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河道现状及来水来沙、洪水、凌汛特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牡丹黄河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62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河道现状及来水来沙、洪水、凌汛特点
分类号: TV882.1
页数: 4
页码: 10-13
摘要: 牡丹区黄河现行河道长16.5公里,为游荡性河段向弯曲性河段演变的过渡性河段。左右两岸大堤相距6~8公里,纵比降1/8000,横比降1/3000~1/5000。
关键词: 河道现状 凌汛特点

内容

牡丹区黄河现行河道长16.5公里,为游荡性河段向弯曲性河段演变的过渡性河段。左右两岸大堤相距6~8公里,纵比降1/8000,横比降1/3000~1/5000。右岸上接东明县下界,下连鄄城县上界,左岸毗邻河南省濮阳县。
  近年来,由于自然原因及人为干预,进入黄河下游的水量急剧减少,黄河长期处于中小水流路状况,来水来沙条件恶化,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造成黄河下游河道严重淤积。特别是高村至孙口段,河道长度仅占山东河道全长的27%,而主河槽淤积量却占全省河道淤积最的41.3%。据测算,河床每年平均抬高0.12米。至2005年,黄河河床已高于背河地面2~4米,设计防洪水位高于背河地面8-10米黄河下游已成为典型的地上 “悬河”。
  由于河床逐年淤积抬高,河道泄洪能力逐年降低,至2002年汛前,黄河下游主槽平滩流量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6000立方米每秒,锐减至2000~3000立方米每秒,最小的平滩流量仅1800立方米每秒。最严重的河段滩唇已高出堤根4米多,滩地高出背河地面4~6米。中常洪水时,防汛形势十分紧张,大洪水时,情况就更加严重,时常会出现大漫滩的局面,不仅滩区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黄河大堤也面临横河斜河冲决的危险。
  黄河下游自1986年进入枯水期系列,含沙主流多在主槽内运行,因而也造成了主槽严重淤积,排洪能力大为降低,同流量的相应水位逐年抬高。1958年高村站洪峰流量17900立方米每秒,相应水位62.96米。1996年高村站洪峰流量6810立方米每秒,相应水位63.87米,高于1958年水位0.91米。1998年高村站洪峰流量3020立方米每秒,相应水位63.04米,高于1958年水位0.08米。2003年高村站最大洪峰流量2710立方米每秒,刘庄站最高水位62.07米,比1996年8月高村站6200立方米每秒时刘庄水位61.71米还高0.36米,超警戒水位0.13米。由此可见,中小洪水时高水位的局面十分严重,洪水漫滩机会增多,黄河防汛任务更加艰巨。
  二、来水来沙特点
  水少沙多是黄河的主要特点。经测算,进入黄河下游的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3亿吨,多年平均含沙量34.7公斤每立方米,并多次出现过600公斤每立方米的沙峰。据资料记载,含沙量临界值为20-25公斤每立方米,因而造成河道严重淤积、抬高。据测算,黄河下游每年平均有4亿吨泥沙淤积在河道内,11亿多吨泥沙排泄入海。
  水沙输送不平衡是黄河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有长达数年或十几年的枯水系列。一年内洪水和枯水的变化更大,7-10月的水量约占全年的60%,年最大和最小流量有很大差异。1996年,咼村站最大流量6810立方米每秒,最小流量0立方米每秒。表1-3为1986-2005年高村站历年逐月平均流量统计表。
