入80年代,随着棉田扩大,棉铃虫更加猖獗。1984年发生498.7万亩,防治498.4万亩,挽回损失(皮棉)5198.5万公斤,实际损失747万公斤,1985年发生470万亩,防治443万亩,挽回损失(皮棉)2210万公斤,实际损失750万公斤。红铃虫50年代发生非常严重,每50公斤籽棉多者含虫0.25-0.5公斤,单县棉厂曾用红铃虫榨油数百公斤。60年代中期以后,红铃虫逐年减轻。
  3.后期害虫
  棉花后期害虫,主要有棉造桥虫、叶跳蝉等。棉造桥虫在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常年发生面积5-10万亩。1972年发生31万亩,防治0.4万亩,造成蹟失(皮棉)30万公斤.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发生较重,常年发生面积50万亩左右°1978年发生99万亩,防治81万亩,挽回损失(皮棉)153.5万公斤,实际损失105万公斤.1982年以后发生较轻,常年发生面积5万亩左右。
  七、兽害和鸟害
  1.兽害
  我区农作物的兽害主要是田鼠。农田害鼠共6种,即大包鼠、黑线包鼠、黑线姬鼠、小家鼠、褐家鼠和东北鼬鼠。其中大包鼠为优势种,占57.2%.80年代以来,农田害鼠密度大,危害重,1985年平均扑获率为7.1%,据测定,因鼠害,花生减产44%、大豆减产12.4%〜玉米减产3%.1985年全区农田害鼠发生面积为208万亩,防治面积102.2万亩,挽回损失(粮食)1300多万公斤,实际损失1500万公斤。
  另外,野兔对农作物也有一定危害。
  2.鸟害
  我区主要鸟害有麻雀,野鸽等,对谷类、高粱等农作物有一定危害性。
  第二节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的演进
  一、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演进
  1.病虫害的发生、发现史
  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是1964年随高密933棉种的引进传入我区的,首先在鄄城县郑营公社韩屯村和地区农科所棉田内发现。
  地瓜小象鼻虫是1964年从广东省调地瓜救灾传入我区东明县,当年即组织人员予以消灭,以后未见发生。
  小麦腥黑穗病是1975年随墨西哥春麦和郑引1号小麦的引进传入我区的°1985年调查,没发现病株。
  小麦赤霉病在我区历史上很少发生。1985年因气候适宜发生很重。1986年以后发生很少。
  小麦线虫病,随着徐州438小麦良种的推广,传入我区,50年代重发生。80年代以来没发现病株。
  水稻白叶枯病于1964年搞稻改,大种水稻,传入我区。
  地瓜黑斑病,50年代后随着胜利(冲绳)百号地瓜种的推广,在我区逐年蔓延,60年代和70年代发生普遍而严重,进入80年代以后,则逐年减轻。
  地瓜烂根病,70年代中期发生很普遍,进入80年代以来没有发现。
  除以上几种病虫害外,我区现有的病虫害,都是历史上就有的。
  2.病虫害的防治
  (1)药剂防治:50年代防治地下害虫,如蝼蛄,主要用白砒、红砒毒弭防治,饵料有谷子、麦麸、豆饼等。以后有了六六六农药,防治蝼蛄用六六六毒谷(煮半熟的谷子0.5公斤加6%六六六0.05公斤)。防治蛴螬,除用六六六毒谷外,每亩用1%六六六粉5公斤,在耕地时撒施,防治效果90%以上.现在仍然有用此法的,对棉花蚜虫,多采用草木灰撤施,棉油皂水、烟草水、鱼藤水喷洒或蘸叶防治,但防治效果都比较差,一般在50-60%.对棉铃虫用50%DDT乳剂200倍液喷雾防治.对棉花苗期病害用0.2%赛力散或西力生加草木灰拌棉种,闷上一天播种;也有用"三开一凉”温汤浸种10—15分钟,进行防治的。这两种方法防治效果80—90%。对玉米螟、豆虫、大豆造桥虫、地瓜斜纹夜蛾、粘虫等螟蛾科和夜蛾科害虫多用六六六、DDT防治,防治效果90%以上。对小麦秆黑粉病主要用0.2%赛力散拌种防治。
  60年代防治小麦锈病用敌锈钠500-6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75—80%;防治麦叶蜂用1%六六六或5%DDT粉,防治效果很好。防治地下害虫蝼蛄除用毒谷、毒以外,还用种子量0.2%的1605、1059拌种;防治脐蜻用1%六六六或6%六六六粉,在耕地时撒施。防治粘虫用粘虫散喷粉;防治玉米螟、高粱钻心虫用1%六六六粉0.5公斤加细土20-25公斤,制成毒土撒在心叶内。防治粟灰螟用6%六六六粉0.5公斤加细土15公斤制成毒土撒在谷苗基部,防治效果75-90%.防治大豆造桥虫用1%六六六粉、5%DDT粉或粘虫散,每亩5公斤喷粉,防治效果95%左右.防治地瓜斜纹夜蛾用1%六六六或5%DDT粉,每亩5公斤喷粉。防治地瓜黑斑病,在育苗时选用无病种薯温汤浸种,栽种时高剪秧,地瓜贮存期,鄄城、菏泽、曹县等地,还采用大屋窑利用先高温后常温控制了黑斑病。对棉花、玉米、大豆红蜘蛛的防治用三氯杀砚!W500—700倍液,杀螞特1000倍液喷雾。对棉花苗期病害用0.2%赛力散、西力生拌种进行防治.对棉花酚虫用敌敌畏、1605、1059,3911(拌种)、乐果、马拉硫磷等有机磷农药进行防治,效果在75—90%。对蔬菜害虫,用90%敌百虫1000倍液防治菜青虫、菜螟、小菜蛾、烟草夜蛾、叶跳=、二十八星飘虫等.
  70年代,除继续采用60年代的农药和防治方法外,由于害虫的抗性和新农药的出现,又采用了一些新方法,新农药.为克服棉蚜对乐果的抗性,改用了氧化乐果.防治棉蚜开始用2500倍液,近几年只能用1000倍液,为了克服1605,1059毒性太高的缺点,又生产出了甲基1605、甲基1059,采用1500-2000倍液。50%久效磷乳剂防治棉蚜,开始用3000-4000倍液,近期用2000倍液。防治棉酚还用了水胺硫磷、甲胺磷、磷胺等,一般用1500—2500倍液.
