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粮食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75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粮食作物
分类号: F307.11
页数: 65
页码: 68-132
摘要: 粮食作物和其他农作物一样,无论是产量还是产值均有大幅度增长,粮食商品率也显著提高。从粮田面积来看是逐年减少的趋势:1949年全区粮田面积1195.7万亩;1985年减少到701.19万亩,减少494.51万亩但是由于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耕作制度的改革,复种指数由1949年的146.3%提高到167.1%;就粮食产量来说,单产、总产都是大幅度增加的。
关键词: 菏泽 粮食作物

内容

第一节粮食作物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水不断提高。粮食作物和其他农作物一样,无论是产量还是产值均有大幅度增长,粮食商品率也显著提高。从粮田面积来看是逐年减少的趋势:1949年全区粮田面积1195.7万亩;1985年减少到701.19万亩,减少494.51万亩但是由于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耕作制度的改革,复种指数由1949年的146.3%提高到167.1%;就粮食产量来说,单产、总产都是大幅度增加的。1949年粮食耕亩单产68.15公斤,总产8.145亿公斤,1985年粮食耕亩单产达到424公斤,总产为29.7亿公斤,单产、总产分别比1949年增加305.85公斤和21.55亿公斤,增长4.4倍和2.6倍。1954年以前的五年,粮食亩产一直在100公斤以下,1955年突破100公斤,但由于1958年极"左”思潮的影响,1959—1964年,全区粮食单产又降到54—85公斤。1965年又超过100公斤.70年代粮食产量增加较快,前五年粮食3单产150-175公斤;后五年达到200公斤以上,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又有了新的突破。1982年突破250公斤,1983年超过50公斤,1984年又过400公斤,一年一大步,出现了空前的大好局面。
  据统计,1971—1985年粮食总产由13.345亿公斤增加到29.7亿公斤,增加16.355公公斤,年平均增长1.09亿公斤,年均递增5.8%.其中,1985年比1980年增加14.335亿亿斤,年平均增加2.865亿公斤,.年均递增14%。这15年中,增加的粮食主要是小麦,1971—1980年平均每年增产小麦0.3亿公斤,年均递增5.5%。1980-1985年平均每年增产小麦3.15亿公斤,年均递增26.2%。而秋粮总产在这些年中基本上处于徘徊状态。因此小麦总产占粮食总产之比由28.5%上升到70.4%;而秋粮总产占粮食总产之比由71.5%下降到29.6%。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播种面积夏扩秋减,1971年小麦播种面积603.4万亩.1985年扩大到802.59万亩,平均每年扩大13.3万亩;而秋粮面积则由1971年的878.5万亩减少到550.99万亩,平均每年减少21.83万亩.二是栽培管夏细秋粗,如玉米,本来是一种高产作物,而且种植面积又大(我区每年种植近200万亩),但在我区多年来单产仅150公斤左右,直到1982年才突破200公斤,一直没超过250公斤,与高产地区相比,仅此一项每年要少收粮食3—4亿公斤.三是自然灾害夏少秋频,特别是旱涝灾害和病虫害。四是在生产投资上夏多秋少。一、粮食构成及产区分布
  我区粮食作物的构成,夏粮主要是小麦,秋粮主要是玉米、大豆、地瓜、高粱、谷子、小杂粮等,稻谷虽有种植,但面积不大。50年代,高粱、谷子种植面积多一点,而玉米种植面积少一些,除此以外,粮食构成无大变化,只是夏粮所占比重变化较大。1949年夏粮面积674.5万亩,总产2.35亿公斤,分别占粮食面积、总产的37.4%和28.8%;50年代末夏粮面积647万亩,总产3.55亿公斤,分别占粮食面积和总产的40%和30%;60年代耒夏粮面积619.7万亩,总产3.2亿公斤,分别占粮食面积、总产的41.7%和30%;70年代末夏粮面积600.6万亩,总产7.3亿公斤,分别占粮食面积、总产的44%和41.8%。进入80年代,夏粮面积扩大,单产提高,总产增加。1985年夏粮面积为806.35万亩(单产258.5公斤),总产20.85亿公斤、分别占粮食面积、总产的59.4%和70.2%。自50年代以来,秋粮面积呈逐年减少趋势。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总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46年全区有耕地1346.4万亩,1985年减少到1,160万亩,减少186.4万亩。二是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棉花、花生.近几年来瓜菜面积也有所增加,因为,棉花、花生,瓜菜大部分是夏茬种植,故对夏粮面积影响不大,而对秋粮面积影响很大。
  我区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缓坡平地粮棉油区、黄河决口扇形地粮油瓜区、背河槽状洼地粮棉区、黄河滩一麦区和河滩高地粮油区。
  缓坡平地粮棉油区包括成武、定陶、巨野所辖各乡镇,单县的李半庄等7个乡镇,曹县的莘冢集等19个乡镇,菏泽市的刘寨等18个乡镇,奪城县的唐庙等18个乡镇,梁山县的马营等10个乡镇,这8个县的132个乡镇共有粮田面积269.11万亩。