  黄河下游河道具有大水淤滩、河走中泓、水流集中,中水刷槽,有槽则泄洪,排沙能力大,洪水位表现低,河道主溜变化小的自然规律。黄河水利委员会为解决黄河下游泥沙淤积、河床萎缩,恢复黄河健康生命,于2002年至2004年组织实施了三次调水调沙试验。2005年第一次调水调沙正式运行。从2005年洪水传播形势看,荷泽河道的过流能力增大。与2004年调水调沙试验相比,同流量水位明显下降,同水位流量增加。从水沙分析情况看,调水调沙已经使下游河床得到了明显冲刷,河道过流能力有所恢复,平滩流量已由2004年的2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2005年的3200立方米每秒。总之,调水调沙运行实践有力地证明了调水调沙作为处理黄河泥沙、恢复黄河健康生命的措施之一,是确实有效的,是新时期高科技治黄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洪水特点
  黄河径流的主要来源在兰州以上,多年平均年输水量为319亿立方米,占全河总输水量的2/3。黄河下游洪水主要来自中游。
  黄河水沙的来源大体可分为四个区域。第一区域来自托克托以上,水多沙少,水量占50%以上,沙量还不到10%。第二区域来自托克托至龙门区间,水少沙多,水量占10%,沙量却超过50%。第三区域来自泾、洛、渭、汾四条支流,水量不到20%,沙量占1/3。第四区域来自伊、洛、沁河,水量占不到10%,沙量仅占2%。
  黄河出现洪水的时期称为汛期。因受季节气候的影响,黄河在一年中不同时期出现的洪水通常被称作桃汛、伏汛、秋汛和凌汛。表1-31986-2005年高村站历年逐月平均流量统计表3、4月间,流域内气温开始回升,冰雪逐渐融化,黄河水量因而增大,在下游常常出现一个较小的洪峰。这时,桃花正开,所以称为“桃汛”。7、8月间,黄河中游常降暴雨,黄河流量大量增加,输沙量也相应变大,不断岀现较大洪水或大洪水,因处在伏天,故称为“伏汛”。9、10月间,多阴雨连绵,黄河基流加大,有时有暴雨,也会出现较大洪水或大洪水,由于洪水历时一般较长,洪峰即使较小,洪量也较大,因而沙量也较多。这种洪水因发生在秋季,故称为“秋汛”。因黄河不同河段所处的纬度不同,气温变化不完全一致。每年立春前后,甘肃、河南河段回暖较早,河中冰凌开始融化,而内蒙古、山东河段转暖较迟,河面仍在封冻;这样,从上游流下的冰块极易被阻塞在尚未解冻的河段里,壅高而成冰坝,使水位陡涨,称为“凌汛”。这四个汛期中,伏、秋大汛造成的决溢最多,危害最大,凌汛对内蒙古和山东都有很大威胁,也会造成决溢。
  四、凌汛特点
  黄河下游的凌汛是由特定的地理、水文气象条件决定的。
  第一,黄河下游河道流向自兰考由西南转向西北以后,纬度不断增高。兰考以上河段地处北纬34°55',而人海口却达北纬38。左右。由于纬度的差异,因而下段山东河段封冻早、解冻晚、冻层厚,上段河南河段封冻晚、解冻早、冰层薄。因此,当气温升高,尤其是因水力作用而促使上段河道解冻时,下段河道往往处于固封状态,容易形成节节卡冰阻水,抬高水位,形成凌洪。这是出现凌汛的主要原因。
  第二,上段河道宽浅,下段河道窄深多弯,在封冻期河槽增加的蓄水量,大部分积蓄在宽河道内。当上段河道解冻时,这部分河槽蓄水突然释放出来,使凌洪沿程加大,当流至下段窄深而弯曲的河道时,由于排泄不畅,势必加重凌汛威胁。
  第三,气温、流量变化大。黄河下游属中纬度区的平原地带,由于各年冬、春季节大气环流特征和冷空气来路、强弱的不同,在多数年份中,该时期的气温不仅升降频繁,而且变幅大。另外,径流量受内蒙古至三门峡区间冰情的影响,流量忽大忽小,致使各年冰情轻重程度不同,给黄河下游防凌增加了复杂性。
  菏泽牡丹黄河河务局河段处在黄河下游的上端,气温较高,多年来凌汛威胁不大。遵照上级的要求,菏泽牡丹黄河河务局每年汛期必须做好冰情测报工作,按要求准时将凌情报出,为山东黄河下游防凌提供可靠的数据,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

知识出处

菏泽牡丹黄河志

《菏泽牡丹黄河志》

本书详细地记载了1986~2005年牡丹黄河治理开发的历程、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内容包括防洪工程、防汛、兴利、管理、综合经营、人物等方面。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