  进入80年代以后化学农药的生产发展很快,70年代末出现了咲喃丹.我区于1980年开始推广使用。3%呋喃丹每亩用375克一500克拌棉种防治棉蚜,可控制蚜害45—50天。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出现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主要有25%敌杀死、20%速灭杀丁、.5%功夫、2.5%氯氰菊酯、20%杀灭殖毀防治棉玲虫,一般每亩棉田用30-40毫升;防治棉蚜,一般每亩棉田用20-30毫升.1983年起,由于棉场对菊酯类农药产生抗性,目前防治棉蚜多使用有机磷农药。1983年停止六六六生产,又陆续出现了代替农一药.如50%辛硫磷、40%甲基异柳磷。这两种药用种子量的0.2%拌麦种防治地下害虫,效果在90%以上。而且毒性低。防治豆田蛴螬我区试验出了新方法:在大豆生长期、蛭蜡幼虫孵化末期(以大黑为主),即7月15-20日,用20%异柳磷粉每亩4公斤,制成毒土或用3%辛硫磷和3%异柳磷颗粒剂,每亩1—1.5公斤撒施。施后锄地覆盖。防治效果75—90%。粉锈宁可以防治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和部分蔬菜病害。防治蔬菜病虫害还出现了几种新农药:瑞毒霉(国产叫甲双灵),主要防治黄瓜霜霉病,效果很好;百菌清对黄瓜霜霉病、西瓜枯萎病等防治效果很好;双效灵、多菌灵也是防治蔬菜病害的好药剂。用0.05%敌鼠钠盐拌小麦、玉米制成毒饵,防治害鼠效果很好.用0.5%毒鼠,磷、3%磷化锌拌小麦、玉米制成毒饵也可防治害鼠。20%灭扫利防治棉红蜘蛛有特效。击倒性很强,2小时达80%。在除草剂方面,我区也开始使用麦草畏(百草敌)、24D-丁酯、二甲四氯等,除麦田杂草效果很好。
  (2)生物防治:1965-1966年单县、定陶等县用蓖麻蚕卵培育赤眼蜂,在玉米烷产卵初盛期释放,防治一代玉米螟有一定效果°但效果不稳定,主要是气温低,未能推开。
  1976-1978年,全区开展了棉蛟的生物防治,主要是以瓢(七星瓢虫)治蚜。除利用棉田瓢虫外,还利用早春蔬菜上的蚜虫饲养瓢虫,在棉蚜发生时释放,以补充棉田瓢虫之不足。在瓢蚜比达到1:100-150时,可控制棉蚜危害。瓢蚜比超过1:200时,应补放瓢虫,以增强控制能力。据统计,1975-1980年全区累计推广以瓢治酚750万亩。在定陶县开展了棉花全生育期的生物防治试验,主要利用草铃、瓢虫、食蚜蝇、农田蜘蛛等天敌扑食棉铃虫的幼虫,以控制棉铃虫的危害。尤其对中产地块控制的较好.1975—1980年保护利用天敌防治棉铃虫56.1万亩。
  (3)农业防治:在秋播前耕翻土地的时候,我区农民有跟犁拾虫的习惯。主要是蛴螬,这时蛴螬多数三龄,少数二龄,很容易看见,跟犁拾虫效果很好。
  冬耕翻地,增加了棉铃虫越冬蛹的死亡率。同时,对蛴螬、蝼蛄也可机械损伤致死 —部分。
  扑豆虫:在早晨露水未干时,人工扑捉豆天蛾以及高龄残虫,可减轻危害。
  曹县植保站根据棉田黄地老虎卵的发生分布情况,提出于5月上、中旬黄地老虎发生期,进行棉田中耕锄草,可破坏黄地老虎的卵和初孵幼虫,有效的压低了田间虫口密度。这项防治措施已在全区推广,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棉花间苗,修枝、打杈,把棉苗枝叶带出棉田沤肥,可减少棉蚜、棉铃虫的危害, 这一有效措施己在全区推广多年。
  在大豆菟丝子发生季节,人工摘除豆株上菟丝,严重时可连豆株一起拨掉带出田外,可控制其蔓延危害。
  高粱蚜虫先从高粱底部叶开始发生,广大农民有打高粱叶喂牲畜的习惯,此时结合治虫,能有效地减轻高粱蚜虫的危害。
  小麦锈病发生时,后期叶片组织被破坏,失水严重,浇水可减轻危害。,
  7月中旬是豆田蛴螬卵孵化期和幼虫一龄盛期,结合抗旱,豆田浇水,可控制或减、轻其危害。
  大白菜栽到畦埂上可以减轻大白菜软腐病的传播和蔓廷。
  菜园、果园、大田作物,及时清除田间、园内枯枝、落叶是很好的防病措施。
  二、病虫害防治措施的演进
  1.防治工具
  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方面,50年代刚开始使用喷雾器、喷粉器,但数量很少・1950年全区仅有喷雾器12部,1952年全区只有喷粉器14部、喷雾器发展到296部。60年代初期的1961年全区已拥有喷雾器13727部,平均50亩棉田一部;拥有喷粉器4574部,平均150亩棉田一部.70年代以后喷雾器、喷粉器的数量大大增加,而且又出现了机动弥雾机,施药器械拥有量见农用机械统计表。
  2.农药
  50年代所用农药主要有白砒、红砒、棉油皂、烟草、鱼藤、"硫酸铜、六六六、DDT 波尔多液、赛力散、西力生。每年用药量500-1000吨.’
  60年代所用农药主要有六六六、DDT:敌百虫、敌敌畏、代森钱、代森锌、1605、1059,3911、乐果、马拉硫磷、磷化锌。每年用药3000吨左右.
  70年代所用农药主要有3911;久效磷、氧化乐果、托布津、甲基1059、三氯杀砜螨、敌百虫、敌敌畏、DDT、呋喃丹、水胺硫磷、磷胺、杀螟秆菌、青虫菌.每年用药 -量5000—9000吨。
  进入80年代所用农药主要有:
  杀虫剂:久效磷、氧化乐果、锌硫磷、甲基异柳磷、呋喃丹、敌杀死、杀灭菊酯、氯氰菊酯,功夫、杀虫眯等。
  杀菌剂:粉锈宁、百菌清、瑞毒霉等。
  除草剂:灭草威、二甲四氯、双效灵等。
  杀鼠剂:敌鼠钠盐等。
  每年用药量分别为:1980年12477吨、1981年11213吨、1982年12612吨、1983年867吨、1984年8537吨、1985年4016吨、1986年4388吨.
  第三节植保资源的调查利用
  我区农作物病虫害种类较多,共计约320余种,其中发生普遍,危害较重,需要进行防治的占80%左右。
  1.主要农作物病害
  主要农作物病害97种,按农作物分:
  小麦15种:小麦条锈病、小麦叶锈病、小麦秆锈病、小麦散黑穗病、小麦光腥黑穗病、小麦网腥黑穗病、小麦白粉病、小麦根腐病、小麦霜霉病、小麦秆黑粉病' 小麦丛矮病、小麦黄矮病、小麦花叶病、小麦线虫病、小麦黑颖病。
  大麦2种,大麦条纹病、大麦坚黑穗病。
  玉米11种:玉米黑粉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褐斑病、玉米纹枯病、玉米基腐病、玉米茎基腐病、玉米秆腐病、玉米青枯病、玉米花叶条纹病、玉米锈病。
  地瓜10种,地瓜黑斑病、地瓜茎线虫病、地瓜蔓割病、地瓜花叶瘾、地瓜紫纹羽病,地瓜软腐病、地瓜青霉病、地瓜干腐病、地瓜灰霉病、地瓜烂根病。
  大豆6种:大豆毒素病、大豆炭疽病、大豆霜霉病、大豆紫斑病、大豆包囊、线虫 病、大豆爪哇根结线虫病。
  花生4种:花生锈病、花生褐斑病、花生黑斑病、花生茎腐病。
  油菜2种,油菜根腐病、油菜毒素病。棉花13种:棉花立枯病、棉花炭疽病、棉花黑斑病、棉花红腐病、棉花轮纹病、棉花褐斑病、棉花角斑病、棉花枯萎病、棉花黄萎病、棉花红叶枯病、棉花茎枯病、棉铃疫病。
  水稻7种:稻瘟病.水稻烂秧病、水稻纹枯病、水稻青枯病、水稻恶苗病、水稻绵腐病、水稻白叶枯病。
  高粱7种:高粱丝黑穗病、高粱散黑锈病“高粱锈病、高粱紫轮病、高粱炭疽病、高粱黑点病、高粱坚黑穗病。
  谷子6种:谷子黑穗病、谷子白发病、谷子斑点病、谷子红叶病、谷瘟病笔谷
  瓜菜汕料14种: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早疫病、白菜软腐病、白菜霜霉病、白菜病毒病、黄瓜霜霉病、茄褐纹病、蕃茄脐腐病、菠菜霜霉病、甜菜褐斑病,芝麻褐斑病、芝麻细菌角斑病、豌豆白粉病、西瓜炭瘟病。
  2.农作物寄生线虫
  线虫属种寄主作物
  垫刃线虫属Tylenchus
  (1)T parvissimus 芝麻
  (2)T.plafycephalus 牡丹
  细纹垫刃线虫属L、elenchns
  (3)L.abberrans 小麦
  3.丝纹垫刃线虫属Fifenchus
  (4)F.fiIiormis 小麦
  (5)F.anatus 小麦
  4.狭尾垫刃线虫属Malenchus
  (6)M.tantulus 牡丹
  5.粗纹垫刃线虫属Ottolenchus
  o.SP 小麦
  6.茎线虫属Ditylenchus
  (7)D.mycelophagUs 玉米
  (8)D, triformis 玉米
  7.矮化线虫属Tylenchorhynchus
  T.sp 小麦
  8.短体线虫属pratylenchus
  (9)P.agilis 玉米
  (10)P.zeae 大豆
