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牡丹黄河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676
颗粒名称: 第四篇 兴利
分类号: S274
页数: 19
页码: 178-196
摘要: 引用黄河水灌溉农田,在黄河上中游已有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先后修建了郑国渠、白渠等灌溉工程,关中地区大得其利。
关键词: 农田灌溉 灌溉工程

内容

引用黄河水灌溉农田,在黄河上中游已有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先后修建了郑国渠、白渠等灌溉工程,关中地区大得其利。自隋唐之后,河套地区也引黄淤灌,改造盐碱地,使农业获得丰收,故自古就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 的说法。
  1946年人民治黄以来,牡丹区人民在“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方针指引下,大力培修堤防、全面加强人防,确保年年防洪安全,夺取了60余年黄河安澜的伟大胜利。20世纪50年代初期,从试办小型引黄淤灌开始,相继修建了大量引黄涵闸工程,结束了千百年来黄河为害的历史,步入了开发黄河水利为人民造福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工农业生产飞速发展,对水的需求量更高,黄河水已成为主要的水资源,对沿黄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不可否认的支撑作用。
  第一章引黄灌溉和城市供水
  第一节渠首工程
  随着时间的变迁,科学技术的进步,黄河河势的变化,防洪水位的不断提高,引黄渠首工程亦不断更迭。
  牡丹区(原荷泽县、市)最先建设应用的引黄工程是1956年6月建成的刘庄虹吸工程,位置在黄堤桩号219+929~219+966处。安装钢管9条,管径0.9米,总长度81.5米。设计引水流量9.0立方米每秒,最高实际引水流量18.0立方米每秒。基础结构为砌石墩座,设计水位:临河56.39米,背河55.84米,防洪水位61.0米。设计灌溉面积23万亩,预算投资74.9万元。因虹吸受其规模限制,远不能满足当地群众生产的要求,因此经报请上级批准, 该工程于1958年10月废除,在原地改建刘庄人民驯黄闸一座。
  刘庄人民驯黄闸由黄河水利委员会设计院设计,济宁地委组织施工。该工程于1958年10月动工,1959年5月建成,建设地点在黄堤桩号220+014处。结构形式为薄壁轻型钢筋混凝土箱式涵洞,共分5联,每联5孔,每孔净高2.5米,净宽2.5米。闸身总长31.6米,总宽74.4米。设计水位:闸前57.60米,闸后57.35米,防洪水位61.00米。设计引水流量260立方米每秒,闸底板高程55.20米,不透水段64.6米,混凝土板桩长5~8米,总投资269.9万元。设计灌溉面积700余万亩,受益范围涉及荷泽、鄄城、巨野、郓城、梁山、嘉祥等县,其中荷泽县88.3万亩。
  1959年因于林湾夺溜改道,河势下挫,刘庄人民驯黄闸前出滩,引水困难,故于1972年3〜9月修建郝寨引黄闸一座,地点在黄堤桩号223+439处,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箱式涵洞,共3孔,每孔净高2.2米,净宽2.8米。闸身总长46米,宽9.8米。设计水位:闸前57.5米,闸后57.3米,防洪水位61.00米。闸底板高程55.5米,不透水段66.0米。设计引水流量20.0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50.0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面积47.0万亩,投资51.0万元。该闸建成后,仅运用3个月的时间,因施工质量存在问题,有不均匀沉陷现象,且设计防洪水位低,不能适应防洪要求。1976年后,为了防洪保安全, 每年汛期进行围堵,至1982年春折除。
  1979年,由于刘庄人民驯黄闸引水困难,且设计标准低,已不能适应防洪要求,经黄河水利委员会批准废弃,另于黄河大堤桩号221+081处修建刘庄引黄闸一座。该闸由山东黄河河务局设计,荷泽黄河修防处、荷泽黄河修防段与荷泽县组织施工。1979年3月破土动工,10月底竣工,工程质量符合要求。
