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720
颗粒名称: 概论
分类号: G254.3
页数: 4
页码: 1-4
摘要: 菏泽地区农业资源丰富,全区属黄河冲积土,土层深厚,质地适中,宜耕性强。水资源总量为31.84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436立方米,而且水质好、水位浅,又有引黄之优势。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无霜期长,热量资源为山东之冠,太阳辐射量高于省内同纬度地区,有97%的降水量分布在农作物生长季节。
关键词: 概论 描述

内容

菏泽,古称济阴,后改曹州,为历史名城结菏泽地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东经114°48′一116°4′北纬34°32′-35°59′北部隔黄河与聊城地区相望;西部和南部与河南省濮阳、开封市及商邱地区毗连;东南部与安徽省砀山县、江苏省丰县为邻;东部与济宁、泰安市接壤。南北长180公里,东西宽140公里,总面积为13079.5平方公里,折合1961.9万亩,占山东省总面积的根据1979-985年全区第二次土壤普査结果,各类土壤总面积为1504.9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367.13万亩,比1979年统计上报耕地面积1170.43万亩多196.7万亩,增加16・8%。按农业人口每人平均占有耕地2.04亩 (按统计上报耕地亩数,人均占有1.74亩)。
  1986年末,菏泽地区辖荷泽、曹县、定陶、成武*单县、巨野、梁山、鄆城、郵城、东明1市9县,302个乡镇(区办事处),8140个行政村(14719个自然村),共166.24万户,其中农村户数156.68万户,总人口741.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91.18万人;农村总劳动力297.17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的劳动力261.88万人。
  菏泽地区地势平坦,境内除梁山、巨野两县有零星的低山残丘(均属泰沂山切断余脉)外,其余均为平原。总的地势是西南高东北低。地面高程自东明县黄河滩区南端海拔68.5米,逐渐降至郓城县新河一段与梁济运河交叉处的海拔37米,高低相差31.5米。坡降为五千分之一至万分之一。全区平原占总面积的98%,水面积、山丘面积很小。地貌以缓平坡为主,其次为决口扇形地、碟形洼地、河滩高地、沙质河槽地和背河槽状洼地。
  菏泽地区农业资源丰富,全区属黄河冲积土,土层深厚,质地适中,宜耕性强。水资源总量为31.84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436立方米,而且水质好、水位浅,又有引黄之优势。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无霜期长,热量资源为山东之冠,太阳辐射量高于省内同纬度地区,有97%的降水量分布在农作物生长季节。本区属于半温湿大陆性气候带的南缘,生物资源种类丰盛,名特产品较多。有中外驰名的曹州牡丹;久负盛名的曹州耿饼;清香醇郁的曹州木瓜;体大力壮、膘肥肉嫩、役肉兼用的鲁西黄牛;皮肉兼用、誉满全球的青山羊、其猾子皮制成的裘皮服装,质轻柔软,美观大方,坚固耐用,有“货走全球”之美称。此外,小尾寒羊、曹州斗鸡、桃尖西瓜、圆铃大枣、梁山蜜桃、郓城猴头、半夏,沙土特鲜酱油、菏泽桐木等,在国内外都享有一定声誉。
  菏泽地区是一片古老、美好的地方,但是在封建统治阶级主宰下的旧社会,我区的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生产条件差、科学技术落后,自然灾害频繁,农业产量低而不稳,加之苛捐杂税沉重、地主剥削残酷,农民生活极端贫苦,长期处于饥寒交迫之中。40年代未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广大穷苦人民翻了身,分到了土地,但是,在当时许多人的温饱问题并没有解决,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现象,在我区很多地方屡见不鲜。1949年全区粮食总产量仅8.15亿公斤,耕亩单产只有68公斤,农业人口平均每人占有粮食178公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农田基本建设,逐步改善了生产条件,推广、应用了决业新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更为迅速.到198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2358亿元,比1980年增长1.5倍。农、林、牧、副、渔各业的产值,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农业内部结构和农村经济体制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种植业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80.9?&下降到1985年的75.9%;林、牧、副、渔的产值则由1980年占农业总产值的19.1%上升到1985年的24.1%。通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产业结构渐趋合理,初步走上了槨农J工、商、建、运、服“综合发展的轨道。农民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改善。1985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7元,比1978年增长6「倍•我区多数地区的农民,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生活消费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细粮占90%左右、肉、蛋的食用量成倍增加,日用品也逐渐向高档、耐用商品转化。
  总的来看,我区的农业生产确实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也经历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回顾近40年来我区农业生产发展的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四个时期:
  1949-1956年为恢复发展时期。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和社会主义改造,消除了以土地为主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同时,国家又制定了鼓励农艮劳动致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有效措施,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由于生产关系的改变和生产力的解放,使我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地恢复和发展。1958年全区农一业总产值达到4.25亿元,比1949年增长97.7%,年递增率为10.2%;粮食总产量达到14.1亿公斤,比1949年增长72.6%,年递增率为8.5%。
  1957-1963年为连续下降时期。1957年自然灾害(主要是涝灾)严重,造成农业大些减产・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由于各级领导部门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没按客观规律办事,大搞"一平二调”,“浮夸风”、“共产凤”到处乱刮,在生产上“瞎指挥“,致使我区的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损失,农材经济连续下降。1963年全区农业总产值仅为1.98亿元,比1956年下降114.6%,年递减率为11.7%。
  1964-1978年为缓慢上升时期。这个时期,由于在指导农业生产上时而遵循,时而违背自然和经济规律,致使农业生产多次波动,发展缓慢。1978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8.28亿元,比1963年增长3.2倍,年递增率为10%;粮食总产量达乙公斤,比1963年增长1.9倍,年递增率为7.3%。
  1979-1987年为迅速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由于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落实了各项农村经济政策,普遍推行了以土地包干到户为主要待征的联产承包农业生产责任制,农民群次真正掌握了农业生产主动权,劳动积极性、科学性空前髙涨,同时,这个时期比较尊重知识、尊重科学,能够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並且任生产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指导生产,因此,农业生产能够迅速发展,粮棉增产幅度较大,到1985年,粮棉单产、总一产和农业总产值均大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这是我区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一个大好时期。
  我区自然灾害较多,经济基础也较薄弱,生产条件还未得到应有改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资源潜力尚未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这些都是农业生产的障碍因素。
  现在,我区的农牧业生产,遵照中国共产党十三大精神,正在深化改革,进一步放开搞活,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完善经济体制,落实各项农村经济政策,沿着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道路稳步前进。我区农牧业生产必将出现一个新的腾飞。表0-菏泽地区行政区划(197年12月 )
  续表1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内容包括:概论、菏泽地区农牧业大事记、菏泽地区农业资源、菏泽地区土地所有制及其变革、菏泽地区牧业技术推广、菏泽地区畜牧业生产、菏泽地区农民生活、菏泽地区农业教育、菏泽地区农业科学研究、菏泽地区农业区划、菏泽地区农牧业机构和人员、菏泽地区农谚。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