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面塑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风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586
颗粒名称: 菏泽面塑艺术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3
页码: 195-199
摘要: 菏泽面塑,是一种传统的选型艺术。它历史悠久,名扬四海,颇受中外人士赞赏。面塑,俗称捏面人,它以细小麦面和江米面为主要原料,加入适应的颜料,分别和成不同色彩的面团,用锅蒸熟后再配上适量防腐防蛀、防干剂等。然后借助于批刀、塑刀、小剪刀、梳子、骨簪、花纹印章等工具,用手捏制成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塑象。
关键词: 民间艺术 菏泽面塑艺术

内容

菏泽面塑,是一种传统的选型艺术。它历史悠久,名扬四海,颇受中外人士赞赏。面塑,俗称捏面人,它以细小麦面和江米面为主要原料,加入适应的颜料,分别和成不同色彩的面团,用锅蒸熟后再配上适量防腐防蛀、防干剂等。然后借助于批刀、塑刀、小剪刀、梳子、骨簪、花纹印章等工具,用手捏制成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塑象。由于它制做精巧,形象逼真,逐渐形成一种富有观赏价值的艺术珍品。
  荷泽面塑最早起源于曹州府(今日菏泽市)解元集乡穆李庄。它是在古代祭天地、敬鬼神的“花供基础上发展起来。
  “花供”原是一种民间能工巧匠雕塑绘制的面食刷色供品,包括人物、动物、花草、瓜果、建筑物等多式多样的塑象。因为它造型优美,色彩艳丽,被称为“花供”。这种用面食塑制的“花供”祭品,富有观赏价值,实际上已是面塑艺术的初级阶段。
  据老艺人回忆,早在清朝咸丰4年(1854年),江西戈阳面塑匠人王清源、郭湘云游艺菏泽,寄居在解元集乡穆李庄。他们与当地会制做花供的艺人贺胜、杨白四合作,采用可塑性较强的白面和糯米面为原料,染成黑、白、兰、绿、红、黄、紫等多种颜色,再捏塑成瓜果桃李、家禽走兽、人物等新一代面塑品种。从而使面塑艺术大大提高,初步形成为艺术品。随后广收门徒,传授技艺・于是穆李庄一带便成为菏泽面塑艺术的发源地。
  到1908年前后,李朝训等人的面塑艺术,已驰名曹州府,并传艺给李俊兴、李俊福、李新起等数人。其中李俊兴、李俊福技艺超群,由于李俊兴善捏风流仕女,俊福善塑武将英姿,被誉为“文武二李”。
  面塑艺术深受广大群众特别是儿童的喜爱,艺人们做为副业活动,在春节间或农闲时赶集串乡,随捏随卖,养家护口。后来从此艺者愈来愈多,流传到曹州及周围地区,开始以面塑技艺兴家立业。他们云游全国各地城乡,以致出国卖艺。自1920年起,李俊兴、李俊福及师兄弟10余人,多次离家去上海、厦门、广州、香港捏销面人,并出国到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卖艺。1926年9月李俊兴被邀至老挝王宫表演面塑,受到王宫一片赞扬。1928年,李俊兴、李俊福、常天绪、李本化、李本纯等10多人去新加坡卖艺,受到赞誉。李俊兴兄弟当年回国,常天绪、李本化、李本纯等长期留居新加坡,继续经营面塑艺术。1931年,李俊兴去莫斯科表演面塑,受到苏联人民的欢迎。经过面塑艺人的不断努力创造,面塑艺术不断提高,题材不断发展扩大,制作更加精致,使菏泽面塑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新中国成立后,面塑艺术获得了新生。在1956年,李俊兴和其子李芳格、侄李清芳及李金城、李凤亭、赵继忠等,在菏泽城内成立面塑社。1957年迁往济南。从此,面塑艺术得到新的发展,并涌现出一批技艺精湛的高手。1982年3月至5月,李芳清随山东工艺美术代表团访问澳大利亚,在总理府捏塑的袋鼠,受到热情赞扬。1983年,李金城的作品《穆柯寨》、《麒麒麟送子》随河南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览会在日本展出,受到称赞,他的作品还多次在电影中得到展示,并作为官方礼品赠送外国友人。李金城的长子李全景在西安、三子李全兴和女儿李艳芳在洛阳从事面塑制作,均取得了突出成就,受到美术界的重视和好评。面塑艺术的另一后起之秀穆绪建,1983年曾应邀在日本驻华大使馆捉塑面人半月之久,现在云南西双版纳风景区为外国游客捏塑面人。
  近年来,菏泽面塑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先后发明了有声面塑和动态面塑。后来又出现精致小巧的盒装组塑和有机玻璃密封包装面塑,成为高档工艺美术品,打入国际市场,深受外国友人欢迎。另外,还有为外宾当面塑象的写生面塑。为我国争得荣了誉和外汇。

知识出处

菏泽风物志

《菏泽风物志》

菏泽古称曹州.史称“天下之中”,历来以“风俗人民之阜饶,山川文物之灵异,称誉全国,这里不仅有甲天下的牡丹奇观和举世闻名的梁山风景,而且是著名的戏曲之乡和武术之乡,令中外游人心向神往。本竹从十个部分对菏泽风物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它内部丰富,史料翔实,知识性较强,是一本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性读物。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广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菏泽面塑艺术
相关专题