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淤背区开发利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牡丹黄河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70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淤背区开发利用
分类号: F323.211
页数: 5
页码: 303-336
摘要: 菏泽黄河修防段从1977年开始,利用简易吸泥船进行机淤固堤,辅以人工红土包边盖顶,不仅增强了堤身强度,提高了抗洪能力,确保了黄河防洪安全,而且为黄河管理单位增加了雄厚的土地资源。
关键词: 土地资源 开发利用

内容

一、淤背区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
  菏泽黄河修防段从1977年开始,利用简易吸泥船进行机淤固堤,辅以人工红土包边盖顶,不仅增强了堤身强度,提高了抗洪能力,确保了黄河防洪安全,而且为黄河管理单位增加了雄厚的土地资源。截至2005年,牡丹黄河河务局开发利用淤背区土地736亩,分别种植了生态林、用材林、果园、银杏园和农作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为加强淤背区开发利用管理,加大了开发淤背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黄金梨园修建管理房3间、板房2间,打机井1眼,配建机井房1间。在园内投资7万余元修建温室大棚2个,占地面积660平方米,适时种植蔬菜。在兰口淤背区速生用材林区,修建管理房4幢,每幢4间(两层,上一下三),打机井4眼,修建灌溉用地埋管2300米,架设高压线路2300米。在刘庄段院内、河口淤背区各新打机井1眼。在刘庄段院内修建灌溉用地埋管50米,并购置喷灌机1套。2005年牡丹黄河河务局淤背区种植情况、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统计表见表6—1。
  表6-12005年牡丹黄河河务局淤背区种植情况、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统计表续表6-1
  二、开发过程与效益
  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创多种经营新途径,广开财源,增加收入,按照各级领导的部署和要求,荷泽黄河修防段于1987年开始启动淤背区开发项目,开展淤背区种植。其形式有职工集体经营、个人承包和护堤员及当地群众承包。具体开发种植情况和经济效益等摘几个典型年概述如下:
  1987年4月,荷泽黄河修防段将油楼淤背区(221+150-221+800)50亩土地承包给后油楼行政村种植苹果,每年每亩缴黄河修防段承包费24元,双方签订合同,并经荷泽公证处公证。同时,与油楼、刘庄、河口村的护堤员和群众签订70亩淤背区土地承包合同。当年淤背区种植收入0.09万元。
  1990年,山东黄河河务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开发利用淤背区的实施意见》,对淤背区开发提出两点具体意见:一是把机关(县段、分段、闸管所)驻地附近取水条件方便的淤背区作为开发重点,山东黄河河务局有计划地安排配套投资。要求到1991年,临黄堤各单位人均达到1亩,每亩年产值300元,净收益150元。二是对尚未列入重点开发的淤背区,可采取与群众联营或个人承包的方式经营,承包期一般为2~5年,每亩收承包费20-60元。遵照山东黄河河务局的意见,荷泽市黄河河务局加大了淤背区开发力度,当年在黄堤桩号222+400(油楼路口)以东淤背区修建水利配套田50亩,由单位集体种植粮食作物和植桑养蚕。当年生产小麦、玉米4.0吨,创产值0.1万元。庭院种蔬菜5亩,收获蔬菜35.0吨,改善了职工生活,同时还将165亩淤背区承包给当地群众种植,收回土地承包费2000元。
  1995年,根据上级的要求,大力实施兴农战略,念好土地经,开发利用淤背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荷泽市黄河河务局将50亩配套田承包给职工种植,全年共收获小麦3吨,玉米2吨,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2.65吨,总产值2.1万元,收回土地承包费1000元。庭院种植面积11亩,收获蔬菜15吨,改善了职工生活。群众承包土地125亩,种植苹果和农作物,收回承包费4000元。
  2000年,淤背区开发种植面积扩大到503亩。其中,高科技示范园80亩,一七二柳苗40亩,三倍体毛白杨50亩,其他农作物和经济作物300亩,银杏园32亩,葡萄园1亩,全部由职工承包种植和管理,年产值40万元。
  2005年,淤背区开发种植面积扩大到736亩,其中高科技示范园1处、80亩,苹果园5亩,营造林面积360亩(槐树40亩、生态林90亩、用材林190亩、银杏生态林40亩),银杏采叶林32亩,杨树苗45亩,葡萄园1亩,群众承包农作物213亩,年产值123万元。1986-2005年淤背区开发种植效益统计表见表6-2。
  表6-21986-2005年淤背区开发种植效益统计表续表6-2
  三、学习科学种植技术,加强淤背区开发管理
  为提高淤背区种植技术和种植效果,荷泽市黄河河务局采取走出去学习和请进来专家指导的方式,学习淤背区种植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迅速提高了淤背区种植水平,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果。
  1997年3月,菏泽市黄河河务局聘请泰安农学院教授向职工传授银杏种植技术,使部分职工很快掌握了银杏种植和银杏苗培育技术,从此,荷泽市黄河河务局利用庭院和淤背区,开创了银杏育苗和种植的新局面。到2003年,已发展银杏生态林和银杏采叶园72亩。
  2000年,菏泽市黄河河务局为全面贯彻落实山东黄河河务局提出的“重水、强工、兴农、扬科、促商”战略,使经济工作有个全新面貌,先后派人出去考察了滨州河务局的黄河花卉园基地、全国最大的寿光蔬菜大棚基地、曲阜九州有限公司,并深入细致地学习了菏泽高科技示范园经营和管理的成功经验。经过论证,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强了水利配套建设,建成了80亩高科技示范园,引种了韩国黄金梨、一七二柳苗、三倍体毛白杨,并在科技示范园内建成温室大棚两个,扩大了淤背区种植范围和品种,保证了淤背区种植的顺利发展。
  在淤背区开发管理上,主要是依据外地经验,实行分块承包制和合同制。2000年,在黄金梨园建园时,与菏泽地区果树站签订了建园协议。2002年12月,刘庄河务段与职工李春云、王桂英签订了黄金梨园管理承包合同。2003年,李庄河务段与职工宋有光、张军义、万坤峰、张保银签订了兰口淤背区用材林管理承包合同。通过合同的约束,黄金梨园的建园工作和黄金梨园及用材林的管理工作,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知识出处

菏泽牡丹黄河志

《菏泽牡丹黄河志》

本书详细地记载了1986~2005年牡丹黄河治理开发的历程、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内容包括防洪工程、防汛、兴利、管理、综合经营、人物等方面。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