  黄河决口扇形地粮油瓜区主要包括鄄城县的红船等11个乡镇,巨野县的太平乡、菏泽市的沙土、二郎庙等13个乡镇,单县的孙六等22个乡镇,东明县的鱼沃等13个乡镇,曹县的庄寨等2个乡镇,郓城县的武安等10个乡镇。这7个县市72个乡镇共有粮田面积174.43万亩。
  背河槽状洼地粮棉区包括单县的曹庄等3个乡镇,曹县的郑庄等22个乡镇,东明县的武胜等4个乡镇,菏泽市的白虎等4个乡镇,郓城县的候固集等9个乡镇,梁山县的小路口等12个乡镇,鄄城县的旧城等13个乡镇。这7个县市67个乡镇有粮田面积97.07万亩。
  黄河滩一麦区主要包括东明县的常兴集等3个乡镇,菏泽、鄄城.郓城、梁山等县市滩区350个行政村,共计粮田面积30.95万亩。
  河滩高地粮油区主要包括单县的高韦庄等4个乡镇,曹县的南李集等6个乡镇。这两个县的10个乡镇共有粮田面积15.36万亩。
  我区粮食作物的种类比较齐全,分布也很广泛,是山东省主要粮食产区之一.粮食作物的种类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地瓜、高粱、谷子、小杂粮和水稻。这些作物在上述4区均有分布.缓坡平地粮油区、黄河决口扇形地粮油瓜区、背河槽状洼地粮棉区、河滩高地粮油区,虽然各种农作物都有,但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其次是大豆、地瓜;黄河滩一麦区以小麦为主,其次是大豆和高粱。表3-3各年度粮食作物面积菏产量(万亩、公斤、万公斤)续表1续表2续表3续表4续表5续表6续表7续表8续表9表3-4各各度夏收粮食作物面积和产量面积:万亩,单产:公斤,总产:万公斤续表1续表2续表3续表4续表5续表6续表7续表8续表9表3-5各年度秋收粮食作物面积菏产量面积:万亩,单产:公斤,总产:万公斤续表1续表2续表3续表4二、粮食产值及其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
  1949年粮食总产值为1.33亿元,占农业产值1.77亿元的75%,占农业总产值2.15亿元的62%。以后粮食作物的单产虽然有所提高,但是,由于粮田面积不断减少,经济作物面积逐渐扩大,所以粮食作物产值在农业和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小。50年代未粮食产值为1.68亿元,占农业产值2.33亿元的72%,占农业总产值2.87亿元的58.5%.60年代末粮食产值2.01亿元,占农业产值3.15亿元的64%,占农业总产值4.07亿元的49.3%.70年代末粮食产值3.6亿元,占农业产值6.4亿元的56.3%,占农业总产值9.1亿元的40%°整个70年代,粮食产值占农业产值的60%左右,占农业总产值的40%左右。进入80年代以后,粮食产值在农业产值和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继续下降.1986年粮食产值7.2亿元,占农业产值19.85亿元的36.4%,占农业总产值26.4亿元的27.2%。80年代前6年每年平均粮食产值占农业产值的37%,占农业总产值的26%.粮食产值,每年的平均数比70年代有了很大增加,但在农业产值和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却较70年代平均水平下降23%和14%。
  第二节主要粮食作物
  一、小麦
  小麦是我区主要粮食作物,其栽培历史已有三千多年。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十九世纪初期,我区小麦种植概况如下:
  小麦品种:"从形态而言,分无芒和有芒两种。”无芒麦亦称和尚麦,以其秃颖如和尚,故名。此麦种系由外省输入,农人称为改良麦。其优点是抵抗力强,受风灾、虫害较轻,收量亦丰,唯成熟期较迟."从形色而言,有白芒麦、红芒麦之分.”白芒麦,芒白色,成熟期早,品质亦优,但临熟时,每遇大风,麦穗易脱落,以致影响收成。此种麦因芒长短不同又分大白芒、小白芒两种。后者较前者为佳。红芒麦,芒红色,成熟期较迟,但受风害较轻。
  种植状况:小麦播种皆用条播。其方法是:将土地耕耙好,用搂条播,播期在秋分前后。小麦之肥料有堆肥、厩肥和人粪肥。耕地时施基肥一次,来年二、三月间再行补肥一次。播种时常混以砒类,以杀灭地下害虫。小麦为一年生冬作物,为保存地力,减少病虫害起见,常须轮种,最通常的轮种作物有豆类、地瓜、高粱、谷子、棉花、玉米等。
  面积和产量:小麦为我区普种的主要粮食作物,一般播种面积均占总耕地面积的90%左右,每亩单产50公斤上下。按人口计算,每年人均种麦2亩以上。
  小麦主要用于食粮。但受机制面粉之影响亦成为商品化作物。其价格常受商人之操纵。土法磨制的面粉,其品质不及机制粉,故价格较低。农民因面粉价格高,多视小麦为珍品。我区小麦面积虽然很大,但农民多以高粱、小米等为主食,大批小麦皆向市场销售。
  小麦零星交易多于市集行之。月种市集并非常设,而为定期,三五日一次。大宗买卖者有经纪人为之中介,贩子由经纪人介绍,先让买主看小样,言明价格,然后看大样,最后货款两交。贩子再去市集出售.面粉厂及粮食行也有到产地设庄收购的。小麦价格:每担大洋1929年5元、1930年7元、1931年9元、1932年5元、1933年3.5元。
  表3-6小麦面积、产量和外销情况
  50年代初期,我区小麦以农家品种为主,如平原50、釉子麦、红秃头等。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区先后引进、推广了220多个小麦新品种,加之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科学种田水平的逐步提高,小麦产量有了显著增加。就全区情况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目前为止,小麦生产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50至60年代为低产阶段:全区种植小麦600—800万亩,平均每亩产量50公斤左右。
