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菏泽地区农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751
颗粒名称: 第三篇 菏泽地区农作物
分类号: S552
页数: 119
页码: 67-185
摘要: 农作物主要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我区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谷子、高粱、地瓜、水稻、小杂粮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油菜、麻类、烟叶、瓜类、蔬菜、药材等。
关键词: 菏泽地区 农作物

内容

农作物主要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我区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谷子、高粱、地瓜、水稻、小杂粮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油菜、麻类、烟叶、瓜类、蔬菜、药材等。
  1919年,我区菏泽、曹县、定陶、成武、单县、巨野、鄆城、郵城8个县,共有耕地1252万亩,种麦类629万亩,单产51公斤(其申大麦9.9万亩,单产49公斤);粟类188.5万亩,单产75公斤(其中;谷子148万亩,单产75公斤,黍子31万亩,单产79公斤;稷子9.5万亩,单产71公斤.);高粱180万亩,单产74公斤;大豆489万亩,单产40公斤;玉米10.1万亩,单产60公斤;地瓜84.6万亩,单产鲜地瓜700公斤;小杂粮35.8万亩,单产40公斤(其中:绿豆8万亩,单产40公斤;黑豆18万亩,单产44公斤;小豆7.9万亩,单产34公斤;豌豆、豇豆共1.9万亩,单产27.5公斤);棉花77.7万亩,单产籽棉33.15公斤;花生38.9万亩,单产花生果115.65公斤;芝麻17.8万亩,单产39公斤;兰靛1万亩,单产15公斤;红白萝卜4万亩,单产2000公斤;白菜0.6万亩,单产1000公斤;烟叶2.4万亩,单产120公斤。
  当时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是小麦、大豆,其次是高粱、谷子、地瓜.那时不种水稻,玉米种植面积也很小,而且多是春玉米。高粱、谷子也基本上是春种。地瓜春夏皆种,夏种略多于春种。在经济作物中,种植面积较大的是棉花、花生、芝麻,也是以春种为主。
  表3-11936年农作物面积和产量表3-21936年各县粮食作物面积和产量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那种以剥削为特征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严重地限制着生产力的发展.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因循守旧,落后保守,发展十分缓慢.农民以传统的生产方式,运用落后的生产工具进行生产,耕作粗放,生产水平低.尤其是经过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农业生产进一步遭到破坏,农民生活极端贫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推翻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反动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全区各县在彻底完成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农业生产运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
  第一章粮食作物
  第一节粮食作物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水不断提高。粮食作物和其他农作物一样,无论是产量还是产值均有大幅度增长,粮食商品率也显著提高。从粮田面积来看是逐年减少的趋势:1949年全区粮田面积1195.7万亩;1985年减少到701.19万亩,减少494.51万亩但是由于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耕作制度的改革,复种指数由1949年的146.3%提高到167.1%;就粮食产量来说,单产、总产都是大幅度增加的。1949年粮食耕亩单产68.15公斤,总产8.145亿公斤,1985年粮食耕亩单产达到424公斤,总产为29.7亿公斤,单产、总产分别比1949年增加305.85公斤和21.55亿公斤,增长4.4倍和2.6倍。1954年以前的五年,粮食亩产一直在100公斤以下,1955年突破100公斤,但由于1958年极"左”思潮的影响,1959—1964年,全区粮食单产又降到54—85公斤。1965年又超过100公斤.70年代粮食产量增加较快,前五年粮食3单产150-175公斤;后五年达到200公斤以上,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又有了新的突破。1982年突破250公斤,1983年超过50公斤,1984年又过400公斤,一年一大步,出现了空前的大好局面。
  据统计,1971—1985年粮食总产由13.345亿公斤增加到29.7亿公斤,增加16.355公公斤,年平均增长1.09亿公斤,年均递增5.8%.其中,1985年比1980年增加14.335亿亿斤,年平均增加2.865亿公斤,.年均递增14%。这15年中,增加的粮食主要是小麦,1971—1980年平均每年增产小麦0.3亿公斤,年均递增5.5%。1980-1985年平均每年增产小麦3.15亿公斤,年均递增26.2%。而秋粮总产在这些年中基本上处于徘徊状态。因此小麦总产占粮食总产之比由28.5%上升到70.4%;而秋粮总产占粮食总产之比由71.5%下降到29.6%。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播种面积夏扩秋减,1971年小麦播种面积603.4万亩.1985年扩大到802.59万亩,平均每年扩大13.3万亩;而秋粮面积则由1971年的878.5万亩减少到550.99万亩,平均每年减少21.83万亩.二是栽培管夏细秋粗,如玉米,本来是一种高产作物,而且种植面积又大(我区每年种植近200万亩),但在我区多年来单产仅150公斤左右,直到1982年才突破200公斤,一直没超过250公斤,与高产地区相比,仅此一项每年要少收粮食3—4亿公斤.三是自然灾害夏少秋频,特别是旱涝灾害和病虫害。四是在生产投资上夏多秋少。一、粮食构成及产区分布
  我区粮食作物的构成,夏粮主要是小麦,秋粮主要是玉米、大豆、地瓜、高粱、谷子、小杂粮等,稻谷虽有种植,但面积不大。50年代,高粱、谷子种植面积多一点,而玉米种植面积少一些,除此以外,粮食构成无大变化,只是夏粮所占比重变化较大。1949年夏粮面积674.5万亩,总产2.35亿公斤,分别占粮食面积、总产的37.4%和28.8%;50年代末夏粮面积647万亩,总产3.55亿公斤,分别占粮食面积和总产的40%和30%;60年代耒夏粮面积619.7万亩,总产3.2亿公斤,分别占粮食面积、总产的41.7%和30%;70年代末夏粮面积600.6万亩,总产7.3亿公斤,分别占粮食面积、总产的44%和41.8%。进入80年代,夏粮面积扩大,单产提高,总产增加。1985年夏粮面积为806.35万亩(单产258.5公斤),总产20.85亿公斤、分别占粮食面积、总产的59.4%和70.2%。自50年代以来,秋粮面积呈逐年减少趋势。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总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46年全区有耕地1346.4万亩,1985年减少到1,160万亩,减少186.4万亩。二是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棉花、花生.近几年来瓜菜面积也有所增加,因为,棉花、花生,瓜菜大部分是夏茬种植,故对夏粮面积影响不大,而对秋粮面积影响很大。
  我区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缓坡平地粮棉油区、黄河决口扇形地粮油瓜区、背河槽状洼地粮棉区、黄河滩一麦区和河滩高地粮油区。
  缓坡平地粮棉油区包括成武、定陶、巨野所辖各乡镇,单县的李半庄等7个乡镇,曹县的莘冢集等19个乡镇,菏泽市的刘寨等18个乡镇,奪城县的唐庙等18个乡镇,梁山县的马营等10个乡镇,这8个县的132个乡镇共有粮田面积269.11万亩。
  黄河决口扇形地粮油瓜区主要包括鄄城县的红船等11个乡镇,巨野县的太平乡、菏泽市的沙土、二郎庙等13个乡镇,单县的孙六等22个乡镇,东明县的鱼沃等13个乡镇,曹县的庄寨等2个乡镇,郓城县的武安等10个乡镇。这7个县市72个乡镇共有粮田面积174.43万亩。
  背河槽状洼地粮棉区包括单县的曹庄等3个乡镇,曹县的郑庄等22个乡镇,东明县的武胜等4个乡镇,菏泽市的白虎等4个乡镇,郓城县的候固集等9个乡镇,梁山县的小路口等12个乡镇,鄄城县的旧城等13个乡镇。这7个县市67个乡镇有粮田面积97.07万亩。
  黄河滩一麦区主要包括东明县的常兴集等3个乡镇,菏泽、鄄城.郓城、梁山等县市滩区350个行政村,共计粮田面积30.95万亩。
  河滩高地粮油区主要包括单县的高韦庄等4个乡镇,曹县的南李集等6个乡镇。这两个县的10个乡镇共有粮田面积15.36万亩。
  我区粮食作物的种类比较齐全,分布也很广泛,是山东省主要粮食产区之一.粮食作物的种类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地瓜、高粱、谷子、小杂粮和水稻。这些作物在上述4区均有分布.缓坡平地粮油区、黄河决口扇形地粮油瓜区、背河槽状洼地粮棉区、河滩高地粮油区,虽然各种农作物都有,但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其次是大豆、地瓜;黄河滩一麦区以小麦为主,其次是大豆和高粱。表3-3各年度粮食作物面积菏产量(万亩、公斤、万公斤)续表1续表2续表3续表4续表5续表6续表7续表8续表9表3-4各各度夏收粮食作物面积和产量面积:万亩,单产:公斤,总产:万公斤续表1续表2续表3续表4续表5续表6续表7续表8续表9表3-5各年度秋收粮食作物面积菏产量面积:万亩,单产:公斤,总产:万公斤续表1续表2续表3续表4二、粮食产值及其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
  1949年粮食总产值为1.33亿元,占农业产值1.77亿元的75%,占农业总产值2.15亿元的62%。以后粮食作物的单产虽然有所提高,但是,由于粮田面积不断减少,经济作物面积逐渐扩大,所以粮食作物产值在农业和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小。50年代未粮食产值为1.68亿元,占农业产值2.33亿元的72%,占农业总产值2.87亿元的58.5%.60年代末粮食产值2.01亿元,占农业产值3.15亿元的64%,占农业总产值4.07亿元的49.3%.70年代末粮食产值3.6亿元,占农业产值6.4亿元的56.3%,占农业总产值9.1亿元的40%°整个70年代,粮食产值占农业产值的60%左右,占农业总产值的40%左右。进入80年代以后,粮食产值在农业产值和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继续下降.1986年粮食产值7.2亿元,占农业产值19.85亿元的36.4%,占农业总产值26.4亿元的27.2%。80年代前6年每年平均粮食产值占农业产值的37%,占农业总产值的26%.粮食产值,每年的平均数比70年代有了很大增加,但在农业产值和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却较70年代平均水平下降23%和14%。
  第二节主要粮食作物
  一、小麦
  小麦是我区主要粮食作物,其栽培历史已有三千多年。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十九世纪初期,我区小麦种植概况如下:
  小麦品种:"从形态而言,分无芒和有芒两种。”无芒麦亦称和尚麦,以其秃颖如和尚,故名。此麦种系由外省输入,农人称为改良麦。其优点是抵抗力强,受风灾、虫害较轻,收量亦丰,唯成熟期较迟."从形色而言,有白芒麦、红芒麦之分.”白芒麦,芒白色,成熟期早,品质亦优,但临熟时,每遇大风,麦穗易脱落,以致影响收成。此种麦因芒长短不同又分大白芒、小白芒两种。后者较前者为佳。红芒麦,芒红色,成熟期较迟,但受风害较轻。
  种植状况:小麦播种皆用条播。其方法是:将土地耕耙好,用搂条播,播期在秋分前后。小麦之肥料有堆肥、厩肥和人粪肥。耕地时施基肥一次,来年二、三月间再行补肥一次。播种时常混以砒类,以杀灭地下害虫。小麦为一年生冬作物,为保存地力,减少病虫害起见,常须轮种,最通常的轮种作物有豆类、地瓜、高粱、谷子、棉花、玉米等。
  面积和产量:小麦为我区普种的主要粮食作物,一般播种面积均占总耕地面积的90%左右,每亩单产50公斤上下。按人口计算,每年人均种麦2亩以上。
  小麦主要用于食粮。但受机制面粉之影响亦成为商品化作物。其价格常受商人之操纵。土法磨制的面粉,其品质不及机制粉,故价格较低。农民因面粉价格高,多视小麦为珍品。我区小麦面积虽然很大,但农民多以高粱、小米等为主食,大批小麦皆向市场销售。
  小麦零星交易多于市集行之。月种市集并非常设,而为定期,三五日一次。大宗买卖者有经纪人为之中介,贩子由经纪人介绍,先让买主看小样,言明价格,然后看大样,最后货款两交。贩子再去市集出售.面粉厂及粮食行也有到产地设庄收购的。小麦价格:每担大洋1929年5元、1930年7元、1931年9元、1932年5元、1933年3.5元。
  表3-6小麦面积、产量和外销情况
  50年代初期,我区小麦以农家品种为主,如平原50、釉子麦、红秃头等。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区先后引进、推广了220多个小麦新品种,加之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科学种田水平的逐步提高,小麦产量有了显著增加。就全区情况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目前为止,小麦生产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50至60年代为低产阶段:全区种植小麦600—800万亩,平均每亩产量50公斤左右。
  50年代初期和60年代初期产量最低,每亩产量25-40公斤。
  经过土地改革运动之后,我区广大劳动人民分得了土地,掌握了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在政治上彻底翻了身,成了国家的主人,这就为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但一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条件很差。牲畜也不多,加之那个时期小麦品种也很落后(绝大部分都是农家品种),所以小麦单产不高。
  经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到了1956-1957年,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小麦优良品种的引进与推广,单产、总产均有很大提高,平均亩产超过50公斤。1958年"大跃进”时期,由于极 "左”思潮的影响,在全区刮了一股"共产风”,在生产上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为主要标志的错误倾向严重泛滥起来,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加上自然灾害的严重发生,小麦产量又明显下降,亩产只有40公斤左右。60年代中期以后,小麦单产上升到70公斤以上。70年代为上升阶段。到1975年前后,小麦单产上升到75公斤,70年代末小麦单产突破100公斤大关。
  80年代前七年为迅速发展阶段:在1980年小麦单产100多公斤的基础上,1983年全区684万亩小麦,单产达到240公斤;1985年全区806万亩小麦。单产突破250公斤,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小麦的主要栽培技术及其演进:
  1.深耕细作,改良土壤
  50年代初,我区广大农民使用旧式犁耕地,深度10厘米左右,甚至有些地块根本不耕耙,就生茬播种了。农业合作化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推广了新式7寸步犁耕地,深度达到15厘米以上,同时生茬播种的现象也很少了。60年代中期,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机耕面积逐渐扩大,机耕深度20-30厘米。1980年以后,农村实行了生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土地真正做到了精耕细作,增加了活土层,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
  2.重施底肥,科学用肥
  我区1950—1965年麦田施肥以有机肥为主,一般每亩施土杂肥1000公斤左右,条件好的每亩再施饼肥5—7.5公斤.这个时期化学肥料施用量较少。开始农民对化肥的优越性认识不足.以后从实践中证明,每公斤标准化肥作基肥可增产小麦4—5公斤,作追肥可增产小麦2-2.5公斤.60年代主要推广追施小麦返青肥,每亩10-15公斤。70年代做到了有机肥和无机肥并举.有机肥亩施量一般1500—2000公斤。在地力较差的地块采用无机肥促有机肥的施肥方法.进入80年代以后,有机肥和无机肥的施用量都明显增多了。据1983年调查:每亩麦田施有机肥2500公斤左右,折纯氮肥5.2公斤,折纯磷肥1.03公斤,部分地块还施用了钾肥。1984年开始推行配方施肥,高产麦田重点推广了增磷控氮;中产麦田增磷增氮;低产麦田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以肥济水,增氮增磷。
  1983年随着棉田面积的不断扩大,晚茬麦达310多万亩,影响了小麦的壮苗早发。1984年开始试验研究,1985年总结出一套晚茬麦"四补一促”的增产技术,即:增施肥料,以肥补晚;选用晚播早熟良种,以种补晚;增加播种量,以密补晚;及时拔棉柴,精耕细作,以好补晚,春季早管一促到底。
  近几年来,农民为了迅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大量施用化肥,有的地方出现了“三高一低”的不良倾向。即:高产量、高投资、高成本,经济效益低。也有的因为使用化肥过多,造成小麦倒伏、晚熟。
  3.改革种植方式,实行合理密植
  50年代小麦播种多用大三腿楼,每亩播种量4一5公斤。亩穗数的增多,是小麦产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从60年代起,小麦播种改用小三腿楼,播种量也有所增加。一般每亩9-12.5公斤。70年代不少地方又改大播种量为小播种量,推广了精播高产栽培技术。高产田行距由原来的15厘米扩大到20—25厘米,由小三腿楼改为大三腿楼,每亩播种量5—6公斤;中产田行距20厘米,每亩播种量6—7.5公斤;低产田行距15厘米,每亩播种量7.5-9公斤。因地制宜的进行合理密植。4.足墒播种,及时浇水
  50和60年代,小麦播种基本上是依靠自然降雨。哪一年秋季雨水充分,小麦种得好,长势也好,第二年小麦产量就高。所以农民说:"小麦得种就得收”。
  我区50年代小麦产量最高的是1958年,全区806万亩小麦,平均亩产56.25公斤,比1950年每亩增产21公斤.60年代小麦产量最高的是1965年,因为1964年秋季降雨量比较多,小麦足墒播种,麦苗生长良好。
  1376年秋季降雨量较少,9月份除巨野县降雨222毫米外,一般县均为20-30毫米;10月份全区平均降雨量仅16毫米,其中有8个县降雨量仅5-10毫米。种麦时虽然造墒播种一部分,但因大部分麦田埼情差,麦苗,长势不好,所以第二年小麦亩产仅73公斤,比上一年每亩减产30公斤.1977年秋季雨水比较充足,全区平均降雨量:9月份38.5毫米,10月份99.3毫米,这一年小麦种的好,1978年,全区小麦亩产平均109公斤比上一年每亩增产36公斤。
  1976年以来,重点推广了足墒下种、一播全苗的栽培技术.各县狠狐了农田水利建设,扩大了水浇面积,克服了完全依靠自然降雨的思想,对部分麦田做到了造墒播种。所以小麦产量逐年上升。
  二、玉米
  玉米又叫包米,在我区称为玉蜀黍。
  我区过去玉米种植面积不大,不是我区人民的主要食粮。十九世纪初期,我区玉米种植情况如下:
  当时的玉米品种,以色泽而言,有红、黄、白、紫四种.纯红色或纯紫色极少,大都以黄色、白色者较多。黄玉米,粒大而成熟较早,味甘而淀粉多,故种植最为普遍。白玉米,收获量虽然不低,但因成熟较迟,质量也不及黄玉米,故种植面积较小.以形状而分,有马牙和小粒之别,前者籽实表面有凹痕,状如马牙,故名;小粒玉米籽粒小,由硝子质而成,成熟较早,但产量略低。以种植时期而论,分春、夏两种。春玉米与高粱、春谷同时下种,成熟较早,可济秋荒而不接,收获量且丰.夏玉米于麦收后和大豆同时下种,先半月成熟,产量较大豆为多。
  种植状况。下种时期因种子而不同。春玉米于清明至谷雨下种;夏玉米于芒种至夏至下种,最晚者夏至后下种,收量大减。播种方法,多用点种法,条播者不多.玉米为低贱作物,故播种前整地不象麦田那样精细,春玉米将土地耕松即足,夏玉米多数不耕耙就生茬下种。点种每穴三粒,间隔约70厘米,行距约80厘米,农人说:这样容易通风和吸收阳光。玉米吸取肥料之力较大,易于新开之地种植,可省肥料。施肥一次者,于下种时行之;施肥二次者,第ー次为基肥下种时施用,第二次为追肥,于苗长尺许时下之,肥料种类以厩肥、人粪肥为主,间以酌用草木灰。年来豆饼价涨,若施豆饼,殊不合算,故农人极少用之。春玉米立秋前收获,历时90天左右;夏玉米秋分前收获,历时100天左右。
  面积和产量:据历史资料记载,我区群众没有吃玉米的习惯,(主要以高粱、谷子为主食所以玉米的种植面积很少,而且也很不普遍。据中华民国政府统计局调查,30年代初期,我区只有菏泽、曹县、定陶、鄄城四个县有玉米之种植,其面积产量如表3—7玉米面积和产量
  表3-7
  玉米是世界和我国三大作物之一.从全国玉米分区来看,我区属全国最大的玉米产区一一黄淮平原春,夏玉米区。
  玉米是由外国传入我国的,传入的途径是先沿海后内地.所以在过去我区仅是零星种植.50年代后,逐步推广了玉米杂交种,改进了栽培技术,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种植面积也迅速扩大.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全区种植面积一般为50万亩左右,单产40公斤左右,高者55公斤,最低24公斤;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全区种植面积60-100万亩,单产100公斤左右,最高者145公斤,最低75公斤;从1976年以后,种植面积增加到200万亩左右,单产超过150公斤,1982年单产突破200公斤,1985年全区种植玉米216万亩,单产219公斤,总产4.75亿公斤,在粮食作物中仅次于小麦而居第二位。
  50年代,我区栽培的玉米以农家品种为主,主要有"小粒红”、"鹅翎白”、"大马牙”、"黄县二马牙”。从60年代初期,开始引进、推广育成品种和杂交品种,主要有:金皇后、双跃3号、双跃80号、双跃105号、群单105号、华威、白单4号、新单1号、鲁单3号、丹育6号、中单2号、鲁原单4号、鲁原单2号、中三交、鲁玉1号,鲁玉2号、鲁玉3号、丹玉11号、丹玉13号等.