  刘庄引黄闸为桩基开敞式结构,共3孔,每孔净宽6米,净高4米。闸室全长17米,闸身总长132米,宽96米。两岸各有钢筋混凝土岸厢1孔,闸下有92根直径85厘米钢筋混凝土灌注桩作支承。设计防洪水位64.90米,校核防洪水位65.90米,上游设计水位58.75米,下游设计水位58.45米,最高运用水位63.20米。设计引水流量80.0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面积96万亩。闸门是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用三台2x40吨绳鼓式固定启闭机启闭,配6160型发电机组1台,功率84千瓦,柴油机135马力,输电线路长100米,总投资179万元。
  目前,刘庄引黄闸属于带病工作的险闸,存在着闸门过于笨重(25吨),不便检修,超期运行,并产生严重的不均匀沉陷现象等诸多隐患,严重影响着引黄供水和安全度汛,且近年来由于河势变化,该闸已严重脱河,引水困难,故急需改建。
  第二节刘庄灌区与灌溉
  刘庄灌区兴建于1956年。1958年前由刘庄虹吸供水,1959-1979年由刘庄人民驯黄闸供水,1980年后由刘庄引黄闸供水。刘庄灌区计划灌溉面积24万亩,各级渠系配套17万亩。灌溉尾水由徐河、南干沟、白虎沟、洙赵新河排泄。1965年复灌以来,采取科学管理,运用灌溉、排碱、放淤等综合措施,灌区农业产量逐步提高。1996年前,渠首采用机械清淤,年清淤量为75万立方米。1996年后,总结前段管理经验,运用科学管理方法,解决了渠首的淤积问题,未再进行过清淤。
  该灌区隶属于牡丹区水务局,由刘庄引黄管理处管理,机关设在牡丹区高庄镇(现已迁至荷泽城区西安路)。
  由于地势高低不平,灌溉方式方法不一样,刘庄灌区又分为自流灌区和提水灌区。
  一、刘庄引黄自流灌区
  1978-1979年,山东省水利厅对刘庄引黄灌区范围曾两次行文批复,批复范围为:西自荷泽东明边界,西北靠黄河,北到徐河,东至荷泽至阎什口备战路,南以洙赵新河为界。灌区总面积149.33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22.4万亩。灌区经过多年建设,至1985年已初具规模。先后开挖输水总干渠2条,长24.34公里;分干渠12条,长76.2公里;支渠50条,长125公里;斗渠157条,长169公里;农渠320条,长64.4公里;配套建筑物2025座。排水工程,除原有7条河(沟)外,增设干沟12条,长59.8公里;支沟57条,长114.9公里;斗沟250条,长269公里;农沟56条,长60.4公里;配套建筑物925座。干、支、斗三级灌排配套面积为16.0万亩,其中自流灌区面积13.3万亩。1992年12月,山东省计委对刘庄灌区扩大建设作了批复:灌区设计灌溉面积60.0万亩,其中自流灌区23.0万亩。
  为实现灌区设计目标,牡丹区及灌区管理部门狠抓灌区配套建设,不断提高工程效能。1986~1997年先后筑沉沙池12座,面积43990亩,对灌区干渠多次清淤,恢复干渠2条,长7.33公里,清理干级排水工程7条,长37.23公里。1992年为解决刘庄闸引水含沙量大、颗粒粗、渠道清淤负担重的问题,经专家调查论证,报经上级批准,在刘庄闸前兴建了减沙橡皮坝。工程结构由底板基础工程、坝袋工程、充排水工程、上下游防冲工程和左右岸砌石护坡工程5部分组成。该工程由山东省治淮工程局设计,山东省第一水利工程局承包施工。1992年11月26日开工,1993年3月12日主体工程建成通水,共完成混凝土1235立方米,砌石1046立方米,土方2.5万立方米,用工3.8万个,总投资251.2万元,其中地方自筹211.2万元,基建投资40.0万元。经1994-1995年的运行观测,引水含沙量比建坝前减少26%,其中粗沙减少29%。1995年改建了李庄集分水枢纽闸,采用砌石结构,共8孔,单孔宽3.0米,设计分水流量69立方米每秒。1995年11月1日开工.,1996年5月30日竣工,总投资185.3万元,其中省投资100.0万元,地方自筹85.3万元。改建后,有效地改善了引黄配水条件。
  1986-2002年,刘庄自流灌区,新增配套建筑物224座,渠道衬砌20.3公里,建管理房2力6万平方米,共完成土方2190.15万立方米,砌石3.14万立方米,混凝土3394立方米,投工848.6万个,投资2936.69万元。1999年起,由于限时定量引用黄河水,加之地面淤高等原因,2002年,自流灌溉面积只有85000亩,占规划面积的37%,2005年,自流灌溉面积减少到79005亩。
  二、刘庄引黄提水灌区