  9.纽带线虫属Hoplolaimus
  (11)H, parobllstus 绿豆
  10螺旋线虫属 Hel'i cotylenchus
  (12)H.californicus 小豆11.胞囊线虫属.Heteroelera
  (L3)H.glycines (大豆胞囊线虫)大豆
  12.根结线虫属Meloidogyue
  (14)M.Javanica (爪哇根线虫)
  M.sp 牡丹
  13.茎囊拟茎线虫属1:Boleodorus
  B.sp 小麦
  14.针线虫属Paratylenchus
  (15)P.projectus 牡丹
  15.真滑刃线虫属APhelelencbus '
  (16)A.avenae 玉米
  (1.7)A.maximus 芝麻
  (18)A, Paramonovi 绿豆
  (19)A.Solani芝麻
  (20)A.SParsus 地瓜
  16.滑刃线虫属Aphelenchoicts
  (21)A.asteromucronatus 牡丹
  ; (22)A.bicaudotus 绿豆
  (23)A.sparsus 大豆
  三、主要农作物害虫
  主要农作物害虫158种,分属于2纲6目54科。
  昆虫纲
  直翅目4科19种
  华北蝼蛄、非洲蝼蛄、东亚飞蝗、大车蝗、小车蝗、尖翅蝗、花尖翅蝗、短星翅蝗、笨蝗、负蝗、大青蝗、黑背蝗、尖头蚱蜢、稻蝗、蔗蝗、黄脊蝗、疣蝗、油葫芦、蛐子=。
  鞘翅目10科37种
  华北大黑鳃金龟、暗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毛黄鳃金龟、黄褐丽金龟、黑绒鳃金龟、阔胫绒金龟、田纹丽金龟、云斑鳃金龟、弓斑丽金龟、阔胸犀金龟、黑皱鳃金龟、粪蜉金龟,苹毛丽金龟、中喙丽金龟、毛喙丽金龟、八字鳃金龟、黑棕金龟、蒙古丽金龟、棕色鳃金龟、豆兰金龟,白星花金龟、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褐纹金针虫、二十八星瓢虫、黑芫菁、白条芫菁、蒙古拟地、网目拟地䖬、棉尖象、粟茎跳䖬
  、黄曲跳条䖬、黄守瓜、二条叶䖬、油菜叶䖬、麻叶䖬。
  鳞翅目20科58种
  粘虫银纹夜蛾、黑点银纹夜蛾、大豆小夜蛾、云纹夜蛾、豆卜馍夜蛾、长须夜蛾、小长须夜蛾、斜纹夜蛾、黄地老虎、小地老虎、棉铃虫、棉红铃虫、棉小造桥虫、顶点金钢钻、翠纹金钢钻、三点金钢钻、旁氏粘虫、白脉粘虫、甜菜夜蛾、烟青虫、葫芦夜蛾、山东八字地老虎、地瓜夜蛾、甘兰夜蛾、苜蓿夜蛾、毛翅夜蛾、警纹夜蛾、玉米螟、豆荚螟、大豆卷叶螟、豆蛀螟、棉大卷叶螟、高粱条螟、粟穗穗螟、小穗螟、桃蛀螟、稻纵卷叶螟、菜螟、瓜绢螟、大螟、二化螟、小菜蛾、菜粉蝶、东方粉蝶、黄凤蝶、大尾凤蝶、麦茎谷蛾、大豆食心虫、豆天蛾、旋花天蛾,芝麻天蛾、红缘灯蛾、红腹灯蛾,黄腹灯蛾、地瓜卷叶蛾、1字纹稻苞虫、隐纹稻苞虫。
  同翅目6科20种
  麦二叉场、麦长管蚜、粟缢管蚜、大豆蚜、花生蚜、棉蚜、菜缢管蚜、桃蚜、菜蚜、玉米蚜、高粱蚜、甘兰蚜、萝卜蚜、棉叶蝉、稻叶蝉、大青叶蝉、灰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大豆根绒蚧。
  膜翅目1科2种
  小麦叶蜂、大麦叶蜂。
  半翅目5科8种
  麦根椿、高粱长椿、粟长椿、粟缘椿、三点盲椿、绿盲椿、苜蓿盲椿、细毛椿.双翅目4科5种
  麦秆蝇、豆秆黑潜蝇、豌豆潜蝇、甜菜潜叶蝇、葱蝇.
  缨翅目2科5种
  棉蓟马、稻蓟马、稻管蓟马、玉米蓟马、禾蓟马。
  蛛形纲
  蜱螨目2科3种
  麦圆蜘蛛、麦长腿蜘蛛、棉红蜘蛛.
  4.主要兽害、害鸟
  主要兽害、鸟害共8种,分别是大仓鼠、褐家鼠、皇蛾姬鼠、皇蛾仓鼠、小家鼠、东北=鼠、(其中大仓鼠占57.2%)、野兔、野鸽。其中主要的是害鼠。
  5、农田杂草
  农田杂草共60多种,其中恶性杂草8种,分别是菟丝子、莎草、马齿苋、茅草、稗草、铁苋草、茨藜、芦草。
  6、农作物害虫天敌
  农作物害虫天敌共235种,其中主要的有55种,分属2纲9目42科。
  昆虫纲:膜翅目6科65种,主要的有棉铃虫、唇齿姬蜂、螟蛉悬茧姬蜂、中国齿腿姬蜂、螟蛉绒茧蜂、螟虫长距茧蜂、粘虫绒茧蜂、燕蚜茧蜂、烟蚜茧蜂、飞蝗黑印蜂.白毛长腹土蜂、黑脊背长脚蜂、黄唇蜾赢蜂、玉米螟赤眼蜂、粘虫广肩小蜂等。鞘翅目6科39种,主要有七星瓢虫、多异瓢虫、龟纹瓢虫、异色瓢虫、'黑缘红瓢虫、中国曲胚步甲、曲纹虎甲、双狭虎甲、多斑虎甲、黄足蚁形隐翅虫等。双翅目3科19种,主要有大灰食蚜蝇、黑带食蜒蝇、梯斑黑食酚蝇、四条小食场蝇、玉米螟励寄蝇等.半翅目7科9种,主要有蝎敌、小花蝽、黑食蚜盲蝽、大眼蝉长蝽、华姬猎椿等。脉翅目2科6种,主要有大草蛉、丽草蛉、叶色草蛉、中华草蛉等。螳螂目13种,蜻蜒目13种。革翅目1科1种。
  蛛形纲:蜘蛛目16科72种,主要有八点球腹蛛。草间小黑蛛、黑斑亮腹蛛、黄褐新觀蛛、星豹蛛、中华狠蛛、三突花蛛、粽管巢蛛等。
  益鸟益兽12种,主要有猫头鹰、灰喜鹊、杜鹃、家燕、雨燕、啄木鸟、蝙蝠、黄鼠狼、壁虎等。
  1978—1980年全区普遍开展了植保资源调查,初步査清了病、虫、草、鼠、天敌种类,并对优势种天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为进ー步开展保护利用天敌进行综合防治提供了依据。1981-1985年全区保护利用瓢虫、草蛉、食酚蝇、蚜茧蜂等天敌防治麦蚜共1080万亩;棉田保护利用天敌进行综合防治740万亩;其他农作物害虫综合防治500多万亩,共获得经济敎益一亿元以上。
  第四节飞蝗发生概况及防治技术的演进
  一、飞蝗发生概况
  我区属黄河冲积平原,南有黄河故道,北、西部沿黄河。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形成了适于东亚飞蝗发生的自然地理条件。按蝗区类型可分为湖(东平湖)库(太行堤水库)区,面积120多万亩;内涝蝗区,面积300多万亩;河泛蝗区,面积70多万亩.50年代前,蝗灾频繁.1854年单县发生夏蝗.1856年定陶县夏蝗遍野,食害禾稼,次年夏蝗亦如是。巨野、郓城发生秋蝗。1857年鄄城县,夏旱,飞蝗蔽日,7月埔生。1862年定陶县夏蝗遍野,飞去东南。1863年菏泽县夏蝗过境,秋蝗遍野,用粮千斛收买蝗蝻、东明县夏蝗过境,蝻遍野,3年不绝。曹县秋季有无数小蛤蟆,皆自北向南,见蝗便食之,不日而尽。1869年巨野。郓城春旱,夏飞蝗食禾几尽,适逢大雨,而苗复生,收成尚好。1876年郓城夏旱,退水淤地,民种晚豆,有飞蝗云集,食草殆尽,而豆得收。1877年定陶县飞蝗落,秋蝗害禾稼。1927年山东全省有69个县发生蝗灾,使700万人流离失所,四处逃荒。1928年东明县夏旱,5月飞蝗大至,田苗食之过半。继之蝗蝻复生,遍野皆是,村人挖沟驱逐,不能制止为害,所有高粱、谷子、玉米俱被食尽,邑之全境不免,而4、5、6等区尤甚,勘定成灾9成,民有菜色。1932年1月间第6区发生蝗蝻,食害禾苗,政府率民夫不分昼夜扑打,未成大祸。50年代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了"依靠群众,勤俭治蝗,防治并举,根除蝗害”的方针,对蝗区进行了防治和利用,使蝗区面积逐年缩小,蝗虫发生程度逐年减轻。据1983年勘查,内涝区37.6万亩,占整个蝗区面积的27.1%,近年来发生很轻,已不是查治的重点;河泛蝗区70万亩,这类蝗区1972年前发生面积小、密度低,不是查治重点1972年后发生严重,成为治蝗的重点,这类蝗区,每隔2、3年重发生一次;湖库蝗区还有41.1万亩,占蝗区总数的30%,1967年前发生较重,是治蝗的重点。最重年份发生面积达80多万亩,密度也较高。1967-1973年发生较轻。1973年以后湖区又呈重发趋势。
  1952年蝗虫发生面积156.22万亩,防治105万亩,使用农药8.64万公斤,受害农田14.4万亩。通过防治挽回损失(粮食)116.5万公斤,实际损失129.5万公斤。
  1959年发生699.15万亩,危害农田15.74万亩,防治1356.99万亩,用农药311.67万公斤,挽回损失(粮食)2000万公斤,实际损失569万公斤。
  1962年发生462.06万亩,危害农田12.46万亩,防治247.81万亩,用农药197.80万公斤,挽回损失(粮食)175万公斤,实际损失329.5万公斤1966年发生464.43万亩,危害农田6.41万亩,防治445.57万亩,用农药224.17万公斤,挽回损失(粮食)2138.5万公斤,实际损失766.5万公斤。这一年秋蝗发生最严重,发生面积200万亩,防治190万亩,最高密度每平方丈有虫1万头左右.
