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衣食住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风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608
颗粒名称: 一、衣食住行
分类号: K892.4
页数: 5
页码: 247-251
摘要: 下着棉裤扎裤腿,面料较优,头戴毡帽或帽垫,足穿黑缎子靴或布棉鞋。贫者上穿对襟短袄,下穿棉裤或衩裤,扎裤腿,多系土布,自织自缝;足穿棉鞋或草鞋。春秋富者多穿中式长衫,中式夹裤,多为蓝色、深灰、黑色。贫者为粗布夹袄、夹裤,多为蓝、青色。
关键词: 风俗习惯 衣食住行

内容

(一)服饰
  清末:冬季男子富商、绅士多穿皮长袍,外罩马褂・下着棉裤扎裤腿,面料较优,头戴毡帽或帽垫,足穿黑缎子靴或布棉鞋。贫者上穿对襟短袄,下穿棉裤或衩裤,扎裤腿,多系土布,自织自缝;足穿棉鞋或草鞋。春秋富者多穿中式长衫,中式夹裤,多为蓝色、深灰、黑色。贫者为粗布夹袄、夹裤,多为蓝、青色。夏天汗衫、单褂、单裤,富者多为绸缎或细布,色为黑色、白色、褐色,贫者多为家织布,色为白色或土黄色。
  女子;冬着偏襟棉袄,宽裆棉裤,春秋穿夹袄、夹裤,均扎裤腿。贫富布料亦有粗细优劣之分。老年妇女多为黑色、老蓝色,中年妇女多为浅蓝色,青年妇女多红、绿色。夏穿偏襟单褂,下穿单裤,均扎裤腿,老年多老蓝色,中年多浅蓝或月白色,青年多红绿色。冬季,老年妇女多戴风帽,穿套靴,青年妇女头戴绣花勒子,穿绣花棉鞋。春秋多戴头勒子,穿尖头夹鞋。
  新娘服装:头顶凤冠,多为银质。身披绫或缎子扇肩,丝线绣花,扇肩内,穿偏襟大红袄,下穿红棉裤,扎裤腿。腰系红色或绿色裙子,绣龙凤、牡丹等图案,附有彩带、合珠、铜铃。
  民国时期,在城市绅士和知识界中男多穿长袍,亦有不少穿中山服的;妇女有穿旗袍的。
  新中国建立后,贫富差距已不显著,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衣着亦有很大改进。建国初期,农村人口仍多穿土布,60年代家织布渐为机织平纹布、卡其布所代替。70年代和80年代,服装有了飞跃的变化,化纤布、针织品、毛纺织品取代了棉布,衣服款式样式纷繁,新颖别致。冬天穿着面包服、卡克服、西服、毛呢大衣等新式服装的已不罕见;夏天青年妇女着短裙或连衣裙者也为数不少。
  从鞋帽看,建国初,群众多穿家制布鞋。后逐渐改为胶底机制布鞋。80年代,皮鞋在城市颇受欢迎,男喜黑色、平跟,青年妇女喜高跟、半高跟,颜色多种多样。同时旅游鞋也受城乡人民喜爱,穿着舒适美观。
  建国初,男戴有前沿的布质解放帽,后改为呢子帽。80年代又出现鸭舌帽。冬天,妇女多围头巾,现今城镇妇女冬季多戴绒线帽。
  饰品:妇女普遍戴耳坠,也有戴手镯、戒指的,多为银质,金质较少。建国后,戴首饰者极少。进入80年代,戴耳坠、手镯、戒指的人又多起来。
  (二)饮食