  刘庄引黄提水灌区的范围,主要有吴店镇、吕陵镇、小留镇、黄罡镇、都司镇、万福办事处及李村镇的西部、高庄镇的南部、安兴镇的大部、皇镇乡的西北部、牡丹办事处的北部等。1988~1999年为改善部分乡(镇)供水条件,先后对抗旱沟、刘庄引黄送水干线、纬一沟、纬二沟、经一沟、经四沟、田寺沟、徐河调水工程、安兴调水工程、辛集调水工程和洙水河东调水工程,进行了1~6次清淤或开卡,共做土方664.73万立方米,投工244.8万个,投资486.73万元。
  1986年,刘庄引黄提水灌区共有固定泵站(亦称扬水站)113处,装机143台,6021.4千瓦,站灌面积15.5万亩,共有用于流动性提灌的水泵6887台,配动力57293.6千瓦,提灌面积36.96万亩。2002年,刘庄引黄提水灌区共有固定泵站182处,装机210台,5690.5千瓦,由于部分水源不足或损坏失修,站灌面积只有12.76万亩,用于流动性提灌的水泵增加到10028台,配动力83795千瓦,提灌面积增加到40.7万亩。2005年刘庄引黄提水灌区共有固定泵站119处,装机133台,34994.9千瓦,站灌面积8.62万亩,用于流动泵灌的水泵12769台,配动力108976千瓦,提灌面积43.0万亩。表4-1为刘庄引黄灌区1986-2005年灌溉面积统计表。
  表4-1刘庄引黄灌区1986-2005年灌溉面积统计表
  第三节放淤改土
  引黄放淤既是利用黄河泥沙加固大堤的重要措施,也是沿黄人民利用黄河水沙资源改变生产条件、发展农业生产的一大创举。1965年以来,牡丹区实施放淤改土,使许多砂碱涝洼和不毛之地改造成了肥沃的良田,加之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业产量逐年提高,农民生活逐步走向富裕。
  1985年以后,各级党政领导和黄河业务部门,始终坚持抓紧抓好引黄放淤改土这项工作,将其作为沿黄乡(镇)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尽量多放水、多落淤、多改土,为沿黄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多作贡献。
  1986-2005年,刘庄引黄灌区累计淤改放水量53990万立方米,沉沙池面积43990亩,淤改面积30000亩。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黄河水沙资源短缺,特别是1993年3月黄河水利委员会实施全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统一调度后,引黄放淤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改良盐碱涝洼的速度有些放慢。1998年起,放淤改土工作已完全停止。1986~1996年刘庄引黄灌区淤改情况统计表见表4-2。
  表4-21986-1996年刘庄引黄灌区淤改情况统计表
  第四节城区供水
  在经济建设大潮的推动下,荷泽城区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城区规模迅速扩大。1986年城区面积14.15平方公里,1991年已扩大到12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986年17.7万人,2005年增加到30.53万人。由于工业发展,人口密集,城区需水量急剧增大,单纯依靠地下水已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兴建引黄工程、利用黄河水已势在必行。
  一、城区水资源概况
  为了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城区水资源,确保城区人民的生活需要和城区经济的持续发展,2002年,对城区水资源流量和可利用量作了分析估算。
  (一)水资源量估算
  城区的水资源量,主要包括降水径流量(即城区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淡水的净补给量。
  根据荷泽市水文局提供的降水观测资料和降水径流系数及有关资料分析,地表水:按平水年(降水频率P=50%)计算,在城区120平方公里范围内,降水深为624.4毫米,平均降水径流系数为0.5,地表水资源量为3746.4万立方米;地下水:平水年,城区浅层地下水年均净补给量为2007万立方米。平水年城区水资源总量为5753.4万立方米。
  (二)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