  除上述4个年份以外,蝗虫发生面积超过100万亩的还有8年,但1960、19611967年,虽然发生面积不小,危害却不大,因此造成的损失也较轻.
  表4-12菏泽地区18虫发生情况单位:万亩、公斤
  二、防治技术的演进
  50年代初,治蝗以人工扑打为主,药杀为辅。50年代末期则以药杀为主,人工扑打为辅。药杀除采用麦麸毒饵、糠(米糠)获毒饵和人工喷粉(1%六六六粉)外,还利用飞机喷粉(2.5%六六六粉)。
  1.治蝗的几点主要经验
  东亚飞蝗每年发生两代,即夏蝗和秋蝗。夏蝗一般于每年5月1—6日孵化出土,15月16-23日为出土盛期,5月260-6月1日为出土末期。秋蝗一般于每年7月7—0日出土,7月16-22日为出土盛期,7月28-31日为出土末期。60年代至70年代“查治蝗虫己总结出一套成熟的经验。
  (1)开展三查(即查卵、查蝻、查残):查卵:根据残蝗分布,在蝗虫产卵场所,挖长、宽各30厘米、深5厘米的样点,推算每平方米的卵块数。通过查卵,了解不同环境的蝗卵密度。1966年以后,改普查为重点抽查。抽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蝗卵胚胎发育进度,为预报蝗蝻出土提供依据。查蝻:在蝗虫出土盛期以后,以10平方米为一样点调查蝗男头数,并鉴别龄期,计算各龄所占比例,每10平方米2头以下者不列入统计面积,其统计标准是:每平方米有蝗虫2-4头、5-10头、11-30头、31-60头、61-100头、100头以上。每10平方米有蝗虫2头以上者,定为防治面积。查残,在蝗虫防治结束后,进行拉网普查残蝗。根据我区情况,夏残蝗每年6月20-30日一次查完,摸清夏残蝗产卵情况。秋残蝗普査两次:第一次9月上旬,初步摸清秋残蝗基本情况.第二次9月15—30日。这时正是蝗虫产卵盛期,要查好。查细,摸清残蝗大量产卵基地,记载普查面积、一密度、雌雄出例及天敌情况。统计残蝗面积的标准是:每亩有残蝗6-14头、15-30头、31—60头、61—100头、100头以上。
  (2)搞好预测预报工作:在蝗虫出土前,选择不同环境,挖卵调查胚胎发育情况和蝗卵密度。每一环境挖卵5—10块,剥出卵粒,把同一环境的卵粒充分混合后,取出50粒卵进行漂检,确定胚胎发育期(分为原头期、胚转期、现节期、胚熟期),根据胚胎发育进度和蝗卵密度,预报蝗虫出土时期和发生程度.从而为治蝗做好人力、物力准备。
  (3)狠治夏螳抑制秋蝗:实践识明,蝗虫夏治容易、秋治难。因为夏季天气温暧、田间植被覆盖度较低,治蝗省工、省药、方便、防效好。狠治夏残,彻底扫蝗,治好一季,可管一年。从而克服了秋季阴雨连绵、蝗区积水、作物高大、行动不便、查治蝗虫困难的矛盾。秋蝗重点挑治即可,控制危害。
   (4)开展堵窝、灭蝻、扫残三大战役:在蝗虫出土后、扩散前,组织专业队帶
  药、带械堵窝、点片消灭。蝗蝻三龄前防治,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残蝗比较集中的地方进行撒毒饵或喷药防治,尽量压低残蝗基数。
  (5)隔季或隔年防治:查清蝗虫发生情况,掌握变化动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力量对蝗虫发生密度较高的特殊环境进行重点药杀,严防扩散。对一般发生密度不高的蝗区,可根据情况进行隔季或隔年防治。待蝗虫发生严重,面积大时,再用飞机彻底防治。这样可为国家节省开支,同时又能控制其危害。
  2.土法治蝗
  50年代初期,由于治蝗药械缺乏,所以只能发动群众,土法防治.蝗虫一旦发生,男女老幼齐动手,利用鞋底或杨、柳枝扑打,挖沟垫埋,也有的利用鸡、鸭等灭蝗。在冬季深耕翻地破坏蝗卵,同时一部分蝗卵被鸟类啄食。利用土法治蝗可控制部分蝗虫危害。
  3.地面药械治蝗
  50年代中期,国家生产了农药六六六粉剂,但由于手摇喷粉器数量少,主要靠发动群众用手撒、风箱吹等土法施药。50年代末期以后,手摇喷粉器、机动三用机、拖拉机牵引的大型喷粉机等代替了土法施药。1958年开始,还利用飞机喷六六六粉治蝗。70年代中、后期,治蝗药械又有了新的发展。1979年我区购进了近400都太山一18型弥雾机,80年代初期弥雾机拥有量达2000多部。这种药械体型小、轻便、能一机多用,很适于我区河泛蝗区治蝗的需要。
  4.飞机治蝗
  飞机治蝗,省工、省药、速度快、效果好,在蝗虫大面积严重发生年份,可及时消灭蝗虫,保护作物不受危害。我区1958—1986年累计用飞机治蝗面积1596.89万亩。
  5.农药
  从50年代中期开始,重点用六六六粉治蝗,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药治面积逐年扩大,到1986年累计使用六六六粉2735.55万公斤,治蝗面积3714.44万亩。对保护农作物正常生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六六六农药的残效期长,对环境污染严重,1983年国务院发布了 "停止生产、使用六六六农药”的决定。
  1983-1986年地区植保站在东明、鄄城、郓城等县的黄河滩輕区进行了取代六六六农药防治蝗虫的试验.从大田和笼内试验结果综合分析看出,4%敌马粉,每亩1.5公斤,防治蝗虫效果较好,初步认为此药可以取代六六六治蝗。
  第五节病虫害预测预报
  一、测报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1956年3—4月份专署派朱瑞峰同志到中央和省举办的病虫害测报训练班学习。正式成立了菏泽地区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站,设在菏泽城西地区农校,配备专职干部2人,还设立县、区病虫情报点38处,下一年增到43处,每处聘用情报员2—5人,共计148人。
  1958年测报站与治蝗站合并,成立了植物保护站,植保站有2人搞测报工作。1961年有6个县成立了病虫测报站,全区还设农民测报点26个,有测报员214人。1962年有6个县成立了病虫测报站,62个公社成立了病虫测报点,共有测报员364人。
  1963年全区10个县都成立了病虫测报站,配备专职干部12人(大专6人,中专6人),公社病虫测报点43个,明确兼职测报员46人.生产大队设查虫点52个,有查虫员62人,1967年病虫测报点发展到697个,其中重点测报点74个,全区病虫测报网基本形成。
  1968年以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病虫测报工作受到影响。1975年以后病虫测报工作又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80年地、县共有专职干部18人。地区植保站直接设农民测报点20个,每点一人,每年聘用7个月、每人每月发补助费15元。10个县设农民测报点167个,其中发补助费的159个。
  1981年全区有专职测报干部21人,临时工8人。1982年专职测报干部23人,临时时11人,1983年有专职测报干部27人(大专12人,中专15人),临时工6人,1984年有适职测报干部32人,临时工5人。
  二、病虫测报对象与任务
  1960年前,鉴于测报人员少、技术低,测报对象仅有棉蚜、棉红铃虫、玉米螟三种。1961年本着"全面防治、重点控制”的精神,以我区种植面积较大的小麦、大豆、玉米、高粱、谷子、地瓜、棉花、蔬菜等作物病虫害为主要测报对象.如粘虫、蝗虫、豆造桥虫、杂谷螟虫、蛴螬、蝼蛄、棉蚜、斜纹夜蛾、小麦锈病、白菜三大病害等。1963年又规定主要测报对象是粘虫、大豆造桥虫、玉米螟、棉蚜、地下害虫(蛴螬、蝼蛄)。一般观察对象有麦蜘蛛、小麦锈病、棉铃虫、棉红铃虫、棉小造桥虫。
  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种植业的变化,测报对象相应增加。为了使测报工作既能及时发布预报,指导大田病虫防治;又能系统积累资料,地、县根据测报人员情和作物布局,确定了各自的测报对象和一般测报对象,每个站确定3个重点测报对象,全区共确定14个:小麦叶锈病、小麦条锈病、小麦白粉病、麦蚜、玉米螟、粟灰螟、棉铃虫、棉蚜、大豆造桥虫、蛴螬、一、三代粘虫、一代黄地老虎、一代小地老虎、田鼠。
  一般测报对象18种:麦蜘蛛、麦叶蜂、小麦丛矮病、棉花苗期病害、棉小造桥虫、棉尖象、豆天蛾、豆蚜、大豆食心虫、豆荚螟、棉花玉米红蜘蛛、粟穗螟、高梁蚜、花生蚜、花生红蜘蛛、花生叶斑病.菜青虫、黄瓜霜霉病。
  病虫测报工作的任务是及时、准确的发布预报,当好领导参谋,广泛发动群众,指导大田病虫防治。
  三、测报技术的演进
  1960年前,按照中央制订的主要病虫预测预报试行办法和省预测预报方案,进行一般田间调査,结合气象条件,利用简单的综合分析法和历期推算法,发布短期预报,预报内容是发生程度和防治时间。
  1963年地区和郓城县植保站设置了黑光灯.各县测报站都设置了糖醋酒诱蛾器。田间调査也越来越多,病虫历史资料逐渐积累,测报技术和手段不断提高,并且由短期预报逐步向中、长期预报发展。预测方法也逐步增多。从80年代初期以来,预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发生期预测
  发生期预测主要是确定防治适期。
  (1)预集预测法,就是根据某些害虫的趋性,利用黑光灯、糖醋诱蛾器。杨柳枝等工具,诱集成虫,通过成虫的始、盛、末期及峰日,来推测卵盛期及幼虫期,从而做出防治适期的预报,如:棉铃虫二、三代成虫盛期后推2-3天即为三、四代产卵初盛期,再推后3天是孵化初盛期,一般为防治适期。
  (2)物候预测法:就是根据某些害虫的发生期往往与某些物候现象有一定相关性,利用这些物候变化来间接的预测害虫发生期.
