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河道特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牡丹黄河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64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河道特点
分类号: TV85
页数: 1
页码: 85
摘要: 牡丹区黄河河道长16.5公里,两岸堤距6~8公里、平滩水位河面宽0.5-2.0公里,属过渡性河段,是1855年铜瓦厢决口后形成的河道。
关键词: 河道整治 河道特点

内容

牡丹区黄河河道长16.5公里,两岸堤距6~8公里、平滩水位河面宽0.5-2.0公里,属过渡性河段,是1855年铜瓦厢决口后形成的河道。多年来,河道一直比较稳定,其特点是主槽比较明显单一,河道宽阔,水势平缓,水流集中,极少出现汉河和沙洲,主槽变化范围较小,速度较慢,有明显规律性,具有弯曲外形。但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有一次较大变化,原因是左岸滩区封砦至程相楼间有一条串沟,1958年汛期过水3000~4000立方米每秒,于1959年8月24日终于夺串改道,使刘庄险工河势普遍下挫脱溜,右岸兰口、张楼及对岸连山寺坐弯。针对河道的变化,1960年山东省出人出资,在南小堤险工15号坝下修筑截流大坝一条(称山东坝、南小堤下延工程),长2000米,新修坝头15个。1967-1968年右岸相继修建张闫楼控导工程和贾庄险工,控制河湾的发展。1972年后,刘庄险工河势逐年上提,于1976年重新靠河,张闫楼、贾庄及对岸连山寺相继脱河,使刘庄至苏泗庄河道恢复直河段。
  河道严重淤积和悬河的加速形成是黄河河道的又一大特点。由于上游来水来沙不平衡,水少沙多,河床逐年严重淤积抬高,河道泄洪能力降低,同流量水位不断升高,对防洪保安全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人民治黄以来,仅在三门峡水库建成初期,由于采用蓄洪拦沙运用方式,黄河下游河床一度冲刷,但时间很短,后改为滞洪排沙运用,又形成了逐年淤积状态。200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推行调水调沙试验和2005年开始实行调水调沙生产运行,牡丹区黄河河道又略有冲刷现象。

知识出处

菏泽牡丹黄河志

《菏泽牡丹黄河志》

本书详细地记载了1986~2005年牡丹黄河治理开发的历程、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内容包括防洪工程、防汛、兴利、管理、综合经营、人物等方面。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牡丹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