  50年代初期和60年代初期产量最低,每亩产量25-40公斤。
  经过土地改革运动之后,我区广大劳动人民分得了土地,掌握了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在政治上彻底翻了身,成了国家的主人,这就为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但一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条件很差。牲畜也不多,加之那个时期小麦品种也很落后(绝大部分都是农家品种),所以小麦单产不高。
  经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到了1956-1957年,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小麦优良品种的引进与推广,单产、总产均有很大提高,平均亩产超过50公斤。1958年"大跃进”时期,由于极 "左”思潮的影响,在全区刮了一股"共产风”,在生产上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为主要标志的错误倾向严重泛滥起来,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加上自然灾害的严重发生,小麦产量又明显下降,亩产只有40公斤左右。60年代中期以后,小麦单产上升到70公斤以上。70年代为上升阶段。到1975年前后,小麦单产上升到75公斤,70年代末小麦单产突破100公斤大关。
  80年代前七年为迅速发展阶段:在1980年小麦单产100多公斤的基础上,1983年全区684万亩小麦,单产达到240公斤;1985年全区806万亩小麦。单产突破250公斤,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小麦的主要栽培技术及其演进:
  1.深耕细作,改良土壤
  50年代初,我区广大农民使用旧式犁耕地,深度10厘米左右,甚至有些地块根本不耕耙,就生茬播种了。农业合作化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推广了新式7寸步犁耕地,深度达到15厘米以上,同时生茬播种的现象也很少了。60年代中期,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机耕面积逐渐扩大,机耕深度20-30厘米。1980年以后,农村实行了生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土地真正做到了精耕细作,增加了活土层,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
  2.重施底肥,科学用肥
  我区1950—1965年麦田施肥以有机肥为主,一般每亩施土杂肥1000公斤左右,条件好的每亩再施饼肥5—7.5公斤.这个时期化学肥料施用量较少。开始农民对化肥的优越性认识不足.以后从实践中证明,每公斤标准化肥作基肥可增产小麦4—5公斤,作追肥可增产小麦2-2.5公斤.60年代主要推广追施小麦返青肥,每亩10-15公斤。70年代做到了有机肥和无机肥并举.有机肥亩施量一般1500—2000公斤。在地力较差的地块采用无机肥促有机肥的施肥方法.进入80年代以后,有机肥和无机肥的施用量都明显增多了。据1983年调查:每亩麦田施有机肥2500公斤左右,折纯氮肥5.2公斤,折纯磷肥1.03公斤,部分地块还施用了钾肥。1984年开始推行配方施肥,高产麦田重点推广了增磷控氮;中产麦田增磷增氮;低产麦田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以肥济水,增氮增磷。
  1983年随着棉田面积的不断扩大,晚茬麦达310多万亩,影响了小麦的壮苗早发。1984年开始试验研究,1985年总结出一套晚茬麦"四补一促”的增产技术,即:增施肥料,以肥补晚;选用晚播早熟良种,以种补晚;增加播种量,以密补晚;及时拔棉柴,精耕细作,以好补晚,春季早管一促到底。
  近几年来,农民为了迅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大量施用化肥,有的地方出现了“三高一低”的不良倾向。即:高产量、高投资、高成本,经济效益低。也有的因为使用化肥过多,造成小麦倒伏、晚熟。
  3.改革种植方式,实行合理密植
  50年代小麦播种多用大三腿楼,每亩播种量4一5公斤。亩穗数的增多,是小麦产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从60年代起,小麦播种改用小三腿楼,播种量也有所增加。一般每亩9-12.5公斤。70年代不少地方又改大播种量为小播种量,推广了精播高产栽培技术。高产田行距由原来的15厘米扩大到20—25厘米,由小三腿楼改为大三腿楼,每亩播种量5—6公斤;中产田行距20厘米,每亩播种量6—7.5公斤;低产田行距15厘米,每亩播种量7.5-9公斤。因地制宜的进行合理密植。4.足墒播种,及时浇水
  50和60年代,小麦播种基本上是依靠自然降雨。哪一年秋季雨水充分,小麦种得好,长势也好,第二年小麦产量就高。所以农民说:"小麦得种就得收”。
  我区50年代小麦产量最高的是1958年,全区806万亩小麦,平均亩产56.25公斤,比1950年每亩增产21公斤.60年代小麦产量最高的是1965年,因为1964年秋季降雨量比较多,小麦足墒播种,麦苗生长良好。
  1376年秋季降雨量较少,9月份除巨野县降雨222毫米外,一般县均为20-30毫米;10月份全区平均降雨量仅16毫米,其中有8个县降雨量仅5-10毫米。种麦时虽然造墒播种一部分,但因大部分麦田埼情差,麦苗,长势不好,所以第二年小麦亩产仅73公斤,比上一年每亩减产30公斤.1977年秋季雨水比较充足,全区平均降雨量:9月份38.5毫米,10月份99.3毫米,这一年小麦种的好,1978年,全区小麦亩产平均109公斤比上一年每亩增产36公斤。
