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理、地貌、气候特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牡丹黄河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62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地理、地貌、气候特征
分类号: K928
页数: 2
页码: 8-9
摘要: 牡丹黄河河务局位于黄河下游的过渡性河段。临黄大堤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开始多为原障东堤和刘庄、兰口、双合岭决口而退筑的合龙民堰,经多次加修、裁弯取直而成现在的规模。
关键词: 地理 地貌 气候特征

内容

牡丹黄河河务局位于黄河下游的过渡性河段。临黄大堤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开始多为原障东堤和刘庄、兰口、双合岭决口而退筑的合龙民堰,经多次加修、裁弯取直而成现在的规模。上界位于李村镇岔河头,与东明黄河河务局下界相接,黄堤桩号217+968。下界位于李村镇东高寨,与鄄城黄河河务局上界相连,黄堤桩号232+861。按原桩号计算,堤线总长度14893米,后经多次复堤,个别堤段裁弯取直,实际堤线长度较原长度有所缩短。1999年经实地丈量,现有堤线长度14558米,较原长度短了335米。至2005年,黄河大堤现状如下:217+968-218+855,长887米,堤顶高程66.59-66.55米,堤顶宽度9.0米,临背河边坡1:3,属平工段。218+855~223+500,长4419米,堤顶高程66.55-66.13米,堤顶宽度11.0米,临背河边坡1:3,属险工段。223+500-225+454,长1954米,堤顶高程66.13-65.66米,堤顶宽度9.0米,临背河边坡1:3,属平工段。225+454-227+120,长1666米,堤顶岛程65.66-65.49米,堤顶宽11.0米,临背河边坡1:2.9,属险工段。227+120-232+861,长5632米,堤顶高程65.49-64.92米,堤顶宽度9米,临背河边坡1:2.9,属平工段。2000年设防水位64.01-62.39米,堤顶超高均在2.5米以上。
  为了控制河势流向,避免偎堤行洪,确保堤防安全,在牡丹黄河河务局管辖范围内,建有刘庄、贾庄两处险工和张闫楼控导工程一处,共建有各类坝98道,护岸20段,垛6个,工程长度10930米,护砌长度9143米。按坝身结构形式有乱石坝106道(包括护岸、垛),扣石坝14道,土坝和砖石坝4道。
  刘庄险工始建于1898年,1~7号坝多年脱河失修,8号、9号坝于1959年5月修建刘庄人民引黄闸时拆除。现有坝40道,护岸16段,其中扣石坝14道,乱石坝38道(段),土坝2道(段),砖石坝2道,工程长度4770米,裹护长度4156米,对应黄堤桩号218+850-223+350。
  1976-1985年,为了提高抗洪强度,逐年对刘庄险工进行了加高改建,改建标准按1983年设防水位63.75米,枯水位59米,设计坝岸顶高程65.20米,根石台顶高程为61.0米。坝岸边坡1:1.0,内坡1:0.8,根石台宽为1-5-2.0米,边坡为1:2.0~1:1.5;共计完成46坝(次),15段护岸(次)。至2005年,刘庄险工1~7号坝坝顶高程58.5-60.1米,10~43号坝坝顶高程63.55-63.85米,未达到1983年设防标准。
  贾庄险工始建于1968年,现有坝26道,垛6个,护岸4段,工程长度3640米,裹护长度3080米,对应黄堤桩号223+400-227+120。
  1983年,对贾庄险工1~6号垛和1〜12号坝进行加高改建,改建标准按1983年设防水位63.30米,坝顶高程64.50米,设计枯水位58.60米。至2005年,贾庄险工1垛至16号坝坝顶高程63.00-63.18米,17〜26号坝坝顶高程60.75米,均未达到1983年设防标准。
  张闫楼控导工程始建于1967年,现有坝32道,工程长度2520米,裹护长度1909米,对应黄堤桩号227+120-229+500o1982年汛后,按1983年当地流量5000立方米每秒,超高1.0米的标准,设计坝顶高程60.75米,修复加高了18~32号坝及相应连坝;目前,坝顶髙程多数超过60.75米,个别在60.64-60.71米。1997年7月,按2000年当地流量5000立方米每秒,超高1米的标准,设计坝顶高程61.00米,加高加固了1~17号坝及相应连坝,至2005年坝顶高程均在61.0米以上。
  为除害兴利、造福于民,发展引黄灌溉、引黄淤改,改变城乡面貌,原刘庄人民驯黄闸因引水困难而废除后,于1979年新建刘庄引黄闸一座,位于黄河大堤桩号221+081处,结构形式为桩基开敞式,三孔,设计引水流量80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120立方米每秒,设计防洪水位64.90米,校核防洪水位65.90米。1983年设防水位63.75米,闸底高程56.45米,设计灌溉面积96力亩。
  二、气候特征
  牡丹区境内,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其气候特征正如民歌描述:“春暖夏热旱相连,洪涝多在伏秋天,冬季干冷雨雪少,风调雨顺稀有年。”自1954年至2005年,平均年降水量632.6毫米。年内降水分布呈两头低、中间高的弧线形,6、7、8月是高峰,占年均降水量的59.6%。年际间降水量悬殊较大,1993年降水量1125毫米,2002年降水量368毫米。这种季有旱涝、年有枯丰的降水规律,自然形成了非旱即涝、同年多灾的局面。1986~2005年,有7个年份受旱灾,10个年份汛期受涝灾,5个年份涝、风、雹相继为害,灾害损失总额188835.3万元(人民币)。

知识出处

菏泽牡丹黄河志

《菏泽牡丹黄河志》

本书详细地记载了1986~2005年牡丹黄河治理开发的历程、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内容包括防洪工程、防汛、兴利、管理、综合经营、人物等方面。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