  玉米的主要栽培技术及其演进:
  1.耕作制度的变革
  50年代,我区主要是种植春玉米,土地利用率低,只能做到二年三收。到60年代,由于玉米良种的推广应用,开始种植夏玉米,和小麦形成一年两收的种植方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年产量。但仍有一定数量的春玉米。70年代以后,我区玉米的种植,基本上都是夏玉米,春玉米只是极个别地方有零星种植,特别是近几年,由于棉田面积扩大,春播玉米几乎绝迹。
  2.肥水管理
  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种植玉米主要施用有机肥料,而且施肥量也很少,化学肥料很少施用。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开始以有机肥料为主,适当施用一部分化肥,后来逐步发展到有机肥料同无机肥料并举,亩施肥总量也逐年增加,促进了玉米单产的提高。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畜牧业和工业的发展,加之农业生产责任制普遍推行,群众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施用量显著增加,并从有机肥和无机肥并举转向以无机肥料为主的轨道。亩施肥总量又进一步增多。土地肥力提高,而且有机和无机缓速结合,更好地满足了玉米生长发育之需要,使玉米单产大幅度提高。1985年全区表3—8各年度玉米面积和产量面积:万亩;单产:公斤;总产:万公斤续表1续表2续表3种植玉米216.79万亩,单产、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
  我区玉米浇水从1964年开始试验示范,以后玉米浇水面积逐渐扩大,70年代以后,凡有水浇条件的玉米,都能积极进行浇灌。随着间作套种面积的不断扩大,小麦、玉米共生期需水量较多,玉米苗营养状况差,长势细弱,麦收后进行突击灭在、间苗定苗”肥浇水,对提高玉米产量起到积极作用。
  3.合理密植
  随着品种的更新和地力水平的提高,我区玉米种植密度逐渐加大。60年代,玉米种植密度大多是每亩1500—2000株;70年代每亩增加到2000—2500株;1980年以后,随着紧凑型玉米品种的推广,夏玉米种植密度达到每亩2500—3000株。
  4.套种技术的普及
  目前我区种植的玉米基本上都是和小麦结合形成一年两收的种植方式。为了抢季节、早成苗,有效地躲避玉米“芽涝”和"卡脖子旱”的危害,我区从70年代开始推广了夏玉米的套种技术:结合浇麦黄水造境,在麦收前15天(小满前后)于爰玉「中套种玉米。先套三、二类麦田,多数为开穴点播。1983年以后开始试验条播,1984年开始在种麦时留套种行,即三行小麦留27厘米大垄,来年套种一行玉米。1985年全区套种面积达到159万亩,有效地促进了玉米生产的发展。
  三、大豆
  大豆是我区的传统作物,能固定空气中游离态氮。据试验,每亩可固氮5-10公斤,相当于25-30公斤硫酸铵。在农业生产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养地作物。
  大豆成为国际商品为近几十年之事。1908年日本人将我国大豆运销伦敦,很受榨油业之欢迎,以后出口与年俱增。
  我区人民历来就有种植大豆的习惯。种植大豆不施肥,麦收后生茬播种(条播),海亩播种量3公斤。农人说:如施用肥料,易造成豆荚丛生、豆粒细小,成分不佳,反于收成有害。然地力过薄者,亦可酌施厩肥。
  大豆地方品种主要有平顶黄、跃角黄、铁角黄等。引品种主要有齐黄1号、丰收黄、向阳1号、向阳2号、鲁豆4号、济黄1号、徐州」号、莒选23、徐州312;我区培育品种主要有跃进1、2、3、4、5号。1983年跃进4号、5号通过国家鉴定荣获国家创造发明奖。
  50年代以来,我区大豆种植面积时有起伏,单产一直低而不稳。1949年播种面积38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8%,平均单产37.5公斤;播种面积最大是1952年为569万亩,平均单产48.5公斤。随着生产条件和耕作制度的变化,大豆种植面积急剧下降,到1978年全区种植面积仅190多万亩,平均単产65公斤。1980年种植面积回升到300多万亩,平均单产75公斤。以后随着棉田(夏棉)及玉米面积的不断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每年平均递减11.5%,到1984年下降到160万亩,平均单产70公斤。
  主要栽培技术及其演进:
  (1)抢墒播种,力争全苗:“麦茬无早豆”,且麦后往往天气干旱,播种越晚,墒情越差。所以麦收后抢墒播种,这是我区多年来夺取大豆高产的经验总结。
  随着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结合浇麦黄水造境,麦收后抢墒播种;或麦收后灌茬播种,即可保证大豆及时播种和一次全苗。
  表3-9大豆面积、产量和外销情况
  据历史资料记载,过去我区农民以高粱、谷子为主食,一般要吃少量大豆.另外也有条件较好之农户,需吃豆油,豆饼作肥料或饲料。大部分作为商品。
  (2)合理密植、定期间苗:密植的原则是,土地肥力越差、播种越晚,密度就越高。50和60年代,种植大豆一般过稀豆苗不匀,也不进行间苗。所以产量一直很低。70年代以后,根据土地、品种等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密植,一般每亩单产150公斤左右的,留苗1.5—2万株;亩产100-125公斤的留苗2—2.5万株;亩产100公斤以下的,留苗2.5——3万株,播种量可略大一些,以后及时进行间苗,以保证苗匀苗壮,也可防止缺苗断垄。
  (3)合理施肥:有条件的可在不影响早播的前提下进行施有机肥整地播种;麦后生茬下种可施种肥;出苗后亦可结合灭茬施有机肥;花期可追施适量尿素。总之,近些年农民已改变过去那种"种豆不施肥”的传统做法,开始进行合理施肥。
  (4)防治病虫害:大豆病害不太严重,主要是搞好虫害的防治,大豆菟丝子主要是人工拔除;大豆造桥虫可用农药杀;豆天蛾除药杀外,可在早晨人工扑捉豆天蛾或成虫 ;另外也要注意防治大豆食心虫,这种害虫我区也经常发生。表3—10各年度大豆面积和产量(面积:万亩,单产:公斤,总产:万公斤)续表1续表2续表3
  四、谷子
  谷子又名粟,脱壳后即为小米,可用以炊饭煮粥,为我区人民主要食粮之一。糯米可制糕饼、团子、点心等,亦能酿酒,如黄酒即由粟酿成。
  谷子原产我国,在七千年前黄河流域已有谷子栽培。我区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 由此可知,粟在我区的种植历史也很长了。
  谷子抗旱耐瘠,肥地能高产、薄地有收成,既是优质的粮食,又是良好的饲草,深受群众欢迎。现在从全国分区看,我区属黄河流域夏谷区。目前我区种植的大多数也都是夏谷。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我区谷子品种很多,以芒之长短而分;有毛谷、和尚头两种;以谷粒色泽而分:有红粟、黄粟、黑谷、白谷等;以成熟早晩而分:有早熟谷、晚熟谷、立秋割、二发苗等;以性质之粳糯而分:有粳粟、糯粟(粘谷)。种植最普遍者为黄粟,收获量丰,抗病力强,为粳性粟,一以此作食料。各县品种如下:荷泽有细牛刀把齐;曹县有毛谷、绳条谷、齐头白;单县有:刀把齐、紫柳根、毛谷;成武有齐头白、紫柳根、毛谷;定陶有牛截粒、齐头白、落草黄、菠菜根;巨野有大粒黄、"晚黄谷;郓城有实穗谷、松穗谷;鄄城有早熟谷、晚熟谷。
  各种谷子均适于温暖干燥之气候,需水分较少,能耐干旱。我区夏季炎热,极宜谷子之栽培。以沙质土壤或壤质沙土最为适宜,润湿之粘土不佳。
  谷子不宜连作,应不断易地种植。可春播,也可与麦套种或麦收后夏播。春谷多在4、5月下种,夏谷在6、7月播种,10月可收获,谓之秋谷。种植方法,以条播另主,行距20-25厘米。谷子吸收肥料力甚强,施用少许肥料即有收成。过去一般每亩施有机肥500公斤、草木灰50公斤,如能加施磷肥少许更佳。苗长到15厘来时,更宜施稀薄人粪尿一次,以后为追肥。
  谷之害虫最烈者为粟螟虫、螟蛉虫等。往往侵食粟叶,严重者可将叶吃光。谷之病害则以粟黑穗病、白发病、赤涩病等危害最大。收获时鸟害(主要是麻雀等)也很严
  重,亦须防之。
  表3-11谷子面积和产量表
  50年代以来,我区谷子农家品种主要有大毛黄、青到老、刀把齐等。引进、推广品种主要有华农4号诸辐1号、晋中202、柳条青、鲁谷3号、鲁谷4号等.