  (3)有效积温预测法:每一种昆虫要完成一个阶段的生长发育,都需要一定的积温.只要知道某一害虫.某一虫态或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就可以根据气
  象预报的温度,进行预测,其公式是。N:发育历期日数:K:有效
  
  积温:T:实际温度;C:发育起点温度。
  (4)历期预测法:就是根据害虫的虫态历期来推测发生时间或防治适期。例如根据历史资料分析,一般年份玉米螟越冬幼虫化蛹盛期后推14一15天,即为一代玉米螟防治适期。
  (5)幼虫分龄推算预测法:就是利用不同龄期的幼虫历期,推算防治适期。
  (6)期距预测法:就是利用一个虫态到下一个虫态或一个世代到下一个世代的时间距离来做预测。例如根据我区历史资料分析,一般年份,玉米螟一、二代卵盛期期距为40天左右,二、三代为30天左右。
  2、发生量预测
  发生量预测主要包括病虫、天敌发生量多少,以及对作物危害的轻重,病虫分布,扩散范围等。
  (1)综合分析法;根据病虫基数、气象条件和寄主作物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2)经验指标预测法;通过多年资料分析,找出某种害虫发生产和其他某一因子数量的一致性,即可做出数量预测指标。
  (3)数理统计预测法:是通过数理统计将以前的仅是概念性的定性预报发展到定量预报。这是近10年来数理统计及电子计算机在病虫测报中的应用,将会大大进促测报牧术和测报水平的提高。
  由于测报技术的不断提高,病虫预报准确率也有所提高。1985年地区植保站全年病虫预报准确率为84.7%,各县市病虫预报准确率88—90%。一般年份病虫情报发布都能做到及时、准确,有力地指导了大田病虫害的防治。
  为了加速病虫信息的传递,自1981年起,使用了模式电报,地区规定的重点测报对象,各县市都分别定时向地区发电报.同时,为了互通情况,我区与省内27个重点地、市、县(市)及河南、江苏、安徽、河北等省的毗邻县互通病虫情报。
  为了提高测报技术,在搞好常年病虫测报的同时,还搞了测报科研工作“1977-1982年对全区农田蛴螬进行了普查,基本摸清了蚊缱的种类和分布.初步摸清了优势虫和华北大黑鳃金龟及暗黑鳃金龟的消长规律,1980-1982年对牡丹上中华锯花天牛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找出了防治方法.1982年通过田间试验,提出了豆天蛾的防治经济阈值,并通过了成果鉴定。1982-1985年对棉田玉米螟发生规律及生物习性,进行了研究,并通过了成果鉴定。自1984年以来地区组织了大豆造桥虫防治指标协作组,通过近三年的试验工作,基本上摸清了危害损失,并提出了经济阈值。1985-198S 年对我区蟋蟀种类、密度、危害及分布进行了初步调查,并对优势种大扁头蟋蟀的生物学习性进行了研究。同时还调查测定了黄地老虎卵、大豆蚜虫及七星瓢虫的空间分布型。
  第六节植物检疫
  一、检疫组织
  50年代我区没有开展植物检度工作。1963年末地区和各县都明确了一名兼职植物检疫员,并于1964年1月2日参加了省举办的植物检疫训练班.至此植物检疫工作才纳入了议事日程。但是"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植物检疫组织也就不宣而散了。
  1973年植保站重新恢复,明确了2名检疫员.1978年各县植保站,都明确了1人为专职检疫员。为了更好地开展植物检疫工作,全区又聘请了兼职检疫员522人,其中农业场圃和农技站干部186人,农民检疫员336人.从此全区的植物检疫工作重新开展起来。
  1984年8月,山东省农业厅公布了首批专职检疫员名单,共23名,其中地区3名,每县(市)2名。9月23日农业部、林业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 "植物检疫人员制服供应办法”的通知.并根据规定的制服样式、标志进行了着装.从此植物检疫工作走上了正轨。二、检疫任务
  地、县级植物检疫机构的主要任务:
  ① 贯彻《植物检疫条例》及各级政府发布的有关法令和规定,并向基层干部、群众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② 拟定和实施当地的植物检疫工作计划。
  ③ 搞好检疫对象的调查,编制当地检疫对象分布资料,负责检疫对象的封锁、防治和消灭工作。
  ④在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的繁育基地,执行产地检疫。对调出的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根据检疫结果签发检疫证书。对调入的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必要时进行复查、监督和指导,引种单位进行消毒处理和隔离试种。
  ⑤ 协助有关单位建立无检疫对象的种苗繁育基地。
  ⑥ 在当地的车站、仓库等场所执行植物检疫任务。
  为了搞好检疫工作,地区设置了化验室,配备了必要的设备和仪器.
  三、检疫工作的开展
  1.棉花枯黄萎病
  1964年7月29日-8月22日,经过对8个植棉县、36个公社、169个大队、219个村、17775亩棉田的检查,只在地区农科所和鄄城县郑营公社韩屯大队的岱字15号棉田发现了少量黄萎病株。1965年我区从江苏启东县病区调进大量棉种,为了摸清病情,于当年8月7日-22日,检查了7个县、53个公社376个大队、503个村的79957亩棉田,结果在鄄城、菏泽、曹县、单县、郓城5个县12处公社和地区农科所的棉田发现了零星枯萎病株,以地区农科所发病最重,单县、曹县分布较广.为了摸清棉花黄、枯萎病的传播蔓延情况,1976又组织了78015人,对10个县、128个重点植棉社的棉田进行了普查。普查面积1445534亩,占棉田总面积的96.8%。结果查出47个公社、120个大队、271个小队、11944亩棉田有黄、枯萎病,其中枯萎病面积3597.5亩。1982年7月25日至8月5日对全区301.5万亩棉田(占棉田总面积的90.4%)进行了检查,发病面积66150亩,绝产1508亩,减产皮棉12.5万公斤。
  1983年为了控制棉花枯、黄萎病的危害,要求发生严重的地块换茬,同时用多菌灵拌棉种,控制病害发展,取得了一定效果。发病面积4.7万亩,绝产567亩。
  2.小麦线虫病
  50年代初,随着徐州438小麦种子的推广,我区小麦线虫病一度曾严重发生,以后随着小麦良种的更新,病害也逐年减轻,1965年5月下旬至6月初,对小麦进行了检查,结果在郓城、鄄城、巨野3县8处公社发现了小麦线虫病。1979年5月24日-31日,又组织了1200人对45.5万亩麦田进行了检查,结果只发现成武县个别麦田有此病。1981-1985年,多次对麦田进行检査,没发现病株.