  1976年以来,重点推广了足墒下种、一播全苗的栽培技术.各县狠狐了农田水利建设,扩大了水浇面积,克服了完全依靠自然降雨的思想,对部分麦田做到了造墒播种。所以小麦产量逐年上升。
  二、玉米
  玉米又叫包米,在我区称为玉蜀黍。
  我区过去玉米种植面积不大,不是我区人民的主要食粮。十九世纪初期,我区玉米种植情况如下:
  当时的玉米品种,以色泽而言,有红、黄、白、紫四种.纯红色或纯紫色极少,大都以黄色、白色者较多。黄玉米,粒大而成熟较早,味甘而淀粉多,故种植最为普遍。白玉米,收获量虽然不低,但因成熟较迟,质量也不及黄玉米,故种植面积较小.以形状而分,有马牙和小粒之别,前者籽实表面有凹痕,状如马牙,故名;小粒玉米籽粒小,由硝子质而成,成熟较早,但产量略低。以种植时期而论,分春、夏两种。春玉米与高粱、春谷同时下种,成熟较早,可济秋荒而不接,收获量且丰.夏玉米于麦收后和大豆同时下种,先半月成熟,产量较大豆为多。
  种植状况。下种时期因种子而不同。春玉米于清明至谷雨下种;夏玉米于芒种至夏至下种,最晚者夏至后下种,收量大减。播种方法,多用点种法,条播者不多.玉米为低贱作物,故播种前整地不象麦田那样精细,春玉米将土地耕松即足,夏玉米多数不耕耙就生茬下种。点种每穴三粒,间隔约70厘米,行距约80厘米,农人说:这样容易通风和吸收阳光。玉米吸取肥料之力较大,易于新开之地种植,可省肥料。施肥一次者,于下种时行之;施肥二次者,第ー次为基肥下种时施用,第二次为追肥,于苗长尺许时下之,肥料种类以厩肥、人粪肥为主,间以酌用草木灰。年来豆饼价涨,若施豆饼,殊不合算,故农人极少用之。春玉米立秋前收获,历时90天左右;夏玉米秋分前收获,历时100天左右。
  面积和产量:据历史资料记载,我区群众没有吃玉米的习惯,(主要以高粱、谷子为主食所以玉米的种植面积很少,而且也很不普遍。据中华民国政府统计局调查,30年代初期,我区只有菏泽、曹县、定陶、鄄城四个县有玉米之种植,其面积产量如表3—7玉米面积和产量
  表3-7
  玉米是世界和我国三大作物之一.从全国玉米分区来看,我区属全国最大的玉米产区一一黄淮平原春,夏玉米区。
  玉米是由外国传入我国的,传入的途径是先沿海后内地.所以在过去我区仅是零星种植.50年代后,逐步推广了玉米杂交种,改进了栽培技术,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种植面积也迅速扩大.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全区种植面积一般为50万亩左右,单产40公斤左右,高者55公斤,最低24公斤;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全区种植面积60-100万亩,单产100公斤左右,最高者145公斤,最低75公斤;从1976年以后,种植面积增加到200万亩左右,单产超过150公斤,1982年单产突破200公斤,1985年全区种植玉米216万亩,单产219公斤,总产4.75亿公斤,在粮食作物中仅次于小麦而居第二位。
  50年代,我区栽培的玉米以农家品种为主,主要有"小粒红”、"鹅翎白”、"大马牙”、"黄县二马牙”。从60年代初期,开始引进、推广育成品种和杂交品种,主要有:金皇后、双跃3号、双跃80号、双跃105号、群单105号、华威、白单4号、新单1号、鲁单3号、丹育6号、中单2号、鲁原单4号、鲁原单2号、中三交、鲁玉1号,鲁玉2号、鲁玉3号、丹玉11号、丹玉13号等.
  玉米的主要栽培技术及其演进:
  1.耕作制度的变革
  50年代,我区主要是种植春玉米,土地利用率低,只能做到二年三收。到60年代,由于玉米良种的推广应用,开始种植夏玉米,和小麦形成一年两收的种植方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年产量。但仍有一定数量的春玉米。70年代以后,我区玉米的种植,基本上都是夏玉米,春玉米只是极个别地方有零星种植,特别是近几年,由于棉田面积扩大,春播玉米几乎绝迹。
  2.肥水管理
  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种植玉米主要施用有机肥料,而且施肥量也很少,化学肥料很少施用。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开始以有机肥料为主,适当施用一部分化肥,后来逐步发展到有机肥料同无机肥料并举,亩施肥总量也逐年增加,促进了玉米单产的提高。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畜牧业和工业的发展,加之农业生产责任制普遍推行,群众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施用量显著增加,并从有机肥和无机肥并举转向以无机肥料为主的轨道。亩施肥总量又进一步增多。土地肥力提高,而且有机和无机缓速结合,更好地满足了玉米生长发育之需要,使玉米单产大幅度提高。1985年全区表3—8各年度玉米面积和产量面积:万亩;单产:公斤;总产:万公斤续表1续表2续表3种植玉米216.79万亩,单产、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
  我区玉米浇水从1964年开始试验示范,以后玉米浇水面积逐渐扩大,70年代以后,凡有水浇条件的玉米,都能积极进行浇灌。随着间作套种面积的不断扩大,小麦、玉米共生期需水量较多,玉米苗营养状况差,长势细弱,麦收后进行突击灭在、间苗定苗”肥浇水,对提高玉米产量起到积极作用。
  3.合理密植
  随着品种的更新和地力水平的提高,我区玉米种植密度逐渐加大。60年代,玉米种植密度大多是每亩1500—2000株;70年代每亩增加到2000—2500株;1980年以后,随着紧凑型玉米品种的推广,夏玉米种植密度达到每亩2500—3000株。
  4.套种技术的普及