  地表水:城区地表水可利用量,取决于城区坑塘、湖泊对自然降水的蓄存能力。2002年城区实有坑塘20处,面积104.7公顷(包括赵王河南段,不包括无水汇入的吴堤口鱼塘1处,面积2.25公顷),按P=50%的降水频率计算,平水年,一次蓄水可达251.3万立方米,减去渗漏和蒸发(约占一次蓄水量的40%),可利用量为150.8万立方米。
  地下水:平水年,城区地下水年净补给量,主要来自坑塘、湖泊渗漏、降水入渗。但由于城区建设加快,地面硬化范围急剧扩大,浅层地下水的补给范围随之缩小。据分析计算,地下水的可利用量(按年均净补给量的100%计)仅有2007万立方米。
  客水:据统计,城区多年平均引用黄河水量(即可利用量)为725万立方米。
  上述三项之和即为平水年城区年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计2882.8万立方米。
  二、城区供水现状
  1986年以来,荷泽城区的供水方式有3种:一是市自来水公司供水;二是党政机关、部分企业单位、个体服务业、城镇居民自备井供水;三是城郊区供水。
  (—)自来水公司供水
  1986年荷泽市自来水公司有两个水厂,共有深井10眼,浅井8眼,建供水管网44公里,年供水量916万立方米。1989年,在城北十里铺兴建第三水厂,设计日供水能力为2.0万立方米。到2002年,自来水公司已有深井19眼,浅井28眼,建干级供水管网67.026公里,年供水量达2036万立方米(其中浅井供水1063万立方米,深井供水973万立方米)。自来水供给人口达28万人,占城区人口总数的78%。
  (二)自备井供水
  由于自来水公司的供水能力不能满足城区各行业用水的需要,其供水管网达不到的单位和居民,便自建水井解决用水问题。2002年自备井已发展到283眼,其中深井147眼,浅井136眼(不含简易水井),年开采量为1790.0万立方米,其中开采浅层地下水384.1万立方米,开采深层地下水1405.9万立方米。
  (三)城郊区供水
  城郊区(指2002年城市居民仍有耕地的区域)供水,主要包括农业灌溉、畜牧业、居民生活供水。其方式主要是通过自备井、自备泵供水。据分析,2002年供水量为2405.6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6.8万立方米,利用现有农用机电井770眼,开采地下水2252.5万立方米,用黄河水146.3万立方米。
  2002年城区各行业共有机电井1100眼,其中,深井166眼,浅井934眼,年开发利用水资源总量7094.3万立方米,其中开发地表水63.6万立方米, 地下水6865.2万立方米,黄河水165.5万立方米。2002年荷泽城区各行业水资源开发利用量统计表见表4-3。
  表4-32002年荷泽城区各行业水资源开发利用量统计表
  (单位:万立方米)
  三、2002年城区各行业需水量估算
  荷泽城区内工业集中,人口密集,用水行业繁多,需水量较大。据计算,2002年城区农业、工业、居民生活、公共事业、畜牧业和环境等总需水量9061.7万立方米,详见表4-4。表4-42002年荷泽城区各行业需水量统计表
  (单位:万立方米)
  四、城区引黄供水工程筹建
  从前面2002年的资料不难看出,在城区供水中存在着严重的水资源缺乏,供不应需(供水量只占需水量的78.3%);地下水过量超采,浅层地下水年开采量为可利用量的2.2倍。由于浅层地下水长期过量开采,城东、城北出现了106.5平方公里的漏斗区,其中心位置的地下水位已下降到16.55米。深层地下水开采量也过大,1999-2002年,年均开采2128.5万立方米。2002年深层地下水漏斗区中心的水位埋深已达到93米,加剧了城区地面下沉,城区降水利用量太低,降水径流利用量仅为3%,流失量占97%。
  为解决城区地下水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荷泽市政府于1994年着手筹建引黄供水工程。2000年经国家批准兴建,建设规模为日供水15万立方米,总投资5.0亿元。该工程包括蓄水水库、沉沙池、净水厂、输水管线等部分。供水工程流程是自刘庄引黄闸引黄河水,利用现有输水干渠自流至沉沙池,沉沙后由入库泵站提水经输水管道送至水库,然后由出库泵站提水经管道送至净水厂,净化处理后进入城区供水管网,最后送至各用户。
  蓄水水库位于牡丹区万福办事处,以废弃七里河河道为中线,呈不规则八边形布置,占地3380亩,包括围坝、截渗沟、出入库涵洞、出库泵站、周边涵闸等附属建筑物,投资2.6亿元。坝轴线长6313米,设计库容1290万立方米。设计水位57.6米,坝顶高程59.4米,坝顶宽度8米,其上有高约1米的防浪墙。原地面高程50.8米。