  3.小麦腥黑穗病
  小麦腥黑穗病是1974年调入墨西哥春小麦和1975年8月4日调入郑引一号及7023麦种传入我区的。1975年经全区检查在菏泽3处公社、7个大队的墨西哥春小麦中查到病株。1976年又在6个县16处公社、26个大队查到病穗.1977年据全区10个县56处公社、186个大队调查,发病面积14195亩,多在墨西哥春小麦中发现.1978—1980年,我区淘汰了墨西哥春小麦,小麦腥黑穗病基本消灭.
  1981年郵城县因黄河滩区灌淤,没种上冬小麦。春节后未经检疫调入部分春麦,当年有7个公社5830亩春麦发病,减产小麦15万公斤,给当地群众生活造成很大困难,行署拨款10万元救灾。1982年播种小麦普遍进行了换种,以后连续3年调查未发现病株。
  4.地瓜小象鼻虫
  我区救灾指挥部1963年从广东省东莞县调鲜地瓜30万公斤,14月28日运到河南省兰考县牟站,由东明县直接分到各公社.经检査地瓜带虫块率5—10%,严重的达20%。为消灭此虫,县委、县政府立即组织力量进行了扑灭.以后经几年调査,未有发现此虫。
  5.地瓜烂根病
  此病1973年首先在梁山县斑鸠店公社发现。1974年梁山县斑鸠店、银山两公社15个大队发病1100亩;绝产50亩。1975年梁山县斑鸠店、银山、岱庙、城关4个公社发病1650亩。
  1977年9月中旬至10月中旬,全区进行了普查,结果有6个县、52处公社、214个大队、6841亩地瓜发病。后来改换了栗子香、烟薯6号、一窝红等抗病品种。近几年已消灭危害。
  6.美国白蛾
  此虫是由朝鲜传入我国辽宁省,又随木材调运和航空传入我省烟台地区。1983年7月20日至8月7日,我区进行了普查,结果没发现此虫
  7.出口检疫
  1983年我区共出口原棉1517吨,主要在曼谷联明棉业公司。起运地点有曹县、成武、单县、定陶、东明、郓城、巨野:鄄城等县,我们都认真进行了检疫。
  四、检疫技术和检疫效果
  1.现场检疫
  首先核对货物来源和数量,再检査货物表层。包裝外部,运载工具和堆放场所是否有检疫对象。
  (1)种苗类:按货物总件数5-20%抽样。
  (2)粮谷、油料:按总件数0.1—5%抽样(散装50公斤为一件)。
  (3)干果、千莱、鲜果、鲜菜类,按总件数0.2-5%抽样。
  (4)棉麻纤维类;按总件数1一10%抽样。
  (5)生药材、藤竹、原木类:按总件数0.5-6%抽样。
  2、宝内检验
  (1)过筛检验:主要是仔细检査筛上、筛下物。
  (2)隐蔽害虫检验:采用剖开、灯光透视、染色或比重等方法进行检查。
  (3)病茵洗涤检验:采用水洗、漏斗和直接镜检等方法进行检查。
  (4)潜伏病茵检验:采用分离培养、切片、萌芽等方法进行检查。(5)试种检查:隔离试种检查。
  经过多年来艰苦细致的工作,我区已消灭了小麦线虫病、小麦腥黑穗病、地瓜小象鼻虫、地瓜烂根病。基本控制了棉花黄、枯萎病的扩散蔓延。
  第七节植保组织及植保体系
  一、地、县(市)植保站的建立和演变
  1.地区植保站
  1949年建立了荷泽专署农场,内设农业技术推广组(4人),有专职人员分管植保工作.1952年4月农业技术推广组(候保俊、孙肇康任正副组长)归商泽专署建设科领导,有1人负责植保工作。1954年4月撤销农业技术推广组,成立农业技术指导所(候保俊、李润华任副所长),共80人,下设植保组(4人).1956年撤销农业技术指导所,恢复农业技术推广组,内有专人负责植保工作。
  1954年4月建立了箭泽专区治蝗站,共8人,张淑佩任副站长.1956年4月又建立了菏泽专区农作物病虫测报站(2人),隶属行署农业局领导.1958年5月将治蝗站、病虫测报站、农业技术推广组中植保部分合并,成立了荊泽专区植保站,共11A,张淑佩任副站长,隶属行署农业局领导.1958年7月,菏泽、济宁两专区合并,植保站也随之合并;1959年6月菏泽、济宁两专区分开,又恢复了菏泽专区植保站,共25人,其中工人1名,张淑佩、高桐山任正副站长。1961—1965年9月,先后有马龙山、翟景绪、马文章、刘洛阳等任正副站长.1965年9月根据省农业厅"试验、示范、推广一条龙”的指示精神,将植保站归入菏泽专区农科所,对外挂植保站的牌子,对内与农科所植保研究室合并办公。另外又成立了菏泽专区治蝗站,共8人“刘殿忠,刘增忠任正副站长.1967年4月植保站由农科所搬回,与治蝗站合并,又一次恢复了植保站,共15人,其中工人2名,刘殿忠、刘增忠任正副站长。
  1970年,由于极"左"路线的干忧,植保站被撤销。1973年7月又一次恢复了植保站。到1986年,站长一直是刘增忠,副站长先后有李凤来、张新福、徐万喜、胡素香、姜来滋。
  2.县(市)植保站
  我区县(市)植保站分5批建立:1975年巨野、鄄城;1976年菏泽、郓城、东明;1977年曹县、定陶、梁山,1978年成武,1981年单县。建站前,各县(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内设有专职植保干部,建站后,隶属农业局领导,配备了正副站长,充实了人员.1980年全区植保站共70人,1986年达到116人,其中技术干部87人(农艺师17人);正副站长19人。
   二、地、县、(市)植保站的任务
  1.1949—1974年
  主要任务有治蝗、病虫测报、植物检疫、推广农药及药械使用技术,,当好领导参谋,适时指导粮、棉、油病虫害的防治。2.1975—1980年
  除上述各项任务外,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
  3.1981—1987年
  除上述各项任务外,又增加了蔬莱、瓜类病虫害及农田害鼠的测报与防治:农田化学除草、低容量喷雾,取代有机氯农药的试验、筛选和推广。同时还搞了病虫、鼠害防治承包,开方卖药,开展有偿服务。
  三、建立健全新的植保体系
  为适应农业生产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新形势,自1981年起推行了植保专业责任制。并相继建立了植保技术服务公司,开展了植保技术有偿服务。自1985年起又兴办了植物医院或诊所,向农民提供了更多的优质服务,1986年全区10个县(市)、280个乡镇植保技术服务公司共1237人,其中国家干部526人,组建各种形式的机防队1043个,2549人,拥有太山—18型弥雾机2413部.发展各类植保专业户2499个,建立植物医院和诊所75个,初步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的植保技术推广体系。
  第六章农村能源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
   第一节农村能源利用
  农村能源是指农民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能源。其中包括做饭、烧水,取暧、照明及文娱设施等生活用能和生产直接耗煤、油、电、柴及间接耗煤、油、电而生产的化肥、农药、机械等用能。
  我区广大农村长期以来,由于生产条件落后,能源发展速度缓慢,商品能源供应不足,能源短缺十分严重・艮生活所用燃料,农业生产所用有机肥料,畜牧饲养所用草料,这"三料”之间的矛盾也日趋突出了。为了缓和与解决这个矛盾,”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立以后,特别是1970年以来,根据"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我区重点抓了农民成活中急需解决的能源利用问题,如锅灶改革、沼气、太阳能、风能利用等。
  一、锅灶的改革
  锅灶,自古以来就是农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作为生活用能的主要资源 ——柴草(农作物秸秆,薪柴、杂草等),在农民生活中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俗话说:"开门五件事:柴、米、油、盐、醋”,把柴列为首位,可见其重要程度。
  一种锅灶的好坏。不仅要看其能否节约柴草,缓和"三料"之间的矛盾,促进生态平衡;而且还要看其是否干净卫生、操作方便、美观大方、有利环境卫生和群众身体健康”同时还要看其是否经济,这是评价一种锅灶好坏的标准。我区农民过去使用的锅灶,热效率低,柴草浪费严重,不卫生、不美观、烟熏火燎。污染环境、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对于旧锅灶的改革有了迫切要求。在锅灶改革中,逐步地由过去使用的原始灶、旧式灶、改良灶发展到现在使用的各种省柴节煤灶。
  1.过去农村使用的几种锅灶
  (1)原始灶:这种灶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区广大农民所用的典型灶。其特点是:建筑材料为土坯黄泥垒砌而成,圆形或方形。灶门高36-48厘米,宽12-24厘米,吊火距离30厘米以上。做饭时,柴草产生的黑烟全部从灶门冒出,热效率在5%左右。
  (2)旧式灶:这种灶是50年代我区农民所用的典型灶,比原始灶好一些,具有风箱,柴草燃烧较充分,热效率提高到8—10%,因为燃烧较充分,而从灶门冒出的烟就一些,同时也缩短了做饭时间;但是,由于此灶不备有烟囱,吊火距离20-30厘米,灶门偏大,热效率不太高,家庭主妇仍没有摆脱烟熏火燎之若。因为是土坯黄泥砌成,所以不美观、不卫生。
  (3)改良灶:这种灶型是1970年以后,在推广荣城I型省柴灶和青岛灶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农民烧火习惯,加以改良的灶型,1970—1973年是我区推广此种灶型的高峰,全区有40-50%的农户改建了这种灶。它的基本特点是备有风箱和烟囱,柴草产生的浓烟基本上从烟囱冒出,柴草燃烧较充分;热效率达15%左右,缩短了做饭时间。但是,由于吊火距离偏低,有些柴草必须弄碎才能用于烧火;灶门也偏大(12X20厘米),一方面造成热效率降低,另一方面少量烟从灶门冒出。此灶多数用土坯黄泥砌成,整个灶体设计笨重,既不卫生,也不美观。
  2.目前农村推广使用的锅灶
  1983年以来,我区推广了荣城I型灶、梁山吸风灶、鄄城风箱灶以及各县在上述灶型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农民烧火习惯,加以改进的数种灶型,如菏泽的连锅灶、巨野的回龙灶、定陶的省柴灶等。实践证明,上述各种灶型都具有砌灶技术简单、投资少。效果好,既省柴草,又省时间,卫生干净,操作方便,基本上杜绝了烟熏火燎之若,深受农村家庭主妇的欢迎。
  (1)荣城Ⅱ
  型灶:灶型美观,结构简单,用料不多,一般只需80-100块砖,占用面积小,使用方便;省柴草,一般5口之家1日3餐烧柴2.5-3公斤,比旧灶省柴50%,节省时间30—50%,热效率27%;干净卫生,无烟少尘;灶堂内部基本垂直,里.