  目前我区种植的玉米基本上都是和小麦结合形成一年两收的种植方式。为了抢季节、早成苗,有效地躲避玉米“芽涝”和"卡脖子旱”的危害,我区从70年代开始推广了夏玉米的套种技术:结合浇麦黄水造境,在麦收前15天(小满前后)于爰玉「中套种玉米。先套三、二类麦田,多数为开穴点播。1983年以后开始试验条播,1984年开始在种麦时留套种行,即三行小麦留27厘米大垄,来年套种一行玉米。1985年全区套种面积达到159万亩,有效地促进了玉米生产的发展。
  三、大豆
  大豆是我区的传统作物,能固定空气中游离态氮。据试验,每亩可固氮5-10公斤,相当于25-30公斤硫酸铵。在农业生产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养地作物。
  大豆成为国际商品为近几十年之事。1908年日本人将我国大豆运销伦敦,很受榨油业之欢迎,以后出口与年俱增。
  我区人民历来就有种植大豆的习惯。种植大豆不施肥,麦收后生茬播种(条播),海亩播种量3公斤。农人说:如施用肥料,易造成豆荚丛生、豆粒细小,成分不佳,反于收成有害。然地力过薄者,亦可酌施厩肥。
  大豆地方品种主要有平顶黄、跃角黄、铁角黄等。引品种主要有齐黄1号、丰收黄、向阳1号、向阳2号、鲁豆4号、济黄1号、徐州」号、莒选23、徐州312;我区培育品种主要有跃进1、2、3、4、5号。1983年跃进4号、5号通过国家鉴定荣获国家创造发明奖。
  50年代以来,我区大豆种植面积时有起伏,单产一直低而不稳。1949年播种面积38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8%,平均单产37.5公斤;播种面积最大是1952年为569万亩,平均单产48.5公斤。随着生产条件和耕作制度的变化,大豆种植面积急剧下降,到1978年全区种植面积仅190多万亩,平均単产65公斤。1980年种植面积回升到300多万亩,平均单产75公斤。以后随着棉田(夏棉)及玉米面积的不断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每年平均递减11.5%,到1984年下降到160万亩,平均单产70公斤。
  主要栽培技术及其演进:
  (1)抢墒播种,力争全苗:“麦茬无早豆”,且麦后往往天气干旱,播种越晚,墒情越差。所以麦收后抢墒播种,这是我区多年来夺取大豆高产的经验总结。
  随着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结合浇麦黄水造境,麦收后抢墒播种;或麦收后灌茬播种,即可保证大豆及时播种和一次全苗。
  表3-9大豆面积、产量和外销情况
  据历史资料记载,过去我区农民以高粱、谷子为主食,一般要吃少量大豆.另外也有条件较好之农户,需吃豆油,豆饼作肥料或饲料。大部分作为商品。
  (2)合理密植、定期间苗:密植的原则是,土地肥力越差、播种越晚,密度就越高。50和60年代,种植大豆一般过稀豆苗不匀,也不进行间苗。所以产量一直很低。70年代以后,根据土地、品种等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密植,一般每亩单产150公斤左右的,留苗1.5—2万株;亩产100-125公斤的留苗2—2.5万株;亩产100公斤以下的,留苗2.5——3万株,播种量可略大一些,以后及时进行间苗,以保证苗匀苗壮,也可防止缺苗断垄。
  (3)合理施肥:有条件的可在不影响早播的前提下进行施有机肥整地播种;麦后生茬下种可施种肥;出苗后亦可结合灭茬施有机肥;花期可追施适量尿素。总之,近些年农民已改变过去那种"种豆不施肥”的传统做法,开始进行合理施肥。
  (4)防治病虫害:大豆病害不太严重,主要是搞好虫害的防治,大豆菟丝子主要是人工拔除;大豆造桥虫可用农药杀;豆天蛾除药杀外,可在早晨人工扑捉豆天蛾或成虫 ;另外也要注意防治大豆食心虫,这种害虫我区也经常发生。表3—10各年度大豆面积和产量(面积:万亩,单产:公斤,总产:万公斤)续表1续表2续表3
  四、谷子
  谷子又名粟,脱壳后即为小米,可用以炊饭煮粥,为我区人民主要食粮之一。糯米可制糕饼、团子、点心等,亦能酿酒,如黄酒即由粟酿成。
  谷子原产我国,在七千年前黄河流域已有谷子栽培。我区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 由此可知,粟在我区的种植历史也很长了。
  谷子抗旱耐瘠,肥地能高产、薄地有收成,既是优质的粮食,又是良好的饲草,深受群众欢迎。现在从全国分区看,我区属黄河流域夏谷区。目前我区种植的大多数也都是夏谷。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我区谷子品种很多,以芒之长短而分;有毛谷、和尚头两种;以谷粒色泽而分:有红粟、黄粟、黑谷、白谷等;以成熟早晩而分:有早熟谷、晚熟谷、立秋割、二发苗等;以性质之粳糯而分:有粳粟、糯粟(粘谷)。种植最普遍者为黄粟,收获量丰,抗病力强,为粳性粟,一以此作食料。各县品种如下:荷泽有细牛刀把齐;曹县有毛谷、绳条谷、齐头白;单县有:刀把齐、紫柳根、毛谷;成武有齐头白、紫柳根、毛谷;定陶有牛截粒、齐头白、落草黄、菠菜根;巨野有大粒黄、"晚黄谷;郓城有实穗谷、松穗谷;鄄城有早熟谷、晚熟谷。
  各种谷子均适于温暖干燥之气候,需水分较少,能耐干旱。我区夏季炎热,极宜谷子之栽培。以沙质土壤或壤质沙土最为适宜,润湿之粘土不佳。
  谷子不宜连作,应不断易地种植。可春播,也可与麦套种或麦收后夏播。春谷多在4、5月下种,夏谷在6、7月播种,10月可收获,谓之秋谷。种植方法,以条播另主,行距20-25厘米。谷子吸收肥料力甚强,施用少许肥料即有收成。过去一般每亩施有机肥500公斤、草木灰50公斤,如能加施磷肥少许更佳。苗长到15厘来时,更宜施稀薄人粪尿一次,以后为追肥。
  谷之害虫最烈者为粟螟虫、螟蛉虫等。往往侵食粟叶,严重者可将叶吃光。谷之病害则以粟黑穗病、白发病、赤涩病等危害最大。收获时鸟害(主要是麻雀等)也很严
  重,亦须防之。
  表3-11谷子面积和产量表
  50年代以来,我区谷子农家品种主要有大毛黄、青到老、刀把齐等。引进、推广品种主要有华农4号诸辐1号、晋中202、柳条青、鲁谷3号、鲁谷4号等.