  沉沙池位于牡丹区高庄镇,为以挖待沉运用方式,占地面积940亩。南北长800-1000米,东西宽620米,北部约100亩为沉沙池清淤堆沙区。投资3500万元。
  从沉沙池至水库的输水管线长15公里,为直径2.0米的钢套筒混凝土管,投资5500万元。
  荷泽市黄河水厂厂区在市区昆明路,与牡丹区委、区政府隔路相邻。占地面积150亩,建设规模日供水15万吨,投资8000万元。
  到2002年底,净水厂土建部分已经完成,机电设备正在安装,输水管网已铺设60公里,水库和沉沙池工程正作施工准备。计划2007年9月完成全部工程建设任务,向城区供水管网送水,保证供水水质达到国家标准。工程完成后,荷泽城区引黄供水总量将达到10万吨,供水范围北至黄河路,南至长江路,西至西安路,东至广州路,面积将达45平方公里,供水干支管线长度将达165公里。荷泽市引黄供水工程流程图如图4-1所示。第二章滩区水利建设
  1956年,荷泽县人民政府开始兴办引黄灌溉工程,沿黄群众深受引黄灌溉之益,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群众生活日益改善。但与黄河唇齿相依的黄河滩区,虽为近水楼台,但因无引黄灌溉工程,眼看着黄河水从地边流过,却不能用黄河水浇灌农田。农业生产常受干旱之苦,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群众生活拮据,滩区经济趋于落后状态。1988年,为发展滩区经济,促进滩区农业生产,改变滩区群众的落后面貌,上级决定采取国家补助和地方自筹配套资金方式, 兴建滩区水利工程1988-1996年分三期施工,共完成投资194.38万元(其中国家补助91.37万元,地方配套资金98.01万元,群众自酬5.0万元)。该工程惠及牡丹区岔河头和张闫楼两个滩区,受益人口1-73万人,耕地面积1.34万亩。
  第一节滩区水利建设工程施工
  一、工程施工概况
  根据上级对黄河滩区水利建设采取“统一规划、分期拨款、逐年实施” 的意见,牡丹区黄河滩区水利建设分三期施工,各时期的施工情况叙述如后。
  (一)第一期(1988-1990年)
  1988-1990年,牡丹区滩区水利建设项目有灌溉工程、排水工程和交通工程。其中,灌溉工程包括岔河头滩区引黄灌区和张闫楼滩区机井灌区;排水工程安排在岔河头滩区,交通工程安排在张闫楼滩区。计划建设内容和经济效益指标分别是:①岔河头滩区引黄灌区,计划修建渠首扬水站2座、节制闸3座、涵管便桥4座、过水斗门11座,干渠2条,长2832米,支渠10条,长3570米,计划1988年完成,新增灌溉面积3200亩。②岔河头滩区排水工程,建设生产桥2座,购置排水机泵3套,计划1989年完成,新增排水能力0.8立方米每秒,排水面积0.13万亩。③张闫楼滩区机井灌区,新打机井52眼及相应机泵配套(其中李村镇11眼,李庄乡41眼),计划1988年完成24眼,1989年完成11眼,1990年完成17眼,新增灌溉面积3640亩。④张闫楼滩区交通工程,建设生产桥1座,生产路(防汛)1.5公里,计划1988年完成。
  上述工程由荷泽黄河修防段负责程规划、设计,李村、李庄两乡(镇)具体组织施工,在施工中接受荷泽黄河修防段技术人员指导、检查、监督。1990年完成了全部工程。共完成土方4.05万立方米,石方300立方米,混凝土17.61立方米,完成人工工日4.83万个,完成投资49.9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4.88万元,地方投资25.03万元)。
  (二)第二期(1991-1993年)
  1991-1993年,牡丹区滩区水利建设工程项目主要是灌溉工程,集中在张闫楼滩区机井灌区施工。计划新打机井52眼(含配套和井台),新增灌溉面积3640亩,修老井台52个。该工程由荷泽市黄河河务局会同李村、李庄两个乡(镇)进行规划设计,两个乡(镇)具体负责组织施工。1992年10月上旬开工,1994年10月底全部完成。据统计,共完成投资48.47万元 (其中国家投资23.99万元,省配套15万元,区乡配套9.48万元),完成工日0.72万个。
  (三)第三期(1995-1996年)
  1995-1996年,牡丹区滩区水利建设项目有灌溉工程和排水工程,其中灌溉工程包括张闫楼滩区机井灌区和岔河头滩区机井灌区,排水工程安排在岔河头滩区。计划建设内容和经济效益指标分别是:①张闫楼滩区机井灌区,计划1995年新打机井31眼,并相应搞好机泵配套和井房修建,架设10千伏高压线1.0公里,购置100千伏安变压器2台,建筑变压器房2座,计划新增灌溉面积3000亩,改善灌溉面积3100亩。②岔河头滩区机井灌区,计划1996年新打机井25眼,并相应搞好机泵配套,砌筑井台25个,新增灌溉面积2000亩。③岔河头滩区排水工程,计划1996年开挖排水干沟2条,长3.0公里,土方3.6万立方米,新增排水面积2000亩。
