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土地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72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土地资源
分类号: F323.211
页数: 4
页码: 17-20
摘要: 菏泽地区系黄河冲积平原。在大地构造上,为华北断块坳陷地带,属菏泽一一成武坳陷区,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由于长期处于一面下陷,一面为黄河积物冲填的状况,冲积作用战胜了地壳的下陷趋势,形成了现在的平原。
关键词: 土地资源 菏泽地区

内容

第一节地形地貌的分类
  菏泽地区系黄河冲积平原。在大地构造上,为华北断块坳陷地带,属菏泽一一成武坳陷区,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由于长期处于一面下陷,一面为黄河积物冲填的状况,冲积作用战胜了地壳的下陷趋势,形成了现在的平原。黄河从临近我区的兰考县开始,由东西流向折向东北;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夺淮而遗存之黄河故道,也由此分叉,斜向东南。我区就处在古、今黄河之间的三角地带。
  我区地势平坦,只有东北部梁山县境内和东部巨野县独山乡有少量的低山残丘,其余均为平原。总的地貌形态有四个特点:
  第一,从西南部的东明县和曹县西北部地形起伏处起,呈翻簸箕状、簸箕口向南四湖。
  第二,南、西、北三面环高地,海拔高度50-65米。
  第三,中部缓平,有两条高岭,夹有大洼分布,海拔高度45米左右。
  第四、东北部和东部地势低洼,海拔高度37-40米。
  黄河的泛滥改道,对我区地形地貌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据历史资料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2000多年中,黄河决口就达1543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在26次较大的决口中,有7次对我区微地貌的形成有较大影响,天体可分为三次泛道路线,即清济泛道、泗水泛道、汴水泛道。在多次的黄河泛道中,沉积物质交错分布,加上风力、人类活动等影响,形成了整个地区大平小不平,地表波状起伏,岗洼相间。其微地貌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
  1、缓平坡地
  我区的缓平坡地分布较广,南起单县,北到梁山县均有分布,全区总面积达1067.5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4.41%。按其地表坡降又分为高坡地、平坡地和洼坡地三类。
  (1)高坡地:高坡地处于流域上游,地表坡降一般为四千分之一到头千分之一。主要分布住菏泽市、东明县、曹县和单县境内.大体上沿着糠拔50米段等高线分布,土壤类型以沙壤质土为主,全区面积约为112.51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74%。
  (2)平坡地:平坡地的坡降一般为六千分之一到八千分之一,沿着海拔40-50米的等高线分布。地势缓平,地下水位2—3米,土质较好,有沙有壤。全区面积约为732.95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9.82%,是我区主要农业生产基地。
  (3)洼坡地:洼坡地位于坡地下端,常有零星的小洼地分布,坡降一般为八千分之一以上,沿着海拔40米的等高线分布,地下水位一般在2米左右,局部小于1米,潜水矿化度一般为每升0・5—3克,个别达每升3克以上,土壤呈盐渍化。由于地势较低,排水不畅,涝灾时常发生。
  2、決口扇形地
  由黄河决口沉积大量沙粒而成,地势较高,地表起伏不平,土质为沙质土,局部有沙丘,土壤保肥保水性能差,风沙危害较大,适宜发展林果、畜牧。主要分布在鄄城县临卜到巨野县太平集;东明县沙沃到菏泽市王浩屯;单县张集到黄岗一带。全区面积约为311.19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5・87%,地下水位一般为3—5米。
  3、碟形洼地
  为静水沉积洼地,有明显的封闭曲线,俗称漫洼”。低于平地0.5-1.5米,坡降一般小于万分之一。土质粘重,耕性差,适耕期短,易旱又易涝,保肥能力强,适于粮食作物生长。主要分布在黄河泛道交叉处和两河道中间或几次泛道的交接处。我区万亩以上的大洼有24处,小洼呈点片分布。以菏泽市、巨野县、郓城县、成武县、梁山县、单县分布较多。如菏泽市的辛集洼、巨野县的龙固洼、郓城县的侯集洼等畜积较大。全区面积约有251.42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2.82%。
  4、河滩高地
  由于黄河水含沙量大,年平均径流量468亿立方,输沙率最小时为每立方水含沙24.5公斤,最大时可达每立方水含沙221.5公斤,平均亿方水中於泥沙800万立方米,形成故河床堆积并逐年加高,两侧大堤高出平地6—8米。这些特点在我区微地貌中,表现出明显的河滩高地,全区面积约为234.56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1.96%。按其成因又可分为河滩高地、垄岗河滩高地主要分布在黄河滩和黄河故道河床,呈带状分布,全区面积约为141.53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22%;垄岗高地主要分布左菏泽市、定陶县、梁山县境内。这一带地势较高,地下水位较深,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较大。全区面积约为99.03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74%。
  5、沙质河槽地
  主要由黄河的古河道和决口泛滥形成,地势比周围低1.5—2米,地下水位1-2米,土壤以较大的沙质颗粒为主,干旱季节常常出现“风吹沙扬”的现象。主要分布在黄河古河床和鄄城县临卜大沙河一带。全区面积为50.61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58%。