  主要栽培技术及其演进:
  (1)耕作制度:50年代我区种植春谷面积较大,土地利用率低;60年代春谷面积减少,夏谷增多:70年代春谷只有零星种植,绝大部分都是夏谷;现在,春谷基本绝迹,都改种成夏谷。
  (2)轮作换茬:谷子不宜连作,我区人民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早已形成了对谷子进行轮作换茬的习惯。农村流传这样的农谚:"重茬谷、守着哭”、"换茬如上粪” 等。我区谷子轮作般在二至三年以上。
  (3)整地播种:我区目前种植的多数是麦茬夏谷,季节较紧,一般麦收后立即进行耕翻耙耢或浅灭茬,并结合施用底肥,播种越早越好,根据墒情,灵活掌握,但最迟不得晚于6月下旬,我区农民种植谷子,习惯以增大播种量(每亩1一1.5公斤)的方法来保全苗,这样易造成苗荒,适宜播种量应控制在每亩0.5公斤以下,粘重地、墒情差、地下害虫多的地块,每亩播量可增加到0.75公斤左右。
  (4)搞好浇灌:种植夏谷往往正值干旱季节,麦收后墒情差,应充分发挥农田水利建设的作用,搞好浇灌造墒,保证一播全苗。
  
  表3-12 各年度谷子面积和产量(面积:万亩;单产:公斤;总产:万公斤)续表1续表2续表3
  五、高粱
  高粱为耐旱性植物,在我区栽培历史悠久,种植普遍。就目前全国高粱分区看,我区属夏播高粱区。
  过去,高粱种植面积较大,居秋粮作物之首,是我区劳动人民的主要食粮之一。
  高粱品种:因萼色不同,而有种种名称,如:红萼、黑萼、白秫、竹叶青等;此夕卜又有打锣锤、矮高粱、黄罗伞、大红袍、散码子等。以产量而言,黑萼高粱常较其他品种多产20—30%,穗大、枝高、枝与枝之间距离较远,能吸收多量日光及空气,害虫也不易侵入。以品质而言,白萼高粱最佳,粒大、质白、淀粉丰富,可供食料、以用途而言,红萼高粱最广,我区"白干”烧酒即由红高粱制成,其糟粕又可作饲料,农家种植较多。在我区,高粱主要做食料,其次用于酿酒、制醋。高粱秆用途甚广,农家篱笆、屋盖、凉棚等皆用此秆,其皮又可编席。
  种植方法:高粱多为条播,亦有点种者。把土地耕耙好,并在耕耙时施入有机肥,然后即可下种。
  过去,我区之高粱多为春播,亦有夏播者,但为数不多。
  我区高粱种植面积大,总产量也很多,但外销量很少,据1933年统计,仅定陶县外销高粱6万公斤,其余各县均无外销。
  50年代初期,我区高粱种植面积较大,1949年全区种高粱300多万亩。以后由于高产作物地瓜、玉米和经济作物棉花面积的逐渐扩大,致使高粱面积迅速缩小。1966年全区仅种高粱170万亩,1976年减少到70万亩,1985年全区只有高粱19万亩。由此也可看出我区人民食物构成已发生变化,以高粱为主食的时代已成为历史。
  高粱的主要栽培技术及其演进:
  (1)整地播种;过去多是种春高粱,播前施肥、耕翻耙耢,然后播种,多是条播(用二腿耧),以后春播高粱逐渐减少,夏播高粱增多,麦收后抓紧施肥耕地,有时为表3—13高梁面积和产量
  了抢季节,也可不耕翻,重点进行深锄灭茬、蓄水保墒等工作。
  高粱播种前,一般都进行选种、晒种等种子处理工作,播种深度3-5厘米,播种量每亩0.75-1.5公斤。粘土地、盐碱地和杂交高粱播种量宜选择上限。播后进行镇压,提墒并使种子与土壤密接,利于出苗。
  (2)合理密植、及时间苗定苗:高粱出土后要及时间苗、定苗,防止苗荒发生.一般适宜的亩苗数;农家品种4000—5000株;杂交高粱4000—8000株,高产地块宜密、低产地块宜稀;植株高大之品种要比植株低矮之品种稀。
  过去农民种植高粱亩苗数仅1000多株。行距67厘米、株距60-70厘米,太稀了。
  (3)中耕培土:中耕培土是高粱管理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可起到除草、松土、保墒抑制盐碱上升、促根系下扎和蹲苗抗倒等作用。农民说:"想吃高粱面,扒出根来看”。群众在多年的实践中,还总结了中耕培土的经验:"头遍扒,二遍犁,三遍划破皮。” 高粱一般中耕5次,幼苗2-3个叶时结合间苗浅锄;幼苗4一5个叶时结合定苗扒根蹲苗;10-15天后分藥节发紫变粗时深锄;拔节前后结合追肥中耕培土;抽穗后浅锄,即所谓“伏天划破皮,强过犁一犁”。
  (4)肥水管理:高粱施肥,一般是结合整地施足底肥;播种时可施少量种肥;在基肥不足的情况下,要注意及时追肥,如果追一次肥可在幼穗分化期追入:如果两次追肥,可以在拔节和挑旗期分别追入,应掌握"前重后轻”的施肥原则。
  高粱比较耐旱,我区高粱一般不浇水,群众也没有浇水的习惯。自从引进、推广杂交高粱之后,才开始重视浇水,一般可分为拔节水、孕穗水和开花灌浆水。另外在高粱生育后期正值我区雨季,应注意排涝、防淹。
  (5)打叶:我区农民,过去在高粱晒红米的蜡熟期有打高粱叶的习惯,即把植株下部叶片全部打掉,只留上部几片叶,这样有利于通风透光、抗倒和早熟。表3-14各年度高粱面积和产量 (面积:万亩,单产:公斤,总产:万公斤)续表1续表2续表3
  六、地瓜
  地瓜又名薯,找区劳动人民称地瓜为红薯。红薯富含糖分,收量多,味甘美,可久藏,故种植甚为普遍。以形态而言,有长薯、佛掌薯、扇子薯三种。长薯之块根甚长,呈圆柱形;佛掌薯及扇子薯作块状,不甚规则,多扁平。以种植时间而言,有春薯、夏薯之分。春薯于春季谷雨后栽种,夏薯又名麦茬薯,麦收后栽种。春薯质量优于夏薯、较为滋养,味亦较甜。
  地瓜为块根植物,性喜高温,沙质土壤最好,春薯早种者在立夏前、谷雨后,夏薯于芒种后栽种,均在霜降前后收。
  表3—15地瓜面积和产量(鲜)地瓜是旋花科甘薯属的一种具有蔓生习性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从全国种植区域看我区属黄淮流域春夏薯区。
  地方品种主要有定陶69—1、农家品种小红皮等。引进品种主要有徐薯18、南京92、栗子香、胜利百号、丰收白等。
  我区50年代,地瓜种植面积一般110-160万亩,单产(折干)125公斤左右。种植面积最大的是1960年,全区种植352.8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0.4%;单产107.75公斤,总产38014万公斤,占粮食总产的43.4%。60和70年代,我区地瓜种植面积一般在200万亩左右,单产由150公斤左右,逐渐提高到200公斤以上。80年代初以来,地瓜种植面积逐渐减少,1980年全区种植地瓜140万亩,1984年减少到76万亩。
  由于小麦、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单产提高,地瓜已由过去的主食变为人们的副食品了。
  地瓜的主要栽培技术及其演进:
  (1)种植制度的演变:70年代以前,我区的地瓜大部分是一年一熟的春地瓜,种植方式多为平栽和大垄双行;70年代以后,夏地瓜面积逐渐扩大,种植方式多采用单垄种植。
  (2)育苗与贮藏:70年代中期以前,我区大部分采取火炕育苗。以后逐步采用塑料薄膜温床育苗,并采用了各种形式的苗圃。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之后,多数又采用了力、阳畦育苗。在地瓜的贮藏方面,50年代,通过调査研究,摸清了地瓜存放期引起坏烂的原因,提出入窖前要认真挑捡,并要轻拿轻放,以免损伤;入窖后注意防寒保温。60至70年代中期,推广了屋形窖和高温大屋窖;近几年来,由于推行了分田到户承包责任制,地瓜是小量分散贮存。
  (3)施肥与灌溉:我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摸清了氮、磷、钾与地瓜生产的关系以及地瓜茎叶徒长的原因,在施肥上采用了"粗肥普遍施,细肥集中施;粗肥打底,细肥施面”的方法,使地瓜前期早发,中期稳长,后期不衰。在施肥数量上,一般田亩施底肥2500公斤,高产田亩施底肥5000公斤,并配合追施草木灰每亩100公斤,过磷酸钙20-25公斤,氮肥1.0公斤。60年代以后,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发展、排灌条件的改进,多数单位推广了三沟(垄沟、腰沟、地头沟)技术,收到了很好的防涝防渍效果。在灌溉方面,采取了 "前期少灌、中期看天灌、后期间歇灌”的方法。
  (4)种植密度和田间管理:我区50和60年代,地瓜栽种密度偏稀,不能充分发挥地力,影响产量。70年代以后,根据不同条件,逐渐改变了栽种密度偏稀的习惯。一般春地瓜每亩2500-3000株,夏地瓜每亩3000-3500株。垄距70-80厘米,或大垄双行,平均垄距100-110厘米。在田间管理上,过去有"只栽不管”或"重栽轻管”的习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管理上,首先抓了三早(早查补、早追肥、早中耕),根据地瓜不同生长时期的特点,运用促控措施,协调了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个体与群体的生长。另外,历史上,我区劳动人民在地瓜种植上有翻秧的旧习惯,以后通过多年试验,逐步改变了这一习惯。表3-16各年度地瓜面积和产量(折粮)(面积:万亩,单产:公斤,总产:万公斤)续表1续表2续表3
  七、水稻
  1.生产概况
  我区属于华北单季稻作带,稻作面积很小,种植历史也不长。稻作期间自4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10月上旬。4月份平均气温13°C以上,9月份16℃以上。稻作期间平均气温19-27℃,昼夜温差13℃左右,年降雨量平均500毫米以上。多集中于6-8月份。现在多为稻麦轮作两熟制,一年只种一季水稻。
  过去我区没有种植水稻的记载,自1954年开始种植水稻,起初引进的是旱稻品种,利用旱田直播方式,仅在低洼地块零星种植,面积很小,产量也不高。
  1957年,学习了安徽省种稻经验,1958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达40多万亩.当时除少量春稻外,大部分是夏稻,单产只有50公斤左右。种植水稻较多的县是梁山、菏泽、东明等县。
  由于水利条件差,水稻单产很低,群众不愿意种植水1961-1963年全区就没有种植水稻的了。
  1964年上级又号召种植水稻,于是各县又开始种植,但面积不大。到了70年代初期,我区又出现一次种稻高潮,1971年全区科植水稻43万亩,1972年达到65.9万亩,除梁山、菏泽、东明县以外,郓城、鄄城两县种稻面积也较大。当时春稻面积扩大,约占水稻总面积的50%左右。
  1973年以后,水稻种植面积又大大减少了,但是单产却提高了,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增产幅度很大,1983年单产突破350公斤,1986年又超过400公斤。
  2.品种类型
  1954年刚开始种植水稻的时候,我区从南方引进了糯米性品种,群众称为江米稻。
  957年从安徽省引进了晚熟稻桂花黄、中晚熟稻农垦57、中熟品种农垦21等,其中以农垦57为主。70年代又引进了中熟品种农垦40,京31、33,早熟品种矮南早、矮脚南等。但仍以农垦57为主。70年代末开始引进泗利稻杂交种丰锦稻、黎明稻。从80年代初开始表3-17各年度稻谷面积和产量 (面积:万亩,单产,公斤,总产:万公斤续表1又逐渐更新为杂交稻丰锦稻、黎伏57,常规郑州早粳等,其中黎伏57的种植面积约占三分之二。
  3.栽培技术
  (1)旱稻栽培:我区开始种稻时,主要是种旱稻,其栽培管理技术和其他农作物差不多。播种前先耕耙土地并结合施底肥(土杂肥),然后播种,(每亩播种量5—7公斤),出苗后三、四叶期进行疏苗,剔去疙瘩苗,中耕除草2-3次。由于水利条件差,也不能适时浇水,只是借用夏季雨水自行浇灌,也很少进行追肥。
  (2)水稻的育秧、插秧和田间管理:①水稻育秧:我区一般采用大田育秧和场地育秧两种方式。大田育秧,要选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土壤肥沃并邻近稻田的地块。秧田整地要精细,做到"平、肥、烂、光”,即耕耙后,打好秧方,挖好排灌渠,搞好埂,方内整平,施入土杂肥,播种前4一6天灌水泡田,再进行水整平,达到"烂、平、光”。场地育秧,在整地时施足土杂肥,并要亩施饼肥100公斤、磷肥30公斤,然后做好秧床,种子要严格处理好,如选种、晒种、消毒、浸种等。播种日期,大田育秧春稻4月10-25日;麦茬稻5月5日播完,播种量每亩80-150公斤:场地育秧每苗播种量400—500公斤。种子处理后进行催芽。播种应掌握在冷尾暖头,一般分两次撒播,先稀后匀。播种后前几天灌水,保持湿润。秧苗要及时追施肥料,一般采用前促后蹲,分三次追肥、即断奶肥、壮秧肥和送嫁肥,场地育秧是追送嫁肥。另外,秧田内要及时除草。②水稻插秧:水稻适时早插秧和适龄插秧,是增产的重要环节。春稻要求最迟不得超过5月25日,夏稻6月底要插完。所谓适龄插秧,就是育成的健壮稻秧要及时载插,不插老秧。要合理密植,一般行距15-20厘米,穴距10-15厘米,每穴5—6苗。春稻比夏稻要略稀,要提高插秧质量,严格做到"密、浅、稳、匀、直”。
  八、小杂粮
  我区种植较多的小杂粮,主要有绿豆(又叫吉豆),小豆(又有红白两种)、豇豆、豌豆等。特别是绿豆,在我区种植历史悠久,分布也很普遍。绿豆用途极广,可和小米煮粥,可以制豆糕、豆芽。粉条、粉皮,后两种除本地食用外,还远销各地。据历史资料记载,我区绿豆品种主要有摘角、羊角绿、大毛秧、小毛秧、小月绿、绿豆适宜播种期甚长、四月中旬至七月上旬均可播种,过去种植绿豆,整地很粗放,多采用条播,行距0.5米,株距0.3米左右。播种前施用底肥,生长初期苗子不旺者,可追施少量肥料。
  表3—18绿豆面积和产量
  小杂粮的共同特点是品质好,各具特色风味,生育期短,适应性强,耐旱耐瘠,但产量较低.我区小杂粮多与其他作物进行间作、套种或轮作,有时在地头沟边种或作为受灾后的补救作物。总起来看,我区小杂粮的栽培管理比较粗放,这也是造成小杂粮产量低的一个原因。
  50年代初期,我区小杂粮的种植面积和总产较多,1957-1963年小杂粮的种植面积和总产严重下降;1964年以后小杂粮的种植面积和总产有所回升。"文化革命”期间,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片面强调高产,致使小杂粮的种植面积和总产迅速下降。1980年以后农村实行了生产承包责任制,群众有了生产自主权,又因为小杂粮具有优良的食用风味,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因此,种植面积和总产又开始回升,单产也大大提高,由于棉田扩大,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小杂粮的种植面积虽有增加,但与50年代相比还是很少的。
  小杂粮的主要栽培技术及其演变:
  1.种植方式
  过去纯作面积较大,后来由于高产作物的发展,小杂粮纯作面积逐渐减少,特别是目前,纯作面积己很少见。大多数是与其它作物间套混作。主要是与小麦、玉米、棉花、谷子、地瓜等高产作物或经济作物间套混作,而且,遵循的原则又是以这些作物为主,在不影响主作物的前提下,增收一部分小杂粮。另外也常常利用田边、地头、沟坡进行种植,也有的作为一种救灾作物。
  2.整地播种
  过去我区小杂粮纯作面积较大,一般都要在施肥、耕耙以后进行播种。但近些年小杂粮纯作面积不多,主要是在麦收后与其他作物混作,一般不进行整地,而是抢茬播种,豌豆一般是随小麦混播,近几年也很少见了。
  3.间苗定苗
  夏播小杂粮,正是高温多雨季节,苗子生长快,易造成苗荒,所以应及时进行间苗定苗,其密度根据种类和种植方式而定。
  4.中耕除草
  由于温度高,雨水多,小杂粮也很容易发生草荒,应勤锄地,防止草荒,同时也破除土地板结,疏散表墒,保护底墒。一般要锄地3—5遍。
  5.肥水管理
  过去我区种植小杂粮,一般是在耕地播种时施一次底肥,以后不进行追肥.近年来,由于小杂粮一般是麦收后抢茬播种,土地不耕翻,无法施底肥,主要靠前茬小麦多施肥来补充,在苗期再追施一定数量的肥料(以磷肥为主)。
   我区过去纯作小杂粮,一般不浇水。间套混作的小杂粮,随其他作物进行浇水。
  6.收获与选种
  绿豆、豆等荚果一般成熟不一致,如果不及时收获,易造成籽粒脱落或受鼠害。所以我区农民都是分期摘角收获,质量好的留作种子。
  表3—19小杂粮面积和产量 (万亩、公斤、万公斤)
  表3—19小杂粮面积和产量 (万亩、公斤、万公斤)续表1续表2续表3第二章棉花
  棉花为锦葵科棉花属。我区植棉历史悠久。20年代前后,我区棉花品种大体分为中棉、洋棉两大类。农人称中棉为小花,称洋棉为大花。
  我区的中棉主要有柴棉、紫棉、小白棉、大白棉、长白棉、长丝棉、大毛棉等。纤维长度15-20厘米,白色、粗细中等,衣指3.5-4克,出绒率35%左右。洋棉为美国棉,有金氏棉、脱子棉两种,纤维细长,一般23-26厘米,色泽绡光润白,衣指4—5.9克,出绒率32%左右。
  棉花产量:洋棉收量较多,一般每亩高于中棉5-15公斤(籽棉)。洋棉每亩产籽棉50公斤左右,最髙有达90公斤者。
  表3—20棉花面积、产量(籽棉)和价格表3-2 933年棉花面积产量价格表
  据历史资料记栽,1930年,风调雨顺,棉花获得大丰收。上述8县共植棉近60万亩,单产皮棉17公斤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这一年全省棉花总产(皮棉)超过500万公斤的共16个县,其中有曹县、菏泽,单县、成武。山东各县棉花总产量以曹县为最高。
  1933年,黄水为灾,各县棉田大部分被淹,收成大减。这一年我区8县共植棉50多方亩,实收面积还不足12万亩,每亩单产也较常年减少40%以上。
  我区棉花,除少量自用外,大部分运销他处.如曹县、菏泽、巨野、单县、成武等县,多集中于济宁、兖州或经由陇海铁路运往河南郑州,转运汉口、天津、上海等处;鄄城、郓城等县多运往济南。其包装情况;多为长圆形,布包或麻布包。布包每包重100公斤;麻布包,每包重75公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棉花则由国家统一收购调运。
  棉花的主要栽培技术及其演进:
  1.引进推广新品种
  50年代我区的棉花品种是以本地小柴花为主,以后引进推广了斯字棉、岱字棉、逐步取代了本地小柴花.1977年以后,在全区范围内普遍推广了鲁棉1号棉种,使棉花单产有了显著提高。除此之外,我区引进推广的棉花新品种还有鄂光棉、徐州142、鲁棉2号、中棉10号、鲁棉3号、鲁棉6号、冀棉8号、中49、徐州514、晋棉4号,无毒棉等。
  2.耕作制度及种植方式
  我区棉花在70年代以前,主要是春棉,一年一作;80年代以来,逐步试验、推广了麦棉间作套种,实行一麦一棉两作制,即小麦间作套种棉花,棉花收获后种晩茬麦。棉花的种植方式,50年代初期由于科学技术水平不高,农民植棉多是撒播;50年代中期以眉改为条播、穴播(点播),多为70厘米等行距;60年代开始推广大小行,大行80厘
  米,小行50厘米,推广面积达60%以上。80年代以来,以夏棉中棉10号为主,于5耳中旬直接套种在小麦行间,行距60-70厘米;1984年开始学习推广河南省伏沟麦棉间乍套种经验,主要采用以下种植方式:
  "3、2”式:即3行小麦2行棉花。小麦行距20厘米,占地40厘米,留100厘米空档,套种2行棉花,其行距47—53厘米,麦、棉间隔23-27厘米。此法适合以棉花为主的中上等地力条件下采用。
  "4、2”式:即4行小麦2行棉花,小麦行距20厘米,占地60厘米,留100厘米空档,套2行棉花,其行距53厘米,麦棉间隔27厘米。此法适合麦、棉并重的中上等地力条件下采用。
  “6、2”式:即6行小麦2行棉花.小麦行距20厘米,占地100厘米,留100厘米空档。套种2行棉花其行距53厘米,麦、棉间隔27厘米。此法适合以小麦为主的高肥水条件下采用。
  "3、1”式:即3行小麦套种1行棉花.小麦行距20厘米,占地40厘米,留40-50厘米空档,套种1行棉花。
  3.适时播种
  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对棉花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我区50和60年代,种植的棉花品种为岱字15号,此品种由于生长期较长,当时为了延长其生长期,提出早播、要求4月10日前后完成播种,结果由于温度低,早播不早出,而且苗期病害严重,影响了收成到了70年代中期,总结了以前的教训,提出适时播种,把播期推迟到4月20日前后,盐碱地25日播完,一播全苗,而且苗齐苗壮。
  4.合理密植
  50年代,棉花密度偏稀,一般每亩1500—2000株,亩产皮棉12.5—15公斤.农业合作化以后,棉花密度有所提高,一般每亩2000-2500株。60年代推广了植株高大的岱字15号,密度每亩3000—3500株.70年代推广了小棵密植早打顶,密度达到每亩7000—10000株。更换鲁棉1号棉种以后.每亩留苗5000-6000株;随着地力水平的提高,进入80年代以后,密度下降到每亩4000—4500株,肥沃土地每亩3000株。
  5.整枝摘心
  我区在棉花管理中,历来就有整枝打杈摘心的习惯.农业合作化以后,一般棉田整枝打杈2-3次,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对棉花的管理更加细致,一般整枝打杈3-4次。在立秋前打顶心,有的还坚持打边心.这样对棉花早熟,增加霜前花,提高单产起了重要作用。
  6.科学施肥
  棉花喜温、喜光,而且植株高大,需肥量较多。50年代,由于生产水平低,种棉只施一次底肥,一般每亩施有机肥1000—1500公斤;50年代末、60年代初,根据棉花的需肥特点,在普施底肥的基础上,开始追肥,多在初花期追肥,一般亩施标准化肥10-1公斤。70年代,随着耕作制度的变革、棉花面积的扩大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追肥数量也逐渐增多,一般每亩施用15-20公斤。进入80年代以来。国家对植棉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政策,群众植棉积极性空前高涨.棉花肥料的投入大大增加,并注意了氮、磷的国合使用。一般亩施有机肥两方左右,氮肥20-40公斤,磷肥30-40公斤。最近几年在棉花生产上,又推广了根外喷硼等微最元素。三十烷醇、助长素等激素也开始使用。表3—22棉花面积和产量(面积:万亩,单产:公斤,总产:万公斤)续表1续表2续表3
  第三章油料作物
  第一节花生
  花生在我区又叫花生果、落花生,属热带植物,原产于南美州.我区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种植,沙质土地最适于花生生长。
  据历史资料记载,我区20至30年代,种植的花生品种主要有三类:
  外国大粒种一一壳厚而仁大,茎高30多厘米。
  外国小圆形种一一壳圆而仁大。
  本他小粒花生一一壳薄而仁小,其茎如藤绕地而生。
  外国品种其主要用途多作榨油;本地品种其主要用途多作食用.