  本期工程于1996年6月23日开工,1997年5月25日竣工。完成土方3.6万立方米,完成投资96.0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42.50万元,地方配套53.50万元(群众自筹较计划增加5万元),完成工日3.37万个。1988~1996年牡丹区滩区水利建设项目分期完成情况统计表见表4-5,逐年完成投资统计表见表4-6。表4-51988~1996年牡丹区滩区水利建设项目分期完成情况统计表
  表4-61988~1996年牡丹区黄河滩区水利建设项目逐年完成投资统计表续表4-6
  二、工程质量检查与质检成果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牡丹区滩区建设领导班子和黄河河务局滩区建设办公室自始至终都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明确专人做好工程质量检査工作,跟踪检查,一丝不苟,并逐项作好记录,整理备案,作为工程验收的重要依据。施工管理办法变更后,建立三级质量检查验收制度,对土石方工程严格按照《土石方工程质量要求及检查办法》进行质检工作,对机井建设和高压线与变压器房的建设按照机井建设要求和输变电线路操作规程制定了《机井建设和高压线建设的施工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依据所制定的办法进行质检工作,因而使质检组织、质检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说服有力,切实保障了各项工程的施工质量。在验收时,不论是验收组成员还是直接受益的滩区群众,对工程质量都表示十分满意。1988~1996年牡丹区滩区工程质量检查成果表见表4-7。表4-71988-1996年牡丹区滩区工程质量检查成果表
  三、工程竣工验收
  为规范设计和施工,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充分体现建以致用的务实精神,突出建管并重的指导思想,认真落实管理组织、人员和措施,确保黄河滩区水利建设任务顺利完成,充分发挥工程效益,造福于民。每期工程竣工后,都由县(市)地、省级主管单位进行竣工验收。
  1991年7月25日,由荷泽市黄河河务局和李村镇、李庄乡组成的验收组对第一期黄河滩区水利建设工程进行竣工验收,并将已竣工的工程移交李村镇、李庄乡水管站管理。
  1994年10月30日、11月12日、11月25日分别由荷泽市、荷泽地区、山东省黄河河务局组织验收组,对荷泽第二期黄河滩区水利建设工程进行了竣工验收。
  1997年5月30日,由荷泽市黄河河务局和李村镇、李庄乡组织验收组, 对荷泽市第三期黄河滩区水利建设工程进行了竣工验收。
  各级验收组通过现场验收和内业资料审查,对荷泽市黄河滩区水利建设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质量、财务管理、工程管理组织和人员的落实等都是比较满意的,一致认为工程符合优质工程标准,同意验收。验收组要求今后加强管理、合理收取使用费,以利于工程维修和设备更新,长期发挥工程效益。
  四、工程效益
  黄河滩区水利建设工程的兴建,提高了滩区灌溉与排涝能力,改善了滩区生产条件,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治理区治理后的农业产量与治理前对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滩区面貌迅速变化,出现了社会安定、群众逐步富裕的大好形势。
  通过第一期(1988-1990年)滩区水利建设,每亩粮食产量与1985~1987年3年平均值相比,岔河头滩区:1988年每亩增产33公斤,1989年每亩增产36公斤,1990年每亩增产67公斤,连续3年共增产43.52万公斤;张闫楼滩区:1988年每亩增产83公斤,1989年每亩增产99公斤,1990年每亩增产117公斤,连续3年共增产108.84万公斤。
  通过第二期(1991-1993年)滩区水利建设,按治理区统计,与1988~1990年3年平均总产相比,1992年增产3.31万公斤,1993年增产9.95万公斤,1994年增产15.98万公斤,3年增产29.24万公斤。