  6、背河槽状洼地
  主要分布在黄河大堤和古河道大堤的外侧,一般1-2公里宽,地势低洼,潜水位高,矿化度大,盐渍现象比较严重。如曹县、单县南部的太行堤北侧、现代黄河大堤外侧,一般比周围低2米左右,地下水位1米左右。夏秋多雨季节易积水,“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适宜进行灌淤改土或挖低填高,实行农渔间作。全区面积为44.52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27%。
  7、低山残丘
  我区低山残丘面积很少,主要分布在梁山县境内的梁山、龟山、凤凰山和巨野县境内的独山等处,面积约为1.69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09%。第二芳土地资源的利用
  根据全区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全区土地总面积为1961、39万亩,其中可利用的土壤面积为1504.96万亩,占全区土地面积的76.73%;工矿、村庄、城镇、交通、河流等共占用土地456.33万亩,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3.27%。在可利用的土壤面积中,实际耕地面积为1367.13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9.7%,占可利用土壤面积的90.84%,除去果园、林地、苇地、特殊用地等,尚有没被利用的土地52.31万亩,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67%,这部分土地包括荒山、盐碱地(不生长作物的重盐碱地)、沙荒地、裸岩石砾地及其他方面的土地。
  近年来,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已引起地、县(市)、乡(镇)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我区各县(市)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作了具体安排,实行了合理的作物布局,调整了农、林、牧、副、渔各业之间的比例。目前基本上做到了因地制宜,因土地种植。特别是最近几年,在农业生产上,各地狠抓了配方施肥,深翻细耕,整平土地等一系列改土培肥措施,并且把增施有机肥料,兴修水利工程作为土地改良,利用的重要手段,有效地提高和加强了我区土地的利用率和抗灾能力。
  土壤是陆地能够生长作物的疏松表层,其特征是不断供给植物水分.养料和协调土壤中水、肥、气、热的能力。土壤是农牧业发展的基础。植物将太阳能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同土壤中的养分,同化为碳水化合物,为人们生活提供依据,因此,“土壤是世一界上一切生产和生活的源泉”,在许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是,在土地资源的损失方面,我区长期以来一直是比较严重的。特别是1958年以后,土地资源的损失十分严重。据统计,1949—1957年全区耕地面积是增长趋势;1955年全区耕地面积为1,592.8万亩(统计上报数),比1949年增加246.4万亩,增长18.3%。1958年以后,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60年全区耕地面积1266.1万亩,比1957年减少316.3万亩,平均每年减少100多万亩。1964年以后耕地面积有所回升,一直到1968年全区耕地面积维持在1300万亩以上。60年代末期以来,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到1987年末全区耕地面积为1136.8万亩比1968年减少174.1万亩。
  1958-1963年耕地面积大福度减少,主要是因为极"左”思潮的影响,造成人民生活极度困难,致使一部分耕地变为荒地;其次是,大办水利设施,占用耕地较多。最近20年来土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村庄、城镇扩大占地。关键是人口迅速增加;各级领导部门对土地管理没有一个较好的统一规划,国家、集体、个人建房占地过多。第二,沟、路、河、渠的增加。在农田基本建设中,挖沟、筑路、修渠是一项很好的开发利用土地,改良、培肥、提高土壤生产水平,减少旱涝面积的有效措施;但是,由于缺乏经验,有的河渠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许多老河道、废渠、道路等没能整平还农。第三,工矿非法占地严重,特别是乡镇、行政村集体工、副业生产,浪费耕地较多,如窑业生产毁坏耕地相当严重。各地目前对窑业生产已加强了管理,统一规定了建窑地点,利用法律和行政措施,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见表1—1。
  (有关土壤的详细情况,见第四篇第三章)。表1-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万亩)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内容包括:概论、菏泽地区农牧业大事记、菏泽地区农业资源、菏泽地区土地所有制及其变革、菏泽地区牧业技术推广、菏泽地区畜牧业生产、菏泽地区农民生活、菏泽地区农业教育、菏泽地区农业科学研究、菏泽地区农业区划、菏泽地区农牧业机构和人员、菏泽地区农谚。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
东明县
相关地名
曹县
相关地名
单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缓平坡地
相关专题
決口扇形地
相关专题
碟形洼地
相关专题
河滩高地
相关专题
沙质河槽地
相关专题
背河槽状洼地
相关专题
低山残丘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