  表3-23花生面积、产量(果)、销售悄况我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属于黄河冲积平原,大部分是沙质土壤,气候条件也很适合花生生长。但我区人民历史上没有种植花生的习惯,因此,只有少数地方种植,面积不大。由于品种混杂不良,种植技术、管理落后,单产不高,远远不能满足我区人民生。活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花生生产很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政策,提高农民种植花生的积极性,从而使我区花生的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有所增加。50年代初期全区种植花生不足20万亩,单产50公斤,1956年全区种植花生达46.6万亩,单产103.5公斤。我区60年代花生种植面积下降,一般年份,全区仅种花生10万亩左右,单产50公斤上下。进入80年代以后,花生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大幅度增加,特别是1985年以来,全区花生种植面积达100万亩左右,单产150公斤左右。
  我区50年代种植的花生品种以本地农家品种为主。花生的类型有佚生型、普通型和珍珠豆型。1960年以后,开始引进推广新品种,如珍珠豆型中粒花生伏花生、狮头企、白沙1016、伏系1号。普通型直立花生临花1号、花11、开农8号;普通型半蔓花生姜格庄半蔓、系选7号;普通型匐匍花生莱芜大爬蔓等。1985年以后又引进推广徐州68—4、花17、花28、花39、海花1号、莱农10号、P12等。
  花生的主要栽培技术和生产上的演变:
  1.深耕改土,因地施肥
  花生喜欢疏松的土壤,因此,深耕细作,可以改良土壤,使其疏松,有利于花生根系的发育、果针下扎。因地制宜多施有机肥料,也能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环境,同时又可满足花生对各种营养物质,特别是矿物质的需要,增加花生氮素来源,保证健壮生长。
  50至70年代,长期以来我区农民种植花生只施用有机肥1000—2000公斤作基肥,一般不追施无机肥料。8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开始注意增施底肥(有机肥2500公斤左右),并做到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两者互相配合,在施足基的同时,适当追肥,所以产量倍增。
  2.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50年代以来,30年当中,我区花生产量一直不高,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播种不适时,种植密度太稀。1984年以后,由于水利条件的提高,无雨便造墒播种,同时也适当提高了密度,做到了合理密植,提高了产量。
  我区春花生多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播种,麦田套种花生多在小满前后播种,夏播花生狠抓一个"早”字。
  3.清棵蹲苗、中耕灭草
  长期以来,农民种植花生多是"种子下地,全靠天意”.下种后不及时査苗补苗、中耕灭草,更谈不上灌溉排水了.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加强了,花生下种后不仅能及时査苗补苗,而且能及时进行清棵蹲苗,锄草松土,遇旱浇水,遇涝排水,促进了花生的大幅度增产。
  4、改革耕作栽培制度
  过去我区多数都是春播花生,一年一熟,经济效益低.近些年来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村种植结构的调整,各地针对花生和其他作物的特点,总结推广了轮作间作套种的经验。如麦田套种花生,其他作物与花生轮作,对于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不断提高也地肥力,避免或减轻病虫、杂草为害,促进粮油双丰收起了积极作用。表3-24各年度花生面积和产量(面积:万亩,单产:公斤,总产:万公斤)续表1续表2续表3
  第二节芝麻
  芝麻属胡麻科芝麻属,一年生草本。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我国汉朝张骞从西域得种,故名胡麻。我区约在6世纪开始栽培。
  芝麻含油率48-63%,油质金澄透明,芳香可口,我区闻名中外的小磨香油,即由芝麻炒磨加工而成。
  芝麻忌重茬,对温度、水分、土壤的要求比较严格。芝麻喜温、忌涝、怕旱,适于在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地势高燥的中性砂质壤土上生长。
  芝麻是我区的传统油料作物。50年代以前,我区每年种植面积均在20万亩以上,但产量较低,一般亩产25公斤以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生产条件的改善,芝麻单产逐年提高,但面积有所下降。
  我区种植的芝麻品种主要是单秆农家品种,如"霸王鞭”等。从粒色上分有三种类型,即白芝麻、褐芝麻、黑芝麻.其中以白芝麻、褐芝麻为主,黑芝麻种植较少。
  芝麻的主要栽培技术及其演变:
  1.耕作制度
  50年代,我区大多数为纯作春芝麻,土地利用率低;60年代纯作春芝麻的面积逐渐减少,夏芝麻和间作套种芝麻的种植面积逐步扩大;70年代大部分是纯作夏芝麻或间作套种芝麻;80年代,纯作夏芝麻的种植面积减少,间作套种芝麻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
  2.轮作换茬
  芝麻不宜连作。长期连作,芝麻易发生枯萎病、青枯病,引起植株大量死亡,对产量影响很大,我区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早己形成了对芝麻进行轮作换茬的习惯。一般轮作间隔年限为2—3年。
  3.整地播种表3—25各年度芝麻面积和产量 (面积:万亩,单产:公斤,总产,万公斤)续表1续表2续表3
  由于芝麻种子细小,播种要浅,前期发根缓慢,后期主根入土较深,因此,种植芝麻对整地质量和墒情要求严格,一般要求土壤表层疏松、细平,耕层深厚,土壤含水量18-20%左右。
  我区芝麻播种时间,春芝麻在5月中旬,5厘米地温稳定在15° C以上时开始播种;夏芝麻的播种越早越好。
  我区纯作芝麻多为条播,每亩播种量为0.4公斤左右,播深3厘米.出苗后尽早间苗,3—4对真叶时定苗,一般每亩留苗1万株左右。
  4.灌溉与防渍
  芝麻为中等需水多的作物,喜高燥而不耐旱,对水分反应非常敏感。幼苗期,植株生长缓慢,根系小,吸收能力较低,既不耐旱,又不抗涝。土壤含水率以18-20%为佳。开花结蒴期,芝麻需消耗大量水分,但又最不耐渍。因此,种植芝麻应选择能灌易排、地势高燥地块。历史上我区农民种植芝麻没有浇水的习惯,这是限制芝麻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5.施肥
  芝麻需肥较多,生长期又短,播种前,结合耕翻整地施足基肥.因为芝麻花期生长迅速,延续时间长达50-60天,吸收养料较多,所以在芝麻初花期,应追施速效肥“过去我区农民种植芝麻有重施基肥的习惯,但在花期一般不追肥。
  6.及时收获
  芝麻成熟从下部蒴果开始,渐次向上,如不及时收获,下部蒴果就会炸裂,造成籽粒脱落影响产量。一般在芝麻叶子即将脱落完时为收获适期。对由于品种不纯等原因遗成成熟不一致者,可分期分批收获。
  第三节油菜
  油菜是我区主要油料作物之一,特别是50年代,油菜种植面积较大,1952年全区种植油菜16.5万亩。60年代种植面积很小,70年代种植面积又大大增加,1976—1978年每年播种面积16—19万亩,但是,产量很低,这三年每亩平均产量均在25公斤以下。1986年全区种植油菜2.55万亩,单产达118公斤。
  油菜含油量较高,我区生产的油菜平均含油率在40%左右,油菜籽加工出油率在35%以上。菜籽油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脂肪酸和多种维生素。菜油又是许多工业产品的原料。
  菜籽饼含氮4.6%、.磷2.5%、钾1.4%,是优质的综合性肥料。油菜还是很好的绿肥作物。油菜在生长过程中,落叶、落花和残根中含有较多的氮、磷、钾元素,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在轮作中具有重要地位。
  菜籽饼含有30%左右的粗蛋白,10%以上的粗脂肪,但含有某些毒性物质,经加工处理后,可作家畜饲料。油菜的果壳和新鲜茎叶亦含有丰富的粗蛋白、粗脂肪及其他碳水化合物,又都是营养价值较好的青饲料。
  油菜是主要蜜源植物,油菜产区大力发展养蜂事业,不但能增加蜂蜜,还能辅助油菜传粉,对油菜的增产也有很大促进作用。
  我区种植的油菜品种主要有两种:一是跃进油菜,甘蓝型晚熟品种,70年代,我区开始种植。幼苗半直立,叶色较浅,生长较快,株型高大,分枝多,部位低。角大,成熟后角柄下垂,易裂角,抗病力强,对肥、水条件要求高。二是胜利油菜,适应性广,产量高而稳定,是一种晚熟甘蓝型品种。幼苗半直立,生长缓慢,叶深绿色,叶形与卷心菜近似,全株表面,有一层蜡粉,株型高大紧凑,分枝较多,有效分枝部位中等。茎绿色带微紫色,部分深紫色,种子黑色,抗寒,耐大水大肥,耐碱涝,耐旱性弱。
  冬油菜一般都要经过越冬期这一生育过程。冬前旬平均气温下降到0℃左右,冬油菜大部分叶片枯黄,翌年春季返青,为越冬期,约需70-90天。培育壮苗是确保油菜安全越冬的根本措施。在这方面我区是有教训的1976—1978年,号召大种油菜,但由于地力条件差,播种过晩,管理跟不上,油菜幼苗很弱,经过冬季,大部冻死。
  我区栽培油菜,前茬以瓜、玉术、高粱为多,播种时间比小麦早15-20天,小满前后成熟°
  油菜吸肥特点是利用快、反应灵敏、效果显著。故追肥、浇水也是油菜增产的重要
  油菜出苗后要及时进行间苗、定苗和中耕除草。为了使其安全越冬,还应进行培土防冻工作。培土时间一般在越冬前结合盖施浮粪进行。培土时将土培至幼苗基部,使叶面转向顶心,中间几片叶子盖住顶心最好。
  油菜缺苗断垄时,农民有移栽的习惯和经验,油菜要深栽,油菜苗要栽直,根系要舒展,覆土紧实程度要适当,可以提高成活率。移栽后加强管理,适时浇水施肥.在我区大面积移栽不太多,多系补苗。
  油菜要及时收获.过早收获,则未成熟角果较多,影响产量;收获太晚,种子容易脱落,造成损失。群众对油菜有"黄八成,收十成;黄十成,收八成”的经验,非常实际地说明了油菜适时收获的重要意义。
  油菜收获适期很短,需要抓紧抢收,最好是在早晨或阴凉天气突击抢收,这样能尽量减少损失。表3—26各年度油菜面积和产量(面积:万亩,单产:公斤,总产:万公斤)
  
  续表1续表2续表3
  第四章其他经济作物
  第一节瓜类
  一、西瓜
  西瓜为一年生草本,蔓生,有卷须,攀登于其他物或地上。叶三裂至七裂。夏季开花,花单性,含瓣花冠、黄色。雌花与雄花同株,果实为浆果,圆形或椭圆形,外皮深绿色、白色或青白相间等。内有赤瓤、白瓤、黄瓤等,子有黑色、红色、白色各种,子,果均可食用。
  我区很早以前就有西瓜的种植。据国民政府统计,1933年在山东省,西瓜种植面积最多的是巨野县,菏泽县次之,曹县居第四位。
  西瓜因觀色不同,在当时又分为红瓤西瓜、黄瓤西瓜、白瓤西瓜等。
  表3—27西瓜面积与产量单位:万亩、万公斤、公斤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理普遍推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西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有很大增长。据1986年统计,全区瓜类种植面积达40多万亩,其中西瓜36万亩。全区各县市均有种植,尤其东明、菏泽、单县、曹县、鄄城、郓城等县市种植最多。
  1.西瓜的品种类型
  经多年来瓜农的辛勤劳动,培育出许多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农家品种;一近年来,随着塑料大棚及中小棚保护地面积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又从外地引进大量高产、优一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
  地方品种主要有:
  ①早熟品种十八天糙:目前种植量不多,在菏泽西南部。曹县西北部尚有少量种植。
  ②中熟品种手巾条,核桃纹、黑油皮、花狸虎、桃尖等,全区各地均有种植。其中桃尖西瓜主要分布于菏泽市东部土、皇镇、安兴以及附近各乡镇。此种西瓜为我区优良农家品种。瓜果椭圆形,蒂部较小,底色绿,上有不规则黑色宽条带,黄瓤,肉质沙,含糖量8—9%,风味佳,单瓜重8公斤左右,种子白色,喙部桃红色,故称桃尖西瓜,比较耐运耐贮,一般每亩可产1250-1500公斤。
  ③ 晚熟品种三白、柳条青等,产区分布多在东明县、菏泽西部、鄄城县等,其他县
  有少量种植。
  引进品种主要有:
  ①早熟品种伊选、佳丽、早花、开发一号、端阳一号、端阳二号、洛菲林、金钟冠龙、兴红宝等。主要是从1985年开始引进,全区各地均有种植。
  ②中熟品种中育六号、郑州三号、郑州二号、丰收一号、丰收二号、乐优一号、乐优二号;蜜宝、开发二号、琼酥等。1984年开始引进,全区各应均有种植。
  ③晚氯品种泰国西瓜,1985年引进;菏泽、定陶等县、市有少量种植。
  最近几年由于塑料大棚及中小棚保护地面积遂年扩大,其经济效益也有很大提高。1987年全区大棚及双膜西瓜面积1.52万亩,单膜覆盖8.5万亩,露地种植面穎25.32万亩平均单产2285公斤,总产近8亿公斤,总收入1.7亿元。同时,西瓜上市提前,最早上市的在5月初,比往年提前半个多月。而且由于品种更新,品质也大大提高。我区西瓜生产正在向着良种化方向发展,成熟早、品质好、产量高的新品种,种植面积逐步扩大。
  据统计,我区当前种植的西瓜品种主要有中育六号、郑州三号、伊选、开发一号、金钟冠龙等,种植面积达25万多亩,占总面积的70%以上。这些品种不仅早熟,而且品质好,提高了市场竞争力。1987年在全省举办的第二届西瓜展评会上,我区参评的东明、定陶、成武、梁山、菏泽、曹县6个县、市共18个样品,有2个被评为特优,15个披评为优质,进一步提高了我区西瓜的声誉。
  2.西瓜的栽培技术
  西瓜在种植之前,要慎重选择地块,其要求是:地势高,土质疏松肥沃而且有排灌条件的中性沙质壤土或壤土。必须在近七、八年内没种过瓜类的地块。前茬以棉、麦、玉米等或新开垦的荒地为佳。
  西瓜的ー般栽培技术如下‘
  (1)整地施肥:在普遍深耕9寸的基础上,再按照西瓜预定的行距挖丰产沟,深40厘米左右,宽50—80厘米。结合耕翻土地施粗肥4000公斤左右,挖丰产沟时沟内再施土杂肥1500公斤、.饼肥100公斤、磷肥50公斤。然后在丰产沟上起垄做畦,高15厘米,宽40-60厘米。但是,在过去多少年间,我区瓜农种植西瓜时,由于生产条件差,瓜农一般没有挖丰产沟的,耕地深度15厘米左右,施底肥(土杂肥2500公斤,故产量较低。 (2)适期下种:过去多年来种植西瓜都是春瓜而且均是露地栽培,一般于4月中旬(谷雨前)下种。近些年推广了中、大棚和双膜覆盖栽培法,分别于2月初和2月中旬下种,采用地热线、火炕或酿热物温床结合营养钵(块或袋)育苗,于3月中旬前后移栽定植.最近几年我区不少地方种植夏茬西瓜。种麦时也可留出空行,于收麦前进行套种,这样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收入。
  (3)合理密植;视品种、栽培方式、地力条件而确定适宜密度,一般保护栽培的早熟品种每亩1000株左右;中熟品种800株左右.露地栽培的晩熟品种500-700株。