  通过第三期(1995~1996年)滩区水利建设,按第三期治理区统计,与1991-1993年平均粮食产量、收入情况相比,1996年岔河头滩区井灌区全年总增产43.2万公斤,纯收入总量增加55.35万元,人均纯收入增加332元;张闫楼滩区井灌区全年总增产80.17万公斤,纯收入总量增加109.15万元,人均纯收入增加286元。
  五、工程施工的组织与技术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是搞好黄河滩区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从1988年起各级领导都充分认识到黄河滩区水利建设的重要意义,层层建立组织。荷泽市及时成立了以一名副市长为首,由市委办公室、市农委、财政局、黄河河务局主要领导参加的领导班子,黄河河务局成立了黄河滩区建设办公室,沿黄各乡(镇)和行政村也相应建立了黄河滩区水利建设领导小组。各小组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实行岗位责任制,有力地推动了滩区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开展。
  (2)切实搞好规划,精心设计和精心施工是实现滩区治理目标的基础。为此,主抓此项工作的黄河河务局,结合沿黄乡(镇),抽出技术人员,深入滩区调查研究,根据滩区地形、距河远近、取水难易,宜渠则渠,宜井则井,选择投资省、见效快、群众期盼急于解决的工程项目,进行科学论证,选择最佳方案,编制出最佳规划和设计方案。工程施工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按工程施工规范施工,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千方百计提高工程质量合格率,争创全优工程。
  (3)认真抓好工程投资的落实和管理,以满足工程急需,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展。首先,根据工程进度,国家补助资金要及时到位,地方配套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要及时筹集;其次,加强资金的管理,严格按基建程序办事,专款专用,严禁挪用,把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到为群众谋福利的黄河滩区水利工程建设中。
  (4)建立健全管护组织,坚持建管并举,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方针,把已建工程管理好、运用好。为此,已完善乡水利站2个,建立村水利服务站8个,配备村站服务人员16人,工程管理人员8人,井(渠)长56人,灌区管理人员4人。机井机泵的管理使用均签订了承包合同,并据情收取一定的维修、折旧费,以便今后设备的维修或更新,尽量延长工程使用年限,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效益。
  第二节黄河浮桥建设
  2005年,根据山东省交通厅“以桥代渡”工程安排,依据水利部《黄河下游浮桥建设管理办法》和鲁水政发【2001】43号《山东黄河浮桥建设管理细则》的有关规定,牡丹区交通局管辖的顺通浮桥有限公司在牡丹区黄河河务局张闫楼控导工程下首(黄堤桩号230+450),修建黄河浮桥1座,切实解决了两岸群众的通行安全问题,促进了黄河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方便了滩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消除了农用船舶超载渡运的不安全隐患,加快了黄河滩区和两岸的经济发展。
  一、兴建缘由
  闫楼黄河浮桥南接沿黄路、刘民路,北与河南濮阳县梨园乡相接,过该浮桥可以从荷泽市直达濮阳市,比走黄河大桥近30公里,为发展荷泽市及沿黄区、乡的经济创造了优越的交通条件。浮桥建成后,首先,对满足黄河两岸群众的生产生活要求,加快滩区的经济发展,繁荣市场,促进物资流通起到积极作用;其次,有效解决了两岸群众耕种收割问题,彻底消除农用船舶超载渡运带来的安全隐患,维护了广大群众的利益;再次,有利于连接公路干道,节约能源,利于社会。总之,浮桥建设是一项投资小、见效快、工期短、社会效益突出的畅通工程、民心工程,是省政府“突破荷泽、加快荷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两岸群众的迫切愿望。
  二、申请和批复