  菏泽地区人民习惯一日三餐,可是在解放前,除官绅、地主、富商外,平民百姓一日三餐者极少。富家终年细米白面,美酒佳肴;贫者则是半年糠菜半年粮。人民大众以杂粮为主食。早饭、午饭均吃杂面窝窝头,喝稀饭、面汤或水,佐以咸菜,很少炒菜;晚饭一般不吃,饿时则啃干馍,喝水。除年节外,平时不吃白面或肉菜。在农村,农妇们心灵手巧,她们会粗粮细作,花样较多。以主食来说,可分为窝窝头、卷子、锅饼、煎饼、包子、团子、烙饼、蒸饼、发糕等。如吃细粮,又有馒头、花糕和各类饼子等。人们喜吃蔬菜,农家秋末多腌制小菜,以备常年食用。平时待客,通常以四个盘子待客(春节例外)。一般宴席,通常是十个大碗。只有请媒人或重要聚会时才吃四大件。四大件就是宴席上必须有四个贵重的大菜,其中之一必须有鱼。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连年丰收,主食以小麦为主,饭菜花样增多。人们饮食注意营养,鱼、肉,禽、蛋用量增加,烟、酒、糖、茶家家必备。每逢宴请,席面讲究色、味、形、器和营养价值。80年代以后,宴席档次逐步升级,大操大办竞相比阔之风日见抬头。
  在鲁西南广大农村,解放前除地主外,群众有聚吃习惯,大家端着饭就近聚到一块吃。夏季多在树下,冬季多在牛屋,边吃边啦。谈话没有目的,较多是谈生产,也谈当地和外地新闻,有时也品评人物。
  (三)住房
  建国前,少数豪绅巨富之家,宅院宽阔・高楼大厦,传统庭院为“四合院”、"三合院",砖墙瓦顶,屋顶装有饰物。有的大户人家,有七八进院落,八九重门的。贫家则宅院狭小,土墙草顶,蓬门荜户。
  房屋以北屋为主屋,门在正中,左右开窗,讲究高大宽敞,长辈居住。配房略矮,晚辈居住。饲养牲口的“牛屋”和客室在重门外。重门以内为内宅,非亲非故和亲友之男性均不得擅入内宅。堂前多植石榴树。贫家多为草屋,亦有主房配房之分,卧室内有床无帐,卧室多在暗间。厕所多为露天,有男女之分。
  建国以后,人民住房逐步得到改善,70年代后,农村建房者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大部是砖墙瓦顶,水泥地面,玻璃窗外加钢筋。80年代,城乡又出现不少“明三暗五”、高级平顶房及小型楼房,此类房屋多为砖石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四)行路
  建国前,菏泽地区境内只有通往济宁、商邱、开封的几条官道,均系土路,崎岖不平。农村中土是质小道,人们外出,多靠步行,交通极为不便。交通工具只有人推独轮木车、二轮马车、四轮“太平车”。请医生,老人和妇女走亲戚或看病多坐人力独轮车,为了舒适,车子前头常绑上梯形的脚蹬子,夏天亦罩有遮阳布棚。二轮轿车最讲究,多属地主官绅专用。唯四轮“太平车”,农忙时用于生产运输,农闲时亦可作为代步工具。娶新妇、青年妇女走亲戚或看病必须在太平车上扎拱形车棚。
  建国后,人力车代替了手推车,胶轮马车代替了木轮马车和太平车。50年代开始汽车客运,直达各县。60年代以后,以菏泽县为中心,铺设沥青面公路,伸向周围各县和邻省。70年代,自行车、三轮车增多,拖拉机在农村广泛使用,公路延伸到每个县的各个公社。80年代后,轻骑、摩托车又大量增加,出租汽车遍及各县。尤其是新石铁路通车后,大大改变了菏泽地区交通不便的面貌。现在人们出差,旅游、走亲访友,非常方便。

知识出处

菏泽风物志

《菏泽风物志》

菏泽古称曹州.史称“天下之中”,历来以“风俗人民之阜饶,山川文物之灵异,称誉全国,这里不仅有甲天下的牡丹奇观和举世闻名的梁山风景,而且是著名的戏曲之乡和武术之乡,令中外游人心向神往。本竹从十个部分对菏泽风物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它内部丰富,史料翔实,知识性较强,是一本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性读物。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