  (4)田间管理:定植4一5天后要及时査苗补苗,对弱苗补施化肥促其升级。大、中棚和双膜覆盖栽培的西瓜,前期加强防风防冻保温工作,后期要通风防灼苗。视天气和苗情可于5月中旬前后撤棚。伸蔓期视埴情和长势酌情浇小水,每株追施腐熟饼肥1-2两或二铵半两。开花座瓜期每天早晨6-9时人工授粉、插标一次。留蔓整枝即除主蔓外,在基部3-5节间选留1一2条健壮子蔓,按同一方向摆放均匀,选第二或第三雌花留瓜。在膨瓜期(幼瓜鸡蛋大时)每株追施三元复合肥半两,每隔5-7天浇水一次,连浇三水,收瓜前10天停止浇水。头茬瓜定个后,可及时选留二茬瓜,按插标分期收获后追施肥水,促二茬瓜生长。
  (5)防治病虫害:猝倒病用铜铵合剂1,000倍、百菌清600倍和瑞毒霉1,000倍喷洒。炭疽病用多菌灵600倍或甲基托布津800倍喷雾。枯萎病用400倍双效灵液在伸蔓膨期扒窝灌根两次。地下虫害用90%敌百虫1,000偣液灌根。
  二、甜瓜
  我区人民历史上就有种植甜瓜的习惯。据国民政府统计,1933年山东省甜瓜最多的县是曹县,其次是单县,菏泽县居第五名。
  栽培甜瓜之地,宜日光充足干燥之处。土壤宜排灌条件较好的沙质壤土。一般于4月中旬整地后,作1米之畦,株距50-70厘米,亩施土杂肥2,500公斤,饼肥50公斤,磷肥25-40公斤作基肥。六、七月再追施人粪尿或二镀(复合肥也可)一次。待大叶长出4枚时,去其顶心,诱生其主蔓。
  过去我区农民种植甜瓜,一般都是春种,而且均是露地栽培,于4月中旬(谷雨常后)下种。下种之前要施粗肥、整好畦。最近几年各地逐渐推广了保护栽培法(同西瓜、蔬菜一样,利用塑料薄膜进行覆盖),于2月中旬就开始下种。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近几年夏茬甜瓜也逐步多起来。有的在收麦之前进行套种。
  甜瓜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苗和疏苗定苗。缺苗过多的要重新补种,一般少量缺苗者,多是进行移栽。对弱苗小苗要格外施化肥,促其升级.
  天气旱时,要酌情进行浇水。保护栽培的甜瓜,前期要加强防风防冻。后期要通风防灼苗。表3-28面积和产量单位:万亩、万公斤、公斤
  甜瓜的品种:我区农家品种均为薄皮甜瓜,玮中以芝麻粒、牛角蜜、老头乐(绵香瓜类)、红刨边等为多,全区各地均有种植。1983年开始,引进了厚皮甜瓜黄蛋子、珍瓜、郁金、醉仙、芙蓉等。
  表3—29西瓜、甜瓜种植面积单位:万亩表3—30西瓜面积和产量单位:万亩、万公斤、公斤
  第二节蔬菜
  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副食品。蔬菜中含有胡萝卜素、抗坏血酸、维生素和大量的矿物质,其中以钙、铁、磷等尤为重要。这些都是维持人体生理功能必需的营养物质。
  我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土壤肥沃,适于各种蔬菜之生长。春季和初夏降雨量少,空气干燥,光照充足,是蔬菜种类较多的季节,尤其是瓜和茄果类生长良好,产量高,品质好。秋季降雨适中,空气湿润,天高气爽,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非常适于叶菜类、根菜类、豆菜类以及葱、辣椒的生长。冬季严寒时间较短,耐寒性蔬菜稍加保护即可露地安全越冬。冬季阴雨天少,光照时间长,是发展保护地栽培的有利条件。菏泽城北、城东郊区农民利用风障阳畦种植蔬菜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这些结构简单,覆盖轻便,保温性能好的风障阳畦,大大丰富了冬春蔬菜的供应。
  我区蔬菜栽培历史悠久,广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培育了许多优良的蔬菜品种,积累了丰富的蔬菜栽培经验;我区蔬菜品种资源极为丰富,生产上栽培的蔬菜约有40多种。大白菜、萝卜、茄子、黄瓜、辣椒、南瓜、芸豆、豆角、芹菜、菜花等,共有地方品种500多个。如菏泽大包头白菜中的大糙、二糙、大青节、狮子头等品样,菏泽粘鱼头葱、荷泽大刺黄瓜、菏泽大柴茄、大青茄等,品质优良,具有独特风味,深受消费者欢迎 。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蔬菜的需用量越来越大,对蔬菜的品种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蔬菜和粮、棉、油争地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了。为了提高土地的用率,增加经济效益,近几年来,我区有很多单位采用了立体种植。通过间作套种,大大提高了蔬菜产量,增加了经济收入,缓和了菜、粮、棉争地的矛盾。各地立体种植的形式很多,如西红柿——芹菜大白菜——蒜苗——甘蓝——西红柿——芹菜——菠菜;黄瓜——豆角——蒜苗;西瓜——花生——豆角——小麦等。在蔬菜的种类上也逐步地向细菜、高档菜发展。近年来黄瓜、西红柿等高档菜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而且还出现了许多蔬菜专业户或专业村。蔬菜的种植技术也有了很大提高。
  一、白菜类
  白菜类包括十字花科芥属植物中的茎叶蔬菜.在我区种植较多的主要有大白菜、小自菜、甘蓝等。
  1.大白菜
  我区种植大白菜的经验丰富,种植普遍.据历史资料记载,在30年代前后,我区各县均有大白菜的栽培。白菜茎扁薄,其叶淡青白色。适于在冷凉湿润的气候条件下也长;粘质土壤最佳,水分为生长之要素。土壤保水性强,且有灌溉条件者最适于种植大一白菜。
  表3—31白菜面积和产量单位:万亩、公斤、万公斤
  我区种植的大白菜品种有菏泽大包头、大青节、狮子头、青杂中丰、山东三号、东四号、山东五号、鲁白一号、菏泽二号等。
  犬白菜在我区各县、市均有栽培,城市郊区种植更为集中。8月份即可间苗上市,2月份早熟品种可以收获,11、12月份可收获晚熟品种,进行贮存冬销,可供应到来年4月份,供应期达9个月。大白菜消费量约占全年蔬菜消费量25%,占冬季蔬菜消费量的50%左右,有"一季半年菜"之称。
  我区栽培大白菜的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广大菜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经过精心选育,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其中以菏泽大包头、大青节、狮子头为最佳。尤其是菏泽大包头白菜,叶球大、叶色淡、品质好、产量高、耐贮存,深受群众欢迎。
  1975年我区引进了山东三号大白菜。第二年又引进了山东三号大白菜杂交亲本冠291X济大75-75,在菏泽市进行杂交制种,向全区各县推广.还从青岛引进了青杂中丰大白菜并试种成功。1977年又引进了山东四号大白菜;1984年又引进了鲁白一号和78—3大白菜亲本进行杂交制种,向全国20多个省、市推广。
  从1979年起对菏泽大白菜大包头、大青节、狮子头进行了自交提纯选育,现已基本选育出菏泽大包头自交系与冠391进行杂交,暂定名为菏泽二号,具有抗病力强,高产。优质、耐贮存等优点,已在我区及河南省部分县推广。1986年又搞出五个大白菜杂交组合,正在选育中。
  大白菜的主要栽培技术:
  (1)育苗:首先进行整畦,畦宽一米,畦面稍低于地面,设排水沟.我区一般在8月上、中旬(立秋前后),选择晴夭下午进行撒播。播前畦内灌足水,待水渗下时,把掺入5-6份细土的种子均匀地撒入,然后盖土一厘米厚。一般48小时即可出苗。出苗后遇烈日要遮荫,遇大雨要及时排水。
  初苗到十字苗时进行第一次间苗,生出第三片真叶时进行第二次间苗,一天旱可浇一次小水。5-6片真叶时,是移栽的适宜时期。
  (2)大田管理:大白菜团棵后,长成发达的大叶丛,称为莲座期。早熟品种需18—20天,生长出10片叶子;中晚熟品种需26—28天,生长16片叶子。在莲座初期结合浇水追施棵肥,每亩硫酸铵10—15公斤。大白菜从包心到收获这一阶段称为结球期,这是大白菜生长最快的时期,需肥水较多,每亩应追硫酸铵15—25公斤或豆饼50-100公斤,并要及时浇水。
  (3)收获:大白菜在第一次大冷到来之前,即有零下2-3℃冰冻时应抓紧收获。过早不耐贮存,过晚易受冻害。
  2.甘蓝
  我区种植的甘蓝有叶球甘蓝,花椰菜和球茎甘蓝三种。
  (1)叶球甘蓝:1964年我区从济宁引进了黑叶小平头、黄苗、金早生等甘蓝品种,开始群众没吃甘蓝的习惯,所以发展不快〜1975年又引进了京丰一号、报春等优良品种。近年来发展较快,种植面积大大增加。
  甘蓝栽培分为春、夏、秋三季,是春夏和八、九月份淡季供应的主要叶菜类蔬菜。秋甘蓝的产量也很高,抗病力和耐贮性均比大白菜好,但由于受消费者食用习惯的影响,栽培面积不大。
  种植春甘蓝,首先要建立苗床(背风朝阳或做风障),整平踏实,然后进行播种(11月下旬或12月中旬),床上盖塑料布,傍晚加盖草苫,以利保温。早晨八九点揭开草苫,透光提温。一般播后2-3天出苗,齐苗后立即进行放风,降低床温到10℃左右吐心叶时可升到白天15-18℃。幼苗长出3-4片真叶时,及时间苗定苗(在播后40多天进行)。当土壤温度稳定在5℃以上的时候,是定植的适期。地膜覆盖的在3月初定植,露地栽培的在3月上、中旬定植,早熟品种每亩种植6,000株,中熟品种4,000株,晚熟品种2,000株。
  定植后苗长成一个叶环(早熟品种5叶,中、晩熟品种8叶)即"团棵",以后进入莲座期。以后早熟品种再发生一个叶环,共约10片叶子,中、晚熟品种再发生二个叶环,共约24片叶子,即进入包心期。定植后浇缓苗水,进入莲座期结合浇水还要追肥,早熟品种每亩追标准氮肥15—20公斤,中晚熟品种每亩10-15公斤。包心期再追第二次肥,每亩15-20公斤。春甘蓝要注意适时采收。
  夏甘蓝的结球期在7月份。甘蓝虽具有较强的耐热性,但高温多雨对包球也十分不利,因此要选择黑叶小平头、秋丰、晚丰等品种,5月中旬整地播种,6月中旬定植。可与高秆蔬菜如茄子、架豆角等间作,以便改善小区气候条件。要注意田间排水,苗期浇水后或雨后,及时中耕松土,并要及时防治菜青虫(这是夏甘兰的主要害虫)。
  秋甘蓝应选择黄苗、京丰一号等品种,7月上、中旬整畦播种育苗,8月下旬定植,其管理措施与大白菜基本相同。
  (2)花椰菜(又叫菜花):以其肥嫩的花枝、花蕾所组成的花球为产品。是一种品质柔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细菜。
  目前我区种植的品种有法国雪球、椰尔福、荷兰雪球、瑞士雪球等。种植历史不长。1975年引进了瑞士雪球,1978年引进了椰尔福品种,以后又引进了法国雪球和秋季栽培的品种荷兰雪球。
  花椰菜不耐霜冷,温度在0°C时即受冻害,8℃以下生长缓慢,25℃以上花球松散,降低产量和品质,最适宜的温度是8—24℃。其中花球生长期需要月平均气温15-18℃。我区春季栽培多选用生长期90-120天的中晚熟品种,1月上旬阳畦育苗,4月初露地定植,6月上、中旬采收。花球形成期在5月份,气温适宜。秋季栽培早、中熟品种,7月上、中旬播种育苗,8月中旬定植,花球形成期在9月份,10月份采收。
  (3)球茎甘蓝(又称为茎蓝):以肥大的球状茎为产品,可凉拌炒食腌渍。多利用田壤或水沟两侧零星种植。我区于1975年开始引进,主要品种有捷克白、天津青两种。在我区可春、秋两季栽培。春季于2月上、中旬阳畦育苗,4月初露地定植,5月下旬至6月上旬收获。秋季于7月下旬播种育苗,8月下旬定植,10月下旬收获。
  球茎甘蓝叶片少,植株较小,适于密植。早熟品种,行距30-40厘米,株距25—30厘米,中晚熟品种,行距40—50厘米,株距30-40厘米。在球茎开始迅速膨大时,要及时追肥、浇水,加强田间管理。
   二、根菜类
  根菜类主要包括萝卜、胡萝卜、根用芥菜等。
  1.萝卜
  为两年生十字花科植物,可食部分为肥大的肉质直根,含有碳水化合物、钙磷等无机盐和维生素。可生食、熟食或干制、腌渍。尤其含有淀粉酶,生食可帮助消化。
  春萝卜多为红色或红色带白点,夏萝卜多为白色,若春夏同时播种,个体较小,而帶辣味。适时播种肉质脆嫩香软。
  表3—32萝卜面积与产量单位:万亩、公斤、万公斤50年代以后,我区萝卜的栽培面积扩大,单产提高,萝卜的主要品种:春萝卜有寒萝卜、四英子等;夏萝卜有火车头等;秋萝卜有大红袍、象牙白、绊倒驴、心里美等。
  我区适于萝卜生长,具有栽培萝卜的悠久历史。菜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选育了不少优良的地方品种,如象牙白萝卜,不但质脆而甜、风味浓,而且产量高,一般单株重2.5公斤左右,大者可达5公斤以上,亩产在5000公斤左右,最高者可达7500公斤。
  1975年我区从济南市引进了春萝卜,接着又引进了夏萝卜。1982年又从北京中国农科院引进了心里美生熟兼用萝卜。
  萝卜的栽培,我区一般是在深翻整平施足基肥的情况下,起垄种植,垄高10-15厘米,于7月中、下旬或8月上旬播种秋萝卜。齐苗后进行疏苗,3-4片真叶时间苗,5-6片真叶时定苗,株距20-25厘米,结合定苗进行追肥浇水。露肩后进行第二次追肥、浇水。
  为了提高萝卜的品质,要选择优良品种,加深耕作层,适期播种,合理施肥、浇水,特别是近年来有些地方利用喷灌法,对提高萝卜的产量、质量效果很好。
  春、夏萝卜近年来才开始种植,但数量不多。
  2.胡萝卜
  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胡萝卜素。胡萝卜素是维生素甲的前身,冬春食用胡萝卜,对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增进健康有一定作用。
  我区人民培育的优良品种鞭秆胡萝卜,抗旱能力强、产量高,一般亩产5000公斤左右。小堰顶胡萝卜,肉质细嫩,含糖分高,深受群众欢迎。1983年从中国农科院引进了北京鞭秆胡萝卜,试种成功。
  种植胡萝卜的土地要深耕平整施入腐熟的有机肥,每亩增施磷肥15—20公斤,以提高糖分含量。
  、胡萝卜较耐高温,出苗慢,苗期长,应于7月中旬播种,每亩播量0.75-1公斤,掺细土撒播。出苗后要及时间苗、除草,6-7片真叶时定苗,同时可追施肥料。立冬前后进行收获。
  3.根用芥菜(又名腊菜疙瘩)
  主要用于腌渍加工成五香菜。产品也是利用肥大的肉质直根,其根头部分较大,上面着生叶片。生长期90天左右。肉质根膨大适温为10-20°C。第一年秋季形成产品器管。第二年抽茎开花结籽,其阶段发育与萝卜基本一样。
  根用芥菜喜欢疏松肥沃土壤,尤其喜欢钾肥,目前我区种植的品种腊菜疙瘩,7月下旬至8月上旬播种,以起垄直播为主,行距55-60厘米,株距25-30厘米。在垄上开沟浅播种,出齐苗后及时间苗,5-6片真叶时定苗,小苗正处于高温阶段,视气温情况适当浇水降温保苗。定苗后追氮肥15公斤,并配合追施钾肥;要及时进行中耕。肉质根开始膨大时再追硫皱10公斤、草本灰100公斤,结合追肥进行浇水。
  霜降后开始收获,立冬前收完。
  三、绿叶菜类
  主要包括菠菜、芹菜、萬苣、茴香、芫荽等。1.菠菜
  叶子肥嫩,营养丰富,含有维生素丙、胡萝卜素、蛋白质以及铁、钙等矿物质。我区劳动人民选育出的早熟、耐寒、速生、叶厚能够越冬的刺粒菠菜和叶子肥大而耐热不易抽苔,适于春秋栽培的圆叶菠菜,生产性能很好,生长适温为10-20° C,能长期耐0℃以下的低温,在零下6-8-C的低温下受冻也能复原。0C时根系可生长,零下4°C仍能发生根毛。菠菜不耐热,在25° C以上高温时生长不良。光合作用适宜温度为18—20°C。
  菠菜需氮肥较多,也要配合施用磷钾肥料。
  我区以越冬菠菜为主,也有春菠菜和秋菠菜,播种期不十分严格,可以排开播种,分期上市。
  越冬菠菜要经过冬前幼苗期、越冬期、返青生长期三个阶段。出苗后,生长2-3片真叶时可间苗一次,苗距4-5厘米。封冻前,可浇水一次,封冻后,最好盖上有机肥以利越冬。来年3月上旬土壤开始解冻,若干旱可浇水一次。菠菜旺盛生长后每亩可追标准氮肥15公斤左右,然后浇水,10—15天后可收获.