  主要栽培技术及其演进:
  (1)耕作制度:50年代我区种植春谷面积较大,土地利用率低;60年代春谷面积减少,夏谷增多:70年代春谷只有零星种植,绝大部分都是夏谷;现在,春谷基本绝迹,都改种成夏谷。
  (2)轮作换茬:谷子不宜连作,我区人民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早已形成了对谷子进行轮作换茬的习惯。农村流传这样的农谚:"重茬谷、守着哭”、"换茬如上粪” 等。我区谷子轮作般在二至三年以上。
  (3)整地播种:我区目前种植的多数是麦茬夏谷,季节较紧,一般麦收后立即进行耕翻耙耢或浅灭茬,并结合施用底肥,播种越早越好,根据墒情,灵活掌握,但最迟不得晚于6月下旬,我区农民种植谷子,习惯以增大播种量(每亩1一1.5公斤)的方法来保全苗,这样易造成苗荒,适宜播种量应控制在每亩0.5公斤以下,粘重地、墒情差、地下害虫多的地块,每亩播量可增加到0.75公斤左右。
  (4)搞好浇灌:种植夏谷往往正值干旱季节,麦收后墒情差,应充分发挥农田水利建设的作用,搞好浇灌造墒,保证一播全苗。
  
  表3-12 各年度谷子面积和产量(面积:万亩;单产:公斤;总产:万公斤)续表1续表2续表3
  五、高粱
  高粱为耐旱性植物,在我区栽培历史悠久,种植普遍。就目前全国高粱分区看,我区属夏播高粱区。
  过去,高粱种植面积较大,居秋粮作物之首,是我区劳动人民的主要食粮之一。
  高粱品种:因萼色不同,而有种种名称,如:红萼、黑萼、白秫、竹叶青等;此夕卜又有打锣锤、矮高粱、黄罗伞、大红袍、散码子等。以产量而言,黑萼高粱常较其他品种多产20—30%,穗大、枝高、枝与枝之间距离较远,能吸收多量日光及空气,害虫也不易侵入。以品质而言,白萼高粱最佳,粒大、质白、淀粉丰富,可供食料、以用途而言,红萼高粱最广,我区"白干”烧酒即由红高粱制成,其糟粕又可作饲料,农家种植较多。在我区,高粱主要做食料,其次用于酿酒、制醋。高粱秆用途甚广,农家篱笆、屋盖、凉棚等皆用此秆,其皮又可编席。
  种植方法:高粱多为条播,亦有点种者。把土地耕耙好,并在耕耙时施入有机肥,然后即可下种。
  过去,我区之高粱多为春播,亦有夏播者,但为数不多。
  我区高粱种植面积大,总产量也很多,但外销量很少,据1933年统计,仅定陶县外销高粱6万公斤,其余各县均无外销。
  50年代初期,我区高粱种植面积较大,1949年全区种高粱300多万亩。以后由于高产作物地瓜、玉米和经济作物棉花面积的逐渐扩大,致使高粱面积迅速缩小。1966年全区仅种高粱170万亩,1976年减少到70万亩,1985年全区只有高粱19万亩。由此也可看出我区人民食物构成已发生变化,以高粱为主食的时代已成为历史。
  高粱的主要栽培技术及其演进:
  (1)整地播种;过去多是种春高粱,播前施肥、耕翻耙耢,然后播种,多是条播(用二腿耧),以后春播高粱逐渐减少,夏播高粱增多,麦收后抓紧施肥耕地,有时为表3—13高梁面积和产量
  了抢季节,也可不耕翻,重点进行深锄灭茬、蓄水保墒等工作。
  高粱播种前,一般都进行选种、晒种等种子处理工作,播种深度3-5厘米,播种量每亩0.75-1.5公斤。粘土地、盐碱地和杂交高粱播种量宜选择上限。播后进行镇压,提墒并使种子与土壤密接,利于出苗。
  (2)合理密植、及时间苗定苗:高粱出土后要及时间苗、定苗,防止苗荒发生.一般适宜的亩苗数;农家品种4000—5000株;杂交高粱4000—8000株,高产地块宜密、低产地块宜稀;植株高大之品种要比植株低矮之品种稀。
  过去农民种植高粱亩苗数仅1000多株。行距67厘米、株距60-70厘米,太稀了。
  (3)中耕培土:中耕培土是高粱管理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可起到除草、松土、保墒抑制盐碱上升、促根系下扎和蹲苗抗倒等作用。农民说:"想吃高粱面,扒出根来看”。群众在多年的实践中,还总结了中耕培土的经验:"头遍扒,二遍犁,三遍划破皮。” 高粱一般中耕5次,幼苗2-3个叶时结合间苗浅锄;幼苗4一5个叶时结合定苗扒根蹲苗;10-15天后分藥节发紫变粗时深锄;拔节前后结合追肥中耕培土;抽穗后浅锄,即所谓“伏天划破皮,强过犁一犁”。
  (4)肥水管理:高粱施肥,一般是结合整地施足底肥;播种时可施少量种肥;在基肥不足的情况下,要注意及时追肥,如果追一次肥可在幼穗分化期追入:如果两次追肥,可以在拔节和挑旗期分别追入,应掌握"前重后轻”的施肥原则。
  高粱比较耐旱,我区高粱一般不浇水,群众也没有浇水的习惯。自从引进、推广杂交高粱之后,才开始重视浇水,一般可分为拔节水、孕穗水和开花灌浆水。另外在高粱生育后期正值我区雨季,应注意排涝、防淹。
  (5)打叶:我区农民,过去在高粱晒红米的蜡熟期有打高粱叶的习惯,即把植株下部叶片全部打掉,只留上部几片叶,这样有利于通风透光、抗倒和早熟。表3-14各年度高粱面积和产量 (面积:万亩,单产:公斤,总产:万公斤)续表1续表2续表3
  六、地瓜
  地瓜又名薯,找区劳动人民称地瓜为红薯。红薯富含糖分,收量多,味甘美,可久藏,故种植甚为普遍。以形态而言,有长薯、佛掌薯、扇子薯三种。长薯之块根甚长,呈圆柱形;佛掌薯及扇子薯作块状,不甚规则,多扁平。以种植时间而言,有春薯、夏薯之分。春薯于春季谷雨后栽种,夏薯又名麦茬薯,麦收后栽种。春薯质量优于夏薯、较为滋养,味亦较甜。
  地瓜为块根植物,性喜高温,沙质土壤最好,春薯早种者在立夏前、谷雨后,夏薯于芒种后栽种,均在霜降前后收。
  表3—15地瓜面积和产量(鲜)地瓜是旋花科甘薯属的一种具有蔓生习性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从全国种植区域看我区属黄淮流域春夏薯区。
  地方品种主要有定陶69—1、农家品种小红皮等。引进品种主要有徐薯18、南京92、栗子香、胜利百号、丰收白等。