  荷泽市牡丹区交通局自2004年2月,就对在李村镇油楼村(刘庄险工31~32号坝,对应黄堤桩号222+300)建设黄河浮桥一事提出申请。但因河势变化,黄河两岸建设浮桥的条件时有变化,桥位几次变更,直至2005年5月15日,最后请示在李村镇闫楼村(张闫楼控导工程下首,对应黄堤桩号230+450)修建。牡丹区黄河河务局、荷泽市黄河河务局经多次研究,并再三向山东黄河河务局请示,山东黄河河务局经现场查看和研究,于2005年8月18日,以鲁黄水政[2005]22号文予以批复,并提出下列意见:
  (1)由于原批的浮桥位置河势发生变化,不能满足浮桥建设要求,因此原则上同意油楼浮桥位置下移,变更在张闫楼、高砦两村滩区(相应黄河右岸大堤桩号230+450)。
  (2)架设浮桥不得在河道内修建挑水、阻水或者影响行洪的码头、栈桥及其他永久性建筑物;不得缩窄河道;滩区内道路路面不得髙于当地滩面0.5米。滩区内的收费管理房等设施,应采用可折卸或可移动的活动式结构。
  (3)在浮桥施工期间,要及时派人进行监督检查,建设单位应接受黄河部门的监督检查,严格按照批准的方案实施,浮桥竣工后,由山东黄河河务局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启用。
  (4)浮桥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必须严格执行《黄河下游浮桥建设管理办法》、《山东黄河浮桥建设管理实施细则》等规定,不得影响黄河防洪、防凌和工程正常管理。今后因黄河防洪、防凌和工程建设、工程管理、河道勘测等需要折除浮桥时,建设单位应无条件服从,并承担全部费用。
  (5)浮桥使用期限为15年,使用期满后,浮桥管理单位应及时折除,恢复河道原貌,如确需延期使用,应重新办理审查手续。
  三、浮桥建设规模和设计标准
  闫楼浮桥设计桥长550米,桥面宽9.0米,浮桥通行承载60吨以上。其基本配置为码头2座,配备185马力多用途拖轮2艘,新型浮桥承压舟34对,趸船2只,特型舟2只,配套、附属设施有跳板、锚、锚链、浮筒、钢丝绳、管理房、收费房、两端公路、照明系统等。
  随着浮桥的建设,两岸水上交通条件的改善,农用汽车、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较大型农用生产机械过河进行农业生产将成为可能。本着立足现状、适当超前的原则,确定码头、承压舟拖轮、配套和附属设施等的设计标准。
  码头设计标准:外形尺寸要满足车辆上下浮桥通行要求,设计承载能力为60吨,设计水位取桥位2500立方米每秒流量相应水位和花园口连续3天流量达到3000立方米每秒对应的水位。码头按照高低两个设计,满足不同的水位交通要求,高低码头的高差按照1.5米设计。
  承压舟设计标准:根据目前过河的主要车型构成和将来车型发展的预测,桥宽按照净宽9.0米的标准设计,浮桥通行承载能力按60吨以上设计,外形尺寸为15米x1.3米X15米(长x深x宽),设计载重60吨。
  拖轮设计标准:选用适合黄河航行的船型,主机功率按185马力设计。
  配套和附属设施设计标准:采用目前黄河使用的型号,根据实际作适当调整,照明系统采用探照灯照明,浮桥管理用房按满足日常管理的最低标准建设。
  四、经济效益分析
  浮桥建成后,将成为荷泽市通向北方的主要交通要道,加大两岸的物资流通,加之客运运输,预估小型车辆日流量可达1000辆次,客车流量可达50辆次,其他车辆可达300辆次。按目前法定收费价格,预计日收入可达7000元,年(汛期、凌汛期除外)收入可达210万元,减去管理人员工资、维护费和固定资产折旧费,年利润总额达45万元,基本可满足维护浮桥的费用,达到以桥养桥的目的。同时,浮桥的建设,可极大地方便两岸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彻底消除船渡存在的安全隐患,为两岸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滩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因而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是非常明显的。

知识出处

菏泽牡丹黄河志

《菏泽牡丹黄河志》

本书详细地记载了1986~2005年牡丹黄河治理开发的历程、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内容包括防洪工程、防汛、兴利、管理、综合经营、人物等方面。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