  为了提前上市,早春有的采用平面覆盖塑料薄膜7—10天,能达到早收丰产之目的。
  春菠菜出苗后,气温低,光照日渐加长,很易通过春化阶段而抽苔开花。因此,要选用圆粒菠菜。在较短生长期内及时追肥、浇水。氮肥充足可促使叶片生长,延迟抽苔。
  秋季冷凉,适合菠菜生长,而且日照日渐缩短,菠菜的阶段发育不易通过,叶子充分生长,叶片肥嫩,品质好。冬贮菠菜应适时播种,过早过晚均不好。
  2.芹菜
  含有维生素、矿物质和挥发性芳香油。实行排开播种,可保证全年供应。
  芹菜有本芹和洋芹两种.本芹叶柄细长,香味浓,适于密植;洋芹叶柄肥厚,香味淡。我区栽培的多是本芹.品种有青秆芹菜、开封玻璃脆。1975年从济南市引进黄苗芹菜,叶柄粗嫩抗寒,出苔迟,适合秋季、冬季保护地栽培。1978年又引进了美国西芹,叶片肥大,叶柄宽短粗嫩。产量高,抗热性强,栽培面积逐年扩大。
  我区栽培芹菜以春、秋为主,特别是秋季生长最好,产量也高,芹菜对不良气候有一定适应力,播期要求不严,自3月中旬到9月上旬均可播种。近年来由于保护设备的增加和栽培技术的提高,已能做到排开播种,全年供应。
  3.莴苣(又名藕笋)
  可食部分为肥大的茎,可以凉拌生食、炒食或腌责,风味甚佳,深受群众欢迎。
  萬苣喜冷凉气候,忌炎热,稍能耐霜冻,生长最适宜的温度白天15-20℃,夜间12-159,要求保护性能好的土壤,我区栽培的品种有圆叶、尖叶、紫叶三种,其中圆叶莴苣较多,叶长如匙形、绿色,较肥大,尖端钝圆,笋较粗短,适于春、秋栽培。
  我区春、秋、冬均栽培莴苣。冬季保护地栽培是1975年开始的。在春、秋适宜栽培的季节里,可以排开播种,分期上市,在蔬菜全年供应中很有发展前途。
  4.茴香
  小茴香又叫茴香苗,它有一种特殊香味,叶浓绿,深裂为丝针状,嫩叶炒食、做水饺、包子馅味道鲜美,其种子可作药用和香料。
  小茴香适应性强,生长期短,3—9月份随时都能播种,每亩播种2.5—3公斤,出苗后15-20厘米高即可拔食。
  5.芫荽
  又叫香菜,有特殊香味,群众喜食。、
  芫荽耐寒性强,春4月初播种,秋8月上旬播种,也可于10—11月播种,冬前风障保护,春季早采取。
  春播5—8天出苗,秋播10-15天出苗,干旱时要浇水.苗高50厘米时要间苗,并追肥一次,40-60天即可收获。
  四、葱蒜类
  葱蒜类包括韭菜、大蒜、大葱、洋葱等。
  1.韮菜
  韭菜以食叶为主,韭苔、韭花也为佳菜.是多年生宿根作物,可连续收获3-6年,甚至10年以上。耐寒而适应性广,最适宜药温度为12-26℃,根茎可耐零下40℃的低温,种子和鳞茎2-3℃可发芽;12℃以上发芽迅速,30°C以上片叶易枯黄。在0—5℃ 的条件下30天左右可通过春化阶段,通过光照阶段而抽苔开花。
  我区种植的韭菜有宽叶韭和窄叶韭两种。宽叶韭叶色绿,品质嫩,产量高,但味较淡;窄叶韭叶色深绿,纤维较多,产量低,但香辣味浓,适应性较强。
  1977年菏泽县从诸城引进了大金钩,从陕西汉中引进了汉中冬韭,试种成功。这两种均属宽叶韭,为蘖力强,叶数较多,耐寒性较强,冬季回省晚,春天返青早,长势好。产量高,适合保护地栽培。
  1986年从河南省平顶山引进了791韭菜,正在试种。
  韭菜能连续生长,栽培方式各种各样,露地栽培和保护地栽培相结合,能使韭菜达到全年供应。
  2.大蒜
  与葱同种,有大蒜、小蒜之分,大蒜则由张骞从西域传入;小蒜为土种。有红皮、白皮两种大蒜,前者瓣大、味辛,但不易贮存。后者瓣小皮厚,其味较差,耐贮存。
  表3-33大蒜面积和产量表单位:亩、公斤、万公斤大蒜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而且含有大蒜辣素及微量的醇、大蒜氦酸等,有一股辛辣清香的气味,能刺激胃肠,促进食欲。大蒜可以入药杀菌消毒,有“土里长出来的青霉素”之称。还有降压、开胃、健脾、解瘟疫,消肿疼等多种功能。
  大蒜耐寒,生长最适温度为17-20°C,但不耐高温,平均温度26℃左右,则生长不良。
  我区种植的品种有白皮蒜:长势强,株形高大,蒜头也大,产量高,抗病力强,较晚熟。狗牙蒜:蒜头内含有多个小蒜瓣,大小不一,品质差,适于春播生产蒜苗。红皮蒜:原产于嘉祥,故称为嘉祥红皮蒜,外皮紫红色,蒜头中等大小,蒜瓣均匀,辣味浓,蒜泥较粘,品质好,成熟早。
  1975年从济南引进苏联红皮蒜,目前种植量较大。
  3.大葱
  为百合科葱属。我区一年四季都有供应。作为绿叶蔬菜栽培时叫小葱,以干葱贮存供应的单株较大,生长期较长,叫做大葱。'
  大葱是辛辣蔬菜之一,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而且耐贮存,有生食、炒食、用、烹汤、爆火锅、调味等各种吃法,能增进食欲,并而有一定的疗效作用。
  大葱有春播、夏播、秋播三种,分别于5月上旬,6月下旬到7月上旬、9月上中旬播种,可以育苗后移栽。
  大葱耐寒性强,幼苗和植株在旬平均气温零下6°C的情况下可以露地越冬,同时又较耐热,30°C以上可缓慢生长。
  大葱最适宜的温度是16—20℃。
  表3—34大葱面积和产量表单位:亩、公斤、万公斤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葱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我区地方品种有粘鱼头葱植株较矮,分2—4个杈,辛辣味浓,品质好,病害少,产量低。1964年引进了章邱大葱,1978年从北京引进了日本大葱。
  4.洋葱
  50年代前后,我区就有洋葱种植。洋葱含糖量高于大葱,辣味淡,耐存,便千销。洋葱最适宜的温度是12-26℃。我区种植的洋葱品种有西安紫皮、天津黄皮、郑州红皮三种。
  我区一般于白露前后4一5天播种,红皮品种可早播几天,黄皮品种可晚播几天。育苗移栽者可早播几天。适龄壮苗的标准是:洋葱苗有3-5片真叶,株高12-15厘米,锻茎施直茎0.5厘米,翌年看季抽苔率赶制在1一5%。
  五,瓜果类
  瓜果类蔬菜有很多种,其中主要的有黄瓜、南瓜、冬瓜、瓠瓜等。
  1.黄瓜
  我区栽种的黄瓜有春黄瓜、夏黄瓜和秋黄瓜。1982年以后采取保护地栽培,12月和照常食用鲜黄瓜。
  黄瓜脆嫩、多汁、清香可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可生食、熟食或腌渍。
  黄瓜喜温暖,最适宜的温度为18-32℃。要求有机质丰富的疏松土壤,需氮肥较多,结瓜时需较多的磷钾肥料。
  我区人民多年来培育的黄瓜品种有线黄瓜、短黄瓜和有刺黄瓜。
  2.南瓜
  嫩南瓜中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丙和葡萄糖。老熟南瓜则含有维生素甲和淀粉,可代粮食。种子有丰富的脂肪,可炒食或榨油。
  我区种植的南瓜品科即普通南瓜(中国南瓜),主要有砘子南瓜、牛腿南瓜、长南瓜三种,根系发达,生长甲盛,适应性翼,耐旱耐高温。最适宜的温度为18-32°C。在我区一般于4月上中旬播种。出苗后及时中耕培土、追肥浇水。爬蔓时要注意整蔓和玉蔓。雨水多、气温过高时,可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食嫩瓜时要及时采取,食老瓜时,应在皮硬化,出现腊粉时采收。留主蔓第一瓜作种用。
  3.荀瓜
  又称印度南瓜。我区的荀瓜个体小,皮为金黄色杂以翠绿或黄白色条纹或灰白色略带绿色,早熟瓜重2-4公斤。栽培技术与南瓜基本相同。
  4.西葫芦(美州南瓜)
  我区栽培的西葫芦品种主要有济南站秧、胶东白皮和阿尔及利亚三个品种,大部分是1975年从山东省农科院引进的。阳畦纸袋育苗,一般在2月上旬,每亩3000棵,需营养土1.2立方米左右。营养土配制比例为壤土80%,腐熟马粪15%。腐熟粪干及其他5%。配制好分别装入小纸袋内,深浅一致的放入畦内。种子经催芽以后,选晴天中午进行播种。畦上盖塑料薄膜和草苫,约5-7天便可出苗,全苗后及时通风、防止高脚苗。定植前5-7天,选晴天上午10时或下午2时,将塑料薄膜全部揭开练苗。苗长40天左右,基粗,有4片真叶即可定植,并要多次进行中耕和追胆浇水。西葫芦开花时,昆虫少,要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拿住第一瓜。
  5.冬瓜
  我区种植的冬瓜为白皮冬瓜。冬瓜适应性强,产量高,耐贮运,果实中含有大量水分少量的糖和丰富的维生素C,具有特殊风味。冬瓜适宜的温度为18-32℃,较耐热、耐。我区种植的冬瓜是大型的,生育期140-150天,单瓜重可达10-15公斤。一般于3月下旬一4月初阳畦育苗,4月底一5月上旬定植,或者于5月上旬催芽直接播种。定植缓苗后;要多次中耕划锄,进行蹲苗。冬瓜对肥料很敏感,所以除施足基肥外,还要及时追肥、浇水。
  6.瓠瓜
  又名瓠子,其嫩瓜肉质柔嫩,做汤清淡可口。我区种植瓠瓜的历史虽然不太长,但现在瓠子已成为夏天淡季很好的蔬菜。
  瓠瓜根系较浅,结瓜期不耐湿,应择保水保肥而排水良好的壤土,播种或定植前要施足土杂肥,增施磷肥,深耕整平。一般3月下旬阳畦育苗,4月底至5月初定植
   六、茄果类
  茄科植物之中果菜;统称茄果类蔬菜。主要有蕃茄、茄子、辣椒等;这类蔬菜营养,价值较高,含有多种维生素、蛋白质、糖类、脂肪、矿物质和蕃茄素、辣椒素等。目前除露地栽培外,还有保护地栽培。
  1.蕃茄
  又名西红柿,可以生食、熟食,也可以加工。西红柿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C,还含有矿物质、有机酸等,并且有色泽鲜艳、果形美观、浓郁多汁、味酸可口等诱人入食的优良特征。
  西红柿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为15—29℃(22-24℃为最佳温度),夜间最适宜温度为15—18摄氏度。光照充足、地势高燥、排水良好、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产量高。
  我区种植的西红柿为无限生长型和普通类型品种。50年代末从山东省农科院引进了卡德大红,科利斯粉红、黄金塔等优良品种。1975年又从山东省农科院引进了济南大 。红、弗济雷德、强力米寿、农大23等优良品种。
  春蕃茄多于1月上中旬播种,播冲量按一两种子有13000-18000粒,80%出芽
  计算,可播种5-6平方米,足够2-3亩的秧苗。播种后2-3天出苗,要及时进行。间苗,最后6厘米见方一棵苗,一般在3月上、中旬,10厘米地温稳定在8℃以上时可以定植。其壮苗标准是:苗龄80天左右,苗高2.5厘米,茎粗、节短,具有8-9片真叶,边缘及叶背面呈淡紫色,现蕾而不开花。每亩栽种6000-7000棵(中晚熟品种每亩3500—4500株)。苗活后要及时中耕划锄,并且要注意追肥、浇水;
  西红柿必须搞好整枝,有效地碉整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协调关系,促进早结果,提高产量和质量。我区蕃茄整枝主要有两种,即单干式和双干式。中晚熟品种多采用单干式整枝,即只留一个主干,及时摘除所有侧枝。另外还要及时打顶和抹杈。同时,也要及时疏果和摘叶。
  蕃茄是丰蔓性植物,为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需要扎支架。
  蕃茄从开花到果实成熟大约需40-50天。果实成熟过程可分为白熟期(青熟期)。
  变色期(果实起红线)、坚熟期(果实大部分变红变黄)、完熟期(果实变软)。一般在变色期收获、茄红素、叶黄素、胡萝卜素等含量较高,便于运输。
  2.茄子
  我区种植茄子的历史悠久,品种较多,主要有圆浆茄、长白茄、大青茄等,尤其是菏泽大青茄,植株长势强,果实为卵圆形,皮淡绿色,单果重0.6公斤,品质好,为优良的绿皮茄子品种。
  茄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丙、钙等营养成分。而且适应性强,产量高,是夏秋主要蔬菜之一,特别是在八九月份淡季中占有重要地位。
  茄子是喜温性蔬菜,生长发育适温是20-30℃,低于20℃,果实生长停止,低于15℃会落花,低于10℃茎叶生长停止。茄子比较耐热,对多雨和阳光较弱的天气有较强的适应性。
  茄子的栽培,城市郊区以早春阳畦育苗,露地栽培为主.目前有的阳畦育苗,定植后盖塑料薄膜,可提前结果上市。12月上旬一1月上旬播种,3月下旬一4月上旬定植,5月中旬即可采收供应。在农村多为4月上、中旬播种,6月上、中旬定植,即露地育苗,麦收后定植。
  茄子定植缓苗后,需要中耕培土。茄子也要整枝,门茄座果后,保留二叉状分枝、将门茄下其余腋芽抹去。肥料追施前,将地面老叶打去,随着果实的摘收把下部老叶、黄叶、病叶摘除。
  要根据土地肥力及时追肥,并结合追肥及时浇水。
  茄子以嫩果为产品,一般从开花到采收大约需要15-25天,即果实已充分长大,萼片下的白色环带较窄时就可采收。尤其要适当早摘门茄,对产量影响很大。
  3.辣椒
  我区很早就栽培辣椒,广大群众有吃辣椒的习惯。
  辣椒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丙、各种糖、矿物质等营养成芬。还含有辣椒素,具有辣味,少量食用,可以帮助消化,增进食欲,是很好的调味品。甜辣椒可以生
  熟食、干制加工、腌渍、汤味很美,深受人们欢迎。
  辣椒是喜温蔬菜,结果期最适宜的温度为25-28℃,35℃以上高温和10℃以下低温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开花要求温度为15-16°C以上。辣椒不耐多雨的气候,高温多雨会大量落花。
  我区种植的辣椒品种有小铃铛皮,大铃铛皮、狮子头和线辣椒。尤其线辣椒“虽然产量低、但辣味较浓。1975年从山东省农科院引进了茄门甜椒和上海甜椒,在我区试种成功,现在栽培面积不断扩大。
  辣椒的栽培方式,一是12月下旬温床育苗,3月下旬定植,盖塑料薄膜和草苫;二是1月中旬阳畦育苗,终霜后露地栽培;三是清明至谷雨育苗,麦收后定植,另外还有延迟栽培的。
  辣椒定植缓苗后要及时中耕培土、追肥、浇水,还要注意防治病虫害。
  一般10月中旬,植株80%果实变红便可收获。
  七、豆角类
  我区豆角类蔬菜颇多,其中最多的是豆角、芸豆、
  1.豆角
  豆角在我区广大农村多年来种植十分普遍,多为零星种植,大面积栽培较少。以采食嫩荚为主,可以凉拌、炒食、腌渍,老熟之荚也可以蒸食。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为广才群众所喜食。豆角适应性较强,耐热,是一种很好的夏淡季蔬,菜。在35°C以上的温度下仍能生长结荚。最适宜的温度为20—25℃,开花结荚期最适宜的温度是25-281C,不耐寒,在5℃以下的低温时,生长受影响.