  我区50年代,地瓜种植面积一般110-160万亩,单产(折干)125公斤左右。种植面积最大的是1960年,全区种植352.8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0.4%;单产107.75公斤,总产38014万公斤,占粮食总产的43.4%。60和70年代,我区地瓜种植面积一般在200万亩左右,单产由150公斤左右,逐渐提高到200公斤以上。80年代初以来,地瓜种植面积逐渐减少,1980年全区种植地瓜140万亩,1984年减少到76万亩。
  由于小麦、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单产提高,地瓜已由过去的主食变为人们的副食品了。
  地瓜的主要栽培技术及其演进:
  (1)种植制度的演变:70年代以前,我区的地瓜大部分是一年一熟的春地瓜,种植方式多为平栽和大垄双行;70年代以后,夏地瓜面积逐渐扩大,种植方式多采用单垄种植。
  (2)育苗与贮藏:70年代中期以前,我区大部分采取火炕育苗。以后逐步采用塑料薄膜温床育苗,并采用了各种形式的苗圃。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之后,多数又采用了力、阳畦育苗。在地瓜的贮藏方面,50年代,通过调査研究,摸清了地瓜存放期引起坏烂的原因,提出入窖前要认真挑捡,并要轻拿轻放,以免损伤;入窖后注意防寒保温。60至70年代中期,推广了屋形窖和高温大屋窖;近几年来,由于推行了分田到户承包责任制,地瓜是小量分散贮存。
  (3)施肥与灌溉:我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摸清了氮、磷、钾与地瓜生产的关系以及地瓜茎叶徒长的原因,在施肥上采用了"粗肥普遍施,细肥集中施;粗肥打底,细肥施面”的方法,使地瓜前期早发,中期稳长,后期不衰。在施肥数量上,一般田亩施底肥2500公斤,高产田亩施底肥5000公斤,并配合追施草木灰每亩100公斤,过磷酸钙20-25公斤,氮肥1.0公斤。60年代以后,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发展、排灌条件的改进,多数单位推广了三沟(垄沟、腰沟、地头沟)技术,收到了很好的防涝防渍效果。在灌溉方面,采取了 "前期少灌、中期看天灌、后期间歇灌”的方法。
  (4)种植密度和田间管理:我区50和60年代,地瓜栽种密度偏稀,不能充分发挥地力,影响产量。70年代以后,根据不同条件,逐渐改变了栽种密度偏稀的习惯。一般春地瓜每亩2500-3000株,夏地瓜每亩3000-3500株。垄距70-80厘米,或大垄双行,平均垄距100-110厘米。在田间管理上,过去有"只栽不管”或"重栽轻管”的习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管理上,首先抓了三早(早查补、早追肥、早中耕),根据地瓜不同生长时期的特点,运用促控措施,协调了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个体与群体的生长。另外,历史上,我区劳动人民在地瓜种植上有翻秧的旧习惯,以后通过多年试验,逐步改变了这一习惯。表3-16各年度地瓜面积和产量(折粮)(面积:万亩,单产:公斤,总产:万公斤)续表1续表2续表3
  七、水稻
  1.生产概况
  我区属于华北单季稻作带,稻作面积很小,种植历史也不长。稻作期间自4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10月上旬。4月份平均气温13°C以上,9月份16℃以上。稻作期间平均气温19-27℃,昼夜温差13℃左右,年降雨量平均500毫米以上。多集中于6-8月份。现在多为稻麦轮作两熟制,一年只种一季水稻。
  过去我区没有种植水稻的记载,自1954年开始种植水稻,起初引进的是旱稻品种,利用旱田直播方式,仅在低洼地块零星种植,面积很小,产量也不高。
  1957年,学习了安徽省种稻经验,1958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达40多万亩.当时除少量春稻外,大部分是夏稻,单产只有50公斤左右。种植水稻较多的县是梁山、菏泽、东明等县。
  由于水利条件差,水稻单产很低,群众不愿意种植水1961-1963年全区就没有种植水稻的了。
  1964年上级又号召种植水稻,于是各县又开始种植,但面积不大。到了70年代初期,我区又出现一次种稻高潮,1971年全区科植水稻43万亩,1972年达到65.9万亩,除梁山、菏泽、东明县以外,郓城、鄄城两县种稻面积也较大。当时春稻面积扩大,约占水稻总面积的50%左右。
  1973年以后,水稻种植面积又大大减少了,但是单产却提高了,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增产幅度很大,1983年单产突破350公斤,1986年又超过400公斤。
  2.品种类型
  1954年刚开始种植水稻的时候,我区从南方引进了糯米性品种,群众称为江米稻。
  957年从安徽省引进了晚熟稻桂花黄、中晚熟稻农垦57、中熟品种农垦21等,其中以农垦57为主。70年代又引进了中熟品种农垦40,京31、33,早熟品种矮南早、矮脚南等。但仍以农垦57为主。70年代末开始引进泗利稻杂交种丰锦稻、黎明稻。从80年代初开始表3-17各年度稻谷面积和产量 (面积:万亩,单产,公斤,总产:万公斤续表1又逐渐更新为杂交稻丰锦稻、黎伏57,常规郑州早粳等,其中黎伏57的种植面积约占三分之二。
  3.栽培技术