  面设有圆形拦火圈。此灶以烧柴草为主,亦可烧煤。吊火距离9-12厘米,灶门较小,一般12—14厘米,出烟口较灶门高12-14厘米。篦灶的位置在锅脐前占%、后占2/5
  此灶型在我区农村推行较广泛,到1985年底,全区使用者达15万户,占全区改灶总户数的37.5%、主要分布在曹县、成武、单县、郓城、东明等县。
  (2)梁山吸风灶(自来风灶):60年代末开始创做,后经改进,形成目'前推广的"梁山吸风灶”。其特点是结构简单,自然吸风,比风箱灶使用方便。比旧锅灶省柴50%左右,热效率可达22.9%;干净卫生,室内无烟少尘,美观大方,使用方便。灶堂内砌有桃形或马蹄形拦火圈。灶篦的位置在低于灶底8厘米的拢火槽中,吊火高13厘米.烟囱比风箱灶要高,一般不低于5米。灶门较小(13X13厘米),设有挡门。
  此灶型1985年底全区推广3万户,占全区改灶户的7.5%,主要分布于梁山、郓城两县,其他县、市亦有少量使用。
  (3)鄄城风箱灶:此灶是在荣城Ⅱ型灶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一种新灶型。其特点是造价低,主要是用砖或砖坯砌成:以烧柴草为主。比旧灶省柴40—50%,热效率可达33%。结构合理,干净卫生,兀烟少尘,使用方便.灶堂内设萝圈犁拦火墙.吊火距离10-16厘米。灶篦位置在锅脐前占2/3、后占1/3。出烟口外大内小,呈喇叭状。
  此灶1985年底全区使用者11万户,占改灶总户的27.5%,主要分布于鄄城、东明等县。
  (4)回龙灶(双回龙、单回龙):此灶虽不属优秀节柴灶(热效率只在20%左右),但因灶堂大,又不设拦火圈,灶堂内积存大量余火,因而保温性能好.况且还可烧用硬柴,使用方便,适应我区部分农民烧火习惯,故1985年全区使用此灶者仍有10万户左右,占改灶总户的25%,主要分布在菏泽、巨野等县、市.
  除上述四种以外,还有菏泽市的连锅灶、定陶县的省柴灶等,使用者共有1万多户°
  表4-13改灶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
  3.锅灶改革的效果
  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区农村使用的旧式锅灶一般热效率都在10%左右,一个5口之家的农户,一天3餐需要烧柴14公斤左右。推广省柴节煤灶以后,使用的各种新式锅灶,热效率均在20%以上,节省烧柴50%左右,每户一天大约可节省烧柴7公斤。我区1985年使用省柴节煤灶的共40万户,一天就可节省柴草280万公斤。在菏泽、鄄城、曹县3个县、市检查验收时,共调查90户(全部使用省柴节煤灶),每个单体灶的平均热效率是30.43%。许多锅灶改革先进单位,由于大面积的推广使用了省柴节煤灶,节省了大批柴草,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做到了"农作物秸秆先肥畜后肥田”,增加了副业收入,又为农业提供了有机肥料,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锅灶改革,使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减少了污染,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二、沼气的利用
  对于沼气的利用,我区是从70年代开始的。自1972年起,我区首先在商泽县城关公社刘庄大队、赵楼公社洪庙大队,郓城县玉皇庙公社马庄大队,曹县安蔡楼公社黄庄大队,鄄城县箕山公社尹庄大队等单位建起了沼气试点池.到1978年全区已建沼气池3559个,其中正常利用的1157个.当时已有6个大队基本上实现了沼气化。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我区建设沼气池的最高峰。
  表4-14沼气池统计表单位:个
  沼气池类型很多,我区建的沼气池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按形状分,有方型池、圆柱型池、椭圆型池、球型池4种。方型池施工较方便,但受力不均匀,用工用料较多,圆柱型池在我区应用较早。近期推广量较大,群众比较熟悉,使用管理方便;椭圆型池是近年发展的新池型,受力性能好,适应性广,施工管理方便;球型池也是一种新池型,结构合理,整体性好,表面积小,省工省料,因此球型处压式沼气池在我区推广较多。
  按贮气方式分;有水压式、浮罩式和气袋式3大类.水压式沼气池,构造简单,施工方便,取料容易,造价低,比较适合我区当前农村经济情况。它的主要缺点是池内气压不稳,对沼气发酵有一定影响;浮罩式沼气池,就是发酵间产生的沼气由浮罩沉式气罩贮存起来。浮罩式沼气池的沼气压强稳定,给沼气燃烧器设计带来很大方便,对发酵池防渗漏的要求较低。但施工较复杂,建池成本较高。钢浮罩还存在易腐蚀。使用寿命短的缺点;气袋式沼气池,池内沼气压力较低,对沼气池防渗漏要求不高。但造价较高,且易老化,影响使用寿命.由于沼气气压很低,难以满足灯、炉具的定额气压要求,使用不便,若要满足使用要求,需要对气袋施加重物,使其达到一定的压力,对防火要求较高。
  我区在建设沼气池方面所用的材料主要有粘土、混凝土、砖、石灰、中沙、玻璃纤维、钢筋等。按结构而言,有全池都是两合土(粘土、石灰)或混凝土(水泥、中砂、石子);有横顶是混凝土,其他都是两合土的;有的池墙是两合土、池顶和横顶是混凝土;有的全池外壳是砖,内壁是混凝土;也有的下部是混凝土、上部是水泥、中砂、玻璃纤维等。
  根据菏泽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和广大群众的管理使用水平,在正常的情况下,一个6一8立方米的沼气池所产生的沼气,在一年当中由于季节不同,可满足一个5口之家一天做3顿饭,晚上照明7-8个月,一天做两顿饭,晚上照明2-3个月,一天只能做一顿饭或只能用于晚上照明1个月以上。
  目前,我区沼气只是应用在群众生活中的做饭和晚上照明,还未向其他方面发展。
  三、太阳能的利用
  自觉地有目的地开发利用太阳能,在我区只是近几年的事,有的仅处于验示范阶段。
  1.太阳能在生产领域里的开发利用
  我区属于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光能资源较为丰富,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16.6—123.6千卡/厘米²,全年以6月份辐射量最多,12月份最低,3—5月份各个月辐射总量均在10千卡/厘米°以上。就日照时数来说,全区年平均2329.2-2578.3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54—59%。据有关部门测定,我区光能资源优于全省其它地、市。
  对于太阳能有计划有目的在生产领域里开发利用,是1981年开始在曹县、单县等地进行小面积试验,首先在棉花、瓜菜种植方面进行推广。这种新技术的推广,既节省了能源,又为土地保了墒,经济效益十分明显.一亩棉花搞地膜覆盖可增加经济收入50元以上,瓜菜每亩可增加收入达200元左右。特别是近几年,广大农民从实践中看到了地膜覆盖的实际意义,积极地使用了这一新技术,目前推广面积已普及全区。
  2.太阳能在生活领域里的开发利用
  太阳能用于生活领域在全国已研究利用多年,而在我区最近几年才开始试验和示范。主要项目是太阳灶和太阳能热水器。
  (1)太阳灶:我区1983年7月,曹县农民技术员刘明山等人开始试制太阳灶。材料是钢筋水泥、混凝土,太阳灶由钢架支撑,人工调节采光面角度。采光面积为两平方米。在晴天的中午利用此灶可以烧水、炒菜等,当时行署领导亲临参观,深感满意,并决定对参加试制人员给予50元物资奖励,此种太阳灶共生产12台,分别在曹县、菏泽安装使用。但由于此灶笨重,造价也较高,本身局限性较大,要受天气、生活习惯、经济条件;家庭人员等各种因素之影响,所以没有推开。表4-1棉花等地膜覆盖面积统计单位:亩
  1986年我区又从江苏盐城引进TP2.0—F700型薄型铸造太阳灶5台,在地直机关和菏泽市进行试验示范。