  我区栽培的豆角品种有5月白、挑杆子、红豆角、叶里藏等,还有从外地引进的十八粒豆角和线青有架豆角。十八粒豆角脆嫩,线青豆角肉质细密,这两种豆角长60—70厘米。
  春天露地直播一般在4月中旬;育苗移栽在3月下旬一4月初播种,4月下旬定植。夏播在5月下旬一6月上旬。若利用麦茬或大蒜茬,可于5月下旬播种育苗,苗龄20天左右移栽。夏播主要供应八九月份淡季。
  豆角怕涝,故要起垄栽培。苗期要勤中耕松土,架豆角还要扎架。豆角可选用座荚率高、豆角长、生长快、植株壮的留种。不作种用的要及时采收,鲜嫩食用。
  2芸豆
  又称菜豆、四季豆。芸豆营养丰富,含有糖类。蛋白质、脂肪等,经济价值较高。是群众喜食的细菜。
  芸豆喜温暖、不耐霜冻,生长适養温度是18-251℃,35℃以上,8℃以下不易发芽,高于30℃低于对生长和结荚都不利。芸豆喜腐植质多。土层深。排水良妖的土壤,生长中需要较多的钾、硼、铜等肥料。
  我区栽培的芸豆品种分为类性型和矮生型两种类型.引进品种有青岛架芸豆、丰收一号、天津黑粒芸豆、老来小架芸豆、法国黑法兰芸豆、法国地芸豆等。
  芸豆种子在8-10℃时才能发芽,因此,春架芸豆要在谷雨前3-5天播种;育苗移栽可在3月下旬一4月初播种。在苗期要中耕松土、追肥、浇水,甩蔓期要扎支架,一般播种后75—80天即可采收,能陆续采收两个多月.选用法国地芸豆或黑法兰芸豆品种,一般播种后60天即可采收。
  采用育苗移栽,定植后的管理与黄瓜大致相同.
  秋架芸豆所处的气候条件是苗期高温多雨,结荚期气温逐渐下降,与春架芸豆气候条件正好相反。秋架芸豆可选用老来小、丰收一号和黑粒架芸豆,于7月上中旬播种。出苗后及时中耕划锄,并注意防治红蜘蛛,团棵后要适期追肥、浇水.进入花期以后。要及时防治钻心虫。
  八、水生类
  水生蔬菜包括莲藕、茡荠、菱等。我区水生蔬菜主要是莲藕。其他栽培不多。我区栽培莲藕历史悠久。莲藕富含碳水化合物和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淀粉、蛋白质等,营养价值很高。生食、炒食均可,味道鲜美,并可加工成藕粉、糖藕片等食品。蓬子可作莲子汤、甜食、藕节、叶柄可入药,荷叶可作包装材料。早藕可在秋淡季供应市场。
  我区栽培的莲藕品种有红莲藕、白莲藕和早熟浅水藕三种,以白莲藕分布较广。近儿年旱藕大量发展,多采用浅水藕品种。
  莲藕要求高温多湿的环境,气候干燥冷凉则生长不良。只能在温暖无霜季节生长。我区一般终霜栽植,7-8月后成藕。
  莲藕在栽植上多是无性繁殖,用上年生产的藕作种。藕的盛花期也是着藕期,肥水充足,着藕浅;栽植密度大,着藕早;天气炎热多雨着藕晚;气候干燥生长受阻,缓延着藕,一般5天左右着藕一节,从开始膨大到着藕齐全得需20天。盐碱土生长的藕品质不好易烂。土壤疏松生长的藕圆,土壤坚实生长的藕扁,深水藕白嫩,浅水藕较粗糙。
  藕最好我植于浅水中,便于栽植.管理和采收.一般水深35厘米较好,也可以利用1-1.5米的深水池塘或地下水位高的旱地筑池植藕。
  早熟品种7月上中旬可采收,一般处署以后至翌年春天可随时采藕。表3—35蔬菜面积统计单位:万亩续表1单位:亩第三节中药材
  我区药材资源很丰富,据有关部门普査,发现我区有中药材302种,分属111科,其冲植物药材265种,分属81科。
  我区农作物中的栽培药材,其中有些是从古就遗留下来的品种,也有一些是从外地引进、栽培面积较大、产量较高的品种,这些都是我区典型的地方药材。这类药材主要有:牡丹、地黄、白芍、半夏、枸杞、麦冬、山药、红花、天花粉、牛蒡子及桔梗、丹参、山茱萸、白术、白芷、怀牛膝等。
  一、牡丹
  牡丹为芍药科多年生叶落小灌木,牡丹以根皮入药,有清热,凉血、和血、消淤的功能。主治热入血分、发斑、惊痫、吐血、细血、骨蒸痨热、妇女闭经等症。株高1一2米,枝多而粗短,叶互生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有柄,中小叶卵形至披针形,上部3-5浅裂,侧小叶较小,斜卵形,不等二浅裂,表面绿色,无毛,背面有白粉,中淼上疏生柔毛或近无毛,花大而美丽,花枝顶生,直径约12-20®米,花萼5片,绿色:花瓣5片或重瓣,白色、红色或黄色,先端常2浅裂,雄蕊多数,花药黄色。雌蕊5枚,密生柔毛,基部有红紫色,环状花盘包围.花期4一5月份,果期6月份.
  菏泽牡丹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八百年前,曹州牡丹即闻名于世。南宋诗人陆游所著《牡丹续谱》中说:"今河南惟许州,山东惟曹州最盛”.《曹州牡丹谱》基于这种情况,我区于1966年自安徽省凤凰山引进了凤丹"老档”2700公斤.凤丹具有投资少、生产快、产量高、质量好的优点,为解决丹皮的供应,加快生产步伐,起到了推动作用。
  牡丹还是我国固有的特产花卉,它雍容华贵,秀丽多姿,被誉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象征着繁荣昌盛、和平幸福,不仅广泛用于庭院栽培观赏,也是广州、港澳等地区人们迎新送旧最喜爱的"富贵花”。菏泽古称曹州,因盛产牡丹,又称"牡丹之乡”。菏泽牡丹,惯称曹州牡丹,是观赏牡丹中的珍品.目前我区已成为全国牡丹一生产、输出的主要基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两个文明建设的开展,牡丹被定为菏泽的市花,作为观赏和旅游资源,得到迅速发展,栽培面积达5,000亩,品种增至480多个.1982年在菏泽城东北赵耧牡丹集中产区,兴建了面积达1100亩的"曹州牡丹园”,内有牡丹60多一万株,品种360多个;还修建了以松编艺术造型为特色的"古今园”和以培育牡丹品种为主的"百花园”:,三园交相辉映,初步形成了曹州牡丹观赏区。"谷雨三朝看牡丹”,这时牡丹园内百花齐放,五彩缤粉,争奇斗艳,吸引着广大中外游客纷至沓来。真是花似海,人如潮,花香笑语,蔚为壮观。观花盛期,日逾十万人次。日本牡丹协会会长乔田亮二1987年第二次来菏泽观赏牡丹曾感慨地说:"我高兴地看到了世界上最大的牡丹园,牡丹花色品种多,花开得丰满,日本人同样是喜欢的”。
  随着栽培面积的扩大,为国内外提供的商品牡丹日益增加。50年代初,曹州牡丹多次运到北京,在中南海、颐和园、天坛、中山公园、北海公园等园林风景区栽植。国庆十周年时,国家园林部门遵照周总理指示,从荷泽引去豆绿、花二乔、冠世墨玉等23卄名贵牡丹品种。近几年来,曹州牡丹的年销售量近30万株,除供应广州、上海、南京武汉、洛阳、北京、沈阳、兰州、哈尔滨等几十个大中城市和港澳地区外,还远销南洋群岛、日本、朝鲜、美国、加拿大、苏联、澳利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日本安部牡舟园曾两次来交换牡丹品种,加拿大的北京纪念馆也栽植了州牡丹,真是"国色逢盛世,夭香传五州”,曹州牡丹已成为我们与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纽带。
  曹州牡丹是菏泽花农用西北高原的牡丹原始种经过驯化杂交选育出来的,它的特点是"花大、形美、色艳、芳香”,一般花径为15-25厘米.根据花瓣的多少和雌雄蕊瓣化的不同,曹州牡丹分单瓣、重瓣、千瓣三类,分葵花型、荷花型、玫瑰花型、平头型皇冠型、绣球型等六个花型,其花瓣层次多的可达上百轮,重叠隆起,颤颤欲坠。曹州牡丹按颜色可分为红黄、白、蓝、黑、绿、紫、粉等八类,每个色类中因深浅不同而有差别,其中以黑色和绿色最为罕见。
  牡丹是肉质根,花农在长期实践中摸透了它"性喜冷畏热,喜燥恶湿,得新土则根旺,栽向阳能性舒"的特性,选择地势高燥、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栽植,使牡丹根深叶茂,花大色艳,不仅提高了观赏价值,而且也发展了中药材。花农还根据牡丹"春发枝,秋发根,夏打盹、冬休眠"的生长规律,采取相应的管理技术措施,并通过大量播种,定向选育和嫁接繁殖等途径,加速了新品种的培育。1985年通过鉴定的42个新品种,品质比原来的有所提高,有的更具色,如"争春"花期特早;"朝阳红”花大色艳;"香月”花香浓郁;"粉玲珑”、"紫玲珑”株型矮小,适于盆栽。
  我区花农还创造了牡丹花在隆冬盛开的奇迹。曹州牡丹催花是当地花农的传统绝技.他们利用火炕,烘开了冬眠的牡丹,还将冬眠的牡丹运到了广州附近,利用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进行室外催花,使牡丹恰好在临近春节前开放。这种"冬赏牡丹”1978年在澳门展出二千株,观众达40万人,被誉为"牡丹盛会四百年首见”;1979年销往香港,轰动了当地花市。近几年来,曹州牡丹每年去广州催花3万株左右,提供春节鲜花9万朵左右。
  为了延长牡丹花期,在总结传统催花技术的基础上,我区花农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和自然优势,利用塑料大棚,进行牡丹大田催花试验,催开的牡丹花大色艳,枝叶匀称,可与自然发育的媲美。
  我区人民培育了第一流的牡丹品种,还使牡丹开出了不时之花,丰富了祖国的园艺宝库。曹州牡丹参加了第一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并获了金奖。
  二、白芍
  ,白芍为芍药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植物名为芍药,药材名为白芍。根入药,有镇痛解痉、养血调经、柔肝敛阳等作用,治血虚、眩晕、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自汗盗汗、院腹助痛、四肢挛急等症。植株高40—80厘米,根肥大,呈圆柱状或纺陲形,外皮红褐色。茎直立,上部略分枝。叶互生,下部叶为二回三出复叶,两面光滑无毛,草质,有长柄,近枝端的叶常为单叶,长卵形至披针形。花大而美丽,顶生,苞片4一5枚,萼片4个。叶状。花瓣10片以上,红色或白色,雄蕊多数,花药黄包,心皮3-6枚,分离,膏荚果3-6个,先端呈钩状向外弯,种子卵圆形,黑色,有光泽,花期4-5月份,果期6-7月份。
  我区栽培白芍历史悠久,早在明朝洪武年间就有记载,50年代以前,莪区白芍栽培面积不多,主要分布在菏津县。50年代以后我区白芍生产发展较快。因为我区白芍品种是复瓣花,栽培方法大致与牡丹相同,采取分根繁殖发展较慢,自1960年起引进亳县白芍,用芽头和种子繁殖,发展较快。亳县白芍易培植,产量高,收益大,各县种植面积较大。1968年全区计划种植2800亩,实际种植5000亩;1969年计划种植1670亩,实种9000亩。中共菏泽地委于1970年下达了《防止盲目性种植白芍的指示》,但由于农民自发种植白芍的积极性高涨,白芍种植面积没有压下来。1975年全区白芍收购量达421万公斤,致使白芍大量积压。
  白芍一般在三年后于"秋分"时收刨,把生根洗净加水在锅中煮,然后刮皮晒干即可药用。
  三、地黄
  地黄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根茎入药,生地能养阴生津,清热凉血、止血。治口渴咽干、阴虚发热、月经过多、细血、吐血等症。熟地能滋阴补血、治贫血、萎黄、女子崩中漏下、遗精、盗汗、消渴等。株高15-30厘米,根茎块状,外面枯黄色。茎直立、花集中于茎端,花萼钟状,花冠红紫色,筒状,雄蕊4枚、2强,雌蕊1枚。种子多数、卵形、淡棕色,花期5—6月份,果期6-7月份。
  过去我区的地黄多为野生。1958年从河南温县怀庆引进了优良品种怀庆地黄,根茎较肥大。开始试种时,第一年亩产250公斤,第二年亩产150公斤,产量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品种退化、混杂,而又没有《二级育苗》技术。1960年又引种一批,结果如前。1962年从河南省请了地黄种植技术员,从此我区有了地黄优良品种。1966年全区种植地黄4000亩,收购80多万公斤,出现了商品积压。1970-1974年地黄种植出现了最低潮,每年收购量1一2万公斤。1975年地黄生产又开始回升,全区种植500多亩。70年代耒期我区又出现了地黄生产第二个高潮,种植面积4000-5000亩,年收购量25万公斤左右。80年代初期,我区地黄生产又进入低潮。近几年来我区没有安排地黄生产,所以种植量一直不多。
  四、半夏
  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地下块茎加工泡制干燥后入药,味辛、温、毒,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等效用,主治痰饮咳喘、胸腕痞胀、恶心呕吐、痰厥不语,风痰眩晕等症。生半夏作用消痈肿。
  根据叶形、植株大小、块茎形状,我区所产半夏可分为三种类型:
  大桃叶形:一般高24-30厘米,叶片椭圆形至披针形,似桃叶状。须根粗壮,老母块肥大,产量高,一般亩产鲜货750-1000公斤。
  小桃叶形:株型小,高12-16厘米,呈小桃叶状,叶片小,须根细短,老母块不肥大,亩产400公斤。
  柳叶形:植株较高,一般在20-27厘米,叶柄长,叶片为披针形至长披针形,形如柳叶,须根粗长,老母块肥大,球形,亩产600-1000公斤。
  我区在70年代先后从湖北、河南邓县、江苏丰县及本省枣庄、栖霞、莒县、昌潍等地引种过半夏,但因产量低,目前种植面积极少,有的已绝种。1968年全区种植102亩,3972年种植135亩(收购2500公斤),1976年种植1187亩(收购14000多公斤.)近儿年来半夏的栽培面积很小了,1984年全冈只有25亩。
  五、枸杞