  (1)旱稻栽培:我区开始种稻时,主要是种旱稻,其栽培管理技术和其他农作物差不多。播种前先耕耙土地并结合施底肥(土杂肥),然后播种,(每亩播种量5—7公斤),出苗后三、四叶期进行疏苗,剔去疙瘩苗,中耕除草2-3次。由于水利条件差,也不能适时浇水,只是借用夏季雨水自行浇灌,也很少进行追肥。
  (2)水稻的育秧、插秧和田间管理:①水稻育秧:我区一般采用大田育秧和场地育秧两种方式。大田育秧,要选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土壤肥沃并邻近稻田的地块。秧田整地要精细,做到"平、肥、烂、光”,即耕耙后,打好秧方,挖好排灌渠,搞好埂,方内整平,施入土杂肥,播种前4一6天灌水泡田,再进行水整平,达到"烂、平、光”。场地育秧,在整地时施足土杂肥,并要亩施饼肥100公斤、磷肥30公斤,然后做好秧床,种子要严格处理好,如选种、晒种、消毒、浸种等。播种日期,大田育秧春稻4月10-25日;麦茬稻5月5日播完,播种量每亩80-150公斤:场地育秧每苗播种量400—500公斤。种子处理后进行催芽。播种应掌握在冷尾暖头,一般分两次撒播,先稀后匀。播种后前几天灌水,保持湿润。秧苗要及时追施肥料,一般采用前促后蹲,分三次追肥、即断奶肥、壮秧肥和送嫁肥,场地育秧是追送嫁肥。另外,秧田内要及时除草。②水稻插秧:水稻适时早插秧和适龄插秧,是增产的重要环节。春稻要求最迟不得超过5月25日,夏稻6月底要插完。所谓适龄插秧,就是育成的健壮稻秧要及时载插,不插老秧。要合理密植,一般行距15-20厘米,穴距10-15厘米,每穴5—6苗。春稻比夏稻要略稀,要提高插秧质量,严格做到"密、浅、稳、匀、直”。
  八、小杂粮
  我区种植较多的小杂粮,主要有绿豆(又叫吉豆),小豆(又有红白两种)、豇豆、豌豆等。特别是绿豆,在我区种植历史悠久,分布也很普遍。绿豆用途极广,可和小米煮粥,可以制豆糕、豆芽。粉条、粉皮,后两种除本地食用外,还远销各地。据历史资料记载,我区绿豆品种主要有摘角、羊角绿、大毛秧、小毛秧、小月绿、绿豆适宜播种期甚长、四月中旬至七月上旬均可播种,过去种植绿豆,整地很粗放,多采用条播,行距0.5米,株距0.3米左右。播种前施用底肥,生长初期苗子不旺者,可追施少量肥料。
  表3—18绿豆面积和产量
  小杂粮的共同特点是品质好,各具特色风味,生育期短,适应性强,耐旱耐瘠,但产量较低.我区小杂粮多与其他作物进行间作、套种或轮作,有时在地头沟边种或作为受灾后的补救作物。总起来看,我区小杂粮的栽培管理比较粗放,这也是造成小杂粮产量低的一个原因。
  50年代初期,我区小杂粮的种植面积和总产较多,1957-1963年小杂粮的种植面积和总产严重下降;1964年以后小杂粮的种植面积和总产有所回升。"文化革命”期间,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片面强调高产,致使小杂粮的种植面积和总产迅速下降。1980年以后农村实行了生产承包责任制,群众有了生产自主权,又因为小杂粮具有优良的食用风味,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因此,种植面积和总产又开始回升,单产也大大提高,由于棉田扩大,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小杂粮的种植面积虽有增加,但与50年代相比还是很少的。
  小杂粮的主要栽培技术及其演变:
  1.种植方式
  过去纯作面积较大,后来由于高产作物的发展,小杂粮纯作面积逐渐减少,特别是目前,纯作面积己很少见。大多数是与其它作物间套混作。主要是与小麦、玉米、棉花、谷子、地瓜等高产作物或经济作物间套混作,而且,遵循的原则又是以这些作物为主,在不影响主作物的前提下,增收一部分小杂粮。另外也常常利用田边、地头、沟坡进行种植,也有的作为一种救灾作物。
  2.整地播种
  过去我区小杂粮纯作面积较大,一般都要在施肥、耕耙以后进行播种。但近些年小杂粮纯作面积不多,主要是在麦收后与其他作物混作,一般不进行整地,而是抢茬播种,豌豆一般是随小麦混播,近几年也很少见了。
  3.间苗定苗
  夏播小杂粮,正是高温多雨季节,苗子生长快,易造成苗荒,所以应及时进行间苗定苗,其密度根据种类和种植方式而定。
  4.中耕除草
  由于温度高,雨水多,小杂粮也很容易发生草荒,应勤锄地,防止草荒,同时也破除土地板结,疏散表墒,保护底墒。一般要锄地3—5遍。
  5.肥水管理
  过去我区种植小杂粮,一般是在耕地播种时施一次底肥,以后不进行追肥.近年来,由于小杂粮一般是麦收后抢茬播种,土地不耕翻,无法施底肥,主要靠前茬小麦多施肥来补充,在苗期再追施一定数量的肥料(以磷肥为主)。
   我区过去纯作小杂粮,一般不浇水。间套混作的小杂粮,随其他作物进行浇水。
  6.收获与选种
  绿豆、豆等荚果一般成熟不一致,如果不及时收获,易造成籽粒脱落或受鼠害。所以我区农民都是分期摘角收获,质量好的留作种子。
  表3—19小杂粮面积和产量 (万亩、公斤、万公斤)
  表3—19小杂粮面积和产量 (万亩、公斤、万公斤)续表1
  续表2
  续表3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内容包括:概论、菏泽地区农牧业大事记、菏泽地区农业资源、菏泽地区土地所有制及其变革、菏泽地区牧业技术推广、菏泽地区畜牧业生产、菏泽地区农民生活、菏泽地区农业教育、菏泽地区农业科学研究、菏泽地区农业区划、菏泽地区农牧业机构和人员、菏泽地区农谚。

阅读

相关专题

棉花
相关专题
小麦
相关专题
玉米
相关专题
大豆
相关专题
谷子
相关专题
高粱
相关专题
地瓜
相关专题
水稻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