  为了提高太阳灶的利用率,荷泽市五金交电公司陈和平在本市自行车零件厂,自行设计一台太阳灶和一个太阳能贮存器,可把太阳能转变成热能,晚上可做一顿饭,目前正在试验。东明县农机厂一工人自己设计制造一台太阳灶,放在厂里烧水用。全区太阳灶1953年15台,1984年9台,1985年34台,1986年39台。
  (2)太阳能热水器:此种装置就是用太阳能加热低温水,用于做饭或洗澡。这项技术我区于1983年开始搞试验和示范。近几年推广面也不大,据统计,1983年69台,1984年13台,1985年20台,1989年22台。
  四、风能的利用
  风能利用,在我区历史悠久了。例如风力水车、风磨、风碾、帆船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就有了。特别是我区沿黄河各县广大农村,很早以前就利用帆船搞运输。但是,总的来看,我区风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比较落后的。
  1985年单县水利局,从节约能源的角度出发,研制了风力抽水泵,用于干旱地区抽水浇地。鄄城县凤凰乡一农民从内蒙古购进一台50瓦的小型风力发电机,用于.发电照明,带动电视机、收录机等。曹县农村能源办公室从北京购进一台100瓦的小型风力发电机,安表在棉花原种场,解决该场部分照明和收看电视等问题。
  其它方面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还很少。
   第二节农业环境保护
  农业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来平的提高。所以保护农业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优美的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工业生产的蓬勃发展,化学制品的相继出现,工业“三废” 大量排出,严重的污染着农业环境。
  一、农业环境的污染
  工业”三废”的污染
  工业"三废”,即废水废气、废莓的排放造成农业环境的污染据1985年统计,全区年排废水2234万吨,排放废气总量197069万标立方米,排放废渣9万吨。"三废”中的污染物主要是废水,含有氤化物、硫化物、镉、砷、酚、铬、铝等。如含酚浓度标4一5倍,并且绝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梁济运河、洙赵新河、东鱼河等河流。据不完全统计,1982年全区污灌面积近20万亩,清污混灌面积近200万亩.使农作物不同程度地受害减产。
  2.农业生产活动的污染
  指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造成的污染。在使用化学农药和肥料时,若方法不当或用量过大,则能使农作物受害及土壤有机质减少,影响农作物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特别是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中的氮素流入坑塘、河流造成水体污染,会引起中毒事故。
  二,农业环境保护
  1981年山东省农业厅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举办了第一次农业环境保护培训班,我区有2人参加学习。1983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又举办了第二期农业环境培训班,我区荷泽、梁山农业局派人参加了学习。1983年省、地有关部门联合对菏泽、曹县、定陶县巨野、单县、郓城、东明7个县进行了土壤、粮食背景值的调查工作。1984年省农业厅电影社发给我区两部《污染水合理灌溉与利用》的科教片,进行了放影宣传。1985年地区有关部门对全区城乡污水灌溉与利用进行了调查,绘出了草图,写出了调查报告,找出了合理利用污水的对策。同年我们又对鄄城县临卜大沙河和成武县田集镇进行了专题考察,写出了生态农业规划实施方案,经省内外农业生态专家论证,确定为"鄄城县临卜沙河农业生态经济开发区”和"成武县田集生态镇”,列为山东省1985年生态农业试点。目前,生态农业试点已获得了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第三节组织机构及其演变
  为了解决农民的烧柴问题,早在50年代,国务院就发出指示,要求各级政府要抓好此事.对这个问题各级政府都很关心,但没设专门机构。1970年由地区燃料公司分管农村能源利用工作。并且成立了由公司副书记为主要负责人的"省柴灶"领导班子,各县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
  1972年以地区科委为主,吸收各有关部门组成了负责农村能源利用的临时办事机构,各县也建立了相应的机构,1978年10月,根据省委1978年68号、省革委1978年鲁人革字10号文件精神,成立了菏泽地区行政公署沼气办公室,行政编制共9人,本年末菏泽,郓城、巨野書东明4县也建立了沼气办公室,至此,全区共配备专职干部22人,帮助工作的28人,培训技术骨干4146人。
  1979华10月,菏泽地区行署又建立了沼气建设领导小组,副专员张玉颜任组长,副专员田克明任副组长,农委副主任、农业局长胡兴奎等六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科委副主任郭真任主任。
  1984年7月菏泽地区行署沼气办公室撤销,建立了菏泽地区农业局农村能源办公室,行政编制共6人,主任刘进省。
  1985年下半年。经农业局党组研究确定,将农业环境保护业务由地区植保站、土肥站转交给农村能源办公室管理,并带两个事业编制名额。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内容包括:概论、菏泽地区农牧业大事记、菏泽地区农业资源、菏泽地区土地所有制及其变革、菏泽地区牧业技术推广、菏泽地区畜牧业生产、菏泽地区农民生活、菏泽地区农业教育、菏泽地区农业科学研究、菏泽地区农业区划、菏泽地区农牧业机构和人员、菏泽地区农谚。

阅读

相关人物

田克明
相关人物
张玉颜
相关人物
胡兴奎
相关人物
郭真
相关人物
刘进省
相关人物
李光华
相关人物
苗宗平
相关人物
侯保俊
相关人物
孙尚康
相关人物
窦发聚
相关人物
袁乃春
相关人物
刘殿忠
相关人物
王尊秀
相关人物
刘增忠
相关人物
邢子烈
相关人物
黄启光
相关人物
晁忠胜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专题

氨水
相关专题
碳酸氢铵
相关专题
硫酸铁
相关专题
氯化铵
相关专题
硝酸铵
相关专题
尿素
相关专题
过磷酸钙
相关专题
重过磷酸钙
相关专题
钙镁磷肥
相关专题
磷矿粉
相关专题
硼肥
相关专题
锰肥
相关专题
铜肥
相关专题
锌肥
相关专题
硝酸钾
相关专题
磷酸二铵
相关专题
磷酸二氢钾
相关专题
三元复合肥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砂质潮土
相关专题
壤质潮土
相关专题
粘质潮土
相关专题
淤滩潮土
相关专题
淤灌潮土
相关专题
砂质褐土化潮土
相关专题
壤质褐土化潮土
相关专题
粘质褐土化潮土
相关专题
盐化潮土
相关专题
碱化潮土亚类
相关专题
湿潮土
相关专题
盐土
相关专题
潮碱土
相关专题
褐土性土
相关专题
褐土
相关专题
风沙土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原始灶
相关作品
旧式灶
相关作品
改良灶
相关作品
荣城Ⅱ型灶
相关作品
梁山吸风灶
相关作品
鄄城风箱灶
相关作品
回龙灶
相关作品
太阳灶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小麦
相关实物
玉米
相关实物
高粱
相关实物
谷子
相关实物
地瓜
相关实物
大豆
相关实物
水稻
相关实物
花生
相关实物
棉花
相关实物
芝麻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