  枸杞为茄科多年生蔓生灌木,在我区多为野生,种植者很少。株高1一2米,根粗长、分枝,外皮土黄色.成熟之果实干燥后入药,有滋补肝胃、益精明目等效用,治腰膝酸软、目昏、眩晕、耳呜、糖尿病等症。根皮称“地骨皮”,也入药,有清虚泻热、凉血等效用,治阴虚、湿热、盗汗、心烦、口渴、咳嗽、咯血等症。
  我区1965年从外地引进宁夏枸杞,进行试种成功,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65年全区种植444亩,1967年种植980亩,1978年扩大到1600多亩(收购10万多公斤)。近几年来种植面积有所减少。1984年全区种植425亩,收购1500多公斤。
  六、麦冬
  麦冬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块根入药。有养阴生津、润肺、止咳等效用、主治口渴,咽干、肺热、燥咳、肺结核、咯血等症.株高15-40厘米,地下匐匍,茎细长,须根细长,花期6-7月份,果期7—8月份,一般栽种后一年收获,先将全株刨出,拣净落入土中麦冬,晒干搓去须毛入药。'
  原来我区所用麦冬全靠外地进货,1959年起先后从甘肃省山民县、四川省绵阳等地引种了麦冬.由于缺乏栽培经验和管理技术,结果成活率不高,产量低。1974年又从湖北襄樊引种;1975年从河南南阳引种.经过几年的努力,掌握了麦冬的生长特性,获得试种成功。1979年全区麦冬种植面积300多亩,年产量20000多公斤,成为我省麦冬主要产区,向省内提供大量麦冬商品。1981年麦冬生产过盛,价格降低,麦冬生产出现低潮,1982年全区仅种几十亩。1983年麦冬市场行情回升,栽培面积又扩大到300亩以上。
  七、山药
  山药为薯蓣
  科多年生缠绕性藤木。块茎入药,能健脏胃、补肺肾,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遗精、盗汗、耳鸣、健忘、泄泻、糖尿病及病后虚弱等症。块茎可食用或制淀粉。地下部分有肉质肥大的块茎,呈圆柱形,外皮灰褐色,生有须根,花单性,雌雄异株,极小,黄绿色,花期7-8月份,果期9一10月份。
  我区山药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主要有明兰子、大鹅脖、铁山药、大稀毛等十多个品种。过去农民种植以食用为主,入药甚少.1970年从河南温县引进"肿脖温”优良山药新品种,以后山药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79年全区种植1500亩以上,总产鲜山药250万公斤,折合干货50万公斤。
  八、红花
  红花为菊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以花入药,具有活血、通经、祛淤、止痛等作用,可治痛经闭经、跌打损伤、关节疼痛等.种子也可入药,中药称白平子。株高1米左右,茎直立、无毛、上部分枝、叶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
  红花从开始开花2-3天后就进入盛花期,一般可逐日采摘.红花小花是在晚上开始伸展,到早晨6时已充分展开,8时后花开渐止。因此,在早晨6时左右,趁露水未干采花较好。这时不仅苞片刺软,容易采摘,而且花色鲜艳,所采花不会结块,加工质量好。我区红花于1958年引进试种成功以来,发展很快,到1969年,年产红花12万公斤,出现了积压。红花生产被迫下马。以后市场红花供应又出现紧张,种植面积又扩大。1979年全区产红花32万公斤,又一次出现了红花积压,以后面积又降下来。
  九、天花粉
  天花粉为葫芦科植物,干燥根呈不规则圆柱状,质坚而重,粉质不易折断.果实、果皮、种子及块根均可入药。天花粉(块根)能清肺化痰、养胃生津.治热病口渴、肺热咳嗽、乳痈痒漏、疮肿等症。果实名瓜萎,能润肺止咳、化痰、消痈肿、治咳嗽、痰喘、心胸闷痛、乳痈疮毒等。瓜萎皮能宽胸利气、行水,治胸腔痞满、浮肿、尿少等。瓜萎仁能浆痰、润燥,滑肠,治大便秘结等。
  天花粉在我区有生产,秋季采挖,洗净刮皮晒干入药。我区所产天龙粉色洁白,粉性足,每年收购5万公斤以上。过去所产多为野生,1976年开始进行人工栽植,并得出增产经验:一是一次性施足底肥;二是合理密植;三是前期浇水保墻;四是扎架,通风透光。二年收刨单产一般400—600公斤,现在我区每年种植200亩以上。
  十、牛蒡子
  牛蒡子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果实入药,能散风热、清咽喉、解毒疹、治痘疮、麻疹出而未透,感冒发热、咳嗽、头痛、咽喉肿痛、疥癣、疮疡、肿毒等症。
  我区原来不种牛蒡子,1981年从本省惠民地区引种牛蒡子试种成功,以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最高峰全区曾种400多亩,收购量达5万多公斤。现在每年种植200-300亩,年收购量2万公斤左右。
  我区除以上家种药材品种之外,还有许多野生药材品种,不仅分布广,而且蕴藏量大,有开发利用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 香附:为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入药,有理气止痛,解郁调经之功效,东 "明、鄄城、菏泽、曹县等县、市均有分布。
  ② 槐米:为国槐的花蕾,有清热凉血止血等作用。我区各地都有分布。
  ③ 草决明: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种子入药,有清热明目,润肠通便之功能。名地均有分布。
  ④ 远志:为远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安神、化痰的要药,梁山县较多。
  ⑤ 蝉蜕:为蝉科昆虫黑蚱羽化后的蜕壳,有散风热、宣肺、安神之功效。鄄城等沿黄各县市分布较多。
  另外还有一些中药材,在我区蕴藏量大,但至今未被开发利用。如旋复花、楮实子、旱莲草、山川柳,葶苈子、杜仲、黄柏等。续表3-36药材种植面积单位:万亩第四节烟叶
  我区栽培烟草的历史很久了,但种植面积不大.50至60年代仅菏泽、单县、巨野、成武等县有少量种植,而且多在县城郊区,其他县种植不多。70年代以后,各县均有少量种 。1976-1979年,烟草种植面积较大,全区每年种植烟草近4万亩,单产100—150公斤。
  烟草生长要求较高的温度,最适宜的温度是28℃左右,最低最高38℃。低于10℃或高于38°C,生长受影响。烟草是喜光作物,对土壤适应性较广。
  从气温、光照、土壤、降雨量等方面来看,我区是适于烟草生长发育的,但我区人民没有种植烟草的习惯,故种植量不大。
  烟草种子很小,从种子萌发到幼苗生长,对环境条件要求很严格,通过小面积培育,做到精心管理,从温度、水分、养料等方面满足其需要,并防止自然灾害的侵袭,同时还可以通过间苗、移栽过程去杂去劣,有利于大田的整齐生长,因此,种植烟草,必须首先搞好育苗。壮苗的标准是:苗龄50-60天,无病,根系发达,须根多,移栽后缓苗快,吸收营养、水分较多。茎粗而短,节间紧凑,纵横生长协调,移栽后容易开秸开片。颜色正绿,生长发育正常。黄绿则反映营养不良,浓绿则标志氮素代谢过正,有机物质积累较少。
  烟草在移栽前要灌透水,以便挖苗。移栽前我区农民多以土杂肥为主作基肥,一般每亩4000公斤左右。另外,我区农民习惯于用饼肥(豆饼、棉饼为主,芝麻饼、菜子饼、花生饼也有用的,但用量较少)。近几年化肥施用量也逐渐增多。除了用于基肥外,主要是作追肥用。
  春烟的移栽,我区多于4月下旬一5月上旬,夏烟移栽期,主要以前茬作物的收获期而定,但要求力争一个"早”字。移栽期越提前,产量就越高。因为随着移栽期的推迟,由于旺长期雨量较多,易滋生病害,成熟期温度又较低,也影响光合与积累,所以产量明显下降,移栽时要保证质量,达到缓苗快,成活率高,苗壮早发。起苗时要挖大垛,使根系少受损伤,并采用水栽法,水土密切结合,使幼苗迅速恢复生理机能。
  烟草的种植密度要合理,过稀或过密都会造成减产.确定密度的原则:一是品种不同,其株高、叶数、叶片大小、茎叶着生角度等都不同,因此在相同条件下,株形紧凑的品种可以密些,而株形松散的可适当稀些。二是自然条件不同,密度也不同,肥沃土地比瘠薄土地可稀一些。三是季节不同密度也不同。春烟可比夏烟密一些。总之,要根据不同情况,确定合理密度。在我区一般每亩2000洙左右。
  烟草的栽植方式,我区一般有两种形式:即等行距和大小行两种。在密度情况下,可以等行距栽植,光照营养条件比较均匀。在密度较大的情况下,可采用大小行,有利于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烟草从移栽到采收结束,一般需要100-120天,就其生育特点,可为缓苗、团棵、旺长和成熟四个时期。各时期的生育特点不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因此,花管理上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管理。
  烟苗移栽后的50天,脚叶即可成熟,自脚叶成熟到顶叶成熟时间,大约需50—70天,通常采收5—8次,每次2—3片,顶叶4—6片可在成熟后一次采
  表3-37烟叶面积和产量 (面积:万亩,单产:公斤,总产:万公斤)续表1续表2第五节麻类
  我区种植麻类,历史悠久,分布普遍。但过去种植的麻类主要是荷麻。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开黄花,茎皮的纤维可以制作麻袋、麻布和绳子。大面积种植不多,农民主要是利用低洼涝地、村头地边及沟壕废地种植菏麻。除荷麻以外,还有种植线麻的,但种植面积更小。
  60年代以后,我区引进了红麻,群众称"洋麻”。
  红麻适应性较强,它具有抗旱、抗涝、耐盐碱等特性。尤其是耐淹、耐涝能力比高粱等其他作物还强。30厘米以上的麻株,洪水淹没麻尖8天左右,退水后仍可恢复生长;若不淹没麻尖,麻地积水一月以上、仍可继续生长。由于红麻耐盐碱能力较强,所以我区不少地方利用盐碱地种植红麻,亩产熟麻75公斤以上。红麻根系发达,入土较深,所以具有一定的耐旱、耐瘠能力。我区有些地方土地很瘠薄,保水保肥能力很差,种植粮食、棉花等作物产量很低,但采取等高作畦,适时播种,行间培土,增施肥料等措施种植红麻,一般亩产熟麻100公斤左右。
  红麻的主要栽培技术:
  ①轮作倒茬:红麻适应性很强,但连作多年就要显著减产,因为重茬麻田立枯病严重,很容易引起"锈根”或死苗,致使麻株生长不良,产量下降。据调查重茬麻田一般减产20—30%。
  ②深翻整地:红麻根系发达,入土较深,因此麻田深翻,能减少虫害,又能使红麻根系充分生长发育,吸收更多的水分和营养.一般来说秋翻比春翻好。翻后及时耙碎,整平。据调查,整地细、坷垃少、保墒好的麻地,每亩出苗五万多株;而整地粗放、坷垃多、保墒差的麻地,同样播种仅出苗二万株左右.
  ③适时播种:种植红麻,抓住节气,适时播种是增产的有效措施.一般说来,当地。下五厘米地温达到1210时就可播种,我区多在4月中、下旬播种.各地多采用大小行播种(大行40厘米,小行27厘米),这样便于管理.株距10厘米左右.播种量应根据种子发芽率高低而定。一般发芽率70%以上的种子,每亩下种1.5-2公斤。
  ④田间管理:红麻苗期生长较慢,要及时中耕除草,防止草荒,同时又能提高地温。中耕除草要抓住"早、勤”二字,促使麻苗生长.
  麻苗出齐后要及时间苗、定苗,一般每亩18000—20000株为宜,若土地过于瘠薄,地力较差,每亩留苗15000株左右。缺苗断垄时,要采取及时补种、移栽等方法,保证苗全为了增产,还要在施足底肥的前提下,巧施追肥。
  ⑤及时收获:收获期与红麻产量和品质有密切关系。收获过早,纤维产量低,拉力小;收获过晚,纤维粗硬,品质差.一般是红麻梢部出现披针叶时,正是红麻适宜收割。时期。我区一般于白露前后收获.红麻收获后,要及时进行剥皮、沤制。把生麻皮沤熟麻才能应用。表3-38麻类面积和产量 (面积:万亩,单产山斤,总产:万公斤)续表1续表2续表3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内容包括:概论、菏泽地区农牧业大事记、菏泽地区农业资源、菏泽地区土地所有制及其变革、菏泽地区牧业技术推广、菏泽地区畜牧业生产、菏泽地区农民生活、菏泽地区农业教育、菏泽地区农业科学研究、菏泽地区农业区划、菏泽地区农牧业机构和人员、菏泽地区农谚。

阅读

相关专题

牡丹
相关专题
白芍
相关专题
地黄
相关专题
半夏
相关专题
枸杞
相关专题
麦冬
相关专题
山药
相关专题
红花
相关专题
天花粉
相关专题
牛蒡子
相关专题
香附
相关专题
槐米
相关专题
草决明
相关专题
远志
相关专题
蝉蜕
相关专题
西瓜
相关专题
甜瓜
相关专题
大白菜
相关专题
甘蓝
相关专题
萝卜
相关专题
胡萝卜
相关专题
根用芥菜
相关专题
菠菜
相关专题
芹菜
相关专题
莴苣
相关专题
茴香
相关专题
芫荽
相关专题
韮菜
相关专题
大蒜
相关专题
大葱
相关专题
洋葱
相关专题
黄瓜
相关专题
南瓜
相关专题
荀瓜
相关专题
西葫芦
相关专题
冬瓜
相关专题
瓠瓜
相关专题
蕃茄
相关专题
茄子
相关专题
辣椒
相关专题
豆角
相关专题
芸豆
相关专题
花生
相关专题
芝麻
相关专题
油菜
相关专题
棉花
相关专题
小麦
相关专题
玉米
相关专题
大豆
相关专题
谷子
相关专题
高粱
相关专题
地瓜
相关专题
水稻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